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业态发展现状

新业态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业态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业态发展现状

新业态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1休闲渔业内涵

对休闲渔业内涵的理解是该领域研究的基础。较早对休闲渔业内涵进行界定的是台湾学者江荣吉。江荣吉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自然生物、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和渔村休闲旅游上的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蔡学廉认为,休闲渔业是渔业发展中的新领域,集渔业科学普及、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通过对渔业资源、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把现代渔业和休闲、旅游、观光及海洋与渔业知识文化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相互结合和转移,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刘雅丹指出,“休闲渔业”是以水生动植物为主要对象,以水产养殖业为基础,集合旅游观光、娱乐健身、观看观赏、美化环境、居室调湿、餐饮服务、水产养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渔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有别于“食用与加工渔业”的特种渔业。可见众多学者对休闲渔业内涵的理解都是在江荣吉的基础上的丰富和延伸。它们都包含了以下几点:一是休闲渔业发展以传统的渔业养殖为基础;二是休闲渔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三是休闲渔业是集多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产业。

2休闲渔业的几种分类

渔产业发展分为商业性渔业和休闲性渔业两大类。两类渔业的发展在我国广大地区并存,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休闲渔业分类的划分尚无定论。

(1)从休闲渔业内容分类。刘雅丹认为休闲渔业在内容上可分为垂钓渔业、观赏渔业、观光渔业、旅游渔业和海洋休闲渔业。例如,浙江舟山休闲渔业分为四类:一是单纯的观光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单纯让旅游者乘上渔船,绕岛屿或者附近海(湖)域,欣赏和领略海岛风光,或岸上驻足欣赏观光海(湖)景,同时感受渔民捕鱼的经历。二是参与型休闲渔业旅游,即旅游者或是乘上渔船参与捕鱼、或是在圈定的深水网箱内凭杠垂钓、或是在小岛(湖)边上垂钓,也可在海边赶海。使旅游者充分体会到参与的乐趣。三是娱乐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就是说,旅游者既参与休闲渔业旅游活动,又可以休闲娱乐。四是科普教育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以教育为目的休闲渔业旅游,包括各种渔业博物馆、海底隧道、水族馆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

(2)从发展模式分类。李恩元从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上把其总结为生产经营型、休闲垂钓型、观光疗养型、展示型、教育型和社区型。例如,广东省番禺市、大连市长海县和天津市塘沽区的海上游览、海上捕鱼观赏的休闲渔业基地。我国沿海和海岛风光奇特,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建立海上旅游、海钓基地,海上捕鱼观赏和海底观光等休闲项目,开办鲜美水产品直销市场,举办海洋馆、渔船馆,还组织了钓鱼节、渔民节、美食节、鱼饰节、休闲渔业节。

(3)从经营方式分类。宋振兴把海洋休闲渔业分为运动体验型、游览观光型、品尝购物型、渔村风俗体验型、展示教育型等类型。比如,浙江舟山、大连长海等地兴办的渔家乐(或称渔家旅店)作为渔家风情游的龙头,让客人观赏海岛风情,体验渔家生活,品尝海鲜风味,交流烹饪技术。客人花钱不多,在休闲渡假中,回归大自然,丰富业余生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总结了休闲渔业的类型,基本上涉及了食鱼、游览、体验、教育、运动等几种形式。

3当前发展休闲渔业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显著。但由于休闲渔业发展时间较短,仍然存在经营分散和水平不高等问题。面对这些阻碍我国休闲渔业发展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1)劳动者素质和思想认识对休闲渔业发展的影响。陈鸱认为,人们对休闲渔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多数渔民思想观念落后。刘会、王灿良指出经营者未能摆脱小农经济意识,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和发达的经济管理模式不能得到有效地运用。邴绍倩、张相国认为,从事休闲渔业的劳动者多是一些渔民,他们从传统的捕捞业转移而来,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对此问题,王茂军等学者认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休闲渔业的氛围,转变传统观念,把休闲渔业当作第三产业来看待,确定其战略地位。邴绍倩、张相国认为,要推进休闲渔业发展,保证休闲渔业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其技能培训,提高休闲渔业的安全性,提供给游客更好的服务。

(2)产业规划和规模对休闲渔业发展的影响。张桂华认为,我国各地休闲渔业发展大多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配套不齐全。刘会、王灿良指出,目前我国的休闲渔业项目开发大多还处于自然型和自发型状态,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容易造成对有限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对行业的长期发展不利。蔡学廉认为各地休闲渔业项目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比较分散,尚未形成连片规模的大气候;设施不配套,内容比较单一。对此问题,陈欧认为,首先要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其次要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再次要加强管理,营造环境。王茂军等学者认为,应该筹建休闲渔业示范区,推行示范计划。郭敏认为,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要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资金缺口大对休闲渔业发展的影响。邴绍倩,张相国认为,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阻碍沿岸沿海渔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休闲渔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长期以来,我国渔业投入资金较少,渔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当前转产转业的政策背景下,资金问题更为突出,资金不足,缺口较大现象更加严重。邴绍倩、张相国认为应该建立渔区转移支付制度,扩大渔区的公共工程支出项目,实行渔业税费调整和注重渔民减负政策的落实;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王茂军等学者认为,应该广辟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扩大筹资渠道,吸引广大资金参与开发。要积极鼓励县、区、乡、村、个人投资,吸纳闲散资金和外资,同时,银行、税收、保险部门也要给予积极支持,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滨海休闲渔业的发展。

(4)产业科技水平对休闲渔业发展的影响。张桂华认为,大多数休闲渔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渔业生产没有推行高产、高效的绿色无公害养殖。有的单位靠钓鱼饵料养鱼,忽视了科学养鱼。有的甚至热衷于简单的进鱼、钓鱼、再进鱼、再钓鱼的原始循环模式。我国休闲渔业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要提高其科技含量,增加产业附加值。陈鸱认为要切实贯彻“科技兴渔”、战略方针,努力克服科技和管理滞后现象。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切实提高科技含量,规范各项管理行为。张桂华认为,要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提高产业附加值。改善经营环境,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对休闲渔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这既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又能提高产业的附加值,使经营者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

(5)市场环境对休闲渔业发展的影响。邴绍倩、张相国认为,市场体系和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职能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致使休闲渔业市场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张桂华认为,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有效的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缺乏整体形象,国内民众对休闲渔业文化认识程度低。陈鸱认为,我国休闲渔业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国家目前制定的相关法律和规范,在约束经营行为方面还比较薄弱,整体发展还未走上有序竞争的轨道。对此,陈鸱提出如下建议:相关部门要根据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要把制定扶持政策与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整个行业逐步步人竞争有序的发展轨道。针对目前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分散、规模偏小的现状,要加强行业或专业性经济技术协作组织建设,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质量。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与旅游、交通、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努力为发展休闲渔业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新业态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就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45

[中图分类号]G717;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当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提质增效的阶段。打开各类招聘网站和亲临各种人才招聘会的现场,能够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场面。以前人头攒动的现场招聘会现在只有少数企业还在坚持参加,而随着网络的全覆盖和网络使用率的爆炸式发展,网络招聘和网上求职已成为当下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首选,这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带来的转变。信息时代,就业领域的另一个变化还体现在就业岗位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以前传统的工业生产领域还是时展的第三产业,无不与网络技术挂钩,所以,在就业岗位具体职位的需求和人才能力的要求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以前企业人才招聘只需在传统的业务流程中需要用到专业对口人才,而现在大部分企业招聘信息都出现了大量需求网站管理、网络客服、网络营销、信息数据分析等新兴岗位,这就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升级。而这一变化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而言,是一大机会,有利于促进就业,是推动就业主动性的一个有力趋势。

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它与网络时代同步发展的时效性。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由此,引发了就业结构和总量的巨大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必然会影响到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各行各业已经开始不同程度地进行网络融入,新兴领域的异军突起必然导致大量的人才缺口,所以,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也需要把握好发展的契机,以就业岗位人才需求为依据,调整和改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力求提升学生学习的成效,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1 电子商务专业相关就业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

分析近三年电子商务专业各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统计,可得出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重点为网络营销、网络客服及运营、计算机等方向,其中通过调查还发现比较有发展前景的电子商务的就业方向为:移动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等。

通过网上招聘岗位要求和人才现场招聘会等渠道,得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征,其具有一定的商务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基础知识,具有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

2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也在不断进行,理论上说,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会特别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近几年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其就业率远低于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也给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巨大困扰。职业院校从发展定位上说,应该是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就业领域应该是比纯理论型的学术型毕业生更加具有就业市场的优势,但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尽人意。

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统计,还发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具有不太高的就业率的同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并不是特别贴近,严格来说,就是学校专业教育的知识部分比较是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这对于职业学校来说,算是很大的资源浪费。职业院校努力人才培养,就是希望能够让学生掌握足够多的本领和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资本,事实却是毕业生的工作领域几乎不需要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者是需要重新根据岗位进行再次学习。

3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电子商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可参考的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互联网、电子商务相关的就业岗位所占比例最多,但还没有达到主流趋势。

通过进一步研究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发现电子商务R笛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岗位,具体如图2所示。其中,因为学生就业的岗位不太集中,分布比较零散,笔者从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程度出发,具体有几类,第一类是电子支付、电子技术类的,比如银行的后台运作(网络运作)、企事业单位网站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和维护、网络编辑、网站内容的维护等岗位,第二类是商务方向的营销和策划,比如网络营销(含国际贸易)、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运作、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等,第三类是服务领域的,比如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呼叫中心的电话营销、电子商务助理等文职的工作。

4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是为了给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力资源,人才培养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需求的质量和层次也在不断变化。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根据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定位不断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整体方向上而言,电子商务行业的人才需要培养、掌握现代商务管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能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站建设及管理、网络维护、网络营销及调研的技术性应用型专业人才。在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好电子商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学生应用电子商务方面的基本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电子商务操作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拥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取决于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立足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情况,并在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的。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构成、各门课程间的比例以及课程如何进行组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立足点是网络商务专业课程内容安排的基础,其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紧密相关。因此,要结合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

学校的人才培养归根到底还是为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服务的,只有通过就业了解专业对接岗位的具体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我国经济社会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发展的新常态下,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发展牵动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更新。职业学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专业对接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蓝本和依据,学生在校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就业综合水平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慧.电子商务新型就业岗位与职业规划分析[J].电子商务,2013(11).

[2]朱克炜.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8).

[3]魏昶,刘宝.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J].中国商贸,2015(1).

新业态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企业 清洁能源 发展现状 前景

高效清洁新能源的引进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新能源的引进能有在提高发电效率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洁净能源技术可以发展绿色能源、低碳经济,高效利用能源资源;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企业竞争力和抵卸风险能力。其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核电技术的现状以及核电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阐释了清洁能源将在发电行业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清洁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1)能源供需紧张、储备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呈刚性增长。目前,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用能比重下降等因素影响,需求增长将有所放缓。同时第三产业及生活用能比重提高的城市化特征将日益明显,用能供需不平衡矛盾将更加凸显。企业用能结构不协调,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多,市内发电装机结构需要调整,没有运用核能、燃气等清洁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展遇到阻碍,能源利用效率不足。

(2)洁净能源研发的支持力度不足。核电产业落后,核电产业链没有形成,洁净能源技术和洁净产业发展遇到阻碍,没有实现资源化再利用。对于洁净能源技术研发和利用项目,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创新,国家或地方没有给予投资扶持、税费减免等经济、技术、政策上的支持。

(3)低碳经济的创新力度不足。如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然而我国大多数城市没有充分利用掌握能源动态数据信息,没有构建能源网络及数据平台,能源网建设不够完善。智能电网没有提供双向互动智能服务,没有形成连接电力企业、电网、消费者三者的智能服务平台,城市智能化进程缓慢。

(4)洁净能源的消费意识薄弱。政府部门没有积极运用互联网、报刊等各种立体和平面媒介方式宣传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洁净开发利用的宣传和引导不足,没有形成全民科技创新理念,节约资源的意识没有形成,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没有构建全社会绿色能源、低碳消费新观念。新业态、新产业没有树立大产业、复合产业的发展理念,产业之间尤其是高新技术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不足,没有形成全新的、综合性的产业形态格局,阻碍整个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清洁能源发展前景及对策

(1)调节能源供需、提升储备。对新能源接入系统,一方面电网规划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新能源的接入,提供电力输送通道和接纳站点;另一方面电网系统需要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提供接受新能源电源的接入安全性和可靠性。天然铀作为核能发电的主要燃料,是核电发展的基础,其供应关系到核电产业运营的稳定性,铀资源的分布十分不均衡。据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核电发展都是建立在铀对外依存的基础上,总体对外依存度达92%。结合我国的铀矿储量和未来核电发展规模对铀矿的需求,为了确保我国铀原料的供应稳定安全,实施天然铀资源储备战略,建立天然铀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用储备体系,是很必要的。

(2)加大洁净能源研发的支持力度。企业应充分借助有关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理论和优势,加快推进洁净能源利用新理论、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企业应注重核电产业链建设,提升核电设备国产化水平。核电产业链接涉及冶金、材料、化工、电子、机械、仪器仪表等众多领域,加大洁净能源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强核电产业链建设,构建核电产业发展集群,有利于增强产业间的合作,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整个产业成本,增强行业竞争力。整个产业链各领域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越多,能够提供给核电企业的服务就越多,核电设备国产化水平就越高,核电成本就越低。建议对于洁净能源技术研发和利用项目,特别是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创新。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企业或政府分别从不同职责分工的角度,给予投资扶持、税费减免等经济、技术、政策上的支持,培育壮大我国洁净能源产业,开创低碳经济新局面,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3)构建能源网络及数据平台。此外,基于能源网络互联互通和大平台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可形成能源安全保障智慧平台,加快技术引进和创新,推进实施能源洁净能源技术,建设高碳能源、低碳利用的洁净能源产业平台,实现矿区绿色、洁净、安全发展。此举对提高天然气资源调配的效率、保障各区域天然气主干网的安全都大有裨益。加快信息化、数字矿井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无线技术、遥感技术、数字传输、高清大屏显示等技术,配套计算机网络智能控制,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自动控制,全面提升矿井安全监控、产量监测和井下人员定位三大系统建设水平。对重大基础性、公益性洁净能源技术工程项目以政府财政资金投资带动为主,同时放活利于释放市场配置活力的技术研发应用投资项目。积极引进和推广洁净能源技术力度,构建一套利于能源的绿色洁净利用技术,实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目标的新机制。

(4)营造洁净能源消费的良好氛围。积极营造有利于洁净能源和绿色能源消费的全社会良好氛围。运用互联网、报刊等各种立体和平面媒介方式,加强清洁能源洁净开发利用的宣传和引导,切实强化全民科技创新理念,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塑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构建全社会绿色能源、低碳消费新时代,让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畅享碧水蓝天。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经验来看,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可以产生许多新型业态形式。例如,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衍生出会展旅游、生态旅游、主题公园、演艺娱乐等产业形态。在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科技不断涌现、前沿领域逐步延伸的今天,培育和壮大新业态、新产业必须树立大产业、复合产业的发展理念,推动产业之间尤其是高新技术与新业态、新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全新的、综合性的产业形态格局,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近年来,恶劣的大气环境,超强度、高频率的雾霾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心理都造成严重影响,已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发展洁净能源技术,实施能源洁净利用,减少消耗,提高回采率和利用效率。实际生产中要求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这是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实现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它也是当今社会必须高度重视,且需花大力气解决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故只有认清当前局势,看清前进道路,才能更好落实城市总体战略和要求。

(作者单位为中电投核电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作者简介:张蕾(1980―),女,江西南昌人,本科,经济师,中电投核电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计划合同部,研究方向:计划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少智.铀资源及核电技术[J].财经国家周刊,2014(16):76-77.

[2] 陈新,顾和平,张红梅,等.核电的发展现状及在江苏省的应用前景[J].江苏农业科学,2013(3):14-15.

新业态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 “互联网”下的融合教学 广播的互联网融合探索 “互联网+”助力新业态发展 产业融合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服务融合 互联网+大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物流”融合还需标准支撑 传统电视与互联网媒体的融合初探 媒体融合的 “电视化” 与“互联网化” 基于互联网的结盟重在融合 互联网与电视的竞争与融合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 广电和互联网融合下的创意平台 跨界融合后的家庭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融合特征研究 “互联网+电视”双轮驱动下的生态融合 江苏:互联网与监管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与软件业融合的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探讨互联网+出版的融合路径 浅议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施娜. 移动电商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探析[J]. 信息通信技术,2015(4):42-46.

[3] 徐蕾.“互联网+”时代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 物流技术,2015(15):80-82.

[4] 赵静,马洁.“互联网+”时代农村电商物流问题研究[J]. 中国商论,2015(27):62-64.

[5] 朱世友. 农村电商发展对物流业的影响及农村物流体系构建[J]. 价格月刊,2016(3):75-78.

[6] 张喜才. 电商背景下农村物流整合发展研究[J]. 物流技术,2015(34):25-28.

[7] 军. 新形势下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建设研究[J].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42-45.

[8] 史晓原. 基于电子商务背景的农村市场物流配送研究[J]. 物流工程,2015(3):84-85.

[9] 刘维.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初探[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9):48-49.

[10] 鲁齐建,沈浩儒,曹玲玲. “互联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J]. 时代金融,2016(10):69-79.

[11] 曹建平. 浅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J]. 北方经贸,2015(5):70-71.

[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 2015.

[1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 2016.

[14]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农村电子商务的五种典型模式及问题分析[Z]. 2016.

[15] 冷崇锟. 阿里四季度财报:农村淘宝覆盖全国1200万农村人口[EB/OL]. (2016-01-29)[2016-12-05]. http:///a/20160129/4246345_0.shtml.

[16] 田欣鑫. 火拼农村“互联网+”[EB/OL]. (2016-01-07)[2016-12-05]. http:///20160127/n435979487.shtml.

[17] 国务院.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Z]. 2016.

新业态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39 -02

现代旅游业的大发展对信息技术依赖性很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旅游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行业,与众多行业有很强的关联性。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融合,催生了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旅游产品新的生产方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出目标和要求,为我国“互联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我国学者从旅游营销渠道、旅游目的地、旅游价值链、游客行为、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吸引力等角度对互联网和旅游影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以其内在的包容性与其迅速结合,获取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互联网+”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旅游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深入分析“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对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互联网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一)互联网成为旅游新业态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在旅游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既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要素、新资源,又催生了新的旅游产业形态和旅游产品生产方式,为旅游企业创新提供了技术动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凶猛。一大批旅游产业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综合门户网站、旅游垂直搜索引擎、旅游网店、微博、社交网络等旅游电子营销渠道发展迅速。借助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一大批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应运而生,携程、途牛、去哪儿、到到、驴妈妈等知名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成为旅游新业态的代表。这些新兴旅游业态依靠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旅游行业产生极为强烈的冲击,逐步挤压传统旅游行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互联网是当下旅游业新业态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互联网促进旅游信息互动

对旅游业而言,信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掌握信息者容易成为行业翘楚。而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模式,互联网技术大大增强信息沟通的便捷。互联网具备极强的信息集聚能力,为旅游者提供智能化信息选择功能,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收集到自己想要的旅游信息。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则为旅游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旅游者可以通过各类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获取信息,同时产生一定的信息反馈,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改进信息提供的内容方式。信息通信技术为旅游信息互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推动旅游产业新业态的产生。

(三)互联网促进旅游供需协调发展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旅游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能够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沟通渠道。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涵盖广泛的内容,涉及众多部门、企业。旅游者追求高品质旅游服务体验的需求日益提升,旅游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旅游产品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旅游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旅游供给改革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为旅游供需信息沟通提供便捷的通道。互联网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模式成为旅游产品创新的重要形式,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向生产和消费两端反馈信息,推进旅游产品改革创新,为旅游消费提供高品质产品,促进旅游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

二、“互联网+旅游”驱动机制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互联网在旅游行业广泛应用,驱动旅游行业不断创新。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建立“互联网+旅游”驱动创新系统,描述互联网对旅游的驱动机制(图1)。

“互联网+旅游”创新驱动系统由主体、客体、媒介、动力、机制五个要素组成。主体是指“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的实施者,包括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客体是“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的接受者,主要指旅游产品、运营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创新。媒介是“互联网+旅游”创新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技术创新、基础保障等方面内容。动力是“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指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等。机制是指“互联网+旅游”的创新机制,主要指创新要素配置、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

在“互联网+旅游”创新驱动系统中,五个要素自成体系,形成五个子系统。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互相作用,推进子系统的发展。同时五个子系统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作用,共同作用于“互联网+旅游”创新驱动系统。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旅游市场、通信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对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企业运营、组织管理等方面产生作用,为旅游产业创新起到引领作用和提供智力支持,竭力打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技术创新、基础保证等条件下旅游创新要素能够合理配置,创新成果得以科学转化,推动互联网旅游的发展,催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旅游”的效应逐步显现,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三、“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旅游产业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拓展行业领域。同时旅游业促进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互联网+旅游”构建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旅游生态系统,形成一种新的旅游业态。

(一)推进互联网与旅游融合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大便利,同时也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互联网+”具有整合数据、搭建平台的功能,互联网能够将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使供给端和消费端的信息沟通更为便捷,为旅游者提供及时的旅游信息服务。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旅游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旅游与医疗、教育、交通、餐饮、制造、金融等众多行业紧密相关,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包容性,为旅游行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能够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满足需求的旅游产品。因此,凸显“互联网+”的功能优势,能够驱动互联网与旅游产业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实现新一轮的增长。

(二)科学规划“互联网+旅游”

“互联网+旅游”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行业领域,是一种新的旅游业态。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规划“互联网+旅游”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对于“互联网+旅游”应该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与定位,互联网不是万能的,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部分要加以利用,有损行业发展的因素要剔除出去。科学规划“互联网+旅游”,为“互联网+旅游”的发展做好战略布局。要结合旅游行业发展现状,逐步积累科学的大数据,提高数据的效应,增加大数据的附加值,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提升旅游者消费体验的渠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智慧旅游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为旅游者出行提供了便捷条件。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涵盖内容非常宽泛,包括智慧平台、智慧交通、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产品、智慧安全、智慧营销等众多内容,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为旅游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智慧体验。当前旅游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要不断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借助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旅游变得更加“职能”,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四)推进“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

“互联网+旅游”是一个崭新的旅游系统,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旅游产业模式,使旅游产业由传统的封闭系统发展到现代的开放系统。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旅游企业等主体要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和充分的智力支持,为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遵循旅游行业发展规律,促进旅游创新要素合理配置,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模式,满足旅游市场多方面的需求,推动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者的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朝枝.互联网对旅游分销渠道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2,27(8):3-4.

[2]肖亮,赵黎明.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基于两岸相关网站的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2009,24(3):75-81.

[3]唐业芳,郑少林. 互联网环境下旅游价值链构筑[J].经济研究导刊,2007,(08):135-137.

[4]李莉,张捷.互联网信息评价对游客信息行为和出游决策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10):23-29.

[5]杨彦锋.互联网技术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的主要驱动因素[J]. 旅游学刊,2012,27(9):7-8.

[6]朱鹤,刘家明,陶慧,张娟.基于网络信息的北京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及空间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2):2081-2094.

[7]罗文.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