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心理辅导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目前不少幼儿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如独立性差、心理脆弱、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笔者研究分析,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幼儿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幼儿期的心理是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健康成长与对未来的态度。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能力教育
要对幼儿环境适应能力进行指导,让他们尽快走出家庭,面对新鲜的社会,适应在各种环境下健康成长。例如:幼儿园,培训班、各种公共场所等。
2.人际关系教育
幼儿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的扩大,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
3.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增加了学习任务。幼儿在被动式的学习氛围中,有可能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从而产生了学习压力大,困难多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引导。
4.行为能力教育
3-6岁的幼儿,规范行为能力是比较好的时机,从小灌输、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未来的成才起关键作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不恰当
现代化的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视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视情感需要的满足。如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重动作技能熟练,忽略幼儿个体差异;重体育活动形式,忽视幼儿身心特点;重自体功能,忽视幼儿个性、德育、美育等的培养。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仅错过培养幼儿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而且还使孩子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缺乏健康的人际关系教育
幼儿期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为师生关系、幼儿间关系。
1.师生关系不和谐
幼儿年龄小,对社会比较陌生,渴望有安全感,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些教师在处理于幼儿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以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为出发点,专制地强迫幼儿接受,使得幼儿产生敌对情绪,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出现焦虑、不安、退缩的情绪,对外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2.幼儿间关系不和谐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幼儿处于发展期,交往能力较差,在加上幼儿个体差异,内向的幼儿会缺少同伴,在幼儿园中被冷落。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使幼儿感到孤立无助,如得不到及时心理辅导帮助,就易形成心理障碍。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
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理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心理辅导水平,与幼儿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要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心理行为。可以通过成立幼儿心理咨询机构;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对教育进行培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二)开展家长心理教育培训,促进家园互动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的心理氛围体现着家庭内部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幼儿一种稳定的、积极的情绪状态。家长作为家庭心理氛围的主导者,对幼儿心理健康起着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开展家长心理教育培训,让家长多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尊重理解幼儿心理想法,保持良好沟通环境。同时,与幼儿园密切合作,共同帮助幼儿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可以开展以下活动:在家长学校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定期开展有关心理方面的亲子活动;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幼儿,成立专门幼儿园家长心理保障体制。
(三)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每个幼儿心理发展中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档案是对幼儿个体智力、性格特征、心理状况等因素进行科学测试后建立档案,作为心理教育的参考材料。能客观真实地连续关注幼儿个体的心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心理教育措施。为幼儿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进行追踪记录并邀请专家、教师分析讨论,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可以通过幼儿个人基本情况表,幼儿个性特征表,幼儿心理问卷调查等建立相关档案。
(四)充分创造合理环境,确保幼儿形成健康人格
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幼儿园、家庭需要给幼儿营造一种充满温暖、关爱的心理氛围,给予幼儿安全感和亲切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才能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结束语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幼儿教师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使每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刚.现代幼儿素质教育新观念[J].2015 (06).
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合作,能开启儿童的生命智慧、塑造良好的个性与人格。然而从幼儿园教育实践来看,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不合拍,幼儿园缺乏家庭教育科学而有力的结合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成效的重要方面。在办园历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必须向家庭教育拓展和延伸,将指导家庭教育作为家园合作的重要内容,这是幼儿园发展变革的应然使命,是儿童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家庭教育指导的模式与策略需要反复地实践与提炼。近年来,我园人格教育的特色办学延伸出母育学校、“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等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经验。基于此,“十二五”我们对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效能分析与评估,对教师、家长、甚至社区等不同群体进行了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发放了近千份调查问卷,对真实的现状、问题、发展不断审思:何种家园合作模式能改变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瓶颈?促使家长教育观念向行为能力方向提升的抓手在哪里?如何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互补作用?2012年,我们开始了新的尝试与探索,采取课题式的合作教育方式,建立课题研究,幼儿园与家长共同参与完成。我园课题《幼儿园节日活动中家园合作共育的实践研究》,以富有人文色彩的真实实践为活动背景,将家庭和幼儿园和谐融合,形成“发展共同体”,共同承担课题管理,建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立体交叉”结构,科学合理架构课题的管理网络,聚焦教育内质,通过共同育人、和谐互动、协同研究的实际教育情境,实施有效的问题研究,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水平和能力,深化幼儿园指导的品质,让人格教育走向深入。
二、设计实施:多元创新的操作路径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方案是实现整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使其发挥整体教育效能的基本保证。我们依托课题,与家长共同设计方案,梳理凝练,归类设计,构建立体多元的操作框架,建立起互动式的双向通道;创新联系途径、将家庭教育指导的触角延伸至各类家长群体,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幼儿园的整个运作体系中。
(一)活动专题指导
我们所提出的“活动专题指导”特指以家园合作为形式,以节庆活动为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家庭教育专题指导方式。任何的家庭教育指导都需要真实教育情境的亲身体验与积极互动,才能得以理解与提升。因此幼儿园以横向10个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传统节日如:重阳节、妇女节、植树节等;8个节庆活动如:园庆、杜鹃花节、科技节、动漫节、毕业庆典等)、纵向18项主要家庭指导系列内容来编织“活动专题指导”较为系统的实施网络。在此过程中,课题采用多种文本活动指南、活动互动、教育体验等方式帮助家长感悟教育,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针对不同的家长群体,开展不同类别的活动专题活动,丰富指导形式,增强家长参与合作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活动专题指导在家长资源的充实下,更富有意义。
(二)社团专项指导
社团专项指导主要以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与自主学习为目的,指导家长开展满足幼儿发展与兴趣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我园所提出的社团专项指导是基于前期家庭教育的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对于幼儿个体所表现出的科学探索、健康运动、亲子阅读等诸多兴趣需求存在科学指导困难,家庭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他们积极寻求学校教育的专业指导,来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家长的指导策略、学习方式的拓展等,来优化家庭对儿童学习成长的教育支持。对于家长的需求,开设了“亲子阅读社团”“欢乐足球社团”“创意宝贝社团”“小科学家社团”等具有活动指导张力的社团形式,充分借助幼儿园学科组的专业研究优势,定期向各年级部的家长、幼儿开放,家长可根据自己需求自愿报名申请,由幼儿园统筹安排,学科组共同设计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在活动中,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的互动形式(讲授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帮助家长打开适宜幼儿学习发展的教育视野。
(三)班主任跟踪指导
儿童的成长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幼儿园,在实施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坚持对家庭进行跟踪指导尤为重要。每个儿童都是个性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成长轨迹与发展速度各不相同。为了使班主任及时依照儿童的变化,帮助家长调整教育措施,我们每个班级、家长与班主任都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如:活动信息反馈单、面对面沟通对话、网络交互平台、微信实时互通方式等。及时应对儿童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生的问题,通过交流与分析,帮助家长理解儿童行为,有效地实施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在幼儿园实施指导中,就有诸多翔实记录的指导家庭教育的案例:《榛榛的足球梦》记录了一名胆小懦弱、患有腿疾的小男孩,在他的脸上没有一丝微笑,教师拨开笼罩全家的阴霾,让他从阴暗角落、拐着腿自信迈向绿茵场,立志当一名足球运动员的故事;《自信的“小精灵”》叙述了一位屡遭学校劝退的“问题儿童”,教师重拾父母的教育自信,使其一步一步成为无锡市“小精灵”的故事。这些班主任跟踪指导,有针对性、有效地指导家长如何看待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鼓励孩子等等,从而不断积累针对各种儿童不同的指导经验。
(四)特色效能指导
过去的家庭教育指导始终强调家长转变观念、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发现相当一些家长,往往他们有着美好的愿望,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鉴于此,我们认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教育活动上,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的效能训练,只有提升家庭的教育能力(了解儿童的能力、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兴趣的能力、发现问题的应对能力、合理评价儿童的能力等等),才能体现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在诸多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尝试着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引入个案、行为训练、家庭治疗等特色效能指导。如:“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项目特色指导,重点围绕发现的特殊儿童个案,学校联动家庭、取得儿童行为干预中心的专业支持,开展一系列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儿童行为训练等指导活动,帮助家庭掌握相关指导技能、采取有效的教养方式方法,强化家庭指导效能。如:“儿童助教体验”效能指导,教师承担儿童助教家长及邀约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活动前教育指导——互动活动——现场评估——反馈分析”等环节,在真实的活动情境、多元的互动中,来提升家长的现场指导能力、增强指导的实效性。
三、内涵延展:积极有效的价值生成
一、思想认识到位
充分认识维护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年以来,遵照上级指示,多次召开会议,动员、部署、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要求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高度重视校园和学生安全,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要求,把“零事故”作为校园安全工作目标,把“零责任”作为工作要求,全区教育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提高了认识。
二、机制建设到位
坚持以机制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推进学校安全工作。
(一)形成了学校安全工作流程化管理机制。用制度落实校园安全相关条例、法规要求,做到在校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对涉及安全的工作有检查发现、有信息反馈、有整改落实、有事后监督、有总结验收,筑牢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体系。一是制定了《区教育系统安保工作条例》、《区教育系统关于健全完善校园内部安全保卫机构的实施方案》等,在学校安全队伍建设、设施建设、安全演练以及考核和奖惩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全面推行安全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形成“安全人人管、人人抓安全”的工作机制。三是制定了《学校安全档案管理基本要求》,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痕迹化管理。四是制定《区教育系统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考核目标及办法》、《区教育系统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经常性督导检查细则》等,对安全考核增加全年过程评价考核等内容。
(二)健全完善“三维互动、层级调控”学校安全运行机制。健全学区定期交流互督互补机制,及时传达上级文件要求,开展安全政策法规知识宣传,调度部署工作,交流安全工作经验,做到学校、学区、全系统安全工作“三维互动”;制定《区教育系统安全培训、联席会议等制度》,定期组织工作调度会和安全培训,实现对各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层级调控”。
(三)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编制《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学校优秀安全预案,指导各学校幼儿园修订完善了突发公共事件、防汛、地震、防范暴力侵害事件等相应的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并实行应急工作联络体系,及时向学校领导下达预警信息。
(四)加强师生心理监护机制建设。注重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监护,减轻教师心理压力。发挥心理辅导教师的作用,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强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了《加强学生心理监护,促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课题研究,全区市级子课题9个,区级子课题达35个,基本覆盖各学校。
三、安全教育到位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齐安全教育课程。指导学校将学生安全教育列入学期课程教学计划,做到教材、效果、手段、途径四落实。
(二)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教育氛围。落实校园“三有一开展”,要求学校有固定的安全教育宣传栏、关键部位有警示语、有疏散逃生示意图,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主题团队会、社会实践等契机,通过举办法制报告会、开办消防知识讲座、开展学校社区安全文化互动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防汛、防雷、防溺水等安全知识教育。目前,全系统共聘任法制校长、法制辅导员120余人,有力促进了法制教育的开展。同时,要求各学校、幼儿园落实家校联合体的安全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社区活动和家长委员会,对家长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普及中小学生安全知识。
(三)积极开展安全避险和自救演练。今年以来各学校幼儿园积极开展了消防、地震逃生、防踩踏、紧急疏散等各种类型的演练活动400余次,参加演练师生10余万人次。演练中有专业指导、有演练预案、有过程检查、有事后总结、有信息反馈,切实提高%了防范风险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队伍建设到位
将安全培训列入干训、师训和校本培训计划,今年上半年,组织全系统教育行政干部和安全管理干部350余人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校长校园安全管理远程培训班,9月份组织开展了100余人的分管领导校园安全专题培训,并定期以会代训,对全系统安全管理干部进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同时,指导学校积极开展全体教职工、新教师、班主任、安全干部等分层面的安全培训,提高了广大干部教师开展学校安全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有力地推进了教育系统安全队伍建设。
五、安全管理到位
(一)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制定《区教育系统学校保安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跟进措施狠抓落实。目前,全区各学校幼儿园全部按要求配备了专业保安人员计140人,内保人员238人,配齐了摄像头、报警器及各类警械设备,城区学校实现了与当地公安机关监控联网,人防、物防、技防已全部到位。并通过与学生家长加强信息沟通、成立校园警务室、加强与学校所在社区治安等部门的联系等形式,不断细化校园安保工作,形成了保安持证上岗、领导带班、教师值班、家长维护、社区参与、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派出所干警保障安全的全方位校园安保体系。
(二)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实行学校安全日志制度,定期组织隐患排查,建立隐患排查电子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联合多部门、多科室先后组织了10余次全方位多形式的安全工作大检查,共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300余份,有效治理了安全隐患,确保了校园安全。
(三)加强安全常规管理。认真落实校舍安全、楼道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管理措施,消除学校安全管理的“真空地带”,把好学校安全关。
六、周边治理协调到位
制定文件、措施,建立了学校、幼儿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各学校、幼儿园及时将学校及周边影响师生人身安全和教育教学秩序的问题按照成员单位职责通报到各成员单位,成员单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治。今年以来,主动配合公安、卫生、交警、消防等多部门集中开展了多次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和联合检查,与区公安分局联合开展了“防范知识进校园”和“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现场会”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存在问题
由于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复杂多样,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自身防卫能力低,校园安全形势依然相当严峻,校园安全工作任重道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学校安全管理干部人员的工作素质、业务能力等急需进一步得以提高,建议学校加大安全干部人员综合素质的整体培训力度,尽快提升安全工作水平、效率和执行力,打造一支作风优良、业务过硬、战斗力强的学校安全干部队伍和内保队伍。
2.区属学校和农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安全工作落实情况有一定差异,如三防(人防、物防、技防)配置差异较大,建议农村学校进一步加大对三防的配置力度,切实落实“一岗双责”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不间断地开展学校安全自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平安和谐的良好环境。
3.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凝心聚力,激发广大安全管理干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时效性和创新性,提升科学发展管理服务水平,建议各学校不断探索建立符合学情校情的安全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强力推进学校安全工作持续顺利开展。
幼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幼儿年龄小,无法用准确丰富的语言与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幼儿心理情感的教育,积极引导孩子们表达自身的情感。绘本是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中经常借助的教学素材,尤其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以体验为主的绘本教学入手,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幼儿心理 小班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绘本教学 体验
绘本是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近年来,大量用于幼儿的教学活动。实践证明,绘本教学不仅可以使孩子们更快更好的学到知识,还可以对孩子的情感、心理健康进行培养,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幼儿的年龄、性格等特点选择合适的绘本,带领孩子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增进他们的情感体验。
一、小班幼儿的特点与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
受幼儿的言语表达水平不高以及他们特有的思维习惯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大多来自于具体的行动与所看到的具体形象。根据孩子的思维特点,教师应借助于图片、声音等对孩子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满足孩子们的视听要求,引导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来感受整个世界。
我国的幼儿教育专家根据各项研究资料以及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提出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包括情绪情感的培养目标、个性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以及与意志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相关的培养目标。其中,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指标指的是,孩子不任性、不哭闹,可以与同伴协作完成各项活动;有一定的分享意识,与同伴分享玩具等;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二、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绘本体验教学的方法
绘本教学以丰富的绘本资料为基础,由教师带领组织阅读等活动,促进孩子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小班多注重于爱的体验以及学校等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班级孩子们的阅读心理、发展需要以及接受能力,选择内容合理、长短适中、主题合适的绘本教材。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带领学生进行绘本体验教学,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
第一,创设适于阅读的氛围。在实际学杜仲,可以通过增加舒适的地毯、合适的教学工具等措施,构建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二,选择合适的绘本材料。教师必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绘本材料,同时,针对同一个绘本材料,要根据幼儿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绘本《我爸爸》,由于小班孩子们的抽象思维未完全发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环节或者借助于视频等工具让幼儿理解绘本中的具体内容。
第三,以幼儿为主体的体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出问题,让幼儿主动思考、探索、交流,从而找到正确答案,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们。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对绘本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比如在绘本教学《我好害怕》中,让幼儿扮演小熊,表演出小熊害怕的过程。
第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的情感体验。随着教师对孩子了解的深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将孩子们的具体生活与绘本阅读相结合。比如,绘本《妈妈抱抱我》的教学中,让孩子们通过画画、言语等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在绘本《小老鼠学画画》的教学中,让孩子们讲一讲自己学画画的过程。
第五,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比如性格过于内向、不自信等。针对这样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孩子薄弱环节的培养,与家长配合,改变孩子身上的坏习惯。比如,在绘本《小猪变形记》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孩子喜欢自己,克服不自信的弱点。
三、绘本体验教学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绘本体验教学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绘本体验教学促进了幼儿对情感的表达能力的发展,使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心情愉悦,乐观向上,也培养了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体验教学中,不免要让幼儿表达绘本阅读中的感想。而且,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幼儿的心理状态会受到故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力。绘本体验教学通过幼儿写作的方式可以增加孩子完成任务的责任心,增加他们对自己行动与情绪的控制能力。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尝试解决,而不是依赖家长与老师,有利于他们独立能力的培养。
再次,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绘本体验教学,幼儿从绘本故事中的孩子、小动物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而且,通过平时教学过程中,幼儿之间进行绘本故事的分享,玩具的分享等,增加了学生融入集体生活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教师在绘本体验的教学中,更容易发现存在有某些问题的个别幼儿。针对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使得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等得到解决。
【结 语】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知识需求,也可以对幼儿的情感、心理体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幼儿的绘本阅读,带领幼儿一起学习,增进孩子的情感体验,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淑婧. 以体验为主的绘本教学在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导刊,2014(6)
【2】姜艺. 基于图画书特质的幼儿园图画书阅读教学策略. 学前教育研究,2011(5)
【摘 要】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实现的一个途径――教育。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从小培养孩子的个性,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让其成为人格相对稳定而且被受到尊重的个体。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笔者认为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优化塑造,主要从爱心教育,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交往教育,自助自理的教育,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这四方面来做起。
【关键词】人格;健康心理;两性化人格;人格教育
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对此培养健全人格必须从幼儿做起。幼儿时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个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学期,所以又叫学前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讲到也听到性格一词,然而性格恰恰就是人格的核心。人格的概念宽泛与性格。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
正因为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学校教育正处于迅速转变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我国的学前教育越来越健全完善,对幼儿教育的研究课题也越来越丰富。那么人格在心理学上到底是怎么界定的呢?对此各个领域的学者对人格概念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人格的内涵,展示了人格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启发心理学家深入思考,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重视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当代幼儿教育的主题
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它主要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空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只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
二、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我们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的要求初步确立了幼儿心理教育的十条目标和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目标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良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与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不怕失败和挫折的意志。
(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5)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二)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1)爱心教育。
(2)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
(3)交往教育。
(4)自自理教育。
(5)e极自我意识的教育。
三、塑造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通过研讨、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们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
(二)开展幼儿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亲身体验、角色换位、游戏、竞赛、问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幼儿解决在平时生活和心理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家庭生活问题辅导等。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幼儿处理自己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信心。矫正性辅导是一种面向部分心理缺陷儿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和性格特点,恢复其健康心理的辅导活动。它是一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辅导方式。它更多地反映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为教师对幼儿“一对一”式的辅导。
(三)对幼儿进行两性化人格的培养
幼儿人格的优化塑造,重在培养孩子的特质性人格,也就是说在于培养孩子的个性――优秀的男性特质和优秀的女性特质,即两性化人格的培养。
个性幼儿教育应当培养个性健康发展的人。心理学家通过分析男女性身上不同的特质。以及具备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的情况,发现同时具有两性人格特质的人心理更健康,能更好地在各方面胜任工作适应社会。两性化人格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的主题,我们幼儿教育者和研究者应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的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两性化人格是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较强的肯定性男性特质和肯定性女性特质的人格类型。”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表现为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并不是我们所通常认为的“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的这一好观点。
准确理解把握两性化人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幼儿园女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不一定导致全体幼儿女性化”的误区,还可以为我们培养、塑造幼儿健全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幼儿由于性别角色尚未成型幼儿教育界和许多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关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这一问题都比较重视。性度心理学认为,人的性度是不以性别而定的。
研究发现,六岁以内的幼儿期,生理和心理发育异常迅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及记忆力等开始形成,大脑的构造与功能日趋完善,这阶段幼儿对周围因好奇而发生极大的兴趣,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望,这个时期对幼儿的身心发育和日后个性的形成都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除上述学校教育外,还有一个方面便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么正规、有目的性,但是它的影响的本质的,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好的学校教育的实现是以好的家庭教育为基础的。幼儿的变态心理的预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须从幼儿做起。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成功的幼儿教育应当培养具有两性化人格这种理想人格的人。按成人世俗的标准对男孩和女孩做出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会造成孩子在个性发展方面的片面性。要缩小男女两性的心理品质水平,使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具备两性中的优秀心理特质,才能真正最终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提高人类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增进社会文明,促进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欣.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探索.理论界.201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