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与进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一直贯穿于我国金融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整体上而言,是采取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1996年,央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1996年,证券交易所市场通过利率招投标等多种方式率先实现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2004年10月,经过多次调整,央行取消贷款上浮封顶,贷款最多下浮到基准利率的0.9倍。2013年7月20日,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暂不调整),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2014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临近年底,利率市场化有加速迹象。11月11日,央行宣布自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将存款利率上浮的区间扩大到1.2倍。紧接着,11月3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其网站上公布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起草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存款保险条例制定加速,将为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夯实基础,扫清障碍。2015年6月28日,央行宣布今年以来的第三次降息,辅以《存款保险条例》以及《大额存单暂行管理办法》,与利率市场化相关的制度基础和负债工具创新已基本就绪,标志着距离年内即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仅一步之遥。

二、对利率市场化发展趋势的初步判断

基于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行进程,初步判断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将包括:一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影响到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包括银行的利润空间、产品结构以及市场定位等”(赵锡军2014)。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因期限错配会增大整个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需要调整经营战略,重新识别和控制银行稳健经营,提高盈利能力。存贷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初期将明显收窄,之后随着存贷款利率的逐步企稳而趋向稳定。二是商业银行退出机制日趋完善。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决定着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实现,各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增大,会产生优胜劣汰的现象。在现有存款保险制度基础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破产制度、风险处置制度等退出机制将陆续推出,从而加速银行业的商业化整合进程。商业银行市场推出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充分有效的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是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逐步成熟。目前,我国基准利率体系实际是由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混合而成。利率市场化就要求必须从“双轨”走向“并轨”,使贷款基础利率(LPR)的定价范围和定价可参考功能将伴随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逐步得到提升,同时以基础利率为主导的市场利率体系结构将为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定价、资产结构管理、流动性管理机投资管理提供统一有效的市场定价尺度,这将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定价能力。四是商业银行加快调整业务结构和商业模式。从产品结构而言,为了适应商业模式的变化,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负债成本上升,汇促使投行业务需求上升,导致对公业务投行化;另一方面,交易性银行将成为银行业发展方向,交易过程更契合用户需求,从而实现资金沉淀和运营成本的降低。大资产大负债管理模式逐步推广,服务型收入贡献逐步提升,产品创新持续加快。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日益明显,外部监管愈发严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从商业银行发展方向、服务模式、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1.不断完善定价体系,逐步提高定价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定价管理机制。统一发展战略目标,完善定价授权管理体系,深入推进LPR报价应用,树立市场化定价模式。二是持续完善定价支持体系。推广客户关系定价模型,加强风险计量工具应用,强化管理会计基础功能。三是提升定价数据挖掘能力。完善利率定价监测评价工作机制,加强大数据应用分析,为更好实现成本效益计量和定价决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四是强化定价队伍培养机制。完善定价培训模式,加强定价经验的交流推广,强化定价队伍梯队建设。

2.大力开展金融创新,积极推动战略转型。一是重视金融产品创新,在当前银行业竞争日渐激烈、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哪家银行能创造性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哪家银行就会快速抢占市场先机,对此,商业银行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重视产品创新,加快金融产品研发。二是重视对大数据的应用,目前商业银行已经积累了庞大客户群和海量业务数据,需要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开发应用相关资源,对客户资质评价、客户需求发掘、新产品研发和风险预警、风险防范等工作都将大有裨益。三是加快落实收入结构转型。突出中间业务转型重点,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机制,以超前意识着手中间业务的营销和开拓,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四是客户渠道实现同步推进。明确目标并细分市场,实现不同层次客户的差异化发展。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优化渠道布局,推动移动金融转型升级。

3.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着力提升队伍素质。一是大力培养一批对经济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对利率风险基本原理与控制技术掌握娴熟的利率管理专家,逐步培养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利率管理人员队伍。二是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水平,通过增加科技人员数量、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和增加科技资源投入的方式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为传统业务及新兴业务发展注入更多科技元素,提高金融服务生产力。二是重视客户资产管理,加强理财师队伍建设,注重对客户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客户需求及时向客户提供有效资产配置计划,让客户及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真正发挥商业银行客户资产管理专家作用。

参考文献:

[1]聂芸: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6期.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不断完善,中国的GDP已悄然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快速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高端客户,为私人银行发展的天然土壤。2012年1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私人客户的门槛定义为“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人民币及以上的商业银行客户”。根据美林公布的2011年全球财富报告,中国拥有100万美元净资产的富裕人士达到53.3万人。在《2012中国私人银行市场报告》中,对于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也十分看好。总之,从高净值人群的规模上看,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前景都显得十分广阔。

2007年私人银行在中国生根发芽,经历了几年的时间,各大银行纷纷增设这一业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目前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究竟应该如何发展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氛围

虽然传统的信贷业务仍是银行的核心,但是私人银行业务同样可以给银行带来十分丰厚的利润,因此不失为银行长期持续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但是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他们凭借着先进的技术、经验、设备等不断抢占市场同时,国内银行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也纷纷向私人银行业进军。这都将导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出现更加白热化的竞争态势。

二、不断加深的中外合作关系

任何企业想再一个地区取得长足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还必须要对该地区的文化有详尽的了解。一方面,虽然外资银行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第一时间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在中国市场的私人银行业务很难十分顺利的开展。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具有本土的文化背景,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民众心中有着良好的形象和品牌效应。但在私人银行业务上,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因此,中外金融机构为了更好的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可以相互扶持,在品牌文化、产品研发和业务经验等方面将积极的展开合作。

三、更多的专业人才需求

这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对于私人银行业来说,更多专业的人才成为了发展的关键。因为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是高端客户,私人银行需要为他们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服务。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在了解客户的基本信息之后,能对客户准确的做出判断,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为客户提供相应金融服务。熟知法律、掌握外语、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在各领域中能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是现阶段私人银行更为之迫切需要的。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成功营销到高端客户,并给私人银行带来更大的收益。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国商业银行会大力培育自己的私人银行人才,并用更完善的薪酬机制来争夺更多的优秀人才。

四、服务的地区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将会在我国变得更为普及。目前各大银行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财富人数进行战略布局,从数据上看,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五大城市是各家私人银行首选之地,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沿海港口城市如青岛、大连等城市延伸,但主要还是以东部重点城市为主。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原来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已导致主要城市市场饱和,如何能快速准确的发掘新的中小城市拓展为新的市场,成为私人银行发展的又一个趋势。

面对这些趋势,我国商业银行想在私人银行业务上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应实现以下几个营销上的转变。一是实现从银行本位向客户本位的转变。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在今后私人银行业务中,银行必须保证相当的富裕私人客户群,尽快建立一套主动的市场营销新机制,并配套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把营销的重点转移到客户,一切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坚持“客户为本”的经营理念,是保证银行经营有效的基本行为准则。二是实现从等客户上门到主动访客的转变。在传统的银行经营中,银行经营中,银行营销推行以银行为本位的营销观念,在营销行为中表现为“等客上门”。近年来,由于银行竞争的加剧,以“客户经理制”为代表的主动访客制已被银行所接受,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真正体现了“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显得营销理念。私人银行更应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以实现开发客户、巩固客户的目标。另外,在完成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后,应更加重视售后服务工作,做好客户的信息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不断为其提供服务。三是实现大众营销向差异营销的转变。我国商业银行早起实行的是一种大众营销,不进行市场细分,用同一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需求。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特别是私人银行业务,更应该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通过细分银行客户,发现优质客户,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牢牢占领客户。形成自身特色,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促进银行差异化产品的开放,全面提升竞争力。四是实现从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的转变。私人银行业务更多体现的是向顾客提供的是一种服务产品,它体现的是银行对顾客的承诺。因此,品牌营销比产品营销更重要,商业银行更要注重品牌建设,可通过电视财经频道等媒介向目标客户持续连贯地强化私人银行业务的宗旨,树立银行在客户心中安全、稳定的良好形象,提高品牌竞争力。五是实现单一渠道向多元渠道的转变。私人银行的营销渠道不仅包括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商业银行,也应包括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机构。随着经济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如金融服务超市、网络私人银行、职业顾问等等新型分销渠道的应用,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

因此,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必然可以促进多元化的经营步伐,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自身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高端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晓艳. 浅谈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0(15).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营销信用建设策略

一、当前商业银行贷款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信用环境欠佳,金融机构投放信贷有顾忌。

一个国家或地方如果信用环境不好,金融机构就不敢投放信贷,外地客商也不敢前来投资,资金的良性循环、资源的有效配置,乃至经济的健康运行都无从谈起。由于受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现实中有些企业的诚实守信意识薄弱,故意以各种方式逃避债务,也有一些企业存在观望心态,能拖则拖,加上企业因经营活动困难,关停、破产等原因,逃避债务,给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的形成添置阻力。

2.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缺乏总体规划,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片面强调“大额贷款”,忽略“小额贷款”。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权普遍集中到上级银行,基层银行除了质押贷款等少数品种外,贷款权限很小。同时,由于每笔贷款要经过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内部授信、贷款调查、审查、贷审会审议、行长审批等程序。相对小额贷款来讲,大额贷款的调查、发放成本较低,因此在金融机构的贷款营销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重视大额忽视小额”,片面追求“大额贷款”是情况比较突出,对众多中小企业设定较为苛刻的指标等限制性条件,基本上是实行非抵押不贷,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很难达到银行贷款的条件,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的营销活动。

3.金融机构贷款未完全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一味强调银行的经济效益。

在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中,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没有完全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往往只从银行自身角度和利益考虑,单纯注重自身贷款风险防范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企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在企业生产形势好时,急需支持,或者当企业产品由于市场周期作用或其它因素步入低谷,最需要银行的继续支持时候,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可能停止贷款,使企业陷入困境。在贷款营销对象上,通常集中在现有的有限的信誉度高的企业,而不注重新市场和客户的开发,造成供给与需求不一致。而对一些市场前景虽好,但目前仍处于发展不太成熟的企业,则不予重视,不予扶持、培育,从而出现不需资金的企业集中营销,急需资金的企业却贷不到款的情形。

4.商业银行贷款市场不完善,市场营销机制未完全建立。

商业银行正处于体制转轨之中,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仍承担着社会职能,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管制比较严格;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业务经营、用工机制及分配方式等方面都要执行上级统一规定,金融创新空间小和动力不足,限制了市场营销的提升。大部分商业银行员工都认为,寻找优质客户是市场营销部门的事,从而存在整体营销不足、业务宣传过多的弊端。银行内部各专业部门之间缺乏应有配合,营销过程中往往是一个业务部门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营销整体,缺乏联动效应,难以通过产品交叉销售实现经营效益。

5.商业银行贷款营销人员素质不过关,影响贷款市场拓展。

合格的营销人员不仅要精通营销,还要懂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还要强调职业道德。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市场营销要求,营销活动不规范,营销行为异化甚至偏差,直接影响市场拓展效果。

6.商业银行“惜贷”,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并存。

商业银行放出贷款会产生收不回的风险,可能会因为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而不愿放出贷款,宁愿将货币存入央行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造成了有款贷不出,或有款不愿贷的现象,叫“惜贷”。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观念不断强化、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贷款越来越谨慎: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营销能力仍然偏弱。因此在市场中,银行资金宽松,社会又有较强的资金需求,但发生的交易却不充分。这固然有客户和市场的原因,但从银行角度来看,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还不善于从大量的需求中寻找商机,不善于从中小企业中选择优质客户。于是,出现了争先恐后“惜贷”。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提高信贷营销能力,加强信贷营销工作。

二、制约商业银行实施贷款营销战略的主要因素

1.商业银行经营决策指导偏差。

商业银行作为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者所确定的信贷战略偏重于大公司、大城市、大行业,信贷经营重点是上级银行,区域支行的信贷权基本被取消,基层行有责无权,缺乏应有的贷款营销自,影响了基层商业银行对区域经济的投入,能满足商业银行信贷准入条件的客户少之又少,这样,商业银行就不能有效地组织发放贷款,剩余闲置资金就不能生息获利。银行只有贷款达到一定规模,用好资金,才会产生最佳效益。作为银行的领导层,决策层要坚决消除“怕冒风险”的顾虑,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效地引导和调动信贷人员放贷的积极性,这才是上策之举。

2.商业银行信贷责任制考核不尽完善合理。

银行信贷责任制考核不尽完善合理主要表现在:银行的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三岗”未形成真正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信贷管理体系。只有调查岗承担全部放款责任,审查、审批岗无任何责任牵挂。这样,不可避免地对信贷的准入存在着一定的偏松现象。有的商业银行出台的信贷人员贷款终身责任追究制,这种做法有欠妥的地方,这对解决人情贷款、关系贷款、不廉洁贷款、防范信贷人员发放贷款操作风险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一内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不仅影响了基础行的贷款营销积极性,甚至使大批信贷员不安心本职工作,信贷人员认为与其背负责任,不如不放款,缺乏主动营销的内在动力。基层行营销激励机制相当滞后,对优质的营销项目没有相应的奖励办法,片面强调贷款清收责任,对信贷人员制定的责任追究制度始终没有回归到一种理性、科学的态度上来。这种不分原因而把责任全部加于信贷人员的制度导致基层商业银行恐贷、惜贷甚至不贷。

3.社会信用环境恶劣加大了营销难度。

造成银行难贷款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前社会信用环境差,企业或个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也给银行开展贷款营销工作增加了难度。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有效需求满足,贷款营销渠道受阻,不是银行无钱可贷,而是有钱贷不出去,企业整体素质相对落后,银行贷款把关严格,审批谨慎,企业很难达到规定,因而获取信贷支持的难度大,同时,目前又缺乏减少信用风险的配套机制,社会担保体系迟迟没能建立,企业大多只能办理抵押贷款,环节多,手续繁,期限短,收费高,中间环节收费大大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增加了企业负担。因而,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客观造成了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双向矛盾,加大了贷款营销难度。

4.商业银行营销产品缺乏特色,阻碍了品牌开发。

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银行资源的有限性使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可能满足所有客户提出的全方位服务要求,也不可能拥有绝对的优势来应对所有的竞争对手,而目前基层银行贷款种类雷同,服务单调竞相争夺相同的贷款对象,银行普遍忽视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对市场的内在金融需求很少研究,金融产品大多还只是相互之间的模仿复制,没有有效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不能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差别化服务,不能结合本系统、本单位、本区域实际特点,突出营销重点和自身的经营特色,对优势行业、优良客户和项目,通过持续营销打造自己的品牌。

三、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的策略

1.加强商业银行营销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商业银行营销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是要调动信贷员积极性,信贷员是银行贷款营销的主力军,其的言行举止代表着银行的形象,所以必须打造一支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爱岗敬业的信贷员队伍,重点通过培训学习,让他们掌握各方面知识,要求加强学习信贷业务基础知识和信贷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在贷款活动中要多问、多听,在资料分析中要多做推理。

2.商业银行要加强贷款营销激励机制,拓展信贷业务。

目前,信贷管理制度的不断规范和贷款责任追究力度的加大,大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在贷款营销上产生了消极思想,束缚了贷款的拓展,存在惧贷思想,对放贷款缺乏主动性,从而导致失去了许多优质客户。在盘活存量贷款中怕担责任,消极对待,造成大量资产损失。为了消除银行工作人员的为难情绪,促进工作,可采取不同的措施,培养银行工作人员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意识和正确的工作态度,完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明确存量贷款的管理责任和清收责任,建立激励措施,对超额完成任务、收回率达标要重奖,以推动银行贷款工作的展开。

3.加强客户管理,区别对待,争取优质客户,善待中小客户。

商业银行要做好不同客户的筛选,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贷款政策。对黄金客户要重点扶持,对优质客户积极争取,精心呵护,对不良客户,限制贷款,提高利率;积极扶持有潜力的中小客户,商业银行对多数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支持,能够比较容易地转化为银企间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从而增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商业银行都将效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因此发展潜力大、忠诚度高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

4.商业银行要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

诚信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作为商业银行,在积极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中,最主要的是立足自身,进一步完善客户贷款评级授信体系,对信用度好的优质企业,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鼓励客户诚实守信;要努力推动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增强公民信用意识;积极参与整顿社会信用,重塑银企信用关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不讲信用不贷款”的良好信用氛围。总之,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贷款营销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正确处理市场营销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市场营销观,采取有效策略,积极应对,确保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佟焱著.我国银行市场营销的发展与创新[J].金融纵横,2004(7)

[2]奚群,沈涛著.银行营销能力的培育途径[J].中国金融,2004(1)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能过剩;流动性过剩;银行监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5-0056-03中图分类号:F820.4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nitial natural endowments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decide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Since the state has controlled financial returns,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have accumulated a large sum of risks after undergoing the equity structure adjustmen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othe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lender’s and borrower’s entirely different gaming results in the restraint of different law and law execution forces, and analyzes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oral hazard incentive behavior of deliberate evading debts in the course of borrowing money from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 an imperfect legal system.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vague rights definition in the new “Bankruptcy Law” is detrimental to the protecting creditor’s rights and interests.

Key words: fiducial gaming; unfiducial gaming; moral hazard incentive

通过IS-LM模型,新古典经济学有机地将商品市场的供求平衡和货币市场的供求平衡归结为全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基本条件。各国经济发展多次印证了这个事实。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信奉的商品和货币市场“双平衡”在我国遇到了产能过剩和银行流动性“双过剩”难题。在当前我国银行业体制改革和全面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产能和流动性“双过剩”的出现无疑加大了银行增加盈利和管理风险的压力,同时也给银行监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当前我国产能和流动性“双过剩”状况

(一)我国产能和流动性过剩局势分析

1.产能过剩状况分析。

产能过剩是个相对概念,是指一定阶段社会生产能力所能提供的产品总量与总需求量相比出现过剩。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发展可以简化为高峰――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循环,产能过剩是经济处于高峰回落阶段时的经济现象。一定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但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及时预警和调控,那么,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一旦出现并扩大,经济运行将出现剧烈波动。

始于2003年的贷款高速增长迅速提升了相关产业的产能。当产能扩张超出了社会再生产的潜在需求时,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不可避免。截至2005年末,我国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达4.7亿吨,大于需求1.2亿吨;电解铝行业产能高达1030万吨,其中260万吨生产能力闲置。汽车行业产能过剩200万辆;煤炭行业产能已达23亿吨,过剩5000万吨;电力行业新增火电装机7000万千瓦,违规在建的电站规模超过8000万千瓦,无序发展潜伏着巨大风险;纺织行业的产能比市场容量过剩一倍以上,尤其是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高达3倍;电信行业光纤利用率仅约10%,90%的产能过剩,造成上千亿元的资产被闲置浪费。

相关行业产能过剩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还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受产能过剩集中释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影响,我国2005年前三季度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57.6%,增幅同比扩大5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1%,增幅同比下滑近2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增长了57.6%,增幅同比扩大50.4个百分点。新增亏损企业主要集中在石化、电子、机械、电力、冶金这五大行业,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亏损额的80%。

2.流动性过剩状况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为资产的增加以及在债务到期时履约的能力。一方面,为满足客户的取款和融资需求,银行至少应保留一定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如果持有过多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将承担较大的成本压力,同时也不利于储蓄向投资转化,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10月末报告指出,全国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近9万亿元,是2000年的3.7倍,存量贷存比降至68%,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二)产能和流动性过剩的制度经济根源

产能、流动性“双过剩”深刻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首先,产能过剩来自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性。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始于2002年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总量。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产业结构并未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现升级。长期低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一个主要原因。2003年至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维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后果如今逐渐通过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剩显现出来了。在此过程中,国家虽然针对过度投资问题,采取了控制土地、信贷,严格市场准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由于地方利益驱动、行业结构调整的掣肘,一些行业在持续调控下仍然出现过剩局面。

其次,银行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是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存款。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开展却不能与存款业务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造成各类银行目标客户重叠。在坚持以传统业务为主的经营理念下,商业银行面对优质客户数量有限,信贷业务开展乏力。另一方面,在中国银监会贯彻实施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前提下,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增强,责任追究逐渐加大。为此,银行信贷人员贷款业务开展较为保守,市场开发动力不够。存贷差的增大使银行流动性出现过剩。与流动性过剩相对应的是,部分市场前景较好、处于上升期的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资金支持,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第三,产能过剩与流动性过剩具有内在联系。在整个社会融资结构严重依赖银行的格局没有明显改变的前提下,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将产能过剩与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有机联系起来。流动性过剩彰显商业银行目标客户群体的有限性。一旦相关产业或项目出现盈利局面使其符合商业银行 “优质”标准,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商业银行加大对客户或项目的争夺力度。在市场前景良好和融资便利的情况下,银行客户也愿意加大投资力度。由于缺乏政府指导和控制,固定资产过度投资很快演变为产能过剩。接着,产能过剩招致的国家宏观调控压缩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使流动性过剩局面进一步加剧,银行不得不寻找下一个“热点”行业或项目,一旦出现机会,新一轮的过度投资又将出现。在国家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以银行为主渠道的社会融资体系改善之前,产能与流动性“双过剩”总能相继出现。

二、“双过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作为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媒介,在承担成本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只有将更多的流动性转化为贷款才可能盈利。作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商业银行盈利受制于企业经营状况。宏观经营运行中出现的产能、流动性“双过剩”,一方面使商业银行正常盈利的经济基础受到破坏,另一方面,持有过多流动性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盈利前景。综合起来,“双过剩”加大了商业银行增加盈利和防范风险的压力,不利于商业银行和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产能过剩使企业违约风险加大

由于银行贷款的期权本质,发放贷款后,银行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是非对称的。将贷款投资到项目上盈利后,企业获得扣除银行利息后的项目利润,而银行只能获得事先约定好的利息。一旦项目失败,企业违约,银行将面临本金和预期利息损失的结果。所以,在银企关系中,银行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情况下,产能过剩会造成相关行业利润下降和企业亏损。2005年我国水泥全行业利润只有35亿元,比2004年减少68亿元,5148家成规模水泥生产企业有43.5%亏损。2005年前10个月,钢铁行业利润增幅11.2%,同比回落52.2%。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6.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86.2%, 2006年一季度,我国电解铝行业的实际亏损面高达近80%。产能过剩导致的企业亏损极有可能诱发企业违约,加大银行管理信贷风险的压力。

同时,产能过剩招致的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如压缩过剩产能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可能将行业风险“转嫁”至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不得不为产能过剩埋单。

(二)产能过剩使银行面临信贷转向

面对紧随产能过剩之后的宏观调控,各商业银行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规避过剩行业信贷风险和贷款集中风险。事实上,对于已属调控范围之列的行业,各商业银行正在逐渐退出,并且原则上采取“不再进入”的政策。产能过剩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信贷转向以调整信贷结构。以往3年,11个产能过剩行业都曾是盈利大户,吸引了较多的银行信贷资金。当从这些过剩行业退出或压缩贷款规模后,商业银行必须为资金寻找新的出路。但目前国内银行业市场同质化严重,对优质客户的争夺非常激烈,如何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贷转向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直接挑战。

(三)流动性过剩使银行市场风险更加突出

2005年12月,我国全部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金率达到4.17%,有2万亿元资金转存中央银行,反映出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资金找不到合适的运用渠道。流动性过剩迫使商业银行将过高的流动性投向货币市场,结果导致货币市场利率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到2005年底,三年期国债即期收益率跌至2.23%,三个月期限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跌至1.8%,两年期金融债利率跌至2.09%。截至目前,净利息收入仍是国内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过剩的流动性使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小的赢利空间。随着货币市场短期利率的走低,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还会进一步加大。

(四)流动性过剩容易引发操作风险

流动性过剩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对风险管理要求的日益严格,商业银行对业务规模和质量的要求使工作人员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为完成工作任务,银行业务人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采取以降低贷款条件等违规行为发放贷款,从而使信贷操作风险加大。除此之外,难以完成规定的业绩任务导致收入减少还会诱发业务人员铤而走险从内部作案,使银行发生操作性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三、银行监管部门应该采取的监管措施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无论产能过剩还是流动性过剩,本质上都是结构性过剩,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潜在的结构性矛盾。作为我国企业融资主渠道的商业银行,目前正处于制度变革时期,自身的流动性过剩矛盾亟待解决,而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又迫使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宏观调控进行信贷转向,同时还要面临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的挑战,这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平衡能力、定价能力、盈利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为防范银行业系统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稳定,银行业监管部门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监督和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应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统筹安排,共同解决难题,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强宏观引导

首先,银行监管部门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银行业监管工作,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央产业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加强与宏观经济部门、重点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加强信息交流,努力提高监管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最后,要努力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区别不同类型的银行情况,督促银行业机构科学管理,合理控制贷款投放规模和节奏。

(二)构建合理的风险监管体系

为防范银行系统风险,巩固改革开放成果,银行监管部门尤其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监管。刚刚投入使用的银监会“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严格贯彻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对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进行了全面反映。所以,监管部门应全面发挥“1104工程”非现场监管报表的监测、预警功能,针对不同的银行的风险态势,实施不同的监管要求,抑制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行业盲目扩张,降低产能过剩信贷风险,切实保障商业银行的经营与行业、经济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按月进行监测分析,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提示。根据各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抵补率、不良贷款率及其分类准确的偏差状况,按照审慎经营的原则,进行分类监控各行的信贷新增情况,确保把全年贷款增长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三)促进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

银行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风险分析、预警和提示,通过审慎“窗口”指导,围绕结构调整目标和宏观调控的要求,积极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优化银行信贷结构。一是继续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从政策层面真正落实到商业银行的经营层面,密切跟踪各行在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调研和总结,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小企业融资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鼓励商业银行开展资产业务的创新,开发以拉动消费为重点的信贷产品业务,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健康发展,支持扩大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开展中间业务,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为社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四)引导商业银行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

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最有效方法是扩宽资金运用渠道问题。为此,从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角度出发,银行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加快金融产品和技术创新,积极拓展资金应用渠道,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开拓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企业贷款等优质信贷市场,同时利用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有利商机,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另一方面,拓展商业银行的运作空间,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公司和私人理财增值服务,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托管产品,逐渐改变商业银行的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1]庞东梅.警惕产能过剩带来银行不良资产反弹[N].金融时报,2006-01-19.

[2]庞东梅.我国部分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N].金融时报,2006-02-27.

[3]庞东梅.压缩产能过剩须严防不良贷款反弹[N].金融时报,2006-03-03.

[4]李倩.一切为了控制“产能过剩”[N].金融时报,2005-12-10.

商业银行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日前,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修订版)》。《办法》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在符合有关审慎监管要求的情况下,与国内银行在互助基金分销上享受同等权利。此《办法》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所谓互助基金,又称共同基金,通常由投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通过发行基金证券由投资者认购的方式筹集资金,然后投资于证券市场上各种上市公司的股票、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有些互助基金还投资于期权、期货,以及货币市场上的各种短期金融工具。

毫无疑问,上述规定将为外资行带来新的业务机会。渣打银行中国个人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梁大伟表示,放开外资行代销公募基金,将为外资行的客户带来多元化的产品选择,有助于客户更好地平衡资产配置。

汇丰中国个人金融理财业务总监邱怡静也表示,“最新的《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修订版)》,明确了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可以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基金销售业务资格,对此,汇丰表示欢迎。我们计划在获得监管批准之后,积极地开展此项业务。”

尽管外资行在中国的体量还很小,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其发展的雄心。普华永道的最新调查报告《外资银行在中国》显示,2010年,在中国开展业务的127家外资银行,仅占据了1.83%的中国银行市场份额。但是,这比一年前的1.7%,已经略有提升。同时,参与调查的42家外资银行仍明确表示,其对中国的承诺坚定不移。

从无到有基金销售开闸

政策受限一直是外资行在中国发展的障碍之一,每一项业务均需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批,使得外资行在网点的扩张、业务的创新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不过,外资行对于前景还是很乐观。普华永道第六次《外资银行在中国》调查报告显示:在融资限制日益严格的环境下,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出人意料地比以往更看好在中国市场的前景,预计未来三年的收入会继续保持增长。这种乐观源自于持续开放的中国经济,以及人民币向可兑换货币的过渡。

日前,证监会正式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2011修订版),根据该办法,商业银行(含在华外资法人银行)、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机构,可以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基金销售业务资格。外资银行的基金管理人可以办理其募集的基金产品的销售业务。

该《办法》不仅仅是让外资银行有销售基金的权利,也意味着市场期待已久的独立基金销售公司的大幕将启。此举将改变基金业目前的生态格局,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令金融服务业逐步向民间开放。

拓展业务外资银行乐观

今年10月1日后,有条件的外资银行将可以代销基金。这无疑将会促进外资行业务的多元化。对此,各家外资行的态度都非常积极。汇丰中国相关人士表示: 代销本地基金,将对外资银行现有的财富管理产品线提供有益的补充。凭借本地基金、QDII和结构性产品等在投资市场、风险水平和保本比例上各具差异的、多样化的产品种类,外资银行将能为客户提供更为完整的一站式财富管理的解决方案。

东亚中国常务副行长林志民表示,四年前,我们法人银行成立时,就盼望着这一天了。销售内地基金方面,我们已经为备战国内公募基金的代销和托管做好了初步的准备。目前只待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即可抓紧向客户推出该项服务。

事实上,与基金合作,能使银行赚取相对比较大的费用,银行自然对基金销售青睐有加。从“行规”看,中资银行代销基金的收入,主要来自基金申购费和管理费两块。其中,占销售金额1.2%至1.5%不等的申购费全部归银行所有,1.5%的管理费由银行和基金公司分成,银行一般以“客户维护费”为名拿提成。

对基金公司来说,显然也希望有更多的渠道可以出售基金。“那是好事,我们有更多的渠道可以跑了。”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向记者说。

不过,从对市民的方便程度看,显然网点的多少是重要因素。外资行中,目前网点最多的汇丰中国,其网点数也就100出头,与中资行动辄成千上万家的网点没法相比。

不过,“从无到有对外资银行来说肯定是好事”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说。而业务类型的增多变全,显然有利于提高外资行对高净值人群的服务能力。

业务细分看好中国市场

几年前,当外资行正式进入中国竞争的时候,“狼来了”的呼声很高。不过,几年下来,外资行与中资行从规模上显然无法抗衡。

“现在看来,无论是网点的数量,还是业务规模及对客户的理解等方面,中资行都要强于外资行。”一位中资银行人士说。

不过,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容显文表示,“市场份额无法反映外资银行如何继续重新定义中国的细分市场。他们相信中国仍然能够提供大量的增长机会。我认同他们的观点。中国经济的扩张速度可能不如以前那么快,但仍然快过这些银行的本国市场。此外,随着中国政府采取措施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外资银行将有更多的商业机会。”

一位外资银行人士认为,“外资银行主要靠产品的创新以取得优势,中国的市场这么大,因此发展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

而对于放开外资行代销基金,普华永道中国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容显文表示,这将为外资行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带来利好。

“多了一项业务,就增加了赚钱的渠道,对外资行肯定有好处。”上述外资行人士说,“以前外资行只销售国外的基金,现在如果可以销售国内的基金,显然可以增加银行产品的多元化,增加资产配置的范围。”

普华永道的调查还显示,未来三年,外资行的重点产品领域将是零售业务,其中对投资产品、房屋抵押和针对高净值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尤其看好。显然,代销基金业务对外资行而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