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零售药店医保基金管理制度

零售药店医保基金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零售药店医保基金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零售药店医保基金管理制度

零售药店医保基金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统筹模式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统筹规划,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增强医疗保险公平性,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能力。

(二)目标任务。自年月1日起,全州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州级统筹,实现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待遇水平、经办流程、基本管理、信息网络运行、风险调剂、“两定点”规范管理等全州统一,使广大参保居民在全州及西宁市范围内实现居民医疗“一卡通”,方便就医购药,切实解决参保难、报销难和本州、本省范围内异地住院即时结算问题。

(三)统筹模式。州级统筹实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统一,分级负责;一个专户,分级支付;统一预算,全州核算;统一调剂,全州平衡;统一网络结算,实行监督运行;统一考核,统一管理的模式。

二、统一政策

(一)统一参保范围。具有本州非农业户籍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出生6个月(已填报户口)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幼儿园所、小学、中学、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特殊学校、普通高等院校就读在册学生,青壮年,老年人,以及进城农牧民及其子女为农业户籍者均可参加居民医疗保险。

(二)统一缴费标准。居民医保以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金组成。其筹资标准为:18岁以下个人缴费40元,政府补助160元,总标准200元;19-54岁女性居民和19-59岁男性居民个人缴费110元,政府补助金130元,总标准240元;55岁以上女性及60岁以上男性居民个人缴费60元,政府补助180元,总标准240元。

在校学生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参保,由学校代收参保金,统一上缴指定银行,每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为保险年度,每年9月1日至30日按照缴费标准一次性缴纳个人参保金。

享受城镇居民低保、重残、五保户和特困家庭人员的个人缴费由政府代缴。

(三)统一个人帐户基金。自年1月1日起,建立居民个人帐户基金每人每年标准为40元,全部划入个人IC卡内,由本人用于门诊费用消费,累计下年结存,超支自付,也可充减下年缴费基金用。学生个人帐户基金以(青人社厅发[]131号)文件执行。同时废止原门诊费80元报销比例制度。

全州提取风险储备基金,占总基金的5%,用于基金因超常风险因素发生超支的弥补。分年度提取,累计达到总基金的20%后不再提取,若当年使用风险基金,则在下年补足。

(四)统一住院和特殊门诊支付范围。

(1)首次居民参保观察期为三个月,期满后再按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进行报销。

(2)住院起付统一标准为:一级250元;二级350元;三级450元。

(3)住院报付统一比例为:一级75%;二级65%;三级45%。

(4)最高支付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为8万元。

(5)特殊门诊补助标准:居民特种病鉴定由县级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门诊特殊病种类同于职工病种范围,其补助标准为400元(包括个人门诊40元),不设起付线,补助比例为发生门诊医药总费用的50%。

(6)自参保年起,对连续参保缴费的城镇居民,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规定补助基础上,连续参保缴费满一年增加补助一个百分点,连续增补,最高增补限额比为十个百分点(即十年增补比例)。

(7)异地居住、外地打工、探亲、访友时居民所发生的门诊住院费用,必须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及公立医院就医,医疗费用现由自己垫付,但两周内必须向所在参保辖区的医保经办机构以电话或入院通知、传真形式备案,出院后持发票、出院证明、医药费清单、病历首页复印件盖章及医院等级证明等方可申请报销医药费用。

(五)统一经办流程。参保登记,基金征缴,卡证发放在社区,就医购药在定点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实行刷卡垫付制。待遇支付,基金管理,特殊病种认定,“两定点”费用结算在各级经办机构。全州实行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经办流程和管理流程,州级医保经办机构负责对各县经办机构的业务指导,对全州医保经办机构、经办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和专业化进行全程监督。

(六)统一管理。统一“两定点”、“三目录”,“一结算”的管理,“两定点”管理与职工医保相同,“三目录”严格执行省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七)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全州以州医疗保险为信息管理中心,各县为分中心,居委会为终端,网络互通各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公安户籍网、民政低保网、建设银行网及省级医疗机构。实现全州包括西宁市各医院的网络垫付制结算。居民医保信息管理网和职工医保网同机同网互相切换运行。

(八)统一基金预算。按照州、县责任分担原则,全州每年统一编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制度。预算编制需综合考虑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年度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计划等因素;基金收入预算应综合考虑上年度实际参保人数、预算年度扩面征缴计划、个人缴费、各级财政补助、利息收入、转移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因素;基金支出预算应综合考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享受对象增减变动、待遇调整计划,上解上级支出、转移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因素。每年预算和决算由各级财务人员集中进行。收入户及时上解,不得结留基金,各县支出户长期有一个月医药费支付预拨款。

三、统一管理

(一)全州建立基本医疗统筹基金专户,各县将当期和历年所有累计结余的基本医疗保险预算统筹基金按季度全部转入州级专户管理,年终根据各县收支余情况,进行核算,统一分析收支余基金。

(二)统一各项基金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财务制度,依法对全州医保基金的监督管理。统一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准入和推出机制,完善“两定点”管理和考核,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全州医保基金纳入州级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对医保基金的征缴、使用、管理和运营等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控、审计、检查、网络实时财务对账等,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健康安全运行。

(三)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州政府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纳入对州、县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每年对各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执行情况、州级统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基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因工作不力,监管不严,因人为因素挪作他用,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基金流失,影响基金收支平衡。实行行政问责,由此造成的基金减收增支,州级对各县查找原因,追究当事人责任。

四、统一调剂

实施州级统筹后各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全部纳入州级财政专户管理。各地必须严格执行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结、转、存,应收尽收,收入户不得留存基金超过三个月。基金预算中的收支缺口由历年基金结余和州级统筹风险基金中解决。对州内出台减收增支政策造成的基金缺口,全部由州级统筹基金中解决。全州统筹基金使用坚持风险共济与地方责任相结合原则,各县基金出现缺口,征缴不实,风险矛盾上移,监督不利,待遇支付不严格,对参保人带来不利因素要及时分析原因,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管理制度,长期实现基金收支平衡。为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州级补助能力,从州级统筹实施之日起,因不可抗拒原因造成州级统筹基金入不敷出时,由各级政府安排资金给予补助,并及时调整相关政策。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州级统筹,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要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大力做好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至年底,各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要达到90%以上;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机制,积极拓展统筹渠道,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投入力度,确保基金平稳运行和“一卡通”工作顺利开展。要根据州级统筹的实际需求,切实加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建设、配备与医疗保险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人员编制,建立相应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

(二)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州政府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州级统筹的牵头和协调工作,加强对各县的督查和指导。州财政局要加强对全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收、管理,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州卫生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监督管理,督促医疗机构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

(三)加强管理,提升服务。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快规范基本医疗保险州级统筹业务经办流程,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及医疗保障服务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要加强对医药工作人员政策培训和教育工作,坚持因病施医、合理治疗,不断提高医疗管理服务水平,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六、本办法未详内容均以政()69号《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零售药店医保基金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一、加强廉政教育,增强反腐防变能力

(一)多渠道开展廉政教育。一是继续深化中央作风建设“八项规定”、省“十条规定”和《廉政准则》贯彻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廉政意识。二是以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干部职工到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廉政教育。三是以会代训方式加强全体干部职工廉政教育。四是对中层干部定期开展廉政谈话,切实加强对中层干部特别是重点岗位中层干部的廉政教育。五是开展领导上廉政党课方式对全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廉政教育。六是以请进来的方式请区纪委、区委党校领导、专家为全系统干部职工上廉政教育课。通过学习教育,使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任务艰巨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二)加强纪检监察信息工作。及时总结本局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调研文章、信息、简报,上报区纪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纪检组。

(三)加强纪检报刊订阅工作。及时订阅《中国纪检监察》、《廉政瞭望》、《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等刊物,扎实加强纪检监察、政策法规的学习。

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打造为民务实机关形象

(一)认真落实行政效能建设制度。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二)强化机关作风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六条禁令,以及省上十条规定、市上十一条规定和区上十二规定,进一步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努力塑造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机关形象。

(三)抓好机关作风建设督查。扎实抓好机关作风日常督查工作,切实治理服务窗口在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机关。

三、强化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执行力,构筑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结合中央作风建设、反腐败新精神,进一步完善相关纪律工作制度。二是制定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学习方案,强化制度机制的学习,切实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三是定期检查惩防体系制度机制的学习运用,筑牢源头防腐防线。

四、抓好重点项目工作检查,促进人社工作健康运行

(一)抓好社会保险“五险”基金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社保基金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二是规范社保基金办理流程,形成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强化社保基金日常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社保基金开展检查,特别是强化医保基金管理中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欺诈骗保等行为发生,维护基金安全运行。

(二)抓好就业专项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规范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规范审批程序。二是督促抓好自查自纠工作,不断纠正完善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强就业专项资金日常监督管理。不定期对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社会保险补贴等高风险点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就业专项资金安全运行。

(三)加强人事人才考试监督,确保安全运行。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人事人才考试考务管理制度,规范考试程序。二是进一步加强人事人才考试安全运行方面的硬件建设。三是切实抓好人事人才考试试卷运输保管、考场科学布置、考务纪律培训、考试现场监督、体检政审等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人事人才招考公开、公平、公正进行。

(四)加强全系统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务接待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二是坚持每半年对局机关、就业局、社保局、医保局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一次,确财务管理规范运行。三是10月底前对下属单位开展一次“小金库”专项检查。

五、加强惩处,加大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力度

(一)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案件,严肃查办损害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处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处弄虚作假、骗取(套取)就业专项资金、养老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的案件和人事考试违规违纪案件。做到发现一件,处理一件。

(二)加强案件处理保密工作。要严格办案程序,正确运用办案措施,严肃办案纪律,做到保密、安全、文明办案。

(三)切实加强纪检监察工作。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及时办理上级交办案件,对群众反映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做到坚决调查、务必搞准、实事求是,依纪依规处理,既要重视保护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又要严肃纪律,既要对党员干部负责,又要对群众负责,更要对组织负责。

六、加强“三项建设”,打造人社纪检铁军

(一)强化学习,提升技能。按照“三项建设”要求,全局纪检干部要积极抓好纪检监察业务、党的建设、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知识,同时认真抓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政策、法规学习,不断增强业务技能,适应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的需要。

零售药店医保基金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健康工程”建设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年,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渝东北前列。

(三)重点工作

重点抓好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严格规范的卫生保障与监管机制等八项体制和系统。着力抓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

二、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重点改革

(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在全区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化动态管理,到**年,城区建档率达到75%,农村地区建档率达到60%。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为居民提供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服务。加强0—6岁儿童预防保健,实施系统管理。开展孕产妇保健,规范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开展老年保健,每两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1次基本健康检查。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加强精神卫生服务,对全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和康复。

2.加快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加强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开展全区疾病监测。开展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孕产妇住院分娩保险和新生儿保险,为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力度。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到**年完成3000座农村改厕任务。

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逐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采供血、应急救治、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乡镇、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建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科),强化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卫生应急队伍和应急装备建设,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4.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足额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经费;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日常开支按月下拨,突发事项按程序报批。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算,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2009年全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不低于15元,**年不低于20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付方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足额核拨经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定额定项补助的方式核拨经费。

5.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监管。合理划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业务指导。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下承担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部分工作任务。公立医院重点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医疗救治工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服务数量、质量和效率,确保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1.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到**年年底,实现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有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按“填平补齐”原则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改扩建14所乡镇卫生院,新建和改造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武陵、余家、龙驹建立农村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到**年年底每个行政村要有1所卫生室,所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要按照国家标准独立设置村卫生室。完成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重点建设项目,区妇幼保健院按照三级标准开展创建工作。严格执行区域卫生规划,鼓励和引导民营资金依法办医,补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逐步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分类核定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2009年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标准不低于人均每月200元,**年不低于人均每月300元,**年不低于人均每月400元。

3.理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管理,理顺政府举办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情况,按照人员配置标准,足额核定人员编制,实行定编、定岗、定责的全员聘用制。推行院长竞聘制和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完善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和技术准入规范,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区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两级卫生组织整体服务效能。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方式,逐步在农村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乡镇医务人员联系村制度,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

(六)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1.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参合率均达90%以上。2009年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范围,以学校为单位就地参加医疗保险。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和依法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将国有企业“双解”人员和关闭破产解体集体企业、困难企业的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农民工、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费用给予补贴。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

2.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建立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筹资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水平。**年,各级财政对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居民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个人筹资标准。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使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55%以上。逐步实行门诊统筹,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进一步扩大特殊疾病范围。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

3.严格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控制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情况,增强基金使用透明度。提高基金统筹层次。

4.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参保、参合资助办法,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等困难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门诊医疗救助,在对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由医疗救助资金予以全额补助,对重残重病需院外维持治疗人员和80岁以上老人在实行年定额门诊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对其他救助对象门诊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自付部分按规定的年门诊救助标准给予一定比例救助。逐步加大住院医疗救助力度,帮助救助对象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报销起付“门槛”,提高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自负医疗费用的救助比例,降低救助对象实际住院自付费用。逐步扩大临时医疗救助范围,对低保对象以外的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数额较大的,给予适当救助。

5.理顺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分账运行、责权明确、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相互衔接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系。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经办机构,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经费,并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信息化建设。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评估体系,从参保人员受益情况、基金安全、基金利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基本医疗保险进行评估,并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

6.提高医疗保险运行服务水平。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推行支付方式改革,完善总额预付制、按病种限额和定额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混合型医保基金支付制度,提高医保资金支付及时率。科学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参合人员在统筹范围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简化报账程序,提高报账及时率。简化跨区县(自治县)就医的转诊手续,探索市内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解决农民工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管理服务的监督评价机制。

(七)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1.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和基本药物目录、**市基本药物目录,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2.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支持和鼓励药品生产企业参与基本药物生产,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定期对药品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政府承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落实基本药物统一配送制度,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配送企业。

3.严格控制基本药物零售价格。在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结合统一配送费用,合理确定本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进购价格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4.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卫生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满足群众需要。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区卫生局规定。认真执行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定期公布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逐步在药店、药房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用药指导。完善处方管理制度,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10%。

(八)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市制定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标准,合理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和规模,明确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标准和主要功能,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国家重点县级医院建设项目和区中医院创建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

2.开展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和监管机制改革。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调研工作,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组建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履行医院国有资产出资人管理职责。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医疗机构之间人才交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强化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优化服务流程,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财务运行监管和成本核算控制,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

3.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探索按病种收费等多种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用设备仪器价格监测、检查治疗服务成本监审及其价格定期调整制度。制定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管理办法,规范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行为,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做好公立医院医药分开试点准备工作,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增加投入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

4.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按照全区卫生规划要求,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在公立医院转制中,要切实做好清产核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制定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优惠政策,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医疗机构,或向医疗救助、医疗机构等慈善捐赠。依法加强非公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执业行为。公立医院改革在**年逐步推开。

(九)加快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积极推进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将建设三峡库区医疗卫生中心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全区科技发展的重点。加大医学科技投入,整合优势医学科技资源,大力支持医学重点学科、特色专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和扶持自主创新,促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促进卫生技术进步,推广面向农村和社区的适宜卫生技术。

2.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全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对卫生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加强卫生人才培训、培养、选拔、引进的管理。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和学历教育,完善全科医师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采取网络教学、短期培训、集中学习、临床进修等方式,三年内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遍进行一轮培训,对乡村医生每两年进行一次集中培训,鼓励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参加离职深造,提升学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鼓励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和社会散在的执业医师到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定特殊政策,加快培养、选拔和引进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采取措施培养选拔区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护理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强卫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探索职业院长制度,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建立和完善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专业人才引进、培养等制度,加强药品从业人员和执业药师培养,提高药品管理和用药指导能力。

3.落实医疗卫生人员编制和激励政策。执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完善医疗卫生人员统一招考、直接选调、人才引进制度。鼓励医疗卫生人员到基层服务。**年7月1日及以后聘用到国家规定的艰苦边远镇乡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6个月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2级。完善卫生人员职称评定制度。

4.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和社区制度。落实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1年的政策。继续推进“师带徒”活动。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划片包干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力争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学科欠缺、技术水平落后、服务能力低下的现状。采取到城市大医院进修、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5.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建立医疗执业保险,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加强医患沟通,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建立医疗纠纷防范和“第三方调解”调处机制,治理“医闹”行为,建设“平安医院”。

(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1.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探索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加强资源整合,理顺卫生信息化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信息体系。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镇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镇乡的远程医学教育。

2.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将医疗保障网络延伸到具备定点条件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促进系统间的有效衔接,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和管理。

3.加强药品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区、乡镇药品监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区级药品检验检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应评估监测信息系统。

三、高度重视、大力协作,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十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有效措施,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切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十二)加大投入,多方筹资

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责任,确定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保险支付。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减轻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探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补助需方等多种形式的政府卫生投入方式,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机制转变和效率提高。深化对口支援工作,争取技术、资金扶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监督管理,切实防止各种违法使用资金的行为。

(十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远近结合,从基础和基层起步,科学谋划、整体设计、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区级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操作性文件,进一步深化、细化和实化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步骤,做好配套衔接,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零售药店医保基金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这是一个中国医药工业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国医药企业必须进行抉择的时代,回归我们的主业,看清我们生存的根本,才能在未来的征途中形成我们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形成我们自己的营销特色,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渐行渐远。

一、 医药市场发展回顾

波澜壮阔三十年-医药营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医药产业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从僵化的、缺乏竞争的国家计划统购统销,到市场开放初期的无序竞争,再到从竞争中逐渐走向规范有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医药行业从计划经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以来,其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初始阶段

从1980年到1990年,称之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医药行业从计划经济逐渐转为市场经济,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和发展,我国对外资企业采取请进来的政策,许多合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的医药市场,以天津为开端,史克、史瑰宝、杨森、辉瑞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发展阶段

从1991年到1996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外国医药企业涌入中国市场,专业化的营销队伍在不断扩大,这时国内的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在改变经营思路,学习合资企业新的营销理念和管理体系,引进人才,发展和扩大经营规模。

无序阶段

1996年OTC概念正式出现,从1996年底开始,零售与医药代表的分工逐渐产生并日趋明确,随着医药代表在药品销售中作用日益凸现,为行业高额利润所驱动国内外投资不断涌入医药市场,各种形式的合资药厂层出不穷,国内药厂也重新包装上市,行业精英大规模流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促销的手段五花八门,比如带金销售,礼品捐赠等,医药行业的风气发生变化,医药市场比较混乱。

调整过渡阶段

从2000年开始,国家花大力气整顿医药市场,前后出台了国家药品管理法、医疗社会保险、大病统筹、医疗保险、政府采购等政策和措施,从源头(药厂)、通路(商业)、终端(医院、门诊和零售药店)三个方面分别整顿,并且对医疗保险、社保、医院药品的收入百分比等进行控制。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部分原有投资的退出和新投资的进入,医药行业进入理性发展阶段,行业内部掀起整顿浪潮,资本的力量开始发挥作用。

和君咨询医药事业部认为:在整个行业发展历程中,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形成的市场需求,构成了医药产业发展的驱动要素;国家在不同时期出台的产业政策、监管法规和技术标准,构成了医药产业发展的规范要素;一次次的技术创新构成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撑要素;而各种资本力量构成了改变产业格局的变革要素。

医院强势引发渠道变革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明显失衡,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医院和教学医院,因此这些医院的自然垄断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再加上医疗服务及医药需求严重缺乏价格弹性,医疗机构便具有了更大的能力将医疗服务价格抬高到边际成本之上,并扩大患者需求,以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收益。在中国,尽管市场化改革已经二十多年,迄今为止国内93% 以上的医院和卫生院却仍然是公立的,这种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局面完全是行政管制导致的“高进入壁垒”所致。这些行政管制使得公立医院在自然垄断之外又获得了很强的行政垄断地位。

另外,医保定点医院几乎全部是公立医院,定点医院的确定既有“一次定终身”的特征,又有市场分割的特征(即一定地域内的患者只能到所在区域内确定的几家医院就诊),这一制度显然再次为公立医院创造了行政垄断地位。

双重垄断使得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相当强大,除此之外,由于行政管制开设的绿色通道,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供给上的这种垄断地位又延伸到了药品零售业务上。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打破医院的强势垄断,进行了多次的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意图通过渠道结构扁平化和严控医院价格来降低强势医院带来的医药高价。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切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药品购销之间关系、挤掉药品价格虚高部分水平、砍杀一批管理不规范质量低劣的医药和经营企业,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吃得上安全药。

每一次变革,都是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打破与重组。我国多次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词无疑就是“招标采购” 、“快批、快配”、“平价药房”与“连锁”。

招标采购作为一种理想的竞争手段而引入到医药行业,是药品流通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其目的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操作来解决虚高定价,制止药品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以向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目前,国家对药品的招标采购正加速集中到省一级,未来的药品招标采购会逐步规范。

医药“快批”和传统的商业流通模式相比具有很强的区域适应性,节省了采购各个环节,并且实现了现金交易,是一大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商业业态获得了长足发展,全国各地的“快批”遍地开花,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代表性企业九州通公司甚至在2005年完成了110亿元的销售额。但由于“快批”是坐商,无法走出去对各类终端进行全方位服务,这种商业业态逐渐也凸显了其弊端,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快配”。“快配”则是“行商”,它能够按照下游客户的需求,在规定时间内把药品快速配送到指定地点,这让下游客户减少了风险,提高了奖金周转速度,从而实现利润增加。目前很多快批公司在向快配转型,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平价药房”被视为最有实力对抗医院高药价的一大利器。平价药房的“平价”秘密在于砍掉了二级批发商,直接找一级批发商谈,变“两票”为“一票”。在批发商这个环节上,一个公开的规则就是“量越大越便宜”,“现金支付相对便宜”,携销量优势和现金优势的平价药房可以直接要求减少加价率,同一个品种,一般的批发要加10个点,但平价药房可能能够拿到只加2个点的价钱,给自己腾出让利的空间。在这个环节上,平价药房可以比别人多10~20个点的让利空间。但情况不仅仅限于此,让平价药房有底气比别人便宜20%甚至45%的筹码就是——有时可以将批发商这个环节完全砍掉,直接从总商甚至是厂家进货。直接从总或者厂家拿货,一是损耗和退货方便,二是利润空间高,而且比在批发商那里多5%~8%的进货差价,另外,年底厂家还会根据销售业绩进行利润返点,一般是销售金额的5个点,甚至更高,这就是为什么以出厂价销售,平价药房还有利润的原因。平价药房正式成为一种主流的医药零售业态,对药品流通链条发起一波又一波冲击。

药店依靠政府的连锁扶持政策和原来国企的资金实力和背后医药公司的背景,药店大规模跑马圈地,并迅速开始连锁化经营。形成较大的门店数量和销售规模从而赢利。其主要特点是依靠连锁药店的大规模购进压低采购价格,以及门店数量众多而收取包括广告位陈列位及住店促销管理费等各种营业外收入赢利。这一时期,进销差价在赢利中比例减小。以药品超市形式低价吸引大量客流,以平价为竞争利器、以大卖场多品种大幅度提升单位顾客的购买量,以及多元化销售其他非药类产品,收取住店促销费用等各种非营业利润等手段。这一阶段开始了连锁药店民营化进程和真正的洗牌以及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目前大多数药店在经历了平价洗牌后,价格基本见底,盈利能力剧减,尤其是价格竞争导致吸客的品牌产品和普药基本没有利润,或者毛利低到不够经营费用。于是不约而同,连锁药店开始了各种各样的高毛利主推赢利模式。这一赢利模式的特点自营高毛利品种、自有品牌产品、贴牌品种出现为主要标志。

市场竞争带来模式创新

随着中国医药事业发展渐趋成熟,相关法律日益健全,医药市场不断规范,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再加上入世后,外国医药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医药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医药企业开始在运营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与同行一较高低。

医药企业的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创新和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

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新产品、新剂型、新工艺及新的给药方法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处于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及国际市场无法立足的尴尬境地,如何尽快完成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已成为决定我国医药企业未来命运的关键问题。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也就是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如产品创新上,企业一定要选择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创新模式。恒瑞、天士力等一批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市场开拓创新

药企的营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模式营销,很难说哪种营销模式是最好的,只是哪种营销模式适合你,别人成功的模式你照搬过来却未必有效。因此,变革创新是市场营销的永恒主体,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永远适用的营销策略,有的只是差异化的一地一策、甚至是一店一策地去深耕细作营销市场。

管理创新

医药工业的技术创新相当重要,相比较而言,医药企业的管理创新往往被忽视。管理创新的目标很宽泛,包括生产要素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前者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后者涉及体制、机制、经营管理等层面的问题。

创新企业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医药产业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历史时刻,按照适者生存的基本法则,企业必须创新。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变化,而企业变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但是这种变化是一种渐变,而非突变。它是倚重于企业原有的基础资源和能力进行的,而不是完全凭空嫁接的。恒瑞医药走的是仿创结合的道路,天士力把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变成了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服用方便的滴丸剂型,葵花药业则持续的营销创新获得十年的稳步发展,九州通选择了市场的空隙却把它做成了一片蓝海,先声药业以资本利器为自己获取优质的产品资源,蜀中通过全面的管理创新获得了进军第三终端的胜利。总而言之,企业如果要创新成功,就不要盲目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而必须根植于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变革。

医药企业面临的营销困惑

近年来,随着各种行业政策的出台、医药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合资及外资药企的进入和新医改的推行,整个医药行业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业界人士都在感叹市场难做。事实上,我国的医药市场正处于一个繁荣过后的政策调整期。在中国医药企业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下,营销创新变得异常艰难,领先市场的时间正在缩短,成功经验往往成为明日黄花。在此形势下,如何面对药品营销中的市场困局,寻求有效的破困之策,成了众多医药企业的当务之急。

综合来看,医药企业面临的主要营销困惑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药企营销思路困扰

根据GMP认证对生产、仓储和管理进行了改造后,一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临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运营资金紧张和市场拓展无力等境地,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苦苦支撑着内忧外患的双重考验。怎样度过资金难关?如何提升销售业绩?是在一级市场坚守到底,还是到二三级市场另辟天地?是继续大量申报仿医药品低价竞争,还是研发新药通过差异化发展扩大市场范围,抑或是通过委托加工方式解决产能闲置?很多药企业苦寻无策。

进军终端的困惑

终端为王的提法和国家相关政策对社区和新农合的支撑促使很多医药企业进军终端,以图通过自建网络掌控终端的方式来反控市场和渠道。自建营销网络这种模式也曾经造就了很多医药企业的成功和辉煌,但是大多数医药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队伍难以维系,成本的泥沼导致很多医药企业都茫然和彷徨。

渠道环节无力掌控

由于国家对流通体制进行多次改革,我国医药经销渠道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个省招标配送的指定,医药商业集中度正在进一步提高,全国性物流企业、跨区域物流企业和区域强势物流企业业正在蓬勃发展,医药流通业的区域寡头垄断格局将逐步形成。既往的传统物流体系被打散:经销商低价销售、折价出货、价格倒挂和冲窜货成为一种常态,渠道客户和终端客户忠诚度不断下降,市场人员怨声载道。医药企业是继续用“堵”的方法去治标,还是用“疏” 的策略去治本?如何与跨区域的分销商密切合作实现销售的有序增长?

药企面对市场倍感乏力

因为受到降价、招标和新医改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医药市场显得动荡不安,市场运作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国家对社区和新农合的投入,第三终端市场似乎成为了药企的新的蓝海,但是很多药企在第三终端试水后纷然铩羽而归。一些生产OTC产品的企业企图通过扩大对药店的投入来拉动OTC的销售,但是促销费用的上涨也让otc企业叫苦不堪。从医疗市场的份额分解来看,医院市场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国内医药企业对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乏力,导致大部分医院高端市场配置医药企业少的可怜的营销资源?这些都成为医药企业心中的痛。

既往的销售模式失去昔日的作用

以前很多医药企业为了减少市场投入,采取了总总经销的商业合作模式,简单的模式虽然管理起来很是经济,但是现在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政策的变化简单的总经销或总模式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企业单一的依靠总经销或总模式无法完成对市场的有效覆盖:总经销商或总商只对自有网络内的销量大、利润高、货款安全的网内客户进行覆盖,对网络以外的客户无法企及,导致产品在当地市场上的成长遭受了无情的扼制;渠道过长,市场信息反应缓慢,层层加价,导致最终零售商的利润空间不大,没有分销兴趣甚至拒销该产品。医药企业将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全都放在总经销商或总的网络里,总经销商或总会借此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医药企业被辖制的没有办法,只好殚精竭虑的满足其要求,哪怕销售利润已经捉襟见肘。这样做法是医药企业在对市场进行豪赌,赌的是企业的未来和希望。

既往的销售模式还有就是招商。现在,招商再也不是企业资金回笼的有效销售模式。从现在的招商情况来看,招商类广告的急剧减少、招商会和药交会成交额急剧下降。2005年《药品差比价格规则(试行)》办法实施,“规则”中所称的药品差比价,是指同种药品因剂型、规格或包装材料不同而形成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或比值。如果这一制度真正实行起来,这些药厂就很难再钻空子了。改换了不同包装、规格或剂型的同种药也能测算出最高价。在新的价格管理政策下,以改剂型、规格和包装材料的招商方式要想成功几乎不可能。传统的招商模式已经跟不上新的医药时代的要求,其缺乏竞争力的形式已越来越不能承载现代医药企业的招商需要,中国的医药招商已经进入市场细分招商为主要特征的招商时代,因此,药企期盼有新的更为有效的招商模式出现。

医药企业的营销困惑总结:

现在医药企业是有较好的产品,但是缺乏被市场和消费群体认可的商业卖点和医学卖点;虽然有销售队伍在市场上奋力拼杀,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和缺乏品牌支撑,市场份额获得极少;虽然已经洽谈了和签订了很多协议客户,但是疏于对客户的分级管理;市场上海量的信息传递到公司,都被搁浅或埋没,没有有效的利用和分析。

二、医改催生市场变局

我国新医改进程

2009年:开始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2009年:公立基层医疗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2009年初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2009年: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

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

2010年:城镇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每人每年120元

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2011年:城镇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

国家将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提高基金统筹层次,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

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全面覆盖城乡居民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国家新医改政策

新医改方案可以基本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五项改革和八项支柱。

一个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八项支柱: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在新医改的实施过程中,从2009年到2011年,首要工作是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为保障上述五项改革,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政府的医改财政投入兼顾供方和需方,各占一半左右。具体流向见下表:

新医改对医药市场的影响

新医改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采购、流通管制、和医疗保障等多个协同领域的架构建设和系统协调,需要政府各部门和国家保险体系协同作战、稳步推进。新医改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医药工业企业和医药商业企业都要必须高度重视,仔细研读政策,积极参与到其中来,根据新医改的实质性推进对行企业战略进行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抓机遇,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否则将有可能在新医改进程中被边缘化,最终逐渐失去生存的基础。新医改到底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带来哪些影响?我们站在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预测。

第一是药品需求总量上升。随着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会得到基本解决,被压抑的医疗服务和药品需求逐步释放出来。据初步测算,到2010年,医改带来的药品增量至少在1000亿以上,加上行业自然增长部分,预计未来3-5年医药行业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20%。需要说明的是,医改增量并非全行业平均受益,大部分会消化在医疗服务市场,受益最多的还是面向医院以处方药销售见长的外资企业和部分国内企业。

第二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执业药师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显然医改会对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构筑更多更高的政策门槛,企业如同鲤鱼跳龙门,生死两重天,加之政府监管、市场竞争和资本并购等因素将会加速优胜劣汰,推动产业集中和竞争升级。

第三是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解决“以药补医”是关键,其中补医的概念应当更深刻地理解为补医院和补医生。虽然目前还没有提出详细的解决办法,但就其结果来看,它会有效遏医药品价格上升,打击贿赂营销行为,促进医药行业在阳光下健康发展,各个企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提高质量、降低价格,规范营销行为,净化市场环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得以好转。

第五是市场结构发生变化。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市场的结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政策适宜、运转有序,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可以预测医改将会推动医疗市场(包括城市医院、社区和农村医疗)和零售市场(药店)逐步走向规范,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市场快速发展,而城市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将会逐步下降,零售药店可能会以社区为中心进行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市场总量短期内变化不大,连锁、平价和服务代表其未来发展方向。

第六是产品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对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推进医药科技进步三部分内容的研读,可以预测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原研新药和专利药品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仿医药品将会受到价格因素的极大限制,难有作为。未来医药市场将会形成普药、新药(专利药品)和OTC品牌药共掌天下的基本格局,其中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产品进入绿色通道,得以快速成长。

综上所述,医改带给医药行业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即有机遇,也有挑战,医药企业只有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才有可能在医改进程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推动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新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医改的逐步实施,医药行业面临着一次空前的大变革,并购重组、行业洗牌,企业改革、技术更新和政府管控成为未来医药行业的主旋律,新医改后未知的预期和新资本加盟医药行业等因素,很多医药企业纷纷启动了组织变革,资本并购、规模化生产与成本领先、发展战略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营销模式创新等成为行业内屡见不鲜的竞争手段。这是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外部环境不仅带来巨大政策风险,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从新医改方案来看,要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行基层医疗单位首诊制,大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转诊,这样高端医院和基层医院都会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内发挥各自的作用。药品供应领域,在政府加强投入的前提下将建立基本药物目录,以达到广覆盖的目标,重点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医药终端市场将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和由城市社区、农村医疗机构组成的基层市场。高端市场中创新药所占比例将逐步提高,而基层市场将是基础用药和常见病用药的主要市场。

医药行业将重新洗牌

在新医改方案中,涉及药品供应的有三方面:一是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二是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体系,实行定点生产、定点配送;三是城市社区医疗和乡镇以下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基本用药目录品种,其他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品明确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实行定点生产和定点配送将利于国有的医药企业和以前国有的流通企业,虽然很多流通企业已经民营化,但是,这些蜕变的民营企业依然把控着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主流渠道,未来也将成为中国指定配送的主流。

医药市场扩容

新医改的主旨在于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我国医疗保险体制,建全我国医疗服务体制,以及规范和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新医改带来市场扩容 预计药品市场将增近2000亿。这对于我国的医药行业将带来长期深远的利好。我国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一直在逐渐增加,2007年急速增长了40%,目前城镇医保的覆盖人数已经达到2.2亿。可见,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后,医保扩容趋势已明显加快。

直接的医疗保险增量,将以杠杆效应拉动医药消费需求的增加。医疗保险只占医药消费的一定比例,其间接带来的医药市场增量将更加可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医保投入的增加将刺激压抑许久的消费需求,改变人们的医疗消费习惯。从以往“小病不看,大病去医院”的观念,转变为生病就去就诊,先去社区医院或新农合定点医院,大病转向大医院,从而带动医药消费的全面升级。

新医改也将带来医疗硬件设施的增加,尤其是改善乡镇和农村的医疗设施。预计国家和地方政府直接给二级市场增加的设备投资就达到67.71亿元,惠及的医疗机构数达到2.47万。这将更加有利于乡镇和农村医药市场的发展,从而间接带动乡镇二级市场的扩容。

普药市场迎来春天

普药生产企业一直在成本和覆盖上煞费脑筋,现在,根据新医改对基本用药目录的强化,普药企业将迎来希望的春天。对于普药生产企业来说,最为关心也就是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产品一般是仿医药,而仿医药往往就是一个品种多家企业甚至几百家企业在生产。所以基本药物目录的众多品种也成了各普药企业竞争的目标。近2000亿的药品市场扩将会直接利于以第三终端为主要市场的医药企业。但新医改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发展也成为普药企业最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由于定点生产药品不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直接入围候选品种供医疗机构采购,这将带来市场格局改变,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其产品能否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成为定点生产企业事关重大。进入目录的产品,如果是独家或者垄断产品,就会有一定的溢价能力和发展空间,而未中标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甚至被淘汰出局。有分析人士表示,基本药物制度将提升普药的市场集中度,拥有较多基本用药品种的大中型医药企业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会,而大多数小型普药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由于基本用药用量较大而产品价格相对合理,产品销量有可能出现一次爆发式增长的机会。

强者愈强 重塑市场格局

在新医改的推动下,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 新医改将给医药行业各个环节带来新格局。在研发领域,国家的新医改财政投入会加大对于新药创制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研发实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大财政补贴。此外,SFDA对新药上市的注册审批开始从严。鼓励专利药、创新药,对制剂的审查进一步严格把关。这对于研发实力强大、产品质量优秀的企业却是利好。因为从严审批新药减少了市场上的很多同类产品的竞争,使优质产品的市场地位不会受到低价劣质产品的威胁,优秀公司拥有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生产领域,国家对于GMP认证给出了新的更加严格的标准。这使得很多医药企业不得不重新整治自己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的标准,一些原本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达不到标准的企业被迫停产甚至关闭。这些都给行业领先的优质公司带来利好,强者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