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信息技术;能力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从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要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现阶段,信息技术作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学习的多方面需求。

一、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1.灵活处理信息,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形象的动

画、图片,描述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要学会运用多窗口,随时插入科学课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需的文本、图片和视听信息,呈现教学重点,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课堂形式,达到教学任务目标。教师既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避免“黑板搬家”“老师搬家”“课本搬家”。教师应当将科学课程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平台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集合、界面的设置和交互。

2.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多媒体教学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提高计算机的综合操作能力,要对经常使用的多媒体软件的用途、使用方法有所了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掌握可供使用的科学知识,授课前将课堂上需要使用的网上资源、课件事先装入计算机中,下载所需要的软件。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能力

综合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受知识的认可度,要求小学教师需要用学生喜欢的、熟悉的视听材料、图片和文本资料引起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小学教师要处理好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述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以及布置课外作业等环节,运用好多媒体技术的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动力。并经常性地征求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便于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互动式发展。

二、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1.扎实的教学能力素养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基础,掌握本学科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通过设计、组织好科学教学活动,丰富课堂科学知识,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能够多层次、多侧面地思索问题,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科学探索。

2.承认自我不足、自我批判的素养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学生都能通过各种平台学到各种信息技术,如:网络资源,学习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但是同时,小学教师也不再成为学生知识渠道获得的唯一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一定处处都比学生强。可能在某一问题上,学生的理解力要优于教师。因此,教师应本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对不了解的问题,承认自己的不足,向学生学习请教,体现教师“不耻下问”的优秀师德。

三、如何提高课程整合中小学科学老师能力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信息知识的大爆炸,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使得任课老师必须不断学习,跟上技术跟理论发展的脚步。需要教师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别人的意见与建议,甚至可采用合作学习或伙伴学习的方式,不断探求真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素养。

2.强化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行动力

在课程整中,小学教师需要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这需要小学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通过亲自动手,提高自身素质,满足教学需求。

3.学校组织不定期的培训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社会发展

2000年前后,我国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阶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工具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21世纪之初,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驾照、外语以及计算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充满了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热情,这自然也就迁移到学校教育之中,人们期待着学校教育能培养儿童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当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就定位在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虽然提的是信息素养,但人们还是在进行一些信息技术技能的教育。

如今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了每一个家庭,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特别是随着社会进入移动时代,移动支付等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操作逐渐“隐藏”在身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使用信息技术了。社会对于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的需求逐渐降低。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走入新常态,创新成为新的热点,“创客”一词的流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功利化应试教育的反思。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积极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放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不回应社会发展的呼唤,自然不会研制出最佳状态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学生发展

课程发展的核心还是基于学生的,不考虑学生状况,不是为了学生发展而设计,就不会是一个好的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充分考虑到如今的高中生在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已有状况以及他们的需求。不可否认,今天的高中学生跟2000年左右的学生相比,其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如今的高中学生虽然不能全部是“数字原住民”,但是许多人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或者在家中等接受过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操作训练。面对学生信息素养普遍提升的今天,仍然沿用相似小、初、高内容的课程标准一定是不妥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针对如今的高中学生入学的信息技术技能起点,从他们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出发,搭建出小、初、高螺旋梯状课程内容体系,努力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符合学生需求、满足学生长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发展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设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以来,先后经历了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信息素养论等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其实都受到每个阶段的社会、技术以及学生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在深入,“为什么”以及“教什么”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问题逐渐清晰和明了。当前摆脱单独的技能训练式课程样式已然成为许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课程发展主要体现在理论根基的夯实、课程教学样态的多样化等。课程发展使得人们也逐渐在追寻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存在哪些问题?特别是各个学科都在本学科课程标准研制时加强了培养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方面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还要培养哪些方面能力?特别是STEM、创客等最新教育理念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冲击必须要深度思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解答核心素养为何,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历史的审视以及现实状况的考虑,从而在全国状况不平衡的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发展

从文件课程到学生的经验课程阶段,教师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师水平是课程标准研制的关键性因素。

从2003年至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特级教师的不断产生、优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涌现、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研修团队的不断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怎么教”的教学能力有了稳固的保障,同时,对于“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也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网络团体的推动,信息技术教师获取最新课程信息以及交流研讨的几率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水平的提高,要求课程标准的研制必须认清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状况,认清他们所理解和认识的课程是什么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不仅仅是几个课标研制专家的任务,而应该是全体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参与和决策的产物。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Scratch在国内的普及,它的普及并不是源于专家的推动,而是依靠一线教师的积极尝试和大胆实践。创客思想的普及也必然会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产生影响。而创客教育思想与实践正是由一线教师首创并推广。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香港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早期,微型计算机的使用,促使香港许多对计算机教育有浓厚兴趣的教师开始设计计算机课程和活动。他们的工作为80年代早期至90年代中期的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基础。1979年,香港成立了一个为高中计算机教育设计课程的工作组。1982年,制作计算机学习试用课程的时代开始了。那时候,这个学科主要的学习领域,包括使用BASIC汇编语言编程、获取关于组织和操作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知识、计算机的发展史。1986年,初中课程引入了计算机文化。1990年,计算机课程成了入学考试课程。在过去的20年里,香港大多数中学已经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步,这些进步是与全球信息技术意识的传播和发展相一致的。迄今为止,香港几乎每一所中学都为各年级的学生提供计算机文化课程。

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制定的计划在2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至今,信息技术持续快速的发展,使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频繁地修订。在这期间,信息社会伴随着因特网的流行而快速出现,在这种数字化环境中,人们通过因特网很容易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拥有在线资源需求能力和态度的学习者,他们的需要已经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转移到了信息目标上。

在课程内容的变化方面,计算机科学持续快速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者跟上计算机技术最新的发展。例如,计算机编程语言——在课程中教授的一门学科,已经从BASIC变化到了PASCAL,而现在用的是C。

在课程目标的变化上,知识社会的出现、数字文化的增长,使信息处理能力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例如,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基于内容的学习转移到了基于应用的学习。

1999年实施的课程,以积累学生的计算机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为重点来发展,2006年课程的目标强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发展。这些做法揭示出,香港政府认为,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不是信息技术课程唯一的目的,在数字世界里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发生了转变,即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变到了信息处理知识的积累和态度的培养。信息素养讨论的就是上述关于信息处理的知识和态度。

促进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框架

信息素养指的是能力建设的过程,凭借这种能力,学习者可以独立和合作工作,参加社会活动,从信息社会中获益,还可以为信息社会和广泛的全球化社区做出贡献。信息素养,能够使人们拥有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评价周围信息的能力,并能使人们理解使用信息的基本原理,还能使人们知道信息处理行为的原因。

信息素养包括认知、元认知、情感和社会文化四个维度(见表2)。前两个维度涉及的是关于信息处理的知识。另外两个维度则关心的是信息处理的态度。

信息处理必备知识的掌握,使学习者根据他们的需要,从巨大的学习资源库中选择和使用适当的信息。学习者能够为了学习目标,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来搜索高质量的信息。

信息处理正确态度的培养,允许学习者通过考虑知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地处理和使用信息。学习者能够为了学习目标,通过考虑恰当使用信息的有益效果来处理和使用信息。

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强调:为了理解、积极地参加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建设,并完全地从中获益,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的机会。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处理信息的知识,也应该有处理信息的正确态度,这些是为了发展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并从学习中增加社会责任感。学生应该能够有使用信息的能力,这增加了将信息素养元素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必要。

根据调查,香港教育界认为香港的学生需要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是发展信息素养的基本原则。因此,提出了一种将信息素养元素整合到课程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框架。为了实现有意义学习的途径,使用两个基本原则来指导该课程框架的设计。第一个原则是真正的学习机会的供给。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获得并应用知识和技能。第二个原则是思考环境的创设。它使学生能够发展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观和元认知,并能理解他们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框架如图1所示。

1.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

该课程框架的第一部分,是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它相对于该课程框架的其他两部分,是主要的发展部分,是数字时代信息素养发展的垫脚石。这一部分,旨在通过真正的课堂活动任务,积累学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知识。

为了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可以采取基于作业的方法来创设真正的使用方案。例如,制定决策的“假设分析”的设计,是一套教授电子制表软件课程的重点。一个在当地两家连锁超市之间价格比较的“假设分析”,可以是核心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任务。在让指定的消费者选择最合适的连锁超市的情境中,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制定决策的任务,他们需要使用在线信息搜索工具来调查价格、借助于电子制表软件来设计“假设分析”模型并进行分析、分享意见和决定、利用呈现工具来展示发现和结论。

为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环境,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先帮助学生“知道为什么”,然后再“知道怎样做”,从而使学生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例如,当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右击鼠标来复制资料中的文件时,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下一步行动。这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信息处理的正确态度。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从路线图中的具体内容联系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人深思之处不少。因为课程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信息科技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大趋势。课程要面向未来,就必须以发展的眼光重新看待我们熟知的一些传统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信息科技”这个提法。像这个路线图,就明确定位为“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用来强调科学与技术不分家。路线图承认,在过去30年里,信息技术走在了信息科学的前面,以至于信息科学到目前都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预计21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从思想、原理、理论到工具多个层次都可能取得大的突破,将掀起一场以高性能计算和仿真、网络科学、智能科学、计算思维为特征的信息科学革命。实际上,上述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正在逐步渗透进信息技术课程中。针对目前课程重技术、轻科学的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在未来的课程中,离开信息科学,只讲信息技术还能否行得通?

其次,我们还需要重新认识“计算机”这个再熟悉不过的设备。在我们传统的印象中,它就指桌面上的那个硬件装置。而在未来,网络将连接各种终端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外部设备、传感网、物联网。到了2050年,很可能每个人、每个需要联网的设备都是计算机终端,计算机再不是那个狭义的桌面设备了。计算机概念边界的大大拓展将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并非危言耸听,而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就已经对信息技术课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15-01

当今社会,信息、物质、能量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离开任何一种资源,社会将不会进步,人类就停止发展。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深刻改变着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普通高中新课改提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见提高信息素养在中学生的学习培养中是何等重要的地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又是依托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去实现的。如果从“素养”的字面来分析,就能看出它的过程化涵义了。“养”就是培养、养成,它主要指学习者在信息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等)中通过自身的参与来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就此而言,“养”的内涵即“参与”“实践”。“素”是平日、日常,它强调信息素养的形成重在平日积累、日常研修,因此,“素”的内涵就是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信息素养是学习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在信息活动过程中的实践,将已知的“技术”,由生疏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怎样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 加大硬件投入,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场所

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在于有足够数量的高性能计算机。比如要有足够的计算机并能运行当前流行的、实用的应用软件,上信息技术课时能保证每人一机,计算机机房最好能接入internet,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学到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培养信息素养。首先,建设以校园网为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一方面,这样就相当于为教师和学生提高一个网上交流平台,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其次,为了保障师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计算机知识,学校可以将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房实行全天候开放,任何一位教师或学生在开放期间都可以进去使用。

一方面,这样就相当于为教师和学生提高一个网上交流平台,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2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造信息素养的环境

由于多年形成的心态及习惯,信息技术教师总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边缘学科,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活动开展不规范,长时间形成了学生不重视,学校不检查,教师只应付的格局,完全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培养学科信息素养的主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一个自身都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呢。要想全面推行信息化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就得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推广与普及,教师也应当断提高自的信息素养,跟进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主动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

3 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即便你有满腹经纶,不会操作也等于零。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任务驱动法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或疑问、案例、课题),并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情景中,并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了解甚少,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在家庭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教学中加强信息知识的传授,不要单纯把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操作课,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授与更新。

目前,中小学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课程,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什么是信息素养[EB/OL].中国教育曙光网.

[2]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2002.

[3] 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