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教学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力行业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网络课程设计,培训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为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计划蓝图,国家电网的职工必须通过持续、高效的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和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培训中心降低时间、空间对培训的制约,为电网一线职工搭建实用,方便,高效的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多媒体课件学习、在线考试、技能鉴定,在线答疑,网络课堂直播、专家在线等功能,充分发挥培训中心课程,课件、管理等资源优势,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为电网的职工开辟更宽阔的培训道路。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网络培训与远程教育目的的不同使得培训课程设计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开始应用于培训教育的各个层面,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而与网络课程的质量有关系的不仅是其所用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许多网络课程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而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特点,学习效果往往不明显。对于电力行业特有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培训目标旨在提高职工在其从事专业上的技术水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所以,开发的网络课程应目标明确,步骤详尽,尊重成人培训的特点.他们的人生经历,丰富的学习潜力和工作经验、体验都将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加以重视。
二.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开放式学习
电力行业各单位基本上都具备了网络环境。这为受训者自主学习提供了硬件环境的保证,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这种培训课程的学习是学员自定步调的学习。从2003年起,培训中心连续五年为网公司农村电工的技能比赛做赛前集训。在历时3个月以上的集训过程中,从培训模式,技能训练效果.比赛心理测试等多方面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利用培训中心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自主开发了系列培训,竞赛训练的网络平台,尤其在理论知识训练中。将整个题库封装成数据库,学员可以在机房、教室、招待所等不同地方,不同时间自主进行网络练习和自测,完成后成绩自动生成.在以后的改进版本中,加入了试卷分析,成绩排名,错题统计等功能。提高了学员理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也节约了培训的师资力量。
在2006年立项,2007年完成的网公司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体系项目开发过程中,将网络课程的优势范围进行了更广泛的延伸。网公司下属各基层单位的员工都可以通过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平台,使用账号登陆学习。根据各自不同的单位、专业可以查询相关文件、资料,实现课件下载,网络考试,在线答疑,考试管理等功能模块,解决了各单位学员参加培训时间、空间对自主学习限制,降低了培训成本,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三.网络培训课程要实现经济效益
课程设计制作费用是培训成本的一部分,课程的完成周期尽可能短,人力,财力消耗尽可能少。由培训机构自己设计制作优秀理想的课程,可以节约成本、减少障碍,实现高效的培训效果。
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基本如下:
1.需求分析
电力行业涉及的专业和工种数量很大,选择性的根据需求确定项目能抛砖引玉,循序渐进,实现资源填充。需求分析要做以下调查,见表1。
近几年,我们所开发的一些网络课程,就是在长期的培训教学实践中,根据学员学习过程、效果、考核等多种反馈信息总结的经验,而开发过程本身,是对经验的整理、深化,形成封装好的模块产品,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方便。培训中心作为网公司的农村电工培训基地,长期组织对农网职工进行技能操作、安全教育、理论知识.技术考核等培训服务,在学习过程中,当发现一些课程的使用率、学习人数等都很高,而且培训过程的实操性非常强的时候,从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机会,将老师上课的实操过程和结构动画,声
音,文字等多种媒体的素材整合在一起做成流媒体格式文件,上传到培训的网站上供学员自主学习。
2、目标确定
3.课程设计
确定课程目标后,就要通过设计实现目标,并准备通过具体内容加以表现,填充,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根据设计结构内容的不同,确定实现本部分内容的实施方案。网络课程分为五大区域:查询系统、学习资源管理、课程学习区,考试管理、互动交流区。每一个区功能分明,组成了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学习资源库的内容应当丰富详实,例如,资源库由培训体系管理、文档管理、题库管理、视频管理、图书管理和设备管理等构成。
4.确定制作平台.着手制作课件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是一个支持基于web教学的支撑平台,它应该以网络课程为核心,在教学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系统为网络教学服务。不同类型、目标的课程应该选择相应的开发工具。现在可以使用的课件开发软件非常多,但对于专业教师来说,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掌握这些工具。培训机构的制作单位可以将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教师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协作、彼此支持、各尽其责.各尽其用。只要形成顺畅的沟通和反馈渠道,就可以高效、节约的达到最佳效果。
在设计制作课程的时候,本着以上的原则,发挥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教师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例如,在《农网配电营业工培训项目》开发中,分成不同课程的专业小组,每一个小组中,有一个负责计算机技术的教师,他们之间互相配合,协同工作,使开发工作顺利高效的完成。
5.网络课程的投入使用和评价分析
课程在投入使用时,必须及时要求反馈。从而完成系统评价。可以先圈定在小范围里,如校园网上进行局部测试,将受训者的使用情况,发现的问题整合修改。教师或管理者在实施网络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的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详细记录,获取相关数据或资料进行调整,使之更富有成效。在课程正式投入使用后,还要进行最终效果的价值评价,即商业效益。评价方式可采用诊断性评
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即学前评价,是指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经验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价,它可以通过问答、前测以及摸底用的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来实现。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所以网络课程应安排一系列的问题对学员学习的不同阶段检测或考核,使学员更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指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对网络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主要有总结性测验。近几年来,培训中心一直负责完成网公司各专业的调考工作,在考试结束后,都要为本次考试作详尽的试卷分析。利用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将这一功能放入学习自评过程。在自测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二维图表,分析参加专业测试的人员信息汇总,包括正确率、平均分值和曲线图。
结语
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制作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过程。对于一个过程的设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反馈,修改才能达到优化和完善。在实践中反复修正和改进,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网络培训课程。网络教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网络课程设计制作的研究也会更加受到关注。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的设计理论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课程的建构模式也将更加多样化,更加切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和需求。这就要求在教学培训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制作更多的适合电力行业职工培训学习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让网络为习作教学服务,对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创新教育,促进语文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我们特提出本课题,并把以下四个方面作为实验研究的主要目标:
1.确立现代城镇小学生活习作教学理念,促进习作教学信息化,利用网络整合的技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创设有利于习作教学的网络情境,优化习作教学模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简化网络评改作文的操作步骤,探索其推广应用的可行性价值。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习作教学”研究,我们将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实验:
1.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途径,探索网络环境下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型模式与先进方法。
2.依托教育博客网研究并制作与作文课程相结合的网络教材、班级或学生习作主页。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4、探寻更广阔的作文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时代意识。
5、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高情感和高认识协调发展。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网络作文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指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为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习作教学的研究在教育界已经不是空白,为此我们将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吸取部分精华,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题的拓展、延伸,以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将预计在构建网络环境下习作教学的基本模式、网络习作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网络习作评改方式、网上作文的展示方式以及评价激励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争取取得重点性的突破。
四、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等)
1.人员结构:该课题组成员均为一线语文教师,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曾参加2008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并在当年的培训中担任本县辅导教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的荣誉称号。多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为便利。目前,我校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左右;学校到目前为止已投资6万元用于资源库建设,现有音像资料、软件1000多套;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上网浏览等。应该说在设备上,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校的发展,这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此,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课题的研究。
五、课题组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总结。
李思迪:负责课题计划的制订、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进行课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教改经验或教训。
石沉香: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问卷材料的收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晓霞、邵双梅、段贞洁、余红燕、叶带男:进行个案研究,即具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有哪些转变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个案案例资料的收集。
六、主要研究阶段和阶段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2010年4月至2010年12月)。加强软硬件建设,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进行师资培训、理论学习、实验班选择;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组成员思想。
一、农村初中教师继续教育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河北省多个县、乡属学校的初中教师电话调查,我们发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下列问题。
(一)大部分教师已经在岗多年,学历层次偏低、学科分布不均、年龄结构偏大,对课程的教授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模式,所以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
(二)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有不同的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培训需求也不同。共性的培训内容和个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很突出。在培训方式上,他们希望是有直接作用的专业指导,而并非理论性的报告。如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以典型的示范课为例,进行现场的分析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三)许多教师反映课程教授时间和学习时间也有突出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和解决。
二、开展网络环境下农村初中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国外网络环境下继续教育培训的经验
从近年来各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主要是重视培训教师实际能力,以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开展培训,在培训时渗透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计算机通讯网络教学,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自我进修的需要。
(二)开展网络培训的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进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显示了网络教育在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交互式的教学形式、群体化的协作教学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优势。而且各学校都配备了电脑、多媒体,并连接了网络。从而使得这一教学手段成为可能的继续教育的平台。
(三)开展网络培训的必要性
这种培训模式是指在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支持下,为教师提供学习指导,让教师在明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且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成果的教学过程。它是以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局域网)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资源,学习者通过访问有关的网站或局域网虚拟网站,按照主持教授的提示,展开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通过BBS、Netmeeting等各种手段展示报告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主持教授总结归纳的教师培训模式。
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这种培训模式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突出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受训者的自主性、差异性、过程性和综合性学习,可以合理安排大家的学习时间,与教授课程的时间冲突迎刃而解;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通过设计的案例、教学设计、录制的经典课和同步远程课堂,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地完成自主学习,激发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热情。同时也解决了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短缺的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农村初中教师继续教育的探究形式
通过简单的探究,我们将几个市级学校和县级学校建成了联谊校,开展了以下几种形式的探索。
(一)建立骨干教师的个人主页
骨干教师在QQ空间里建立了个人网页,包括专题讲座、备课讲座、教学案例、教学经验及反思、研训活动信息等,通过静态网页和动态论坛两种形式展示课程的相关资源和最新进展。从开始课题研究以来,骨干教师个人网页的浏览量逐月上升,深受广大教师喜爱。
(二)利用QQ聊天的形式建立教研平台
因为QQ聊天可以两人或多人语聊,所以在大家协定的时间里就一个阶段的上课内容进行沟通交流,把对讲过课题中课堂呈现的问题做及时的沟通,对教案的修改达成统一;或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甚至教学习题作一交流,达到案,又各有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建立教学题库
把平时常用的习题统一整理成电子文稿,按课程设四级库,简单题、提高题、精练题和尖子生挑战题,可按多种要求组成测试卷,并给予评价。供教师在教学时灵活应用,有的放矢。
(四)参与网上讨论
个别教师在集体教研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可以参与网上讨论,就事论事,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或进行更好的改进交流。使得大家继续教育的热情不断高涨,不同层次的教师通过培训都有所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对继续教育成果的整理分析,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大教研更适合现代农村的继续教育。此外还有很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模式有待开发,比如,第一,建立远程进修;第二,利用局域网建立资源库;第三,建立教育网站(包括校园网站);第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当然,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这个培训的新形式,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是首先从理性上感觉到我们应该探索加强管理,实行科学评价的方法,然后还会在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中提升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水平。
最后,我们认为自主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实现教学民主化才是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教师继续教育属于成人教育,中学骨干教师具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果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与其实际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以此作为评价课程教学的依据,他们会克服各种困难,表现出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带领大家一起成长,不断完善。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员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验,因此他们之间的互相学习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教师继续教育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输的优势,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为教师的终身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让我们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不断成长,逐步形成和完善这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系。这是我们对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的初步认识和探索,期待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中小学的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善,信息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也使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实施信息化教育既是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也是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信息化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育,什么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由哪些方面构成?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实践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丰富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能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专业能力,是由多种具体能力构成的一个综合体,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信息技术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具备的新教学能力得到了一些学者的研究与关注,陈丽等学者(2003)提出了中小学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七个方面新的能力。Smith,T.C.等学者(2005)根据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归纳总结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应具备的51种能力,并分析了每个阶段教师的具体能力。Vera Queiroz(2003)分析指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等。Jia-Ling Lee与Atsusi Hirumi(2005)、陈丽等(2003)、Smith,T.C.(2005)、Vera Queiroz(2003)、Ahmad G. Abdulla(2004)、陈凤燕(2005)、钱焕新(2006)等学者虽然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但还缺乏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研究,其能力体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对教师能力的发展, Benner, P.(1984)、Fuller F. 和Bown O(1975)、Melanie Clay(1999)、欧阳向东(2003)、张焕华(2001)、谭强(2003)等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较多研究成果,国内外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技术操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与培训较多,对于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来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明确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由于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将研究提出通过校本培训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和完善,从而优化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1.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
研究当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以后,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要顺利实施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能力体系,厘清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明确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
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掌握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状况,探讨中小学教师能力发展的途径,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剖析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3.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
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针对其特点,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4.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校本培训是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针对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培训模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校本培训,在混合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理论指导下,研究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5.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与反思
以广州市部分中小学为试验基地,实施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反思,总结其优点与不足,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观察法、综合法、归纳法、行动研究、试验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
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等研究方法;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将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归纳法等方法提出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以后,综合上述研究成果,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网络环境下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抓住了实施信息化教育的关键因素和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使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本选题将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探索了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新视角,有利于调动教师、学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积极性,通过校本培训促进信息化资源应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互相作用,使二者在互促互动中相得益彰。
七、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中小学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专业能力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构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研究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对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中小学校本培训和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为广大中小学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优化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八、预期成果
1.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
2.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报告。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教学;创新人才;计算机网络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技术进步正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与创造力是解决经济、环境和社会危机的核心驱动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提升高校教育具有关键作用。目前,高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作为未来学生进入企业发展的核心要求。
1 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的高等院校目前分为3类,即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一般来说,985院校和多数211院校属于研究型大学,除此之外的本科院校一般被认为是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一些近十年开办本科教育的大学则属于教学型大学。在这类高校中,有些以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主,也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需要体现“应用”本质,不仅强调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处理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中革故鼎新的独创性活动。从内容上说,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等,而实现这些创新的主体就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并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创新型人才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征:(1)知识结构的特征,创新型人才不但善于从教师那里和书本上获取间接知识,而且注重培养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知识和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2)思维能力的特征,创新型人才不仅注重培养正向思维,还注重培养逆向思维;(3)能力的结构特征,创新型人才不仅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4)培养过程的特征,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强调个性,要求个性教育化。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二本院校,学生入学成绩不高,与一本院校学生有差距,但更强调实践与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现场设备和操作平台,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教学的探讨
创新教学即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育和教学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它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创新教学活动应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展开。
2.1 课程设置
研究表明,术语“创意”与“创新”及相关同义词是在教学课程设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一些国家的教师和教育专家认为本国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并把主要原因归结为不能正确地将创新思想融入这些课程。实际上,课程包含较多的内容反而会降低学生在学习中创新的程度。好的课程设置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能,帮助教师理解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教材选择、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是信息、电子和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可选教材很多,其中国内的经典教材是谢希仁主编的《计算机网络》,这是国内影响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入门教材之一,被很多大学采用。另外,由IEEE高级会员坦尼鲍姆编写的英文版《计算机网络》,则被国外大学和国内一些院校广泛采用。在教材的选择上,后者更适用于双语教学和基于问题驱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最终目标。另外,该教材的每个章节开头都以提问方式引入,非常有利于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预设一些英文题目,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在教材中查找答案。通过这类教学,一方面,学生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自学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也得到锻炼。在这门课程大纲的制订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核心技术内容作为讲解的重点,并要求学生用软硬件模拟实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2 课程教学与评估
课程教学与评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创新性,评估方法好可以激励创新,若不好也可能阻碍创新。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教学评估通常采用等级评分法和总结性评分法。除此之外,评估的方式还有陈述报告、小组总结、同行反馈与评价等。评估的主体除了教师与学生,还可以包括学生父母和除此之外的第三者。良好的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励教师和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创新。
课程教学也对教学创新性具有一定影响。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教师在开始教学前,可以采用一些激励课堂创新的方法。例如,在课程表的设置上,教师可以通过延长两次课程的间隔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创新周期。另外,还可以采用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创新。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教学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实验诱导与准备、实验探究和归纳研究。实验诱导与准备通常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实验和创新、开放性实验。基本实验由教师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序性实验,课前印成讲义,发给学生预习准备。例如,计算机网络常用命令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常用网络命令PING、IPCONFIG等,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需要把这些命令使用的详细步骤发给学生并让其熟悉。创新、开放性实验则是由教师创造必要的条件,启发学生在课前自己设计实验,如在JSP网页编程实验中,教师事先准备几个较为复杂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并分组完成。
在实验探究阶段,学生要亲自动手做实验,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细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学生不会观察,就不会思考,不会有明确的学科基本概念。在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抽出时间检验每组学生的实验结果,并询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DNS服务器的设置实验中,教师需要查看每名学生的实验日志,帮助他们分析可能出现的域名解析失败现象,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原因。
归纳研究阶段是实验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观测是先导,是基础。为了避免学生简单地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及时将学生观测到的实验现象或记录的一系列数据作为入门向导,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总结性问题。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增加实验心得与总结内容,写出新发现和新想法并将其作为实验的重要考核点。
2.3 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对于课程的创新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培训可以帮助新教师反思如何通过实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研究表明,受过培训的教师具有更积极的教育创新理念。另外,受过培训的教师掌握了更多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前沿知识,而这些新知识、新技术能够成为激励个体创新的正能量。该项研究还表明,连续几年一直接受教学培训的教师是最有兴趣对该课程进行创新教学的群体。这说明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师对课程的深入钻研。教师培训计划必须经过审查和修订,以确保能够促进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培训中要提供先进的数字多媒体平台,此外互联网作为同行之间交流互动的培训平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参加一些颇具名气的网络培训如CCNA、CCIE等。CCNA包括EIGRP、串行线路接口、帧中继、RIPv2、VLAN、以太网和访问控制列表等协议的使用。CCIE则是美国Cisco公司于1993年推出的专家级认证考试。通过这类培训,教师对网络软硬件知识和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网络前沿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培训的另一种方式是有固定时问或地点的培训,一般由学校聘请公司有实践经验的员工进行授课,或者由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产学研实践,让师生在现场进行实地教学。
2.4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使用
信息通讯技术的优势在于强化了校园的创新和创意环境。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创新教学的基础。据调查,大部分教师都能利用互联网检索信息和下载资源,但其中仅有一半的人会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协作和网络社交,更不用说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意识和进行教学创新。虽然目前校园内计算机的数量剧增,但是调查显示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创新学习的能力仍然不强。学生使用现代化的数字工具可以帮助提高思考、理解和创新学习的能力。现代化技术一方面使学生成为掌握这类技能的数字专家,另一方面则加强了师学问的互动。一些最佳实践的案例表明,师生之间的互动配以外部专家的指导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创新教育模式。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我们在授课中提倡学生采用便携、具有个性化的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辅助学习。移动技术与设备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方面,我们采用基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教育游戏培训学习方式。游戏可以成为相当好的教育与培训载体,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计算机网络教学与游戏结合,选择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术语以及与动手实践相关的内容,编写游戏脚本,再由教育技术人员负责把脚本转化成游戏软件,通过校园网或校园FTP向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外体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5 校园文化
教育文化对创新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非常关键。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等过程。其中,教育文化或多或少会对个人的培养产生影响。对于高校来说,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关键作用。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学院积极发扬办学传统,走特色办学之路,提出“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确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通过产学研深层次、制度化合作,建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满足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及现代生产业发展需要的培养“现场工程师”的摇篮。
笔者在对计算机网络专业2009级本科生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基于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经验,培养积极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创新思维模式的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了师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全班80%以上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能,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教师也通过以上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