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经济业态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促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进,将实现客户的批量拓展,增加新客户、新账户,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通过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提升客户粘性,增强客户忠诚度;通过交叉销售,提高客户产品覆盖率,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通过建立链式营销服务平台,实现资金体内循环,带动对公存款、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中间业务及个人业务等的协同发展,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综合收益。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思路和目标
商业银行通过为链条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来满足核心企业优化产业链条的需求,围绕产业-金融-链条,建立覆盖境内外、大中小微全量客户、线上线下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自动化、专业化、差别化的“四化”目标,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水平。
(一)服务平台一体化
建设客户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客户体验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境内外、本外币、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供“投资-融资-结算-管理”的一揽子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供应链业务一点接入、条线联动机制。
(二)业务操作自动化
对外,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平台)合作,整合双方资源,通过系统对接共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或平台上的交易客户,提供全流程网上操作的金融服务。对内,商业银行业务受理电子化,银行子系统交互友好,实现贷款受理、尽职调查报告、业务申报,合同签约,贷款投放还款等各环节全流程电子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三)服务模式专业化
制定供应链业务专项政策和产品管理办法。组建供应链金融专营团队,整体解决客户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选择供应链链条成熟、完整且链条企业较多的核心企业(平台)进行营销拓展。
(四)风险控制差别化
设计单独的供应链企业评级评价体系,创新整个链条进行整体授信机制,建立供应链融资预警平台,给予专项的信贷政策。深入研究核心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特点,实现经济资本占用精细化参数设置,探索建立相应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个性化、灵活的风险补偿和风险缓释方案。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供应链融资线上化趋势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顺应了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进行深度整合,通过银行系统与核心企业、核心平台系统对接,实时交互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
网络供应链融资在银行服务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启了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在服务模式方面,银行与核心企业双方平台融合为一个新平台,“三流”数据全面共享,流程齿接、信息实时交互,银行深入了解每个平台的经营情况、业务流程、发展阶段和金融需求,为核心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服务。在业务模式方面,整合银行与核心平台资源,在贷前客户准入、贷中交易信息确认、贷后风险预警、逾期处置等各环节合作发挥双方优势,链条企业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和交易数据增信,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解决资金问题。在业务操作方面,银行与合作企业(平台)、物流、保险、借款人等互联互通,信息数据自动驱动业务,全流程在线方便快捷,提升银行集约化经营能力。在风险控制方面,运用交易、物流、保险等相关数据信息,自动预警、远程视频监控、共同控制风险。
(二)链式营销趋势
从营销单一企业向营销整个链条转变,“一链一策”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定制产品,开展链式营销;转变服务理念,由简单的银企关系向协作发展转变,改变传统的企业提出需求、银行提品的合作模式,转为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业务信息及数据,银行与核心企业共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在有效控制“三流”的基础上,为整个链条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实现银企共融、协同发展。
(三)专业团队服务趋势
组建总分支各层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专业团队,打破传统条线管理,由专业团队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和管理,负责辖内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营销、方案制定、产业链分析研究、线下产品线上迁移推广等工作,提升供应链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专业专注管理与服务。
但在后奥运时期,在国内连续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后,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异常复杂的局面。美国次贷危机在反复中终于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普遍下滑,主要经济体在衰退的边缘苦苦挣扎。在新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商务活动和旅游这两个酒店市场未来增长的主要因素开始进入了紧缩期。
虽然新的经济形势使得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新经济形势也使得国内的经济型酒店遇到了变革创新的发展契机。如今,大部分企业、公司、单位、个人都感受到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冲击,于是开始实施紧缩开支。商务活动以及文化旅游的群体开始明显排斥以前讲究的、相对比较奢侈星级高档酒店作为住宿场所,而偏好选择经济型酒店,特别是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经济型酒店。
面对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和机遇,国内的经济型酒店如何在建筑设计上去变革创新,使其在讲究经济实惠的前提下,既提升酒店的整体品质,又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是建筑设计师需要重视和考虑的问题。
2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概况
2.1国外经济型酒店发展的阶段性十分明显
20世纪3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是经济型酒店的萌芽与发展初期。20世纪30年代,随着美国大众消费的兴起,以及公路网络的发展,汽车旅馆开始出现,为平民的出游提供廉价的住宿服务。
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经济型酒店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酒店数量迅速增长,而且产品形态呈现丰富的层次性,开始朝着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连锁经营开始取代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单体酒店开拓出快速发展的扩张途径,一些发展得比较成熟的经济型酒店开始并购整合单体酒店。同时,经济型酒店开始了国际化的发展,从美国传播到加拿大、中美洲、南美洲以及欧洲。这种扩张同时刺激了各地本土经济型酒店的兴起,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型酒店开始快速发展。到80年代末期经济型酒店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酒店业态。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经济型酒店行业开始进行品牌调整。经过长期的快速发展,经济型酒店进入了市场的成熟期,高速增长和大规模扩张的动力逐渐减弱。市场竞争淘汰了一些管理力量薄弱,资金运营不通畅的品牌,一些大而强的品牌则得益于资本实力和管理实力变得越发强大。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转向服务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品牌建设、质量管理、市场细分、产品多元化等企业内部管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进入21世纪,经济型酒店步入了又一轮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型酒店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拓和本土品牌的发展。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区,经济型酒店的扩张非常迅速。世界著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宜必思、速8、假日快捷等都纷纷瞄准了亚洲市场。
2.2国外经济型酒店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美国:分布广泛
美国酒店业协会统计显示,美国经济型酒店约有6万家,约占旅馆总数的75%,客房平均出租率70%,经济型酒店的营业收入约占美国旅店营业总收入的65%。美国经济型酒店大都建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处、机场和车站附近、城市边缘地区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几家甚至十几家旅馆汇集一起组成经济旅馆群。收费比高档星级酒店低得多,但基本服务周到齐全。每间客房约30平方米,一般分吸烟房和无烟房。而且,绝大多数经济型旅馆都提供免费停车、免费早餐、免费上网等项服务。
匈牙利:精打细算
在匈牙利的经济型连锁旅馆中,法国雅高集团旗下的“宜必思”(ibis)经营模式较为典型。“宜必思”精打细算,如床头灯、电视机“小巧”,不占太大空间,家具多采用“板式”结构。在用工方面,“宜必思”也极“节省”,一家酒店全部员工只有16人。
新加坡:四字秘技
新加坡颇有名的经济型酒店“飞龙酒店”,经营秘技可以用4个英文字母A、B、C、D概括:A(affordablerate),指价格合理,普通人住得起;B(baby-sit),并不是字面“照顾婴儿”的意思,而是指酒店把所有的顾客都当成婴儿般细心照顾;C(cleanroom),指提供干净、舒适的客房等设施;D(dealing),指酒店员工使用恰当的方式和顾客交流,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
3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型酒店这种新兴业态对市场的广泛适应性,中国本土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同时开始发展起来。自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开始酝酿旗下的经济型酒店开始,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品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据初步估计,迄今,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品牌近100个,全国目前拥有近1000家经济型酒店,客房数量超过10万间,成为一种全新的综合业态,可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图1)。尽管如此,经济型酒店在我国发展空间依然很巨大。根据欧美成熟酒店市场结构,经济型酒店为70%,截至到2006年底,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份额仅为7.5%,且从替代低档酒店静态角度分析,至少有10倍以上的发展空间。
3.1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设计现状
在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设计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方面,我国国情致使现代全服务酒店与国内需求的契合度还不够,经济型酒店的恰当身份使其得到蓬勃发展,品牌化、连锁化的经济型酒店在不断的涌现。这些经济型酒店的经营者在设计上也十分注重,他们需要建筑在设计投入使用时不光讲求“经济”,而且力求标准化、品质化。另外,在现代全服务酒店的影响下,国内的经济型酒店在设计上也在不断地模糊与星级酒店距离。
另一方面,国内传统住宿业在经济型酒店的优势面前曝露了极大的弊端,使得传统住宿业在受到不断的冲击下纷纷盲目寻求转型。然而,在转型设计时,业主往往只看重短期内的经济利益,大部分设计都照搬照抄,或者仅限于门头更换,内部设计也草草了事,使得酒店的设计缺乏变化。经济型酒店应有的系统化、标准化都得不到有力的实施,更谈不上个性化、特色化的设计了。
3.2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趋势
第一,经济型酒店正成品牌化、连锁化的发展趋势。对于经济型酒店来说,规模是管理的基础,品牌高于有形资产。只有在若干个知名品牌的旗下聚集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群,才可以说经济型酒店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业态。
第二,经济型酒店的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连锁企业来说,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是企业的品牌和声誉的保证。同时,标准化程度越高的酒店所体现的时代感越强。
第三,经济型酒店越来越具有个性化。“一个主题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喜欢的人却会特别喜欢,这符合个性时代的要求。”这应该成为今后经济型酒店发展的一个趋势。
4新形势下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设计思路
在分析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概况和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趋势后,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经济型酒店在我国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要发展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在这个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尝试着摸索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一些设计思路。
4.1以标志性方法处理经济型酒店的外部空间,创造经济型酒店的个性化和易识别性
外部空间是大部分建筑向人传达的“第一印象”,在建筑要素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酒店作为一类特殊的建筑,更需要在设计时很好在表达其外部空间。
酒店类建筑历来都十分注重外部空间的利用。在古代,我国的酒馆都以立于建筑旁边的木杆酒旗作为标志性构件来表示建筑的身份特征,而且也以迎风飘扬的酒旗来吸引顾客(图2)。在现代,全服务酒店以其高大的建筑体量以及豪华气派的入口来处理外部空间,使得顾客在比较远的距离就能得到信息,从而达到吸引客源的目的。一般经济型酒店都是体量比较小,外部空间相对也比较狭小,如何处理才能达到表征身份和吸引客源双重目的呢?在国内现有的连锁经济型酒店中,已经有比较优秀的例子作为设计思路的导向。例如,“7天”连锁酒店就把“7”字十分巧妙地体现在建筑立面处理上,并统一立面色调,在表征身份和吸引客源双重目的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图3)。
4.2抓住潮流元素塑造个性的内部空间,在讲求“经济”的同时使经济型酒店更具时代感
由于受经济疲软的影响,商务及旅游的客源开始从全服务酒店转向经济型酒店。这时,经济型酒店就可以对内部空间做适当调整。
相对于商务客源,其对高科技的通讯设施的需求增加,酒店就可以参照一些全服务酒店,在酒店客房内增设网络服务,还将一些高科技潮流元素加进来,如可以将酒店内部空间的主格调设计为高科技体验空间或者外太空空间之类,这样不仅仅改变以往简约、明快的“经济”格调,还可以使酒店别具一格,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以文化旅游和软探险活动为主要客源的经济型酒店,内部空间的变化则有更多的选择。国内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这些酒店将其内部空间以水果为主题,将住宿的房间设计成“苹果”之屋、“草莓”之屋等等,这样在以水果为统一主题下,每个房间的感觉又不相同,既形成了自身特色,又起到吸引客源的目的(图4)。还有一些酒店针对特定客源将酒店内部空间设计成特殊的形式,如田园风光、水下世界之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都可以是经济型酒店内部空间设计变革的参考。
4.3把握当地文脉,将地方文化融入设计,创造出带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型酒店
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蓬勃发展之势使得经济型酒店不再局限在主流大城市,地方城市的经济型酒店也如雨后春笋。从客源角度分析,对于旅游者来说位于文化或遗产地的位置比品牌更重要。进入地方的经济型酒店应该把握当地文脉,将地方文化融入设计之中去,形成有文化特色的酒店。我国的地方文化丰富多样,在不同地方的酒店可以根据当地文化来变革酒店的主格调。这样酒店不仅融入当地建筑文化中,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型酒店,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5结语
随着住宿市场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的细分化,随着差异化、个性化潮流的涌动,在中国住宿市场多元结构的环境中,面临新经济形势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型酒店的设计应该抓住各个要素,在讲究经济的同时,又让酒店更具有时代感、个性化和特色化,开创出中国经济经济型酒店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王奕.酒店与酒店设计.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
[2]沈涵.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2006.
2016年12月23日,以“数字经济与新动能”为主题,2016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在京举行,这是连续举办的第16届经济年会,已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界最具影响力和权威的年度盛会。本届年会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赛迪传媒承办,中国计算机报、通信产业报、赛迪顾问、赛迪网等联合承办。
数字经济提业发展新动能
数字经济以全新的方式,为中国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正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在大会致辞中所说,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对既有经济模式的颠覆重塑,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催生一系列活力四射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车联网、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它们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7年将是数字经济里程碑之年
2016年,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正逐渐深入人心。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判断,2017年将会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之年。
安晖在“2017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报告中指出,2017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数字经济内涵外延将持续快速扩展,需求增长将鼓足数字经济的发展动力。“现在很多产业有转型提升的迫切需要,通过数字经济可以将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等很多新的信息技术应用集聚,可以推出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定制化制造等新模式,通过数字经济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安晖表示。
“积木式创新”是新机会
新常态经济环境中的创业、创新,必须采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薛兆S在演讲中指出,创新是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即通过一个想法将已有的资源对接、整合,是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机会。
关键词:技术 生产 消费 变化
纵观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伴随着文化生产方式的升级、文化业态创新以及相应文化消费特征的转变。学界不乏关于印刷技术、录音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更近的数字化技术等各阶段技术创新,对于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产业业态发展的研究和总结。技术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研究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也许是太关注于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厘清和探寻技术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规律,而忽略了现代技术创新背景下,文化生产与消费正在发生的悄然转变。
一、技术与文化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历史演变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也是不断更替和演进着的,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正在发生的后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更替表明,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动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变革。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正在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的进步促进的是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以及消费方式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没有使生产方式发展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大规模生产”成为制造业的主导生产组织方式。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20世纪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米歇尔·阿吉列塔与阿兰·列别策关于福特主义的研究认为,生产与消费的联接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至关重要。福特主义正是在降低个人手工技能要求、迫使工人失去对自己劳动和工作节奏的控制、割裂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的基础上,将大众消费整合进生产的条件。但至20世纪70年代,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固有的僵化弊端,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了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福特主义逐渐向具有灵活性、分散化、创造性等特征的后福特主义转变,以消费为中心的后福特主义,创造了和引导了消费的多样化形式,将生产和消费重新对接,促使当代消费文化和文化消费的兴起。
技术促进下的大规模生产和过度丰盛,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促使传统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引导和控制消费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手段。20世纪以来,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促使产品生产组织模式不断变化,也伴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这一时期关于消费的“有闲”、“时尚”、“仪式”、“区分”等属性的经典论述不断涌现,从整体发展脉络来看,消费越来越是文化的消费,以至于当下消费的文化属性占据了中心位置。伴随着技术促进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消费的文化意义从隐性要素的存在转变为作为区隔和建立等级差异的方式,进而发展为现今消费文化的“夷平化”特征,最终将文化推至消费的中心。鲍德里亚认为,物的文化价值和符号价值成为划分社会等级差异的手段和社会区分的逻辑,并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生产的不仅是产品和使用价值,更是一套由使用价值抽象出来的符号体系,而个体的需求则是在这套符号体系的控制和刺激下产生的。“19世纪发生在生产领域的那个生产力合理化进程在20世纪的消费领域中得以完成。”消费社会中文化的中心地位和消费控制的探讨也延伸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中,大众文化消费的兴起使得在文化产业领域也出现了技术单向的控制和塑造作用,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文化工业的批判最为激烈,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技术世界里,大众化的文化已经丧失了文化真正的本质规定性,生产方式的标准化导致虚假个性的流行,单向度的人是大众文化时代的典型的人的特征。
二、新技术条件下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特征
两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是建立在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的,伴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危机证实,传统的依赖于攫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为支点,新的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建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不同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系统化的、集中式的生产活动和具有同质化、控制性特征的消费活动,新技术条件下的社会发展方式具有新的特征。
从生产方式来看,建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对于石化能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能源机制塑造了文明的本质,决定了文明的组织结构、商业和贸易成果的分配、政治力量的作用形式,指导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自上而下的层级性、规模化、集中化、垄断性等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和商业运营方式。而建立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可再生能源基础上的新经济,由于可再生能源本身的分散性,需要合作性的组织结构而不是层级结构,并为由此衍生出的所有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性、合作性、共享性和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建立在新能源网络基础上,伴随着信息互联网技术、全球物联网、3D打印技术等共性技术的不断完善,开放性、合作性、共享性和扁平化的组织模式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方式。开放性的共同体和新的社会生态正在挑战着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维基百科数百万计的编辑者参与其中,拥有成千上万参与者的社交网络如雨后春笋搬涌现,音乐、视频、旅游以及其他多种专业化共享社区网站不断普及等等现象表明,建立在分散式的新能源网基础上,与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通讯技术相结合的新经济是以合作、共享为主导特征的。
从社会结构来看,互联网技术、物联网系统以及以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为代表的制造技术等新经济的技术支撑系统,正在改变传统工厂生产的方式和集团化的商业模式。新制造技术和物联网不断降低商品生产成本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每个创意都可以变成产品,每个产品都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到消费者,“长尾”成为网络时代的蓝海,数以百万计的小型企业和个体制造时代的“创客”成为新经济的主导者。克里斯·安德森所说的“创客”,即是利用新技术和全球网络,将自己的创意转变成实际产品的人。生产方式的便利性和低成本特征,将生产者的创意推至新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正如封建贵族的权力和身份来自对土地和民众的世袭控制,资产阶级的成员是商人和厂主,创意阶层的特征则是在于扮演着创意提供者的角色,由于创意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因此创意阶层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阶层。在新经济愈演愈烈的当下,创意阶层成为生产的核心,创意经济下的创意阶层是促使新工业革命进程中社会结构变化的主导力量。
从消费方式来看,创意产业每天为世界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增长,创意产业已成为众多发达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工业社会正在转入一种创新型的经济模式,创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无论从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来看,还是从创意阶层的崛起来看,人们的消费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特别是主导创意经济发展的创意阶层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将会成为塑造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创意阶层从事对创意具有较高要求的工作特征决定了创意阶层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我们的创意思想反过来也决定了我们的休闲爱好。因为我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对经济发挥作用,也由此将自己定位为‘创意人’,所以我们乐于参与的休闲及文化活动也都是那些能够表现并培养创意的活动。”从创意阶层的工作特征来看,创意工作者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充分发挥创造性进行各种新的尝试尤为重要,充满激情和活力,是保持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其次,创意工作也是一个团队协作性的,创意氛围、创意团队对创意的激发和创新的产生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创意思维很难随时开始和结束,创意的出现往往具有不经意性,因此,创意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的重要性。相应地从创意工作者的消费特征来看,创意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创意阶层消费方式的特征。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向大众提供文化、精神、艺术和娱乐的新兴产业,多样性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提供包容、信任、合作、共享以及激发创意的工作条件,因此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对于创意阶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体验式、参与式的文化消费特征。派恩和吉尔摩认为“体验经济”的到来,主要是因为科技推动下的许多新体验的产生,人们的日益富足以及经济价值的本质及其自然递进的趋势。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创意阶层的更加偏爱体验式和参与式的消费形式。体验性、参与性的消费方式的社会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和流行,因为它们激发了创意的本能,提高了创意的能力。最后,个性化和专业性的消费方式。“以选择多样性为基调的现代休闲消费方式并不是强调消费主体属于某一个群体……在这里,自我认同的身份是一种独立而完整的自我存在,是以塑造自我为出发点,同时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为目的的。”个性化的消费方式是创意人才的身份决定的。同时,创意阶层的消费方式还表现为围绕共同兴趣和爱好,依靠网络联接而组建的专业化的共建、共享的创意生产和创意消费的专业性网络社区。开源、共享、体验、参与和个性化、扁平化等成为新技术条件下和新经济进程中,生产和消费的关键词。
三、技术与未来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演变趋势
前两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特别是后福特主义以来,对于资本主义体系来说,是将消费符号体系、文化体系和控制体系的生产纳入到产品生产的过程之中,消费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前提。对于消费者来说,个体的需求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构建的符号体系下产生的,是受控制和引导的,个体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也是完全割裂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之中。而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将会使21世纪的社会产生新的生产和消费趋势。
首先,技术的普惠性和生态化。正如正在成为现实的云计算的世界,当下,云计算的创建及运营还只是服务于企业利益而非个人和用户的利益,当不断整合进能源网、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以3D打印和计算机为代表的面向个人的便利性制造技术等多样化的共性技术时,一个不仅服务于企业,更面向于个人的云生态将会出现,云生态成为生产、制造和销售的后台服务者,建立在云生态基础上的社会,将会充分发挥和激发个人创造性的作用,满足创意阶层共享、合作与个性化创造的需求。因此,未来应该是面向所有社会主体的普惠性的共性技术的不断建立和融合。其次,生产和消费的同质化和整合化。凯文·凯利以书为例来探究未来生产和消费的整合关系,建立在网络共享、共建和合作的基础上,未来的书只是一个过程而非物品,“我们的文化正在从‘书本的文化’转向‘出书的文化’”。书只是出书这个过程的副产品,真正的重要的是在网络共享、共建和合作基础上,整合了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各个创意主体共同创作的过程。因此,在技术的整合性和生态化的基础上,生产和消费的本质界限也逐渐模糊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也逐渐融合和同质化了。最后,生产和消费的全面文化化。创意阶层参与性、体验性特征的日益扩散,新的大众群体对消费参与性的要求日益提升,将会使得生产也成为创意群体的一种自我满足的消费方式,当一切的生产和消费只是为了满足个体的个性化、创造性和创意性需求的时候,生产和消费也将会是全面文化化的生产和消费。
四、结语
技术发展的历程表明,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转变以及相应消费方式的转变。建立在19至20世纪技术基础上的,是集中式、层级式和垄断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相应的是劳工阶层的异化,高产量和僵化的生产组织模式,一方面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日趋饱和的市场需求问题,生产和消费固有的矛盾,迫使一套控制、引导和激励消费的符号体系的生产,成为产品生产销售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转变过程中,大众在消费方式上又进一步被控制和异化了。新技术条件下,扁平化、合作式、共享性的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建构的是新的社会生态系统,伴随着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低成本制造和销售成为可能,创意推至经济发展的中心,创意阶层的不断壮大也将弱化社会阶级区隔,推动生产和消费的同质化和整合化,以及生产和消费的全面文化化,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将不会变成异己的力量来控制人们本身,相反人的个性化和能动性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相应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方式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转变。新技术条件下,生产和消费不断变化的特征和正在出现的新的趋势,也会是一个全新的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4.
[2]陈庆德.文化视野中的消费分析[J].社会科学,2006(02):53-61.
[3][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4.
[4][美]杰里米·里夫金著,张体伟等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9.
[5][美]克里斯·安德森著,萧潇译.《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6][美]理查德·佛罗里达著,司徒爱勤译.《创意阶层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01.
[7][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 H.吉尔摩著,毕崇毅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6-7.
互联网金融、电商、自媒体、车联网……越来越多的新名字在不经意中跃上了我们的常用词汇表。仔细思量,我们看到了众多传统行业正在接受着互联网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波冲击中,“隔行如隔山”的古训早已不再适用,各行业固有的“护城河”可能在顷刻间就被冲垮。越来越多的产品让我们无法按照沿革了数十年的产业划分去定义,在新技术新模式的引领下,新产业新业态正在不断涌现。
当电器零售巨头苏宁提出要做“沃尔玛+亚马逊”,当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打磨起“菜鸟物流”和“余额宝”,我们不得不承认,跨界早已变成了一种潮流。2014年,跨界创新的商业思维还将在各行各业中持续发酵。
如何与趋势同行,并引领新趋势?2月23日,23位来自互联网、汽车、金融、媒体、政府等各界精英人士参与了COIN跨界创新平台主题为“展望甲午”的新春沙龙,在回顾2013年各行业变化的同时,也从跨行业的维度解读了2014各行业热点趋势。
互联网:移动支付改变商业模式
移动支付是本次活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优酷总裁魏明、沪江网CEO伏彩瑞、艾瑞咨询联合总裁邹蕾、大众点评信息平台总经理娄晓博等互联网精英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微信支付。
作为今年2月份的热点事件,腾讯宣布入股大众点评20%股份,大众点评随后入驻微信平台。大众点评娄晓博认为, 打通微信支付让大众点评形成了“闭环”。邹蕾表示,如果把这个思维放开延伸,打车、美食、教育等等各个都可以加入到这个移动互联网应用闭环。
而在魏明看来,随着移动支付打通,优酷平台的媒体服务在2014年有了新的获利机会。优酷原来的商业模式是提供免费的内容,靠用户流量卖广告创造收入来实现商业循环。目前优酷每天拥有5亿播放量,而用户需求的差异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事实上存在大量愿意为高质量内容、高品质体验和提前观看而付费的用户,移动支付的发展为这部分业务发展提供了便利。
魏明同时表示,视频领域正经历从单一媒体到媒体平台过度的过程,也经历从媒体到个性化消费的过度,未来的视频行业一定是多屏合一的。由于终端的不同和用户体验的不同,有些适合免费模式,有些适合收费模式,而两种模式的平衡进一步完善了优酷的多元化过程。
金融: 2014年才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随着互联网金融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监管已然进入中国政府高层的视野。在过去的一年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全新的思维给草根用户带来便利的金融服务,在获得“民心”的同时,来自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围绕互联网金融的争议从未停止过。曾在支付宝担任产品总监的严峻认为,余额宝仅仅是互联网金融的开始,2014年才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给银行带来挑战的其实并不是余额宝,而是银行自己对小微用户的不重视。展望未来,做互联网理财的中小公司会和银行形成互补格局。
而在银行业人士看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让银行的日子很难过。交通银行首席信息官麻德琼坦言,改革开放35年以来,银行的快速发展依靠存贷款的利差,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存款被分流出去。
麻德琼认为,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一方面要发展新经济,转变原来靠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业务模式;另一方面,银行要扶持如安全支付等新兴企业,与新兴企业共同发展。
汽车:传统和互联网结合是未来
汽车、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也在拥抱互联网,在GE大中华区公关传媒总监李国威看来,互联网和大数据不仅应用在C(终端消费者)端,对B(企业)端也影响深远。他举例说,GE的飞机发动机,每时每刻在产生大量的数据,GE为此成立专门数据分析部门,给客户提供大数据价值。
车联网领跑者博泰悦臻的创始人应宜伦认为,互联网思维已经被神化,事实上传统行业依然举足轻重。下一个时代的企业一定同时具备互联网基因和传统企业基因。针对车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应宜伦表示,全球的车联网并没有中国发展得快,在中国市场车联网大有机会,但是需要解决标准化的问题。汽车标准化可能还需要10年左右,但是车内的娱乐系统和联网服务可以优先实现标准化。
风险投资:关注智能家居、物联网、人机交互
对于投资人来说,大多数创业者眼中的“圣地”――硅谷可谓是了解最新科技最必不可少的地方。致景投资合伙人张川在分享其最近的硅谷之行时表示,其所观察到的下一轮投资热点是:智能家居、物联网、人机交互。
张川解释说,一个月前,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只有30多个员工的智能恒温器公司Nest,谷歌并不是收购其产品而是收购其理念,即将来能够通过温控器等智能家居将用户家的数据和人进行完全关联。智能家居、物联网,这些已经喊了许多年的概念正在落地,人机交互等创新的出现速度远比大家想得快许多。
媒体观察:社会进一步多元化、个性化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认为,从经济方面来看,2013年经济的下行和利率的上行使得大量实体经济企业困难,货币供给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不够。但乐观地看,资本市场对于新经济利好。
秦朔说,在过去的一年里,移动互联网等科技的力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社会进一步多元化、个性化。2014年将是深化改革实施的元年,科技将推动社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在浦东新区副区长丁磊看来,尽管互联网已深入到各行各业,但互联网并不能代表所有。不能说传统产业过时了,只是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丁磊说,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我们致力于建立这样一个环境:第一,保护知识产权;第二,通过开放市场让整个环境和社会来注重真正的创新;第三,提供系统化的支持。
跨界创新平台:融通智慧 为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