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振兴年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6年9月,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文化部、人民银行、林业局、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意见》明确了七项工作任务:一是加强规划引导。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编制规划,积极推进“多规合一”。二是丰富产品业态。鼓励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特色小镇、渔人码头等模式。三是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扶持建设一批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合作社,着力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四是推动产业扶贫。支持贫困户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重点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五是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做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加强对已认定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监管,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六是保护传统村落。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健全保护管理机制,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和监督。七是培育知名品牌。重点打造点线面结合的休闲农业品牌体系。鼓励各地培育地方品牌。
《意见》强调,要强化政策落实创设,鼓励各地将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鼓励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扩大信贷支持。要加大公共服务,开展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加强科技支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加强规范管理,加大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加大对认定的示范县、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的动态管理。要强化宣传推介,努力营造发展的良好氛围。
(据中国政府网)
一、主要工作
(一)突出项目开发重点,扎实抓好2014年度项目的招投标和组织实施及迎验工作。以实施2014年项目为重点,积极抓好2014年度项目的开工实施任务。一是项目开工情况。2014年度子项目总共32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30个,产业化项目2个。现已基本完成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项目实施已完成。2015年度土地治理正在财政预审中,即将进入招投标阶段。二是资金完成情况。截至目前,年度项目累计完成资金使用640万元(财政资金350万元),占计划总资金1410万元的45.4%,其中财政资金投资到位350万元,占计划财政资金的33.33%。
(二)切实开展2015年度计划项目的前期准备
1、坚持项目计划的科学编报。通过充分调研,初步明确落实开发主体,结合全县秀丽乡村建设工作,调整开发思路和重点,于年初认真编制了201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存量、产业化经营财政贴息项目计划,并已通过上级农发部门审查。
2、积极开展相关前期准备。坚持“早计划、早准备”原则,进一步落实开发主体,签定开发协议,积极开展2015年度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目前正在抓项目工程招投标工作。
(三)组织2016年项目的编审上报工作
我办对应上级开发部门的要求,积极组织骨干业务人员开展调研、筛选和计划编制。
(四)统筹推进各项中心工作
1、按照“三严三实”活动要求,扎实开展“三送”工作。严格按照市、县三送工作要求,选派得力干部深入鹅公镇大风村抓好“三送”工作,建立单位与村、干部与村民结对帮扶机制,全单位联系大风村重点户205户,其中:驻点干部每人50户联系结对,不驻点干部10-25户不等。坚持做好民情日记,实名注册民情网。各种制度上墙,工作计划、内容进行公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一年里,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切实帮助当地村民解决道路、耕地、果园的基础设施项目5个,慰问困难群众和儿童,
2、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工作。3月开始,按照县委“5432”干部结对要求,我办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深入鹅公镇大凤村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全办共结对帮扶贫困群众17户,并按照结对农户的发展要求,积极开展以养鸡、养鸭为主的产业扶贫,帮助农户结合家庭生产资源等情况,选准产业、筹集项目启动资金,启动项目。截止目前,有6户群众开展的养鸭、养鸡、养蜂等项目已验、拨付补助金。其他结对农户的产业项目仍在筹备中。
3、积极开展大风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活动。根据县委安排,我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点为鹅公镇大风村。前期重点整治大风村公路沿线和陈年垃圾堆放点,之后完善了大风村保洁组织、制度和措施。一是创立了大风村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理事会,负责大风村生活环境治理的组织协调工作;二是完善制度,制定了垃圾治理方案,垃圾分级投放、定期运输、定点投放、常年保洁的相关措施;三是积极开展整治运动。9月之前,开展了陈年垃圾整治,重点在大风村主要公路沿线、村民居住重点区域的陈年垃圾展开集中清理,拉到制定地点堆放、焚烧;10月进行常态化保洁,从9月底开始,我办在每个月底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到大风村开展为期2-3天的农村卫生保洁活动,现身引导村民搞好农村生活环境。
4、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完成县里下达的年度招商任务,我办成立“招商工作小组”。半年来,通过广交朋友,积极做好工作。11月12日引进深圳北斗星科技有限公司与政府签订了投资协议。
5、抓好争资争项工作。今年上半年上报土地治理计划1个,实施小流域治理1万亩,总投资1260万元,其中可争取上级财政投资806.4万元。目前,正在跟踪争取中。
(五)认真开展“三单一网”工作
3月以来,我办认真按照县“三单一网”办要求,积极开展行政权力清理,对照要求开展了行政权力清理情况登记,绘制了各项行政权力工作流程图;10月中旬根据工作实际,认真编报了责任清单,报县“三单一网”办审核。
二、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各方配合
在年初召开的农业农村工作会上明确指出要把农业综合开发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当作引导我县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来抓。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积极配合我办抓好项目实施,能够利用下镇村调研等机会,深入农业开发项目点指导开发。各项目镇指定具体分管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抓难点、抓关键。
(二)加大宣传,进一步营造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好脐橙主导产业开发的氛围
坚持平时汇报与重点汇报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对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视和关心;积极利用短信平台、电视媒体等加强我县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宣传;派员深入项目镇、村召开群众会议,宣传开发政策,激发群众开发的热情。
(三)规范管理,经常化、制度化抓好年度项目前期工作
坚持年度调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项目前期工作管理。按照“早计划、早准备”原则,落实开发主体,签定开发协议,采取招标制,完成项目的扩初设计和项目实施方案等项目前期工作,坚持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完善各项管理程序,始终把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纳入制度化管理轨道。
(四)加强监督,严格管理
1、勤于监督,严格质量进度管理。一是坚决执行严格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对财政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执行公开招投标制、监理制;二是坚持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相结合,为使开发办干部全面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加强对挂点干部工作情况的了解,督促开发进度和工程质量;三是实行群众义务监督机制;四是通过扣留工程保证金,督促项目施工队增强质量意识,以确保工程质量。
2、坚持按程序办,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对资金管理,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要求,实行严格的县级报账制度,坚持财务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四专”管理,资金拨付坚持资金申请、审核、审批的拨付手续,做到一环扣一环,确保每一分资金都用到工程上。
(五)统筹兼顾,平衡各项工作进度
坚持统筹兼顾,积极开展县里安排的各项工作。坚持“多手抓、同推进”,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项目业务、征地拆迁、招商引资、争资争项等有机结合,用弹钢琴手法合理安排各项工作,积极主动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质量兴县、质量兴业、质量兴企”为主线,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作、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把质量兴县融入“创建一区,打造两城,壮大三业,建设四园”1234战略布置及“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特色富县、商贸活县”发展思路之中,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体系,建立质量平安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水平,推动我县向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奋进。
二、主要目标
创建全市质量兴县先进县,经过23年的努力。 年底,全面完成创建全省质量兴县先进县的战略目标。
(一)产品质量目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序进入全市前列。
1. 年底。主要工业品国家级和省级质量抽查合格率两项指标达到95%以上;入口商品检验合格率达到100%
2.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农业规范化示范区4个,实施质量放心工程。 年底。无公害农产品42个,有机绿色食品50个;基本解决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问题;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企业100%取得证照,100%建立进货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乡村定点生猪屠宰率达到100%药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监管规范。
3.创建和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 年底。力争到 年地理标志产品4个, 省名牌产品23个、 省著名商标23件。
4.科技进步水平和质量检验能力大幅度提高。围绕我县主导产业的提升和发展。全面完成《 县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战略目标,不时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业产能质量。
5.制售假冒伪劣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年底。
6.100%建立进货验收制度,压电器、建筑装饰资料、电线电缆、化妆品、卫生洗涤用品等10类重点产(商)品的生产、经营主体100%证照齐全。100%建立不合格品召回(退市)制度,建立有效的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理机制。 年底,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在95%以上,商品计量合格率达95%,主要商贸企业和各类专营市场假冒伪劣现象基本杜绝。
(二)工程质量目标。规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行为。
1.建设工程。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等工程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杜绝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年底。
2.交通工程。完善“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控”四级质量保证体系。
3.水利工程。竣工交付使用的水利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及《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规程》等规范和规范要求。
(四)环境质量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力争实现创立“国家卫生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国家园林城”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目标,成为东北地区最适宜人居乡村之一。
1.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年底。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059.9吨和605.11吨以内。
2. 年。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乡村污水处置率达到70%以上,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3. 年。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均达到国家园林乡村规范》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国家规范以内。城镇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广告标志和公共场所等达到乡村容貌规范》要求。
三、工作重点
(一)开展质量兴县活动。依照“政府组织、规划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原则。推进机制建设,全面开展创建活动。
1.加强宏观调控。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大力推进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扶持一批重点企业,促其生产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争创名牌产品。
2.制定质量振兴计划。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激励企业不时改善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竞争力。
3.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制止地方维护主义。
4.政府对当地质量平安负总责。制定重大质量平安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质量事故的应对能力,不出现量大面广的区域性质量问题。
(二)开展质量兴业活动。突出重点。从源头把关,构建具有比较优势、强劲跃升能力和充分生长空间的产业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1.产品质量。立足以质取胜。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积极推广《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保证必要的计量和检测手段;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重点扶持质量效益型、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产品生产制造和深加工等方面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时优化和提升产品质量。
使有量的产品着力在质上提升,推进名牌创立。重点抓好矿泉饮品业、矿产业、能源业和中医药特色食品业4大主导产业的产品争创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工作。有质的产品着力在量上飞跃;加强特色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促使产品品牌发展为集群品牌,企业品牌发展为区域品牌,一地一品”发展为“一地多品”以品牌优势打造规模优势、集群优势和区域优势;大力宣传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区域经济质量振兴。同时,大力发展 红色旅游业。借助杨 将军殉国地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有利条件,做大做强我县红色旅游业。
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标准”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并资助企业积极参与行业规范、国家规范和国际标准的制订;积极开展原产地域保护。实施规范带动。加强“人参”林蛙”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等特色农业规范化示范区建设。
2.工程质量。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四制”规定。一是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杜绝以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和层层转包、违法分包行为;三是实行项目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四是严格合同管理制,明确工程的质量等级、工期要求、保证承包、发包双方的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守信企业的主力军作用,提高施工企业准入门槛。加大对建设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工程质量、施工平安、建设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力度;开展施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大力推进工程创优活动。
3.服务质量。加强服务业规范体系建设。建立各类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和服务质量标准。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大力开展“质量信得过”消费者满意单位”优质服务窗口”优质服务明星”青年文明号”等评选惩办活动;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餐饮服务业、中介(商务)服务业等5个行业为重点,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促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4.环境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根治我县大气污染;推进服务行业污染治理,重点整治具有住宅功能的综合楼内经营有噪音、振动和油烟污染的餐饮娱乐、加工服务项目;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封闭管理和限时管理,防止建筑施工噪声扰民;推进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噪声污染治理;开展社会生活噪声整治,积极创建平安社区。
(三)开展质量兴企活动。企业要切实履行质量平安主体责任。增强竞争意识、名牌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1.工业企业要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保证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效益;加强企业质量改进、质量攻关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通过技术进步来保证产品技术性能和档次的提高,争创名牌产品、争创质量管理奖和质量管理先进企业。
2.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未经检验合格的建筑资料一律不准进入工地;坚持施工“三控制”即自检、互检、交检,消除不合格工程;做好工程竣工后的维保和用户回访。
3.服务性企业要以增加顾客满意度为重点。
4.商贸企业要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购物放心一条街”商业服务诚信计量示范单位”等活动为契机。实行出售商品先行负责制,全面落实国家“三包”规定,降低顾客购物风险。
四、责任分工
县发展和改革局要把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重点项目予以优先。建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负责组织落实服务质量目标。
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要认真组织《意见》贯彻执行。定期产品质量状况演讲;履行质量兴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质量动态定期报送制度;制定考核方法、考核指标以及组织或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对各部门年度考核等。同时,加强企业技术基础和质量管理工作。承担产品质量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落实产品质量目标。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等部门要强化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定期工程质量评价状况。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承担工程质量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落实工程质量目标。
县环境维护局要认真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督工作。逾期未达标者,依法予以关停;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承担环境质量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落实环境质量目标。
县农业和畜牧业局、水利局、特产管理办公室、畜牧兽医管理总站等部门要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平安。由县农业和畜牧业局承担农产品质量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落实农产品质量目标。
县卫生局要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卫生服务质量规范。严厉查处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卫生违法违规行为。承担餐饮质量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落实餐饮质量目标。
县经济局要协调各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行业质量振兴规划。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对列入名牌培育目录的企业在申报国债贴息项目、重点技改项目和技改贴息安排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县财政局要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县统计局要将产品质量等级品率、质量损失率、新产品产值率、名牌产品贡献率、质量竞争力指数等5项指标逐步纳入正常的统计渠道。
县工商局要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查处扰乱市场秩序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承担流通商品质量组日常工作,负责组织落实流通商品质量目标。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加强对有关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和餐饮食品等生产经营行业的质量监管。负责组织落实药品质量目标。
县商务和粮食局要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和指导。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县科技局要建立高科技发展基金。扶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经费安排上向名牌企业倾斜,为其提供专利服务。
县公安局、司法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有关职能部门。为我县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创名优活动提供法律支持和服务。
县委宣传部要跟踪报道质量兴县进度效果。引导全社会重视、支持质量工作,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承担宣传报道组日常工作。
县教育局要拓展教育门类。有针对性地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质量专门人才。
县交通运输局、卫生局、旅游管理服务中心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服务质量组。开展服务规范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培育服务品牌。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服务质量规范,银行、安全、邮政、通讯、电力、供热等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服务质量组。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全力做好争创全省质量兴县先进县各项工作。
督察责任落实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县人大办、政协办和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各部门工作的监督检查。
五、保证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质量兴县战略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工作,定期调度分析各部门实施质量兴县情况;提出提高质量水平的政策建议;协调解决质量兴县的重大问题;组织制定各部门质量兴县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并组织实施年度考核等。各成员单位要依照职能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加强配合,共同推进,分管行业出现量大面广质量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
工作思路
市交通运输局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
工作思路
一、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综合交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交通建设有力推进。全市完成综合交通投资473亿元,同比增长14.2%,再创历史新高。市域铁路s1线全线通车;甬台温高速复线灵昆至苍南段、龙丽温高速公路瑞文段、泰顺到福建段建成通车,实现了陆域县“县县有高速”;新增高速公路近14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00公里。杭温高铁、市域铁路s2线全线进场施工,瓯江北口大桥、g104、g330等项目提速推进,金丽温高速东延线、乐清湾港区c区一期工程、机场综合交通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瑞苍高速、文青高速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提前启动60余个重点交通项目前期工作,为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做准备。深入谋划、积极争取温义高速、乐永青高速、泰苍高速等项目纳入国家、省相关规划。
(二)民生交通喜获丰收。完成“四好农村路”投资75亿元,同比增长50%,建设提升3300公里,新改建乡镇运输服务站17个,港湾式停靠站1114个,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1732个。《温州市生态美丽公路设计指南》,实施美丽公路建设“三比三看”,打造美丽经济交通走廊1600多公里;创成了“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瑞安)1个、省级示范县1个(总数已达3个),美丽经济走廊示范县1个、达标县6个。深入开展“公交进乡村、票价惠农民”行动,城乡公交一体化“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国有化改造城乡客运班线466条、营运车辆2328辆。“民选民评”整治堵点20个,新增brt2条,主线总里程突破80公里;优化调整86条常规公交线路,开通各类特色线路28条,新增社区巴士(微公交)34条。超额完成1150辆公交车、2500辆出租车清洁能源化更新,分别占全省1/4、1/2。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撤站任务全面完成,新增etc用户112万户,超额完成年度计划。行业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三)交通产业取得突破。推动引进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北斗产业基地,招引7家龙头物流企业入驻合作,并成功举办全国性、高规格的“交通强国、智慧物流”高峰论坛,“国字号”平台集聚效应显现。成功申报获批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温州机场新版总体规划获批,机场飞行等级提升为4e级,航空物流园(一期)开工建设,机场旅客吞吐量1229万人次,同比增长9.56%。温州港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外贸内支线成功转移至深水港区,新增近洋集装箱航线2条,开启了汽车滚装业务,温州港集装箱吞吐量80.1万标箱、同比增18.9%。精心组织做好第二届省智慧交通博览会参展,签约额达53亿元。
(四)交通改革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顺利完成交通机构改革、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并入渔检大队、上收三个区公路路政队伍,撤销港航、公路、运管三个副县级单位,新组建综合执法队、公运中心、港航中心。),“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交通“互联网+综合监管”入选省交通厅建设试点。交通“最多跑一次”改革继续深化,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办理事项313项,网办率、掌办率、跑零次率、材料电子化率实现4个100%。积极推动枢纽门户综合改革,促进“最多跑一次”向交通公共服务领域延伸。
二、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聚力聚焦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坚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全力冲刺完成综合交通发展“十三五”规划任务。计划实施交通建设重点项目126个,力争年度交通建设投资增长10%以上。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深化综合交通战略研究。一是谋划交通强国温州实施方案。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结合交通强国浙江试点工作要求,深入开展综合立体交通网编制,深化高水平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路径、举措。二是高质量编制“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重点谋划提出“十四五”规划“六个重大”(重大产业、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级规划盘子。三是开展温州融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浙南闽北赣东综合交通发展、瓯江流域港口资源整合、物流平台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等专题研究,做好交通发展项目和政策储备。
(二)高效推进综合交通建设。综合施策,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攻坚,加快打造三个“1小时”交通圈。建成龙丽温高速文泰段、七都北汊桥、235国道泰顺段改建工程等20个项目。开工建设瑞苍高速、温州港深水航道、330国道浅滩坝头霓屿侧段快速化改造工程等28个项目;提速续建高铁北站、杭温高铁一期工程、市域铁路s2线、瓯江北口大桥、龙丽温高速文景段、金丽温高速东延线、g104、g330等项目。着眼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建设提升“四好农村路”1600公里以上,全面完成三年行动计划任务。以新建成高速公路为重点,开展路域环境整治提升,把高速公路全线打造成美丽风景线。前期方面,创新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按照工可深度开展储备项目库建设方案研究,固化功能定位、线位方案和技术标准,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强化重大项目专班推进,深化温义高速、机场t3航站楼、第二跑道等项目前期。
(三)深入整治城市交通拥堵。紧紧围绕群众获得感和出行满意率提升目标,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交通治堵。一是落实责任,合力治堵。强化协调督导,督促各成员单位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高效推进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公共交通发展、交通秩序管理等工作。二是补齐短板,科学治堵。加快轨道交通和brt成网建设,优化s1线接驳体系,建成brt7号线(一期)、8号线,着力补齐大容量公交发展短板。加快清洁能源公交车、出租车推广应用,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三是打通堵点,精准治堵。按照“真治堵、治真堵”要求,继续开展堵点整治“民选民评”活动,全域整治堵点20个,全面完成三年整治任务,编制实施新一轮堵点整治计划。
【关键词】 特色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强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晋江的文化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形势下,晋江市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打造文化强市,推动晋江从经济强市向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转换。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文化服务品牌、文化企业品牌。围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先进文化精华,彰显城市文化品格,大力弘扬晋江精神,培育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创业文化、慈善文化、侨乡文化和创意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美好精神家园。
一、晋江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1、闽南文化的特色优势
晋江素有“海滨邹鲁”美誉,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深厚,拥有丰厚的传统工艺,已有十余项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2)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民间信仰、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搏饼”等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3)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为中国方言之一;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60种语言之一。据统计全球讲闽南话的人多达近4000万(福建800万、台湾1700万、南洋约1200万。世界其他各地约200万)。
2、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
(1)晋北生态休闲区。以紫帽山为核心,涵盖紫帽镇、磁灶镇、内坑镇的部分范围。发挥紫帽山绿色生态和近城区位优势,深入挖掘磁灶陶瓷文化的内涵,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乡村旅游、生态养生、度假旅游、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建设紫帽山运动休闲区和磁灶陶瓷文化体验区两个功能亚区。“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紫帽山运动休闲旅游区的游客中心、紫帽山体育健身区、紫湖休闲度假村、紫帽山休闲农庄等项目建设,提升高尔夫俱乐部和宗教朝圣区项目,打造生态休闲基地。
(2)晋西文化体验区。以安海镇为中心,涵盖安海镇、东石镇、永和镇和内坑镇的部分范围。依托安平桥生态文化公园、龙山寺、安海三里街、东石寨、南天寺、中国伞都、白沙岛、草庵等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史迹文化、民俗文化、涉台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内涵,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宗教旅游和休闲旅游,建设安海古镇和东石民俗文化体验区两个亚区,打造闽南文化旅游基地。“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安海镇历史文化悠久、文物等级高和知名度高的资源特色,发挥对台文化优势,开发宗教朝拜、历史文化体验、两岸文化交流等主题旅游产品;重点建设项目包括龙山寺景区、安海三里街、安平桥生态文化公园。
(3)晋南滨海度假区。以龙湖、金井和深沪三镇为重点,涵盖龙湖、深沪、金井和英林镇。加强滨海旅游资源保护,为旅游发展预留足够空间,积极发展滨海运动、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重点建设旅游综合服务区、深沪湾运动休闲区、围头湾休闲度假区和虺湖生态休闲旅游区四个功能亚区,打造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十二五”期间,重点做好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环境培育,提升围头战地文化渔村、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七匹狼男装博物馆等旅游项目。
(4)“品牌晋江”旅游产品。晋江作为充满活力的品牌之都,拥有“中国鞋都”、“中国织造名镇”、“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镇”、“品牌之都”、“中国服装之都”、“世界夹克之都”等美称。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发展观念的不断转变,晋江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将持续显现。亟待充分利用和发挥晋江品牌之都在产业集群、区位交通、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势,打造晋江工贸旅游品牌。
3、文化产业的政策优势
对照2009年7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4月中央宣传部等九部委发出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晋江市先后出台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扶持工业创意设计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加快文化创意和创新孵化型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专项政策。
(1)政策引导。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通过制订投融资与风险分担办法,鼓励民营资本采用直接投资或参股等形式,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2)政策优惠。在参考晋江商贸服务业优惠政策基础上,从本级财政返还奖励、购房、租房资金补助和相关规费减免,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引进的文化产业项目扶持力度。
(3)资金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在列年度计划和预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并视财政增收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逐年有一定幅度的增加。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设立晋江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或“担保基金”,扶持、奖励晋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引导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
(4)资产运营。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文化产业的经济优势
晋江市民营经济十分活跃,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品牌之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5位,经济实力连续20年居福建之首,经济总量占泉州的1/4、全省的1/16;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等称号。经济与文化比翼齐飞,经济社会建设的“晋江经验”和文化建设的“晋江现象”,使晋江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2年,晋江地区生产总值1230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161.0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27960元、13580元。
二、打造项目优势亮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1、打造对台文化亮点
精心构建晋台旅游合作精品线路,着力推介宗教朝圣之旅、寻根谒祖之旅和闽南文化之旅。现台湾有龙山寺多座,都是从安海祖寺分炉。打造特色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提高第四届端午旅游民俗文化节的活动规格,突出龙山文化的影响力,加大两岸龙山文化交流,扩大活动影响。指导办好“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活动,力争在活动内涵、品牌打造、社会效益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着力扶持对台文化交流龙头企业。目前,东石艺达木雕在对台文化交流上发挥着龙头作用,吸引艺达公司进入东石园区,并依托该企业设立“潘山艺达木雕园”,在其中辟出“潘山木雕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潘山木雕文化传承基地”、“晋台庙宇建筑与木雕文化展示区”和“晋台民间宗教信俗交流基地”四大区域,收藏展示木雕工艺精品,丰富木雕文化内涵。
2、打造历史民俗亮点
打造“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集中展示晋江历史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更好地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现代产业经营模式,以“乡土、乡音、乡情”“艺术、艺苑、艺人”“传统、传承、传播”为主题,按照“福建唯一、全国闻名、世界特色”的要求,努力把五店市传统街区打造成为晋江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海西文化旅游产业重要品牌、闽台文化交流核心区域、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海内外晋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3、打造文化创意亮点
以艾派为龙头,推广成功经验,让更多文化企业涉足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带动晋江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依托艾派强大的创意设计人才团队,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我市创意人才的孵化基地。推广艾派牵手中国美院成立“国历文化研究中心”的模式,组织高规格研发设计大赛,吸取最前沿的创意设计。
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晋江还将加快“创意创业创新园”(“三创园”)建设,推动麦肯锡、中纺院、东华大学等机构入驻发展,打造产业升级“慧谷”和设计研发“智岭”;同时,加快洪山“文创园”建设,推动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机构入驻发展,打造文化创意先行区。
4、打造广告服务亮点
晋江市庞大的企业群对广告创意的需求是巨大的,广告创意市场具备较好的对接土壤。引导中桥文化传媒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等服务与支持,做好生产要素整合、服务城市与产业转型升级、挖掘文化创意市场潜力三篇文章。目前,致力于服务城市建设,已专门成立“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规划项目组”,大力发展晋江市民俗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规划“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把现代技术与民俗文化通过创新的创意表现,展现侨乡与台湾东岸两地血脉之亲的文化根源。
5、打造公共文化亮点
晋江市从树立文化的自觉自信、做好文化发展规划、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出发,突出以“文”惠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沿着世纪大道,博物馆、图书馆、戏剧中心、文化中心等,一座座现代化的公共文化设施串起了一条靓丽的“文化长廊”。晋江市博物馆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馆藏文物量居全省县级馆前列,是福建省一级达标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现有馆藏纸质文献32万余册、阅览座位1000多个、网络节点1000多个,为福建省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居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前列。该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文明图书馆,曾获2010年中国书业“年度图书馆”奖。晋江市文化馆也是国家一级馆,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目前,晋江市19个镇(街道)已有10个镇(街道)完成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在建项目有5个,其余已列入建设规划。古镇安海在全省建起首个镇级图书馆,馆里光藏书6万多册,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阅读的好去处。此外,晋江还经常开展全市性的多种文化活动,丰富百姓生活。晋江市城乡基本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层文化建设新格局。
三、几点思考
1、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
要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晋江市实际,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和扶持优势文化企业;明确具体的扶持办法、扶持对象、扶持目标及扶持管理细则。按民族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等类型,分类确定在政策、税收、资金、人才上对具体文化企业和产品的扶持规模和程度等,确定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该完全进入市场,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该由政府给予扶持补贴,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确保文化产品健康的思想内容。
2、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消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的投入,主动引导和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完善对文化产品的市场准入及其监管的相关制度、办法;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的学习和对本地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实现理论创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
3、进一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发展晋江市文化产业,要立足于本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把长期处于自然状态,远离市场,远离消费者的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文化资源挖掘利用起来,运用现代科技等创意手段,赋予现代元素,让历史活在当下,充分发挥其优势。发展旅游产业,要把文化作为其灵魂;注重两个方面建设:一个是吸引物,也就是人们到你这里来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也就是这个地方独具魅力、独具特色的东西,如摩尼教草庵。另一个是提供物,主要指提供给游客精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如闽南歌舞。要用文化来提升旅游品质,丰富主题内容,把旅游、休闲和文化熏陶融为一体,创新文化体验传播方式,增加旅游人次和游客滞留期。
4、进一步抓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工作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发展文化产业就无从谈起。人才的缺乏,特别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晋江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机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其次要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培训等方式,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制定专业人才培训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基层文化人才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还要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才队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立足晋江市的本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发掘晋江市民间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特长。其次要博采众长,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实施创新人才政策,引进国内外各类文化人才到晋江发展创业;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5、进一步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
重点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企业集团、示范基地,成为晋江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鼓励文化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资源。引导大型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努力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理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重点项目落实,尽快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参考文献】
[1] 天海翔:中国文化产业[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