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主题公园;景观视觉营造;视觉性研究;视觉设计元素;视觉设计评价
同时又拥有某种特定主题思想和地域文化内涵,更多的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和景观空间价值的提升。主题公园的视觉性建设作为一种独特的实体空间,给人带来视觉感受上的舒适美的同时,也触及景观学科的根本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主题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鉴于此,以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作为研究主体开展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视觉性调查分析,希望对于未来主题公园如何去增强景观的视觉性体验提供有利的借鉴参考。
一、主题公园视觉性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
关于视觉性的讨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是视觉文化的研究先驱,在其撰写的《视觉文化导论》艺术中,系统的阐释了视觉文化理论,为视觉性学术领域提供借鉴。英国西蒙·贝尔编著的《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对视觉景观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史蒂芬·梅尔维尔的《视觉与文本》艺术中,涉及到视觉可视性问题,从艺术生产的角度分析绘画中的“见”与“视”的关系。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编著的《视觉文化转向》一书中,从艺术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对视觉文化含义进行相关概念的解释。北京大学陈永国教授编写的《视觉文化研究读本》从不同的角度以视觉性文化作为研究焦点,详细阐释了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探讨了视觉文化研究对与视觉性理论发展的特殊含义,其研究具有集中性和前沿性。基于以上主题公园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分析发现都是对“视觉性”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视觉性研究热点大多数集中于史论、平面和传媒等领域。就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如何将景观和视觉性艺术结合对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我国大多数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效果较差,存在视觉形象内容、观景空间体验性弱,主题没有吸引力、静态观赏性项目过多。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提升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进行深入探讨,为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研究的保持、延续和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启发。通过视觉性环境分析主题表达、视觉环境的形态构成要素、视觉元素提取及视觉表现、视觉性评价及设计思考等多个方面对主题公园的视觉性进行研究。
二、城市主题公园的视觉性环境主题表达分析
视觉性环境在主题公园景观表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视觉美学意义之外,还与主题精神的表述、文化意蕴、环境氛围营造等休戚相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主题公园的类型多样,对主题的表达形式也大不相同。因此,主题公园的建造应该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1]。“海丝艺术公园”位于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是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大型艺术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全面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公园景观。与以往主题公园不同的是“海丝公园”既结合了具有现代设计思维的景观设计方法又遵循了传统历史文化的表达手法。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景观设计要素进行“抽象表现”“景象重现”“直观传达”“隐喻阐释”“象征处理”等手法进行视觉艺术化处理,体现了泉州的人文特征和地域性表达。城市主题公园的视觉性环境主要涉及主题要素和形态构成要素两个方面[2]。泉州“海丝艺术公园”的主题要素主要包括:“海洋文化、地域文化、异域文化”三种类型。
(一)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主题要素分析
主题体现了设计者对设计作品的观点和想法,设计者从设计场地的地形地貌、当地的历史文化、时代的审美性等方面分析从中提取出主题设计的思想,是设计者对现实条件的主观上的认识和理解,客观上的认知表达[3]。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主题要素的展现主要通过地域文化特色、海洋文化特色、异域文化特色三个方面来进行叙述、总结。场地以雕塑、建筑、小品、水景和光艺术生动描述了闽南地方文化特色和丝绸之路沿途异域风情的场景,展现出独特的人文历史魅力。1.地域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缔造不同的地域文化,主题公园景观的建设也反映了当地的生态、民俗、习惯等地域特征。闽南地域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民俗文化、闽南风俗文化、建筑文化、海商文化、农耕文化等几类。“海丝艺术公园”作为闽南地域文化主题公园代表之一,其场地紧扣闽南地域特色,用现代造景的艺术的手法和材料对“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在合理的景观规划下激发传统文化的活态性,打造出具有“闽南地域”和“海丝”特色相融合的主题公园景观。(1)建筑文化。地域文化的体现首先表现在雕塑上,“丝路盛景”是一组长达百米,运用人物、植物、建筑造型等组合雕塑。在表达形式选取典型的海丝元素和泉州当地特色建筑景点——泉州双塔、古厝、开元寺、朝天门、清净寺、承天寺、船舶等造型作为叙事背景,结合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流繁荣景象,雕塑造型新颖,精美多彩,立意有章,既强调雕塑本身的叙事性和感染力,又体现了城市的悠久历史和闽南传统文化,同时还兼顾当代公共艺术的功能性特征。从内容延伸到形式都完美的切合地域文化主题氛围。(2)红砖文化。红砖文化发源于福建泉州。是由于闽南地区特有的黄、红土壤易烧制红砖且坚固耐磨、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与闽南潮湿、多台风的气候相适应,成为闽南地区独特的建筑标志和象征。红砖文化的产生、发展、延续,与闽南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美。2.海洋文化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地理位置蕴含深厚的海洋文明,为发展海上交通、对外贸易、航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形成了以海洋为载体进行商业贸易交流的“海洋文化”。园区以海洋文化为依托进行设计,大量运用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对空间造型进行视觉设计并着重突出海洋文化的特征,展现了人类对海洋的向往和昔日繁盛的景象,并充分的把海洋元素合理应用到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以此来传达和讲述海洋文化。(1)“海丝漫步”地景浮雕,整幅石刻地图如实复原了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地图标注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过的国家和城市的中英文名称,利用地面铺装直观表达出“海丝”主题,既提升了对海洋文化的认同感,又增强人与景观的互动性。(2)“海之梦”主雕位于公园中轴线,整体造型以帆叶、船体的虚实结合,悬浮与海面之上。水镜广场的水雾开启后,白色的“海之梦”雕塑在水雾间若隐若现,犹如穿梭在海洋之中,整体造型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实体材料呼应“海洋文化”主题。(3)“福船”选用具象“船”造型元素,雕塑立面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连接了闽南地区人民进行海外贸易、面对海浪凶猛、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以及沿海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和向往,直观的使观者感受闽南地区海洋地域风情和民俗文化。3.异域文化“海丝艺术公园”用传统的文化符号堆砌出东南亚各个国家缤纷异彩的地域特色,以直观的设计语言展现出东南亚国家的多元文化盛景。以环状的叙事方式将这些异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运用雕塑展示、铺装展示等手法,向游客们传播海上丝绸之路各个国家的互通、融合和共荣的文化碰撞。(1)东南亚风情群雕“东南亚风情”群雕直径为11米,高为5米,大量运用花岗岩和青铜材质。以空间序列展现的形式,把东南亚地区特有的动物、植物、海岛风情、多元文化用传统雕塑的方式进行视觉呈现。借以东南亚特有异域特色建立起人和场地的纽带,增强公众对与“海丝”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同时又体现了异域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2)南亚群雕“南亚群雕”长63.4米,宽40米,高8.6,材质为花岗岩、镍白铜。雕塑群根据所处地域特性,以廊桥、平台的方式使群雕坐落于湖面水域与湖心岛相连,选取了最具南亚特色、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宗教和地域的建筑为背景,讲述了《宴请交流》《文化交融》《南亚风情》《工艺互通》等场景,以具象写实和当代雕塑创作中解构与重组艺术的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在不同领域的文化、贸易的交流与互通,使得观者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又能近距离触碰“海上丝绸之路”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深远影响。(3)西亚组雕“西亚组雕”长50米,宽13.8米,高8.8米,雕塑材质为花岗岩、镍白铜。整体雕塑采用具象写实的线性叙事手法对西亚典型伊斯兰建筑造型进行创作,通过人物间的交谈、货物运输等场景再现的讲述,展现了西亚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角色和文化魅力。
三、“海丝艺术公园“视觉环境形态构成要素分析主题公园中视觉环境艺术的形态要素由空间要素、造型要素、色彩要素三部分构成。
(一)空间要素
公园景观应通过良好空间造型要素,创造出独特且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以赋予景观好的形象视觉特征[4]。园林景观空间中层次感、序列组织感、造型、周围环境、对人的视觉感知的塑造有着紧密关联。空间要素则包含空间意象的营造、空间序列的规划以及各功能空间的组织等方面[5]。“海丝艺术公园”整体景观布局为“一脉、两湖、四区、五湾、八景”。所谓“一脉’,即公园内一条联系东西方向的生态景观脉。“两湖”为逐浪湖和海月湖。“四区”即东亚主题表现区、东南亚主题表现区、西亚主题表现区、南亚主题表现区。“五湾”,即沿环状湖岸设置的景观与休闲为一体的五个景观水湾,分别是:月蓝湾,观澜湾,追风湾,渔人湾和流霞湾。“八景”为月之岛、灯之港、帆之滨、舵之向、思之源、风之子、浪之花、绿之林。“海丝艺术公园”的流线布局从整体上来说以环形动线为主,整个园区以大面积水为构图中心,空间组合关系上以区域性轴线为主。轴线连接主入口、水镜广场和园区主要雕塑“帆影”,开放的广场空间与主节点的标志性构筑物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性景观系统,全方位展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风貌。
(二)造型要素
主题公园视觉性环境造型要素要考虑整个公园主题文化精神,造型要素的呈现主要反映在建筑造型、雕塑小品造型上。通过对“海丝”文化的剖析,可以从中提取出视觉造型元素并应用于主题公园设计中,具体视觉造型元素可分为以下几类:“船”“船帆”“水”“海上贸易交流场景”“异域建筑”“异域植物”“人物造型”“闽南传统建筑”“闽南非物质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各种视觉造型元素映射在不同的载体上呈现出不同的视觉观感,而设计者应充分根据其本身特有的性质将两者合理地结合运用在场地中。通过实地调研作者得出的“海丝”视觉造型元素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如表1。园区内雕塑群,采用叙事性的传达方式,背景造型借鉴闽南当地及各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建筑、船、船帆、人物、动物、植物等元素。以较为直观的手法呈现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以及昔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往、文化繁荣的盛况。通过人物场景叙事造型的故事传达,唤起公众对“海丝”文化的记忆并产生共鸣。建筑造型上,将泉州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渗透进场地设计中,延用闽南传统民居“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大体量且具有当地闽南特色的庙堂建筑、“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和砖砌工艺。建筑外形以古老建筑拆卸的瓦片堆砌出“海浪”“岛屿”等造型,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展示了闽南民居的独特韵味。
(三)色彩要素
在景观设计要素中,色彩不仅对人的视觉会产生重要影响,且能够让人从心理上产生情感共鸣。主题公园中景观的视觉色彩表达主要是由色彩载体来传达美感的,根据载体的不同传达出的色彩也有所不同。“海丝艺术公园”景观色彩要素主要包括植物色彩、建筑色彩、雕塑小品色彩、水体色彩、道路铺装色彩。1.植物色彩植物是景观场所视觉性营造的关键,“海丝艺术公园”在植物造景方面,围绕中心湖打造滨湖景观,结合其地域特征主要运用了群植的种植方式。主要以棕榈科植物为主,且由于其地理位置所形成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绿化植物配置以常绿阔叶树为主,配置木棉、广玉兰、腊梅、杜鹃等,不仅具有东南亚热带风光魅力,又突出“海丝”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异域特色。2.建筑色彩由于闽南地处滨海,民居建筑大量使用红砖红瓦与石混砌、建筑色彩装饰华丽,再加上当地人视红色为喜庆的颜色,因此把红砖作为建筑主材。把红色作为标志性景观色彩元素融入场地,视觉上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美。被藤曼植物覆盖的园林式建筑“绿房子”,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意向,垂直绿化设计手法,行走其中给人一种漫步迷宫深林的错觉。绿色植物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既满足功能又统一形式,形成整体和谐的视觉性景观。3.雕塑小品色彩园区内的雕塑小品为了呼应“海洋文化”主题,整体色彩基调以白色为主,搭配黑色进行故事场景塑造。雕塑的白色与水体、植物、红色建筑建筑交相呼应,增加了视觉感官冲击,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又切合闽南地域文化特点。4.道路铺装色彩在“海丝艺术公园”铺装设计中,集散性空间——水镜广场规模较大,根据广场的景观和空间活动特性,选取了海丝地图为主的铺装形式,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经过的国家,增强其文化代入感。整体材质为花岗岩,选材则是依据耐久性、易于后期运营维护等原则,颜色为米灰色以典雅、朴素为主显得空间更加稳重。其他功能性节点空间则跟随场地的主色调白色,材质上小型广场多采用花岗岩与卵石、透水铺装相结合;亲水空间使用防腐木铺装,基调为红色;儿童活动空间运用大面积亮色增强场地活力,材质上大面积选取塑胶平整铺砌,提升安全性。
四、城市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分析及设计思考
(一)“海丝艺术公园”主题表达充分但雕塑小品类型过于重复
“海丝艺术公园”将当地文化与景观环境相结合,视觉上加强了游客对“海丝文化”的了解,对场地本身进行视觉深化设计的同时,又展现闽南地域特色和“海丝”文化底蕴。从公园的整体性来看,场地运用了大量的“海丝艺术”和闽南当地的地方特色元素来展现场地性格,做到了主题性的统一。但是,从视觉性设计思考方面来看泉州”海丝艺术公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园区内景观雕塑小品类型过多重复,一定程度上给游客带来视觉审美疲劳,影响文化景观视觉效果,带给观者较为单一的欣赏和体验,缺乏长久吸引力。
(二)“海丝艺术公园”注重文化内涵但功能节点单一
公园以尊重原场地条件为前提,以大众在游览中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所产生情感共鸣为设计重点,结合“海丝”设计背景文化内涵和传播当地“海丝文化”发展的需求,通过不同国家地区文化呈现,烘托浓厚的主题文化氛围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价值的主题公园。但场地景观功能分区节点单一,可提供给游客娱乐活动的选择性较少,只单纯的设置休息功能,缺少吸引游客的表演和参与的活动项目,应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使用功能。例如可以将现代科技与文化景观设计结合,增设海上丝绸之路3D技术艺术品展厅,或露天剧院,手工艺制作坊等文化特色体验项目,提升人与场所的互动性,创造多种体验的空间环境,激发场所新活力。
(三)“海丝艺术公园”设计表达独特但导视系统较弱
在植物配置设计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进行植物种植选择,满足了基本的植物景观效果;铺装的材质和样式多变,贴合文化主题;景观小品也融入了闽南、异域文化等;利用光元素等媒介手段都为主题公园视觉性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了借鉴作用。就场地内的景观环境视觉导视而言,应引起更广泛的关注,景观导视系统除了具有引导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外,也是场地地域文化建设和视觉性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景观空间都应具有完善的景观导向系统,适时适地的出现,轻松地为游客获得明确的引导信息。调研发现,园区内导视系统较不完善,指向性不明确,设计形式单一、且导视不明显、不能够清楚地引导游客通往园区内的各个景观节点。应从造型、色彩、图案、材质等多个维度提升视觉导视与景观视觉的感官冲击,且不能仅停留在功能上,应满足人心理需求的同时增强导视设计的情景感、功能感及故事化展现。
结语
关键词:公园景观; 景观感知; 多维感官; SD法; 因子分析法; 福州市
基金项目: 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城市公园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评价研究——以福州市为例”(GY-Z11048)
作者简介: 于苏建(1973-),男,博士,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袁书琪(1949-),男,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旅游地理学。1引言语义差异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简称SD法)是由Osgood(1957)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方法,又称为感受记录法。它通过言语尺度进行心理感受的测定,可以获得被调查对象的感受,构造出定量化数据(章俊华,2004)。SD法最早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法在心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淡化,而在建筑(庄帷敏,1990;Imamoglu,2000;Franz,Heyde,2007;Llinares,Page,2007;江昼,等,2008)、风景园林(曹娟,等,2004;黄瑛,2009;王建伟,等,2010)、道路广场(朱小雷,2002;贾致荣,等,2008)、城市整体印象(冈本耕平,2000;王德,等,2009)等领域,却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对于场所的心理认知,从外表上研究是很难准确把握的,而SD法实现了对于场所心理认知的定量揭示,因而在建筑创意、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受到青睐。在景观设计领域内,SD法的应用研究已有一段时期。然而一直以来,景观设计师们仅把注意力放在视觉因素和使用功能方面,尤其关注景观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材料质感以及色彩构成等,忽视了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对景观的感知。虽然人类获得信息总量的80%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Torigoe,1999),但是,诚如微量元素之于生命的重要性,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获取的20%信息同样不可或缺(葛坚,等,2006)。因此葛坚等(2003)把声景观概念引入城市景观设计,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吴颖娇和张邦俊(2004)介绍了声景观的研究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揭示了目前声环境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郭宏峰和李辉(2007)以浙江省嵊州艇湖水城的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声景观、声景观要素功能、空间构成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的设计要素、正负设计手法等。声景观的设计理念虽已被引入国内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领域,但尚处于探索阶段,且未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而对于嗅觉景观的研究就更少了。“声” 和“味”要素不仅是五官可以获取到的信息,而且也会影响视觉感官对信息获取的感知能力,从而影响对景观视觉效果的评价。城市美学不单指建筑美学,同样包括对消极审美价值的关注,例如无所不在的噪音、发出尖锐声响的电子看牌等因素都会妨碍人们得到积极的感性体验(阿诺德·柏林特,2010)。在对城市景观的感知中,“声”和“味”之于“视”的感知究竟有何影响,影响有多大,城市景观设计又该如何满足人的多维感官的感知需求等,亟待研究。本文以“国家园林城市”——福州市主要的几个城市公园为研究样本,应用SD评价法,就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出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丰富公园景观感知的研究,为声、味景观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并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园景观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与试验设计
2.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SD法和因子分析法相结合的景观分析与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姜鹏鹏,王晓云,2008)。运用SPSS软件(章文波,陈红艳,2006)因子分析功能对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公共因子提取采用主成分法,并采用变量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因子提取。鉴于本研究变量较多,迭代次数设为50,因子旋转方法采用方差最大旋转。因子分析的前提是各变量因子之间彼此相关且绝对值较大并显著,为此,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加以判定。KMO大于0.7时效果较好。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
基于SD法的公园景观综合感知研究
2.2试验设计
2.2.1形容词对选择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基本蕴含三大方面,即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刘滨谊,2005)。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的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规划设计主要是从人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研究如何保护和创造令人舒适的物质环境;大众行为心理研究则是从人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研究如何创造使人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此三元素正好对应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滨谊,2001)。本研究在刘滨谊提出的景观三元素之一的景观环境形象上选择空间、形体和色彩3个要素,环境生态绿化(环境)和大众行为心理(心理)2个要素不变,另外增加一个对景观整体印象(整体)要素,共6个要素,即空间、形体、色彩、环境、心理和整体要素。针对评价对象,选取能够综合表达6要素的20对形容词,构成本研究的SD因子表(见表1)。
2.2.2试验样本选取评定与测试的最佳方式是被调查者到对象空间去进行实地体验,以便最为客观地记录评价者的感受。但由于调查对象较多,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本研究拟选取两组试验对象进行比照,无法实施实地测试。因此,我们选择录像的形式进行评定与测试。嗅觉影响样本选择,以福州市常用的绿化植物榕树(金牛山公园)、白玉兰花(金牛山公园)和桂花(南公园)作为味环境因素。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但没有香味,因此在本研究中作为参照样本。白玉兰花和桂花在花开季节有明显浓香,沁人心脾,因此作为对比样本,考察花香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另外,福州市区内湖泊、水塘、小河星罗棋布,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但因缺乏有效管理,水体污染严重。福州水上公园便是一池死水,日夜散发着恶臭,方圆三五百米的住户都不敢开窗,这势必影响该公园水景的观赏价值以及公园使用者对该水景环境的认知。选择水上公园作为对比样本,考察水体臭味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听觉影响样本选择,以鸟鸣(西湖公园)和交通噪声(北江滨公园)作为声环境因素,考察它们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用摄像机沿游步道从不同角度对以上几个公园景观进行录制(录像中包含了选取的声、味环境因素),录制长度约3~5分钟。
2.2.3试验对象和测试过程虽然不同的人群在景观环境的描述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别,但由于此次研究是针对景观感知的调查与评价,且研究的目的并不侧重于对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认知差异进行分析。因此,试验选择了园林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各30名学生,分成两组作为被试对象,进行比照。测试前,向被试对象介绍评价测试的具体要求,解释描述目标景观环境各个形容词对的含义。第一组测试时,只提供水上公园景观、金牛山公园景观、西湖公园景观和北江滨景观等录像,不提供植物名称、声音等信息;第二组测试前,告知被试对象植物样本的名称和特性(花香)和水上公园的恶臭,并且播放录像时打开录制时的背景声音。每段录像重复播放3次。评价采用表1中所列形容词对,评价尺度的级段定为5段,并以0为中点对称,将很(差)、一般(差)、中等、一般(好)、很(好)分别赋值-2、-1、0、1、2。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60份,回收率及有效问卷率均为100%。3结果与分析
3.1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分析
3.1.1 总体影响分析从表2的评价结果可见,就气味环境对评价者的视觉感知影响而言,两组评价者对水上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0.33。当评价者得知水上公园的水景臭气冲天时,评价值由-0.01降到-0.67。两组评价者对南公园景观(桂花)和金牛山公园景观(白玉兰)的评价均值分别为0.32和0.56,其中被告知公园植物样本种名为桂花和白玉兰,并具有沁人心脾的香味的一组评价均值为0.60。而未被告知以上信息的组别评价均值只有0.27。就声环境对评价者的视觉感知影响而言,在噪音环境下,评价者对北江滨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0.03,而在无噪音环境下评价均值则为0.64。在有鸟鸣声的环境下,评价者对西湖公园景观的评价均值为1.08,而在无鸟鸣声的环境下,评价均值只有0.74。通过对两组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显而易见,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的视觉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师们只注重公园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声景观和嗅觉景观的设计成果是有缺憾的。
3.1.3影响差异分析正面或负面的声、味环境因素均会影响评价者对公园景观的评价结果。但对于不同的公园景观评价要素和因子,其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横轴代表各公园景观,纵轴代表两组评价者对各景观评价要素计算绝对平均值的差异(因子差异分析图,略)。从图1可见,心理和整体2个要素曲线波动最大,表明受声、味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要素;景观环境形象(包括空间、色彩、形体三个要素)曲线最为平滑,受影响程度最小。心理要素中,愉悦度因子受影响程度最大,而归属感、安全感、新奇感三个因子受影响程度相当;整体要素中,吸引力因子受影响较大,其次为特色度因子。就声环境和味环境二者对公园景观视觉效果评价要素和因子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差异不显著。声环境影响下,心理要素受影响程度略高于整体要素,而味环境影响下,整体要素高于心理要素。综上可知,正面的声、味环境因素首先提高了游客的愉悦度,并使游客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也增强了公园的吸引力和特色。反之,同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环境要素在6个要素中受影响程度列第三,但环境要素中的生命力和环境协调度2个因子受影响程度最为明显。可见,声、味环境对于环境生态绿化的重要性。
3.2声、味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评价主因子提取
3.2.2因子轴的抽出通过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因子旋转后载荷系数表(见表4),考察因子轴构成的尺度,并加以命名。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1在色相、色彩丰富度、尺度感、动感、美感等方面载荷较大,且相互之间差异较小,均处于0.78~0.85之间,命名为形式因子;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2在连续度和有序性两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协调因子;景观环境形象主因子3在空间感、光感和色彩纯净度3个方面载荷较大,其中空间感方面的载荷达到0.99,相关程度最大,命名为空间因子。环境生态绿化主因子1在环境协调度、生命力、植被覆盖度等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生态因子;环境生态绿化主因子2命名为污染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1在特色度、新奇感和吸引力3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特色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2在归属感和愉悦度两个方面载荷较大,命名为认同因子;大众行为心理主因子3命名为安全因子。基于上述分析,提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形式因子、协调因子、空间因子、生态因子、污染因子、特色因子、认同因子和安全因子。特色因子、认同因子和安全因子为最主要的因子,三者累计因子载荷达98.3%;生态因子、污染因子也是重要的因子,两者累计因子载荷达95.3%;形式因子、协调因子、空间因子是公园景观构图的基本要求,三者累计因子载荷达87.9%。按照中国古典园林三境的理解,福州市公园景观影响主因子的排序依次为意境、情境和物境。这就要求福州市在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时,首先,应思考如何融入地方文化,营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景观,使游客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对公园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创造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最后,在公园景观整体规划上,把握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等重要法则,做到空间组织有序,创造步移景异的物境。4结论与讨论本研究将声、味环境因素纳入评价者对公园景观的感知中,运用SD法,系统地分析了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揭示了在公园景观感知中,“声”、“味”之于“视”的影响规律,并以声、味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公园景观视觉评价结果为基础数据,结合因子分析法,进行公园景观设计主要影响因子提取。相比基于单一景观视觉感知的研究,其结论更为客观、合理。通过本文的案例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启示。第一,声、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的视觉感知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且负面因素产生的影响比正面因素更为显著。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们不能仅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声景观和嗅觉景观的设计,在消除负面的声、味环境因素的同时积极营造正面的声、味环境。第二,声、味环境因素对于不同的公园景观评价要素和因子,其影响有所不同,心理要素和整体要素受影响程度最为显著,其次为环境要素。由此可见,声、味环境对公园情境、意境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综合考虑声、味环境因素所提取的公园景观视觉效果的8个主因子,可为公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总之,为了真正提升公园的品位,满足人们对公园景观全身心的享受,应将声、味环境要素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构成,全方位、多视角地实现景观的整体塑造,从而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公园景观。本文就味环境对评价者公园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进行测试时,因无法实现实地的对比分析,只能口头告知被试者相关信息,引导被试者进行想象,这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试验的结果。因此,如何改进测试方式,使结论更为客观,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ranz G,Heyde M,Buelthoff H H.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al space in virtual realityexploring relations between features and affective appraisals of rectangular indoorspaces[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5,14(2):1651721.
[2]Imamoglu plexity liking and familiarity architecture and nonarchitecture Turkish students’s assessments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house facad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0,20(1):516.
[3]Llinares C,Page A.Application of product differential semantics to quantify purchaser perceptions in housing assessment[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7,42(7):24882497.
[4]Osgood C E.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M].Chicago:Illinois Univ Press,1957.
[5]Torigoe K.Soundscape,its concept and practice[M].Tokyo:Kashima press,1999.
[6]阿诺德·柏林特.远方的城市:关于都市美学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11.
[7]曹娟,梁伊任,章俊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调查与评价初探[J].中国园林,2004(7):6771.
[8]冈本耕平.都市空间的认知与行为[M].东京:古今书院,2000:288.
[9]葛坚,卜华.关于城市公园声景观及其设计的探讨[J].建筑学报,2003(9):5860.
[10]葛坚,陆江,郭宏峰,等.城市开放空间声景观形态构成及设计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9):15691573.
[11]郭宏峰,李辉.声景观设计及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嵊州艇湖水城的声景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7(3):149151.
[12]黄瑛.有机更新的城市历史公园规划设计与改造——基于拉萨宗角禄康公园改造的SD法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35138.
[13]贾致荣,郭忠印,刘学博.公路边坡景观视觉效果的定量评价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11):154159.
[14]姜鹏鹏,王晓云.中国滨海旅游城市竞争力分析——以大连、青岛、厦门和三亚为例[J].旅游科学,2008(5):1218.
[15]江昼,张捷,祁秋寅.城市雕塑环境空间视觉满意度的定量评价——以南京市三处城市雕塑环境空间为例[J].经济地理,2008(6):10121014.
[16]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5):13.
[1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8]王德,张昀,崔昆仑.基于SD法的城市感知研究——以浙江台州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6):15281536.
[19]王建伟,王瑶,綦国巍.新乡市潞王陵景区景观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0(19):196200.
[20]吴颖娇,张邦俊.环境声学的新领域——声景观研究[J].科技通报,2004(6):565568.
[21]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16——SD法[J].中国园林,2004(10):5458.
[22]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29248.
关键词:现代城市;市政道路;景观设计
Abstract: urban road is the urban structure skeleton, is where the city's vitality, it is the place of the most concentrated crowd activities. And municipal road landscape i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urban traffic traffic space form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so, municipal road landscape in the urban landscape occupie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paper that modern city of municipal road landscape design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modern city; Municipal road;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在城市发展中,交通道路建设是一个必不可少得元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道路建设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道路绿化也越来越重视。建设一个既满通功能要求,又生态美观的绿化景观道路,会给人们带来整洁清新的感觉,也给城市建设注入了无限生机,它既是城市景观的网路,又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使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一、现代城市市政道路景观的功能
分析道路景观要从道路景观的功能入手,对于城市道路而言,其功能主要有 3个方面:交通功能、城市景观功能和环境功能。在传统的城市道路照明中,比较重视道路的交通功能,而忽视了景观环境功能。而景观的主要功能又主要是指其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景观的生产功能主要指景观的物质生产能力,不同景观,其物质生产能力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共同的特征是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景观的生产功能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的生产功能和农业景观的生产功能两部分。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持景观的稳定性,其具体表现在景观与流的相互作用上。当水、风、土流、冰川、火及人工形成的人流、物流穿越景观时,景观有传输和阻碍两种功能。城市道路所能达到的使用路者达到空间转移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用路者在穿越景观。景观的美学功能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的美学功能和文化景观的美学功能两个方面。景观作为城市道路的重要附属部分,为了使城市道路的功能达到最优,景观的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就成为其主要的功能。
二、现代城市市政道路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道路建设对景观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道路建设时对原有道路无法避免的填或挖,以及一些不合理的或是不够美观的道路和桥隧设计等将影响和破坏固有的天然景观;另一方面,合理的设计和修饰也可能为原有景观增色,甚至形成新的人工风景点。同样,景观对城市道路的影响也是如此,合理景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道路使用者感到赏心悦目,而且可以增加行车的安全感;与之相反,不良的景观设计无法减轻道路使用者的疲劳,从而无法增强行车的安全感,甚至造成交通隐患。总之,道路与景观的作用是相互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三、景观要素分析
景观要素是构成景观的各组成因素。细分起来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道路本身、道路的植栽、道路交通设施,沿街的建筑物、结点,远景中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以及人的活动,地下部分的交通设施、商业设施、能源、通信设施、排水设施,还有变动因素:季节、气候、时间,将这些因素都融入和考虑在设计中,可增加道路景观的个性化和城市特色。上述的“道路”和“沿街”两部分是城市道路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而“远景”、“人的活动”“、地下部分”、“变动因素”等几项是仅次于“道路”和“沿街”两项的重要构成要素。不同的景观要素在道路的景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3.1视觉分析
方面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道路与周围环境及自然景观的协调所进行的分析研究结果,能满足视觉的连续性,以及舒适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就称为视觉分析。在视觉方面,道路景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道路自身的一些因素:路线布局的三维空间线形、道路几何尺寸的线形变化、道路结构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3.2 交通心理方面
从道路使用者的感官出发,对道路使用的便利性、通畅性以及和谐感出发进行分析研究,使道路景观的设计满足方便行人行走,驾驶员行车,且景观的设计能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辅助用路者完成自己的出行目的,并且能使出行愉快通畅,把原来认为只是枯燥简单的出行转化成为一种享受,在实现地点转移的同时还能充分利用中途的时间享受街道上的风景。在交通心理方面,除了影响道路使用的关键性线形因素外,还有结构物的设置、行道树的植栽、路边绿化等。道路的植栽,可以丰富道路沿途景观,增进道路和沿途景观的协调,提高行车的舒适性,使包括道路在内的整个区域风景更加美丽;改善行车条件,引导视线、遮光,减轻行车的紧张状态,消除视觉疲劳,确保交通安全;减轻交通造成的危害,改善沿线环境。
3.3 文化氛围方面
文化因素与设计者有关,设计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对同一客体的设计不会是完全相同的。他们对色彩、线形及建筑物构造的喜好,以及对名胜古迹的态度等,都将对设计结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道路景观要素中文化方面的要素主要指构造物的色彩、造型、名胜古迹、广告等。由于部分城市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城市风格,那么其道路的风格也应该与之协调,现代气息十足的城市在色彩上会更加时尚和艳丽,古城里则不适合安放大型的广告画等。
四、现代城市市政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与城市市政道路的性质和功能相适应
由于城市布局、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及交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道路组成会产生不同的路网。大城市有快速道路系统、交通干道系统等,由于交通目的的不同,不同环境中的景观元素要求也不同,路旁建筑、绿地、雕塑以及道路自身设计都必须符合不同道路的特点。
4.1 考虑道路使用者的行为规律与视觉特性
道路上的人流、车流都是在动态过程中观赏街景,又由于各自交通目的(上班、购物、旅游等)和交通手段(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不同,产生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性, 设计中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
4.2 考虑综合效应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要求各个景观元素组成的街景统一协调,而且与城市自然景色(地形、山峰、湖泊及绿地等)、历史文物(古建筑、古桥梁、古塔、传统的街巷等)以及现代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 并作一体化设计、创造有特色又有时代感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 城市入口,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城市公共系统中,城市入口扮演的是城市“大门”的角色[1]。城市入口地段作为城市门户,既是城市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又是一个能很好展示城市形象、文化与个性的窗口[2]。城市入口地段是人们认知城市的开始,一个城市的入口地段景观规划设计的好坏将决定人们对这个城市第一感觉的好坏。如同评价一个人一样,虽不能仅凭第一感觉来下定结论,但第一好感无疑会为之加分。在进行城市入口地段规划设计之前,首先必须明确城市入口地段的相关概念。
1城市景观分类与感知方式
1.1城市景观分类
城市景观是指存在于城市这个特定区域的景观,分为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城市自然景观主要是指存在于城市中的经过或未经过人工修饰的山水和植物景观;人工景观主要是指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环境小品[3]。城市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景观要素通过一定的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城市景观系统。之所以是个复杂的系统,一方面是因为构成城市景观系统要素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景观系统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由许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比如城市景观标志系统由城标、区标、地标组成。了解城市景观分类,就必须了解城市景观的系统性。
1.2景观感知方式
人的行为有动态与静态之分,如人借助交通工具或步行和停驻下来。景观的存在也有动静之分,如多变的大气或流动的河水和山体或建筑。因此感知景观的方式也有动态与静态之分。动态景观感知方式多指从人的动态行为角度出发来观景的方式,也就是说人在视觉场景变动中来观赏景观。应该指出的是动态景观感知方式又分为快速和慢速方式,它们是相对概念,比如人步行中感知景观相对于乘坐汽车是一种慢速感知景观方式,反这则反。静态景观感知方式指从人的静态行为角度出发来观景的方式,是在一定的视觉场景中观赏景观。
2城市入口地段
2.1城市入口地段定义
城市入口地段是指从一个区别于特定城市的地域进入这个特定城市的过渡地段。具体而言,指从乡村进入城市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抑或从风景区到城市的过渡地段。它是一个视觉敏感区,敏感性在于空间特质的高度差异性。
2.2城市入口地段景观感知方式
现在属于速度的时代,时间距离取代了地理距离,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题与阻碍。现代人借助快速交通工具进入一个城市,由此可见城市入口地段景观感知方式必然是动态的而且是快速动态方式。人们是乘火车、汽车等快速交通工具进入城市入口地段来感知景观,感知城市的。这种快速动态景观感知方式是一种模糊的感知方式,这就要求目标景观具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如足够的体量和鲜明的色彩,这样才能吸引人的目光,才能起到突显入口的特殊性进而表达城市的特质性。
3项目简介
岳阳君山桥头三角坪地块(以下简称为桥头三角坪)位于岳阳市君山城区东侧,处于洞庭湖大桥引桥段,北侧长江蜿蜒而过,东侧紧邻洞庭湖,洞庭西路从中穿过,自然资源优势显著,共约61公顷,是岳阳市主城区进入君山城区的重要入口之一。(如图1)
图1区位图
4设计思路与方法
设计思路是实践项目的指导思想,没有正确的思路或根本没有思路,设计将难免沦为平庸或拙劣。设计方法就是沿着一条设计思路在进行整体或局部设计时采用的这种或那种理论与方法。本案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是:景观资源要素分析——景观要素创新——景观要素组织——景观设计。其中景观要素组织是基于一定的原则上进行的。同时在对景观要素进行组织时采用某种或多种设计方法或理论。本案在组织景观要素时采用了外部空间理论,“视觉过渡理论”。
4.1景观资源要素分析
本案所处地理位独特,景观资源要素丰富。北部长江、南部洞庭湖以及生态湿地属于自然景观要素。洞庭湖大桥属于构筑物景观要素。它们共同组成了该地段良好的景观资源,为规划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与设计条件。
4.2景观要素创造
基于项目设计要求——五星级酒店、商业街、高档住区单靠已有的景观资源要素是根本不能满足设计需要。虽然大量的建设量与自然景观资源产生了矛盾,但只要经过合理地组织景观要素将会化干戈为玉帛,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案利用五星级酒店的设计要求,将五星级酒店打造成建筑景观要素,并形成该地段的标志景观。将自然景观与建筑景观的过渡地带打造成人工修剪的植物景观。
4.3景观要素组织
4.3.1景观要素组织原则
本案景观要素的组织遵循了系统性、连续性、记忆性、美观性四条原则。系统性也称整体性,既指各要素按照主次地位有序的形成整体,又指完整的子系统放在一起时能形起另一个大系统。连续性指景观要素要有过渡性,有起有伏。记忆性指整个景观系统的设计要达到让人记性的目的,这样才能发挥入口地段的识别性,进而展现城市的特质性。美观性这是非常必要的,丑陋的景观纵使能让人记住它,但这样的记忆是消极的是应该抹掉的。
4.3.2具体景观要素组织
依照系统性原则,该案从建筑物景观系统入手。将标志建筑——酒店布置于洞庭西路南侧可视性强的位置。通过酒店与其他建筑体量,形体,高度对比,充分突显其标志作用。该系统如同构图一般,酒店为图其它建筑为底,共同形成了建筑物景观系统。依照连续性原则,本案将洞庭西路作为连续的载体,它将江湖景观、植物景观、构筑物景观、环境小品景观、建筑景观通过线形空间组织在一起,从自然环境缓慢过渡到从工环境。依照记忆性原则,造型独特,“绝对”体量与高度的酒店将会路人记住它,下文将具体介绍标志酒店的设计方法。美观性始终是设计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5标志建筑景观设计
可记忆性是标志设计的最终目标。要达到见之就能识之,想之就能忆之的日的,这就要求标志在一定地域的唯一性。本案标志建筑景观设计运用了外部空间理论并基于当地文化进行设计,旨在打造标志的独特性。
5.1空间尺度设计
酒店的高度是由视觉与空间围合程度的关系确定的。(见下表)而视角与视点的选取则至关重要。
视角的选取。入口地段的快速运态景观感知方式,决定了人在该地段很难观赏到建筑的细部,光靠观看建筑的轮廓以及它与周围物体的关系来识别。依据上表得出观赏标志建筑景观时,最佳视角应在11°20′—18°之间,即H/D=1/3—1/5之间。
视点的选取。以下图所示选取视点D为最佳视点。因为D点处于地块边界处同时也是自然生态景观与人工景观的交界处,并且D点处于洞庭湖大桥进入君山的末端。在桥上观赏完江湖景观立马就能观赏到君山标志建筑景观,在视觉上进行强烈的对比,使人紧张与兴奋。(如图2)
酒店高度的确定。若位于最佳视点D能清晰感知酒店形体及空间关系,则视点D的视角应在11°20′—18°之间,即H/D=1/3—1/5之间,D=700米,那么,140米
视觉与空间围合关系一览表图2视点选取
5.2基于文化设计
文化是随地域的变化而不同的。为了强化酒店的标志性,设计将君山的银针茶文化与酒店的造型联系起来。“君山银针”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酒店外形取意于“君山银针”的针形特点,通过银针茶文化来突显它的标志性。(如图3)
图3酒店设计过程
结语
城市入口地段景观规划设计没有特定的方法,但规划设计思路却是相同的。在敏感的城市入口地段景观的设计不能任意而行,特别是标志景观应该有它的设计依据与记忆价值所在。“景观资源要素分析——景观要素创新——景观要素组织——景观设计”这条思路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不管是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等都需要这样一条基于有,提升有或创造无的指导思想。当然最终的成果必须是经济的、美观的、适用的。
参考文献
[1] 余柏椿. 非常城市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2] 李孜孜. 城市入口地段设计探讨及实践——台州市黄岩区北入口地段规划设计[J]. 浙江建筑,2006.01.
[3] 余柏椿. 非常城市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4] 王胜利. 视线分析与高度控制——以北京和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例[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06
[5] (日)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M]. 尹培桐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关键词:道路设计;线形设计;景观;交通安全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道路线形是指道路整体的空间路线形状,也就是道路中心线的空间化,由直线和曲线连接而成。线形设计是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高质量的线形设计不仅可以提高驾驶者和乘客的舒适度,降低交通安全事故,还可以起到行车分流,加快速度的作用,尤其是城市道路设计。城市道路是呈现一个不规则的网状结构,它是城市的骨架,良好的线形设计还起到减少堵车,美化城市的效果。
图1 城市道路线形分类
2、道路几何线形可以提高交通安全,降低事故的发生
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干道,其线形设计非常重要。线形的设计情况对城市交通的安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线形设计不合理,那么道路的通行能力会下降,驾驶员也不会选择这条道路通行,容易造成局部堵车现象,引发各种交通事故。
2.1道路平面线形与交通安全
平面线形就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应当保持连续,并且要和周边地形环境相匹配。在设计线形时应当以曲线为主,结合道路地形和建筑物,尽量增加线形的自由度,同时为驾驶员提供一个良好的驾驶条件。长直线不宜过多,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情绪变化。
2.1.1直线设计
直线是道路设计中最常用的线形,其优点在于视野大,有利于超车、加速、减速,但是直线过长的话就适得其反,过于单调的行驶会产生疲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且驾驶员在长直线行驶时都喜欢加速,遇到紧急情况无法立即集中精神,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不利于行车安全。在高速公路设计中,最长的直线不应超过最大车速的三分钟车程。
2.1.2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是作为过渡用,一般都是回旋线即曲率随曲线长度而增加的曲线,它有利于驾驶员打方向盘,缓和驾驶员受到的离心加速度作用。它的设计应当具备足够的长度和合理的曲率。
2.2小偏角设计与交通安全
小偏角是指角度小于7的偏角。小偏角会使得驾驶员出现视觉错觉,平曲线的长度看起来会短一些,影响驾驶员的转向,诱发行车事故,角度越小,错觉越大。但是小偏角可以解决定线问题,是当前平面定线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小偏角的处理方法一般是多利用交叉口让路线转折或者进行专门的弯道设计。
2.3、道路纵断面线形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3.1竖曲线
竖曲线的半径不宜过小,否则会造成平纵曲线的组合不合理,进而无法保证视距的连续,特别是凸曲线会让人产生一种悬空感从而短暂的失去行驶方向,且曲率越大,视距就越短,事故发生的概率就越大。因此在设计竖曲线的时候应当设计足够长的半径和长度。
2.3.2纵坡度
纵坡对行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当坡度多大时,容易发生上坡熄火和下坡刹不住车,不同车辆的行车速度差距较大,增加了控车难度,遇到突发事故就会发生连锁效应。因此,在设计纵坡时不宜过长,角度不能太大。
3、城市道路线形与道路景观
平直无变化的直线型道路很难收到景观效果,坐车或行驶中会有这样的体会,车辆拐过一个平滑的弯道,可能一下进入一个新的视野或是滨湖或是桥梁(如下图)。这给驾驶员和乘客良好的视觉享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疲劳感。此外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讲,道路景观设计的好坏会直接或间接的对驾驶员心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道路行车安全。行车实践表明:在空旷的地段设置长直线形,因景观单一,不能很好地引导驾驶员视线,诱发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更高。因而公路的设计者应坚持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原则,使驾车环境对驾驶员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产生积极的作用,以利安全行车。比如在高速公路的下坡和转弯处应在驾驶员的视距范围内安排一定的道路景观,如绿化、构筑物节点等,使驾驶员的视点能随之变化:在高填方弯道外侧边坡植树,既可以是曲线变化非常明显,又可减轻驾驶员恐惧心理。
图2:道路交通节点
3.1 城市道路景观组成要素
山体、水域、林木、建筑、道路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景观视觉形式,这些视觉形式可以分解成最为基本的景观组成要素一点、线、面。
点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依据,小的或远处的景物在视觉上都可以被认为是点。在道路景观中,点通常被作为特殊的景观聚集点来形成一定的道路景观空间,或作为该道路景观空间的趣味中心,如设立在道路两侧的雕塑、喷泉等;线比点具有更强的感情性格,它是点进行移动的轨迹,是面的边缘和面与面的交界。线具有位置、长度和一定的宽度,它在视觉景观中运用广泛:景观线性存在于河流、小溪、树林边界、城市天际线、道路街道等。线构成了城市道路景观最为重要的因素,如行道树、建筑布局、道路分隔带等都构成了道路线形特有的景观特征;面在几何学中面的含义就是线移动的轨迹。面具有长宽两度空间,它在造型中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形态,是视觉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面的围合通常构成一个特定的空间,如道路两侧特定的城市功能区等。
3.2 城市道路设计与景观的协调
通常人们所见的各种景观,是一个整体意向,其可拆解为许多的组成要素。以道路景观而言.一般在道路上所看到的景观,其景观组成要素可分为道路要素、沿道要素、远景要素三类。道路规划设计时,通常只能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即道路要素一项。所以道路景观质量的提升,应做到将道路要素尽量与沿道要素、远景要素相融合。
3.3 道路平面线形与景观的协调
平面直线:直线道路与曲线道路各有其视觉特性,直线道路的特性是景观视野通畅性好。古人将“道路如矢”作为道路美的象征,并且很早就认识到在道路的轴线上设置标志物,可以将视线集中在道路尽头。如利用城楼、雕塑等高大建筑物构成道路空间景观的焦点,吸引行人视线。但在现代,汽车高速行驶的情况下,直线容易形成单调、呆板的感受,没有动感,尤其是长直线,容易引起驾驶员疲劳,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因此,在设计中,应注意采用合理的直线段长度。一般在路幅较宽的快速路和主干路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道路两侧优美的自然地物地貌或城市建筑物作为道路动态背景,给使用者舒适、良好的视觉感受。
平曲线的弯曲、转折都会给一定程度上的增加线形的美观,配合以景观设计往往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的曲线道路曲率不同,也会营造不同的视觉感受。一般曲线半径在100到150m以内最好,这样可以提供较好的视野并且在行进过程中景观的切换不至于频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视觉效果,但是当曲线半径小于50m时容易出现急转弯而引起了视野停留问题,当过了转弯点,视野突然回复,景观会突然转变,这时就需要在转弯处设置一些地景设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几何线形、合理的线形设计是道路设计的重中之重,不仅事关行车的安全,也是道路设计发展的趋势。在道路设计中,不仅要尽量做到平曲线结合,还需要设置相应的景观节点,将景观设计和线形设计相结合并融会贯通,为驾驶员营造一个良好的行车环境。同时,应当加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多考虑驾驶员和乘客的心理、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道路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叶吉荣. 城市道路线形的合理运用及优化设计[J]. 中国城市经济. 2010(08)
[2] 刘海其. 公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8)
[3] 张卫兵,程双希. 视觉分析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 山西科技.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