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保基金内控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理论
当前,全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成了经济新常态背景的必然要求,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资金筹措困难、缴费能力不足等问题,医疗保险平衡性不稳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纵向发展,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难度直线上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文章对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策略进行研究,以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推动新医疗改革进程,为同行业其他事业单位提供参考。
1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内部控制理论最早出现在1936年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上,目的是保证资产安全和账簿记录的准确性。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出现意味着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本形成。针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内部控制在国际上建设较早,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任务是普及基本医疗保障,构建先进的,符合个人、财政及社会变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必须保证动态平衡,但其中的制衡点很难找到,内部控制可以利用多方利益诉求,将医疗保险基金的控制与自身相结合,提升其平衡和共济能力,保证医保机制顺利运转[1]。
2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2.1医疗保险基金存在一定的监管风险
(1)医疗保障服务中心工作量大、面广,管理基数大,很难保证日常监管工作面面俱到,同时其监管手段较为落后,基本上都是在事后才发现问题,尚未形成网络全程监控局面,信息化、网络化及智能化水平低下。(2)目前,虽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正在逐步拓宽,但是非公经济参保扩展依旧较为困难,部分参保单位并未按照要求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瞒报、漏报行为依旧存在,仅依靠人社部门难以执行到位,由此可能产生各种劳动纠纷,难以保障公民的参保权益。(3)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一些医务人员在诊断过程中存在超过患者实际需求的治疗行为,甚至出现非参保人员使用参保人员医疗卡的现象,极大地造成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仅靠医保部门监管,并不能杜绝这些情况,存在很大的监管风险。
2.2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易诱发管理问题
很多企事业单位受上级部门刚性约束,对内部控制尚未形成深度认识,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始终停留在初创建设阶段,认为只要不出事,内部运行良好,就是内部控制做得好。导致其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控制制度当作可有可无的存在,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很多内部人员的医疗保险管理意识较弱,管理不到位,甚至出现违规操作,主要是因为其工作量与人力配置之间的矛盾、有限服务能力和无限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长此以往势必引起职责纠纷,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失控[2]。
2.3医疗机构内部相关管理人才匮乏
(1)部分人员并非医疗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即使后续参与了相关的技能培训和专业培训,但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效果并不明显。(2)医疗保险基金的内控管理创新性较差。内部控制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诸多事业单位从2014年左右才开始慢慢引入内部控制概念,缺少建设经验,同时事业单位的职工在长期工作中已经形成了固态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对这种新型概念的接受存在一定抵触心理,导致其创新力较差,跟不上新时期医疗保险基金事业发展的变化。
3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的策略
3.1加大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
要想构建科学的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工作,就要加大对相关医疗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通过上级部门监管、网络线上监管及审计、社会监督等形式,致力于形成全过程、全系统的监管模式。(1)加大线下机构服务行为监督力度。以医疗保险基金为出发点,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严厉打击冒名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等欺诈行为。(2)形成社会共同监督机制。仅靠医疗单位的职工加以监督远远不够,必须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参与。一方面,可加强与公安机关、药品监察局、审计部门等的联系,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形成监管合力,开展专项清理行动,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透明、干净的内部氛围;另一方面,可与第三方保险公司合作,借助其力量进行三方监管,确保社会监督渠道畅通无阻,打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础。
3.2完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
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正常运转的关键,具体可从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方面入手。(1)构建权责分明的组织层次,秉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排查各节点风险,同时进行自查、互查、上下级检查,结合法律法规深入分析组织架构在层层流转的工作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3]。(2)把握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关卡,发挥内外审计作用,以专项审计为契机,强化医疗单位的审计工作,尤其注意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责令整改。(3)建立健全内控相关规章制度,以系统性、制衡性、科学性为基本原则,做好政策解读工作,深入分析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的实际需求,构建相关规章制度,如医疗保险基金征缴程序、医疗保险基金会计管理制度、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岗位管理制度、医疗保险基金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使其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3.3利用绩效考核强化基金管理
大多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主要针对重点项目、重点业务及职工对既有标准的完成情况,不符合当下内部控制的管理需求。因此,医疗单位必须将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以评价职工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工作。(1)丰富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内容,明确预算绩效管理指标,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做好预算分析总结,使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端正职工态度,保证管理效率。其中,尤其要注重预算绩效目标的设置,保证其既能顺利实现,又能发挥个人最大价值,具有一定操作意义,这也将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4]。(2)规范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业务绩效管理,加快收支风险机制建设,将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与职工个人绩效挂钩,提高其重视程度。针对收入管理中基金筹集不到位及补贴不能及时到账的问题,医疗单位可建立稽查机制,将资金落地效率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加快资金流转。针对部分骗保、套用医疗保险基金及会计核算错误导致的责任回溯不到位问题,单位可加大监管力度,通过线上监控和线下监控结合的方式加以遏制,同时加大对相关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保证基本财务信息安全[5]。
3.4搭建医保信息系统
信息化时代,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与信息化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监督、绩效考核等都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帮助。虽然目前医疗单位的工作量逐渐趋于饱和,但是工作效率的提升依旧较缓,这就要求医疗单位创新内控管理模式,努力跟上现代经济格局的变化。(1)搭建医保信息系统,加大内部控制信息化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投资力度,保证医保信息系统涵盖医疗保险基金政策、基本业务等,设置系统标准参数,避免错误赋权,同时构建刚性复核机制,保证资金的安全流转和透明度,逐步形成智慧医保监管系统[6]。(2)强化企业内部沟通系统建设。由于工作性质不同,部门存在一定沟通壁垒,再加上各自为政工作模式成为固态,久而久之,部门之间便不愿交换信息,这不利于医疗保险基金内控制度建设,因此单位可在保证工作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统一部门沟通系统和数据标准,或拓宽不同系统间的渠道,实现数据无差别传输[7-8]。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医疗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仅是提升其内部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做法,更是其适应现代经济社会、践行国家政策的必然措施。2021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波及了医疗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基金筹集难度不断加大,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加剧,利用内部控制强化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敏英.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现状和内部控制策略探讨[J].经贸实践,2017(24):116,118.
[2]张俊杰,李满威.社会医保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21(8):87-93.
[3]莫奕.N市医疗保险基金审计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4]潘汉西.新医疗改革形势下医院医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21(9):155-156.
[5]谭琳.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J].工程技术研究,2018,3(1):189,235.
[6]时永哲.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6.
[7]周家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医保基金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1):31-32.
2019年9月以来,我局在全市先行先试推进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模式,实现了医保业务“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柜台办结”,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医保经办服务,成效明显。为进一步规范综合柜员制业务经办及服务大厅窗口管理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推进综合柜员制,是深化医疗保障领域“放管服”改革的直接体现,是深入推进服务便民化的具体行动。局机关(以下简称“保障局”)及县医疗保障事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全体工作人员职工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狠抓自身理论业务素养提升,持续推进“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模式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二、便民利民,优化服务
(一)权限下放,加强内控。为提升业务经办效率,方便服务对象办理各项医保业务,在严格内控管理的基础上,将原来需保障局主要领导审签的部分医保特殊接件业务,经内部风控管理股室审签后最终审批权限下放至驻政务中心分管领导,进一步简化审核审批流程,具体流程如下:综合窗口经办人员初审接件中心风险防控与稽核股复核驻政务中心分管领导审核综合窗口办结,如:医保个人账户调整、居民医保参保缴费信息补录、医保待遇封锁解锁等。同时,对业务审核人员不能准确把握、证明资料不全以及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面的特殊业务,相关股室及人员务必按规定及时上报保障局按相关审核审批程序处理。
(二)清单梳理,流程再造。各相关业务股室及大厅窗口工作人员要聚焦参保单位和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在日常业务经办中,全面落实《**县医疗保障局医保业务经办及内部风控管理规程图》(以下简称《规程》)、《**县医疗保障局业务经办一次性告知卡》(以下简称《一次性告知卡》)等要求,严格执行《综合柜员制窗口业务办理事项清单》中明确的各项业务经办流程,熟悉政策、精通业务。同时在业务办理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在确保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精简办事程序等方式,推动更多限时办结的医保业务向即时办结转化,最大限度方便服务对象。
(三)清理证明,删繁就简。按照《规程》和《一次性告知卡》规定,在业务经办中,凡是对可通过业务系统(含职工、居民医保系统、智能监审系统、“五险统征”系统等)或其他部门共享数据获取的信息,一律不得要求服务对象再提供相关材料证明,经办人员不得私自增减业务经办所需材料,不得要求群众反复填报相关表格,在符合内控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由业务受理股室直接在系统内获取相关信息,充分发挥业务系统信息共享作用。
(四)对标打造,精细服务
1.加大培训力度。健全窗口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坚持分管领导、中层干部、业务能手对综合柜员开展业务培训,把业务素质、系统操作技能、纪律要求、礼仪规范等作为培训重点,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严格落实形象规范、语言规范、行为规范、工作规范等具体要求。
2.规范大厅管理。按照综合柜员制建设标准,大厅设置了咨询引导区、经办服务区、等候休息区、政策宣传区和便民自助区等5个区域,配备了相关硬件设备和便民设施。为进一步强化精准管理、细化服务事项、提升服务品质、责任落实到人,把医保服务工作做深做实,建立“医保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值班制度”,每个工作日安排一名值班领导和一名值班窗口工作人员负责服务大厅的日常管理运行工作。
(1)咨询引导区。建立医保服务大厅咨询服务引导机制,专设“咨询引导”岗位,由未进入大厅工作人员轮流值日,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咨询宣传和导引服务。局办公室在每月末排定次月咨询引导人员后及时通知到责任股室与工作人员。咨询引导岗职责:一是实行亮牌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提前十分钟到岗,不得迟到早退,在大厅区域内流动值班,不得擅离职守,遇有特殊情况确需离开工作岗位的,应有人代班;三是咨询引导台配备电脑,服务对象有查询需求的,咨询人员应主动为其提供服务;四是大厅每日值班领导、工作人员要不定时对咨询到岗工作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纳入绩效考评内容。
(2)便民自助区。便民自助区配备有电脑、自助查询终端机、手机加油站、便民报刊架、填表台等设施设备。一是信息股负责电脑、自助查询终端机等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二是咨询引导人员负责电脑、自助查询终端机操作指引;三是大厅每日值班工作人员负责大厅电源、电脑、自助查询终端机等设施设备的开关运行,负责“填表区”纸、笔等文具、饮用水、纸杯等准备,当天上午8:50分以前要确保各设施设备能正常运行。
(3)经办服务区。一是所有窗口实行开放式服务,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规章制度,按政务服务中心要求严格执行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统一着装及亮牌亮证,积极展示医保窗口人员良好精神风貌, 杜绝慵懒散漫现象,树立和保持医保良的好社会形象;二是提高业务经办、复核效率,统一规定办结事项的时限和质量要求,明确限时办结业务的流程节点以及每个节点的限定办理时间,一般业务、特殊业务要按审核审批程序限时办理,不得出现“人不在,事不办”的情况;三是注意办公区域环境整洁,办公桌、柜台以及档案柜物品要摆放整齐,墙面不得随意张贴、悬挂影响大厅整体美观的有关物品。
(4)等候休息区。等候休息区配备有座椅、手机加油站、饮水机等便民服务设备。窗口值班工作人员要协助政务中心做好座椅的规范放置以及大厅饮用水、水杯的正常储备,满足办事群众的合理需求。
(5)政策宣传区。办公室会同信息股负责自助查询终端机及宣传栏资料的公开展示,将各股室职能职责、工作人员信息、医保服务信息、经办事项等需公开项目在自助查询终端机公开展示。大厅值班领导牵头,值班窗口工作人员负责政策解答、《一次性告知书》、报刊等宣传资料的摆放和及时补充,方便群众取阅。
三、健全制度,明确权责
进一步完善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经办人员权利和责任,确保按政策规定办理业务,打造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可追溯的业务经办模式。
(一)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全面实行权限管理机制。所有医保核心业务必须线上操作,上线必须有授权,从柜员经办到复核审批,内控工作到人、到点。二是健全稽核监督制度。保障局基金监督管理股牵头,会同中心风险防控与稽核股采取定期不定期全面稽核、抽样稽核和专项稽核等方式对所有医保业务经办进行内部稽核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情况及时造册建立台账,年终统一装订归档管理。
新形势下,医院如何控制好自身的经营行为已经成为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笔者选择这一研究,主要是对医院财务风险的内涵进行确认,希望能够针对风险存在的形式以及关系到的领域,寻找医院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得以完善的对策,从而确保医院财务系统能够安全地运行下去,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医院稳定的发展,增加市场竞争力。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概述
医院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医院财务活动当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预期的收益与实际的财务收益之间存在较大的偏离,从而使得医院蒙受巨大的损失。医院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投资、筹资、资金回收以及分配本文由收集整理收益等方面。无论是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对医院的正常运营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医院破产。因此,强化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的财务核算和管理也在逐步向着企业化管理的全成本核算和全面预算管理靠近,也使得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日益的复杂化、多元化。在以往医院财务管理当中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出现了。所以,做好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如此才能够适应时展,提升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二、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存在形式
(一)外部风险因素
1.政策风险。随着2009年国家对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等领域的投入逐渐加大,医院由以往投资的单一格局增加了社会资本参与这一项内容。随着政策法规逐步放大医疗卫生资源的调节作用,政策效应也将在财务管理领域当中直接体现出来,这就促使医院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财务风险也会逐渐加大。显然,社会资本的进入将使医院经营规模扩大,而单一的规模扩张,必然导致医院财务风险的积累增加,也会影响到医院财务系统安全运行。
2.行业风险。医院本身所具有的医疗技术服务特点以及财务管理的直接影响,在医院这个行业中,财务风险的分布越来越来广泛,例如:随着开辟绿色通道和人道主义的救援,坏账、死账与日俱增,也找不到有效的规避方式;由于临床新药提供的更新频率的加快,使用药品的周期受到限制,沉淀的药品成本直接影响了现金的流转。此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政策的广覆盖,使得上述医疗基金的使用管理也面临诸多问题,医疗基金结算被拒绝的风险也大大提高。以上这些医院行业风险表象,也给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了深刻影响。
3.经营风险。随着医院适应市场、行业的变革,财务管理所承受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目前,医院的医疗服务基本上实行政府指导定价,看上去这种定价模式相对稳定,但是从实际出发,这一种方式很难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而市场上日益激化的市场战必定会给医院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按照新一轮医改政策要求,其中一项为“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即“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当药品加成逐步地退出医院收费项目之后,医院必定会损失一条重要的收入渠道,进而会增加经营成本和财务支出。同时,政府的改革配套措施能否很好地贯彻执行将直接影响到医院资金周转供应链的正常与否,比如,新医改中提到的通过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国家通过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及当地医疗保险机构等渠道对医院进行补偿,而补偿款是否及时、足额以及补偿标准是否合理,将极大地影响医院正常运营。另外,医院的科研、绩效薪酬等也可能导致医院资金短缺,从而给医院带来财务风险。
(二)内部风险因素
1.管理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尽完善,无法合理保证医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以及提高医院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医院实现发展战略。
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已经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得到了体现。其一,缺乏资产管理控制力。一方面,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在投入资金上缺乏重点方向。对医院投资项目,缺乏必要的效益评估,盲目的投资,使得资产闲置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给医院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导致了资金不必要的浪费。而投资项目无法快速地回收,加上价格波动地影响,使得投入资金闲置和流动资金短缺现象并存,从而造成浪费出现;另一方面,对流动资产缺乏积极有效管理。存货的库存量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库存物资的管理是否有效执行,应收医疗款项的形成、回款的管理措施是否到位等等,都可能影响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特别是,对应收医疗款形成原因的管理是否到位(如对医疗保险等政策的解读及医疗诊治行为是否规范等),则直接影响到医疗欠费的结算,严重的还可能产生负债(如罚款)。其二,缺乏实时的内部财务监控力度,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绝大多数医院内部的财务监督执行都是表面现象,缺少内部监控体系,更不存在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约束体制。
2.分配风险。此外,医院必须协调处理好发展与职工利益实现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也是医院财务风险的来源。随着医院融入市场竞争深度地逐渐加剧,竞争压力也渗透到了医院各个岗位之中,岗位竞争加剧,利益分配矛盾也会随之提高。医院职工短期利益需求和医院缓慢发展的资金投资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医院和谐稳定与快速发展要求这一矛盾如何协调,进而影响到医院的筹资、资金流量的控制以及偿债能力,在未来的收益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也给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3.全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具体表现在,预算编制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到实际执行过程的控制,都缺乏有效的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意识缺位,医院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普通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所能产生的效率、效益以及预算编制精细化的具体要求,普遍认为无法做到、也没有必要。因此,该工作完成的质量、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同时,医院整体经济运行的可控性相对被削弱,经营风险相对被提高。
4.内部审计工作滞后。内部审计是规避财务风险,确定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的手段之一,但是目前医院的审计都是事后审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一般仅限于财务收支审计,同时兼顾对医院经营成本有直接影响的诸如物资采购询价、基建维修方面等,很少深入到项目审计和绩效审计,这就使得审计的监督作用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财务和审计的关系没有理顺,审计效力滞后,这也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地方。
三、防范医院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建立健全和完善医院的内控制度以及有效的执行,是有效规避医院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一)医院全成本的核算管理需加强
在医院内部,应当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设立成本核算管理部门,让全体医务人员都能够养成成本管理的全过程意识,将每一位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落实,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医务人员的实际利益直接挂钩,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此外,在全成本管理的重点把握上,也需要考虑到医院形势上的变化,从根本上解决医院成本问题,为医院收益增加而服务。近几年,上级主管部门一直都在医疗机构推行医疗服务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付费的结算方式,其前提是各医疗机构能够准确、合理地识别医疗服务成本与管理成本,正确分摊、计算各医疗服务项目的直接成本和费用,为下一步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建立健全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意义重大。
(二)科学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医院财务预算编制工作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得以开展、进行下去的必要保障,是医院整个经济运行的起点。构建完整的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是避免预算工作形式化、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根本保障,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做好财务预算编制,需要拟定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方法。财务预算编制工作能够将医院日常开支以及在未来发展中需要的资金、成本费用以及可能获取的收入联系在一起,提供真实的医院开支数据,为医院运行全过程提供了执行标准、控制依据。因此,做好医院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建立相适应的预算标准,有利于控制医院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预警监测指标的建立
对于部分财务敏感性指标,医院也应当做好记录与观察,并且综合的分析管理这一部分敏感性指标,从而在医院建立起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进而监测预报在医院运营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风险系统,能够有效地监控医院财务开支和经营,提前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准备,避免错误决策的持续进行,及时地更改错误决策。
(四)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人是一切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财务风险的大小。在大多数医院中,财务管理人员无法适应新医院会计制度,跟不上形势,更谈不上风险管理意识和专业知识,而这正是医院财务管理存在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医院财务风险得以防范的重要标准是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配备。如何能够及时、完整地收集财务管理风险信息,综合分析医院各个科室的财务报表和相关指标,准确地反馈出医院财务信息,并提出风险防范、规避的对策等,这对现代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财务人员自身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也是评价财务人员素质的重要内容,能够读懂、看懂(分析)财务报表,才能够适应各个科室的预算工作,也才能够让医院的预算工作更加规范与科学。
(五)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
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是指病患所花费的医药费用不能够收回,或者是收回不够及时,从而产生医疗欠费以及医院周转资金停滞的情况,严重时,就会出现坏账、死账。滞留的医保资金,也会造成巨大额度的医保欠费,占据了大量的医院使用资金;医院部分债权可能因为恶意的逃费以及社会人道主义救助,从而使得收入无法实现。最近,在党的十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提出了“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中可以看出,今后医保、新农合患者的待结算款占医院业务收入的比重会进一步、持续地扩大。因此,应收医疗款管理必须强化,才能够将应收款周转率提高,避免资金回收时产生的风险。首先,医院的管理层面必须正确解读国家政策,指导、规范自身的医疗服务行为。其次,合理使用医保、新农合基金。医院通过制定奖罚措施,引导医务人员的医疗诊治行为,避免诊治违规而遭遇医疗结算款被拒付;再者,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建立诊疗行为实时监控管理,如将药品比率、一二类药品使用情况等指标处于医院实时监控范围。最后,财务部门对医疗应收款管理工作应前移,即结合预算管理,指导临床部门合理使用医保、新农合基金。
(六)风险评价系统需完善
有效地规避医院财务风险,进行风险监督和评价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其一,决策评价的完善,医院管理决策的失误可能产生财务风险,因此,科学性的管理决策才能够将影响因素和载体等管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规避。从源头上对医院财务风险进行规避,就需要进行全过程的财务管理监督,在风险评价体系中融入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了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信息。其二,项目评价,对于重要的医院投资项目和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瞄准风险的萌芽与爆发两个阶段,从而针对性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减少项目建设周期之内的财务风险,并且加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