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 陈 双

【摘  要】

研究性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变化教师应积极调整心态,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来迎接这一新的挑战。在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调整心态、丰富自身、宏观把握、巧妙引导、评价激励、教给方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曾鞭辟入里地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学习的教育。”研究性学习正是这样一门真正体现学习本质的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同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过程。它的开设和探索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刘定一在《传统课程八弊》中说道:“传统课程至少抛弃了两件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是相对于科研成果的科研过程,另一个是科研的主体——人本身。”研究性课程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从旁起指导作用,这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由原来课程的组织者、实施者转变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全过程自主学习、研究,包括选择、收集处理信息乃至得出结论。

对于语文来讲,研究性课程又具有重要意义。刘国正先生说过“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可惜的是,学习语文的最广阔的天地没有受到重视,甚至遭到人为的封闭。”刘国正先生把学习语文的天地概括为三个层次: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课内外衔接,把课外看成另一块不可缺少的语文训练的阵地。而研究性课程正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学生走访专家查阅资料都经过了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他们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见到了鲜活的生活,锻炼了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

在为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拍手称快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在这种新的课程中教师遇到了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可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传什么“道”还不清楚,对所授之业也不精通,对所解之惑并不明白。学生希望研究的许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研究性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是十分宽广的,有很多知识是老师本身并不知晓和熟悉的,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一同探讨知识的奥妙。

第二, 教学内容的拓展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由幕前引退到了幕后,改变了以前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教师只能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课题的讨论,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就首先有发言权。研究性课程的形式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一样是研究的同伴。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过去的“听我说”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才是主角,一切教学活动都是遵从学生的意愿和思路的。教师与学生非常亲密,教师在学生眼中是可依靠的,学生在老师眼中是聪明灵活的。这会使一些教师感到一些不适应。但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位,这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

研究性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变化教师应积极调整心态,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来迎接这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对教师本身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进行都是新鲜而有益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教师角色的转换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上海市的经验。作为教育发达地区的上海市很早就制定了与研究性课程相关的文件。如《上海市普通高级中学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指导意见》中就指出,教师在研究性课程中的职责是:“教师要承担起指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和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职责。要注意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年级组在组织、统筹、协调上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分享。”因此,在实施研究性课程前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上海市普通高级中学研究性课程的实施指导意见》中也强调:“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研究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在培训中,也要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从不同类型的案例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可见,在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教师既不能完全放手,袖手旁观,也不能因循守旧。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调整心态

让自己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适应新的位置。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你的学生和你的工作。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赵凤飞 杜淑贤

晋元高级中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学校,我们以“选择教育、充分学习、卓越发展”为教育理念,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确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在原有课外活动小组、活动课、研究性活动课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性学习”课,并将之列为正式课程,排入课表,成为每个学生必修的一门课,为学生发展个性,学会选择开辟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

一、建立以研究应用型课题为主要内容的我校研究型课程

为了扎实开展研究型课的教学工作,我们首先研究制定了《晋元高级中学研究课程开发方案》,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充分体现我校培养目标的研究型课的目标和内容。

为了培养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学生,我们确定研究型课采用课题研究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工农业生产、科技等领域的某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外广阔的社会空间大课堂,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此外,科学研究方法,创造技能,论文、课题报告撰写等也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内容之一。

高一上学期: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型活动课和应用型的小课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教师在课题研究方向上适当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支持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的课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区别,学习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学会制定研究方案,撰写课题报告和论文等,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习惯。

高一下学期:

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和科技教育开展学生自创性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基本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提高学生自己寻找、发现、提出研究课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将现象、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的能力。同时,各科教师要努力将研究性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

高二年级:

学生通过研究自己选择、确定的比较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某方面的应用型长线或短线课题,学习现代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进一步了解社会社会,综合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创造能力,学会研究性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精神、态度。

高三年级:

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现代科技、生产、生活等某领域的某一前沿课题进行研究,拓宽知识面和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较强的选择能力,初步确定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我校研究型课的组织与实施

㈠研究课题的实施

1.课题的产生

按学校确定的研究课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我们每学期在学生、教师中开展征集研究课题工作,课题不分大小。每学期还请在某些领域做出贡献的专家开列一些研究课题。学校的研究型课程专家小组,对学生、老师的课题进行基本的可行性审定后,每学期将师生、专家的课题汇集起来,打印成册,供学生选择课题时参考。高三年级的研究课题基本由学生提出。学校每学期选择科学性、可行性强的课题作为学校的重点课题。

为了帮助高一刚入校的学生顺利开展研究型课的学习,完成学习的第一步——课题的提出,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①任课教师深入班组,和学生座谈、讨论,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谈自己对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不满意,日常用品的缺点;交通状况、饮食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很多学生惊讶地发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可研究的课题,例如,学生从城市垃圾的处理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设想”课题;从课间操的拥护提出数学建模方面的研究课题——“课间操班次人流走向的最佳设计”。对学生提出的课题,我们尊重学生的广泛爱好和个性特长,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开展,例如:99届高一学生入校不久,学校的研究型课程学习动员会开过两天就提出了一百三十多个研究问题、现象或课题,经专家组审定,只有“21世纪中国军事战略问题研究”一题,由于实际研究的可能性小,无法请到指导教师等原因,和题目提出的同学商量,暂不研究,其余完全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

②我们要求教师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为学生提供研究和课题。例如,高一一名化学教师在讲氯气的性质时,讲到了工业上制取氯化氢的合成塔简图时,她联系前一章学到的能量有关知识启发道:“合成以后的氯化氢气体用铁片散热,热能如果不加以利用是不是很大的浪费?”课后,班级的“化学创新俱乐部”研究课小组的一名同学找到她说:“我想研究氯化氢合成塔热能利用的问题”,老师表扬了这名同学。研究课小组的同学到上海氯碱厂考察、参观,又发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提炼了几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同时还请理、化、生计、英等实验性、技能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列了一些探究性、研究性活动课的题目,通过探究型、研究性活动课和研究型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

③请在选题、研究、研究报告做得好的同学介绍经验。

④组织学生学习在发明创造等方面有贡献的先进人物的事迹。

⑤开列创新思维及创造技能、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指导等系列讲座。

⑥请专家来校辅导、开设“专家论坛”,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课题的确立等内容。

⑦培养骨干,99届高一学生有一部分同学在5月份通过直升考试升入我校,学校请他们来学校主要进行研究课的学习,到正式开学,就写出了近百篇论文。

2.选题和成立研究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短期和长期课题,由浅入深进行研究、探索,体验探究过程。我们把同一学年的四个班分为一个大组,让学生自报课题,依学生选择的课题,在自愿的基础上,相近或相同课题的同学,2-5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大多数小组都是跨班的。小组内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与指导教师和学校的有关部门联系等工作。学生的研究活动也可以个人进行。

3.选聘指导教师

研究小组的课题确立以后,小组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邀请校内外老师、专家、家长或其他人士做指导教师,也可根据研究过程,临时请校内相关学科的老师作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提供理论、研究程序、方法等方面指导意见,掌握课题的研究进度,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学生研究的内容范围很广,很多都与学校教师所学专业内容相差甚远,我们要求教师每个在自己学科领域内自学掌握一些有关工业、农业、工程技术等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同时,适当请部分专家做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请自己的父母、亲属做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的课题需外请指导教师,学校给出指导性意见,让学生代表学校去请。例如,“真如、万里小区功能定位”课题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后,发现研究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建筑、社区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请了四位校内教师做指导教师,又成功地邀请了居委会、万里工程设计的副总工程师做指导教师。

4.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课题或问题确定后,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参考书名称,学生阅读讨论,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组长负责组织进行可行性分析,对课题的初步设计进行讨论和论证,制订出详细的研究方案。应用型课题的研究方案先到实际中去考察,修改,设计方案,提炼研究课题。例如,高一化学的“氯化氢合成塔热能利用”的课题组,他们查到的资料是:工厂的生产设备热能直接散发到空气中,针对这种现状,设计的方案是:用水冷却,用得到的热水洗澡、取暖。但到上海氯碱厂参观后,发现他们的设想已变为现实,同学们受到鼓舞,很兴奋,觉得发明创造离他们并不遥远。

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一般是: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的现状、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具体的实施步骤、课题准备突破或创新的地方、课题组成员分工、课题研究所需设施、场地、经费等,主要参考文献等,以上内容完成以后,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会,校级课题的开题报告会由教导处统一组织。

5.课题的结题或中期结题 我们要求课题结题后,除有相应的论文、作品、产品的一个设计方案、产品、建设等,还要有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或研究报告,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参与课题的研究体会,汇报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取得的成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评审,不合格的修改或继续研究。课题结题或中期完成的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答辩会,学生参加这样的答辩会,觉得自己象“研究生”了,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积攒学术年龄”,体验探究过程,激发了继续研究、学习的热情。同时我们还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课题后要写出一个案例,形成学校的研究型课程案例包。

㈡学习评价

1.评价内容

①研究过程记录表:为了检查、掌握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我们编制了“研究性学习综合记录表”,内容包括每次活动的出勤、活动内容、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等方面,“活动内容”又分为具体过程、活动分工等。每学期末将记录表交学校。

②答辨:班级范围的答辩会,由课题组代表陈述、展示成果后,指导教师或同学进行提问,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在成绩一栏中把学生的研究成果记为A、B、C、D四个档次,D为不合格。

③课题的论文或作品、研究报告或研究工作报告,经指导教师交学校统一管理,我们要求学生写的论文一般不少于二千字,打印成文,引用资料注明出处等。

2.评价结果表示

以上材料或活动完成之后,评价结果以学分表示。一般12-16课时内完成并合格,出勤满3/4课时的课题记为1学分,高中三年至少完成10个学分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内容。

3.评价时间安排

为保证评价的质量,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用于进行评价工作。每学期期末考试后,教师评卷时,安排学生在家继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返校后,我们都安排两天时间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总结。

4.激励评价

为了鼓励学生搞好研究性学习,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争创研究课程学习优秀班集体、优秀研究小组、优秀研究成果奖励活动。评比条件写入学校的研究型课程开设方案,一开始就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学校对优秀学生论文结集出版或向有关部门介绍、推荐发表,对优秀研究成果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鉴定。学校隆重表扬研究课程学习优秀个人、小组和班集体。

㈢课程的组织管理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和管理行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真实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豫教基〔2008〕138号)和《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教基〔2008〕530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普通高中学校应成立由校长任主任、相关副校长为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分认定委员会。校长是学生学分认定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普通高中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学生学分的认定等工作,并依据国家、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校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及相应的标准和程序。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四条学生修习时间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模块(专题)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学习过程(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际操作、实验报告、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综合评价合格方可申报学分认定。

第五条学科类课程学分的认定。学科类学分认定主要依据学生修习课时记录、修习过程反映、模块(专题)考试成绩。

(1)学校必须按照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学生必须按规定参加课程修习,实际修习时间不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的六分之五。学生参加课程修习的时间由任课教师记录。

(2)任课教师如实记录学生在修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完成作业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从事与修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及平时成绩等。

(3)模块(专题)学习结束,由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统一命题并组织考试。

第六条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以课题评价形式认定。学生在三年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不少于3个。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立项时,要根据课题大小和难易程度,以及所需学习时间来确定学分。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材料:

(1)开题报告和研究实施方案;

(2)研究过程记录(每学分不少于18学时);

(3)课题研究中所收集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

(4)具体反映每一成员参与研究的感受、体会小结;

(5)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解决问题的方案、活动设计、实物设计等)。

第七条社区服务学分的认定。学生三年内应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参加社区服务不足10个工作日的,不给学分。社区服务应突出公益性并坚持志愿与义务的原则。社区服务内容主要由学校负责联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但须经学校审查批准。学校依据相关证明材料认定有效工作日及学分。

第八条社会实践活动学分的认定。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提交个人的社会实践记录(需提供相应证明材料),获得2学分。不符合要求的,不给学分。军训是社会实践的独立内容,时间不少于一周。参加军训成绩合格的学生获得2学分。

第九条选修II课程学分的认定。学校应根据本地和学校实际开设学校课程,并在修习结束后参照学科类课程进行学分认定。

第三章基本程序

第十条学生在达到第四条基本要求、按规定完成模块(专题)修习并经考试或考核后,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第十一条任课教师要综合学生出勤、学习过程表现、考试或考核成绩等情况进行审核,提出学生学分认定初步意见,提交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

第十二条学分认定委员会对任课教师意见和学生相关资料进行复审,做出认定结论,并由校长签署意见。

第十三条学校对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予以公示,对未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说明原因并通知本人。

第十四条学校必须确保学分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第十五条学生对学校学分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7日内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自接到复议申请15日内进行复议,作出书面决议并通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必修模块(专题)考试成绩不合格未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重考,重考仍不合格者,必须重修;选修模块(专题)未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可参照必修模块方法执行,也可以申请改修其他模块。学生应在高三年级上学期末修满144个学分。

第四章学分管理

第十七条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学生学分认定工作档案的管理,妥善保存相关资料。

第十八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分认定管理工作制度,特别要建立学分认定诚信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学校要为任课教师、学分认定委员会成员建立诚信档案。对在学分认定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为者,要严肃查处,以维护学分认定工作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第十九条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且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其相应学科的必修课程可以免修部分或全部学时,但不可免考。

第二十条普通高中学校不得奖励学生学分。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或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可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相应栏目予以真实记录。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一、分析国内外有关体验教育研究的概况

(一)国内概况

2005年11月12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重点课题是“生态体验”,并制定《全国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方案》。

2005年12月“生态教育研究”暨“体验式道德学习”研讨会在国内举行,以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互动体验为进路。

重庆永川中学《主体、生活、体验》育德实践,体验教育一个重大突出的教育功能一体化功能,它是每一个主体对象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过程和行为。

上海市《本市普通高级中学研究课程的实施的指导意见(试行)》其中课程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提升学生的自身生活的体验,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

(二)国外类似课题概况

日本文部省在1998年3月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增设了“综合学习时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求采用“综合体验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性学习”等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目前这两种方式已经在日本落实。

法国在1995-1996学年“研究性学习”课题首先在初巾三年进行,称为“多样化途径”,目的是把各个学科周围环境问建立联系,加强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和引导学生存实践中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

英国让儿童走进科学,增设可面向5-10岁孩子的科学体验设施,并把小学生带到高中体验科学魅力。

纵观国内外教育,不难发现教育趋向:以学生的体验生活收集知识和知识验证为主来提升学生学习情趣和学习能力,所以体验教育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在教育面临着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这几种学习。而体验性教育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儿童时期小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没有成熟,知识遗忘很强,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能力上。以往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跟着走,严重的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张扬自我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刚,导致学生思维保守,这时教师就是学生心灵的探究者,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辛勤开发者,而体验教育这种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观察、调查、探究来教育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发现、自我解疑的方法。正是教育刺激情感,引发体验知识生活,使学生从多方位的视角提炼学习方式方法。从而促进收集多元知识的能力有所增强,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界定

体验教育是一种知识与学习互动联系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地、科学地创设“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能自觉主动的体验知识,把握知识“内省”的学习过程。而探究式的体验教育就是从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的调动其力量,来体验知识和人生的价值,最后确立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

课题的研究目的,通过研究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利用“体验教育”这个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现代教育为本校教师开辟教育新路;通过体验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学会体验学科知识,学会学习,也能在生活中探究知识,也能把学科知识用的灵活。

课题研究界定,以教师的体验教育为开路先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亲历,实践、探究,把生活和知识互动起来的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捷径,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

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社会实践乃至毕业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