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

一、前言

在整体建筑设计进行过程中应该辩证的看待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问题,只注重建筑设计而忽略周围的景观设计,就会使得建筑只具有本身的使用功能,而缺乏实际的观赏性,如果出现了过分注重周围的景观设计,而忽略了建筑设计本身的现象,这样的建筑设计就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这样在实际建筑设计中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具有坚持景观的意识,让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做到很好的融合,既兼顾了建筑设计,又可以使景观设计融合在其中,从而设计出实用又具有观赏性的建筑。

二、二者相融合的现状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城市规划设计上设计形式过于单一,格局也很单调,大部分格局形式呈现条形排列方式,而且朝同一方向的行列式,这样的住宅构建模式大都采取一梯两户、或多户的结构,虽然这种单元结构可以使居民拥有安静的生活氛围,但是这种设计结构具有高度的秩序性,实际上的构图又缺乏多样的变化,给人的印象虽然简洁整齐,但是过于单调有,没有新鲜感。没有让人值得欣赏回味的地方,小区里的绿化形式大多是以乔木植物的栽种作为堆积植物的设计形式,从而使建筑外部环境营造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困难,而外部环境的设计又被局限到了经济方面的使用水平上,没有给居民精神上带来美的享受,忽略了建筑设计要以人文本。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一现象,居民建筑设计也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观点,使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人们的心里环境和生态环境可以相互融合。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城市建筑环境有意识的在进行改变,人们在对于居住环境和精神上的追求时,景观设计必将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方面。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增长过快,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发展必将受到限制。现阶段我国的建筑景观设计还处在初级阶段,设计方案主要从视觉、绿化、活动空间三方面进行设计。从前的建筑设计只注重了实际使用功能,却忽略了与周围自然结合,在设计中融入自然部分,使居住建筑中体现自然景观的美。所以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要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具体体情况因地制宜,突出自然景观的美,并且还要兼顾当地特色的建筑景观。

三、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在对建筑设计的主体设计之前,就应该周围环境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是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进行有机的融合入,运用科学的手法控制景观的形成,用建筑理念加深景观设计的深度,用建筑手段完美的实现景观的创新设计。关于城市建筑的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例如,单体建筑界限分明化、外延化、设计形态抽象化、立体化等,我们对其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一)单体建筑界限分明化、外延化

在居住小区中单体结构建筑高度密集,对于景观的设计,在增加活动范围区域后,不能再种植大面积的草坪,可以适当的修建一些花坛,然后栽种各种花卉,虽然同样是环境绿化,却可以看到不同的效果,单体结构的建筑也可以延伸一部分到周围的环境中,设计开放式的室内空间,与外部环境相融合,让建筑成为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让建筑融合到外部环境中,但是要做到外部环境和建筑的界限要分明,使建筑和景观设计相互交融而不乏味。

(二)设计形态抽象化、立体化

实际的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周围的自然环境,实际结合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相融合的整体设计,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搭配立体抽象的线条,跟自然线条的美相比较起到对比鲜明又显得不单调,城市的建筑规划需要建筑与景观设计相融合,运用巧妙的手段使自然环境有整体的建筑和景观设计相融合,给建筑使用者带来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又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观层次,让建筑与景观相融合,提高建筑和景观设计层次感和观赏的艺术性。

四、建筑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如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提倡环保、提倡绿色生活的今天,城市建筑景观化也会成为今后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建筑设计在满足于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越来越驻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生活质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给实际工作带来便捷,但是这种想象的背后带来的是人们的冷漠,人们很少会出现邻居碰面时的寒暄,少了原本应该有的热情,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会使人们和自然和周围环境发生隔离。所以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就应该尽量贴近以人为本,让人们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连,建筑的设计的布局要和人文景观相融合,始终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实际设计中

(二)让居住的建筑景观具有共享功能

小区的景观环境,使在此居住的居民能够拥有共同享受和使用的权利,在对其进行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原来就有的自然环境,对其原有的自然环境加以改造,把它改建成人工的景观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设计出让全体居民能共同享受到的公共场所,让居民们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和娱乐。

(三)建筑景观向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迈进

当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建筑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给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良好健康,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做好通风,提供良好的日照等最基本的要求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小建筑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筑景观设计时尽可能避免破坏环境,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根据人性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来进行对建筑景观的设计工作。

五、结论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融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的的观赏性,与建筑设计不同的是景观设计是随着建筑的施工完成而逐渐完善的,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只有将二者有意识的进行融合,才能真正的完成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但是根据我国现状,因为不够重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所以相对专业的设计人员还是比较稀缺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融合的新理念探索实施的影响。尽可能的做到让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协调最后达到统一的目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我们要实际的解决这些问题,相信人们以后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美化会由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来尽行推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温亚利.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科技大视野.2010.(12)

[2]金俊.试论景观建筑创作中对文学修辞法的运用 [J] .华中建筑.2007.(02)

[3]徐德才.孙永平.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J].2008(03)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园林景观;人居生活;引导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园林正处于火热化的建设过程中,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各城市园林规划的不断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园林设计的前瞻性越来越科学严谨。生态化、节约型、艺术性的城市园林设计理论和建设水平将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

1、遵循园林生态学的原理

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要遵循园林生态学的原理,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的这些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城市园林的开发建设,促进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城市园林是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其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城市园林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人们可以享受到美丽的园林景观,体会轻松愉悦感。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美感的需求,还要保障人们活动的安全和个人隐私。

3、学习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

我国的园林发展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园林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我国园林发展史中拥有的丰富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是值得去学习和借鉴的。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给城市的园林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必须要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满足城市新的发展要求。

4、洋为中用,借鉴吸收创新的原则

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欧洲园林和西亚园林等,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得比我国早,其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5、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所在,越有特色的城市,其对人们的吸引力越强,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因此,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因地制宜,结合每座城市的实际,以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景观为中心,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依托,突出民族气息、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特色体现在每座城市的园林景观不管是公园,还是街道景观等都应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规划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避免雷同的景观设计和建造。

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规划建设过于模式化,缺乏个性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相适应,通过设计风格来展现出城市的精神面貌。所以说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根据每个地方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风格,充分展现地域性。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受到西方设计风格的影响比较严重,并且照搬照抄现象普遍存在,并没有对于园林的地域特点、气候条件、土质状况等进行详细的研究,更无法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所以这是目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模式化现象严重,缺乏个性,急需改进。

2、园林景观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城市园林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切实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既能够充分的放松身心,又能够陶冶情操。但是在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却缺少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文关怀缺失,只是注重硬件设施的设计,却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到日常所需,比如遮阳防雨设施,绿化植物的搭配等等,缺少人性化的特点。

3、缺乏历史文化底蕴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植树、栽花或者配草,而是一种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植树、造景活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近些年来,很多城市在园林景观设计都往往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因此使人们难以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以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因而失去了其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

三、改进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几点措施

1、强调城市景观园林绿地的差异性

针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严重忽视生物多样性,造成园林景观雷同的问题,采取增加城市园林植物的种类的措施,考虑每个街道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商业经济的状况,注重街道景观的差异性来开展街道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同的街道规划栽种不同的乔木作为行道树,同时增加一些落叶乔木,配置的花灌木的种类注重多样化,使园林景观多样化,同时使景观呈现四季的变化,使园林景观更加丰富、生动,避免园林景观的雷同。

2、尊重并研究地域特征,突出文化、彰显特色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者,是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力和文化性的城市景观,是城市地域文化的空间表现形式,设计者在对某一地域进行园林设计时应该要先“做功课”,即对该地域的整个空间环境背景有所了解。首先是宏观方面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结构、社区地理分布特征、气候特征、地理特征、造园功能、布局特征、总体特征等,其次是植物、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建筑装饰等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园林景观中,从而形成当地独特的景观特色。例如,世界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区园林特征划分为中国山水园林、法国宫廷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式园林等,中国园林又根据地域特征划分为南方园林与北方园林、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等,这些区域性的园林景观自成一格,景观独特,通过其空间表现、意境以及构图形式直接体现了不同环境下地域园林特征。同时,地域文化融入园林景观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宏观的定位,也有细节的构思,设计者应根据不同项目及其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表现方式,可以是直接的表达,也可以是含蓄的体现。从构图形式到细节的雕琢,都可以融入地域文化,并经过园林造景手段,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从而体现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

3、强调绿化种植的差异性,丰富环境中的植物景象

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中,对于园林植物景观应重视植物的配置。针对园林绿地的实际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差异,分清不同绿地的功能和作用,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设计、不同植物种类的搭配以及不同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案,适应不同地域的环境,实现不同园林绿地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4、生态优先、适地适树

通过园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园林的首要作用,景观塑造、文化表现等功能也都是在生态环境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应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反对脱离实际、毫无价值的单纯人造景观。其次,应该注重打造合理的乔灌草配置比例,倡导回归自然的植物种植设计,反对弱化生态功能,增加养护成本的设计,避免不必要的大色块以及不必要的植物修剪、雕塑、图案等。此外,要突出“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还应当坚持植物多样性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采用乡土树种为主的植被群落特征。乡土树种是原产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栽培和繁殖,并已经非常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且生长良好的树种。乡土树种对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发挥着重要作用。多种乡土树种的组合造林实现了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构筑稳定的生态群落,提高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当地的自然植被。园林景观中绿化植被景观是基础,植物生长的好坏对整体景观以及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于园林设计者来说,必须充分掌握本地适宜生长的各种乡土植物的生活习性、景观特征,在园林绿化中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导,合理引进外来树种,而不能在不了解当地植被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为了追求新颖而盲目引进大量外来树种。

5、注重城市园林绿地的社会效益,完善人居环境的舒适性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建设过程中,针对过分追求景观的美观,忽视城市园林的实用性的现象,采取注重城市园林的实用性,追求景观的美观性的方法。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重视园林的实用性,关注广大市民的需求,不去过于追求景观的艺术性、美观性,从生态园林的功能和作用出发,开展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审美效益。

结束语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园林正处于火热化的建设过程中,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各城市园林规划的不断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园林设计的前瞻性越来越科学严谨。生态化、节约型、艺术性的城市园林设计理论和建设水平将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温亚利.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南方农业,2010,(12).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花架;研究

健全城市生态是现代化城市的奋斗目标。园林绿化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手段,所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个体园林设计,都十分重视争取高比例的绿量,提倡植物造景。在小区里适当布置一些花架等园林小品,营造生态化的园林空间,丰富了植物群落层间结构,增加了乔木的种植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憩的空间,可以起到人与自然相互交流的作用。合理布置小区园林空间,设置不同功能的园林建筑小品,增加绿地的实用性,营造和谐、人性化的居住小区绿地景观。在园林中,花架主要是为了支持藤本植物生长而设置的构筑物,是建筑与植物相结合的组景造景素材。花架具有亭、廊、门、篱等的休息、赏景及组织和划分空间的建筑功能,为可供观赏的攀援植物生长创造生态条件,同时还可以通过展示植物枝、叶、花、果的形态、色彩美来点缀环境,并形成通透的建筑空间。所以,花架是较理想的立体绿化形式。目前,我国住宅绿化工程已经非常注重园林小品的运用,其中花架又是运用较多的形式之一。这与其作为园林小品,最贴近自然的特性是分不开的。然而许多花架在完工后并没有实现其最初的功能,还存在着众多功能缺失、有名无实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其在设计和施工及日常养护等环节存在不足。笔者仅对花架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1、花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造型简单化、平庸化可以说花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支撑方式不同,有单柱式、双柱式以及圆拱式;依据组合形式不同,有单片式、独立式、直廊式以及组合式;依据廊顶形式不同,有平顶式、坡顶式;依据上部结构受力方式不同,有简支式、悬臂式及拱门刚架式;依据建筑材料不同,有钢筋混凝土花架、竹木花架及金属花架等。现实中人们看到的却是双柱直廊式花架大行其道,其中许多花架没有很好地选择造型,只是采用简单的梁柱组合,柱与梁的截面取自简单的正方形,梁及架条的端部无任何变化,架条不加任何的坡度或起拱的处理,造型过于简单,并且在同一园林或不同园林中重复出现,造型设计上平庸化现象严重。

1.2尺度与空间设计随意

进行花架设计的目的同其他园林小品一样,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憩空间。因此,无论设计何种形式的花架,设计者都应认真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花架的体型与环境的关系;二是花架自身各部分的比例尺度。然而,实际上很多花架的设计过于随意,体量大小与环境不协调,花架自身各部分的比例设计不当。花架的体型与环境的关系分两种情况,一是环境范围比较大,而花架的体量却很小;二是环境范围较小,花架的体量反而设计较大。至于花架自身各部分的比例尺度,则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柱的尺度过大,花架不够轻盈(图1);架条的尺度偏大,有头重脚轻之感(图2);架条悬挑太短,整体协调性差,不够美观(图3)等。

1.3植物材料设计不理想

现阶段,花架的设计多由景观设计师或建筑师来完成,他们在设计中更多地考虑这类小品形式的造型、截面尺寸、构件的间距等建筑方面因素,而对植物的设计考虑得较少或者不考虑。全待建成后,由园林工作者再根据相关需求选择进行种植,或者不种植(原则上适用只注重观赏其造型的一类)。缺乏通盘考虑的花架设计,由于植物配置不当,就会出现有架无花或花架的体量和植物的景观效果不适应,致使植物不能布满全架或花架体量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等问题,从而削弱花架的观赏效果和实用价值。

2、措施研究

2.1造型设计

虽然花架是园林中造型比较简单的一类小品,但并不是说在设计中,对其整体造型及细节之处不加推敲,简单处理了事。花架在绿阴掩映下要好看、好用,在落叶之后也要好看、好用。因此,要把花架作为一件艺术品,而不单作构筑物来设计,应注意比例尺寸、选材和必要的装修。花架造型要简洁、轻巧、开敞、通透,不应有复杂的装饰,体量要适宜,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如西方建筑风格中,花架可用柱式造型;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中,花架可配以卷棚式的椽条;新建的园林花架可设计新颖的造型,增添景观美感(图4)。花架的造型美往往表现在线条、轮廓、空间组合的变化,以及选材和色彩的配合上。造型美的集中表现应当是对植物优美姿态的衬托,以及反映环境的宁静安详或热烈等特定的气氛方面。因此,花架的造型不可刻意求奇,否则反倒喧宾夺主,冲淡了花架的植物造景作用,但可以在线条、轮廓或空间组合的某一方面有独到之处,成为一个优美的主景花架。为了结构稳定和形式美观,在花架的柱间可以考虑设置花格、挂落等,有助于植物的攀缘,或布置坐凳美人靠背供人小憩,或嵌以花墙,墙面开设景窗、漏花窗,周围点缀叠石、水池,以其形式吸引游人的目光。

2.2尺度与空间

花架是以相同单元“间”所组成的,其特点是有规律的重复,有组织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定的韵律,产生了美感。花架体型不宜太大,否则不易做得轻巧,太高了不易阴蔽而显空旷。其尺度要与所在空间和观赏距离相适应,观赏距离远则尺度大。由于施工或其他原因需要发生变化时,一般可在拐角处进行增减变化。花架尺度空间应与场所范围大小、观赏视距相适应,开间与进深相适应。一般花架正方形截面柱边长控制在150mm×150mm~250mm×250mm,长方形截面柱边长不大于400mm,其长宽比约在1.2∶1.0~1.5∶1.0。柱高控制在2.3~2.8m,一般常用2.3m、2.5m、2.7m;开间一般3~4m,尺度小一些的也可选在2.4~3.0m,每个开间的尺寸应大体相等;进深古典花架横向在1.2~1.5m,现在一些花架常在2.0~3.0m,以适应游人客流量增长后的需要。适宜的尺度给人以宜于亲近、近距离观赏藤蔓植物的机会,过低则压抑沉闷,过高则有遥不可及之感(图5)。

2.3植物材料选择

花架的设计要根据植物的特点及种植来构思;要根据植物生长特性来考虑花架的构造及材料等。因此设计师应该掌握花架所用植物材料的相关知识。

2.3.1攀缘植物的选择。

花架设计中若要合理选用植物材料,设计者必须要对攀援植物的分类知识有很好的掌握。攀援植物按生活型可分木质藤本植物,如爬墙虎、葡萄、紫藤、常绿油麻藤、常春藤、凌霄、金银花、鸡血藤、香花岩豆藤、南蛇藤、使君子、猕猴桃等;草质藤本植物,如牵牛花、茑萝、西番莲、白落葵、土三七、金瓜、小葫芦、栝蒌、绿萝等;攀援状灌木,如叶子花、七里香、蔷薇、络石、铁线莲等。按光照习性,分喜阳的,如紫藤、葡萄、蔷薇、叶子花;耐阴的,如金银花、常春藤、络石、绿萝。花架造景则在观赏的同时兼供遮阴,应当选择大型藤本,并以木质藤本为主,兼用攀援状灌木。

2.3.2攀缘植物种植。

棚架绿化中常采用花架栽植(设计建造各类花架);棚顶栽植(利用瓜果棚、车棚)两种种植形式。栽植形式有单边列植和双边错行列植;栽植株距按棚架的柱距,一般在3.0~4.2m。

结 语

花架作为与植物材料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类园林建筑小品,其设计时刻要把握如何与攀援植物形成良好的园林景观这一主线,从功能出发,以环境为依托,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其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花架的设计环节尤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花架应有美观的外形,以保证在植物长成披阴前,要耐看。在花架造型设计中,设计者要综合考虑花架的结构选型、各构件的尺寸确定、内部及外部空间的形成以及艺术构图技法相应原则等多方面因素。才能设计出满足功能要求、造型美观、具有特色的花架。其次,注重攀援植物的设计,以使花架充满生机、绿意盎然。设计者要加强植物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在环境特点、植物习性、花架构造特点等方面寻求统一,取得最佳的匹配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珍;;论园林绿化中的建筑小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11期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类从城市建设中经认识到,面对当今城市面临的生态失调的环境危机,城市园林化已逐步提高到人类生存的高度,不少城市提出了“城市与自然并存”、“城市自然化”的口号,现代城市园林立足点,已经不再局限于花草树木所创造的美的感受,而在于对现代城市生态建设的需要。现代城市园林的功能不仅仅限于满足于人们观赏的需要,而是创造合理的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因此,现代园林的建设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阻碍城市园林的发展,亟需改进。

1 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念陈旧,缺乏个性

我国很多城市,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随之西化,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条件适合也是可以完全照搬的,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会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最后适得其反,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经常需要改造,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1.2 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够

市花市树是一个城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树种,它们往往观赏价值高,在本地区的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一味地栽种市花市树追求所谓乡土树种、地方特色的现象,会导致城市绿化景观极其单调,反而因此缺乏生气和地方特色。我们不能一味地通过增加植物种类或景观类型,甚至盲目地从外地引进物种以试图丰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并不等同于物种丰富度,因为如果在城市的每一块绿地上都尽可能地增加植物种类,就整个城市范围来说,物种的总量并没有增多,而景观多样性反而减少了。物种多样性高也不一定表示生态系统最稳定,景观多样性高也可能意味着生境破碎化。

1.3 盲目追求景观,忽视城市园林的实用性

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的制约,许多城市对园林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一味去追求大,求气派,不从园林的自身功能和市民需求出发,却盲目追求景观,忽视城市园林景观的实用性和生态效益。很多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往往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暂时利益,而把城市绿化放在次要的地位。

1.4 不注重植物景观的配置设计

城市的绿色主体是园林绿地系统,这些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效益。城市园林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它绿地5大类型,每一类绿地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它们的功能不尽相同,规划设计手法与建设也必然应有所差异。然而,在现代城市的绿化建设中,不注重绿地的实际位置与周边环境、混淆不同绿地的实际功能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城市中建设的大量公园绿地中,有些绿地仅仅着眼于城市空间的大尺度,而忽视了城市绿地满足市民休闲游乐的功能;有的地方,城市开敞空间是越拆越多了,可供市民聚集活动的场所却相对越来越少,需要加以关注。

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

2.1 更新城市园林设计理念,培养独特的设计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设计也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设计理念。皇家园林之所以规模宏大、富贵豪华,是在皇权思想指导下,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结合的结晶,颐和园、避暑山庄等都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而精巧素雅、玲珑多姿、以少胜多、小中见大,善于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山水、花木、建筑融为一体,把自然美、人工美、艺术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苏州园林之美的主要特征。景观设计人员应汲取其精华,善于培养自己的特色,丰富景观艺术效果。绿地建设做到宁朴勿华,宁自然错落、勿强求统一,推广具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对现有景观资源的挖掘,加深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理解,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绿地设计方案。注重景观空间的营造,重视对人们的室外绿地空间的使用和观赏需求。同时,园林的各要素之间应该互相协调,园林绿化、园林建筑、资源保护管理与资源开发利用之间,都应相互协调,以营造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园林绿地景观。

2.2 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为保护和维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首先,对于城市中的那些生态环境敏感区,要切实地加以保护、恢复和维持。通过生态廊道将城市中的人工和自然园林绿地连接成网络,构建人工复合生态环境系统,确保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其次,要按照建设生态园林的标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为此,可以采用乡土草种、花种、树种,因地制宜,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就园林绿地中的植物栽植而言,乔、灌、草的植物配比是否合理、是否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园林绿地是否能真正满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基本生态功能,是真正实现园林绿化技术生态转型的关键。

2.3 园林设计要以人为本,关注园林的实用性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园林绿地是为人服务的,而非仅仅为美化而兴建。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居民提供一种休闲、生活及工作的环境。是防灾还是遮蔽,是收获还是休息,或是科普教育等,园林绿地建设的目的要明确。模仿自然景观、自然植被及自然环境,把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防止“为美化而美化”,防止把城市绿地当作花园来做的错误做法,只有这样的城市绿地才最具有活力和生机。因此,只有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化,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2.4 植物景观的配置设计应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园林绿地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生态化是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要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局部与整体、人与环境相协调、生态效益最大化等原则,综合考虑园林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推广生态园林模式,搞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优质高效的城市园林绿地,为美化和改善人居环境服务。植物景观的配置设计应根据绿化材料的特性、绿化场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具体而言,材料可以列植、群植、孤植,或充分考虑空间结构的合理利用,使乔、灌、花、草搭配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自然群落的视觉。同一材料造型不同,效果不同,应注重材料整形修剪的研究。通过造型增加差异感,以较少的种类获得较多的景观效果。应充分考虑空间结构的合理利用,使乔、灌、花、草搭配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自然群落的视觉。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规划是城市环境的支撑,我国的风景园林设计师要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在借鉴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加深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认识,克服城市园林存在的问题,营造既符合全球一体化趋势、又具有本国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真正实现城市生态文明,构造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吴宏.生态园林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J].中外建筑,2004(4)

2 李锋,王如松.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城市林业,2004(5)

3 甘永洪.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关于景观设计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滨水区;滨水景观

一、滨海景观的演变过程

(一)滨水区的概念界定

城市滨水区就是城市内部的陆地与水域相互连接的区域,由陆地、水际线和水域共同组成。虽然不同国家对于滨水区的界定还有很多差别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水滨区一般代表为水际线到陆域的第一个街区。

(二)滨水区的景观特征

通过上面的解释就可以发掘滨水区的空间元素组合非常丰富,滨水区的水陆交通都非常的便利,这成为城市形成的摇篮,并且这一区域的生物种群也是丰富多样的,对于现代化的水滨区来说,其生态系统都呈现出了很明显的人工化倾向。对于现代城市的要求也是要人工与自然相互统一,友好平衡,因此在原有的地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下建造出了一系列的公共区域,这体现的自然的馈赠也现实了人与自然的良好融合。

(三)滨水区景观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

对于滨水区的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来说,无外乎:产业结构的转变与现代的交通运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老旧的工业区出现了衰败的迹象,尤其是一水运为主的产业;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潮流的变化,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生活发展了巨大的改变,当然人们所追求的潮流的更替速度也更快;环保意识促进水体净化,在发展之初人们只注重经济不注重环境,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之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新经济增长点的寻求,对于现在的滨水区来说,其土地职能不仅限于农耕,因此大部分土地面积开始朝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转变,这将会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回报。

(四)滨水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

水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很多著名的城市都因为靠近江、河、湖、海等地而并发着生机,不断的进行发展,所以对于科技、知识等发展还不太完善的古代社会来说,靠近水源就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很多河流旁边都拥有出名的建筑和城市。但是人们对于水滨区的认识已经出现了变化,当然这也会体现在人对水滨区的具体建设上。现代的滨水区建设将会更加的全面,也会有更多的元素被加入到对它的建设中。

二、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

(一)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要素

在设计师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不光要考虑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等因素,还需要重视地域文化,它是一个区域内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特点的综合表达,其中不乏语言、音乐、舞蹈、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无形中会影响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滨水区是人口较为密集也是历史文化最为厚重的区域,因此如何保护滨水区的文化,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新的创意中,是设计师永远无法避免的问题。

(二)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

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的设计是双向的,因为尊重地域文化有助于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也会影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国家或者民族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这些原有的文化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因此国家就会非常重视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为滨水区的文化又是最为繁荣的所以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就需要设计师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热爱。我们常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在这个文化更加开放的社会中,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前提下适当的对外来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和利用,这样的滨水景观将会并发出勃勃生机。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推动另一方面是外来文化的融合,因此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文化发展模式下,景观与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也会更具有活力的发展。

三、如何在滨水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

(一)阅读地域自然

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到尊重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现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点,设计需要将人类与自然联合起来,而不是隔断人与自然的联系;其次在滨水景观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使用当地材料,最后的成果也要体现出当地的地域风格。

(二)尊重历史

我们非常清楚历史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古建筑密集的滨水区,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之初就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保存古建筑并且进行修护和保养。其实对于这些文物古迹的存在也有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如果将它与环境剥离开它的文化和内涵也就失去的意义,随意在景观真正建设的时候适当地进行古迹的修正,这将有利于参观者在内心发展情感的上的共存。

(三)解读生活

设计者在滨水景观设计的时候不能封闭自己,要积极地投身于当地的生活当中去,因为生活将会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历史和风俗,这将有利于设计者对设计的理念有着更好的把控和规范。设计者还需要对人进行年龄、职业等类别的划分,了解这些人的生活实际、了解这些人的生活需求,这样的设计才是真实的,富有人文气息的。

(四)水文化的保护和延续

我国拥有“长江”、“黄河”等著名的水域,这些是人们聚集的原因也是文化的伊始,因此水文化由于地域、特产等元素也是有不同种类的,而且在对水进行利用和治理的时候也塑造出更多的历史,例如:都江堰、大禹治水等等,这些都提示着设计者需要重视水文化,保护水文化和发展水文化。并且在长久的历史中,我们也演化出了不同种类“水”字的写法,此外我们知道水文化也是其他种类文化发展的基础。

四、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滨海景观的演变过程,其中包括:滨水区的概念界定、滨水区的景观特征、滨水区景观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和滨水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随后又分析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分别为: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要素、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探讨了如何在滨水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我们发现四个方面:阅读地域自然、尊重历史、解读生活、水文化的保护和延续。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发展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间的密切关系,如果想让滨水景观具有特点和生活气息,必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重视、研究和利用。

【参考文献】

[l]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Norberg一Schulz)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阿摩斯・拉普卜特著,黄兰谷等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一言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4]克里斯・亚伯著,张磊等译.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冷红,袁青.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情化要素[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15,(1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