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共享性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校档案管理中,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基于此,高校需要紧紧抓住信息资源共享的机遇,根据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改革发展,建立新的信息共享模式的同时,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
(一)满足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各个领域信息的融合,对信息资源的结构进行优化,成为推动时展的主要动力。在高校建设发展中,各项活动,比如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管理活动等都存在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料,这些资料中蕴含丰富的信息。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高校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满足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发挥出来。
(二)提供信息共享条件高校档案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可以为社会提供信息共享条件,将高校内部各类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和融合,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发展环境。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整体规划建设等,能够为高校档案管理提供良好的资源共享环境。
(三)促进高校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各个高校之间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这对于我国教育水平提升和信息服务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能够将各个高校档案管理资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使高校在低成本投入下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信息资源工程下高校档案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对档案共享管理模式的重视程度在新时期发展中,高校档案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成为主要发展趋势,需要高校领导层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对管理思想进行更新和转变,提高对档案共享管理模式的重视程度。第一,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化档案管理知识,重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第二,时刻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提升高校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和处理的能力,进而为社会发展所提供信息服务。第三,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促进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并及时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保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二)开展高校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基础建设高校档案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利用丰富、多样的档案资源作为支撑,将数字档案信息共享的价值发挥出来,为社会机构、人民群众提供服务。首先,可以结合高校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信息共享模式,实现整体规划,并协调各个高校,完善档案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档案信息管理的效果。其次,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扩大档案信息搜集的范围,对各类档案资源要进行分类处理,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并对档案信息进行客观性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将各种档案信息的价值提炼出来并应用到实际中。最后,高校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开展调研活动,调查社会对高校档案资源存在哪些方面的需求,进而结合调查结果,确定研究方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档案搜集,并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档案资源。比如,高校可以将档案资源的使用者为主要服务对象,可以将研究成果设施为专题档案,建立高校科研成果档案管理和项目合作的桥梁。
(三)创建用户反馈模式高校档案管理要将信息资源共享作为支撑,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将管理重点放在信息服务方面,创建用户反馈模式。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将信息资源共享当作发展目标,建立具有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方式,提高对用户反馈的重视。对用户反馈结果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一般用户反馈的内容多为不同用户在信息共享形势下,结合自身真实需求档案管理提出的意见。这样,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可以结合这些反馈意见,及时回复用户信息,并对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比如,高校可以对毕业生对专业的反馈情况进行总结,在专业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实现对专业设计的调节,保证高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档案管理的实用价值。高校档案管理设施反馈机制,还可以对学校的专业科研活动进行跟踪、调查和记录等,并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升档案信息管理的效用。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管理条件下,根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研究并运用新的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及方法进行改进、改造,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达到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过程。总体来看,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基础。要创新社会管理,首先就必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管理理念,推进社会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具体地说,就是要把维护公共利益作为社会管理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把政府和社会纳入到同一价值体系中,并发展为一种集体行动意识,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完成协同治理的社会发展目标。
(二)创新社会管理法制
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比较完善的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应当不断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社会规则,明确各方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责任、权利、义务的边界。从政府来说,主要包括各个层面管理上的总体制度的设计和改革。从公民来说,需要以制度化方式确立利益表达的有效渠道。
(三)创新社会管理手段
社会管理手段上的创新,面临着制度推行、时间管理、知识管理、组织变革等难题,都将产生“执行”上的障碍和瓶颈,而问题的核心却不仅仅是管理思想的本身,更多的是如何落实执行管理思想的问题。这些工作单纯靠人、靠思想都是很难实现的,通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有效解决信息难以互通、责任难以落实、统计难以进行、制度难以维系、执行难以保障等等社会管理问题。
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民生领域有广阔空间,以信息资源的应用推动民生服务高效方便,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服务领域方面,除社会和经济领域以外,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健康、劳动就业、法律等领域都能够应用电子公共服务。不断扩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公共服务各领域的应用范围,可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的“一站式办理”。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全方位融合的基础上,能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使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进社区、到家庭、惠民生。其次,在服务方式的方面,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创新了政民之间信息交互方式,达成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时性和信息采集、处理的电子化等。
(二)提高行政效能
社会治理的效率理念要求政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首先,在政府办事效率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能够优化和扩展政府部门的业务管理模式和工作服务方式,能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快速传输信息,可以通过无纸远程办公方式,提高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反馈速度。其次,在政府治理成本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政府治理的成本。一方面为政府管理减少冗余环节,降低人力、资金、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政府对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了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促进了政府的有效运作。
(三)实现“善治”目标
当代社会治理的一个首要方向和目标,就是把社会、政府、企业、公众视作平等契约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达成各方的交流与互动。第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条件。通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各类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不仅可以公开,公民还可以进行实时信息反馈。第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推进社会治理民主化。政府拥有大量信息资源,并且有权调配、调节、引导信息资源,因此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消除公共管理中信息的不对称性,推进社会治理民主化。
三、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我国政府已经完成了海量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庞大的设备投入急需转化为实际应用效果。笔者认为,构建我国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应该是一种“基本模式”,这种模式既要能适应国情,符合电子政务发展现状,普遍适用,并能灵活变动。因此,我们提出了目前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模式
(一)信息公开政府的信息公开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政府的各类文件、数据、资料都将通过这一渠道进行公开,这也是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最主要的渠道。
(二)增值业务开发简单来说,政府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就是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再加工”。一是对内部的增值服务。集成和利用政府内部信息资源,为政府部门和首脑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二是对外部的增值服务。通过委托、采购的方式方法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度应用。
(三)公共数据库公共数据库主要是是利用新型网络技术,通过需求分析和建模后,或是对政府基础数据库进行整合、加工,或是根据政府业务部门的需要归集特定用户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分析,有系统、有组织地把这些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数据存储在在数据库进行来统一管理和维护。针对社会管理中的差异性需求,可以建设卫生、教育、金融、信用等公共数据中心。
(一)预算控制
预算执行其实不仅仅是一个预算管理的问题,还是一个经营管理的问题。“善谋划者得天下”,只有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精心准备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中,虚实结合,经营人心,掌控团队,激发团队潜能和士气,提高团队专业素质和产出能力,才能“四两拨千斤”,花小钱办大事,通过发挥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将财务资源的催化剂的作用转化出来,变成真正的发展推动力,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预算控制主要是对预算使用进行事前的规划和预估,有预见性的提出经营管理建议,节约支出,放大产出效用,使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可控,对不可控的效益进行事前的弥补和修正,最大程度的保证产出的事前可控性。具体做法:通过事前可行性论证审批,投入产出分析,项目评估;事中过程监控,预期效果追踪,偏差及时修正;事后最终达成结果的总结评价控制体系,严格执行事前审批、事中预警、事后反馈的管控流程,保证投入的有效性。重点是事前可行性论证审批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效效益投入产出分析。
(二)预算考核
关键是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形成公平有效的考评奖惩机制,以行业、地区或是历史指标作为标准,参考当地经济状况,如:GDP、CPI、市场占有率,选定不同的差异化的参考指标作为依据。可以采用产品成本费用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只要指标呈正增长趋势,就视同资源投入有效或管理有效。同时预算考核与预算编制要考虑期间的长短,不能只关注短期指标,要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进行动态关联考核。
(三)预算分析、反馈
预算反馈是在事后分析投入产出实际达成效果,从而对下步方案的制定及投入使用方向进行修正,反馈要做到及时、真实。
二、新形势下如何才能做到财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近年来,在网络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经济浪潮冲击下,面对激烈的以赢得市场和客户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各企业集团纷纷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资本运作成为做大做强的前提,公司上市融资成为资本运作的主要途径。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外部各种国内国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发展机遇最终决定了财务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目标。从微观上说,实现财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就是坚决贯彻好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政策,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当前现状,找出实现经营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瓶颈”,实实在在做好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将资源向这些方面重点投入。预算编制坚决落实执行“以需定支”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控制力争引导、培养管理干部提高使用财务资源有效性的能力,财务资料只是一种生产资料,只有通过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动作,才能将资源价值最大化,产生实际的效果!其次,要梳理标准化的资源配置管理制度和流程,将制度、流程、控制、执行有机的结合,依靠全员的参与,打造稳健的资源配置管控体系。
三、打造资源共享型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一)核心思想
以预算管理系统为平台和统领,整合资金管理系统、SAP、OA、预算管理系统、内部控制系统、XBRL等相关系统功能,实现支付、核算、预算、风控管理大集中,搭建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减少管理动作中的人为操作,变人为控制为系统控制。管理信息会根据不同管理人员的需求,在共同的系统信息库中生成并被不同的管理层级提取,从而实现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二)实施策略
从个体到整体,先开发局部,再进行整合,对已开发使用的系统,丰富它子系统功能,同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功能的整合和系统合并。
(三)关键技术
规范化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的梳理并嵌入系统,系统间控制点和信息交换工具的寻找,信息技术要能满足并支持系统整合要求,外部信息资源库的获取。比如:如果要在系统中进行单证发票的管理控制,是选取单证号码还是其它的信息做为系统间的控制点,在系统间各个流转环节是否都能反映出此控制点信息;如果要通过扫描系统进行报销发票的真假验证,如何能在系统中取到税务部门网上发票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验证;要在系统中反映每件产品、每种业务的经营成本,对相关费用项目如何更细致、准确的核算、反映并提取,并按什么作业标准进行分摊?是按产品耗用的作业时间还是作业量?这些作业时间和作业量如何反映到系统中?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的调研、验证来确定。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的概念、组织结构,并探讨了这种新型组织结构的优势与劣势。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的不断更新应用,说明了这种新型的人力资源共享模式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力资源共享中心;优势劣势;应用
人力资源是社会各项资源中最关键的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力资源部门不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的部门,而是逐步向企业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控制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共享服务已越来越被国内外的企业所重视并应用到实际的企业日期管理及战略规划中,成为企业界最具有冲击力的改变。在这两种因素的不断簇生下,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成为现代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争相效仿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1 人力资源共享中心简介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Human ResourcesShared Services Center, 以下简称HRSSC)是指一个企业将所有的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行政事务性工作集中起来,建立一个服务中心。该中心为企业所有的部门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并由接受其服务的部门按所享受服务的数量支付服务费。但就目前大中型采用HRSSC管理模式的制造型企业来看,为了更好地保证公司信息、财务等方面的安全运作,HRSSC并未完全采用外包付费的形式,而是将其作为公司的一个独立的支持部门运行,向公司虚线汇报。
2 人力资源共享中心组织结构
人力资源共享中心主要分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HumanResources Services Center, HRSC) 、专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HRCE)和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uman ResourcesBusinessPartner, HRBP)这3 部分。下面分别介绍下HRSSC各管理模式的主要角色。HRSC 是在一个区域或国家的HR共享服务中心,它为不同地方或不同的业务部门提供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业务群。HRSC实际上分担了人力资源六大模块最基础,最标准化的工作;HRBP对 HR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其不需要从事专业化和标准化的薪酬、考勤等常规工作,但要把实践工作与业务目标结合,把多样的HR 工作主动联系到业务焦点,并诊断其组织能力,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组织;HRCE 是集中公司内在员工安置、员工发展、薪酬、组织绩效、通信、组织设计、员工关系和组织关系等方面的专家或小组到一起,以便让业务部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解决业务问题。
3 实施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模式的优劣分析
3.1 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实施的优势分析
(1)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业务处理流程标准化。HRSSC 从传统角度将人事工作从横向的分为六个模块变为纵向分为三个层次,极大地避免了重复的岗位配置及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
(2)节约成本,投资回报巨大。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主要是通过精简人员数量、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供规模经济效益、减少员工非生产性时间消耗、优化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因而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3)有助于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和沟通速度,促使员工更好地服务客户。实施HRSSC 后,企业对于员工的查询反应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鼓励员工提高对于外部顾客的反应速度及市场应变能力。
3.2 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实施的劣势分析
(1)HRSC作为HRSSC的基础组成部分,所处理的事情较为标准化、流程化,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无法顾及所有员工,这样造成一定的延迟,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满意度。
(2) HRSC中三个角色在职责方面结构并未清晰,可能存在三方利益冲突。在HRSSC,HRBP,HRCE三方中,,这样则会使他们所代表的三个层次产生利益冲突,不利于整个人事组织架构目标的实现和管理。
(3)HRSC本身就将传统的人事细分为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又划分出多个区域,这样众多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使得整个人事结构像公司的组织架构一样冗余而复杂,并容易产生多头领导的混乱状况。
4 小结
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是顺应新时代企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要求,这种新型的组织架构更为容易为大中型企业尤其为各跨国公司所接受,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改进和完善,人力资源共享中心这种既提高效率又能将人事资源提高到战略层面的组织架构必然将为中国的广大企业带来更多惊喜和福利。但在从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在对人力资源方面虽已有所重视,但并没有真正看到人力资源这一组织所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所以重视、利用并将人力资源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仍是中国各大企业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同时各企业也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引进人力资源共享中心等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架构,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最终发展成适应企业的发展的有力工具,只有这样,中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企业所追求的的利益和效率也将随之完成。
【参考文献】
[1]付佳,唐宁玉.一种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管理模式[M].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2.
[2]郭书维.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的实施原因及建立途径[J].现代财经,2005,8.
[3]王玉红,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窍门——推行共享服务,科技资讯 2009 NO.01
[4]刘芳,吴欢伟,刘卓.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8) : 86 - 89.
[5]张明辉.试论虚拟人力资源及其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8) : 17 - 21.
关 键 词:自愿性信息披露;印象管理;自利性归因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3-0117-03
资本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重视研究会计年报语言信息(Accounting narratives)的质量问题, 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证实了公司管理层操纵年报语言信息(印象管理)行为的存在。[1-3]然而在我国,不论是证券监管机构还是学术理论界,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关注焦点一直集中于数据信息质量, 对语言信息质量问题极少涉及。[4-6]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缺乏使我国公司报告语言信息的质量缺乏基本保证,严重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
印象管理是公司管理层利用语言信息的特点和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空白,有意识的操纵语言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试图控制公司信息主要接受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构、供应商及一切利益相关人)对公司的印象,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的行为。语言信息灵活性的程度决定印象管理行为操纵空间的大小。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以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由于强制性披露的信息以数据信息为主且具体的披露内容与格式有严格规定,印象管理的操纵空间较小;而自愿性披露的信息以语言信息为主且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没有相关规定,印象管理的操纵空间较大,因此可以推断印象管理行为主要存在于自愿性信息披露中。
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公司运用综合信息传递策略,如设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语言形式、封面、图片、文字等,构建理想的公司形象即为主动的印象管理(获得性印象管理);当公司经营业绩由于各种原因(管理层决策失误、宏观经济形势、大股东掏空行为等等)下滑或财务状况不断恶化时,公司管理层就采用一切尽可能弱化这种不良影响的信息传递策略,如选择信息的披露内容与形式、增加信息的理解难度、操纵信息的可读性、强调或夸大不可抗力的作用等即为被动的印象管理(保护性印象管理)。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行为的经济动因
(一)印象管理行为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
1.印象管理行为有利于公司达到上市融资与再融资的目的。中国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紧缺性导致资本市场存在巨大的物质利益的诱惑,然而上市融资或再融资(增发、配股或发行可转债)的约束条件相当严格,因此上市公司为了满足约束条件不惜利用一切手段捏造、虚构和操纵会计数据,但这种造假行为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大的,美国安然和世通公司的破产就是典型的案例。而印象管理行为通过对年报中语言信息的操纵,能够向投资者及其它一切利益相关者宣传公司良好的财务形象、管理形象和社会形象,因而这种行为将直接或间接地演变为上市公司的现实经济和政治利益。公司因此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提升了公司的股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行为的隐蔽性导致其不易被察觉,因此目前还没有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加上相关法律法规处罚的空白,导致印象管理行为的行为成本很低而行为收益颇丰。
2.印象管理行为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在完全信息的市场条件下,公司的市场价值等于公司的真实价值。但由于证券市场信息的非完全性,公司外部投资者与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效应将导致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出现价值低估。为了减轻证券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相对价值高、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将倾向于增加自愿性信息的披露(更多地对外部投资者自愿披露投资项目和公司财务信息等),同时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将使用一定的印象管理行为过分美化公司形象、夸大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以不断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使其等于甚至超过公司的真实价值。
(二)印象管理行为给公司管理层带来的经济效益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企业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委托-问题。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有最大化自己财富的强烈动机,而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效用函数并不总是一致的,于是,所有者为了尽可能协调经营者与自己之间的利益分歧,将设计出能够诱使经营者的行动符合自己目标的薪酬方案。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所有者不可能观察到经营者的日常管理活动,而只能观察到经营者管理企业的结果----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经营业绩往往是经营者获得报酬的主要依据。而在经营业绩既定的情况下,一定的印象管理行为可以增加经营者的财富。
当公司的经营业绩优异时,公司管理层将非常愿意将这一信息传递给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而且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他们不仅会主动显示在他们的管理下公司经营业绩优异的信号,还会利用印象管理将这种信号尽可能的放大,以突出他们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果,最终达到加薪的目的,增加了自己的财富;当公司的经营业绩下滑或者突然恶化时,公司管理层会企图通过印象管理阻碍信息的正常传递、尽量隐藏不利的信号,躲避或减轻自己的管理责任,影响股东的判断,最终达到维持自己当前的报酬或将自身利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的目的。
由上可知印象管理行为可以给公司和公司的管理层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作为“内部人”的公司管理层,因其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所以一定程度的印象管理行为几乎不会被缺乏信息的公司外部人所发现,即使公司外部人可以发觉公司的印象管理行为,但由于目前法律法规对语言信息规范的空白以及审计责任的免除,导致印象管理的行为成本很低。获得的收益大而付出的成本小,上市公司何乐而不为呢?
三、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的常用手段
(一)选择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公司管理层可以根据自身利益以及公司利益的需要,对私有信息采用完全性信息披露(full disclose)、部分性信息披露(partial disclose)和信息非披露(nondisclosure)三种策略。这样通过选择报告或不报告某些事项,夸大或掩盖某些事项,设计报告封面、颜色、字体、语言形式等等手段,尽量美化公司及管理层形象,操纵年报读者对公司的认识,最终达到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行为的目的。而传播学中的“自选性”行为告诉我们,当信息与受众的行为态度不符时,受众倾向于接受有助于支持自己的信息以获得心理平衡。因此当公司管理层通过选择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的手段来美化自身与公司的形象时,虽然信息披露的内容与会计报表中的数据不完全相符,在年报中相互矛盾,外部信息使用者也往往易于选择他们所希望的那种----相信公司管理层的谎言。
(二)自利性归因
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虽然主要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行为,但其它一些公司管理层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周期、政治因素、人为灾害等)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就给公司管理层进行印象管理带来了操纵空间---自利性归因。所谓自利性归因是指“公司管理层在解释公司年度业绩产生的原因时,脱离客观性的基本原则,普遍存在自利性倾向,通过归因行为来保护自己和规避责任”(孙蔓莉,《公司年报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研究》,2004)。即当公司经营业绩恶化时,公司管理层在报告公司业绩时常常夸大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作用,逃避甚至否认自己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而当公司经营业绩优异时,尽量夸大自己的主观努力,突出自己的管理能力。
(三)操纵信息阅读难度
传播语言学认为:信息的接受者对信息的认知具有选择性。即信息接受者比较容易接受自己熟悉的信息,而对于非常陌生的信息往往选择放弃。所以当公司的经营业绩下滑或突然恶化时,公司管理层会大量使用会计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式以增加信息的理解难度,阻碍信息的顺利传递,影响投资者及其它一切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和决策。当公司经营业绩良好时,公司管理层会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大量减少会计专业术语,缩短语句的长度,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增强信息的透明性和可读性。
四、印象管理对信息质量的影响及其对策
(一)印象管理对信息质量的影响
2006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8条即: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公司管理层的印象管理行为主要影响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与明晰性。根据新准则,“客观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明晰性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使信息披露具有选择性倾向和表述倾向,选择性倾向蓄意夸大某些信息或隐藏某些信息导致信息的客观完整性无法保证,而表述倾向则是基于公司与管理层的利益需求直接在原因分析中加入无关信息,歪曲了真实信息,影响了信息的相关性,被如此加工和歪曲过的信息不仅不能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能否让信息使用者真切地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都是十分令人怀疑的。至于对明晰性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操纵信息的阅读难度使得投资者根本无法正确判断公司的经营与财务状况。
(二)印象管理行为的控制对策
上市公司印象管理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虽然从短期看它可以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印象管理行为是对客观事实的歪曲,那些经营不善的管理人员在各种借口的掩护之下,长久把持公司的管理权,只会导致公司的业绩越变越差。而且过度的印象管理行为,还易于被投资者所察觉,一旦投资者对企业凭借的托辞产生了疑虑,企业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不止于退回到其本来面目,甚至会影响未来报告中真实信息的信任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远远超过公司的短期收益。因此无论是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对公司的长远发展,相关的监管部门都有必要对印象管理行为进行适当管制,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控制印象管理行为:
1.加强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市场监管。政府及证券监管部门对提高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遵循完整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对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管。上市公司印象管理行为的显著与否,直接与法律法规的严格程度有关。法规规定越是具体,管理层操纵的余地就越小。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也越高,越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尽快推出《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指引》,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状况进行有效评价,如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信息是否客观完整,是否既包括“利好”信息,又包括“利空”信息;上市公司是否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系统性揭示;上市公司是否长期自愿披露某些信息,并不断提高披露信息的可靠程度等等。防止上市公司随意披露虚假信息。
3.适当提高自愿性信息的可读性水平,降低信息的理解难度。在自愿性信息披露语言中,尽量增加论题篇幅、缩短平均句长以及减少复杂会计术语的使用,同时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图形(如公司脸谱图或雷达图)辅助投资者理解,使投资者可以迅速判断出公司当前的大致经营状况,提高公司内外信息传递的效率。
――――――――
参考文献:
[1]Leary,M.R,Kowalski.R.M. Impression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wo Component Model[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vol.107:34-47.
[2]David Aboody, Ron Kasznik.CEO stock option awards and the timing of corporate voluntary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 (2000) :73-100.
[3]Mark Clatworthy,Michael John Jones.Financial reporting of good news and bad news: evidence from accounting narrative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03)Vol 33.No 3:171-185.
[4]孙蔓莉 姚 岳,公司报告语言信息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244-247.
[5]张宗新 张晓荣 廖士光,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吗?―基于1998-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检验[J],《经济学》2005年1月,第4卷第2期:369-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