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改革措施

事业单位改革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改革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改革措施

事业单位改革措施范文第1篇

预算会计在政府、行政机关等事业单位中,有着既重要又基础的地位。预算会计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考核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预算会计是在1950年10月制定出来的,并且在同年付诸实施,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在以后的许多年中进行了多次的修改,现行的预算会计是在1997年经历改革后进行实施的。

关键词:预算会计 会计体系 核算基础

一、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的现状与改革

(一)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产生于刚建国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很低,经济体制属于是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它表现于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率太高,由于政府的控制力度太大导致社会生产中,各类资源的集中程度也相对太高,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存在着很强的供给制度,这样的市场经济形式束缚了市场的发展,也束缚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当时我国所独有的预算会计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断地更新,市场对于经济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导致了旧的经济制度被更新,被改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也越来越放得开,不再做过多的干预与控制,使得市场得到了解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形式也得到了最大的改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在我国市场发展,形成。这其中的变化包括对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原则的改变,集中性的改变。在这样的经济形式刺激下,事业单位会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其中包括:事业单位除了政府的拨款以外还有了自己的一些收入,因为现在的事业单位也多少的带有了一些经营性质的改变。

(二)国外政府会计体系的借鉴

而对于美国而言,同样的是事业单位,同样是会计体系,但是它包含的却比中国的会计体系所包含的更多。这之中不仅有政府机关单位,还有一些非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它的核算对象是非营利性组织还有政府机关等单位的各项活动。这里所说的各项活动包括很多,比如说:政府及相关机构所举行的一些政府行为的活动,还有国有制企业的活动,还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像医院,公立学校等组织所办的活动。从以上的各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的会计预算体系和美国的预算会计体系相差很大,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比如,从适用的对象方面,美国的比我国的适用更加的广泛,所包含的范围也更加大,不只是政府机关包含其中,还有与政府相关的一些非营利性的组织也包括在内,美国的会计体系将政府所办的非营利性组织与民办的非营利性组织区别对待,民办的非营利性组织不属于政府的会计体系之内。这种做法有助于我们分清非营利性组织的归属,虽然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形式,社会体制都有不同,许多事情需要区别对待,但是这种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措施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发现在我国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中,对于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存在着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解决,一、将事业单位会计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然后将其与行政单位所结合,并成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因为在现在大的会计体系下,会计主要分为营利性会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会计,还有一种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非营利性会计,这是和企业会计存在着差别的,而且在传统的会计体系中,会计主要就被分为这两大类。二、将事业单位会计分离出来,不再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而应该与企业会计归在一起,因为事业单位越来越和企业相接近,也有自己的盈利,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企业的制度对于事业单位也越来越适用。

二、结论

在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是1997年制定,1998年开始正式施行的会计制度。在本文中,研究了我国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还有需要借鉴的对象。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区分,在比较中显示出了我国现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中对于一些范围的界定标准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研究中认为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从而改革自身的不足。建立更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同时还指出我国正在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这一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我们不仅仅需要理论上的支持,更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协调与配合,更需要宏观的制度保障,来保证这一过程平稳快速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楼继伟.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42-153.

事业单位改革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改革 管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当今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依据,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会计管理模式变革指明了方向,在强化会计职能、提高会计监督水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伴随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事业单位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使得当今会计制度和工作准则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不足之处非常突出,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加以改进和优化,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目标进行工作,会计改革既包含了事业会计部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包括了会计制度、会计管理策略等方面的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给予了重大支持,也对会计管理和职能规范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使得会计改革工作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给会计制度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核算基础无法达到市场经济核算要求

在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主要是以收支来实现会计核算控制,这种方法是目前会计管理的核心,是对单位经营性财务收支核算的重要手段。但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方式很难达到完全反应资产、负债的要求,这对于一般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而言存在着明显的失真。在这种核算制度下,事业单位极容易出现会计年度收支项目不匹配的现象,致使项目中虚账、假账问题严重,给单位的工作和发展造成许多的弊端。

2、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

在现行的会计管理制度中,固定资产的收支问题虽然看似记录的十分详细,但是经常会因为折旧、破损等问题造成账面记录不符的现象,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同时,受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导致固定资产在购置的时候成本和价值损耗因素严重,这就使得固定资产的原价值远远大于实际价值,而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所反应出的财务价值远远无法达到预计标准,没有真实的反映出资产的状况和实际资产额,这不仅不利于成本强化和控制,而且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制约。在会计工作中对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未曾按照成本性质进行归类,对于各种材料、人员支出方面大多都是以列报表的方式来进行归纳,这严重影响了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甚至是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在目前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大多数单位财务工作无法真实、具体的反应实际发生数和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在详细数据表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在目前的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财务报表中的,虽然做了附注表且对辅助表上预算执行能力和自身产生的差异原因进行了总结,但这些工作并非强制性的,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对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不了解,分析方面的差异大,对信息的研究内容不够深入,使得整个工作中产生了严重的误差,甚至在规章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从而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二、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重点

从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入手,我国自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来,对社会经济体制做了深入的改革,会计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会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相关会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是当前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主要的改革工作重点如下:

1、改革原则

首先,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工作中要做好收支分类工作改革,要以适应时展潮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对收支科目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能更好的反映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预算执行情况,提高会计工作的预算执行能力。

其次,在工作中对事业单位会计所披露出来的范围、分类、途径问题加以总结和归纳,要善于利用政府采购货币流转问题,做好预算和控制工作,实现收支脱钩、收支分离的现代化发展新要求。

再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工作的进行离不开广大会计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充分调动会计工作者的改革激情,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会计制度,将经济业务和管理工作相结合,从会计人员工作素质和水平出发,做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预计要求。

2、改进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

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建议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建立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时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事业单位可采用直线法。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通过以上处理,在不改变目前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前提下,相对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具有自律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社会审计监督具有鉴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补充政府部门监督具有权威性,是会计监督体系的主导。

参考文献:

[1] 郭圆圆. 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 商业会计. 2005(24)

事业单位改革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工资 改革

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专门为人民服务,属于非营利组织。当前,管理制度中的不足持续得到补充,以往的工资制度明显不合时宜。何况事业单位具有服务性质,如何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从绩效工资入手,对工作人员进行激励,让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中规避各种问题,使工作顺利展开。

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目标

(一)缓解某些部门的矛盾

绩效工资改革直接和员工的利益产生联系,在推行时需谨慎,要根据试验期推行效果对改革的内容进行调整。其中一些内容会让整个部门的利益发生改变,相应的利益群体自然就会对刚出现的制度产生对立情绪,这些人就会对那些利益增加群体提出质疑和不满,这种情绪积累一定时间之后就会爆发,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就会被激发,由于彼此处于对立,就会疏于交流沟通,这种情况对单位的团结明显形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单位的稳定发展。

(二)激发基层员工工作热情

单位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其中涉及了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各个工作人员负责的工作内容不同,工资自然也就有高低的分别,专业技术职称级别较高的工作人员工资水平也就较高,职称级别低的工资较少。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自然也会将权重指标倾向于职称级别较高的一方,基层员工的绩效指标受到很大程度削弱,这些人员自然会感受到这些方面的偏颇,在工作之中也就难有热情。另一方面,收入水平高的人员过多,基础岗位很少有人愿意应聘,各个层次的岗位人员比例迅速发生变化,导致职工结构不稳,很多事务的处理缺乏人员。

(三)处理指标体系问题

一些职位多、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考核指标较为繁杂,需要逐层分析。实际考核之中都是从工作量、工作质量等方面展开分析,只有很少部分能实现量化,大部分岗位的考核只能使用定性的方式进行判定,尤其是能力与态度的指标都是定性指标。这就要求改革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二、促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建议

(一)积极宣传

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想要真正发挥影响力,首先需要做的是让改革内容被更多人了解,这就需要借助宣传的力量。这项改革本身就有一定的敏感性,一直以来,事业单位的固定工资制度会让岗位员工产生明显的优越感。这种制度长时间积累的后果就是员工已经习惯工资只涨不降,一旦工资降低,其在主观情绪上难以接受。基于这点,改革之前要展开宣传,有关的宣传内容的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不然难以发挥效果。可以依靠组织专门的讲座活动,讲解的内容一定要客观,并对国内和国外这个方面的具体情形进行讲解。演讲者需要注意语言和内容的安排,不能让这些内容表现出说教的倾向,只有在照顾职工情绪基础上精心进行布置才能提升其接受程度。

(二)弥补绩效考核体系缺失部分

原本的绩效考核体系比较混乱,可以考虑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执法类型的单位而言,由于此类组织带有明显的国家公务性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不将其纳入到改革范围之列。对于一些经营服务的单位,可以参照企业公司的考核方式。对于公益性的单位而言,属于重点需要改革的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广泛地调查研究,综合各方结果对考核进行量化改进。比如,学校的教师,可以对其工作情况和质量进行详细划分,以量化的方式精确地确定其绩效工资。在确定各项指标时,要和员工保持沟通,听取员工建议,这样能及时发现很多问题,在确保指标设置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尽量保证人性化。

(三)加强监督力度

要对绩效工资发放进行监督,对各项程序进行监察,依据实际状况调整细则,只有专业部门审批下达之后才能交由财政部门开展备案。在改革之中,定期开展检查十分必要,对于其中出现的阻碍改革进程的行为要依法查处,同时委派专门的小组成员对改革进程实施监督,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各项内容实施曝光,在各项工作透明的情况下才能减少暗箱操作的行为。事业单位员工工资问题常常和地方财政支持有一定关联,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检查监督。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给予一定程度的特殊照顾,在全国整体绩效工资数额不变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对贫困区域的支持。

三、结束语

对于事业单位的员工而言,绩效工资的改革直接和其利益产生联系。从这个角度讲,在进行改革时,要从岗位特点着手,将绩效考核作为扭转工作人员态度的杠杆。也要对某些权力过大的岗位实施有力的约束,防范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的整体利益受损。

参考文献:

[1]何娟.刍议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J].现代医院,2013

事业单位改革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资;事业单位;机关;改革;制度;思考

一、引言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一牵一发而动全一身的改革活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公职人员基数庞大,加之机关事业单位中处在一定的等级矛盾,这些因素都严重掣肘我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落实与推进。在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牵引下,进行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保证改革措施科学有效且能够有效矫治弊病,那么我们首先应该透过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含义分析,从而过渡到具体的策略分析上。

二、落实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含义

现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进展颇为客观,在新一轮的改革中主要矫治了事业单位用人终身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将岗位制用人制度落到了实处。如此改革的意义在于,用人制度是以岗位要求为重点,按照严格的要求对事业单位员工进行科学的考核,敦促有关人员在其职谋其事,换言之这样的用人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关事业单位办事效率不高的怪象。当然为了配合人事制度改革,自然也应当实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因为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整体的办事效率,这样的改革制度是具有约束性,但是从本质上讲人事管理应该做到张弛有度、奖惩严明,因此为了配合人事制度改革就应该积极推进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因为按照传统的工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一般按职称和资历分配,而机关单位则按照等级分配,如此工资分配原则,缺乏对工作效率及业务能力的考核,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有失公平的,同时也不能有效提升有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可见,为了契合时展要求,做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重要的含义:

首先,事业机关单位实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契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灵活的工资分配制度和合理工资上浮空间是激发事业机关单位职员积极进取的源动力。其次,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明确职责的必要措施,在传统工资分配模式下,同一部门相同等级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职责很难得到合理的划分,遇到工作问题时推诿现象严重,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最后,落实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并将业绩考核纳入工资分配审计中能够积极有效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综上文所述,现阶段我们应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以此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但是从整体上讲,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也受到诸多因素阻碍,这主要是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理念已经相对固化,实施工资制度改革就很容易造成新旧观念的冲突。加之我国公职人员数量庞大,工资制度改革涉及人数众多,在改革中需要考量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关注。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应该考量以下几点问题:

(一)人事改革制度与工资改革制度配套进行

众所周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都是采取的编制人事制度,在这样的用人制度影响下,公职人员大多都习惯了手捧”铁饭碗”,吃着“大锅饭”的工作现状。这就导致部分公职人员工作态度比较散漫,这也是造成我国“办事难”怪象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现状下,实施工资分配制度,并不能刺激“传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神经,在固有思维的影响下,有关人员仍然有可能持有得过且过的消极对抗心态,在工作中依然“跟风学习”跟随大流不思进取,这就会给业绩考核造成很大的困扰。由此可见,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改革制度,首先就应该突破固化薪资分配理念的束缚。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应该积极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终身制”用人制度的束缚,用人制度实施落实岗位化改革措施,严格按照考核制度完成员工聘请辞退工作。只有实施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才能够有效转变公职人员的固有思想,以此配合并逐渐推进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

(二)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总量控制

实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薪资合理浮动刺激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工作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有关部门的服务效率。但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时由国家财政部分划拨,实施工资分配改革制度后,各个单位的工资总量也应该存在一定的浮动,如何合理控制单位工资总量也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一般原则下,单位工资总量应该与各个单位的经济效益密切关联。但是这样的工资分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很多机关事业单位除了财政拨款外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那么我们就很难判定其经济效益,因此如果对这样的单位实施“工资总量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原则就难免有失公平。为了保证社会资源分配公平,那么财政部门就应该制定相关办法,严格控制各个部分工资总量存在合理差异的同时,也应该对收入较为弱势的单位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此落实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实效性,并激发各个单位职员的工作热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快实施工资分配改革制度,有助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契合市场经济用人机制,以此提升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合理的工资分配改革,不仅利于突出事业单位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培养优秀的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现阶段,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其具体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是总体方向良好。这种分配制度经过不断的调整,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者单位:衡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陈旭. 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理论与政策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03)

事业单位改革措施范文第5篇

这一提法的出发点肯定是善意的。一来,说的是“自愿”,并非“必须”,现行政策没有变,城镇职工累计缴纳养老保险满15年,就能在达到退休年龄后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15年这个底线,在实行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中属于偏低的水平,不少国家要求至少缴纳25年以上。

二来,社会保险的原则是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在底线之上,少缴少得、多缴多得。 奈何此番善意不被理解,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引发共鸣最多的观点是——你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一分钱不缴就能领取远高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凭什么让企业职工延长缴费年限?

又回到了养老“双轨制”这个老话题。去年以来,养老领域的改革不断被提上日程。让决策部门以及研究机构颇感无奈的是,不论什么措施或建议,都可能被扯到双轨制上去。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被指责: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双轨制”不赶快解决,只想着把事业单位当包袱推出去,不是变成“三轨制”吗?

养老保险基金酝酿投资运营以保值增值被质疑:钱不够了为什么不先考虑把目前不缴费的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纳入覆盖范围?

调整退休年龄还在探讨阶段就被抨击: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就业稳定的机关工作人员,当然想晚些退休;企业职工年龄越大就业越难,缴了那么多年养老保险费,都盼着赶紧退休领养老金呢!

甚至前些年被屡屡叫好的“连续上调企业职工养老金”,在第九次上调的2013年也“不讨好”。企业职工说,机关退休金静悄悄涨一大块,企业养老金敲锣打鼓涨一点点。

有人感叹,当前改革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佳,甚至不比改革初启动时。某些改革措施放在从前是掌声一片,现在却被骂成一片。某些改革动议,公众似乎没耐心去了解,怎么做都是错。某些改革细节,舆论热议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转向与之关系不大的其他方面。

推进养老改革越来越难了吗?是公众的需求重点在变。制度安排严重缺失时,有份保障是最突出的需求;制度逐步健全后,提高待遇水平的需求会强烈起来;待遇达到基本水准,对公平的期望值会不断攀升。当公众对公平的期待上升到核心位置,此时推进改革,制度安排中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就再也无法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