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工作创新点及突破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思路
XX年是是我校振兴与发展进步的关键年,政教处牢记“规范、务实、创新、提高”的工作要求,牢记“理念引领建学习型校园、机制激励建创新型校园、品位提升建质量型校园、文明创建和谐型校园”的工作策略,以“务实”作为本学期政教工作的主要方法,力争在推进学校质量振兴、教师培养、优化学生管理、省级示范学校创建等四项工程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规范学生管理为本年度政教德育工作的突破点,通过完善学生值周工作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使学生文明卫生习惯上一个新台阶。重点落实班级量化考核方案,使班主任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逐步推进学校封闭管理,使学校育人环境、校风学风上一个新台阶。
二、人员分工
按照“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的要求,政教处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工,要求既有分工,更应协作,明确各自责任――xx:升旗、大型活动设计、校园文化建设。xx:班主任考核、班级值周、学生会。xx:全校卫生(包括清洁工)、全校大型活动的组织。xx:材料收集整理,音响播放。
结合校务值日,政教处、安全处人员分工值日,确保学校每天有政教安全人员值班:星期一――xx,星期二――xx,星期三――xx,星期四――李雨丰,星期五――xx,星期六――何占鳌,星期天――xx。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学生管理,提高学生文明素养。
第一,重点整治学生乱丢乱扔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会的功能。在总结上年学生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会的功能,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第三,继续落实和完善班级值周制度。杜绝检查记载都是满分的现象,让班级值周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四,围绕学生文明习惯、学生管理和学生纪律开展活动,以校园网、广播台、文化长廊、宣传栏、体育艺术节、主题月活动、主题班会、各种专项比赛及各种大型活动为平台,大力宣扬文明新风尚,重点解决学生乱丢乱扔现象、清洁区漏扫现象和其他典型不文明行为。。
第五,加大对学生的奖惩力度。对典型好人好事给予表扬,并在班级量化考核中加分;对于考试舞弊、谈情说爱、偷窃、打架、以暴制暴等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者,严惩不怠。
(二)强化班主任管理,强化学生文明习惯方面班主任应负的职责。
第一,进一步落实和执行班级量化考核方案和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方案。通过对班主任工作和班级工作考核的量化,从而使班主任工作做到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让文明班级和优秀班主任的评比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加大卫生检查督促力度,检查结果在公布栏中公布,每月总结评比,加大政教处对班主任的考核力度。
第三,在加强班主任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增大班级值周检查结果在班主任考核中的权重,特别加大星期一升旗和卫生检查情况在班主任考核中的权重。
(三)强化安全责任意识。
第一,政教处工作人员全员参与,全员有责。坚定实施安全工作四项基本制度(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一岗双责制、一票否决制)。
第二,进一步加大封闭管理工作力度,本期将推行完全封闭管理。
第三,落实班主任送寝制度、安全检查和上报制度;督促年级组、班主任要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
第四,控制校外租房、翻越围墙、迷恋网吧等不安全行为。尤其要加大对校外租房学生的检查和管理。学生违规校外租房,严重违反了学校封闭管理的有关规定,造成了许多问题的发生,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学生校外租房。学校只同意一种情况下学生才可以校外租房,即有监护人陪同生活起居,其他没有任何理由校外租房,否则一律视为违纪违规行为。。
第五,组织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心理安全工作,对心理异常的特殊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重视女生工作,本学期重建心理咨询室和女生工作室。
现在,我向大会作主题为“排难奋进,开拓创新,推进运输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行政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公司发展史上的艰难之年、拼搏之年、关键之年、决胜之年。随着公司第一、第二轮技改项目的逐步竣工和产能的大幅提升,运输保产能力与公司生产步伐的差距日趋扩大,矛盾也日渐激化。一年来,我部在紧紧瞄准经济责任制目标考核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优化运输生产组织,强化运输调度职能,有效地克服了多重变数,化解了各种矛盾,经受住了公司生产模式的扩张所带来的层层压力和考验,以技改的稳妥高效,管理的再上台阶、效益的突破攀升以及局车停时的有效控制,为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三年翻番”目标提供了战略保证。圆满完成了全年运输各项任务。
总结全年工作,成绩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㈠.正确预测,合理分解,适时调整考核导向,促进了经济责任制全面完成。
年初,重点针对目标考核的高起点、高要求,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多的特点,宏观上就铁水上山运输变数、运输保产组织难度、基建技改施工困难以及安全生产,队伍稳定和观念更新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正确分析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干群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抓好了经济责任制指标的细化、量化分解,严格月度指标考核与总结,并始终坚持从控制成本入手,加强物资管理,严格控制各类领料审批程序,有效地堵塞了各种漏洞。同时坚决树立“增运增收、减亏增利”思想,大力开展“修旧利废,降耗增效”等节能降耗活,为完成经济责任制目标指标奠定了基础。
㈡.统筹兼顾,协调平衡,不断优化运输组织,经济总量再攀历史高峰。
面对上半年钢材市场剧烈波动、下半年生产规模扩大和新老系统衔接以及技改施工交叉制约等错综复杂的情况对运输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通过我部正确判断、严格管理、科学调度、合理组织和动态平衡协调,化解了不利因素,使各个新建环节得到了合理衔接,做到了重点突出,统筹兼顾,使运输保产始终处于正常状态,满足了生产非常时期对运输工作的要求,实现了运输经营目标整体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年可完成铁路运输总量达2227万吨,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8%;区间普货累计完成达210万吨,完成运营收入7020.93万元,实现内部利润增利达17.04万元,全面完成公司经济责任制目标指标考核。
㈢.动态管理,严阵以待,坚持多拉稳跑原则,铁水上山量稳步提升。
铁水上山工作作为我部效益增长的重要项目,对于我们能否完成全年指标有着举足轻重地位,面对由于公司生产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技改建设施工对铁水上山工作带来的巨大影响,加上出铁的频次、时间、组织方法上的不确定,直接影响到了我部的铁水运输工作。为此,我部重点在加强相关站段严格管理和联系协调的基础上,继续本着“铁水上山无小事”的原则,始终把铁水上山工作作为我部创效的重点来抓,以提高铁罐对罐率、准点率为突破口,不断加强取送过程的动态管理、相互衔接和联系协调,克服了技改施工建设与铁水取送路线相互穿插制约的矛盾,通过多方协作,以变应变,有效化解了铁水取送的无序矛盾,确保了铁水运量的稳步增长。全年共完成铁水上山量达 45万吨。
㈣.创新突破,求真务实,立足深入调查研究,运输保产能力再上台阶。
重点针对1#、2#、7#高炉大修,配合了以“保1#、2#高炉达产达标”、“保7#高炉投产达产达标”、“保高炉料仓保渣铁罐车正点运输”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员工保产保运的积极热潮,克服了运输组织难度巨大、交叉牵涉面广、人员紧张以及安全监护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全力做好了新老系统高炉的保供工作,对机车动力以及劳动力的组织做到了合理调剂,,对炉料的供应以及渣铁罐车的运行进行了跟踪督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平衡,保障了高炉的吃饱吃好。其次,在7#高炉大修的同时,为确保6#高炉的正常生产,我们在正确处理保运与技改、安全三者间关系基础上,以变应变,大胆突破,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铁水绕行运输组织方案,并配合相应的设备检修和技改配套以及安全监护,确保了铁水绕行取送的正点畅通,实现了运输收入的增运增收,促进了运输保产能力再上台阶。
㈤.加速周转,严格考核,局车停时创历史最好水平。
进入九月份以来,根据南昌路局“压停时”会议精神和公司新的考核要求,面对局车停时必须由原来的26个小时压缩到14个小时以内的巨大压力,我部以积极的心态、创新的动力,瞄准目标,大胆突破,一方面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装备的改造投入,重点对炉前站的三角线进行了站场改造,提高了该区域的调车编组取送能力,调整山上、山下区间小运转的开行趟数,制定了作业机车现场交接班制度以及运输紧急预案的确立,为车辆集中进厂、有效调度、压缩作业时间创造了良好的组织条件。并对山下5个站场的小运转进行了优化和重组,淡化了站间、区间的概念,使得整个运输组织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做到了有车就开,有车就排。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了“降低停时攻关”的劳动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员工降低停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攻关工作营造了人气和氛围,为实现目标的有效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局车平均停时13.6小时的历史新低,推动了路企实现双赢目标的向前迈进。
㈥.平衡协调,穿叉交替,第二轮铁路技改配套项目圆满竣工。
全年共完成铁路项目施工承包额达3000多万元,再创历史新高。累计共完成项目有:在1#/2#高炉扩容建设中,提前2天完成线路铺设达275米,道岔2组;贯通铁水复线510m,道岔2组,为炼铁至炼钢系统提供了铁水运输保证;7#大修项目中完成线路铺设1.28公里,道岔5组;综合原料场项目中铺设线路1.46公里,道岔5组;铸铁机道口改造项目中,改拔线路500m,道岔移位4组;新铺厚板成品线644.1m,道岔1组;焦化煤场改造,新铺线路162m,道岔2组以及炉前站场改造,新上微机联锁系统一套。新改造革新车20辆。所有项目施工本着一切为“保产保运”顺利进行的指导思想,顾全大局、全面协调、现场监督,有效地克服了技改与保产间相互制约交叉面多、生产紧凑、施工协调组织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以超常规的组织协调,实现了技改与保产的同步进行,确保了第二轮铁路技改的竣工投产。
㈦.以人为本,严格考核,安全生产常抓不懈。
一年来,随着技改项目建设的全面铺开,施工建设与运输保产交叉面多、涉及面广,对我部的安全保产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为了能给铁前炼钢系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我们结合生产需要,推出了“保1——4#炉及6#炉运输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区间及铁水上山运输安全保畅通劳动竞赛”、“关于开展7#炉大修改造期间6#炉铁水绕行安全保产劳动竞赛”和“大战120天,实现‘三无’安全目标劳动竞赛”等一系列安全生产竞赛活动办法及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通过活动的开展落实,促进了指标的分解,考核的到位。同时,定期开展了安全隐患大检查,共查处隐患达100多处,整改75处。认真组织开展了反“三违”工作,采取集中、分散、不定期的方法,对山上、山下片进行检查,“三违”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除此之外,根据公司有关文件要求,对部党群办公室与行政办公室进行了合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认真落实有关制度,进一步深化内部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工作。为顺利开展员工内部退养和征地工转制工作,我们加强了正确的教育引导,在做好释疑解惑、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确保了退养和转制工作的平稳过渡。综合治理工作总体平稳,重点是配合周边治安整治,加大了铁路沿线的防盗、防抢、巡查力度。同时,通过公司领导和袁河警局的大力支持下,在我部成立了铁路警务室,实现了铁路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计划生育和爱国卫生达到公司考核要求。
各位代表、同志们,即将过去的2004年,是我部以大局利益为重,奋力拼搏、付出辛勤汗水的一年。成绩的取得是我部广大干群秉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通力合作和奋力拼搏、创新前行的结果。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今年我部的安全形势严峻,安全工作拖了各项工作的后腿,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希望我们大家共同携手,同心同德,为我部运输事业走上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而孜孜不倦,奋勇前进。
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随着公司“三年翻番,销售收入突破100亿”目标的顺利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和着力点都将在原有基础上再次提升,用3——5年时间,实现资产总额200亿元、销售收入300亿、利税总额40亿元以及钢产量800亿元(即“2348”目标)的“十一五”发展规划,而2005年,作为公司实现“2348”目标快速发展的起步年,要达到产钢420万吨的生产能力,除了进一步加大3800mm厚板、转炉二期、20000Nm3/h制氧机工程以及6#高炉大修扩容改造和球团工程的施工力度,明确了工期和达产的要求,明年必将呈现出生产与技改的双高态势,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大进大出的运输格局必将形成,而作为各生产的联系纽带——铁路运输,我们必将面临着更加困难的局面,无论从运输的组织模式、人员安排、设备动力、调配、管理以及相互间的配合衔接、高效化作业等方面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上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进入高峰,运输“瓶颈”效应又将再次突现,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
一是随着生产规模的再度扩大,运输节奏、频次将更加紧凑,各类深层次的危险辨识、深层次的“三违”现象仍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加上在安全管理上仍表现出了较多的沿用旧模式,这对我们的安全管理将构成一定的威胁。如何确保运输安全?工作任重道远。
二是运能与运量的矛盾将再次激化。2004年,虽然我们顺利走过来了,准确地说应该是勉强挺住了,我们的各站场运转、机车动力以及人员的日常工作量都近乎满负荷运转。在钢产量的不断攀升,产能规模的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保证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随着公司第三轮技改项目的全面铺开,技改与生产的交叉制约矛盾面又将再次扩大,球团厂的新建,使铁路技改的重点在山上片,山下片要同时施工,在目前人员紧张的前提下,压力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妥善处理好生产与技改与安全以及人力、物力、财力间的关系,对我们能否顺利完成各施工项目的配合工作有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2005年的困难将比2004年更大,形势将更加严峻。为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畏难不进,要把各种可能出现的困难想到,把问题想到,预案做好,信心鼓足;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和决胜精神,做好最艰难的打算,做好最大的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做出最好的成绩。
三.2005年的工作安排
200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围绕公司建设中国南方建材精品基地目标,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压缩局车停时为龙头,运输保产为重点,完善运输总图,创新管理,破解难题,对标挖潜,增运增收,为公司“2348”目标实现而努力奋斗。
2005年工作的主要目标:
1.确保实现铁路运输总量2550万吨。
2.确保铁水运输安全正点畅通,确保1——6月份完成铁水上山量33万吨。
3.确保实现内部利润政策性亏损控制在1320万元以内。
4.确保安全生产达到“10005”目标。
5.全力配合第三轮技改铁路配套工程改造工作。
6.在完成经济责任制目标基础上,确保员工收入的稳步增长。
7.创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厂区环境,实现企业一流建设。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2005年我们要重点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㈠.树立危机责任意识,持续开展形势教育,实现人气积累的有效释放。
要加强形势与任务的宣传教育,加大干部员工危机意识的灌输力度,统一思想、鼓舞斗志、凝聚力量,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员工干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方方面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在广大干部员工中广泛开展“促改革,谋发展,作贡献,建一流”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动员广大干部员工正确看待取得的成绩,认真反思过去工作中的不足,积极抓好明年运输各项任务的完成,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广大干群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明确奋斗的目标,进一步明确明年的运输难点和重点,细化分解经济责任制,提前制定破解难题的预案,努力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效益的增长点,努力在增强广大干部员工危机意识的同时,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氛围,推动我们运输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㈡.高度关注生产变化,全面理顺运输关系,确保动脉的畅通无阻。
2005年,随着浙赣铁路线电气化改造和公司各大技改项目施工进程的推进,对我部的保产保运工作将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阶段性难度也将更加突出。同时,面对明年公司的生产规模的提升,铁路进出厂量在今年的基础上又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确保铁路大进大出,确保高炉保点,运输保供和压缩局车停时工作将成为2005年工作的主旋律。为此,根据明年公司生产组织具有的特点,铁路面临的运输平衡将再次被打破,而建立新的平衡必将遇到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充分做好准备。
一是要认真对待,全面分析,研究并针对性地采取有力对策,瞄准各阶段生产特点,抓好各阶段运输组织模式转变将显得尤为重要。对我们的组织能力又将是一次新的挑战和考验。为此,要求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做好人力和物力、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准备,认真细致,周密考虑,制定预案,准备好应急措施,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二是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坚决落实和完成目标任务。重点突出以保产、保畅通、保技改、保安全为主线展开工作,并配合开展有针对性劳动竞赛活动,实现以点带面,促进运输保产工作和各项运输各项指标的跨越。
三是要强化调度,全面统筹,在新的非常时期采用非常手段,确保局车停时控制在公司规定范围之内。各站段队及科室必须顾全大局,服从调度、指挥,通力合作,完成任务。在切实抓好各站段相互协调基础上,继续加强与新余车站及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系,互通情报,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同时,本着及时解编、上线、分流、排空的组织原则,切实抓好装卸车、空车管理,加速车辆周转,压缩局车停留时间。
㈢.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不断挖潜降本增效,确保潜能的最大发挥。
科技进步是提升效益的重要支撑,随着铁路技改投入增多,设备的运转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保产工作的顺行与否,同时也涉及到成本的提升与否。为此,我们要切实以提高设备综合完好率上做文章,以提高设备综合完好率为突破点展开工作。
一是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达到提高检修服务质量的目的,实现 “以学习提高水平,以水平带动服务,以服务促进质量,以质量创造效益”的运行机制。在继续引入激励机制的同时,各级干部要正确行使手中的两次分配权,对成绩突出,有技术有成绩的员工,实行必要奖励,以此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使之形成合力,产生动力,促进我部科技队伍的整体实力增长。
二是继续加强技术改造,大力开展节能降耗,促进成本的有效降低。成本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所在,对于我们则是完成经济责任指标难易的关键所在,如何降本增效,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系统优化、节能降耗,内部挖潜增效,要以系统优化,节能降耗为方向和原则,强化成本管理,下大力气控制可变费用开支,继续推行和鼓励修旧利废、小改小革、金点子工程以及QC活动等行之有效措施的落实,促进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是继续抓好质量贯标体系的运作。质量贯标体系是个系统工程,对于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质量、技术质量、操作质量以及日常的管理质量,促进各项工作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有着重要作用和促进意义。要求大家对体系的运作做到持之以恒,落实到位。
㈣.抓紧相关铁路建设,全力以赴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进度的稳步推进。
2005年,铁路技改施工项目重点是围绕3800mm厚板、转炉二期、20000Nm3/h制氧机以及6#高炉大修扩容改造和新建球团厂等工程而展开,铁路施工建设涉及到线路铺设、站场改造、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人力、物力的有效配置等方面,要求相关施工单位要继续发扬连续作战、敢打敢拼、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按照“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精打细算,优质高效”的施工原则,以安全为先导,攻坚克难,确保铁路配套项目施工的安全、平稳、高效。
㈤.坚持与人为本方针,促进安全班组建设,
2005年,公司对安全管理要求越来越严,对考核力度越来越大,抓好安全,确保安全,杜绝一切人身伤害事故,工作将任重而道远。安全工作更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一是要继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从严、从细、从实的抓好安全工作。各级干部仍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隐患,杜绝各类厌倦、抵触情绪的滋生,创新安全工作,创新安全举措,重新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为明年的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奠定组织保障。二是我们的干部要继续切实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维护安全设施的完好性,提高运输作业、施工现场的安全系数,加强各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护以及进一步完善各施工外包工程队伍的安全管理办法,加大有关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保障安全。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制,事故联保制以及安全经济风险抵押责任状措施的落实,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安全防护网络,充分发挥组织力量,坚持不懈地抓好反“三违”工作的开展力度和考核力度。四是要积极落实各阶段、各季节的安全防护以及继续做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运行和实施工作,促进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顺利实行。
㈥.整治环境,维护稳定,促进企业一流建设。
2005年是公司的“环境整治年”,我部将以此为契机,瞄准这一目标,重点完成部大院“院中院”的环境美化,达到“园林化工厂”的建设要求,并以此带动全部范围内的环境整治、绿化治理以及爱国文明生产的全面提高,为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奠定基础。同时,继续加强对广大员工“文明塑厂”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进一步规范员工的不文明行为。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责任,进一步抓好大院及铁路周边治安防范,大力开展法律法制教育培训,增强广大员工的法制意识。切实维护广大员工利益,帮助和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为运输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2004年,我们在复杂多变和重重困难的条件下,胜利的走过来了。2005年,我们的企业将再一次迎来挑战,迎来机遇,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运输人将经受新的考验和洗礼。让我们振奋精神,燃烧激情,放飞理想,以我们的执着和勤奋,克难奋进,勇往直前,为推动运输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
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敦化市农业局在省、州农委的正确领导下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完善乡镇监管体系建设为突破点,以服务标准化生产为宗旨,以“技、监、检、认、教、宣”六措并举为手段,精心组织、加大工作力度,保障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了安民心、保稳定、促和谐。
1.以标准化生产技术为依托,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一是以吉林省地方标准和延边州地方标准为依据,将现已制定出的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0项及地方标准5项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彻底解决标准重复、交叉、滞后的问题。把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印制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10000份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严格落实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印制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日志5000册,完整记录标准化生产全过程,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农业生产环节定期到村屯进行检查指导,避免违反规程操作,严格监督生产全过程,从生产环节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全年推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面积5万亩;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面积28万亩,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效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是严格执行已制定的《农产品标示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使用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度》、《初级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等6项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使工作有理有据,完善监管体系。
四是创新科技推广服务方式。敦化市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项目,结对培育农业示范户2000多户,加快了农业标准化技术成果转化。主要技术成果的入户率和应用率达到85%以上,对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规范核心示范区,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作用。围绕主导特色产业,选择一批基础好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率先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新格局。2012年组建了市、乡二级科技示范园区16处,总面积175公顷(其中:食用菌100万袋)。
六是借助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积极引导和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订单农业,带动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全市共有2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11万多公顷订单农业,带动4万多户农民生产,带动标准化生产种植面积达到40多万亩。
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包村联户”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达到以科技服务农民,科技带动农业的效果。
2.以完善乡镇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为突破点,确保工作不留死角
敦化市高度重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工作,由市编办发文正式在全市16个乡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在现有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牌子,履行工作职责。
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确保监管工作不留死角:一是要求16个乡镇政府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乡镇领导小组,由各乡镇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成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日常工作。每个乡镇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都确定监管服务人员2人以上。完善了县级农业部门有专门监管机构、乡镇一级“有职能、有人员”的监管工作体系;二是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制作了巡查记录,积极开展定期巡查,巡查对象为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民合作社。注重指导与检查相结合,把指导标准化生产作为第一目标,坚决杜绝出现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进行农业生产的现象发生;三是建立乡镇蔬菜农残检测制度,在主要蔬菜基地设立了常态化监测点,配合市检验中心完成蔬菜农残抽样工作;四是配合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农资销售旺季对本乡镇全部农资经销店进行农资市场检查。注重日常监测,把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突出的产品和经营点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及时主动和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沟通,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第一手可靠信息,提高监督抽查的针对性、实效性。2012年全年配合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检查农资市场29次。
3.以检测服务为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为及时了解农产品安全状况,根据各个农事季节、重要节假期及重大活动,坚持日常检测和重点抽检相结合,全年对全市范围内中心市场、万客隆超市、康惠批发市场、江南镇蔬菜基地等重点种植区提供检测服务。形成了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中心,以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生产基地、超市检测点为基础,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2012年全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共完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检测41次,出动人员84人次,其中市场监测17次,抽样51个;生产基地检测24次,抽样72个,合格率在95%以上,确保了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4.以认证管理为标杆,树立品牌优势
认真搞好已认证22种无公害农产品、7种绿色食品A级产品、3种绿色食品AA级产品、7种有机食品级和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及生产企业的管理工作。围绕全市优势主导产业,通过走基地、走企业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及时印发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发放到各认证企业和生产基地,确保已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树立良好的品牌优势。
5.以科技培训为基础,深入发动标准化教育工作
按照实际需求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敦化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对行政辖区内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和管理相对人分别展开培训。一是先后四次组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人员进行质量安全监管业务培训,提高监管服务人员业务水平;二是通过集中授课、多媒体教学、实地练兵开展了农资市场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暨标准化和检测人员3次集中培训;三是整合项目资源对江南镇、大石头镇、黄泥河镇等主要蔬菜生产乡镇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户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全年共计举办各类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75场次,培训4642人次。
关键词:铁路局;安全管理;绩效
为全面落实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应立足实际,以“敢于引领、争创一流、全面发展”总体要求为指导,采取典型引路、集中研讨、分步实施的措施,做到修标以岗位带动科室车间、流程由管理岗位向班组作业延伸、问责让评价与考核挂钩。明责立标,优化完善,科学构建安全管理规范化,以有效解决管理不规范、责任不落实、考核不到位等深层次问题,提升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1 提高安全管理认识,找准工作突破点
铁路局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后,我段立即组织班子成员传达学习会议精神,按照职责分工对管理科室干部进行重点辅导和督促学习。科室中层干部在学习精神的同时,对照管理职责、工作流程、落实标准、过程控制和结果考核的要求进行对标学习。另外,还应对线路科、桥路科、安全调度科、生产指挥中心、材料科、职教科等重点科室组织进行反复学习。使各级干部明确工作目标,澄清安全管理规范化与安全风险管理的模糊认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对全段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判。经过分析主要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1)思想上不够重视,部分科室负责人不审核、把关。(2)内容笼统、含糊;(3)职责界定不清;(4)工作流程缺项;(5)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不对应;(6)考核评价不具体。为解决存问题、找准工作思路、确保推进工作有效开展,成立了组织机构。段长、书记任组长,主管安全副段长任副组长并主抓推进工作,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劳人科、安调科负责全段安全管理规范化工作的落实、监督及评价工作。
2 明责立标,科学规范建体系
2.1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首先,分两个阶段制定了推进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各职能科室落实“工作项目”、“责任部门”、“完成期限”的时间节点和完成工作的质量要求。在全段92个管理岗位中,分级别选择了主管安全副段长、安调科副科长和班组管理工程师岗位进行试点,并对试点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流程、过程控制和履职考评等项目制作了模板;
其次,3次组织各科室所有干部进行模板视频培训,讲标准、教方法、提要求。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我们在科室和车间进行整体推进。推进中,我们本着按编制设置岗位,按岗位进行分工的原则,集中安调科、劳人科、线路、桥隧及有一定管理经验的车间干部参加,反复对试点科室、车间和干部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流程、过程控制和履职考评等项目进行优化完善。对已经完成的试点科室、车间和干部岗位安全管理规范化职责体系,在段局域网上进行公布,从而带动了全段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
2.2 突出重点,优化完善
我们在保持既有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分系统对已经建成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内容进行对规对标、废旧立新,对体系中存在的内容缺漏、表述不当、职责不清等进行了优化补强,着重突出在增强体系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上下功夫。重点在健全安全管理职责上优化完善。按照全面覆盖、界面清晰、便于追溯的原则,重新界定全段92个管理岗位的安全职责,逐一明确隶属关系、权限范围、量化指标以及所承担的安全责任,并将单项工作的落实责任一并纳入岗位职责,使每个岗位的安全职责中既包括基本责任,同时兼顾确保现实安全的职责要求。重点在科学制定工作标准上优化完善。根据规章制度和现场管理实际,对照各管理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梳理具体工作任务,明确每项工作的管理制度、检查周期和目标要求等内容。特别对关键的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在以履行专业管理职责为主体,根据安全管理关联程度增加了综合类管理指标,科学制定工作标准,保证干部履责的可操作性。重点在明晰工作流程上优化完善。以岗位职责为基础,对单项工作分别制定步骤化、条理化的流程图,对其中重点环节进行提示,涉及结合部单项工作建立接口,确保形成管理闭环。目前,我们根据92个管理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标准,梳理并建立了178项工作流程,对生产班组的51个单项作业模块,逐一制定了清晰的作业流程图。
2.3 分层研讨,规范补强
我们在科学构建安全管理规范化职责体系中,采取分层指导与集中研讨结合的办法进行规范补强。段长多次利用交班会和安全分析会,对抓好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提思路、教方法。组织安调、线路、桥路科、指挥中心人员进行分层指导对标,并针对各专业岗位职责提出了指导意见。主管副段长6次组织各科室干部召开研讨会,对各科室的每一个干部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台帐资料、量化指标和个人月度安全管理职责考核评价进行审核。让每一个科室在多媒体上进行视频讲解,其他科室干部对标点评。然后将初步审定的职责体系下发各车间广泛征求干部职工意见。经过集中研讨审定和至下而上的广泛征求意见,做到了从科室车间到班组的全覆盖,从岗位工作流程到现场作业模块化的延伸。全段12个科室、14个车间和92个管理岗位构建的职责体系基本达到了体系完善、职责明确、流程实用、标准简明、过程管控、考评有效的目标。
3 注重实效,问责评价建机制
我们在制定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中,依据各管理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达到完善要实际、问责能兑现、考核转作风的目的。
3.1 职责评价挂钩
注重干部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对现有的考评体系进行了系统修订,增加了对各级干部开展技术规章制度适应性调研、组织典型问题深度分析、研究解决安全生产突出问题、主动进行技术攻关等能够体现干部能力水平和工作质量的考核指标,切实扭转日常考评只注重下现场天数和发现问题件数,忽视岗位职责落实和履职履责质量等不良倾向。
3.2 量化指标合理
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各管理岗位的实际及日常工作饱和度,特别是月度干部作风考核通报情况,对确实因分管工作需要经常下现场的专业管理干部进行了重点考虑,重新核准车间、科室各岗位干部量化指标及对应考核标准。对核定的量化指标采取征求意见和试点的办法,进一步验证各项量化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防止了段车间层层加码而导致兑现应付凑合弄虚作假等深层次问题的发生。为此,我们修订了《嘉峪关工务段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嘉峪关工务段季度安全考评奖励办法(试行)》,采取月打分评比排序、季奖励办法,从制度上确保了各级干部岗位职责的落实,有效促进了干部自觉履职能力的提高。
4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所叙述的几项改革,安全管理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并探索了一些适合本段实际的做法,但仍需进一步完善。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安全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检查整治常态化”上下功夫,深入落实和不断创新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玉.关于铁路火车运用安全管理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3(22):48-49.
【关键词】地方消防法规建设《云南省消防条例》 《昆明市消防条例》立法后评估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立法工作提出了宏观要求。地方政府立法体系作为我国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完善的目的是依法贯彻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要保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安消防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执法力量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完善地方消防法律法规建设是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市在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省条例》的基础上,积极起草制定《昆明市消防条例》。
1.完善地方法规建设
1.1及时修订《云南省消防条例》
在完善地方法规建设中,早在2001年,我省就颁布实施了《省条例》。该条例的施行对于我省健全落实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全社会防控火灾的能力,确保全省火灾形势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新修订的《消防法》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全省消防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面临着较长时期内火灾总起数持续增长的压力。二是面临公共消防安全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压力。三是面临着非传统消防安全问题凸显的压力。四是面临消防法制建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省条例》许多规定与新修订的消防法不一致,也必须尽快予以调整完善,以确保法制统一。为贯彻好新修订的《消防法》,解决近年来在消防工作中暴露出的新问题,更好地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新修订的《消防法》,我省及时对《省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施行。
1.2《昆明市消防条例》的起草制定
虽然《消防法》及省《条例》切实推动了消防工作的开展,为我市消防工作在法制、服务、和谐、以人为本等方面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对整治各类极易造成重大群死群伤火灾隐患有了更加有力的监管措施。但两者规范的内容较为宽泛,并未涵盖我市消防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消防工作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固化现有经验和做法,为建设宜居宜人新都市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去年我市积极启动了《条例》立法工作。
制定《条例》主要居于以下考量:一是近年来消防工作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市消防工作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如消防工作逐级责任制、消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消防宣传“五进”工作等。从全国范围来看,省外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一些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多产权建筑消防管理等。这些好的经验做法,需要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更好的指导消防工作实践。二是火灾防控工作还存在一些难点和盲点。“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发生火灾3775起,死亡60人,伤31人,发生较大以上火灾6起。火灾总量占全省近四成。“九小场所”、“三合一”场所、出租房、民宅商用场所及农村亡人火灾多发,成为火灾重灾区,加之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快速推进,新能源、新工艺和新材料广泛应用,用电、用火、用油、用气量增多,人流、物流加剧,致灾因素明显增多,消防整治和管理措施有待通过立法进行强化。轨道、物业服务业、高层地下建筑等迅猛发展,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消防技术服务中介初具规模,对这些对象的消防管理制度有待通过立法进行创新。三是消防安全责任制还有不到之处。实践中,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消防安全责任不够明确具体,一些单位消防主体责任意识还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基层消防管理还比较薄弱。按照市委关于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要求,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消防职责也不够明确具体,部门消防监管、行业主管尚未形成合力,政府消防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待通过立法进行保障。四是消防安全基础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目前,全市消防队站、消防力量和消防装备欠帐较多,公共消防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还不配套、不同步,亟待通过立法来进行规范。五是中央对大城市消防工作有新的更高的要求。2011年12月30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提出省会市要完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从建设工程防火设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隐患排查整治、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灭火救援等方面制定并实行更加严格的消防安全标准。
2.地方消防法规建设与立法后评估
立法后评估制度是地方政府立法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也指出,规章施行后,制定机关、实施机关应当定期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立法后评估,在各地的称谓不尽相同,例如浙江称为立法质量评估,海南称为立法跟踪评估,我省称为立法回头看。 虽然称呼不尽相同,但大体都是指具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制定权的国家机关或者由其委托的主体,按照一定的评估程序,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合法性、合理性、实效性、协调性等指标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法规、规章建议的活动。
评估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法规实施的效果,包括行政执法、配套性文件的制定等情况以及法规实施所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法规中各项制度设计和程序规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直以来,各地立法机关在法规制定阶段,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特别是实行“开门立法”后,立法机关通过开展立法调研、公布法规草案以及举行立法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取得了一定成效。就《条例》而言,为做好此项立法工作,市政府成立了立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起草班子,制定了工作计划,人大提前介入。起草班子针对我市消防管理中亟待规范和解决的问题,积极开展调研,结合昆明实际,起草了《条例(初稿)》,并先后采取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和组织协商等方式,广泛征求了基层消防部门、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人民群众以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起草班子对文本进行反复修改,数易其稿。但是,正如美国社会法学家庞德所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法规质量好不好,归根到底还要看法规的适用情况,看法规是否经受得住实践的考验,达到预期的目的。
开展立法后评估,实行“回头看”,可以使我们立法者清楚看到立法预期与立法实施效果之间的差距以及立法技术等方面的欠缺,进而吸取经验教训,单一反三,不断提高立法预测能力和立法技术,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立法水平。制定出更高质量的法规。
《昆明市消防条例》即将颁布实施,作为《条例》的直接起草者,法规的实施,并不意味着立法工作的结束,而是应当将工作中心和关注点转移到立法后的实施成效上。应当着手考虑对《条例》实施立法后评估。从立法后评估工作的主体来看,公安消防机构作为《条例》的起草部门和实施部门,是行政立法后评估工作的重要主体。公安消防机构的评估工作,其重心必然围绕执法问题进行。通过评估工作,发现并解决执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改进行政执法能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提供保障。可以通过在召开会议、实地考察、暗访、问卷调查、媒体特别是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开展评估。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国明就坦言:“与立法时的态度相比,我们对法规出台后的实效关注得不够,对法规是否达到立法的预期,缺乏足够的了解。立法后评估可以使各方明了法律法规实施的真实情况,准确把握法律法规调整社会关系的有效性。制定法律法规和进行制度设计,不能靠“拍脑袋”,立法后评估可以为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提供相关的数据和事实依据。”
笔者认为,对《条例》评估内容主要围绕《条例》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开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內容:
2.1关于消防安全评估的问题
《条例》将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吸纳到立法之中,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自我评估机制、重点单位的“三项申报制度、加强对火灾高位单位的管理写入了立法之中。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自我评估机制、火灾高位单位的概念,虽然这些工作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来说还较为陌生,为使《条例》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条例》专条对这些工作进行了规定,通过立法的形式,最大限度的严格对火灾高位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全面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断提高公共消防安全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
2.2关于加强建筑工地消防安全管理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建筑工地火灾呈多发趋势。建筑工地普遍存在消防安全管理混乱、违章动火作业、边施工边营业等突出问题。《条例》专门明确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施工单位负责,规定了施工工地应当设置临时消防水源,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因高层建筑火灾必须立足于建筑自有的消防设施进行扑救,鉴于高层建筑建设中其消防设施还不完备,《条例》规定高层建筑施工要同步安装临时消防供水竖管,以保证高层建筑施工发生火灾的消防给水。
2.3关于加强高层地下建筑、“三合一”场所、商用民宅消防安全管理的问题
高层、地下建筑具有火灾风险高、扑救难度大、人员疏散困难等特点,是消防安全管理的重点。据统计,昆明共有高层建筑4500余幢,90%的高层建筑设有地下建筑,《条例》对高层建筑管理人、使用人的消防安全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倡导高层建筑的管理人、使用人配备救生设备和自救工具。大量的城中村普遍存在生产、储存、经营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内及民宅改用作生产加工、餐饮、住宿服务的情形,火灾隐患突出,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我市60%左右的亡人火灾都发生在这些场所。为加强这些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了生产、储存、经营其他物品的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内的,应当按照国家消防安全技术标准,采取防火分隔措施,设置疏散、灭火和报警等消防设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同时规定使用民宅从事生产加工和餐饮、住宿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落实消防安全措施,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器材,做好生产、经营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
立法后评估工作是立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法工作回应“质量型立法”时代背景的一大创新。建立立法后评估制度,有利于近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提高执法水平、提高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以及提高有序政治参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