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40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马场村为例说明)

根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近些年,留守儿童的现象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留守儿童的数目没有减少,在某些地方反而有所增加。

以马场村为例,马场村是原州区的贫困村,同时也是笔者教书的地方。据乡政府不完全统计,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超过300人,占全村人数的57.8%。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中,超过95%的人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家里,留守儿童成为教学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难题。在上课之余,笔者对马场村外出打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由父母一方在家养育孩子的占31%;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守孩子的占57.8%;将孩子寄养在亲戚或邻居家的占6.2%;带孩子外出打工的占5%。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一方留在家里,另一位常年在外打工,这样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于两人都在家时更多更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家庭的子女大部分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5岁至70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多半不能读书识字,文盲半文盲的超过60%,他们往往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种因素以及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造成了“隔代教育”、 “单亲教育” 、“寄养教育”等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难度。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在执教期间,笔者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在平常上课时对他们的观察和课后对学生单独的辅导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都普遍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问题。总的来说,这些留守儿童大多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中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孩子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失落、孤独,因没有了信任的倾诉对象而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也会因日常生活中没有人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而感到无奈和自卑。长此下去,使得这些孩子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问题。在与学生们长期的接触中,笔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产生的强烈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主要表现为感情脆弱、自卑。二是亲情缺失,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儿童表现出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易激动,走极端等心理。三是由于农村文化,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漠,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主要表现为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

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受到的教育对我们的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这些不利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释放将影响孩子的性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里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这些不利的心理问题使得有的学生难以管教、有的喜欢打架,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的心理。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在校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这些辍学之后的孩子,有的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如何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重视,更是摆在广大农村基层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而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更是对全体农村教师的严峻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心理,传统的知识和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来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农村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农村的小学也无法开办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这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长期都得不到解决。作为一名新时期农村小学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教学知识和教育技巧,还应该不断学习,了解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我们可以不是一个心理学家,但必须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所以,笔者在平常教学之余自学了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且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他发现相同类型者在一起大都能较好的相容,尤其是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是感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行为上的反映。教师的责任就是找出留守儿童的共同需要,根据这一需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有意识地用特有的人际互动给感到孤独、自卑、抑郁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以及重树自信和回归真实生活的互动机会。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技巧:1. 引导。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表现为沉默,不喜欢和其他人交流,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想法。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扫视并且和特定的学生进行目光接触,或者用眼睛发出发言的邀请。2. 倾听。倾听包括能够专注于学生所说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儿童的心理十分脆弱,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倾听,让学生了解你的关注。教师可以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你在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收集信息,观察学生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深度挖掘,并且适度的表达出来,让全体同学知道。3. 鼓励和支持。作为一名教师,这项技巧十分重要。尤其一些学生会犯错误或做出某些愚蠢的行为,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处理不当便会使他们感到受伤,封闭自己,从而影响和其他人沟通交流。教师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表达对学生的支持,用及时回应传达对他们的鼓励和关爱。

其次,笔者认为疏通留守儿童心理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以下两点:(1)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我。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必须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尚未成熟,生活阅历简单,再加上没有父母的教导,因而对自己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了解自己应当如何面对父母离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教会留守儿童进行自我分析,全面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建立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形象。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分享经验,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2)身心健康的指导。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也得不到周围人群的关爱,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容易受到影响。我们在工作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坚强成长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介绍一些关于疏导心理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正确面对外界的看法。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完善其人格。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开放,有大批农民都告别了曾赖以生存的土地,告别了温暖的小家庭,前往发达的地区打工“淘金”,或者,做一些小生意,无可奈何地把“掌上明珠”或者“心肝宝贝”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是亲戚、朋友照看,于是便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双进入城市打工,被寄在亲朋好友家里或交给年迈的长辈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

由于,我校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型,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因此,产生了新群体――留守儿童。

一、关爱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我班三年级学生,李万清(化名),男,9岁,经常迟到,不交作业,爱和其他同学打架,有时候就不到学校上学,经常逃学。但是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做生意),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只是孩子在寒暑放假的时候,才把孩子接到身边,平常由孩子的奶奶管教。家中只有一位老人,既要照顾李万清,又要看管一个一岁左右的小孩子,很少顾及李万清的学习,使他成了一个急性子且懒惰的人,上课坐不稳,课堂随意说话,不守规矩,大声吵闹,不讲卫生,乱堆乱放,乱拿别人的东西。老师布置的作业爱做就做,不爱做就不做。成绩下降,特别是语文,因为懒,怕写字,降到了20多分。数学、英语都很差,与同学关系也很差,几乎没有同学愿意与他坐、与他合伙值日,学生经常在老师面前告李万清的状。

以上案例表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刻不容缓。知道李万清的情况后,我既当他的老师,又当他的父亲,天天关心他、照顾他。从教他整理书包开始,教他学会与同学相处,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公共场合注意个人卫生。给他补课,他有一点进步就表扬鼓励他,并教会他向好学生学习。正确引导他,耐心辅导他,培养他慢慢养成好习惯,作业天天检查,个人卫生天天督促,安排一些性格好的学生主动跟他交往,我深知一个9岁孩子需要的是关心、是呵护。现在他变了很多,值日主动打扫卫生,个人卫生也很讲究,每天衣服整洁干净,东西放得有条有理、学习态度也很端正、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做,特别是语文成绩在不断提升,上次期末考试语文考了60分。数学、英语也有了很大进步,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再没有同学告他的状。此案表明,关爱留守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是很有成效的。

二、采取的措施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个人认为,要教育好留守儿童,我本人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及时沟通

教师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很好地沟通,在同他们的相处中,教师有意地提高他们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配合学校、教师一起管好孩子。这样一来,教师成了监护人,成了孩子们的亲人,留守儿童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2.播撒爱的阳光

尽管留守儿童有时很调皮捣蛋,给我增添很多麻烦,可是,想想他的家庭情况,看着他那孤独的身影,我不忍心去责骂他,去惩罚他,我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家长,你应该帮助他。”

3.利用集体的力量

我经常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的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4.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袋”

“成长袋”包括留守儿童的健康卡片、家庭卡片、荣誉卡片、成绩卡片、评价卡片等。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查,摸清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记载。教师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同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

5.班主任多关心留守儿童

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给班上学生每人一个记事本,要求他们把当天教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

6.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

关爱留守儿童,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每个留守儿童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与他一起成长进步。

总之,爱是阳光,她能融化坚硬的冰角;爱是春雨,她能滋润万物焕发生机。爱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最佳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用得恰当,准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作为老师,只要我们多给留守儿童一些关爱,就一定能让儿童拥有一颗微笑的心灵,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农村的留守儿童作出自己的贡献。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第3篇

——留守儿童心理现状、成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关注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每一个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2008年2月25日,太湖县天合小学校园里非常热闹,同学们都领到了崭新的课本。当天下午三点多钟,12岁男孩章杨宇跟其他同学都一起放学回家。不过章杨宇却显得有点异样,他回家时书包空空的,所有新书都放在教室座位的抽屉中。

“爷爷,我可以亲你一下么?”放学后的章杨宇回到家里,看见爷爷正围坐在桌前打麻将,就上前对爷爷轻声说道。爷爷听到这句话心里还直乐,可他不知道这竟是自己与孙子见的最后一面。

当天晚上,姑父曾与章杨宇约好了要孩子到他家里去住。可等了好久没等到章杨宇,姑父赶紧给他家里打了个电话,得知也不在家里。又去电学校询问,被告知学校已经放学了,章杨宇也不在学校里。

大家顿时慌了。家人发动邻居在屋前屋后展开了大搜索,最后在人迹罕至的祠堂后面发现了他。被发现时,他吊在祠堂后一间小屋子伸出来的横梁上,已经没了气息。

章杨宇的尸体被发现后,人们在他裤子右边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封遗书,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遗书写在当天发下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材料》封皮的背面。遗书的内容大概是:敬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请你们原谅我,我不能再爱你们了。我还欠丽丽姐20元钱,请你们替我还给她。你们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落款日期是正月19日。

一支含苞待放的花朵就以这样的方式凋谢了,每一个有爱心、有良心的人都会在灵魂深处拷问:谁应该对小杨宇的死负责?还会发生多少小杨宇这样的悲剧呢?

一、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安徽心理学会、安徽医科大学先后对安徽纵阳、肥西等地的近千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揪心:七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有抑郁、焦虑、孤独心理,甚至少数有自杀观念。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69.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其成长需要也还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恋需求上,而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来说,对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一般是能够很好地满足的,而对于依恋的情感心理需求却基本上不能满足。所以,处于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以及依恋情感的不能满足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出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卑心理障碍

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欢具有自豪感,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女生。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二是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三是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如一位初三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我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四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五是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间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尤其是在一些重男轻女的偏远地方,女孩表现得比男孩突出。

    总之,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

     心理学和医学研究表明儿童若长期处于慢性紧张和慢性压力下,会导致海马细胞受损,由血液受损导致其他器官损害,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下降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是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思想根源,由此可以联想到马家爵事件,甚至学生的自杀、出走等等事件。其实这些都是心理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父母关爱的缺失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在教育学中有个归零教育理论,就是“3+2-5=0”,就是说30%的学校教育,加20%的社会教育,如果减去缺失的50%家庭教育,培养效果还是等于零。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因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而留守儿童的代管者只能对其实施温饱式的哺育,儿童从小缺乏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会使儿童早期社会经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不稳定的家庭教养易引发各种儿童品行问题与心理障碍,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在学习、生活、品行等方面缺乏帮助、引导和督促,也导致了一系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还有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又由于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2、监护人教育不当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祖辈,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方式。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我县一名学生祝某某,从在外婆家,从小父母不在身边,有加上身体瘦弱,外公外婆对她十分疼爱,尽管家境不是那么富裕,还是尽量在物质上满足她,在她犯了小错误时包庇她,后来演变成公开和外公外婆作对,偷外公外婆的钱。

二是上代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一留守儿童心声:“我每次到我大姨家都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总觉的自己是多余的,每每看到表妹跟大姨撒娇,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我多想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三是自我监护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它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落在孩子自己头上。这种类型的孩子无论在生活上、安全上、学习上、思想上都存在问题。

3 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据调查,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校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而班主任负担极重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未成年人,还有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教师在应试教育棒棍的驱使下,只重视成绩,用一好百好、一不好百不好的观点来衡量学生。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的幼儿园就开始评比,也只考虑成绩。其实在许多成绩好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痛心的问题,有的学生为了考好成绩作弊,考不好了甚至改成绩单。有位教育家说:“教育是个慢性的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教育的根本就是爱与责任,教师要用爱与责任,发掘出孩子的最精彩的一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留入手:

1、 转变观念,注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好百好”的学习至上论,让许多孩子生活在压抑、单调的环境里,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梦幻般的童年,没有了阳光,也没有了自然……只剩下了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他们的生存能力,道德品质很可能不如别人。或因此而忍受压力,或出现自信心缺乏,意志力薄弱,无抗挫折能力等等。而这些才真正是我们孩子的一生中最需要的东西。

另外,用"一不好百不好"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更是可怕。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太差,他们便一无是处,这种态度对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打压,他们可能因这种态度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焦虑暴躁情绪,甚至彻底丧失学习兴趣,最后破罐破摔, 厌学、弃学,与学校、老师和家长对抗,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有的孩子早恋了,有的孩子自杀了,甚至有的孩子杀了老师、父母。许多的事件,让我们至今想来仍心忧心痛。这些都是孩子的错吗?我们做老师的难道不该反省吗?

2、用慧眼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喝彩。

小实验《白纸黑点》告诉我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些优缺点,就看你的眼睛盯在什么地方,不要牢牢盯住孩子的缺点,要转动你的眼球,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每个孩子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堂,他们美好的心灵,有时表露于外,我们一眼就能看到;有时却隐藏于内,被表象所掩盖,并给人造成错觉。我们不能发现它,那是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哈佛大学三百五十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为豪的不是培养了六位总统、三十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了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善于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 “那一点点光”,并用无微不至的师爱呵护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让教育智慧升华,炼就一双慧眼,总会有那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萤光,在广袤的夜空,成为亮丽的风景,让我们感受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与众不同。”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因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一般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诸多恶习,教育又难以得到家庭地支持,想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何容易?我们只有耐心地去教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去说服,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哪怕是一次作业能认真完成,一个小问题能答好,都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用成功的喜悦去打动他们的内心,满足他们要求抚爱和渴望尊重的心理需要,弥补他们成长中急需得到的父爱和母爱。在老师的耐心地熏陶感染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达到“随风潜入液,润物细无声”的美好佳境。

老师的肯定是孩子自信的最大源泉,同时,老师的否定也是孩子失败的巨大因素。沙砾下有金子,正如每个人都有软肋一样,每个人都有长处,换一种眼光看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很棒的。

3、正确运用“贴标签效应”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学校请来了著名教育学家来学校指导工作。这个教育学家非常厉害的就是他指导过的学生都很有出息。被教育界奉若神明。学生也以见他一面为荣。这所学校有一个班以问题学生和学困生出名。学校很头疼。就对这个教育学家说,您来看看这个班的学生怎么办吧。

    于是教育学家就来到这个班,见了一班的学生。摸摸这个头对所有人说,这小伙不错一定可以成为大企业家。看一个小女孩安静坐在哪说你可是个好公关的料……以此他夸讲了许多学生。这几个学生在他走后高兴极了。连教育学家都这么说那我一定是块好料。从此真的越来越好了。许多年以后,他又来。校长说,你真是神了你说的那几个孩子差不多都成才了。他们可都是差生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结果教育学家说,我什么也没看出来呀。我甚至没有好好看他们。我只是故意这么说的。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我要说的所谓的“贴标签效应”, 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行,是个聪明的,有主见的,有能力的,可爱的孩子。让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孩子在心里上认可自己。就会在心理上按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做这样的孩子。其实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赏识教育有点象。如果你总说一个孩子笨、是个淘气的捣乱的不关心集体的。长了他也会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反正也这样了,那就这样吧。而让孩子失去了进步的机会。所以我想说无论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给它们贴好标签。每个班都有所谓的差生,这些差生是一开始就那么差吗?是智力不行吗?为什么好学生会越来越好,差生会越来越差,什么都差。他脸上贴的就是差的标签。谁都认为他差,连他自己都这么认为。他能不差吗?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

4、掌握恰当的教育方法

(1)少些唠叨

在《常回家看看》中不是有一句歌词"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吗,可见天下父母都是爱唠叨的,其实老师也是一样。你们可能是关心,可能是担忧,可能、总而言之都是为了孩子好,可你们不妨问问普天下的孩子有几个孩子喜欢唠叨呢?

唠叨的准确定义是:说起来没完没了。对孩子的唠叨其实是批评孩子的缺点,而且是没完没了地说。任何人都喜欢听赞扬的话,而不是批评的话,如果有人没完没了指责你,你心里能不烦吗? 唠叨的实质是一种变相加压,是利用孩子的弱点和做老师的权威来给孩子施加压力,以达到让孩子按自己意愿行事的目的。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较强,他们总认为自己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事情,老师的唠叨和干预破坏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必然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感。这还有心理学上有一种“超限逆反”,也就像医学上的对某一药物产生抗药性。吃多了反而没用了。就是为什么老师们的唠叨没有起到作用,反而适得其反的原因。

(2)换位思考

请大家按我的要求做件事:用手指摆个人字给我看。引出不能一味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要求孩子做什么,要换位思考。同样的状况,但是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态。站在别人的立场看一看,或换个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样了,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会有更多的爱。

和孩子有矛盾时要及时沟通,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随意,也不要太刻意,规矩不可少,但不能太多。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可行,切忌泛而多。最好目标数字化,白纸黑字化。

(3)学会批评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句话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改变,人们不断的给苦药加上糖衣,使良药不再苦口也能利于病。忠言能利于行的前提是听得进去,可有几人能听的进逆耳的忠言呢?谁不喜欢听好话呢?你们愿意一天到晚听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吗?不如让忠言变得顺耳,批评孩子,首先要懂得尊重他们,要对事不对人,语言要婉转。曾有人提出“三明治”的批评方法:先表扬,然后指出缺点,最后给予信心,寄予厚望。

(4)抓住关键

医学上忌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如不讲礼貌、爱说谎、小偷小摸、学习成绩差、有暴力倾向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面面俱到的让他全部改变,就像是做游戏“打老鼠”一样,太多的老鼠太多的洞,会让你措手不及,这时你就要分清楚,什么是主要问题,根源问题,要抓住这个问题,集中精力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不要有太多的雷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规矩越多越容易触犯规矩,这也是心理学上“代币疗法”治疗成功的关键。

5、学会关爱

(1)要让每个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一则伊索寓言: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戴着斗篷的游客脱掉斗篷。冷风拼命地吹,想吹掉斗篷,结果游客反而戴得更紧了。太阳出来了,暖洋洋地照着那位游客,只一会儿工夫,那位游客就自动地除去了斗篷,坐在树阴下纳凉。以上的故事和这则寓言都告诉了我们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为人应该宽容,用专制、暴力的方法,对于解决新问题往往无济于事。只有暖和、宽容地对待一切,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办好。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宽容学生、爱护学生。

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的前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如山的父爱、如水的母爱去关爱对待留守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心常常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对于外界往往采取封闭和抗拒的态度,只有能感受到教师真心对他的爱,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我曾听到一位班主任讲了一件十分动人的事,她说,她们班的好多孩子时常脱口叫她“妈”。我想,为什么会这样?只有教师真正的把爱倾注在孩子身上,给孩子以父母般的爱,孩子才会这样吧!爱,是学生的心灵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阳光,特别是对留守儿童更像久旱之甘露。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温情。用温暖的爱溶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真挚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是爱效益。                            

如何施爱  ?爱不需要做 轰轰烈烈的大事,爱也不需要刻意的表达,更不需要完美的形式,要让孩子理解爱的真正意义。有一个梨的轮回的故事和给妈妈洗脚的视频启示我们——教师对孩子的爱不能只在形式上作出某些动作,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其实爱就在生活中,爱在学习中。

爱在生活中。教师一次微不足道的关心,一点一滴的爱,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天冷了,提醒孩子要加件衣服、学生扣子开了,轻轻替他扣上、生病时,送上一句“好点了吗?”课间与他们游戏、交流。这些都能使他们感动很久。“于细微处见真情,”教师充满爱心,坦诚相见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

             爱在学习中。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的配合,才不会出现5(天)+2(天)=0的现象。可是,留守儿童基本上属于学困生,该怎样学习呢?家庭作业不会没人教,作业有无完成没人管,长此以往便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对此,我们就更需要多付出一些爱,多牺牲一些时间去辅导他们,不让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

        首先,我们可以适当降低他们的学习目标,家庭作业只须做基础题,抄抄词语会读书,让他们能初步感受学习的乐趣。 

其次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在班级成立帮扶小组,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他们同桌,提醒、督促他们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让他们感觉在学习上老师同学没有离弃自己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再次,定期进行交流反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课外活动等形式让他们觉得学习,我能行,从而爱上学习。

而一般关注的是“两极学生”,即成绩好的和问题大的,对于那些各方面都不出众的“中等老实生”关注很少。其实他们属于拉一把就上来,放一放就下去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弦,让孩子在温馨、幸福的爱的暖流中茁壮成长。

(2)爱的给予要适当。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漫画《爱与碍》,对孩子的爱不能过分吝啬,也不能过分慷慨。飞蛾出茧时,必须经过一番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方能流到翅膀里去,两只翅膀才能有力在空中飞翔。有一人看见它痛苦的挣扎,就用剪刀把它剪了一个洞,它很快出来了,可是身体臃肿,翅膀萎缩,不但不能飞翔,反而一会儿就死了。——爱的给予要恰当,否则就会害人。我们不充当警察,也不能当保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授之于渔不如授之于欲。我们要教育留守儿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可是很多老师很困惑的是:“我对他们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可是他们还是无动于衷。”这就是爱的给予还要注意层次,不同阶段只能满足其当时的需求,切忌胡乱加码,使得爱十分的廉价,孩子不懂的去珍惜!

(3)真心的关爱是来自其本身的感受 ,要 弄清他们缺少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四川抗震救灾时浪费的捐赠物资价值在5亿元以上,原因是人们没有弄清楚灾民的真正需要,有些物资在当地根本用不上,衣服大小不适合,被褥没有防潮层,很多食品保质期太短,家用电器一时用不上就遭遇损坏等等。好心并没有办好事。 这就 提醒老师们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 7、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也是促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若班级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团结友爱,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紧紧连在一起,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中,“留守儿童”才能感受到他们是与整个集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班主任还可采取相应的办法,例如把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编在一组或同座, 开展“手拉手”结对子、“小组学习竞赛”,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寄宿制留守儿童星级评定制度,即每月在寄宿制留守儿童中,按评比标准进行“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等十星评比活动,激发儿童争星、创星激情,让每位孩子都能较及时地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改进不足,促进孩子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不断树立新目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利用地方闲散的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服务队”,利用农闲时节,承担起留守儿童部分的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1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少未成年人出现了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各种不健康心理与行为,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危害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因此,应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教育部门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鉴于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使更多未成年人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我们与团市委联合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以下简称辅导站),目的在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实施两年来,取得较好效果,现阐述如下:

1实施方法

1.1组建领导机构建立由市教育局、团市委领导组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市委宣传部,其属下的市义工联负责日常管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业务指导。

1.2制定实施意见包括建立辅导站运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专家督导机制,建全档案管理,明确辅导内容及值班接访安排等。

1.3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一个多功能的辅导站,以心理辅导热线为主,面谈为辅。在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心理辅导内容,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热线咨询,同时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面谈辅导,搭建起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服务平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密切相关,辅导站还将服务定位于家庭及社区。

1.3.1硬件建设建立起集热线电话咨询室、个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和团体辅导室为一体的多功能辅导站,配置了专用电脑、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相关心理健康杂志,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3.2软件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心理辅导员人才库,主要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医生、国家心理咨询师等构成,确保了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结辅导站运作和管理的成功经验,逐步向其他县市推广,并与其他县市共建辅导分站,形成辅导网络。

1.4保障机制

1.4.1业务培训派出管理人员参加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举办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培训班,提升辅导员的服务能力,规范咨询要求;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辅导员们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亲身体验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精髓,学习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操作技巧;组织同类个案的专题"沙龙"活动,辅导员们深入交流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法。

1.4.2热线宣传制作12355热线的公益广告,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反复播放,宣传12355热线;通过LED屏幕或户外广告等在人流密集,特别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制作12355热线宣传单张、书签等,在学校、社区派发;联合本地主流报刊杂志,加大咨询案例的报道力度,引起社会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向全市各中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以短信或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在师生、家长中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使用热线,学会寻求帮助。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对12355心理热线进行推广,使"热线"真正地"热"起来,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并使用热线。

1.4.3辅导活动向家庭、学校、社区延伸通过深入社区、学校举办各种咨询活动,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比如在某中学举办"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在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深入学校举办高考、中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在六・一儿童节举办关注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与团市委义工联合总队合作,举办为期一年的单亲家庭孩子"护苗行动",每周由受过心理辅导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上门义教和心理辅导;并举办单亲家庭儿童的户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等。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2效果

2.1成功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经过两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逐步完善了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硬件设施,除了原有的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外,还设有个体辅导室和沙盘游戏室,并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沙盘设备,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拥有49位专业心理辅导员,建立了一个实用性强、影响面广的心理辅导站。

2.2成功树立青少年和家长的求助意识。未成年人辅导站建立两年以来,拨打12355热线的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已成功为3373个个案提供了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性问题、行为问题、性心理问题等困惑,其中学习问题占45%,人际关系问题占30%,个性问题、行为问题及性心理问题占25%。在来电者中,青少年占52%,父母占30%,其他约占18%,说明青少年及家长的求助意识日渐增强。

2.3成功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目前辅导站的服务功能包括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热线咨询、面谈辅导、心理测试、沙盘游戏辅导、特殊人群(残疾人、单亲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辅导,同时送课到学校、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社区大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现场心理咨询服务等。比如2011年10月,在某学校举办主题为"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的"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家长与青少年间的真情互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如何识别常见的心理障碍,如何把好早恋关,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困惑,保持健康的心态。250多名学生及部分家长参加了活动,学校领导、老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同年10月在市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有200多名学生及家长参与了本次咨询活动;2012年举办学生与残疾人联谊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残疾人代表感人的成长事例鼓励残疾人好好珍惜生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出自己的价值,1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活动,效果良好。此外,还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为1300多人次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结合起来,成功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4成功推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运作模式。通过对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运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发挥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在全市的辐射作用,将研究积累和总结的经验推广到各个县区,四个地区相继建立了县区级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部分地区还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示范点、阳光天使爱心协会等,从而建立起全市的心理辅导站网络。

3体会

3.1有效的心理辅导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对咨询个案进行分析,深入探索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影响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提出应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3.2政府层面的支持有利于工作开展。借着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在教育部门和团市委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完善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各项硬件设施,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的心理辅导站,辅导人员基本由心理老师、心理医生及国家咨询师组成,有着扎实专业知识以及丰富辅导经验,有利于辅导站良性发展。

3.3不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影响辅导效果。由于辅导站服务原则是公益性,所有辅导员是志愿服务,基本上一个月才轮值班一次,对需要跟踪的个案可能要由几个辅导员来跟进,这样就令个案辅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辅导的效果。所以对需要跟踪的个案辅导记录要求更加完整、详细,以便于不同的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跟进辅导和回访,对有较严重问题的个案尽量专人负责跟进服务。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社会化

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据国家统计局估计:截至2005年9月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大约在1000万人左右,并且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劳动力输入大省也存在大量的因父母外出务工而在家的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面临城乡分化更为突出,更容易接触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导致犯罪。尝试通过对仙游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里和情感状况,学校学习状况和社会行为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层面分析探索其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以帮助留守儿童顺利社会化。

本次调查从2007年2月开始,以仙游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仙游县人口将近百万,外出人口高达6成以上,留在家里的多为老年妇女和儿童。这次以枫亭,钟山,鲤南等镇为研究样本,每个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村发10份问卷。总计12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达84%,问题全部回答的有92份。除问卷调查外,还采用了社会工作的个案访谈的方法,以及后面的辅导和评估,既对留守儿童进行访谈的同时,也对起监护人进行面谈。

一、社会化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影响

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和社会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问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有三个载体: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方面也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属于初始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为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与要求。初始社会化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

(一)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其社会化的影响

1.日常饮食情况和存在问题。这是一项最为具体直接的指标,直接反映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是儿童正常社会化的生理基础。饮食方面出现的问题将是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上表可以看出,仙游县农村留守儿童在是否按时吃饭方面,更多的是没有按时吃饭,这对于他们的身体成长是很不利,这方面的影响是多方面:一方面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父/母),无法及时督促孩子去吃饭和按时为孩子准备饭;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疏于对他们的管理,放任自由,觉得他们爱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有的监护人更是认为,如果孩子回家晚了,根本不可能重新给他们做饭,只能给他们吃已经凉了的。

在饮食结构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广大留守儿童在饮食结构方面也存在着问题。人们普遍认为饭桌上的荤在多的家庭,经济和生活条件都要好,饮食结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对荤菜的需求更是迫切,可以提供给他们长身体所必须的营养,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同时发现,一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营养明显不够,饮食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与监护人的访谈中,许多人多说,很少考虑孩子的饮食结构的搭配问题。

案例1:黄某某:女,12岁,钟山镇梅洋村人,在钟山小学读书,她父母均外出到浙江长兴市打工,家里还有个弟弟,跟她在同个学校念书,姐弟俩由爷爷奶奶照顾。那天去她家访谈的时候,一家人正围在一起吃饭,看着他们桌上就摆着两样菜,腌菜和腌萝卜干,吃着稀饭,据她爷爷说,平时都只能吃这些了,想吃些好点的没有,像肉之类的荤菜,平时吃不起,只有逢年过节他们父母回来的时候才吃的上,父母在外打工不容易,工资低,寄回家的则更少了,她爷爷说到情深处时,眼中夹着泪花地跟我说,“他们都很懂事,家里吃不好,苦了他们了,只能看他们的造化了。”可以看出,父母之外的监护人在对于留守儿童的照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诸如爷爷奶奶,本来都还要靠子女的抚养,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照顾好孙女们,这必将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的社会化。

2.疾病和护理情况和存在问题。留守儿童的疾病和护理情况,是衡量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的又一重要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讲,疾病发生情况和日常饮食结果之间存在的必然的关联,疾病发生情况也影响着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的进行。

由上表可以看出,仙游县留守儿童经常生病和偶尔生病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经常生病的比重高达46%。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情感培养,健康心理塑造产生不良的影响。

3.劳动负担和自理情况及存在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其中的一方出外打工,导致家里劳动力不足,必然给家里留下大量的农活和家务活要做,这些就不可避免地的让留守儿童一起分摊,不可否认的是帮助父母和监护人做家务活和农活将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责任心的培养。如果给留守孩子大量的事情做,将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学习和业余活动时间必然减少,这就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

(详见下表3)和(表4)

从表3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做家务方面,经常做家务的儿童占所调查总数的65.4%,家务活可以做,你提倡多度做,很多留守儿童经常做家务活的原因是多方面,他的家庭情况,使得孩子主动要求去做,也有的是监护人逼着去做,很少估计留守儿童的感受和实际需要。过重的家庭负担,使留守儿童疲劳,无力搞好学业,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给他们的社会化造成不良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仙游农村留守儿童有着较强的自立能力,能够做到做好洗衣服和做饭,应了这么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就充分地说明了留守分担家务活和农活,如果适量的话,既有利于留守儿童学到生活技能忽然减轻家庭的负担,也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二)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其社会化的影响

1.留守儿童在情感和沟通方面的情况和存在问题。主要从留守儿童对父母打工情况的了解,父母的回家频率和与父母聊天内容三方面来研究他们在情感方面的问题和对他们社会化带来的问题。

首先,关于留守儿童对父母在外务工情况的了解。根据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不清楚父母在哪里工作,对于工作性质的了解却更少了,调查结果(详见表5)。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58名留守儿童知道自己父母在哪里打工,占调查总数的58%,不知道的却打到42%,这充分说明了留守儿童跟父母的沟通存在问题。据监护人介绍,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父母工作的流动性太强造成的,怕自己的工作不体面或有危险,怕他们担心,恰恰相反,这种对父母的不了解使留守更加的担心自己的父母安全,产生情感空虚和心理压力。

上表充分印证了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情感沟通的缺乏,使得孩子无法了解父母的实际情况,加深孩子们的思念和牵挂,有的留守儿童有可能滋生诸多不良的情绪。

其次,父母回家的频率情况。这次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常回家看看,可以拉近父母和子女的距离,以利于亲子关系和情感的交流有利于于留守孩子情感的需求和健康成长,同时也减少了他们不良情绪的发生。

最后,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聊天(内容)的情况。聊天是增进了解的重要途径,通过聊天,留守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真实需要,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父母也可以教导他们,注意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这样将有利于留守儿童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而通过聊天,父母可以准确把握自己孩子真实情况,可以揭开他们内心世界深藏的一角。关于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聊天内容,调查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外出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占比例高达40.2%,饮食次之,这两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所关心的重点,却很少关心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的情况,父母和监护人大多认为给他们足够的好的物质生活就够了,没意识到孩子的成长还需要情感的满足,得不到情感的满足的留守儿童,将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以至于给他们造成各种困扰,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

2.留守儿童的心里方面存在情况和问题。前面谈到的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存在问题对他们成长带来的困扰外,心理方面的问题也同样给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带来不利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教育关心的照顾,性格和个性受到影响,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产生不良的习惯、行为和价值取向。

据调查得知,许多留守儿童希望能 够到父母身边生活,总是存在着各种困难,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这一需要。究其原因,一个是父母的经济收入不允许,另一个是由于户籍的原因,留守儿童很难在城市学习,只能留在老家。

(三)家庭和学校教育状况存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王秋香认为: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教育和社会化方面产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是深远的,而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比非留守儿童要少些,或者说家庭教育随着留守儿童父母的外出而日益弱化。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家是个体社会的第一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家庭功能的弱化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社会化。留守儿童的群体出现感情淡漠、学业不佳、劳动习惯缺乏、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人格不健全等普遍特征。据此次访谈,得知大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没能对孩子进行教育,只能讲些大道理或束手无策。

案例2:王某某, 城东镇谭头村人,12岁,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照顾她和弟弟,据与其母亲聊天得知,文化水平不高,在学习上帮不了孩子的忙,家里农活又多,很少去关心她,只要她能按时间回家和写作业就行,至于写的如何,往往只能力不从心了,我真不知道这会不会耽误了她。

帕特森(Patterson)等学者对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良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行为有着因果关系,家长不良教育方式是孩子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性因。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在心里面产生对孩子的内疚,于是大把给孩子钱,甚至有些父母还嘱咐监护人,孩子有什么需要都要满足,造成了放任和保护过多,造就了留守儿童不求上进,自私任性,更容易在自身愿望得不到满足时,走上了退缩或者攻击性的犯罪道路。

2.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对其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又一重要途径,它肩负着传递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任,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势必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此次调查从留守儿童受到批评和考试不理想时的反映和成因分析(结果详见表9和表10)。

在学习情况方面。很多留守表示喜欢念书,并且学习态度认真,这些儿童的学习却不理想,很多是有好的态度与成绩是成正比的,但所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却并非如此。调查发现,这很到程度上说是受到他们的家庭情况的影响,全面已经说到了家庭负担随着父母外出而转移到留守儿童身上,这种负担占据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到他们的功课。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面有困难表示他们很需要学习和心理的辅导,但找不到这样可以帮助的人,特别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学校教师不足,或能力有限,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的有效辅导。张鹤龙(2004)也认为:目前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从老师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要少于父母在家的非留守儿童。

(四)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选择方面和问题对其社会化的影响

1.亲社会行为

指的是儿童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社会所认同和提倡的行为,是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行为。

2.行为

指的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为社会所抵制和反对的行为,这中行为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群体是这种行为发生的高发群体,给他们的社会化带来问题。犯罪学者詹姆斯・布雷和帕雷克・布雷德在其论文《临床治疗中的孩子行为问题与父母婚姻状况的关系论》中指出: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在破碎家庭中生活过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行为失范问题,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家庭破碎常常有不和谐、冲突、敌意以及攻击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留守儿童正是生活在这种破碎家庭中的孩子,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极有可能形成这种不良的行为,导致犯罪,给他们的社会化带来毁灭性影响。

3.非社会是种不容易被意识到的,并不具有明晰的社会化特征的行为

对于非社会,张志英认为:“留守幼儿”常常带有一种孤僻的心理,即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胆小、娇气、自私、不合群等。同时林宏等人也认为,有30.3%的中学“留守孩子”存在各种各样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焦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里问题比较突出,并且这些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孩子”[它与社会相比,更具有隐蔽和模糊性,在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的行为,它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这并不能说明就没事,而是其隐藏着的问题和障碍,将对他们的身心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影响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二、社会化过程中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法律和制度层面

首先,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和其父母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城市人口相平等的权力和利益,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减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的情况,营造一个健全的家庭环境,让留守儿童顺利社会化。

其次,积极推动有利于进城农民工和其子女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如用工、户籍、社保、土地、产权等制度。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加入进去,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最后,政府还应该在财政指出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支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低保的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

2.家庭方面

(1)父母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对待自己的孩子,即要关注他们的温饱冷暖问题,还有满足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的需求,对给予孩子亲情的呵护与交流,社工可以根据这些情况,介入到家庭中,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改善亲子关系,疏通留守儿童的不满情绪,帮助留守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

(2)社工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家庭的成员提升他们的情感反应能力,如在家庭成员在面对共同的问题和事情的时候能够一家人一条心,营造其乐融融的氛围,让留守儿童感受这份幸福和健康成长。

(3)改变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或其中一方)和其他监护人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提高认识,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尽量做到父母双方不同时外出务工,如在外务工,也要增加回家的次数,多过问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满足他们心理和情感需求。

3.学校方面

(1)教师改变观念,不要“一刀切”的认为留守儿童是“问题学生”,而应该一视同仁,多关心和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学业。

(2)学校要配备心里咨询室和专业的心里咨询师,特别是引进社会工作者,让他们在学校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开展小组工作,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认清自我,发掘潜能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3)学校在课程安排上面,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认清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他学生的个方面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避免造成“不是学生读书,而是书毒学生”的不良局面。

4.社会和社区层面

早农村社区要多开展公益活动,给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娱乐场所条件,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要大力推进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让他们与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一道,做好社区工作。要实施辖区行政负责人对留守儿童管护责任制,并列为乡村学校干部考核的内容。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这一方面起着发起和推动作用,帮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人格,提高素质,顺利社会化。

5.司法方面

这一措施主要是起着预防作用,为了避免留守儿童在行为和非社会方面出现恶化,导致犯罪,公安、检查、法院、司法机关等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羁押、预审、、审判、辩护、管教“一条龙”工作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及侵扰学校和学生的案件和教唆、胁活动迫、引诱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家庭、学校、和社区要密切配合,违法犯罪共同帮教,并对后进留守儿童和轻微违法犯罪留守儿童做好教育挽救工作。

三、结论

1.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在饮食、疾病治疗、护理、劳动负担等方面存在着问题,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社会化。

2.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普遍不佳。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亲情的交流,时间一久使他们滋生了许多心里问题和人格障碍,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一些不良情绪没及时疏导,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 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父母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的教育功能出现弱化,留守儿童在家是无法得到父母的谆谆教导,在学业方面也没人监督,造成孩子懒散的性格和有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在学校,现在农村大部分地区,如仙游县农村,老师严重缺乏,也导致学生的受教机会变少,学校的教育不到位,使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问题。

4.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更多的受到社会环境和媒体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日益功利化和网络媒体的大量负面宣传,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选择。

5.在对策上运用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一是用个案的方法,给他们进行学业和心理的辅导,提升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掘自己的能力,做到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二是用小组的方法,开展家庭小组工作,改善家庭成员的沟通状况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三是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加入社区建设,加强留守儿童间的交流和与其他成员的沟通,即提升了他们的能力,也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社会工作者还要解调留守儿童、外出父母、学校、社区和社会各方齐心协力,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

[2]郑杭生.社会科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吴霓等.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简报.省略ier.省略).2004

[4]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