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的折射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具
碗、适量的水、筷子一根、全反射演示器(或光的折射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本节课文“?”中的现象,引出课题请同学们观察几个现象。
1.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观察确定的深浅。给碗加入适量的水,再让学生观察碗的深浅,有什么变化。
2.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筷子有什么变化。
教师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碗加水后好像变浅了。筷子放入水中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教师再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习后,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些现象了。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1.通过演示,讲解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演示时,在入射点处垂直水面插入一细木棒作法线。学生看到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继续在水中传播。教师讲述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折射光路图。接着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折射角。同时强调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通过演示,研究光的折射情况
①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课本上图6-2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及垂直入射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改变入射角再做一次。
演示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教师先画出入射光线,然后让学生画出不同入射角的折射光线(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即方向不改变。(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补充讲述,如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介质中时,情况和上述相同。
②再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和垂直射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先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给出结论,并板书。
比较①、②的情况。教师指出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图6-1中用反向箭头标出光路。
师生共同小结光的折射规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本节课文方框中“光的折射”一段。
3.举例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分析课本图6-4所示的现象。画出光路图,教师解释池底变浅的原因。强调:人看到池底是因为池底射出的光经过折射后进入人眼。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射来的。所以池底好像抬高了,也就是变浅了。需要指出:人们看到池底的A′点是A点的虚像。
回顾本课开始同学们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碗底加水后变浅。其道理和上述一样。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实例。完成课文中的练习
1.本课主要内容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及应用它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2.让学生课内完成课文后的练习。请学生自己回答、订正。
3.回顾本课开始学生观察的第二个现象。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小结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
四、作业
1.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海市蜃楼”。
2.节后练习第1、2、3题。第3题要先做实验后回答。
五、说明
1.本节教师演示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筷子要斜插入水中,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
2.本节演示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课,并且要遮光。
1. 引导学生的复习热情
物理复习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不再和传统教案的“教学目标”混为一体,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出发点是为学生复习指明方向。其表述不再用概括性的语言,例如“理解、知道、懂得”等,而是使用一些让学生一看就懂的语言,例如“能说出,能区分,能判断”等。它准确、具体、通俗易懂,涉及实验的语言表述则具有可操作性。这样,从目标上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和热情,在复习课上课前就主动进入复习的状态,从学习意愿和情感上给了学生非常好的引导。
此外,“导学案”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导学案”为主要的载体,同时也不忽视物理学科的特点,或利用实验唤醒学生感官刺激的回忆,或引用真实生活实例激起学生将新课中的知识学以致用。借用物理实验,激发复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回顾;借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实实在在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认认真真对主题意义进行构建。
2.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物理复习导学案中的“自主复习”部分,常依据各板块知识结构来设计,有机地把要复习的知识点串联,富有整体感。在此引导下,学生在先自行看书复习之后,只需要完成相应的填空,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各知识板块层次和结构,以点带面的方式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图。
例如在“电学计算专题”复习学案中,按“电学物理量及单位”“电学公式及变形”“电学电路图对比”三大部分进行知识结构的编排。减少了学生因为电学物理量多、公式多而产生的思维混乱,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了电学的知识结构。
又例如在“光学作图专题”复习学这案中,按光传播出去后是否还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把光现象分为“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三个主题编成知识结构图。学生在完成知识网络填空后,脑海中自然就形成了“光传播――还在原介质中:均匀――直线传播;不均匀――折射”或“光传播――不在原介质中:另一介质不透明――只有反射;另一介质透明――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的清晰思维。
3.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训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导学”的核心。复习“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精讲释疑”部分精心设计的问题或习题,往往具体而形象,富有层次,有深度和广度。在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相应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征服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有效地培养了不同层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深化记忆知识
学生人手一份的“导学案”,方便了图形的展示,不受传统板画的空间限制,不受多媒体一闪即逝的时间限制。物理图示以图形为主,辅以必要的字词、数字或其他符号,可以非常方便提示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它能使科学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复杂问题简明化,便于学生接受及记忆。
简明易懂,形象直观。把复习内容中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为生动的直观图示,通过图示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配合熟悉的事物背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35—0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物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知识性、技能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试图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获得作为新型人才必需的基本物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与学生共同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尽快适应新的形势。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物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则很容易流失。所以,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要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物理有趣,从而为今后学习铺设良好的通道。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都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引用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保持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轻松学习,大胆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如果老师上课一脸严肃,课堂气氛一定很紧张。学生生怕惹着你,哪还有心思听课,更不敢发言。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进而发展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分层设计问题
请学生回答问题要因人而异,易、浅、简的问题请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回答,难、深、繁的问题由成绩好的同学回答。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什么样的问题由谁回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让部分学生受到骄宠,另一部分学生又备受冷落,更要避免让学生产生如果他答不上就认为你在故意为难他的误解。
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由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锻炼。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即使学生写错了或说错了,教师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协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主体作用;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42-0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开好第一堂课,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向学生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学了“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了“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了“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了“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三、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教学作了铺垫。
四、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
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等,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五、引导学生对一些物理概念定律等的阅读与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概念、定律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在指导阅读时。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如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开关与用电器都是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开关K和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开关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开关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一、抓好入门教育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 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
二、培养师生情感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引导阅读理解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