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舆情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营造快速发展、争先进位的工作氛围,为实现办事处2012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
按照以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扎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1、加强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
成立以党委书记同志任组长,班子其他同志为成员的中心组理论学习领导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完善学习制度,确保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两次,班子成员每人要主讲一课,季度末由主要领导调阅班子成员的中心组学习笔记并对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2、抓好办事处干部理论学习
在抓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好办事处干部理论学习,本着“学精、管用”的原则,有的放矢地制定学习计划。每周一、周五为集中学习日,参学人员要做好笔记。为确保学习效果,月末办事处将采取检查笔记、提问、考试等方法对学习情况进行督查评比。每月评出优秀学员10名,给予奖励。
3、积极开展理论政策宣讲下基层活动
一是结合办事处党委中心工作,筛选课题,邀请县理论政策宣讲团来办事处给办事处党员干部及村“两委”成员宣讲一课。二是党委班子成员每季度要到联系村至少上一次党课并填报《庄周办事处班子成员党课下基层反馈单》。
4、深入基层,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
由宣传办牵头,针对办事处重点工作,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了解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梳理并形成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调研报告,为办事处党委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三、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责任分工
办事处各单位必须明确专人负责宣传工作,按办事处工作要求,及时宣传各项政策,积极提供本单位的新闻稿件和新闻线索。宣传办配备2名专职通讯员,负责全办事处新闻信息采集及报送工作。同时,加强通讯员培训,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
四、加强阵地建设,营造文化氛围
1、精心组织机关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积极参加县各种演出任务及庆祝活动。
2、加强农家书屋和文化共享工程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带动农民群众多看书、看好书,共享文化成果,培养新型农民。
3、加大对村村通广播的使用和管理,各村要按照办事处党委的要求定时开通广播,及时宣传各项政策,广播文化电教站要不定期的下去督查。
各村明确专人负责广播设备的使用。每天早7:00至8:00,晚6:00到7:00,按时宣传办事处安排的中心工作及本村各项工作。办事处将进行督查,一次不按时播放的罚村20元。村室广播设备维护有文广站负责,各村大喇叭由各村自行及时维护,督查中发现一只不响,罚村5元。专职广播负责人员每月给予60元的岗位津贴,负责设备维护和宣传。文广站负责把办事处宣传重点及时通知到各村。
五、加强通讯报道,明确奖励制度
1、不断提高内宣质量。宣传办要充分发挥好广播、党员远程教育、公开栏等的作用,紧紧围绕“两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题材,宣传政策,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力求办事处党委满意、基层满意、群众满意。
2、主攻对外新闻报道。紧持“攻大报、上重头”的工作思路,宣传办按季度编发新闻报道要点,选取重大先进典型,组织媒体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办事处配备的两名专职通讯员要加强同各级新闻媒体的联系。各部门每月上报新闻信息不少于2篇(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到指定邮箱或用QQ直接传送给)。宣传办每月上报县级以上媒体稿件不少于5篇,月末对各部门上报信息情况进行统计、通报,同时文化广播电教站要负责好新闻设备的管理及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的保存。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大网络宣传工作力度。党政办负责每月上传县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信息不少于6篇,组织办每月上传庄周办事处先锋网站信息不少于3篇。提高办事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办事处明确专人负责,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网情员要着眼于“快”字对所涉及的关于办事处的网络舆情,既要及早发现苗头问题,又要找准问题的根源,迅速制定应对措施,防止造成负面影响,对重大舆情要坚持及时上报,提高突发事件新闻应对能力。
5、加大奖励激励力度
(1)在县级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网站上发表的,每篇奖励个人40元;在县级部门媒体(部门内部刊物)上发表的,每篇奖励个人30元。
(2)在市级党报党刊、网站发表的每篇奖励80元;在市级党报党刊头版发表的,每篇奖励200元;在市级部门媒体发表的,每篇奖励50元。
(3)在省级党报党刊、电视台、网站发表的,每篇奖励200元;在省级党报党刊头版发表的,每篇奖励500元;在省级部门媒体发表的,每篇奖励100元。
(4)在国家级党报党刊、电视台、网站发表的,每篇奖励1000元;在国家级党报党刊头版发表的,每篇奖励2000元;在国家级部门媒体发表的,每篇奖励200元。
(5)每季度末奖励兑现一次。
六、抓好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基层思想道德建设
1、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动力,以送政策、送电影、送法律、送科技、送文艺、送信息、送服务等为活动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办事处机关文明创建,培养文明的工作生活习惯,让机关干部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都体现出文明,以提升办事处的整体形象。
“两会”借助网络,进入寻常百姓生活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已逐渐被不同年龄层的受众所接受,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4.57亿的网民,85%的网民年龄集中在18―45岁。这个年龄层次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的年龄层次,因而使用的频率和时间相应的也就高于其他媒体。正是基于这些现实,全国“两会”的组织者有意识地利用互联网开展民意调查、征集热点话题和进行议政议程设置,使得这个每年一度的政治大事日渐走近大众,为大众所关注。
察民情知民意。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在广开言路、反映民意上可以发挥其他渠道无法替代的作用。全国“两会”的参与者和报道者利用这一特点,搭建网络公共平台,充分了解民情民意。2011年1月底,人民网推出了“2011‘两会’调查:你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大型网络调查栏目。截至2月22日22时,共有108420人参与投票,从18个关键词中选出了“十大热点问题”(见下表)。
本次调查涉及的18个关键词,包括社会保障、司法公正、个人收入、反腐倡廉等,网友纷纷通过跟帖、留言和投票等形式积极参与。2月27日上午,总理在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时,对有关社会保障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网友们在留言中提出的意见建议,也成为代表委员提出高质量议案、提案和建议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开办了“为两会寄语”“国民议事厅”“有话网上说”“两会调查”“网友辣评”等反映民声,倾听民意的专栏。
释疑点解困惑。每年的“两会”,各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都会汇集到这里,各种社会舆论在这里都会得到反映。对于大家关心的问题,网络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可以说特色各异。如人民网就开办了“报告解读”“重磅访谈”“两会时评”“微评两会”等栏目,及时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的政策和策略,以引导舆论、化解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传民声汇民意。“两会”期间,网络媒体充分彰显网络良性互动优势,注重反映人们心声。如人民网推出了反映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代表、委员声音”“代表、委员面对面”“我说报告”等栏目,充分反映来自各地基层代表和委员们的心声。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注意倾听那些来自普通百姓的声音。如“我有问题问总理”“我说报告”“博在两会”“两会调查”以及“为两会寄语”等,都是反映群众愿望、要求、呼声和意见的栏目,与网民及时地加强了交流沟通。此外,为了更好的报道“两会”,“两会”前夕,人民网记者还奔赴全国31个省市区,听八方民意,看各地民生,问当地发展,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将基层群众对未来发展的所思所想所盼记录下来,在“新春走基层,八方听民意”板块生动呈现。群众的意见、建议、期盼也以不同形式反馈给代表、委员,作为参考。
网络媒体报道“两会”,广受网民欢迎
以往全国“两会”期间的新闻大战,多集中在传统媒体之间,网络媒体常常充当“配角”。网络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中国,作为“第四媒体”,不断冲击着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今年的“两会”期间,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凤凰五大网站,在报道“两会”上都下了较大力气。据一份调查显示,以中国现有的网民数量来看,平均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关注五大门户网站的“两会”报道。此外,各大网站在报道“两会”过程中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新华网成功实施了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的多媒体网络直播,光明网通过Web网站、光明云媒、手机报、手机网等载体,进一步增强报道时效性。中国经济网实现了网报互动,国际在线进行国际化全球“两会”传播,中国网络电视台以视频传播为主,创新传播形态,在台网捆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互动特色。
凭借丰富的背景资料和强大的记者团队,人民网从1999年报道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起,不断改善传播设备,更新传播手法,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近年来的“两会”,人民网先后推出了“两会直通”手机短信服务,开通博客、微博、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两会”展开全方位报道,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多样,报道更加精准,实现了从单纯的文字、图片播报到音频、视频的直播及微博等传播方式,使人民网在“两会”报道上更加成熟。今年的“两会”,从3月1日起,人民网就开始推出全国“两会”专题,开设了近40个中文栏目,并提供英、日、法、西、俄、阿等六个外文语种及蒙、藏、维、哈、朝五个少数民族语言版本。人民日报、人民网前后方百余位记者、编辑倾力搭建起一个内容丰富、实时互通、参与便捷的网络问政、议政平台。具体来说,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关注民生,强化主题策划,使报道有的放矢。人民网2011年“两会”报道除继续加强了高端访谈、现场直播、“两会”评论、特别策划等栏目,还着力推出了“代表委员畅谈十二五”主题栏目,通过记者采访与编辑策划相结合的方式,提炼最有价值的建言献策,共谋国家富强发展;还特别辟出“两会读报告”专区,通过代表委员审议,专家、媒体多维解读、网友畅言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全方位传播报告内容。
二、利用新技术,传播新内容,打造“两会”新看点。今年人民网在传统互动品牌栏目的基础上,发挥新技术优势,打造“微博报两会”,细分为微评两会、每日记者微播报、微博直播、两会微热词、微博实时播等子栏目,充分发挥微博的“短评快”优势,汇集代表、委员、记者、编辑、网友的力量,对“两会”进行全方位图文报道。高清全景“透视”“两会”,专题则特别定制了“360度看两会”栏目,首次通过鱼眼镜头拍摄360度全景照片,给网友提供全新的视觉感受。手机采编系统上线,报道更及时。前方记者配备手机采编系统,实时进行图、文、视频播报,使报道更迅速更快捷。
三、发挥网络媒体优势,搭建综合互动平台。人民网舆情会商室也首次“两会每日舆情报告”,提供当日舆情分析,进行舆情解读。人民网与百度合作推出的“两会热搜榜”把每日十大最受关注代表、十大最受关注委员、十大最热议题等搜索热点呈现给网民。“我有问题问总理”“有话网上说”“强国E两会”“网民议事厅”“提问两会发言人”等栏目,更是集发表意见建议、拍砖评论、互动调查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网友们关注“两会”、建言交流的首选场所。
“两会”期间,人民网还对人大、政协会议的开、闭幕式,新闻会,记者会,团组讨论等,进行现场图文视频直播或实时报道,让网友随时了解会议内容,身临其境感受“两会”。
未来网络媒体报道“两会”的走势
实践证明,近年来网络媒体上升势头迅猛,在某种程度上看似对传统媒体构成一定威胁,但同时也应看作是传统媒体实现转折的重要契机。其实,网络媒体之所以能够在“两会”的新闻报道中异军突起,主要得益于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许多特点和优势。但它还存有许多问题,比如,网络的虚拟化容易使新闻真假难辨,目前网媒在新闻采编方面还受到许多限制,甚至没有单独的网络记者和采访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
尽管有人认为,由于受到网络媒体的强势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笔者以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以人民网为例,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日报的网络化或者说全媒体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现在,在人民网上可以看到几十种报道形式,可以用各种方式阅读新闻和信息,尤其是人民电视的推出和发展,实现了人民日报的电视梦。人民网作为国内权威的官方媒体,在报道“两会”上所建立的优势为其他门户网站树立起一杆标尺,而其优势从本质上讲,是依靠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基础的。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必将为网络媒体开辟一片新天地。与此同时,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虽然上升势头迅猛,但将来的趋势仍然只能是融合,即融百家之长。(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参考文献:
①王倩,何晶茹:《人民网推出2011年全国两会专题》,2011年3与1日,人民网。
②杨超晶:《人民网“两会”报道十年纵向分析》,2008年12月12日,人民网。
③《门户网站―决战“两会”报道之巅》,2011年3月23日,《互联网周刊》。
④陈振凯:《“两会”:网民关注十大热点》,2011年2月24日,人民网。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检察职能;法律监督
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解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1]
针对检察机关是否应当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有观点认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应当是政府,而检察机关职能属性上本质的司法性,导致其必然被排除在社会管理之外。笔者对这种观点不敢苟同,其过分强调检察机关的司法属性,忽略了其对社会管理所产生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唯一享有法律监督职权的国家机关,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应当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并且更加应当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之中。
一、检察职能属性与社会管理创新之契合
我国检察机关除了承担追诉犯罪的共通职能外,还承担着审查逮捕、职务犯罪侦查以及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诉讼监督职能。[2]这些职能在实际运行中,充分显现了其内在的监督性、服务性、指引性、延展性。而检察职能的内在属性与社会管理创新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合法有序等价值目的相互契合,这就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首先是监督性。宪法在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同时,也为检察职能的本质属性贴上了监督的标签。纵观世界各国政体,制度设计者无不巧妙地为各种权力设立了监督制约的阀门,以保障权力的行使遵从合法的轨道。在我国政体制度中,检察机关正是这一坚固的权力监控阀门,在规范公权力、保护私权利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进程中,各种权力的触角必然有所延伸,权力的行使与职责范围的扩张,势必对公民私权有所影响,这就更需要检察机关做好对公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使法律得以准确实施。
其次是服务性。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检察机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对其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当前一段时期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执法个体的素质问题,有的是政策受众的理解问题,但最主要的是当前社会管理水平难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不能较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检察机关应当依据其检察职能的服务性,内发地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稳妥有效地革新优化,通过检察职能的外部平台予以展现,进而推动社会管理的创新。
再次是指引性。检察机关通过检察职能的行使,指引社会大众的行为方式与主流价值,维护司法公正。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行使批捕、公诉职能,直接指引社会行为方式,间接宣扬主流社会价值,对于规范和促进社会管理,具有显著的指引作用。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行使监督职能,对国家机关的违法行为及时纠正,支持公民的合理诉求,维护司法公正,为社会管理创新营造和谐的大环境。检察机关对反贪、渎职侵权行为行使侦查权,对社会管理者中存在的少数违法乱纪分子坚决予以查处,净化管理队伍,维护社会管理的公信力。
最后是延展性。首先应当指出的是,检察职能的延伸性并不是盲目要权增权,而应当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适当延伸职能触角,保障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检察机关应当在合法的前提下,依托检察职能,大胆尝试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从而使检察职能的行使逐步延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时满足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径分析
(一)理念转变为前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行动的方式与方法指明方向。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转变原有理念,做到在执法中谋民生、在管理中求服务、在监督中促公正。
首先是在执法中谋民生。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特征,农民、下岗职工、拆迁户等弱势群体无疑是最主要的诉求主体,他们缺少致富资源,缺乏致富机会,即便是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益也极易被侵害。检察机关不仅承载着维护国家政治统治的职能,还承担着社会公共职能,旨在维护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条件,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4]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履行执法责任时,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在执法中谋民生。
其次是在管理中求服务。当前我国正在经历政府职能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过程,检察机关由于追诉犯罪、法律监督等职能属性的要求,导致管理特征的必然存在,但是这与强调服务理念并不矛盾。从国家层面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统一的法治环境,从而起到规范社会个体的行为、告知违法成本的作用,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在新的历史时期,公民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送法下乡、法律咨询等简单的形式,同时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也对法律服务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察机关应当在管理的过程中突出服务属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积极回应公民的合理司法诉求,切实做到在管理中求服务。
最后是在监督中促公正。检察机关应当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狠抓法律监督,通过个案的办理来阐述公平正义理念。在法律监督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简单工作意识,树立维护法律公正理念,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统一的法律标准。
(二)载体多元为基础
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在明确执法办案核心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促进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载体的多元化。
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最主要的履职载体,也是连接检察机关与社会个体的重要纽带与桥梁。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新形势下,加大对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对惩治职务犯罪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强化诉讼监督职能,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充分的法治保障。
在继续提高执法办案水平的同时,检察机关应当根据社会管理受众特点,结合自身职能,探索参与载体。笔者认为应有以下三点。一是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件,深层次探索犯罪成因,抓住源头漏洞,提出相应对策,并辅以科学调研,形成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调研报告,及时向党委及人大汇报,为区域稳定与和谐发展谏言献策。二是针对如网络犯罪、土地资源犯罪等新型犯罪,检察机关应当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可以普遍使用的办案方法,并加以推广。三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宣法、普法,形成长效服务机制,提升公民法律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加强对刑满释放等“五种人”的帮教管理,帮助失足人员重归社会,提升公民安全感。
(三)机制改革为核心
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理念的转变,更应当注重现实地履行,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理念转变的引导下,对参与载体进行提炼、固化和升华,改革现有机制,保持参与的动力与持久力。
首先是统一办案流程,规范执法标准,使职能部门的工作有章可循。并设立专门的案件管理中心,对检察机关内部的办案流程进行实时监控,进而提升办案质量。其次是强化内部监督,检察机关在延伸职能触角的过程中,需要内部各部门的配合协调、监督与制约,因此应当制定内部监督制衡的工作机制,并以此来保障职能延展的适度与平衡。再次是完善外部监督,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同样需要来自外部的监督,无论是案件相关人员还是一般群众,对于提出的情况、问题必须进行备案,及时联系相关责任人,尽快进行答复。定期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等关联单位进行座谈,倾听这些单位对检察工作的意见,从外部眼光审视检察工作,虚心更正并回复。最后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考核是开展工作的方向标,对检察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规范和鼓励作用。针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迫切性,在检察工作的考核标准中要加入相关内容,既要符合检察工作的自身规律,又要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科学,既要要求创新,又要注重长效,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指好路、导好航。
四、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创设派出检察工作室
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检察院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建议在各社区及乡镇设立派出检察室,采取流动驻点的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受理控告与申诉,协助公安机关对管制、刑满释放、酌定不等特殊人群开展帮教工作,听取群众意见,积极与镇、街、司法所等部门展开合作,努力将矛盾在基层解决,将不稳定因素化解于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检察机关的社会公信力。
(二)丰富检察建议机制
检察建议是当前检察职能触角延伸、参与社会管理的典型方式,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检察建议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配合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应当在现有检察建议制度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加以丰富。如改变原有简单建议方式,在发送检察建议的同时,应当与被建议单位、部门召开座谈会,当面释说法理,共同研究对策,切实推动检察建议作用发挥到实处。还应当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在发送检察建议后,跟踪被建议单位改进动态,定期回访,听取成果与意见,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三)参与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主要是针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人员进行的矫治,在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明确规定,社区矫正的主体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应当在配合公安机关的基础上,立足监督职能,协调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对减刑、矫正级别升降、改变强制措施等决定要通过审核相关材料,实地进行走访,变静态监控为动态监控。纠正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中的失职渎职行为,确保不发生脱管、漏管和二次犯罪。
(四)参与虚拟社会管理
检察机关在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中,应当在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能力、网上舆情监测的研判能力,积极利用互联网络,发挥法治舆论的导向作用,建立突发网络事件应急机制,对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案件,检察机关应当及时关注涉检网络舆情,迅速出击,积极回应,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营造出支持检察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注释:
[1]冯明华,《检察机关与社会管理创新》,载于《法制与社会》2010年9月中,第202页。
[2]陈辐宽,《检察视域中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考》,载于《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8期,154页。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3页。
【关键词】虚拟社区;导游虚拟社区;发展原因
虚拟社区的概念最早由霍华德・莱因古德(HawardRheingold)提出,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互联网上出现的社会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人们经常讨论共同的话题,成员之间有情感交流并形成人际关系的网络”[1]。虚拟社区形式主要包括BBS、聊天室、社交网络、博客、贴吧等,包含的功能主要有公告牌、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等[2]。导游虚拟社区是虚拟社区的一种,它是以导游职业为特征的,是指从业导游或具有从事导游职业取向的群体依托网络平台沟通交流的公共领域。随着导游群体规模和导游职业影响的不断扩大,导游虚拟社区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开展导游虚拟社区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导游虚拟社区类型
(一)导游BBS
BBS是英文BulletinBoardSystem的缩写,中文译为电子公告板,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信息或提出看法[3]。导游BBS,又称导游论坛,是目前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导游虚拟社区类型,可细分为全国性的导游论坛和地方性的导游论坛。
1、全国性导游论坛
目前国内全国性导游论坛有导游栖息地和同程网的导游天地版块。
导游栖息地()比较特别,它下辖于同程旅游网,导游天地是同程大学版块下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导游词、笑话游戏、外语导游、地方导游等子版块。导游天地版块有效地将同程网站的旅行社、景区、导游、酒店等资源整合,走商业运营道路,对从业导游来说,不仅可以交流导游经验,还可以获得大量业务信息。
2、地方性导游论坛
全国各地地方性导游论坛数量众多,但真正做得比较好的论坛有第一导游网、四川导游网和张家界导游论坛等。
第一导游网(),上面汇集了三千多博客,七千多博文。另外,一些资深导游在新浪等网站建立自己的博客。
二、导游虚拟社区快速发展原因
(一)管理与服务导游的相关部门的机构职能履行不充分
在我国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导游资格考试、年检和培训等管理与服务导游的工作,但由于政务信息公开不充分、旅游信息化建设滞后、“官本位”、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差等原因,导致其在工作绩效上并不尽如人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导游资格考试信息披露上不充分,报考、招录、辅导资料等信息获得成本高、难度大,因此具有自由、公开、即时、免费等优势的民间网络平台的信息流成为考生获得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
我国近60万执业导游,约有七成挂靠在导游管理服务中心和导游公司等机构。绝大部分导游管理服务中心是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成立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承担办证领卡、年审、人事档案管理等政府职能和组织培训、为导游介绍业务等的社会或中介服务职能,主要靠向导游收取管理费(挂靠费)、年审培训收费等维持运行。由于导游服务公司性质、经营服务内容及设立条件和程序、监管责任和方式等不明确,大量通过导游公司取得导游证并实际从事导游服务人员的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监督考核、管理服务等严重缺位[4]。
现实中对导游管理与服务的缺位,促使导游利用网络这一新媒体进行补位,导游们在网络上聚集,交流信息,获得资讯,业务咨询,导游虚拟社区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比如,全国最大的导游虚拟社区――导游栖息地,由成立之初的导游资格考试信息分享的单一公告板(BBS)功能,历时8年发展成目前集导游考试培训年审等信息分享、知识学习、业务交流、求职就业和娱乐消遣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虚拟社区。另外,导游栖息地和第一导游网还先后举办了三届华东地区导游大会,在交流带团经验的同时,针对导游行业出现的问题展开探讨,很好地发挥了导游培训的作用。
(二)导游生存缺乏保障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具有“民间大使”、“旅游业的灵魂”之称的导游员功不可没。导游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可,但是导游的社会地位却日渐下降,很多导游成为工资低甚至无工资、无“三险”福利、无最低保障、买团带、工作强度超负荷、身心压力大的自由职业者[5],在与行业内的旅行社、导游公司、游客、司机等利益相关方共生中落入弱势,社会大众也开始带上有色眼镜审视导游这一职业,导游常常与“导购”、“欺客”、“宰客”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导游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如,在2005年底,深圳导游邬敬民在网上以真名发表文章《叫我如何不宰你――一个导游的自白》,大胆披露旅游界存在的种种不正当行为和导游的无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7年4月1日在丽江,来自吉林的全陪徐敏超因利益争端,与地陪发生冲突、情绪失控用刀疯狂砍伤20名游客。2009年5月25日到29日间,江西吉安导游因《旅行社条例》实施后收入减少而采取罢工形式向旅行社要求上涨带团工资,甚至发生旅行社经理殴打导游的恶性事件。导游事件频频发生折射出导游对现实生境的无奈与困惑。导游生境困境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由此导游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聚集,在虚拟社区中发出群体的声音,比如在社区中建立“导游诚信联盟”版块以及对新出台《旅行社条例》的热烈讨论等,这些表现出导游们对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渴望,对自身生存现状的改变的渴望。导游生存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导游虚拟社区发展。
(三)导游归属感缺失
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导游脱离旅行社成为社会导游、签约导游或挂靠导游。由于我国旅行社竞争激烈,为了争取到更多客源,旅行社只能低价竞争,降价,零负团费现象出现。旅行社为了降低成本,不给导游工资,没有“三险一金”,甚至让导游买团带,为防止导游违规还向导游收取带团押金,经常出现导游圆满完成带团任务仍被扣押金的现象[6],导游与旅行社关系异常紧张。导游为了创收,无奈将导“游”变成导“购”,“加点”、“换点”,诱导、欺骗甚至强迫游客购物和参加质次价高的自费项目,擅自变更行程计划、压缩计划内项目的游览时间,从购物点和景点拿“回扣”。导游不能从旅行社获得应得的物质报酬,也很难从游客收获精神慰藉,在如此的产业环境下,导游显得格外孤独。归属感的严重缺失,“天下导游是一家”已被导游群体共识,也成为众多导游虚拟社区的立站根本,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同病相连,惺惺相惜,渲泄情感,互诉衷肠。
(四)导游协会空位
随着导游与旅行社分离,其在利益上与旅行社的不一致出现并不断扩大后,就有必要有自己的组织来代表、维护其利益,同时发挥桥梁、纽带、规范、服务等作用。正因为如此,国家提出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导游协会等行业组织。在一些重点地区和旅游城市,导游协会开始逐步建立,但还有很多地方急待成立导游协会,另外,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导游协会并未实现成立协会的初衷,导游对导游协会的认知度不高,他们并没有把导游协会真正当成自身利益的代言人。导游利益受损或身陷困境时,导游行业协会未能真正发挥帮助导游的作用。导游的苦大概只有导游知道,于是,在导游虚拟社区中,诸如“号召导游们为生病导游募捐”和“为某某导游维权出谋划策”的帖子受到了极大关注。
三、结语与展望
导游虚拟社区是导游群体在网络上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导游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必然对导游群体知识与信息分享、学习培训与求助维权、情感归属与价值认同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当前网络舆情作为了解民情的重要通道,日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对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导游虚拟社区也可成为了解“导情”与“旅情”的窗口。导游虚拟社区与导游现实生存之间必将展开更为深入的互动,这些互动也必将影响我国旅游业,笔者将会对此进行后续研究。关于导游虚拟社区的研究,尚未有学者关注,谨撰此短文,权当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Howard Rheingold. The virtual community〔M〕.London:Minerva,1994:5.
〔2〕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30.
〔3〕张发亮.不同类型虚拟社区的特点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7):11-14.
〔4〕国家旅游局监管司.导游体制改革调研报告〔EB/OL〕.(2010-5-10)〔2010-7-12〕.省略/html/2010-5/ 2010-5-7-10-5-46940.html.
舆论传播学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其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原理与应用两个方面。舆论传播学基本原理部分主要包括:舆论的要素、中外舆论思想发展史、舆论的传播手段、舆论的形成与类型、舆论传播的形态、舆论传播的规律、舆论引导等。应用部分主要包括舆论调查、舆情监测与分析。根据舆论传播学教学内容的这一特点,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可采取重视基本原理教学、理论教学与实地调查密切结合、注重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改革。
一、合理选择教材,重视舆论学基本原理的教学
目前我国舆论学研究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很多,有关舆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不尽相同,但其中有许多共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针对本科生对传播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教材内容应该具有权威性、深入浅出、章节安排合理、案例丰富新颖的特点。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取百家之长,仔细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众说纷纭的部分可以将全部观点展示给学生,供学生讨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理论研究观点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作为理论与实践联系极为密切的一门课程,重视舆论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对于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认识与分析各种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关舆论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观点,所以教师要对舆论的要素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究竟什么才是舆论。另外,还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哪些不是舆论,改变以往学生对舆论的错误认识。有关舆论传播手段、舆论形成与类型、舆论传播形态、舆论传播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大概应占教学学时安排的四分之三左右,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基本原理,把握舆论传播规律,为掌握合理的舆论引导方法打好基础。
二、运用案例法和讨论法,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网络及移动互联终端飞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很难再生活于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环境中。有些大学生比较关注各种社会问题,他们会主动搜集相关信息进行浏览;也有些大学生因为这些移动终端的发展而被动地获知了一些信息。无论他们是主动了解还是被动接收这些信息,在当前信息爆发的环境中,作为学业比较繁重的大学生基本很难了解事件的全貌。此外鉴于他们年龄与经历的关系,往往难以形成对舆论事件的全面和客观的认识。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大量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舆论传播学基本原理客观分析和评价舆论问题。
舆论学教学案例的引入要注意典型性和新颖性两大特点。典型性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最能说明该原理的真实案例,这种案例适合教师举例分析,以此充分说明舆论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新颖性指教师在近期发生的、重大的、影响面广的、部分学生已有初步了解的社会事件中选择与基本原理相关的案例,这类案例适合让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案例讨论与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对舆论传播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体会到舆论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经常作为舆论主体的角色出现,而作为未来的传媒人认清舆论发展规律、提高舆论引导技巧、合理运用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案例进行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对单件事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运用基本原理,使教学效果得到即时反馈。
三、进行舆论调查训练,提升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
舆论调查是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舆论调查的基本方法,对身边的重要舆论事件进行实地调查并撰写内容规范的调查报告,是舆论传播学应用教学环节的必需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近期的舆论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各组调查主题编制调查问卷、完成舆论调查任务、上交调查报告。这种实地舆论调查环节不仅能让学生亲身实践调查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体会到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以及认识到舆论问题的复杂性,这对培养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通过对调查中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训练他们具备写作规范调研报告的基本素质,并且培养他们学会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特别在自媒体时代,不要不加判断地随波逐流,更不能人云亦云,要重视调查法在新闻工作中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四、改革考试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