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健全机制、科学规划、先易后难、改善服务、支农惠农”的原则;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街道)”评定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形成“信用惠农、信贷支农、支付便农”的支农惠农体系。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3年时间的建设,为全县农户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信用档案,初步形成信用宣传、信用档案征集、信用评价和信贷支持为一体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格局。
(二)具体目标
2012年全县农户信用档案覆盖面累计达到30%,2013年累计达到70%,2014年累计达到90%。在此基础上,到2014年末,农户贷款覆盖面达到有信用档案农户的30%以上。
三、工作机制
(一)组织形式
我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采取“政府主导、人行牵头、部门参与、依托基层、形成网络、建立平台、信息共享”的组织形式。
1.县政府主导。县政府主导全县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包括成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总体目标、考核阶段性成效,并组织协调乡镇(街道)、部门的工作。
2.人行县支行牵头。人行县支行具体负责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制定、组织信用户的评定和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等。
3.乡镇(街道)、部门联动。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级有关部门以及涉农金融机构按各自职责,积极开展我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二)组织工作机构
1.成立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农村信用等级评价领导小组,见附件),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和分管金融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县法院、县农办、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农林局、县人口计生局、县海洋渔业局、市工商局分局、人行县支行、银监局监管办、各涉农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行县支行,办公室成员由县政府办公室、县法院、县农办、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农林局、县人口计生局、县海洋渔业局、市工商局分局、人行县支行、银监局监管办、各涉农金融机构具体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
2.各乡镇(街道)成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和所在乡镇(街道)金融机构负责人为副组长,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金融机构信贷员为成员。负责本辖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并按行政村建立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小组,成员由联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班子成员和所在乡镇(街道)金融机构信贷员(农村金融指导员)组成,负责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信用户的初审。
三、工作内容和步骤
(一)农户信用档案征集
1.农户信息的采集。农户信用档案的采集由行政村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小组实施。农户信用档案内容包括农户基本信息、住房信息、生产资料信息、信贷信息、其他信息等五大类。
2.农户信用档案的录入。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由联村干部、村两委会成员、大学生村官等人员组成的信息采集小组,并采取“分片负责、一对一服务”的办法,上门逐户采集本村的农户信用信息。信息采集小组将农户信用档案按照“省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和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表格内容录入,并按规定要求进行信息的更新。
(二)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街道)的评定
1.评定程序。信用户的评定以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打分为主,结合行政村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小组意见进行初评,乡镇(街道)评价小组进行评定,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由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信用证》。信用村的评定由乡镇(街道)评价小组初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认定。信用乡镇(街道)的评定由县领导小组评定。信用村和信用乡镇(街道)由县政府发文公布,并颁发信用牌匾。
2.评定标准。信用户的评定标准采用“省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自动打分和信用户评定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的评分标准为: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一般,59分以下为差。行政村信用户评定小组对系统自动评分产生的信用户无异议的,按照系统打分将农户信用等级分别评定为AAA级信用户、AA级信用户和A级信用户。
信用村的评定在信用户评定的基础上进行,信用村评定标准要求本村信用农户达到50%以上。
信用乡镇(街道)的评定在信用村评定基础上进行,信用乡镇(街道)评定标准要求本乡镇(街道)信用村达到50%以上。
3.信用复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街道)每三年进行一次复评。
(三)信贷优惠政策
1.涉农金融机构在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时,应主动使用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参考信用评定结果,在授信额度、审批程序、服务种类、贷款利率、抵(质)押物等方面予以优惠和政策支持(具体的优惠政策另定)。
2.县政府对涉农金融机构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另定)。
(四)系统建设和维护
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已建立“省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我县该系统的管理权限在人行县支行。由行政村信息采集小组成员通过手工表格进行信息采集,再统一录入规定的电子表格,最后由人行县支行将电子表格导入农户信息系统。待将来系统外接成功后,逐步实现相关部门、涉农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共享。
(五)工作步骤
1.启动阶段(2012年4月-5月)。成立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农村信用等级评价领导小组)和乡镇(街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订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县农村信用等级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2.试点阶段(2012年5月-6月)。以长街镇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镇,由该镇各行政村信息采集和信用评议小组负责向广大农户发放信息采集手工表格,经小组成员录入电子表格后定期送交人行县支行,统一导入省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农户信用信息采集量达全镇70%以上,并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评定工作。
3.动员推广阶段(2012年6月-9月)。在试点取得实际成效的前提下,召开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会,在我县各乡镇(街道)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力争2012年底前全县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户数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30%;2013年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户数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70%;2014年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户数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90%,有信贷业务的农户占信息采集户数的30%以上。
4.应用阶段(2012年9月-11月)。首次全面开展2012-2014年“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街道)”评定工作。
5.总结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对推进我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并开展评先评优活动。
(六)财政支持措施
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农村信用信息采集、培训、数据录入等经费支出,并对参与信息采集的村干部(或其他工作人员)提供经费补贴,确保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晋宁县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首先,晋宁县属于昆明市的郊县,位于滇池南岸,距离昆明主城区60公里,东北以玉溪市接壤,西南与呈贡新区和安宁市比邻,全县共有人口27.96万人,县辖6个乡镇、一个街道办,有村委会129个,村民小组616个,自然村524个,辖区面积1336.6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7.86%,耕地面积17.24万亩。
其次,2012年末晋宁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跻身“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近几年随着晋宁县工业园区的建立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大力推进,截止2013年底,晋宁县工业园区大力培育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升规24户,使园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64户,狠抓项目推进,全年召开重大项目推进会60余次;创新方式,突破融资瓶颈,打造园区投资开发公司融资平台,与多家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融资达到5亿多元;积极申请中央、省市级财政资金、政策支持,园区发展规划、建设、土地指标的瓶颈得到突破;储备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全年签订投资协议32个,签约总额242亿元,储备重大项目12个,引进市外到位资金33.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15万美元,通过落实以上措施,工业园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承载力进一步增强。截止2013年年末,晋宁县工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1.8%,完成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03亿元,占全县的90%以上,实现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双双超百亿。2013年地方年末财政收入达到20.78亿元
再次,晋宁县政府按照“强基础、扶龙头、促增效、提内涵、扩外延”的要求加快农村和农业建设,坚持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投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一是提升传统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推进“菜、花、奶、烟”等农业产品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发展都市农业,实现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区建设,突出发展城郊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园区。三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三带八化十有”的建设目标,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幸福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1个省级重点村、2个市级小康示范村及7个县级示范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同步实现小康,拓展农村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房所有权流转,促进资本化运作,帮助农民筹集发展资金。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截止2013年年末晋宁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17亿元,其中蔬菜花卉奶牛产值达到20.40亿元。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2012年末晋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061元,比2011年增1539元,增幅为20.4%。2013年末晋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728元,比2012年增加1667元,增幅为18.4%。逐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的发展目标。
二、晋宁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一是自2011年10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人行晋宁支行与晋宁县农行、农村信用社协同努力,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统一部署、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按照人民银行在全云南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部署,通过依法合规地组织、收集、利用社会各类信用信息资源,依托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基础数据,逐步建立起了系统信息互为支撑、评分构架经济合理的信用体系系统。
二是在完成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管理指标体系的诚信标准建立和评定方法等工作的基础上,我县在人民银行组建了征信中心,设立了2名专职人员,专职负责农户信息的收集、录入和存档、信息更新及查询工作。2013年3月,以农村和城镇居民金融信用管理指标体系和评定分值为基础,借鉴广东和南京两地的经验,昆明中支开发了一套适合晋宁县实情的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征信软件,软件系统的开发,实现了操作简单、自动评分、自动评级、更新方便、查询快捷等功能,为晋宁县信用体系建设提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为全面推动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人行晋宁支行按照《晋宁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计划》稳步落实本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县金融办、人行晋宁支行为推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工作,县金融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我县各乡城镇政府的支持下,为保证数据采集的质量,截止2014年6月共举行了10期对各村委会信息采集员数据采集的培训班,对信息采集员进行了相关信息采集业务知识的宣传培训,参加培训人员达1300余人,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不断提高。培训结束后共对全县各村委会发放农户信息采集档案表70000余份,宣传资料10000余份。通过培训,让各乡镇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了更进一步认识。为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宣传到位,由各乡镇负责组织,各乡镇相关部门及当地金融机构积极参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工作在赶集日做到“宣传上街”、平日里做到“宣传下乡”,使广大群众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今后的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为确保我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报经晋宁县人民政府同意,最终确定开立一个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保证金专用存款账户,首笔保证金100万元于2012年5月由政府出资到位,第二笔保证金100万元2013年6月政府出资到位并存入专用账户进行管理,并出台了《晋宁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担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我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是为做好我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2012年11月15日下午,全县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会在县联社四楼会议室召开,县委、县政府、县人行、县金融办、县银监办、各金融机构领导出席了会议。按照《晋宁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采取边试点、边总结、边研究、边解决的办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为“十二五”发展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截止2014年6月30目,晋宁县全县所辖农户数62505户,农村农户信息已经采集48412户,导入“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47880户,农户信用基础数据库数据建档完成77.45%。评定的信用户3909户,其中1A级信用户1917户、2A级信用户1597户、3A级信用户396户,分三批累计发放农户信用贷款2004万元。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第一批农户信用贷款在试点村汉营和中村谊发放,共计330万元,已到期全部收回;第二批贷款在晋城镇的8个信用村发放,共计502万元,受益农户101户,将于今年11月到期;第三批农户信用贷款于今年5月在上蒜镇牛恋村委会发放。共计发放1172万元,受益农户达到249户。三批共计发放农户信用贷款2004万元。全县信用户占比6.25%,信用村9个,占比6.77%,信用乡镇1个,占比14.29%。目前,我支行正在抓紧时间对我县已经导入“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的农户进行评分,已完成评分6000余户,根据评分情况,我县今年内将加大对农户信用评级力度,进一步扩大农户信用贷款人群,加大贷款力度。为晋宁县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更多资金,为信用县创建打下良好基础。
三、晋宁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县创建存在的问题
(一)与《云南省信用县市区创建评价暂行办法》存在差距
1.辖区建立电子信用档案的农户数的占比没有达到80%,截止2014年6月30日为77.45,信用乡镇占全县乡镇总数比列还没有达到60%,截止2014年6月30日为14.29%。
2.县辖金融机构种类齐全程度不够高,辖区无政策性银行。面向农村金融市场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目前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村镇银行还未正式开业。
3.县辖金融机构近三年的资产利润率没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县辖金融机构近三年的存贷款增幅没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存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贷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保险意识差,涉农保险投保率低,不能达到50%的标准。
6.农村信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对违约失信的惩戒机制,造成全社会较为严重的信用危机,也给广大农村消费者和金融机构造成了极大伤害。县政府、人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部门虽然近年来在营造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培育出一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使农村的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部分地方的农村信用环境仍然薄弱。
(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仍存在不足,导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1.从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以来,地方政府更侧重于农户信用贷款的发放,认为贷款的发放才有示范效应,才能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建档,扩大建档面。而忽视了一些基础工作的落实。
2.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个别乡镇没有及时地把创建信用村、信用户的条件及好处向农民宣传清楚,社会诚信氛围不浓,有的农户如今还不知道信用村和信用户应具备的条件。
3.有的村委会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不认真,一些信用评定小组流于形式,有的村小组所有农户的信用评级都相同,增大了信用评定工作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导致信用评定过程中出现了信息失真和走过场现象。
4.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财不外露的传统思想在广大农村农户的思想认识中根深蒂固,导致采集的农户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数据导入系统评分过低,影响正常的授信额度的确定。授信额度过低又会影响农户贷款的积极性。
5.受体制和各项机制的制约和影响,目前晋宁县直接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取得一定成效的涉农金融机构只有晋宁县农村信用联社一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和信用县的创建工作。
四、晋宁县信用县创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我县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总体要求,坚持“统一部署、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把金融生态建设作为改善发展环境的首要任务来抓,深入开展“信用县”创建活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创建“信用县”活动的目的是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创建“信用县”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切实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搭建坚实的服务平台。
2.加强组织领导。由县金融办牵头成立晋宁县创建“信用县”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信用县”创建活动的深入有效实施。把创建“信用县”工作列入各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各乡(镇)要相应成立创建活动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落实。
3.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工商、税务、司法、新闻和企业主管等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金融手段、舆论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信用县创建宣传活动,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依法维护金融部门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整治社会信用环境活动推向深入。
(二)总体目标
深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推动晋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县社会信用状况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功能不断增强,辖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中小企业、农业贷款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增速,信贷资产质量始终保持全省前列水平,农民参保率不断提高,全面完成晋宁县经济发展目标。
1.全县60%的乡镇被评选为“信用乡镇”,75%的行政村被评为“信用村”,力争实现全县信用乡镇和信用村比例居全省前列。
2.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必须控制在5%以内,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显著提高。
3.全县新增存贷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量居全省前列,涉农贷款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量高于全省水平。
4.不良贷款比例控制。有不良贷款的金融机构要采取措施积极清收。
5.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县80%以上的农户家庭信用信息都能进入农户信用管理系统。而且得到实时更新。
6.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培育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7.建立晋宁县信用县创建长效机制及监督机制。
五、晋宁县信用县创建建议
(一)加大县辖农村地区《征信管理条例》和《社会信用体系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宣传工作做实做细
1.《征信管理条例》已于2013年3月15日正式实施,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各方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为央行履行征信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为央行对征信信用数据的收集、加工与利用提供法律支持。但是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公众和企业熟知。
2.还应进一步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宣传和落实,为晋宁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险创建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和援助。
(二)继续加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不断优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
一是应该针对晋宁县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全县信用评级分数线,特别是山区、半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像六街、夕阳等地区在原来评定等级的三个基础分数线分别下调10~15分。像晋城、宝峰、古城等地区的分数线可以适当下调5~10分。以提高信用户的评定数量,增加信用户的评定数量才能提高信用村的评定率。也才能提高信用乡镇的评定率。符合信用县创建标准。
二是地方政府要大力开展诚信工程建设和信用村(镇)建设,按照云政办发【2013】134号文件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管理的通知精神规范评定程序,实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公开、公平、公正,提高信用乡镇权威性,使信用乡镇发挥更大示范带头作用。
三是针对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要积极推动县域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要努力形成全社会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使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信用基础。
(三)加快完善征信服务体系,并大力推广使用,提升农民的信用道德层次
1.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不断提高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特别要研究开发适合农户特点的信用信息征集指标,推出能反映农户信用状况的农户版个人信用报告。信贷市场是开放的,是一方对多方的市场,特别是针对“三农”的农户贷款,涉及千家万户,地点分散,银行和信用社不可能掌握借款者所有的信用信息,如果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都将纳入到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中,就能解决银行和企业、信用社和农户信息不对称问题,信贷人员可以利用征信系统全面、准确地了解借款人的信用情况,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减少入户调查的时间和精力。
2.扩大征信系统应用效能。应以政府为主导,对在两个系统中有严重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不予政策优惠和提拔任用、限制贷款等措施,增加其失信成本;对信用户要给予贷款优先、授信优待、利率优惠,使该系统能充分发挥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整改监督;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80
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信贷金融业务,其主要作用就是支持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村信用社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地区的发展和需要。因此,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系改革,加强其内部审计整改监督工作,实现其在新时期下的良性发展,对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1 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现状
1.1 审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审计监督体系建设不完善、不健全的现象,尤其是在广大基层信用社,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存在审计查证不到位的情况。部分信用社甚至对审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回避了事,不予处理,有的甚至直接提出异议,对审计方式方法提出疑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审计整改监督体系建设不完善,部分审计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在审计过程中,对一些隐蔽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者在一些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难以做到依照规定进行,给审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1.2 审计整改执法力度偏软
由于相关设计理事会并非独立的审计机构或者部门,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常常受到上级部门的压力或者权力限制,从而使得监督的独立性大打折扣。再者,由于我国对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较少,尤其是在针对农村信用社这类特殊的机构,相关的审计工作规章制度更少,这就造成了审计过程形式化严重,问题不断。
1.3 缺乏有效的事后监督平台
审计整改工作重点在审计,但核心在整改。我国目前在对整改工作的后续落实监督上,缺乏相应的平台建设,致使只审计、不整改的现象比比皆是,导致审计整改工作流于形式。在事后的整改监督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和规章制度保障,设计单位对整改方不进行及时沟通和监督,对其执行情况也不做进一步跟进调查,从而使得整改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 审计整改监督作用的发挥
2.1 健全监督体系
体系建设是监督审计监督工作的重点,是设计监督整改工作正常开展的制度保障。在实际的审计整改监督工作中,首先要完善监督体系的建设,确保监督整改人员应有的权利,保证审计整改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内部体系建设,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审计整改监督工作制度,杜绝内部人员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充分发挥监督工作的约束的作用。
2.2 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审计过程中,存在故意为难、不愿配合的信用社人员,应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正常开展。同时,在审计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坚持以事实为中心,严格做到对事不对人,用事实说话。对存在违法违规现象的人员,应当视情节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对于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2.3 完善监督平台
当前大多数审计工作之所以不见成效或者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只审计、不整改,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多数时候的审计整改工作流于形式。因此,加强事后监督平台建设十分必要,对于改变目前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甚至完全不落实的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后监督主要负责整改监督工作的进行,它与实时预警、视频监控、集中授权共同构成了风险防控中心,是审计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2.4 创新方法技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整改监督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法,适应发展需求。在进行整改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要与相关部门提前进行沟通,明确审计工作中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容易出现漏洞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对审计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对出现的问题按照严重性进行分类,然后再向受审计方下发相关检查报告,责令其按期进行整改。完善检举制度,鼓励客户和员工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检举,一经查实,必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严格落实责任追查制度,有责必究。
3 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对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发家致富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部审计整改监督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依法依规严格行使审计监督权力,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责必究、又问必查。完善事后监督制度,确保整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创新审计方法技巧,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探索农村金融创新的历程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宁德中心支行按照总行、福州中心支行的要求,以“人行引导,农信社操作”的原则,进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征集农户信用档案、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开发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等,促进了农户融资和当地信用环境建设。
2008年底,宁德中心支行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形成“政府推动、人行引导、各方参与、中介操作”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思路,经过在屏南县的实践,发现原有的做法存在三个问题:农户信用信息由农信社采集并使用,相关部门和涉农金融机构都无法共享;信息数量大,征集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后期数据更新难以持续;迫切需要政府支持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
2009年平台建设进入实质性攻坚阶段,并形成了现有平台的雏形,屏南县被列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重点试点县。
政府搭台――主动整合政府资源
屏南县政府一是强调政府牵头办事业单位,以满足农村金融创新和发展的公共产品服务需求,政府授权成立小额信贷促进会。二是主张农村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基础在村,作为在乡,龙头在县”,为此就必需搭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服务力量和资源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三是对原有的县社会服务联动中心进行改造和提升,并与县农办合并,成立县三农服务联动中心,协调农业、科技、民政、土地、供销、畜牧、水产、农机、林业、水利等“三农”部门技术力量,参与“三农”服务,提升服务质量。重点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水产、农机、供销等各类涉农服务资源、涉农服务人员、涉农服务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统一协调、调度制度。
屏南县三农服务联动中心是“三农”工作的枢纽站和调度室,乡镇三农服务联动中心是具体运作平台。每个乡镇都设有综合服务窗口,主要职责是落实县三农服务联动中心和各试点项目实施单位确定的服务计划,组织并落实本乡镇农村服务各项具体任务;收集、整理、各类服务信息;统一调度本乡镇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开展技术示范推广、生产指导和服务等,组织农业专家举办技术讲座、开展重点技术攻关;组织协调由各级下派的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员等各类人员开展服务,并进行实绩评估,完善考评、淘汰机制。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在屏南县农村金融创新平台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屏南县农村金融创新平台建设结构图的分析解释
政府推动和人行引导,搭建农村金融创新平台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个别金融机构力量很难完成,因此需要人民银行屏南县支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互相配合。
屏南县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县委、县政府发起成立了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县长担任组长,各涉农金融机构负责人、相关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人民银行屏南县支行,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明确各涉农金融机构和县直部门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任务分工以及职责,强调政府引导,增强了小额贷款促进会的动员能力,形成了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合力。
乡镇一级政府和村级行政力量(行政村联络员)在平台运转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村一级行政力量是熟人社会的主要力量,他们居住在本村,非常熟悉村里每家每户的信息,几乎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提供非常准确的个人信用信息情况;乡镇一级政府则从较高一个层面可以实现对村一级的行政人员进行激励和管理。
计生局、林业局、农业局、民政局和扶贫办等行政部门积极配合小额贷款促进会的工作需要,为其提供详细而真实的贷前农户信息,大大节约了信息搜集成本,而这些相关行政部门也并未因此而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属于其本部门的职能工作。
中介机构操作,遵循市场化运作模式
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评价、更新和应用工作量很大,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很难实现可持续,提供的信息很难与金融机构的需求相对接。为此,屏南县支行提出人行引导、政府协助、专业中介机构具体操作的市场化模式,通过整合政府支持的社团组织、农业担保公司、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中介组织资源,将农户信用信息的征集、评价、更新、推介、担保等工作交由中介机构具体负责完成,并同时接受人行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
屏南县最终将中介组织确定在当地的小额贷款促进会(简称促进会),负责推动全县农户小额信贷活动,协调指导中介担保组织,开展农户信息征集,农户信用等级评定。促进会挂靠县扶贫办以推介的身份与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建立了小额贷款服务合作关系,负责完成信用信息征集、评价工作,结合林权抵押、村骨干担保、大户能人担保、农户联保、合作社担保、公职人员担保等多种形式,协助金融机构做好贷前调查,集中推介、贷后回访及催收贷款等工作。此外,政府还投入了1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小额信贷风险基金,与农业担保公司合作共同承担推介贷款和担保等服务。通过近两年的实践,这种市场化的运作能有效降低银行授信的信息成本,并结合移动公司为农户贷款提供便利,更为关键是市场化运作模式步入良性循环后,整个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呈现持续完善、增长的趋势。
与县移动公司合作开发信息系统平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宁德市移动公司发挥其科技力量优势通过投入技术、人员、资金、设备等重点服务屏南县移动公司,开发了基于短信、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农户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三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软件支撑平台。
2007年县移动公司与小额信贷促进会合作研发了这样一个平台,2008年底正式运行。一期的名称为“小额信贷服务信息平台”,之后改为“金融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目前称为“三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立该平台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即由促进会提出构建一个平台来方便群发短信,后在移动公司的帮助下认为构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可行,随之发展起来,现在该平台运行状况良好。该平台的建立,将贷款流程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农户通过短信向平台申请贷款,1~2个工作日就可通过短信回复通知是否可以获得贷款,然后会通知到邻近的金融机构(通常是农信社)去办理贷款手续拿到贷款。
屏南县移动公司为该平台的建立提供主要的技术支撑。目前用户有5万多人,电信的用户1.5万人,联通的用户有6000多人。县移动公司最初参与该项目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因为县人民银行是其集团客户,觉得为客户提供量身订做的服务也是情理之中的,所以将之作为一个创新项目向总部申报以获得5万元的专项基金来运作的;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小额信贷促进会逐渐融合,觉得可以将之作为公司的一个业务拓展项目来做,如果运作成功,可以帮助公司在今后占领广大的农村市场,这也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之一,为此,公司又连续分别申请了25万、15万元的专项基金来开发这个平台。截至目前,移动公司已通过专项基金的方式投入50万元左右用于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并对贷款申请的短信发送免费,由总公司进行补贴。通过平台的建设,希望能够获得移动公司和当地金融基金发展的双赢。
移动公司为该项目主要开发一个核心数据库――客户关系管理(CRM)数据库;一个系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三类终端――农村信息机、STK卡及客户端软件;三大平台――短信平台,WAP平台,WEB平台,通过各种技术及移动服务器(MAS)的融合,借助中国移动的服务及网络优势,为当地广大农户提供技术、资金及信息服务。县移动公司负责对采集的信息进行了处理,对于重名现象进行处理,运用多条件进行人工筛选和判断,做了大量的工作,用最简单的人工处理最复杂的工作,为金融部门提供信息。
该系统具有收集、整理农户信用信息和短信收发功能,设有“客户管理”、“服务管理”、“信贷管理”、“文件管理”、“资产管理”、“收入管理”、“信息查询”、“档案管理”、“字典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短信管理”12个模块。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多种信息采集模式和互动的信息交互模式等。
整合部门信息,全方位征集农户信息
征集的农户信息主要包括农户基本信息、住房信息、生产资料信息、信贷信息以及附加信息等五大类。以部门信息为主,调查员信息为补充,建立完善的核对体系。以涉农部门信息为主体。在县政府的协调和人民银行的推动下,相关政府部门将自己的信息按照标准的格式提供出来,通过导入功能导到“三农综合信息平台”。以联络员调查信息为补充。促进会在乡镇设立办事处,村级设置信贷协管员,负责各种信息的搜集、调查及反馈,对农户发放扶贫卡。建立了信息整理体系。农户信息以各行政村为单位,以姓名为主键进行系统自动匹配,整合成系统的农户信用信息;不匹配的信息经县信用促进会设在各乡镇、各行政村的联络员核实确认后,再手工添加到数据库中的每条记录中,整合后形成较为完整的农户信息。
平台建设促进了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
建成了完备的农户信用基础数据库
在县政府的推动和人民银行的协助下,相关政府部门将自己的信息按照标准的格式提供给信息平台。计生部门整合提供了全县15.84万人口、4.04万多户农户的人口信息(家庭成员、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林业部门提供了21367户、94280条林权信息(面积、林种、承包年限、评估价);农业局整合提供了28941条粮食直补信息(土地面积、补助金额);民政局提供了2253条低保信息(姓名、补助金额、困难原因);县扶贫办整理出5874条贫困户信息(姓名、家庭成员、困难原因);各村委提供了外出劳务信息1786条(姓名、务工地点、工种)。各类农户信息经整合后形成较为完整的农户信息基础数据库。
形成了“331”金融服务网络
一是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县级以县小额信贷促进会为龙头,乡镇以三农服务联动中心为纽带,村级以“三农”服务站、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网员(依托移动农村服务站)为基础,构成了三级联动服务机制。二是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3家涉农金融机构,联手为农村提供金融支持。三是以县小额信贷促进会为服务纽带,信贷机构、保险机构、担保机构、相关部门等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一站式”服务。即通过信息平台,为农户提供信息咨询、银行选择、信用评定、保险服务、林权抵押、担保选择、转账支付等便捷、低成本的服务。
平台的可持续性分析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信用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而参与各方能否从中获益,是推动此项工作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屏南县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能有效地兼顾各方利益,各取所需,因此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政府部门:通过该平台的建设,虽然有少量财政投入,但明显发挥了财政的杠杆作用,在解决农民融资难的同时,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政府发展经济、服务“三农”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为在全国开展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实践参考。
涉农金融机构:通过与中介机构合作,由中介机构提供借款农户的信用信息和担保,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大幅度降低了信贷风险,涉农金融机构在降低涉农融资风险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支农融资的力度,无论自身的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有力体现。
移动公司:通过参与开发农村信用体系支撑软件平台,为农户提供增值服务,牢牢地抓住了农村庞大的客户群,占据了农村市场的绝对份额,经济上并没有损失,并为移动公司开拓农村市场业务提供了实践经验,从长期发展战略来看,能够实现小投入大回报。
农户:农户通过该平台可以第一时间获取贷款,从中经营获取福利、增加收入,并且在此过程中增加了信用意识,使得金融的可得性大大增加,并为以后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短时期来看,农户避开了抵押品欠缺的困境,有效的生产性融资使得农户获取了劳动收益之外的资本收益,提高了市场参与度,市场地位进一步提升。
中介机构:中介组织通过担保推介与金融机构合作,中介机构为金融机构提供贷前信息服务、客户筛选和贷后风险化解,金融机构通过让利使得中介组织不但覆盖了其自身运行的成本还获取了平均利润,与此同时也没有额外增加农户的负担。
一、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整区推进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
为切实改善隆阳区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近年来特别是“一创两建”工作会议以来,我社结合农村实际,以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为切入点,将农户建档评级工作作为改善“三农”服务的重要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一是联社领导班子将农户建档评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重点工作,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调研,因地制宜,确定了“一社一策、一村一策、整村推进、不留死角”的工作思路;二是修订《隆阳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建档评级工作实施方案》和《隆阳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完善了信贷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升了制度的可行性、科学性、针对性;三是强化内部业务培训。使信贷人员熟练掌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操作办法以及农户建档评级授信业务;四是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结合全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调整完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表,2012年组织人员花大力气对系统中农户信用信息进行了补充维护。针对农户居住面广、分散问题,为便于工作人员采集农户信息,近两年我社投入30万元为29个有贷款经营权的基社配备了异体打印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等硬件设备;五是建立监督检查考核工作机制。联社通过采取按月统计数据监测、不定期组织人员到各营业网点进行跟踪检查等方式,加强对基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督促,巩固工作成果。
(二)通过申请贷款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信用档案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是国家支农政策扶持的重要载体,为农民发家致富发挥着“领头羊”作用,也是金融创新贷款模式、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平台。截至2012年末,隆阳区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17个,涉及农户36768户。然而,受总体经济实力不强、信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制约,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始终困扰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为改变这一状况,我社加强与当地人民银行沟通协调,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信用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对于组织管理和财务核算较为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申请贷款卡方式在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信用档案,同时参加人民银行举行的征信知识培训学习。仅2012年就有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了贷款卡。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培植工作,增强了它们的信用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通过信用评级,积极主动向担保机构推荐,促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贷款
由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信用档案、参与了信用评级,2012年我社积极推荐,成功引入云南宏浩融资有限公司为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对其咖啡种植收购、油菜种植收购、蔬菜种植给予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金额共计2400万元,涉及农户5168户。例如:保山玉龙海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67户,油菜种植面积498亩,生产经营季节性较强,2012年该合作社确定了规模化经营发展目标。为增加原材料收购量,我社为其提供了1500万元贷款解决其资金周转困难;隆阳区双桥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地处芒宽乡(该乡同时也是隆阳区联社创建的“信用乡”),主要以咖啡种植加工销售为主,2012年急需800万元资金引进一套新型的年产7000吨咖啡米的加工设备,我社及时给予贷款支持,惠及511户种植大户。
(四)以农户信用为担保,有效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成本
我社与区社保局就业中心联合推出了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创业贷款,以“聚沙成塔”形式,有效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担保难题,政府给予全额贴息,减轻了合作社融资负担。其做法是:将原来社保局就业中心规定的申请创业贷款需求由个人按“一人一照一证”提供资料的办法变更为专业合作社“社员共用一照一证”,但条件是社员必需建立有信用档案、被评为信用农户,即由合作社下的多个“信用农户”统一使用本合作社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申请创业贷款。获贷后,由就业中心监督,合作社理事长统一调配使用、统一按计划归还。自2011年以来,通过以上方式累计向47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中569名社员投放创业贷款3361万元。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为七成农户建档、评级、授信,五成农户获得贷款。截至2012年末,我社共完成148724户农户的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3.36%。评定信用农户125283户,对信用农户100%授信,授信额度从0.1万元至10万元不等,共计25492万元。有77015个农户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建档农户贷款面达52%。仅2012年就累计发放农户贷款83176万元,年末农户贷款金额达170241万元,同比增长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