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团体辅导能力;评价方式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但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出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模式不足,缺乏师资和实践教学环境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笔者认为,本课程应以培养团体辅导能力为教学目标,采用讲授、演示、实操练习、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结合理论和实操,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能力。

一、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重培养具有从事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方向的一门重要课程,应以培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能力为目标,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脱节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强调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当前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教学仍是主要组成部分,缺少对学生团体辅导能力的训练,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专业实践能力,导致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脱节[1]。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需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选择一些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比如,课堂中穿插模拟团体练习,可以让学生对团体辅导有直观地体验和观察学习的机会,进行分组团体实操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团体辅导能力,多种团体实践教学可以巩固专业技能。但是当前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评价是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主要采用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如考试、终结性评价等,这种单一性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2]。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只注重最终结果,并未关注学生参与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升级、认知提升、态度改变等因素,更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致使评价结果不够准确。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单一的评价方法已经不适合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发展,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四)缺乏师资和实践教学环境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特有的操作性,需要大量师资和教学资源来配合实践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团体辅导课程师资匮乏,一般只有一位教师授课,并且教师接受专业训练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化,实践仅仅是知识讲授加课堂演练。另外,因为团体心理辅导还没有被社会广泛接受,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机构较少,学生缺乏专业实践的环境,导致很多实践只能停留在教师演示的环节上,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前接触团体辅导的机会少之又少,不利于毕业后开展相关工作[3]。

二、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探究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可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以培养团体辅导能力为教学目标

在以往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着重培养具有从事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特点,应以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4]。因此,笔者将本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小学独立设计和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具体而言,包括三个目标:一是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二是学会团体方案设计,三是具备带领团体的能力。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是基础,学会方案设计是成功实施团体辅导的前提,培养带领团体的能力是最终目标。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门理论性和实操性都很强课程,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相关实操技能,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达成此目标,因此,该课程教学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团体辅导的过程主要包括热身—自我探索—总结三个阶段。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获得预期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结合团体活动的方式,灵活地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操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行为、情感和认知上积极投入。第一,讲授法。在理论授课部分,教师采用讲授法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团体辅导理论知识,为后面的团体实操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作为辅助工具进行知识讲授,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录像、计算机等,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第二,演示法。观察学习是团体辅导技能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带领一个团体进行现场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可以直观地学习团体辅导中的技术、方法,为实际进行团体辅导做好准备。第三,实操练习法。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团体辅导的技能,而掌握技能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实操练习。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组团体练习,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训练技能[5]。第四,讨论法。针对团体演示和实操练习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修正。具体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一个共同问题的出现原因和解决办法深入探究,还要在讨论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发表和不断修订自己的看法,使团体辅导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教学重在体验、领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达成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目标。

(三)结合理论和实操的“四步走”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既要关注理论讲解,又要突出实践教学,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出以实践为导向的“四步走”教学模式,分别是理论授课、团体演示、分组实操和课外实践。第一步包括六次理论授课,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将在第1、2、4、6、8、10周进行。理论课是学生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基础,授课内容以团体发展历程为主轴,依次讲解团体准备、创始、过渡、工作、结束五个阶段,以及团体辅导在中小学的应用。第二步包括四次团体演示,将在第3、5、7、9周进行。教师带领12名学生进行一轮团体辅导,其余学生观摩学习,并做观察记录。团体演示根据团体发展历程设计,包括创始、过渡、工作、结束四个阶段,分别在相应理论课后进行,使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每次团体演示80分钟,之后用20分钟对团体进行反思讨论。第三步包括五次分组实操,将在第11~15周进行。将班级学生分成4~5个小组,小组合作设计团体辅导方案,经教师指导修改合格后,分组展开团体实操。每次实操80分钟,教师轮流对各小组观察记录,之后教师用20分钟进行督导反馈。第16周进行分组实操总结汇报及本课程总结。第四步是课外实践,包括团体工作坊和中学团体实践。每学期教学实践周(两周)期间,授课教师带领一组学生连续开展5次以上的团体辅导活动。同时,教学实践周期间教师也会带领学生到中学观摩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授课教师带领毕业论文组的学生需要到中小学开展6~8次团体心理辅导实践。通过这些课外实践,帮助学生在更深入掌握专业技能。

(四)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课程评价方式既能够评价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又能够有效引导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全方位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首先,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包括团体演示中学生的观察记录、分组实操的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参与讨论,出勤情况。结果评价是对每位学生独立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进行评价[6]。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评价。团体实操中如果单由教师评价,那么学生参与似乎仅是表演给教师看,缺乏主体意识。请学生对自己参与团体、实际收获进行评价,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对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团体辅导方案的水平进行评价,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2篇

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运用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培训学生朋辈,结果发现团体辅导受到学生朋辈好评,系列团体辅导能切实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而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完善和创新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关键词:团体辅导;朋辈心理工作室;朋辈互助

DOI:10.15938/ki.iper.2016.05.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30-04

一、问题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1]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锐亮点,其优势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互动平台,能够模拟社会情境,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生涯意识等方面效果显著。[2-6]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7]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 广性强、见效快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它有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8]近年来,大多数院校建立的“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构建朋辈心理互助体系提供基础。[9]

2013年,基于生活社区的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学校组织优秀心理辅导员组建朋辈工作室指导团队,并面向社区招募一批对心理感兴趣并有志愿服务意识的学生组成朋辈互助的骨干力量,由心理辅导员指导学生朋辈在心理工作室中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10]

本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在排解学生朋辈自身心理压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朋辈的专业技能,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结合,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帮助高校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为我校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总结经验、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47人,都来自大学二年级,身心健康,有比较强烈的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意愿,对心理学感兴趣,性格友善坦诚,愿意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其中有12人参与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活动,男生4人,女生8人,平均年龄为19.33岁。

2.研究工具

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效果评估使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简称CD-RISC),该量表共25个项目,分属于坚韧(13项)、力量(8项)和乐观(4项)三个维度。于肖楠等研究认为,其信度指标令人满意,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11]该量表的英文版的信效度也得到证实,且有研究证明其能够反映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之后的全面改善状况。[12]

本研究所采用的《团训效果评价表》借鉴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关资料基础上修改而来,采取五分制,共4个维度,其中课程适用性(2项)、培训内容评价(6项)、培训师评价(6项)、反思和建议(4项)等。

3.研究步骤

第一步,心理辅导员在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根据团体辅导方案资料、团体辅导理论,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见表1)。

第二步,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由心理辅导员担任团体心理辅导带领者,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一系列活动。

其中抗逆力成长小组的辅导活动共7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总活动时间为14小时。成长小组成员固定,7次活动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包含小组破冰和熟悉、小组建设和成长、结束三个阶段。每次活动亦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标准模式,由热身活动开始,之后聚焦一个事先确定的主题开展工作,最后以小组分享结束。工作主题大致包括相互认识、自我觉察、冲突处理、人际交往等,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活动、会心交谈、沙盘游戏等。

第三步,评估团体辅导活动效果,采取过程观察法、量表评估法和个别访谈法等三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及时了解成员表现和团体特征,及时调整活动进程,改善团体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感受及收获等,以便于客观评定活动效果。

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

1.学生朋辈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情况

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的部分单次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不再赘述。

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均值为4.71分,其中课程适用性4.29分、培训内容评价4.46分、培训师评价4.72分。经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p=0.03

2.团体辅导前后抗逆力得分差异的结果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经过7周的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学生朋辈骨干的抗逆力总分得到显著的提高(p

四、讨论

1.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理念

其朋其辈心理工作是践行钱伟长校长的“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思想,变革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打破学院屏障,在社区学院打造一个面向全体南区学生的,集心理互助、人格发展、素养提升、交流分享、危机干预等功能为一体的学生朋辈活动区域,探索基于生活社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大类招生分流后大学生协同培养模式。[13]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注重将发展性心理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有机结合,努力将成长危机转化为发展动力,普及危机干预常识的同时加深自我了解、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心理服务接地气,朋辈互助进楼宇,这种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喜爱。

心理辅导员坚持“走近学生,近距离指导朋辈工作”,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不断增强朋辈成员识别危机信号的意识和能力,并给学生朋辈骨干创造分享心理知识的平台,鼓励学生朋辈践行体验式学习理念,积极参加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2.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的效果评估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朋辈的选拔和培训。[14]学生朋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朋辈互助的有效性。[15-16]本研究中,通过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团体辅导培训效果加以检验,如表2所示,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都是非常良好的。

在对团体辅导效果的个别访谈中,学生朋辈们表示“参加活动很开心”“游戏环节十分有趣,也能引发人思考”,既能“舒缓心情,放松压力”,又能“学到很多以前未涉及的东西,有助于提升自己”,还能“增强同学关系及团结度”,“是在繁忙学习中一次很好放松”。学生朋辈对“朋辈互助”的理念也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感。可见,受众对活动本身的总体心理感受是满意和有收获的,感觉活动设计合理,内容有趣有益,培训师带领得力,在活动中很快乐,能有所思考,还能将收获运用于生活中,“希望把这种好的氛围、愉悦感受传播开去,带给更多同学”。

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主题、活动频率、培训师控场等方面提出的想法和期待,如希望“游戏更富有趣味性”“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增加活动频率”,建议“培训时间控制地更精准些”“给参与者反思时间多一点”等,也在系列团体辅导上得以改进,因而可能出现“抗逆力成长小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

本研究还发现,学生朋辈骨干抗逆力水平在7周团体辅导之后得到显著提高(见表3),说明抗逆力成长小组确实能够提高学生朋辈的抗逆力,与滕秀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团体心理辅导显著提高实验组的心理弹性水平,体现在自我效能、变通性、乐群性、情绪冲动性、情绪恢复性、情绪破坏性等方面。[17]而学生朋辈抗逆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朋辈自身成长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林静将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发现前后存在显著差异,[18]王玲针对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取得理想效果。[19]

3.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发展的促进作用

许静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上海高校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受到师生欢迎,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得到师生认可,但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情况尚不令人满意,在学生参与度、心理辅导关注度、辅导人员专业质量和学校的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20]团体辅导参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普及团体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朋辈和广大辅导员的作用,提高师生对心理辅导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检验了心理辅导员专业素质,心理辅导员所带领的团体辅导无论在主观或客观上都令人满意,证明心理辅导员已经具备较高的团体辅导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为团体辅导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以往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普通辅导员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认同度尚可,[21]今后可尝试让具备经验的心理辅导员以“Train the trainer”的方式培训普通辅导员,让更多人掌握基础团体辅导技能,扩大团体辅导覆盖面,让更多学生享受团体辅导乐趣。

通过活动体验与系统培训可以培养出具备团体辅导理论与技能的学生朋辈骨干。吴素梅等人发现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缓解社交焦虑,减轻交流恐惧效果显著。[22]朋辈团体辅导可用于新生适应、寝室人际、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等方面。[23]尽管可能由于权威感的关系,朋辈带领团体辅导在学生中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24]但学生朋辈更具时代感和创造性,更了解同龄人的需求,可通过提供展示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树立专业形象,让他们在朋辈互助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助人同时自我成长。当然,朋辈带领团体辅导的效果仍待未来检验。

五、结论

第一,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受到学生朋辈好评,总体评价在4.50分以上,且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

第二,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切实能够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水平,特别表现在坚韧性上。

第三,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时进,高艳.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应用的多维度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06(3):60-62.

[2]张新奎.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许静.大一新生抗逆力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2010(2):474-477.

[4]赵小青. 大学生生涯辅导课程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2007(10):76-78,93.

[5]肖秋萍. 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6]韦敏. 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7]成静.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8]张元洪. 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21-123.

[9]祝秀香,陈庆. 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0):67-68.

[10]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朋辈工作室[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10448.

[11]Yu X,Zhang J.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in Chinese peop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7,35(1): 19-30.

[12]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3(2):76-82.

[13]上海大学社区学院. 学院简介[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20429.

[14]苗秋生,翟瑞,杨慧琴,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 广州化工,2010(7):233-234,263.

[15]蔡晓军. 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3(2):72-73.

[16]倪潇潇,李东艳,曾子秋.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与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2013(6):53-55.

[17]滕秀杰.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8]林静. 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769-771.

[19]王玲. 高专院校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 中国校外教育,2010(S1):465-466.

[20][21][24]许静. 团体辅导与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相结合的模式探索――以上海高校为例[C]//上海大学生心理咨询方法与途径国际研讨会. 哲学社会科学论坛(8).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 118-128.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3篇

江苏省常熟市淼泉中学是一所学生不足五百名的农村初级中学。多年来,学校坚持“让校园成为老师专业发展、学生终身发展的乐园”的办学理念,以课题促课改、促发展,积极推进科研强校、和谐育人。2009年,学校申报的《农村初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经过几年的探讨与实践,已经初见成效,并成为学校发展的新亮点。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前几年,据我们所作的一次调查,在全校将近五百名学生中,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竟不少于30%,但每年实际到学校来接受个别咨询的学生不过十几人,这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推广,还任重而道远。近年来,我校部分教师与班级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过类似的班级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学生普遍认为效果很好,有85%以上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团体心理咨询。

为了进一步探讨学校团体心理咨询的有效操作模式,2009年,我校申报了《农村初中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经过4年多的尝试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所谓团体心理咨询,也称小组辅导、集体咨询或团体辅导,它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即由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询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一、准备

测试、统计、分析。2009年12月,我校有3位心理老师利用班会课对在校12个教学班的481名学生进行了测试,之后集中3周时间完成了统计分析。

课题组编制并下发了《淼泉中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团体心理辅导的了解程度及参与态度,完成调查报告,并制订下阶段研究计划。

课题组向各班班主任下发《淼泉中学班级团体心理咨询表》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班主任对开展班级团体心理活动的意见及参与态度,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下发12份,收回有效问卷12份,完成调查报告。

对课题参与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有学习课题方案、明确个人职责和具体任务、参与团体活动的要求,确定每人参加的团体。

通过对各种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课题组有了较大收获,并初步达成共识。

第一,各位班主任非常关心和了解班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愿意参与和配合学校的相关活动。这对课题组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动力。

第二,各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整体性的心理困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采取各种办法去改善或缓解。

第三,利用班会课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还是有很大可行性的。

第四,学校有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咨询室,对于某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的学生,还是要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办法跟踪辅导。只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才能真正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式开展了学生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下面以“2011~2012学年成长团体”为例,作具体的介绍。

二、心理咨询团体成员的招募

宣传。课题组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在校内张贴海报、班主任例会、向各班发放招生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

筛选。在宣传工作之后,学生自愿报名(结果共38人报名),从报名的学生中分三步筛选。

首先,报名的38人重新参加测试,筛出总分不超过70、阳性项目数不超过43、各项因子分不超过2的学生31人,筛选掉的学生建议进行个别咨询。

其次,31人填写参加团体咨询动机或目的问卷。从答卷分析中排除与团体活动目标不相符的6人(他们参与的原因有的是听同学说或听老师说好、有的是想了解他人、多接触几个同学、多交几个朋友等),将筛出的25人按照动机的强弱、目的的明确程度大致排序,同时考虑到尽量使各班人数和男女比例均等。

最后,是个别面谈和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对前两次筛选出的学生,按照第二步的结果排序,每人面谈10分钟,目的是使指导者进一步了解参加者的心理状况,及时评估该生是否适合参加;同时,也让学生对团体咨询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参加团体后能更好地遵守团体规则和较快地融入团体。

经过上述三步,最终筛选出21人(男生10人、女生11人)。对没有入选的学生集中起来做出解释说明。之后,将各班团体成员名单交给班主任,以争取班主任的支持。通过家校路路通和成员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三、团体咨询的过程

2011~2012学年团体心理咨询,名称为“成长团体”,团体活动共计6次,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一般是安排在班会课上,活动地点在团体咨询室。团体共21名同学,1名教师为团体指导者,2名教师为参与观察者,团体活动的主题分别为:“遇见”“牵手” “有梦有朋友” “认识自己展翅高飞” “信任坚持” “相亲相爱一家人”。每次活动结束以后,都会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分享,同时参与指导的教师对活动进行反思小结,写出反馈结果,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力求每次活动都能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团体咨询的结果分析

(一)定量分析

1.测试结果分析

测试显示本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总均分和各项因子总均分均小于1,但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降低, 在9项指标中,3个年级总体得分处于前三位的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说明本校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2.团体咨询的效果分析

团体成员实验前后测试结果比较(以“成长团体”为例)数据显示,团体心理咨询的成员在参加团体心理咨询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提高了;在9个因子中,团体咨询后的平均分都低于团体咨询前,说明各因子健康水平均有改善,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差异性十分显著,强迫症状、敌对、偏见、精神病性因子的差异性显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过团体咨询后,成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3.团体活动评估调查结果分析

初中生团体心理咨询活动适宜在室内进行,必要时可在室外活动1~2次;团体活动每月1次较好,每次活动60分钟为宜;就活动内容而言,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主题很有必要,因为初中生普遍喜欢在团体中进行适当的游戏;团体人数20人左右较适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异性同学同时参加一个团体较好;98.04%的成员参加团体活动的整体感觉很好。这说明团体咨询深受中学生的喜欢。

(二)定性分析

1.对成员追踪随访、观察的结果分析

结束活动后,通常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对成员进行随访。随访时我们了解到:团体成员最大的变化是课堂上爱举手发言了,人际关系更好了,课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更积极主动了……可见,团体经验对成员的行为主动性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实验结束后成员的自我评价

团体咨询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及治疗四大功能。所谓教育功能,就是能够使成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拟订人生规划并付诸实施,学会自我评估、与人共处、互相尊重、相互了解。所谓发展功能,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扫除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促进成员自我了解,掌握建立彼此互信的人际关系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积极面对问题的习惯,对他人充满信任,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爱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团体咨询具有预防功能,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成员彼此交换意见,互诉心声,共同探讨今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行的解决办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

五、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本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总体较好

通过前期研究调查和抽样(100份)分析初步得出“本校初一初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调适”的结论。

2.团体心理咨询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效果

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的成员在参加团体心理咨询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提高了,而且提高十分显著。

3.团体咨询的目标影响咨询的效果

从研究中我们发现,对团体设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会影响咨询的效果。比如,以“学习”为目标和以“成长”为目标的两个团体的成员,在实验后总体学习成绩都有进步,但“学习团体”明显比“成长团体”的学习进步幅度大。由此可得出结论:团体咨询的目标影响咨询的效果。

(二)操作技术成果

1.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团体咨询活动主题很有必要

“2011~2012学生成长团体心理咨询”,共组织了10多次团体心理活动或游戏,其中有预计主题活动的为8次左右,占团体咨询活动的85%。当然,不能因为设计了一些活动主题就将团体咨询活动格式化,每次团体咨询是否需要主题、需要什么样的主题,都要以团体成员的发展需要为依据。

2.在初中阶段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应以团体游戏类活动为主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是游戏类性质的团体活动课。因为初中生存在个性化的或者较严重心理疾病的现象很少,而大部分以班级为单位的整体性的问题较多,不需要那种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或者心理疏导。另外,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游戏类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3.心理教师对于活动节奏和活动过程的把握很重要

研究者发现,心理教师对于活动的节奏和活动过程的把握很重要,过快或者过慢都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是要把握好学生对活动的感受和交流这些环节,否则容易流于形式。由于学校的心理教师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仅靠师资培训是不够的。为此,教师在自身能力尚有欠缺的情况下,一定要努力克服不足,把更多的活动时间留给学生去感悟,这才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以说教者的身份指导活动,否则,活动将丧失应有的魅力。

4.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学生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获得了很多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明确了课题计划如何制订、课题研究该如何具体开展等关键问题,更坚定了今后继续开展课题研究的信心。多次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也使我们有机会实践在师资培训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心理辅导这个岗位上逐渐开始得心应手。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4篇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提升全员心理健康意识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金字塔”型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如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立的三级教育网络为:一级网络———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由心理学教研室全体专任教师和学校里有教育学、心理学、思政教育背景的教师或辅导员等人员构成,主要职责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指导二、三级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二级网络———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由院(系)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组成,主要职责:建立院(系)学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配合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三级网络———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由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心理社团成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学生,向院(系)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汇报;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系部心理工作站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气氛,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各级教育网络应各司其责,通过三级教育网络的运作,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工作研讨、培训学习等都落到实处,形成全员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格局,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利平台。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正常化,还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如《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职能及工作内容》、《心理咨询来访者须知》、《心理咨询预约制度》、《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员守则》、《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等,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制度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规范地正常地开展起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相对专业教学团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团队存在专业人员不足、队伍不稳定、管理松散等问题,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需要[2]。因此,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辅助,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学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高校要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每校配备专职教师不得少于2名,同时还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学或相关的学历和资质。对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学校可采取措施鼓励其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获取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师资队伍的选拔、配备、培养和管理。在师资培训方面,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至少参加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或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定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学校学工部门干部、各系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每年至少要为他们组织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校还应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学习、集体备课、个案讨论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也可聘请社会上相关方面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努力打造“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同时,在职称晋升、评优选先、年终考核等方面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应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序列,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校,也可纳入相应专业序列。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都计算相应工作量,给予合理报酬。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整个教学团队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

配备相应设施,保证工作场地和经费,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工作场所、工作设备、工作经费既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开展情况,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的程度。高校应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专款专用,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需要。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没有统一规定,但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标准。如江苏、湖南、广西等省(区)教育厅就制定有相应的标准。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5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每年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为“本科院校生均每年不低于15元,高职高专院校生均每年不低于10元,并逐年增加”。《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实施意见(试行)》中规定“按照每年生均(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研究生)不少于10~15元的标准划拨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区卫生厅、团区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按在校学生人数每人5元以上列入学校预算”。各校应该严格执行教育厅文件,下拨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并注意落实到位,合理使用。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料。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场地如个体咨询室、预约等候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测评、心理放松室、宣泄室等,在建设时要注意符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和要求,能够满足学生接受教育和咨询的需要。同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资料,如办公电脑、DVD机、电视机、音响设备、复印机、打印机、心理测评系统、心理教育软件、音像教学资料、心理健康教育类图书资料等,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p#分页标题#e#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全体学生能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能普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是教育部文件的要求,高校应根据要求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设本课程,内容要涵盖:一是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二是了解自我与发展自我知识,包括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三是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包括大学生学习心理及调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与交往技能、性与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认识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起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课程模块中均开设一些与行业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如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学心理学,护理专业开设护理心理学,教育专业开设教育心理学,旅游专业开设旅游心理学,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营销心理学,管理专业开设管理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心理学知识,更包括了与行业职业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着眼于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因此,在开设有行业心理学课程的院校或专业,可将这些应用心理学课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这些课程中对行业或岗位心理研究的成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工作,也能减轻或消除因对职业心理特征认识不清所带来的就业、择业焦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各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开设相应的心理学系列选修课为辅助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心理特点自由选修。如开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情绪管理心理学、健康人格塑造、心理应激与应对、就业心理与求职技巧、积极心态管理、性与恋爱心理、幸福能力培养等课程。通过一系列选修课程的学习,满足学生对某一心理学知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的需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深入和广泛。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各门心理课程要体现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保证足够的学分和学时,有配套的专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主干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学分,开设32~36学时,以确保课程能顺利实施和建设;行业心理课程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设置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心理学相关选修课程的课时、学分及开设时间根据学科性质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

加强活动体系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扩大、延伸和补充,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感悟与接受教育。高校应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心理普查,能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主动调节自身心理状态,以达到良好适应、发展和提高;也为学校制定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心理普查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新生入校后2个月左右,即10月底至11月初学生已军训结束回校正常上课以后。普查工具一般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测试(UPI)。测试完成后,要及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特别是对筛查出阳性的学生进行分类,建立高危人群档案库,给予跟踪关注和专业干预。

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此后,各高校在每年5月都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好“心理健康活动月”这一载体做好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就必须精心策划和组织,同时应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以防活动月流于形式。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自从2006年至今,学校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每年均有不同的活动主题:2006年“关爱自我珍爱生命演绎成功人生”、2007年“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2008年“关爱自我感恩他人共建和谐”、2009年“学会感恩珍爱生命”、2010年“提高心理品质构建和谐校园”、2011年“树立阳光心态体验快乐生活”。具体开展的活动有: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沙盘体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大家谈”师生座谈会、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板报比赛、心理漫画比赛、心理图片展、校园心理剧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全校师生关注心理健康的热情,在校园内营造了一种“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还增强了师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极大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3]。相对于个别咨询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感染力强,学生受益面大、效率高的优势,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体验的能力。高校应经常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研究制订相应的团体辅导计划和实施方案。学校开展的团体类型有贫困生团体、大一新生团体、学生干部团体、心理委员团体、心理社团成员团体、自然班级团体,还有由共同具有某类心理问题各班学生自由组成的治疗团体等。在团体辅导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剧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处理各种心理压力的方法,在团辅活动中接受教育,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p#分页标题#e#

个体心理咨询是直接针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倾诉场所和专业指导。高校应根据行业要求设立心理咨询室,每天定时向全体学生开放。要加强心理咨询制度建设,遵循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保证心理咨询工作按规定有效运行。加强心理咨询个案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对每一个个案都要做详细的咨询记录,坚持保密原则,按规定严格管理心理咨询记录和有关档案材料。此外,还应积极开拓其他各种形式的咨询方式,如网上咨询、短信咨询、电话咨询、QQ咨询、MSN咨询等,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咨询要求。

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学术讲座,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威望高、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进行系列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学生经常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咨询辅导。如针对新生对环境和学习的不适应可进行“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与调适”专题讲座;针对目前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可进行“珍惜生命”系列专题讲座、针对应激事件日益增多导致应激性心理障碍可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列讲座;针对当前大学生性观念比较开放、性道德意识相对薄弱等现象可进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女生性心理生理卫生”知识讲座;等等。这些知识讲座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即时性,更能直接切入学生的现实心理,对帮助大学生及时解除心理困惑和促进自我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重视发挥班集体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教师不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初步心理辅导能力;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指定专门教师对心理社团的工作和开展的活动进行专业指导。通过心理中心教师的指导、跟踪、管理、督导,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成员经常开展小组讨论、团体游戏、个人分享等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广泛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

高校应积极探索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注意拓宽宣传教育的渠道,如通过向新生发放自编《学生心理健康小常识》小册子,向各班级发放《心理健康活动月专刊》宣传资料,建立心理健康专题网站,与校学工处、校团委联合利用学校宣传长廊和各班的宣传园地、板报为载体等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校刊等多种媒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心理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强化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陶冶心理品质,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5篇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学校在县教育局的指导帮忙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坚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体推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全镇留守儿童情景。

x月份,我校对全学区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系统排摸,并分别予以登记造册,做到了家底清、情景明。到目前为止,已为x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为切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80%儿童留在家里隔代看护,20%寄托给亲戚看护,而隔代看护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如心理不平衡,常常感到自卑、孤独、忧虑、失望;生活无规律,生活习惯相对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厌学情绪严重;任性、自私、无组织、无纪律,自控本事差等。

二、制定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我校根据56号文件精神,开展了“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阳”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系列活动,并制定《董岗中心学校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责,分解落实了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留守学生关爱网络,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健康、欢乐、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多措并举,大力实施留守学生关爱行动。

1、开展结对关护系列活动。进取动员志愿者、教师等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关护活动,为留守儿童寻找“代表妈妈”,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目前,我镇已为11们留守儿童找到了妈妈,经过与结对儿童应对面交谈、与结对儿童家长交流、与结对儿童共同生活等方式,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忙。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针对镇中心校留守儿童相对集中这一情景,我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每星期2次为留守獐开放,并供给课余文化学习和组织课外活动。“留守儿童之家”常年有两名教师现场指导。

3、开展贫困留守儿童帮扶结对活动。在镇妇联及团委的牵头下,今年共有4名贫困留守儿童受到结对资助,每年均有必须的资金确保学业正常。我镇每半年还组织一次贫困留守儿童慰问活动。

4、建立“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联系制度。利用定期家长会、重大节假日家长回乡之机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对监护人专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职责和义务。

5、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经常组织开展各类趣味活动,如“六一”期间组织留守儿童举办了一场文化演出;

6、强化宣传。经过学校广播、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进展情景,抓好典型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取得的成绩

经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必须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在结对的教师中更是涌现了许多优秀教师。我们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也许此刻还仅仅是起了个头。可是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关爱“留守孩子”,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应对生活,应对学习,自强不息,欢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我校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现将本学年留守孩子工作总结如下:

一、利用主题班队会,加强关爱。

我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队会,各中队辅导员教师根据本班留守孩子的具体情景,确立一个子主题,策划,组织同学举行一次主题队会。经过主题中队会,以正面、反面的事例教育留守孩子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合理安排自我的学习与娱乐。经过活动,让留守孩子从小学习自理,明白自我的事情自我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经过组织“送微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帮忙别人时的欢乐,也在团体中体会到别人帮忙时的欢乐,懂得他人在遇到困难时应当伸出援助之手,把关心他人看作是自我生活中欢乐的一部分。在各位教师、同学的帮忙下,我校蔡东剑同学被评为莆田市留守孩子“自强少年”。

二、利用节日,加强关爱。

我校根据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同在蓝天下茁壮成长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六一节在全校开展了“庆六一,关爱留守孩子”大型游园活动,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团体的温暖,觉得自我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够开开心心、快欢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三、利用资料,加强关爱。

每个班级建立了留守孩子档案、联系卡、统计表、基本情景登况表、手拉手好朋友结对子登计卡。每一位教师都与留守孩子结对子,要求教师必须做到:1、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景。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3、供给必要的帮忙,如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四、利用“爱心天地”,加强关爱。

每个“留守孩子”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忙他,与他一齐成长提高。并在“留守孩子”生日期间,全班同学为“留守孩子”献上一声生日祝福送上自我制作的小贺卡、小礼物等。使他们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和关怀。

在各班开辟关爱留守孩子“爱心天地”,发表“爱心宣言”,制作“爱心牌图”,精办“爱心宣传栏”。挑选创意新颖,主题鲜明,版面精美的作品为宣传栏的资料。

一个个品学兼优的爱的使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爱心宣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爱心画面,给留守孩子阳光般的温暖,阳光般的热情。

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心得体会

我校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现有留守儿童x名,根据上级要求我校进一步进取探索和完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建立了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取得了新的成效。我校全体教师对在校留守儿童给予异常关注,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帮扶上对其总是予以优先照顾,多献上一份爱心,想方设法消除其孤寂的心理,让他们与正常的儿童一样健康茁壮成长。如活动参与方面,留守儿童优先;在贫困生资助方面,留守儿童优先;在学习辅导方面,留守儿童优先……

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上,从“创、办、建、管”四个字上狠下功夫,从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措施保障,求真务实高效等三个方面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的家长能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紧抓好。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

创办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指导思想:广泛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增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职责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村“两委”现有条件,做到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为构建和谐吴川村,促进城乡儿童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素质,为其营造健康、欢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健康成长。

创办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工作原则:我们坚持在“五清楚”和“三沟通”原则下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即:清楚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景,清楚其家庭情景,清楚其学习、思想动态;清楚与监护人的关系;清楚与其联系方式。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留守儿童参加学校团体活动,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交流沟通;多与教师联系,了解留守儿童学习、思想等方面困惑,与临时监护人密切沟通,为其营造温馨的家园气氛。

二、加强领导,真抓实干。

(一)创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一条路子。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监护和教育,加之监护人管理不到位,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留守综合症――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出现障碍、行为出现偏差、安全事故也有时发生。针对该村留守儿童令人担忧的现状,更加感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刻不容缓,经过一系列筹备工作,我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大家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如每期活动开展都有3个人参加,其中值班干部处理日常应急事务、班主任(退休教师)做好出勤登记、安全管理工作等、辅导教师(在职骨干教师)做好科学文化知识辅导及开展文体活动等。

(二)办好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一个场所。

为解决留守儿童双休日、节假日没人管、没地方去的问题。我们在校设两个室,一间是留守儿童活动室,另一间是阅览室,作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固定场所。同时按照“七个有”来建设:即有场所、有设施、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有档案、有成效等,实现了由镇村干部、教师(退休教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组成的队伍,为广大留守儿童服务。同时,进取筹措资金,购置图书、文体设施等,并开通了“亲情电话”。

(三)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规章制度。

我们制定了xx小学创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实施方案,创立工作领导组名单、基本概况、工作职责、信息卡制度、帮扶制度、联系制度、“四个五”爱心育人制度。对我校一至六年级156名在校留守儿童造了《花名册》,拟定了每学期《教师轮流服务安排表》、《活动中心日安排表》及详细的《工作安排表》等。这样留守儿童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活动开展有条不紊。

(四)管好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心的学习生活。

1.进取培训提高监护人素质。

每学期举办一次监护人培训班。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经过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家庭教育培训班”,该活动中心留守儿童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有xx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并分发了《家教歌谣》、〈〈家庭教育集言〉〉等家教材料,受到了监护人的欢迎和好评。

2.精心组织开展活动是关键。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是“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灵魂,是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有成效的关键。为此,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结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分别制定了两个学期活动的具体计划,不仅仅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并且增强综合本事。我们开展的活动有:辅导学科作业、健康体检、知识竞赛、春游踏青、心理疏导、下棋比赛、画画比赛、趣味健身、看KTV文教片、每月一次的团体生日,以及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体验生活,主题实践活动等。每次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人有序开展,大大增强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倾情付出,硕果累累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实效。

经过心理教育辅导活动的开展,健全了留守儿童正常的心理品质,他们“学会坚强、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理解、学会自我调解”,促进了其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中心,性格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严重,自由散漫,学业成绩很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他们变了,变得活泼开朗了,学会尊重他人了,能够自觉遵守纪律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