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第1篇

一、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方式的实践模式

1.课前做足准备

备课组明确教学内容,指导教师依照自身的教学风格与经验,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案,然后与其他教师一起讨论。备课组可安排两个教师同时备课。在课前,需要两个教师深度研读课文,并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中两个教师可借助多种途径参考优秀教案,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案的加工与创新。备课组可把诸多优质教案汇集在一起建成备课素材库,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及音频整理入库,确保每个教师都可共享这些资源。然后,教师分别在备课组中就自己的教学设计开展研讨与完善工作。

2.课中认真施教

教师一将朗读教学法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借助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台湾蝴蝶谷的主要特征,诗意而又扣人心弦地导入了新课,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可借助以下几个问题激励学生能够仔细品读课文:“蝴蝶谷为什么会出现在台湾?”“蝴蝶谷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可为学生的朗读活动配上恰当的音乐,可选用的朗读方式有师生齐读、点名读、自由读等,需要学生有感情地读、字音标准地读,并能将自己对蝴蝶谷特点的认识说出来。教师还将多媒体设备应用到了课堂中,给学生展示了蝴蝶谷的优美景色以及各种特色蝴蝶的图片,还将可突出蝴蝶谷特点的文字用各种醒目的字体呈现出来,使得学生真切感知到蝴蝶谷的特点与迷人之处,并产生强烈的到宝岛台湾一睹为快的愿望。

教师二以绘画形式启发学生想象台湾蝴蝶谷的样子。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各种蝴蝶的图片,引导学生逐一说出这些蝴蝶的特点是什么,然后,趁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了解宝岛台湾蝴蝶谷中蝴蝶的名称及特点分别是什么。接着,教师用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让各组成员在商讨的基础上亲手画出蝴蝶谷中各种特色蝴蝶的样子,要求突出各种类型蝴蝶的特点,从而使得学生在全面了解蝴蝶特点的基础上还可感受到绘画的快乐。W生在画蝴蝶的过程中都使将自己对蝴蝶的喜爱之情渗透其中,有些画出了翩翩飞舞的金色蝴蝶;有些将各色蝴蝶画到一起构成了美丽的七彩花瓣;有的画出了正在花瓣上小憩的蝴蝶。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到了蝴蝶谷的美丽与神奇,还增强了学生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3.课后深度评价

课后,授课教师可先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思考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导入是否有新意、有无践行新课改理念。然后,备课组其他教师对教案进行评议与交流,并与授课教师一起讨论大家关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与分析,为授课教师指明调整教学方案的方向。最后,备课组长归纳教学实践的优缺点,并协助授课教师逐渐完善教案。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的授课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充满美感、导入充分,但缺乏拓展,没有很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二的教学形式十分新颖,但给人“舍本逐末”的感觉,未重视字词教学。教师们在评课中都能指出实质性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很强的建议,为授课教师完善教案提供了依据。

二、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方式的反思模式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高质量应用“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活动完成之后,仔细反思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次教学中预设的内容过多,生动的内容过少。怎样设置有价值的提问,应是教师备课过程中重点研究的内容。教学活动应重视人文性的培养,在关注其工具性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归纳、大胆想象、仔细观察的习惯,尤其应培养学生明确、全面展示自己观点的能力。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多媒体;对策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

在新时期,随着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多媒体技术也随之进入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巨大优势,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我校不少教师,特别是一些教龄相对较大的老教师,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很难做到正确掌控。

1.教师多媒体操作技术欠缺

不少老师的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到位。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来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多媒体操作技术,比如,一些简单的字体设置、Flash制作、视频图片、表格穿插等。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一些资历老的教师,都需要尽可能掌握多媒体技术。这一点是当前我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关于这一点,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注重对课堂教学本质现象的把握,科学施教、合理设计课堂教案,将多媒体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区分开来,将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真正展现出来。

2.课件设置本末倒置

在课程内容课件的设计上,缺乏以往传统教学环境下的真情实感,再加上多媒体自身的特点,在课堂上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简单来说,在课件的设计上,应当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我校在该领域的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在多媒体环境下,真正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不是那些编写、设置的教学内容,而是多媒体本身。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强化教学过程的手段,它是辅的,切不可影响学生的学习,切忌本末倒置。此外,还发现了一项问题,就是很多年轻教师过于注重多媒体课件本身,而忽视书写教案。

二、农村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关系处理对策

在农村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问题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本文结合个人的一些工作实践,在前面简单做了一些介绍、探讨。根据上述提到的几点问题,结合当下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做以下分析,探究今后我国农村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一些教学工作关系的处理对策。重点围绕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教学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探究。

1.处理好多媒体课堂与传统课堂之间的关系

以四年级上册《永远的一课》为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先自己通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而教师则是在黑板上将问题写出,包括一些生词等。这种教学环境过于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发出来,教学效率比较低下。但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策略,这就是一种进步。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图片,比如学生和欧阳老师对视的画面,在屏幕上会显得更加耀眼,让学生看上去更加深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注意控制时间),包括其中的对话,根据多媒体课件的朗读,让学生融入其中。

2.处理好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教案、教材之间的关系

以五年级语文下册《藏羚羊跪拜》这节课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是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对该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让学生讲述故事的经过。虽然很多学生都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但是却不全面。换句话说,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对于教学目标的追求是很难实现的。在运用多媒体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手段,比如,通过幻灯片、动画短片等,将课文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比如,教师可以围绕课文的中心环节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在课前所安排的一些硬性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即兴发挥、谈论、分析。例如,让学生感受当时藏羚羊是怎样一种情感,老猎人是怎样一种情怀,你们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之后借助多媒体,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层次感地阅读探讨全文,将藏羚羊此时此刻那种对生命的渴望、散发的母爱以及老猎人善良、尊重生命的一面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可以通过短片动画来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通过几分钟的适当讨论来加以巩固。

参考文献:

[1]刘红岩.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坚持己见……现代教育理论大力倡导,教学要“目中有人”,师生要“平等对话”,教师只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人的经验、知识、思想、能力、情感、思维方式等个性因素所引起的阅读理解和感受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王老师给予每个学生理解和表达阅读材料的机会,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把自己独特的见解、感受尽情表达出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没有把学生的理解往一种标准、一种答案上套。学习完《钓鱼的启示》之后,一位老师还安排了一个写话的小练笔。把文中父亲告戒“我”的话删去,让学生补空白。老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们要做遵守规则的人,有的同学说要做不贪名利的人,有的说要做诚实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领悟。面对不同的见解,不是简单去否定,而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蹲下来看儿童世界,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然后才能有效的引导他们。而且,读写结合,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给“我”的启示,同时也能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所谓抛砖引玉不外如是。只要加以恰当的引导,小学生的思维会长出翅膀来。

在整个教学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地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有所收获。语文教学处处皆学问。相信只要我们精心挖掘,必将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积极尝试开展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源于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本质上是知识和经验并重的生成性课程,它具有广延性,问题性,亲历性、差异性、教师影响的指导性与学生参与的全体性等特点;在价值取向上,它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体素质发展与个性发展、主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

围绕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确立的研究专题),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问题探究的中心性、学生活动的高度自觉性、教师角色的相对辅、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以及课堂评价的包容性与激励性,其教学程序一般由“教师导入学生感知师生设问学生独立研究集体讨论学生表达师生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

三、探索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略个体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的现象提出来的。

个性化阅读教学要以学生原有素质和基础为基点,保护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释放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创见,使学生在阅读中将注意的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身,超越文本,建构新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即让学生个体建构对文本有个性的理解和感悟)。这是因为,个性化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所表达的是个性化的情感思想,所采用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这种个性表达的材料和手段,只有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文本或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化的碰撞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个性的火花。因此,主张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要以学生与教师对话为先导,只有有了教师人格的个性化,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四、以问题为线索,让感悟在研讨中走向纵深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脚踏实地 立足于文本,重在品词析句领会文字的神韵,揣摩作者的感情。“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精读:是指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而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一是师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二是引领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读,既要保证读的时间,又要注重读的质量,要指导学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读、精读与默读、分小组读、找伙伴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读”的目标;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能抓住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能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要义,能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切实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指导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创新是阅读教学的生命。以“语文新课程标准”确立的阅读教学新理念为指导,研究探索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同阅读课型和不同课文类型的教学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方法,是阅读教学创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批判模式到创新模式,从单一的新模式到多样的新模式,最后从多样的新模式中走向无模式(具有个性化的模式),这是阅读教学达到创新最高境界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静.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运用,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备课质量

在农村小学,一个教师任多个学科,手写备课工作量较大,于是有的教师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备课流于形式。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大大缩短备课时间,提高备课质量。教师在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然后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教案,再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备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这样的备课方式不仅能避免知识点的疏漏或冗余,还能通过学习名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比如:我在备人教版第七册语文《鸟的天堂》一课时,就通过这一方式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插图,学文用投影,朗读用录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播放鸟活动时的影像资料,让“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精妙,水到渠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注意力很容易被动态的画面或者鲜艳的图片所吸引,现代信息技术能获取大量的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可根据需要将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比如: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从网络下载的影片,学生就被影片中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深深的感动了。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地区属于四川方言区,大多数教师的普通话都不纯正,我也不例外。如果采用教师范读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把握音准及语感,而运用多媒体播放录音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比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桂林山水图片,同时出现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复读、跟读,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了朗读之中,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

3.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是学生很难正确感知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好能弥补这一不足,可以将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的结合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从正面、侧面、仰视、俯视的角度将庐山的全貌一一展现给学生,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切身体验,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人更深层的寓意:看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

4.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正是思维方式形成的初始阶段,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充分激活学生思维。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的飞行原理,再展示了两个仿生学的实例:根据蜻蜓制造了飞机,根据鱼制作了潜水艇。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研讨:如果长大后你是一名科学家,你会根据哪些生物给你启示,创造、发明出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呢?这样一来,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欲望。一个学生说到:他长大后,想根据壁虎尾巴能再生的启示,制造出一种“万能再生药”,让不幸被截肢的病人能很快长出新的肢体、让被乱砍乱伐毁坏的树木很快长出新的树干……

三、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获取大量交互性强、更新快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信息,能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在学习《桥》这一课时,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关于祖国的一些著名大桥的图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憧憬。在综合性学习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开展《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时,让学生自选主持人,模拟电视节目,进行有关汉字知识的问答。当主持人要求大家猜一猜字谜、讲有趣的汉字故事、讲解汉字的演变时,学生就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把事先准备好的汉字故事、汉字的演变等,用电脑中的播放器或其他软件播放展示。每当此时,学生们无不跃跃欲试想展示自己的作品,那种渴望表现,那种学习的激情溢于言表!学生们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利用HiclassSW平台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同学互相之间质疑问难,大家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兴趣高涨,学生们在享受现代信息技术给自己带来学习语文的快乐的同时,自己的实践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字水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小学语文朗读教案范文第5篇

上师范,并非我的选择。我的中学生活是在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下中学度过的。那时之所以努力学习,只是觉得学习好、被老师和同学关注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填报中考志愿时,我本想填报高中,班主任老师却在我的第一志愿里填报了师范。就这样,我阴差阳错地跨进了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的大门。1988年暑假,在家静等分配的我收到了师范班主任的一封信,他说有一个机会推荐我到人民小学。那时的我(包括大多数同学)对工作分配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反正是有工作的。我想自己可能会被分到我们乡中心小学吧,没想到自己竟然还能进城当老师!就这样,我在人民小学开始了教学生涯。

一节公开课,捻断三根须

因为喜欢语文,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一开始教学,每天把作业改完后就忙着抄教案、背教案。把备课手册上的教案抄下来,再花功夫背出每个步骤,准备小黑板,再到课堂上实施,竟然也渐渐教得有模有样,得到了随堂听课的老校长的鼓励。

而第一次真正执教公开课,是在我工作后的第四个学期。我代表学校参加全市情境教学课题的研究课展示。当时教的是一年级,这是一个正在进行情境教学研究的实验班。我执教的课题是《小壁虎借尾巴》。如何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体现情境教学的特点?如何在课中进行朗读和语言训练?此前,我曾认真阅读过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与研究》和《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也曾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教学杂志上研读过情境教学的相关专题研究与报道。其时,我对情境教育的思想精髓已有了一定的理解。特别是几种情境创设的途径,在教学中重视语言训练,重视朗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课文的语表形式等内容,已经成为我日常教学的重要关注点。

于是,我在认真钻研教材之后,把“知道小鱼、老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对话方式练习说话,仿写对话”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初步的教案。那时,学校没有什么电教设备,而课堂之中又要设置角色扮演环节,我就自己动手设计了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的图片及头饰,后来为了拓展又做了啄木鸟、小马、公鸡等动物的头饰。我的绘画功底不太好,就从幼儿园借来图画书,认真临摹书上的动物简笔画……

第一次试讲是在学生放学之后,自己面对空空的教室,一边做老师,一边演学生,自问自答,自说自做。在扮演学生时,我想了好多种答案,有的甚至是错的,以此“为难”自己,让自己“引导”。第二次试讲,我的同事当学生。他们按我的要求学习,回答提出的问题,有时还故意使些绊子来“为难”我,让我顺学而导。课后他们简单鼓励了我几句,便开始给我“挑刺”。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让我现在想起来都心生暖意。开始进班试讲了,在年级组内选了一个班,请区教研室的老师和本校教研组的老师一起来听。他们也给我提了不少好的建议,我对教案又做了进一步改进。为了把课上好,我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练习教学基本功: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回到宿舍就对着镜子试讲,看自己的表情动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

正式上课那天,来自市、区教研室的领导、兄弟学校的老师,济济一堂。面对这么多听课者,当时的我竟然没有一点紧张感,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课堂上,我全心投入,娓娓引导,把预设的教学环节逐一落实。学生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说敢演。上完之后,市教研室的领导作了点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次公开课让我第一次经受磨练,可谓捻断三根须,也成了我教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我上公开课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送教下乡,校级、区级、市级的研究课、赛课,后来到了省级……在这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在不断地成长、进步。

一张稿费单,唤醒梦中人

一直以来,我似乎从没认真地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过。我始终认为,做任何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往最好的方向努力。一直感觉自己积累太少,文笔生涩。发表文章对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直到1996年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一张50元的稿费单,才一下唤醒“梦中人”。

我从来没有投过稿件,哪来的稿费单?几天之后,收到《淮阴师训》杂志,刊登了我撰写的期末教学经验总结。经过打听,原来是学校推荐给市教研室,市教研室推荐给杂志的。

初尝甜果之后,我更加认真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写稿任务。再后来,市教研室、市电教馆几乎每学年都要举行一次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比赛,我都能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用心撰写。这样被动地写作,也让我陆续在《淮阴教育》《教师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真正开始主动写下自己教学感受的,是在2002年之后。其时,新一轮课改已经开始,作为市骨干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我参加各级培训或教研活动的机会逐渐增多。我开始尝试用新课标的理念去实践与反思,也学着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捕捉教育的契机……

2005年冬,我有幸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杨献荣老师执教的《春联》阅读课。杨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独特的教学风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所获。听后,我颇为感慨,当晚就写了《意蕴独特 情怀隽永》一文。几经修改之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小学语文教师》投稿。大概过了四五个月,竟意外地收到了用稿通知书。这次中稿让我信心倍增:只要用心,我也能在省级杂志上发表文章!

就这样,带着思考去实践自己的教学,带着思考去欣赏别人的教学。在这过程中,三十余篇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陆续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管理》等杂志上发表。与此同时,经我指导的学生作文也有数十篇在《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刊物上发表,我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作文指导奖。

一项真研究,追寻语文路

2008年4月,我校《和乐文化下教学文本适度开发的实践研究》获批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校长黄艳梅提出了酝酿已久的“言语主题”的教学构想。我很有同感,课程标准关于各学段的习作目标表述比较上位,在能力要求上过于笼统,教师的教学目标模糊,写作训练没有方向和重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用课程视野观照当下的作文教学,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努力构建合理的小学习作教学体系,使作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促进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我们建立了语文学科工作站,带领学校骨干教师,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我深入课堂听课,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上研究课。同时认真研读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等书籍。

通过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以表达为中心展开,更利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当前语文教学课型多样,看似热闹,却难见成效。究其原因,恐怕与这些课各自为政有关,与教学的目标模糊有关。事实上,这些课往往缺少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便在一个单元中,教者也会忽略他们之间的联系,因而教学效益会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让写成为语文教学的主线,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无论是在作文教学,还是在阅读教学中都要有明晰的判断。要增强写的意识,想方设法整合几种课型,让几种课型联动。特别是阅读教学课,要发挥教材作为语言学习范本的导写作用,让读指向写,使教材学习为写服务。要重点从关注教材的言语形式着手来学习课文,始终把读写结合放在心里,落实在教学行为上,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写作知识。由此,我写出了《让写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关注“前作文”指导 让习作变得轻松》分别发表在《江苏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上。

研究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为了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等建立联系,我们积极进行课例研究。围绕一个主题同时展开课内阅读课、口语交际课、课外阅读运用课、习作指导课、习作讲评课等研究。我和工作站老师一起研究教学设计,深入听课,进行课后点评、总结,进行课堂的重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以学生年段思维特点为依据,构建了小学作文能力目标序列;以言语主题单元为抓手,构建了小学作文内容序列;以写的训练为主线,构建了小学多种课型的联动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的《作文命题:为儿童的心灵松绑》等十多篇研究论文应运而生,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研究》等刊物上。作为副主编,与同事们一起编写了小学语文“言语主题”系列图书:《读出好作文》《教出好作文》和《写出好作文》。我校的省级课题《和乐文化下教学文本适度开发的实践研究》也于2012年6月结题。我负责开发的校本课程《和乐礼仪》被淮安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校本教材。

一段深反思,风格渐形成

2004年,我走上了学校行政岗位。身份发生了变化,我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2007年10月,走上了副校长岗位的我,主抓学校的教学和教科研工作,但仍然坚守教学第一线,教高年级一个班的语文。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去看,我经历了“由新手到熟练”的阶段,但有没有进入第二阶段——“由熟练到成熟”还不敢说,更不敢说能否进入第三阶段——“由成熟到卓越”。

课改搞得轰轰烈烈,各种教研活动层出不穷,与之相应的教学流派异彩纷呈,一位位名师登上教学舞台,尽展自己的教学技艺。他们丰厚的文化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独特的教学风格……让我羡慕不已,也让我望尘莫及。

在这众多的名师中,最让我敬佩的是于永正和薛法根。虽然他们是两代人,但他们的课堂教学却有着相同的特点:朴实、扎实、真实。他们都把课文当做一种教学语文的资料,课堂教学是根据学情的发展而发展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体现了生本思想。他们的课非常准确到位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注了语文学科的内在本质,采用简单而又有效的语文手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现“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的语文学习目标,使人真正产生了一种“语文回家”的感觉。

对比这两位名师的课堂,再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不禁问自己:我真正把自己放到了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了吗?我关注到全体学生了吗?我是在走教案,还是关注学情,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吗?在我的课堂中,学生既“得意”,又“得言”,真正得到“生长”了吗?……通过对比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决心努力去改变、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于是,我认真搜集了两位名师的课堂实录、教学视频等资料,一有时间就观看、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我以他们的课为例写了《谈第一课时的实与效》和《好课之好,指向学生》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山西教育》和《小学教学设计》上。我的课堂也在发生变化,不再追求新颖、热闹,而是尽量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关注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努力探寻本真的、言意相生的课堂,追求让学生“生长”的课堂……

我深知,由于受自身学养的限制,我所上的课无法与名师相比,但我始终是一个“行者”,从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并在教学中努力实践自己的思考。《看漫画 写漫画》《三打白骨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夹竹桃》《改写送别诗》等校级、区级、市级乃至省级的研究课、观摩课或赛课见证了我的成长,也使我逐渐形成了严谨而富有张力的教学风格。同事们评价我的课堂:学科特点鲜明、实在,不搞花架子,课堂容量大,学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