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意识形态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价值观;意识形态;路径
[基金项目] 该文为2013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22-1
一、西方价值观渗透的表象与原因
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反映,虽然有利于思想碰撞和文化繁荣。但各种思想不断对的指导地位形成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
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迅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崛起给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带来巨大压力,出于利益的考虑,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以价值观渗透为本质、文化输入为表象的意识形态侵蚀,妄图通过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来影响中国社会的思想走向,妄图在中国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进而维护其东亚利益和战略。
大多数经济活动、科技合作都会包含一定程度的价值属性和文化元素,所以这种渗透大多利用中国对其资本和科技的依赖来实施的,通过经济投资和文化交流植入西方的价值理念。而且,这种价值观渗透是以新闻、影视、文学、网络等文化与科技产品为载体,隐蔽于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背景下,推销其政治制度、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对我国主流社会思想进行歪曲和攻击,营造出社会不公的舆论氛围,促使人们产生思想混乱和认知错觉,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进而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这种渗透悄无声息、阻力极小、危害极大,其目标是更替一个国家的社会思想乃至道德评判、价值取向,酝酿舆论发酵,逼迫社会主流意识发生转型,最终指向体制变迁和制度颠覆。这种价值观渗透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外交的隐性干涉,是西方强势话语霸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诸如好莱坞大片充斥着全球的各大影院,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并且得到强烈追捧,这种视觉风暴在潜移默化中将西方的价值理念、制度模式、生活观念传递给被渗透国家的受众,拜金、享乐等消费主义文化观念逐渐得到传播与根植,这种变化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消极影响难以估量。
当今时代,互联网日益普及,新型传播媒介对公众的影响日渐深远。不可否认,美国在互联网技术上拥有短时间难以超越的优势,因此,互联网逐渐成为西方媒介宣传价值观念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以此来影响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主流思想,这也是公众的信仰缺失的原因之一。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传播与渗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深更广。
不难看出,美国对全球互联网、电影、电视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超过了它对大型装备制造业的控制,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一代受其影响颇深,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向度等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原有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这已经严重影响并改变着后者的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
二、意识形态安全策略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巩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是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灵魂与旗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基,是意识形态的牢固屏障。应当始终坚定不移地将作为全党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增强民众对的信仰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地把与具体世情、国情、民情相结合,汲取其他文化中的先进成分为我所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格局,扭转文化传播领域被输入的被动状态,逐步尝试中国价值观的反输出和反渗透。
其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整合作用。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不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交融与冲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社会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因此,要处理好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文化形态的多样化的关系,采取和而不同的方针,提倡互补和融合。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同时又要坚持批判和斗争,更要吸收其他思想的合理因素。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整合作用,使在同其他思想的并存和竞争中壮大,使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更加稳固、更加安全。
第三,弘扬传统文化优秀基因,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厚重而深远,其中有很多积极而优秀的元素值得被肯定,应当大力弘扬。要鼓励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工作者深入研究、挖掘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促进社会与公众重塑价值信仰、坚定道路自信。积极构建具有东方特色的话语平台和传播范式,借助互联网和影视传媒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及其蕴含的意识形态。逐步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精神文化品牌,继续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拓展民生警务发展之路
实施民生警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世情、国情、社情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因民生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该局积极面对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必须自觉站在党委政府的角度审视和谋划公安工作,把解决民生领域的问题作为最大的警务活动,把服务和保障民生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保稳定、保发展、促和谐,这是公安机关服务经济发展的应有之责。
实施民生警务是服务幸福七台河建设的迫切要求。安全稳定既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幸福的保障,这就决定了公安机关在幸福七台河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生活的新期待,把民生需求作为决定警务运行机制的基本走向,民有所呼、警有所应,民有所求、警有所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这是公安机关服务大局的必需之举。
实施民生警务是提升公安工作整体效能的必然选择。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许多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社会稳定问题,实质上是能力不适应、服务不到位的社会管理问题。该局把民情、民意作为警务工作的晴雨表、指挥棒,使民生至上的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制度和机制,通过转变民警的思想观念,提升民警的能力素质,创新警务工作的方式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意引领警务,促进公安工作的提档升级。这是公安机关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以实现民安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平安指数。该局构建立体化的治安防控格局,实施“警灯闪烁”工程,开展网格化巡逻,努力做到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坚持走治安防范的社会化之路,积极动员4050人员、出租车司机、保洁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力量参与治安防控,形成群防群治专群化的防范格局。要严格落实危爆物品三级管理责任制,真正管住、管实、管好,确保爆炸物品不流失、不被盗、不炸响。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治理,消除事故黑点,严惩“酒驾”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严格校车的安全管理,推进消防“防火墙”工程,坚决杜绝发生群死群伤安全事故。当前,全市各级公安机关要把为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为公安机关的第一要务,时时践行第一标准,坚决完成第一任务。
以优化服务为关键,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指数。该局把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各项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紧紧围绕全市“安全发展、循环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任务目标,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着力提升服务产业项目建设水平。围绕“产业项目建设年”谋划“扶企”、“促商”举措,做到项目建设发展到哪里,公安工作的触角就延伸服务到哪里。二是着力提升行政服务管理水平。搭建“大办事”平台,推行一站式服务、错时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组织开展“擦亮窗口”活动,大力推行网上阳光警务,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延伸、拓展、丰富便民利民举措,逐步实现公安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三是着力提升服务“十项整治”水平。要把服务全市城市建设“十项整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主动作为,超前服务。特别是要狠抓交通秩序整治,突出人性化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营造和谐氛围。
以维护民权为重点,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平指数。我们必须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把执法的过程作为保护民主民权、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一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执法素质。持之以恒地开展全警法制大培训,实行持执法资格证上岗制度,创造条件鼓励民警参与司法等级考试,提高执法主体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依靠信息化手段提升执法质量。全面应用刑事案件、行政案件执法办案监督系统,保证全部案件的网上录入、网上审批、网上监督,最大限度地避免执法质量的人为因素。三是健全监督机制促进执法公平。开展案件评查,对发现的执法问题严肃处理,从源头上控制增量;开展重点案件督查,对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执法问题的案件,及时启动个案监督程序进行有效监查;开展涉案财物检查,不定期督导检查涉案财物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及时整改问题,保证执法效果。
以警民关系为基础,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和谐指数。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根本标准。一是争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人。坚持政治建警,深入开展好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讲品德、重修行,遵守社会公德,保持职业操守。二是争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亲人。把群众置于心中最高的位置,带着感情去执法、去服务,扶危困、济贫弱。深入开展好“大走访”活动,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发掘培养人民群众一致认可的先进典型,打造新时期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三是争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能人。把教育训练作为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的根本途径,向教育训练要警力、要能力、要战斗力。要把能力素质体现在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上,体现在化矛盾、调纠纷、破案件、促稳定上。通过广大民警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人民群众更好的理解公安、信任公安、支持公安。
加强公安队伍能力建设
加强能力建设必须提高公安机关驾驭复杂治安局势的能力。重点是提高维稳处突能力、管控治安能力、管理创新能力、规范执法能力、队伍建设能力。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互关联、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善于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水平,解决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的问题,牢牢把握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动权。
一、高强度落实疫情防控
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慎始慎终、再接再厉,毫不松懈做好“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排查力度不减,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交办排查工作;小门“管控”力度不减,坚持24小时值班执勤,严防死守,确保抵疫情于场区之外;卫生消杀频度不减,严格落实每日消杀制度,阻断病毒传染途径;宣传热度不减,以“疫情不退、宣传不减”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持久战。
二、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工程
(一)“三区同建”示范区建设。
社区建设:11号楼竣工后,按照相关手续分配到职工手中,新型社区建设基本完成。后续将对社区基础配套设施进行维修、维护,职工群众们提供便捷、温馨的生活环境。
依托经济开发区搞好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林果及蔬果种植同时探索林下养殖。由于近些年原盐市场不景气,2021年计划将农场5副盐滩收回,由盐场改为虾池,转型升级找到一条绿色、高效发展的道路。
做好生态园区建设,在农场畜牧队、农业队继续进行造林绿化,栽种适宜生长的多品种林木、果木。同时筹建蔬果大棚、蔬果集贸市场。2021年计划再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5-10个,提升产量、质量,形成规模化种植。
(二)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推进农场殡葬改革事业,完成农场祠堂建设。
三、高水平做好帮扶工作
按照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要求,2021年我场将继续真心真情做好帮扶工作,给予脱贫对象更多关怀、关注,严防返贫现象发生。加强后续帮扶,确保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感情。
四、严要求防治环境问题
(一)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加大建筑工地管控力度,持续开展工地扬尘管控、秸秆焚烧、荒草及生活垃圾焚烧专项整治,力争辖区内无着火点。
(二)在水污染防治上,深入贯彻河长制,严格落实两级巡河制度,对辖区内河渠进行日常巡查、保洁。
(三)在土壤污染防治上,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同时加大对位于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畜牧队的巡查力度,防止出现新违建。同时下大力度规范辖区内畜禽养殖业,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严禁养殖业污水、粪便私排乱放,造成环境污染。
五、高标准完善民生事业
(一)根据属地管理体制,继续完善推进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工伤等保险覆盖,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二)始终大力防控重要时间节点期间各种风险特别,制定详细方案、预案,做到心中有数确保稳定。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融资,大力防控安全生产风险,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护和谐稳定、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三)依法依规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利益诉求,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的开展各项专项行动和每月一至两次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及时拟定具体实施方案,按计划逐一抓好落实,组织做好节前、节后矛盾纠纷大排查.坚持小问题边査边化解,难点、重点问题及时落实防范措施,拟定整改方案和计划,安排资金,明确具体负责人,定期限整改完成。真正做到接访一批、解决一批、化解一批、稳控一批、息访一批,最大限度解决因社保导致的问题。
六、高效率完成其他工作
(一)持续开展好“三创四建”活动,以工作专班的形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将工作清单化,扎扎实实完成好此项任务。
论文关键词:政治性课程话语;新;课程建设
一、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理论基础
新理论,对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政治性课程话语的影响尤为深刻,新理论开启了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的政治视角,使课程话语的言谈融入到广泛的社会政治场景中,成为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理论基础。
1.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18世纪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托拉西首先建立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它的原创性意义是指“观念的学说以及关于人的心灵、意识和认识的全部科学,到l9、20世纪,它被限定为否定性的概念,即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与科学格格不入”。西方杰出的新者阿尔都塞,沿用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在其论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提出了“人生来就是意识形态的动物”这一独到的见解,创立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综合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的内涵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意识形态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一种无意识结构,在社会中作用于人时是隐蔽的,对人来说是必须接受的一种存在,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其次,在意识形态中,人们是用一种想象的形式来再现自己的实际生存状况,因而人们在意识形态中所再现出来的状态具有失真性;再次,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对主体的塑造来实现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理论基础之一,有其重要的原因。(1)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这一术语,直接成为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重要主题之一,这是有助于政治取向的课程学者提出论据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2)一般来说,与统治阶级有关的意识形态都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在当今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中,课程本身也被概念化为一个意识形态方面的、使人困惑不解的事物;(3)意识形态作为~种表象体系会传递构成学生无意识结构的知识和观念。
2.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出的关于“霸权”的理论,在西方引起巨大的反响,而“霸权”是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借用来的术语,这一理论为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有两个含义:首先,和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霸权”含义一致,即指一个统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统治阶级凭借其智力和道德的领导权,对诸同盟阶级进行政治的控制;其次,霸权也指在再生产阶级关系时运用暴力和意识形态。葛兰西指出:“霸权的实质就是要为某个统治阶级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合法性的因素。其主要手段就是对全社会实行文化、精神、政治的领导;其方式就是采取长期渗透和潜移默化,从而广泛地播撒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可以看出葛兰西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意识形态上,他提出的霸权的概念具有独创性,在西方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这也促使“霸权”这一概念在政治研究领域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当人们在提出课程中的某一带有政治性的观点时,“霸权”无疑成了比较合适的论证工具,这对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的研究和政治性课程话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世界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新”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希望能形成一种富于批判性的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能渗透到现有的意识形态中去支持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够维护展望不同的自由。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旨趣在于理论上极力弘扬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本性,强调实践对于人的存在的基础地位,深刻地批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异化力量,希望彻底地解放人性,尤其是强调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和交往理性的重建。
在当代,美国的课程论学者在创作课程文本和确定课程话语的主题或对课程话语的主题进行审视时,把“批判性”这个词作为削弱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时一个必不可少的话语来运用。因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成为了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使政治性课程话语带有了非常浓厚的批判气息。
二、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主题及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在政治上是中立的”,但是美国的课程领域在历经10年的概念重建活动之后,政治性课程话语以其独有的特色首先活跃在课程领域。政治性课程话语的研究者深入社会,把课程置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场景中,从主题、特征等综合的意义上理解、建构课程。
1.政治性课程话语的主题
(1)“再生产”和“抵制”。“再生产”这一概念来源于新的“经济再生产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鲍尔斯和金蒂斯在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再生产”的理论,他们继承了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把学校看做是上层建筑的阶层,即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阶层中起作用的东西,并且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学校为学生进入当前的经济制度做好了准备。“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为代表,他认为,学校及学校的课程是传播统治阶级文化资本的阵地和工具,学生在“合法化”外衣的掩盖下接受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忽视了自己的文化资本,“进入学校的工人阶级的学生的文化资本就处于不利地位,在中立和公正的幌子下,学生又以同上面类似的方式被分成不同的阶层,这里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文化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阿普尔和吉鲁是“抵制”理论的主要代表。阿普尔指出,学生和教师在学校文化中,在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的“霸权”面前,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学生和教师具有创造课程的能力,是自己课程的主体。学校课程不仅是统治阶级文化、意识形态和阶级关系的再生产装置,也是实行抵抗的实践、进行反霸权的斗争、实现民主的文化实践的能动过程。吉鲁是美国“抵制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将“抵制理论”这一概念投射到学校教育,使其成为解放的理念,包含了对统治的批判,以及为社会和自我的解放而进行自我反思和斗争。吉鲁还呼吁建立一门新的“激进教育学”,把学校与更广泛的社会联系起来,并致力于理解“权力、抵制和人的能动作用怎样才能成为批判性思维和学习而斗争的核心因素”。
(2)“意识形态”和“霸权”。美国课程学家阿普尔直接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借用了“意识形态”这一术语,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容易歪曲人们对现实的看法,是为社会中统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由于意识形态具有为统治阶级服务,虚假的合法性以及对人进行控制的特点,所以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持有者深入分析了传统课程的特点,认为传统课程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于是“意识形态”这一术语隐喻性地被运用到课程中,认为传统课程是控制性的,课程即意识形态。。。阿普尔在《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中,对学校保存着的文化、正在传授的文化和被拒绝了的文化进行深入的考察,对隐藏在课程背后的价值观进行了分析,对课程、学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了探讨,阿普尔在有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中还借用了葛兰西的“霸权”这一术语,揭发了意识形态对社会、教育和课程的统治机制。在阿普尔看来,“霸权”是指一个中心的、有效的、起支配作用的价值和行为系统,也就是说,学校课程对知识的选择和分配,实际上是社会中有权力者所做的意识形态的抉择,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法定文化,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与控制的工具。
(3)“文化资本”’布迪厄在《教育、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一书中具体阐述“文化再生产理论”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化资本”。他借用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认为社会现象中存在着“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是针对学校教育的不公平性来实现的,他认为学校教育表面上是维持教育平等,实际上却是再生产不平等社会结构的阵地。学校的课程是文化传递的主要工具,在传递、再生产文化的同时,也再生产了不平等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关系。课程作为文化资本,从内容上看是指那些具有强迫性的社会主流文化,就是这种主流文化却与个人的前途、命运、社会地位息息相关。美国课程学家阿普尔则认为“文化资本”是指高雅的兴趣,某些重要的知识、能力和语言形式J。文化资本是与社会的分工和权力的分配密切相关的,学校在社会的分工与权力分配的过程中起到了教化的作用,潜在地再造了经济和文化的不平等。学校中的控制不仅仅以学校的学科形式或者学校的教学形式出现,如维持秩序的日常行为规范、工作规范、顺从、准时等潜在课程,控制也通过学校分配价值的形式发生作用。
2.政治性课程话语的特征。通过对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再生产”、“抵制”、“意识形态”、“霸权”、“文化资本”等主题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的特征,即批判性、人文性和建构性。
(1)批判性。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具有浓烈的批判性,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课程范式、资本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首先,政治性课程话语认为,传统课程范式中的理论被彻底工具化了,过分强调技术性,对传统课程范式批判最有力的当属吉鲁。他认为传统课程范式中主要是对效率和控制感兴趣,预先设计好行为的目标,并以此作为评估的标准,从而使人们忽视课程的复杂性,忽视了课程中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其次,认为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表面上看是平等的、民主的、大众化的,但是实质上其课程知识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的一些原则。第三,认为结构功能主义长期以来一直在社会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强调秩序、稳定、和谐、一致、共识、平衡等核心概念。但它往往把学生学业成绩的失败,归结于个人的智力问题,掩盖了阶级、种族、性别的不平等造成的影响,也掩盖了不同阶级获得不同文化资本的事实。
(2)人文性。政治性课程话语的代言人非常重视人的价值的平等和实现问题,使课程领域充满了人文性。阿普尔认为,意识形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课程是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活动的产物,是不同阶级、种族、性别和宗教群体之间权力斗争和妥协的结果]。因而课程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已经成为阶级和权力斗争的产物,是文化传播的工具,直接影响人的价值观。于是,课程工作者在进行课程研究和实践时,从关系的角度,把课程与大的社会不平等联系起来,揭示课程中的种种意识形态,反对意识形态对学习者过分地渗透和影响。吉鲁的“抵制”理论也呼吁解放个人的知识、价值和社会关系,尤其是在学校教育这个框架中,抵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充分解放自我。
(3)建构性。当代美国的政治性课程话语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谈论课程的,主张用新的方式建构课程理论,要对传统的课程理论进行反思与批判,目的是要重建教育中的权力关系,即建构学校和课堂公共领域中的实践关系。政治性课程话语的持有者把教育看做是一种政治性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建构意义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认识与表达,这样课堂的权威与权力的关系摆脱了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从而过渡到证明自我的存在,并寻求伙伴友谊的新型关系。构建这种课堂,将成为师生彼此展现自我思想和个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应该听到各种需求的声音,当然课程也需要跟随课堂的建构而发生变化,也就是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从而反映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声音。
三、对我国当今课程建设的启示
1.注重课程建设过程的理解性。从建设过程来看,课程建设一般要经历课程规划、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得到“理解”。这里的“理解”强调对建设过程的理解,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认为过程重于结果,不能对结果一味地盲从,而应该不断地反思,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对信息世界的解读方式和看法。课程规划是课程建设的先导,课程规划一旦确定,就应在规划指导下编制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文字符号形式存在的课程体系最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实施,课程评价阶段是优化课程体系的重要步骤,通过课程评价,总结经验,为下一轮课程建设提供正确依据。建立这样一个理解过程,可以避免课程的文化复制,使教师、学生实现从对课程的认知和回忆,到理解与生成的转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理解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不仅意味着教师、学生对课程内容本身是否弄懂,而且要看教师、学生对课程所体现的文化能否进行解释、并与之对话。注重课程建设过程的理解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有利于教师对建设过程参与意识的加强,会加深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促进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二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按照认知心理学家的看法,认知结构是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它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接受的结果,是经过了思维的创造性加工改造,并形成了相应的智力技能,操作技能和行为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理解一吸收一消化一反馈的过程,而非传统的记忆一理解一消化的过程。
关键词:农村供水;城市化;以人为本
水,生命之源,人类生存的基础,获得安全饮水,人的基本需求,基本人权。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和生存环境的破环日益严重,作为人类生命之源的水,也未幸免于难,水质型缺水,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的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更为突出,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农村供水模式。作为经济社会较发达的浙江省,近几年在农村推广的城市化供水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
1 概述
据2002年底浙江省饮用水调查,浙江省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2369万,自来水普及率65.4%,其中饮用基本安全和安全的人口为1748万,占农村人口的48.3%,列全国前列,但尚有1200多万农村人口未喝上自来水,其中约有1000万人受污染水,高氟水等不安全水的影响,有 110万分布在山区和海岛的 农村人口饮水困难[1]。在饮用自来水的农村人口中,又有400多万饮用水存在不安全因素。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2003年―2007年要全面实施“五大百亿”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是其中“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
1.1 浙江省经济社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3.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2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70亿元、人均GDP值达1.68万元人均GDP值达1.68万元,财政总收入1167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100元和4940元。
1.2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标准
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和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确定千万农民饮用水实施方案的工程建设标准为:1、水质指标2、水量指标3、方便度指标4、保证率指标
1.3农村供水的现状和特点
1.3.1 农村供水的现状
农村型供水大致有四种情况:一、利用地下水;二、利用水库水,加简单处理;三、自来水总表制供水;四、乡镇小水厂供水;前两种供水模式由于地下水位的降低及水库水污染严重,大多已被淘汰。
1.3.2农村供水的特点
农村供水的现状,决定了农村供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供水具有随意性。二是供水的不稳定性。三是供水设施管理缺乏系统性。四是供水缺乏前瞻性。
1.4城市化供水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1)城市化供水模式,即由供水企业投资建设管网(新建小区由投资方委托供水企业建设),安装用户计量表,供水企业负责管网的运行管理,保障供水安全,同用户签订供用水合同,直接向用户收取水费的供水模式。
(2)因水资源的特有性质,决定了城市化供水模式有别于其它商品的市场运作模式,有其固有的特点。
(3)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即对农村的供水方式有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表现为供水模式由农村模式向城市模式的转化及城市供水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 推进城市化模式供水的必要性
2.1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既要抓好思想引导,又要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重要任务,营造资源配置的公平环境。总理指出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因此政府要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重要任务[2]。
2.2 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其直接指向是解决“三农”问题,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化结构尚未突破,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3 推进城市化模式供水存在的问题
3.1 各方意识形态的认识
(1)各级政府部门
各级政府部门作为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主导,应加强对供用双方的引导,鼓励社会各方的参与,必将加速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进程。然而,有部分政府部门,部分领导干部,对此重视不够,安于现状,怕找麻烦,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宣传,进行遇事能拖就拖,能推则推。
(2)供水企业
受农村用水习惯及用水特点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建成使用后,每收费周期内,计量水表度数较少,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成本,加上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供水企业的投资收益低,甚或亏损,因此部分供水企业对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进不够热心,不够关注,不够主动,没有制定系统的规划,没有详尽的实施方案,等、靠、要思想严重。也有部分供水企业,将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进过程化整为零,一年的任务几年完成,既完成了政府的任务,又减少对自身的影响。
(3)农村用户
农村用户作为农村城市化模式供水的受益主体,然而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农户对政府推进的城市化供水模式有抵触情绪,对原有供水设施和供水水质的不安全性认识不够,无理阻拦工程建设,造成工程的延期或管网的变更。二是部分农户缺乏大局观念,往往在管网建设中破坏整体规划布局,造成工程费用的增加。
3.2 资金来源
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建设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政府部门或相关社会单位的拨款或支持资金;二是供水企业的自筹资金;三是农村用户筹集的建设资金;重要资金来源是供水企业的自筹资金。
3.3 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阶段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一般管径较小,管线较长,构筑设施较简单,投资较少,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设计报酬较低,因此设计部门在设计前往往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
(2)施工建设阶段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一般项目实施周期较长,项目产出低,施工条件较差,施工过程需协调部位较多,因此施工单位不够重视,疏于管理。
(3)运行管理阶段
受农村用水习惯及用水特点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交付使用后,每收费周期内,计量水表度数较少,短期内水司难以收回投资成本,加上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水司的投资收益大大降低,甚或亏损,因此水司疏于对农村供水设施的管理。
4 结束语
稳步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改革,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高度重视,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多元投融机制。工程建设狠抓质量,巧妙布局。运营管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保农村供水安全可靠。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将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进切实落在实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夯实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