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的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双城”;“双修”;生态旅游;三亚
2015年6月19日,国家住建部给海南省政府正式发函,原则同意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综合试点城市(双城),这意味着三亚成为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城市,也是目前唯一同时获得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综合试点的地级市。“双城”指的是海绵城市与城市综合管廊。通过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不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极大方便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其中生态修复包括海的修复、河的修复和山的修复。城市修补包括加强广告牌匾整治、推进城市绿化改造等。通过开展城市“双修”,实现“让绿于民、让路于民、让景于民、让海于民”,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三在飞速发展中收获了城市建设的喜悦,但也留下了不少缺憾和无奈,在外部压力和自我审视下,三亚开始以“双城”、“双修”的方式着手完善和修复之前因为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被忽略的城市功能,试图通过持续的努力让这座海滨城市自由呼吸,自然生长。据三亚市旅游局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三亚市接待过夜游客781.73万人次,同比增长8.92%。全市旅游总收入145.39亿元,同比增长15.25%,游客人数的逐年增长势必会为三亚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这座以美丽风光闻名遐迩的花园海滨城市如何能在游客人数逐年增长的的前提下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就成为三亚发展旅游最为重要的问题。
1 三亚应加强游客生态旅游意识的紧迫性
1.1 海岛生态环境的独特性与脆弱性
三亚是典型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城市,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和其环境脆弱性及空间资源的限制,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的影响,开发难度和恢复难度大。作为国内唯一的热带海滨城市,三亚依靠着怡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美丽独特的热带海滨自然风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旅游度假,使旅游业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从根本上来说得益于三亚优良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旅游是海岛型旅游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和依托,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其发展可持续旅游的先决条件,作为典型的人流量大、重游型高的旅游城市,且随着内陆城市生态坏境污染破坏严重,来三亚的游客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三亚的可持续发展对游客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想要维系三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有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的游客群体。
1.2 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需要
三亚是海南省打造“国际旅游岛”的重要窗口,是其对外宣传的最璀璨的一张名片,而其生态文明的名片是打造国际旅游岛的基本要素。从最根本上来说“国际旅游岛的生态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最依赖的就是人的生态意识,特别是游客的生态意识是制约三亚是否能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因素,且面临全球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三亚要想实现“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必须依赖游客对其生态环境的满意来建立良好的市场口碑,从而实现真正的国际旅游城市。
2 三亚加强游客生态旅游意识的建议
2.1 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
加强游客生态意识建设必须先依靠完善的政策法规进行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及时解决在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甚至纠纷。制定符合三亚旅游的环保政策,除了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之外,政府还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国际旅游岛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的建设与实施,增强游客对三亚生态破坏所需要承担责任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制定符合政府和旅游相关企业双方利益的管辖权制度,使得其各尽其职,促进其对相关游客的监督,从而能更好地加强三亚游客生态旅游意识的培养。
2.2 加强居民、游客生态环保的参与程度
随着人民群众的环保生态意识普遍觉醒,参与社会管理的诉求越来越强。要加强环境核查审批信息公开,全面推进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监测信息公开,把信息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推进信息公开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这样全民监督更有益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政策,配合政策,使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也能够更加顺利有序的进行。
与此同时政府和相关企业可采用相关的“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政策来引导和培养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的建立和生态环保意识行为的履行。
2.3 加强生态旅游意识的宣传力度
政府与相关企业要加强对游客相关生态意识的培养,必须做好生态旅游知识的普及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其生态旅游意识的宣传力度,更能刺激和培养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同时整个城市加强和丰富标语的形式及多样化与普及化,引进和利用国际重大赛事的契机,大力宣传生态旅游的优势,并从中积极宣传三亚生态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从而有效刺激游客对生态旅游意识的培养和提升。
2.4 旅游企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
培养游客的生态旅游意识,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旅游企业对游客的引导作用,主要是旅游景区、酒店业、旅行社等相应的旅游企业。因此旅游企业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本企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旅游企业管理者需要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企业规划中做到相应的生态景区规划建设外,并引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将爱护环境的理念融入到游客的旅游行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加强对游客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因此旅游景区和旅行社企业要提高自身景区从业人员的环境素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生态从业队伍,其讲解服务不仅要规范化,而且要丰富海岛生态环境的知识内容,不仅自身要做个“生态人”,也要在旅游过程中引导游客成为保护环境的“生态旅游者”。酒店行业则通过相应的绿色饭店的规划建设和相应活动的倡导来加强对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的引导。同时旅游企业都需要多开展寓教于乐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提升游客对三亚的生态爱护意识。
2.5 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亚游客生态旅游意识的建立从根本上也依赖于游客的切实行动,而游客的行动受到其外部条件的制约,而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的改善制约游客行动的外部条件。但是三亚的公交系统的建设不完善使得游客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受到很大制约,且在旅游旺季会造成严重的堵车现象,因此三亚必须完善相应的公交系统,更好地方便游客的出行,使得游客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倾向于选择低碳旅游交通方式。
参考文献
1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1.1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替代性旅游”萌生于20世纪60年代,生态旅游一词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赫克在替代性旅游理念的启发下提出,同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也在文献中使用“生态旅游”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的旅游”,并强调生态旅游的区域是自然区域[6].Roberto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旨在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对生态旅游系统保护有积极价值和贡献,也 为 当 地 居 民 创 造 收 人[7].世 界 旅 游 组 织(WTO)特别推崇“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之《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成为全球旅游业的核心规范体系,并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实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联合国曾将2002年命名为国际生态旅游年,同年生态旅游专业研究期刊JournalofEco-tourism创建,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生态旅游研究仍得到西方旅游学界的重视,如DavidB.Weaver和LauraJ.Lawton对JournalofEcotourism、JournalofTravel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期刊相关生态旅游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指出目前生态旅游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细分,野生动物观赏的生态影响,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但对一些重要领域,如旅游质量控制,旅游外部环境、旅游组织和生态旅游整合的研究匮乏,生态旅游研究目前仍处于发展期[8],并从供给、市场需求、旅游组织、旅游影响、外部环境等角度综合阐述生态旅游的特征.Weaver等认为需要规划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旅游保护地网络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社区积极变化,维持和提高保护地的生态健康,关键主题是通过学术研究和教育,生态健康,社区参与和发展,构建合作关系来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9].我国旅游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等.在生态旅游者特征方面,朱璇指出中国的生态旅游当前仍处在市场培养阶段,只有依靠严格自律的真正生态旅游者,才能避免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恶化[10].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学者从生态旅游主体、属性、生态旅游与社区关系等方面发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质疑并提出新的见解,刘德谦曾指出,由于“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保护,大众旅游承担不了生态旅游的责任,生态旅游的消费标准与我国大众游客的消费水平不合”,因此,在我国尚不具备大面积开展 生 态 旅 游 的 条 件[11].叶 文、薛 熙 明 等 引 用Clark观点,认为大众旅游由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实际上比小规模旅游更能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共生措施的实施,替代性旅游也可能不是可持续性的,大众旅游也并非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只要满足了生态旅游的衡量标准,某些生态旅游活动也可以归于大众或者大规模旅游之列[12].叶文等对比中西方生态旅游发展,提出生态旅游本土化的概念,指出西方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一元特征,而中国则必须同时考虑市场的消费和培育双重功能,构造高端和大众二元结构的市场.大众生态旅游是现阶 段 朝 向 西 方 式 严 格 生 态 旅 游 的 一 个 有 益 过渡[13].1.2生态旅游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生态旅游本土化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国内多元化市场对生态旅游产品需求,使大众旅游者能够获得自然体验、接受环境教育、认识和体验旅游地原生文化、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并逐渐成为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同时也能够为高端生态旅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和服务的本土化旅游发展方式.由于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敏感地区,本土化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替代产业,在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社区受益及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的重要渠道.文中将以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陕西南部(陕南)为例,辨析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基础及可行性,探讨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2实证研究
2.1陕南生态旅游资源特征陕南面积69950km2,占陕西省土地面积的34.01%,人口占全省的23%,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31个区(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秦巴山地是陕西生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单元,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保护点富集,高质量生态旅游资源区域集中连片[14],陕南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珙桐、红豆杉、银杏、水杉等,既是全国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地区.陕南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集中在这一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加深旅游者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因而可成为陕南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2.2陕南生态旅游市场特征通过考察陕南生态旅游者的收入、年龄、教育背景、产品偏好、市场行为特征、环境保护意识与支付意愿、及其对环境的理解、要求及市场规模等指标,并将其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进行对比,可发现两类生态旅游市场的显着差异(表略)2.3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可行性陕西南部拥有雄奇壮丽的秦巴山地和汉江流域自然风光,因为受人为干预较少、保存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潜力.但受地理环境、交通以及产业分布等因素制约,陕南经济社会发展与关中、陕北差距显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加快陕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旅游产业是陕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并进行配套政策扶持.随着西汉、西康、十天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川陕、西武等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基本建设的加快发展,汉中、安康机场的改迁建工程动工,陕南结构合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格局逐步形成,并实现与关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武汉经济区的通畅连接,陕南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进一步提升.同时,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长,居民消费理念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呈稳步增长态势,为陕南突破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契机,生态旅游本土化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源优势、市场条件、潜力和发展前景.
一、生态旅游的立法和教育背景
2013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不仅是为了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实际利益,也维护了旅游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进程,是我国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标志和象征。在立法项目中,关于生态文明旅游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规范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基本秩序,并且实现整体运行框架的高效进步,最大的亮点就是秉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求旅行社组织旅游项目时要遵守相关的管控标准,也从思想理念方面要求民众树立生态文明旅游的思想认知,实现旅游教育的基本目标。另外,要求各地政府按照《旅游法》的具体条款规范自身行为,强化力量的联合以及执法项目力度的优化,确保借助不同的查处措施升级市场秩序,在法律项目运行过程中,要结合交通层级、物价层级以及工商执法单位等,建立统筹管控机制和旅游项目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生态文明旅游的目标。
政府在提升立法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社会教育机制,借助不同的宣传途径和宣传力度进行统筹管控,实现社会责任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从而保证污染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得到自觉的管控。社会管理人员要引导旅游行业充分践行社会责任,推进清洁生产项目的发展,实现技术和工艺的进一步创新,从而借助舆论提升教育机制和教育效果。主要的媒介包括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实现教育结构的多层次发展,确保生态旅游的思想结构得到有效的宣传教育。只有提高立法和教育项目的融合机制,实现统筹管控,才能有效践行生态文明旅游的标准,将旅游产业推向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发展结构,提升整体产业的品牌化和特色化,保证在立法与教育并行的背景下,生态旅游能实现健康文明发展。
二、生态旅游教育立法处理措施
(一)政府针对生态旅游建构有效的教育框架
在提升教育框架和运行结构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主要是借助观念和思想教育,提升全民素质,实现生态旅游项目的优化发展。第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积极的在社会中普及生态文明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态文明观念的基本核心就在于生态价值观,只有保证民众建立生态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整体生态旅游氛围的优化。在对生态价值观内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进行解构,并且借助有效的措施提升大众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第二,要综合提升游客文明素质,也可以借助文明旅游和环保活动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确保民众成为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和倡导者,建立一种珍视环境以及关爱环境的发展进程。另外,在教育形式建立的过程中,还要提高对游客行为的约束,确保生态文明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第三,为了进一步推进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也借助有效的项目渠道进行综合教育,创设一种社会行为和管理机制,利用绿色餐饮、绿色住宿、绿色旅游产业链条等方式提升生态教育水平,确保民众能养成绿色生态的旅游理念,利用意识决定旅游行为的文明发展。
(二)政府针对生态旅游建构有效的制度框架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民众对于生态旅游的认知,就要建立健全完整的法律控制体系,真正发挥政策和制度的权威意义,确保民众能在旅游项目开展过程中有效的运用法律以及经济手段,确保在整体生态环保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一定程度上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进程,实现社会旅游产业的共荣。
正是基于此,在生态旅游项目建立过程中,环境保护局以及旅游局针对旅游项目推进了很多的相关政策,一些纲领性文件也是针对实际发展框架建立起来的。并且,除了旅游局,林业局也针对旅游项目建立了独立的规范和标准,《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技术规程》以及《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等,加之各地区政府也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具体的地方性政策条款,旨在为了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项目的优化推进。另外,针对具体情况,环保部门针对不同的问题也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技术指标和措施,强化了环境监督的力度和项目发展要求,建立进一步规范化的生态指导框架,从而确保整体旅游活动有序进行,提升体系标准的最优化发展,实现建设管理和经营服务一体化的生态发展路径,也为了提升整体旅游环境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规范性。
三、促进生态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分析
(一)积极扶持绿色旅游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在促进生态旅游项目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积极研发和推广新兴绿色旅游产品,要保证生态旅游项目实现整体框架的优化和升级,从而提升配套设施服务项目的质量。第一,要积极开展和运行生态旅游试点项目,借助新型绿色旅游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实现发展模式的优化,在提高生态问题和项目处理的过程中,能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和项目的生态发展,从而形成有效的生态旅游投射产业,确保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二,相关管理单位也要针对绿色农业休闲旅游产品进行集中的管理,建立绿色发展结构,真正从根本上提高绿色农业休闲项目的发展水平,实现战略发展目标,从而强化旅游项目和农业结构的融合,真正创设生态农业项目和休闲农业项目,带动农业发展结构的优化。第三,也要集中关注绿色工业旅游产品的研发,实现整体运行结构的优化,建立一种有效且环保型的工业旅游模型,提升绿色发展框架和发展进程,真正提高可持续发展框架的完整度,具体工业绿色旅游发展流程中,要设计环保工业旅游发展路线、环保工业旅游体验以及观光旅游等项目,是现在整体管控措施的升级,确保工业产品购买的绿色发展路径。第四,在实际项目推进过程中,相关地区旅游单位也要提升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产品,从而保证整体生态旅游项目实现突破。在建立生态旅游产业链条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积极利用养生、医学以及心理疏导项目推进管控措施和管理效果,提升管理效果的同时,促进不同自然资源和生态旅游项目统一融合,从而创设更加健全完整的生态生活方式,提升大众的环保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建构完整的生态旅游监督框架
要想保证生态旅游项目的顺利发展,相关管理单位要强化监督机制和管控措施,提高管理理念和管理监督机制,要实现执法监督措施的优化升级,借助创新机制和法律管理路径优化管理流程。管理人员要对环境保护项目以及职能结构进行深度处理和整合,确保行业内部形成有效的管理结构。另外,地区政府要强化诚信旅游项目,实现秉公执法项目运行结构,提升旅游企业管控措施和管理效果,实现旅游消费者管理项目的优化,真正提高供需关系两者之间的信任程度,建立沟通和监督并行的运行机制,从而确保整体格局的和谐化发展,真正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进程,将生态旅游项目作为常规化运行项目,促进整体监督实践结构的健全完整。
生态旅游项目是一项非常冗杂的系统,要提升整体项目的管理机制,就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提高生态旅游文明健康发展的实效性价值,促进完善的立法体系和教育机制,在并行结构中实现生态旅游的产业发展目标,减少不和谐和不诚信的社会问题,借助舆论导向作用,提升社会监督力量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关键词:低碳经济;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86-02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近年来,森林生态旅游备受青睐,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林业经济新增的长点。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以消耗资源为代价,同时也排放二氧化碳。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旅游业是温室气体的来源之一,整个行业的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4%~6%,旅游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切实关系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森林生态旅游也应承担低碳化的任务。
由于国内的旅游研究起步较晚,因而关于低碳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的提法也晚于西方学者的研究。唐海萍、吴必虎(2002)从生态学和旅游资源角度分析了伊春市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其功能定位,并以伊春市具有代表性的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从4个方面介绍了伊春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构想。黄茂祝、胡海清(2006)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从4个方面选取30个有代表性的评价因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张恒芳、丛磊(2007)结合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针对目前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这一形势,探讨伊春林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明确要发展这一产业所应做好的几项工作。黄文胜(2009)依据台湾坪林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创建低碳旅游景区,推广低碳旅游理念,实践低碳旅游行为,为创建低碳城市打好基础。黄艺农、范松(2010)结合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从旅游各相关利益者角度出发,从构建低碳旅游产业要素、营造低碳旅游产业环境两大方面入手,探讨低碳旅游的发展思路,以期实现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张宁、侯志强(2011)介绍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旅游,以及低碳旅游在现实中的实现方式,阐述了低碳旅游的发展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伊春市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促进伊春市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形式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自从2003年英国《资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全球经济向低碳、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当前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由联合国 141 个成员国共同签署的《京都议定书》2005 年正式生效后,低碳经济理念就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 [1]。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
(二)伊春市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优、劣势分析
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小兴安岭腹地,属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绿色伊春”之美誉。伊春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静谧,是回归大自然进行森林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现已建成旅游景区景点100余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国家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1处, S级以上滑雪场4处。伊春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避暑胜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
1.优势分析(S)
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小兴安岭森林覆盖率达81.9%,生物群落丰富多样。伊春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红松原始林群落,分布着云杉、冷杉、落叶松等110多种针阔叶树种,森林总蓄积2.28亿立方米[2]。五营丰林自然保护区和带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桃山林业局有全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野生动物饲养狩猎场。伊春地文景观奇特,汤旺河石林、朗乡石林、嘉荫茅兰沟、南岔仙翁山是中国北方罕见的地质奇观。在嘉荫县挖掘出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黑龙江满洲龙,被称为神州第一龙。在其附近隐藏着巨大的鸭嘴龙、霸王龙、虚骨龙等恐龙化石群。伊春水域风光秀丽,境内沟谷密布,水系发达,大小河流共702条,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风光秀丽,适宜开展漂流活动。受森林与平原交错形成的气候影响,伊春隆雪量大,雪质洁净,雪期长,林海雪原景观奇特。特别是林中冰雪与山脉、河流的交错形成独特的森林雾淞奇观,气势宏大,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
2.劣势分析(W)
(1)群众认知度不足。由于伊春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火车最快要7个小时,2010年的空难事故给人们造成了恐慌心理,选择飞机到达伊春的人数减少,高速公路也正在修建中,交通的不便利对伊春的旅游业造成了很多影响。加之宣传力度不够,使群众认知程度远远不够。
(2)缺乏专业旅游人才。伊春地理位置偏远,长期以来不重视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导致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服务水平较低。目前,伊春市从事森林生态旅游的工作人员主要是过去林业局、林场的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缺乏旅游管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旅游管理、营销、规划、外语人才更是紧缺,阻碍了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
3.机会分析(O)
借助一年一次的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加快伊春旅游产品的推广,完善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树立“林都伊春――中国森林生态旅游胜地”的特色旅游品牌,提升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2011年伊绥高速将全面通车,借助交通的便利,大力宣传伊春市旅游资源和产品,不断创新,办出特色,进一步宣传和培育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这一品牌,扩大影响力。
4.威胁分析(T)
(1)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伊春森林旅游景观大多数位于交通相对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客观上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在主观上又受到生态环境意识淡漠的影响,致使这些地区的环境保护设施滞后,负面影响严重[3]。
(2)旅游者缺乏低碳化消费引导。由于森林生态旅游低碳化是一个新兴概念,所以人们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游客的环保意识及低碳意识需要一定的引导。游客没有低碳消费的意识和节能减排的生活理念,在选择交通工具、生活用品及纪念品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
三、伊春市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森林林业资源规划开发生态化
规划开发的生态化就是指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要运用生态学的理论进行科学布局,在实现规划区内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最优的前提下,使规划区域内的资源环境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并把开发利用程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使开发的风景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普及低碳化知识
随着低碳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生态旅游也将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在各个国家发展。对于现阶段伊春的森林生态旅游业来说,首先应普及人们的低碳知识,让人们消除误解,帮助地方政府、企业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低碳是一个方向,一个趋势,并把低碳作为一个长期的目标坚持下去。
(三)加强森林生态旅游企业的低碳化运营
森林生态旅游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旅游企业经营者首先要改变“旅游是无烟工业”、“环境投资是旅游企业的负担”的观念,应该认识到投资环境是旅游业重要的竞争手段。森林生态旅游企业要主导低碳的消费方式,具有节能减排的责任意识,并进行技术创新,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选择低碳运营方式,提供低碳节能的旅游消费品[4]。
(四)政府低碳化政策激励与管理
推进森林生态旅游低碳化需要政府运用政策工具,采取管理措施。政府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通过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影响旅游企业经营者的行为。为此,旅游主管部门应尽快制订符合森林生态旅游低碳化发展要求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质量标准、森林生态旅游服务标准与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标准,使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经营、消费和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鼓励森林生态旅游企业研发低碳旅游产品、服务及项目,开展“低碳旅游证书”等考评活动,以激励和督促森林旅游企业尽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协调旅游、环保、能源、交通、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为森林生态旅游业的低碳化经营服务[5]。
参考文献:
[1] 池丽月.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林业经济问题,1999,(1):37-40.
[2] 关永承.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J].活力,2010,(6).
[3] 王兆林.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