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

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

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跨国软件企业正在积极进行战略转型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软件正在成为新型工业基础设施,跨国软件企业正是基于这一判断,积极布局工业软件和进行战略转型。

向工业云服务提供商转型。企业认为,SaaS 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球最主要的软件服务交付方式,并积极投身工业云平台建设。达索公司2009年开始布局业务转型,研发了3D EXPERIENCE云平台,其旗舰产品CATIA 在工业设计软件领域遥遥领先。

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面对产品、工艺和需求的日趋复杂化,智能制造需要专业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已成为跨国软件企业的重要战略方向。达索公司已不把自己界定为软件公司,而是科技公司,公司编程人员只占30%,其他人员均是工程背景出身,可提供面向制造业、建筑业、医疗等12个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SAP积极致力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安全驾驶等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和产业化。IBM推出的人工智能系统Watson目前已在制造业等17个行业开展应用。

积极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跨国软件企业面向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展了对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管理软件等领域工业软件企业的收购,来完善产品业务体系,构建产业生态以提升市场竞争力。SAP自2001 年起先后收了 TopTier、Business Objects、Sybase等公司,软件产品体系覆盖了制造全流程。Siemens自2007年收购UGS 成立了Siemens PLM Software,之后又相继收购了 Vistagy、Kineo、TESIS、Camstar等公司,将工业软件技术与工业自动化技术融合,强化以PLM为代表的综合数字化能力,提供软硬一体的数字工厂解决方案。

未来工业发展方向

通过调研分析,由软件支撑和定义的未来工业将是由数据和知识协同驱动,由平台主导向服务化转型的工业。

未来工业将是数据和知识协同驱动的工业。当感知无所不在、连接无所不在,数据一定也会无所不在,未来工业将由数据和知识协同驱动。一方面,通过数据的自动流动解决复杂问题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西门子研发的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数字化双胞胎”――“产品数字化双胞胎”“生产工艺数字化双胞胎”“设备数字化双胞胎”,它们将 PLM(生命周期管理软件)、MES(制造执行系统)和TIA(全集成自动化) 集成在Teamcenter数据平台上,可实现数据的自动流动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代表了未来工业发展方向。

未来工业将是由平台主导的工业。未来工业将是平台之争,谁掌控了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谁将拥有规则的制定权、标准的话语权和生态的主导权,也将抢占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Siemens搭建的 Sinalytic平台、SAP搭建的HANA平台,覆盖了工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工艺仿真、原型测试、生产制造、远程服务等各环节,其本质都是以开放化平台为核心,向下整合硬件资源,向上承载软件应用,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引领未来工业方向。

未来工业将是向服务化转型的工业。随着制造和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向提品服务系统转变,服务型制造将是未来工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微软、SAP、PTC等跨国软件企业均积极与制造企业合作,为制造企业开展智能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对策建议

下大力气培育平台化工业软件企业。我国尚没有Siemens PLM software、GE digital、SAP这样的可提供工业云和大数据服务的工业软件企业。应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工业软件产业化,开展跨界合作,合力打造工业云和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复合型出版人才/产业链/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F23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81-01

一、引言

数字化是指将繁芜丛杂的信息转化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将这些数字、数据分类归入适当的数字模型,并将其转化为一系列能为计算机识别的二进制代码,通过计算机进行统一编译、处理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新闻出版业态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以报纸、期刊等纸媒为典型传播载体的方式,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多元化、数字化的出版形态。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数字出版具有高速、便捷、低定价、低成本、无需仓储、无需运输、无需纸张、无需油墨等诸多优点。也正因为数字出版具有上列明显的优势,其发展速度极快,短短十几年就已经具有了较大规模,并且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被公认为未来出版业的发展趋势。2010年1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新闻出版业将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其中之一就是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出版,顾名思义,即是以数字化的手段进行的出版活动,它既包括直接利用网络编辑出版的行为,也包括将传统印刷版的内容进行数字化的活动,是一种依托传统和现代资源并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新型出版方式。数字出版按照其传播载体可分为网络出版、电子出版和移动出版等多种模式。数字出版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了全新的技术、生产方式以及出版理念的革新,为新闻出版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技术支持,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不可否认,数字化技术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新闻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数字时代传统出版业所面临的危机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有调查资料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图书销售总量一直呈低位徘徊状态,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均缺乏增长活力,传统新闻出版业利润急剧下滑,甚至一些老牌新闻出版业者转型从事其他行业。对比我国港台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版业现状,传统出版业包括报纸、书刊、杂志等纸媒出版物亦呈整体下滑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在于新兴数字出版业瓜分了传统出版物很大一部分的市场份额,从而有效刺激了数字出版物消费得以释放,使传统出版物市场遭遇“寒潮”。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释放和瓜分了传统出版业垄断下的消费潜力和市场份额,还对传统出版业在传播方式、生产流程、营销模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冲击。

(一)传播方式的转变打破了传统出版业的垄断地位

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出版业原有的市场垄断地位,基于数字技术的交互性和网络传媒的信息双向互动传播机制,传统的新闻出版社已不再享有唯一的“特权”,而是与众多的网络出版商一并参与市场竞争,传统出版社的出版主体地位被虚弱化和边缘化。数字化媒体所独具的交互式传播模式蕴含了天然的民主亲和力和自由召唤力,也对传统出版业形成了致命的冲击。

(二)生产流程的转变革新了传统出版工艺

数字化技术在新闻出版业界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新闻出版流程革命性的变化,使流程更为简便和高效,尤其在新闻出版“选题”、“组稿”、“编辑”、“印刷”等环节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借助数字技术传输手段,出版内容单纯由文字、静态图片等扩展为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于一体的立体化表现模式,从而使“编辑”不仅仅局限于审读和校对,还包括了软件的测试和评价等,这无疑增加了编辑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也对技术性要求更加全面。数字出版使出版载体实现了“有形”到“无形”,甚至“印刷”流程也一并取消了。

(三)营销模式的转变颠覆了传统发行模式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版单位销售的产品从“物化的”图书变成了以数字介质存储的“虚拟化”图书,这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出版社的库存与退换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了出版业营销模式的巨大转变,即从传统的“先复制后发行”经营模式变革为“先销售后复制”的经营模式。同时,取消了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相应的发行流程也大大缩减,提高了出版物制品的发行效率,降低了发行成本。

(四)数字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对相关人才素质的要求

数字技术是新兴技术,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丰硕成果,数字化出版对从业者技术要求颇高,亟需一种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出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出版业中极度缺乏这种人才,这无疑构成了现阶段该行业“人才危机”的主因。因此,面对数字技术带给出版业的全面革新,加快对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成为数字出版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数字时代新闻出版业的“自我革命”

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新闻出版业来讲,既充满了危机和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和方法。如何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现代新闻出版中,实现传统新闻出版产业的勃兴,既享受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实惠,亦在这一历史性变革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完成新闻出版业的自我突围和提升,应为当前新闻出版业者所应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整合人力资本资源,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

2012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要科学整合内部资源,深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发展,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建设。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和优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狠抓数字出版主业,统筹和扩充辅助产业的有效推进,构建主业突出、辅业匹配,具有品牌优势和服务优势的专业性综合性数字出版媒体。另一方面,要合理布局产业链、产品链,即在数字出版产业内部的不同主体,合理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完善分工与协作机制,并在产业上下游协同向终端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产业链的形成和优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大数字出版主业,合理优化和布局产业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业链条的延伸,围绕核心主业,积极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兼容并包、优势互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投资渠道,发掘边缘产业的价值潜力,形成整体竞争合力,全面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向纵深发展。

(二)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

数字时代新闻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以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把单纯从事符号编辑加工向多媒体编辑制作全面延伸,培养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立法

在数字出版领域,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只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剪切、复制、粘贴等媒体信息,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出版发行模式,在拓展了新闻出版业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对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 科技期刊与新闻传媒的融合发展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探讨 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融合发展的探索 科技期刊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 媒体融合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出版物编校质量的思考 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走向探讨 媒体时代下传统科技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方向 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农业科技期刊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探析 发展与融合,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与新兴媒体的结合 区县报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科技期刊:以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中国新媒体发展四大变化 微传播成社会发展新动力[N/OL]. .

[4] 试论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五种常态[N/OL]..

[5]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财政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广发〔2015〕32号)[EB/OL]..

[6] 张贺,刘阳,王珏等.热词记录文化2015:媒体融合 跨界整合多元传播[N/OL].http:///xwcbx/xwcbx_rdjj/201512/t2015 1229_2804105.shtml.

[7] 郭伟,许国良.媒体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J].编辑学报,2016,28(3):226-229.

[8] 张洪成.新时期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探索实践[J].编辑学报, 2011,23(2):151-153.

[9] 刘清海.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立体化营销的战略思考[J].编辑学报,2011,23(6):535-538.

[10] 汪新红,王国红,彭绍明.论科技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媒体化转型[J].编辑学报,2012,24(5):481-483.

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美术类图书;MPR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69-02

一、传统美术类图书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放眼望去,大部分读者不再是拿着一份报纸或者一本杂志进行阅读,而是在电子产品上滑动指尖获取信息与知识。与纸质出版物相比,数字化读物具有存储大、传输快、成本低、能互动等诸多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优越性,使得数字出版在近年来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作为图书出版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类图书因兼具专业性和大众性,相较于其他类型图书,受到新媒体浪潮的冲击相对较小,艺术教材、艺术作品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出版物依旧受到热捧。这反映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但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读者的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满足,传统美术类图书更应该主动与新媒体融合。

一些出版社很早前就开始所谓的数字化转型,但大多数都流于形式,或者说是浅层的数字化。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出版社将纸质出版物制作成简单的电子出版物,或者开一个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对于数字化的认识不足,不了解或者不掌握数字出版的相关知识。换句话说,长时间受传统出版思维禁锢的人难以“跳出来”,而大多数出版社也缺乏新时代下的出版人才。

二、美术类图书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

由于有新技术的参与,美术类图书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往往呈现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声音、视频的运用使得美术类突出跳出了平面的局限性,也让读者拥有更为形象化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图书的可读性。除此之外,数字化读物还为读者提供了交互性的阅读体验,甚至可让读者直接与创作者进行对话,这是传统美术类出版物无法做到的。

(一)美术类图书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成功案例

不同类型的图书,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在细节上不尽相同。对于美术类图书来说,由于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因而有必要建立艺术数据库或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或者新媒体,让艺术的表现更为直观形象,让读者能够有很好的互动。例如,近年来雅昌文化集团大力推出 IT 化的艺术品数据和系统集成服务,依靠多年来与各家出版机构和艺术家的合作基础,利用长期积累的3800万张高清级图片数据,建成国内第一家艺术类专业电子书城“雅昌艺术书城”。不仅如此,该书城还将过了版权保护期的多种数字内容免费供读者下载,实现了数据服务收入的新突破,通过“艺+综合服务”和“雅昌艺术网”进一步整合国内艺术和出版资源,打造图书馆式时段,运用 IT 手段将全世界艺术图书系统化推送到精准人群,较好地实现了传统出版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1]。

而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丝路遗技”项目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项目旨在保护丝绸之路沿线优秀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及相关优秀作品,是依托互联网及数字技术打造的线上线下综合互动平台项目。线上平台主要包括丝绸之路数字工艺美术馆、工艺美术数字教育平台、《丝路遗技》手机APP、MPR版《丝绸之路工艺美术品鉴》。 线下互动合作以线下用户交流中心为依托。定期组织沙龙活动、线下拍卖及讲座,组织线上用户及工艺美术爱好者到传统工艺美术的发源地进行游学等。该数字化平台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创新模式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拥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新技术在美术类图书中的运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成熟,新技术应用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领域,如MPR、AR等技术都可以应用到出版领域,而目前MPR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相对来说较为成熟。2012年12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珠海举行了“MPR国家标准应用推广工作三省试点启动仪式”,陕西、河南、广东三省被批准为我国运用这一标准的首批试点省份。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在“ILSI/MPR”复合数字出版技术领域,深度发展MPR点读技术。建立选题策划、协同编辑、全媒体资源管理一体化内容生产平台,搭建了“ILSI/MPR”标准数字出版内容生产与投送平台。MPR版《音乐》教材与MPR《书法》复合多媒体教材在试点学校广受好评,市场前景良好。AR技术是实体与虚拟相结合,实现定向增强的技术。2014年初,一款名为“AR学校之神奇语言卡”的少儿识字产品,在国内某一众筹网站上创造了仅仅15小时即筹资成功的奇迹,迅速吸引各大媒体及相关从业者的关注[2]。近几年,许多出版社都在AR技术领域进行了探索,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在2013年的江苏书展上曾展示过一款《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号称国内首部采用AR纸数互动移动阅读技术的图书。浙江儿童出版社《孩子的科学》系列丛书也广受好评。当然,这种新兴技术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设备的稳定程度、市场的受欢迎程度等,因而对于出版商来讲,是否要投入到该领域还需要谨慎考虑。

(三)美术类图书与新媒体融合的方法

在选题策划方面,出版社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书籍的策划、出版。也可以根据新媒体便于交流互动的特点,根据收集掌握的读者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制出版”,同时,将手头的优势资源,拳头产品,尽可能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使得利益最大化,例如衍生商品的销售,组织从线上到线下的活动。

在销售环节,除了实体店之外,也应该创新模式,构建宣传平台,例如开通官方网站、微信、微店销售渠道,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销售渠道,通过注册会员、限时打折等形式增加读者的粘合度。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出版网络社区等传播载体,打通传统出版读者群和新兴出版用户群,着力增强黏性,广泛吸引用户。借力商业网站的微博微信微店等渠道,不断扩大出版产品的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3]。

最后,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出版社要特别重视版权问题。很多纸质出版物的电子版权拥有期只有5年,传统出版社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电子版权资源,也使得数字出版物无法取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三、美术类编辑面对新媒体的浪潮的办法

数字出版在国内仍属于新兴产业,技术资源、学习资源相对较少,存在着从业人员匮乏、相关知识薄弱、相关经验不足等问题。在数字化时代,出版社编辑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学习了解新技术,准确把握新科技新业态对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带来的变革与机遇,掌握开展数字出版活动的必备能力。传统编辑通过培训与自身学习,可填补一部分的数字出版人才空缺。

(一)需要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

编辑要懂得何为数字出版,并在了解有关知识后逐渐去掌握一定的技术,例如电子文档的处理、网页的制作、数据库的应用和网络设计技术。罗紫初教授在《论数字时代出版人才能力之培养》一文中指出,数字时代来临,编辑出版人才必须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新的编辑业务能力,包括资源开发能力、资源质量把关能力、资源有效转化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多媒体转换能力;2.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包括市场预测能力,产品包装设计能力,宣传促销能力等;3.较强的社交公关能力[4]。笔者认为,编辑们需要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机融合,数字化产品的质量并不仅仅与作者的稿件水平、文字编辑有关,编辑该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些,能成为能够胜任数字出版一职的复合型人才。

(二)需提高选题策划的能力

编辑要有读者视角,要能准确把脉读者或者消费者的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等。而数字化时代为编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收集渠道,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火热与大部分读者喜欢“浅阅读”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对于数字出版物而言,有时候内容的精短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信息可以为选题策划提供合适的切入口,做出受读者喜爱的图书。同时,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针对性地推送信息或者进行宣传营销,做到有的放矢。

(三)与读者和作者及时进行沟通

数字化产品让编辑对于图书的即时修改和成为了可能性,编辑可通过读者的即时反馈认识到出版物的不足并及时调整,同时还可与作者进行即时沟通,完善产品,优化用户体验,编辑需要具有专业视角,而这种专业视角也是在当今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的新视角,即如何在编辑作品当中,能够“召唤”更多的读者。这就要求编辑要剔除掉劣质的内容,将优质内容进行筛选和融合,做出真正符合读者的心意的数字化出版物。

四、结 论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出版行业正逐渐被纳入更为宏观的服务业范畴并不断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极大地延长了出版物的产品线,实现了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5]。数字化浪潮给传统美术类图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不小的挑战,由于两者之间不同的特点,在融合时势必会产生一些问题。如何化解问题、并且更好的融合发展,是现阶段出版商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的。另外,面对出现的机遇与挑战又该如何应对,也是出版企业不得不认真思考和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管尤升.浅析传统美术类图书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J].新闻传播,2016(7).

[2] 王健. 由3D小熊看AR技术在童书出版领域的应用[J].出版参考. 2015(10)

[3] 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出版,2015(8).

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出版;新媒体;融合产品形态;流程再造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涌现正在迅猛改变整个出版业的生态。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企业开始意识到多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纸质出版必须拥抱数字技术的变革,以融合发展来应对其市场份额日渐萎缩的挑战。2014年被称为我国“媒体融合的元年”,中央层面《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无疑是一个重大的信号,给予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发展以坚定的信心。

融合发展并非设立一个数字出版部门,融合的本质是“做到一个内容多个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个产品、一个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个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教育与出版有着天然的联系,相较于大众出版的用户分散和专业出版的用户小众,教育出版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更被市场所看好。笔者结合多年在传统教育出版领域的工作实践,谈谈对传统教育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打造传统教育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出版的本质是向读者提供系统化的知识以满足其学习的需求。在互联网技术和各种传播终端未成熟之前,教育出版以纸书的方式满足读者对系统化知识的需求。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PC、手机、pad、电子阅读器等终端硬件和电子书、APP、视频应用等软件的成熟,读者对知识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纸书这种唯一的方式。同时纸书也存在知识讲解平面、不够立体、无法互动等缺陷。

在技术变革和需求变化的大背景下,以纸质图书生产和销售为主要工作的传统教育出版社需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正确的认识。传统出版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在长期的图书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等环节积累的大量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很多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打着在线教育、数字出版等旗号,但他们更多是在技术层面、平台层面有优势,对于内容需求的理解未必比传统教育出版社深刻。就教育出版而言,内容为王仍是硬道理。作为企业,生产产品并实现销售是唯一目的。需求推动生产,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传统出版社而言,新的技术则成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更好的手段。

二、探索数字化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

传统教育类出版社,除非隶属于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一般规模有限,以一社之力很难从平台建设人手去做数字出版,也没有必要。最好的方式仍是从自身有优势的细分领域着手,在特定的产品开发上去满足某一特定领域读者更多的需求。从互联网一切都免费的阶段走来的消费者已逐渐开始接受付费方式。故传统教育出版向数字化融合发展需从已有的盈利模式相对清晰的数字产品形态开始考虑。

教育类图书产品的数字出版大致有如下几种形态和商业模式:

1.纯电子书。内容与纸书基本无差异。目前国内成熟的电子书销售平台分B2B(超星、方正等)和B2C(Kindle、京东、掌阅等)两种。这些平台以其流量入口优势销售电子书,相当于传统书店承担的分销功能。教育出版因其多为应试、学习等需求服务,做题、笔记、深度阅读的需求相较大众出版类产品更多,纯电子书阅读有一定局限。如笔者所在出版社以外语学习和K12教育出版为主要领域,选取纸电同步发展的品种时,会避免有图表、版式复杂的产品,倾向于偏文字阅读、少公式图表类的产品。

2.纸数复合类。原先配CD、VCD等的出版物,取消CD、VCD实物载体形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二维码方式,链接音视频内容。笔者所在的出版社以语言学习类产品出版为主,此种方式是我社现阶段融合出版的主要方式。如我社2015年推出的《周计划:小学英语阅读强化训练》《新小学英语国际音标入门》均采用二维码播放音频,目前共有20种图书采用二维码音频方式。此种方式的销售仍依赖于纸书的物理流通,纸书承载了音视频资源的人口,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实现音视频资源的播放。由于方便了读者,减少了成本,此种方式较受读者欢迎。

3.独立数字产品。如在ios和android市场里的各种教育类APP。这类应用App不依附纸书,以数字形态在应用市场里独立销售。如我社在android市场推出的《日语3000词》和《韩语3000词》两个APP产品,就是以现有纸书的内容资源为依托开发的产品,可完全独立使用,实现了“一次内容多个产品形式”。此类产品对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用户留存率较低,营销的难度较大,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传统出版社大多属于尝试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盈利。

4.纸书捆绑APP的产品。APP可单独使用,是对纸书的增值产品。如人教社开发的《新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随书捆绑ios和android系统通用的APP,总定价78元,购买纸书可以获得激活码,免费使用APP电子书,而单独在应用市场购买此APP则需付费12元。实际上78元的定价涵盖了APP电子书的成本,纸书仍是销售和盈利主体。

5.在线课程。在线教育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在线课程,在线教育企业有技术、资本、流量和用户的优势,精品内容的缺乏是其短板。传统教育出版社有优质的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这些作者本身即是名师,传统出版社可考虑开发与纸书相关的在线课程,寻找合适的互联网平台实现销售。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做作者的经纪人,实现出版企业、互联网公司、作者三方的收益。如沪江网力推的沪江网校即可通过提供技术实现在线课程的制作和销售,然后与出版社、线下培训机构进行销售分成。出版社与沪江网校、作者共同商议课程的用户群体、课程体系设置、定价等,如同选题策划,课程即选题,在线教育机构变成了排版、印刷、销售一体的机构。

在线课程对于作者(老师)的投入时间要求较高,所以开发的人力成本很高,而销售尚未有大的突破,定价等也不易把握。传统出版社可进行有限度的尝试,在未来在线教育市场爆发之前,实现一定积累,或许在线课程的开发会成为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一个很好的方向。

上述五种数字产品形态中,电子书经过长时间发展,技术和标准层面已成熟,销售平台以及盈利模式也已清晰,传统出版社向电子书市场融合发展的战略逐步明朗。而独立APP的盈利空间尚未打开,传统出版社投入较少,主要还是以纸书为依托出版纸数复合或纸书捆绑独立APP的产品为主,盈利主要依靠纸书的销售。与互联网教育平台合作开发在线课程属于全新的业务领域,有盈利的想象空间,尚需摸索。

三、寻求技术与资本的合作

纸书的出版流程一般经过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排版、印刷、销售这几个环节。排版和印刷环节基本是外包的。如果认清教育出版的核心仍是内容的策划,则向数字出版融合无非是制作形式、传播形态的改变。原先适用于纸书的排版印刷环节,在数字出版如电子书、APP生产方面,则是数字化加工、复制销售一体化而已。数字化产品的销售平台逐渐明朗化,互联网销售平台的选取相当于传统出版对书店的选择。如此一来,是否需要掌握数字化加工技术则不太重要了。

目前一些在传统排版领域实力较强的公司,如南京展望排版公司也在转型做数字化产品的加工,如电子书的转档,即在对纸书排版加工的同时,帮出版社处理电子书的格式问题。这在流程上解决了传统出版社数字技术空白的问题。而类似APP等产品的开发,出版社可以与一些互联网公司合作,如人教社开发的《标日》APP电子书是与沪江网进行的合作,华理社开发的《日语3000词》与《韩语3000词》则是与海词网进行的合作。一般性的电子书开发可交由纯技术或排版公司处理,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对于涉及APP市场或在线教育类富媒体出版的产品,出版社在初期可与一些用户资源丰富、App市场营销有经验的互联网公司合作,双方利益共享则更有优势,可免去技术开发的费用和营销的成本。如沪江网和海词网既是互联网技术公司,又是在线教育平台,有着大量的用户资源,用户人口即意味着销售转化的可能。

四、再造出版流程

前期很多出版社在向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时,多是单独设立一个数字出版部门或者独立公司,希望从选题策划、技术开发到销售都由该部门或公司独立承担,结果进展缓慢,处处掣肘。殊不知出版的核心是内容,源头是消费者对内容的需求。这就回到选题策划层面了,需求没有变,变的只是需求的形式和通路。于是,传统出版人开始意识到流程再造的必要性,重新回归到从内容策划作为源头考虑全媒体融合出版的可能性。

纸书出版环节涉及选题策划(策划、组稿)、生产制作(排版、印刷)、销售(渠道、营销、仓储物流)。数字出版产品的出版环节涉及选题策划(策划、组稿)、生产制作(数字化加工、无印刷复制环节)、销售(渠道、营销、无仓储物流环节)。可见,数字产品除了可以省略印刷复制以及仓储物流环节,其他核心环节如选题策划、生产制作、销售等与纸书无异,故融合出版,做到“一次内容、多种产品形态”是必要和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