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在的商业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专业人才体系的缺乏。很多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之前,会对电子商务进行简单了解,对于他们而言,其实并不能深入去了解电子商务,只能说是皮毛而已。一般,因为是尝试性质的,所以,企业也不会给出多少薪资来聘请非常专业的人员,因为他们怕万一赚不到钱就亏了。由于这种心态,加上企业不能对电子商务进行深入计划,都将会导致最后失败退出。而有些资金雄厚的企业,会直接打造一支电子商务团队,往往用这种人海战术打头阵来实行,也未必能获得好的结果,笔者觉得,理想的方法是通过2-5个专业电商人的努力,把电子商务模型搭建起来,进而逐步加入新的成员。
2.对电子商务缺乏整体规划。其实,做电子商务,并不仅仅是开个淘宝店,或者说是构建一个属于自己企业的独立商城就了事了,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来配合淘宝店、独立商城,才能让电子商务的流程更顺畅。笔者之前在一家化妆品公司做过,当时的老板觉得,开了淘宝店就等于做了电子商务,其实不然,就算是要做好淘宝店,企业需要配备专业的客服、需要跟物流公司签订长期合作、仓库人员需要协助发货、需要对店铺进行站内及站外的宣传,当然电子商务远不止这些,比如宣传企业网站、企业文化,应用进销存管理系统都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
3.电商营销成本过高,盲目追求,缺少有效宣传渠道。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迎来了投资井喷期,不管在投资金额还是数量方面都比以往有较大提升,导致很多企业为了获得交易量,在没有进行营销效果测评之前,就盲目的进行广告的投入,导致企业未收到效益前,先消耗了自己大量的资金。现阶段,电商营销可以利用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搜索引擎优化营销,竞价排名营销,电视广告营销,微博营销,网络视频营销,论坛博客营销,邮件营销等。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产品及预期的效益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模式。
4.一味进行价格竞争,而忽略了品牌价值,忽略了自己的利润。2011年火爆一时的团购,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最终因为企业之间进行恶劣的价格竞争,而没有形成很好的规范措施,保护自己的品牌,导致了团购企业资金链的短缺,最后不得不关闭。其实团购这种模式本身是好的,只是没有很好的市场规范来约束这些企业,如果企业考虑了产品的品牌价值,考虑了自己的利润,其实团购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的,毕竟有质量保证才最重要。
5.选择最便宜的物流。随着电商平台的增多,网络购物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2011年“双11”淘宝网交出了单日52亿元的销售答卷,“双12”创造了43.8亿元的销售额。如此的交易量,给物流公司带来巨大的压力。有些企业为了省钱,为了节省成本,给企业选择价格最便宜的物流进行合作。殊不知,“便宜没好货”,物流更是如此,笔者曾在京东买一台打印机,由于京东没有提醒我付物流款,我也没有在意,最后使用了史上最慢的邮政快递,整整10天才送到货。另外大家可以了解到,淘宝上,物流评分永远看到是最低的,很多节日期间的差评都是由于物流造成的。选择好的物流,是企业做好电子商务该做到的。
互联网零售渠道的趋势
ebay对淘宝商城的评价是“会增加成本”,这种看待问题的区别源于是否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互联网企业”。毫无疑问,ebay是想当然这样认为的,但淘宝似乎已经认识到C2C并不是一个非常恰当的词语。事实上,淘宝网从第一天起就是一个B2C和C2C混合的模式,似乎用“互联网零售渠道”来定义更为恰当。
淘宝的战略,说到底就是对接阿里巴巴,做销售渠道和零售市场的老大,无论这个零售市场是对于互联网销售渠道还是现代零售渠道而言。
但是,在这个庞大构思的背后,淘宝唯一不可能囊括进的就是强势“品牌商”。无论是淘宝还是阿里巴巴,它们说到底还是只能在市场营销中扮演渠道商和零售商的角色,无论在什么年代,强势品牌都不是渠道商和零售商所能控制的,
凡客诚品、LA MIu(兰缪)、Masa Maso(玛萨玛索)这些,与淘宝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是自有品牌,自建渠道。尽管这些品牌也完全可能与淘宝合作,但淘宝的销售渠道从来都不是他们的主流。自建品牌,自建网上销售渠道虽然费用高昂,但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品牌商完全依靠淘宝这样的平台肯定是不行的,就像他们不会把自己所有的产品都只放在沃尔玛卖是一个道理。虽然,理论上讲淘宝也完全有能力做类似凡客诚品这样的网站,但它肯定不可能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成为专家。
所以,未来互联网零售渠道的趋势应该是很清楚了。首先是淘宝这样的零售平台,它主要为中小制造商服务,以商品丰富、价格低廉和便捷取胜。其二是现在不断在兴起的B2C市场,这种市场的趋势也有两种:第一种是品牌商,他们自建品牌,自建网站,自建销售渠道,他们之前的很多品牌营销经验都将对互联网零售渠道的拓展多有帮助,它们显著的特点是细分市场的B2C领导者。第二种是品类零售商,这种早期的模式是当当和卓越,京东商城、新蛋网则比它们显得更为专业,他们专注于诸如家电、消费类电子等一些狭小的领域,它们同样属于细分市场。
没有“互联网企业”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追问的是互联网的实质。对此至今仍缺乏明确而权威的定义,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互联网是一种媒介。但互联网具有以前所有媒介都不具有的交互和开放的特性,因此,仅仅是以“互联网企业”来定义一个企业,是相当匠气的,互联网只是一种媒介和一种手段。企业依靠这种媒介与否,依靠多少,都取决于这个企业的战略,互联网只是为这个战略所服务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点,那么,似乎也可以对互联网的使用成本有重新的认识。实际上,对互联网能降低成本这个概念本身也存在严重的误读。互联网本身的确是低成本的,但使用互联网或者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让大家知晓自己的品牌,并不取决于互联网本身,而是取决于市场。
淘宝之所以把触角深入到线下零售渠道,其本质就在于它的战略乃是要成为中国(或许远景更是世界上)的第一零售平台。这个平台由互联网孕育,但并不局限于互联网,它是在中国制造商和世界消费者之间搭建桥梁。凡客诚品们的战略,则是通过互联网塑造一个产品品牌,显然,它源于互联网,但也不应该只局限于互联网。互联网本身虽然已经具有强大的功能,而且随着3G的发展,和手机结合之后也将具有更强的移动性。但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它都不可能取代营销的所有要素。
所以,所谓的“线下发展”,都只是这些公司市场营销战略中的一部分,它和这家公司是否是“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我们需要更清醒地看到一个在互联网影响下的零售渠道的未来。
淘宝在未来的角色,将更像是现在沃尔玛、家乐福、苏宁、国美、百安居这些零售企业现今所扮演的角色的总和(实在是相当可怕)。从供应商这个层面看,淘宝比之现在的零售企业具有更强大的采购资源,但在模式上将不再是零售企业那种主要依托于大型制造商,而是无数小供应商所构成的“长尾”模式。这是互联网使淘宝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所以,淘宝的真正未来就是新型的垄断性零售商,比现在的沃尔玛、国美这些更要强大上很多倍。果若如此,线下开店对淘宝而言便是十分顺理成章的策略。藉由互联网,淘宝的不同类型的店都将具有更强大的背书和更强的粘度,这种店的运营效率也必然比现在单靠人流量的零售店要强上很多倍。
而凡客诚品们所选择的路径,则更像是在淘宝这样的零售平台上所衍生出去的枝蔓。淘宝再强大也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的细分市场,这正是凡客诚品们所存在的理由。他们赖以生存的能力则是品牌和专业。如果说淘宝将取代现在的批发市场和大卖场的话,那么,凡客诚品们所将取代的,将是现在的专卖店。他们颠覆专卖店的手法和淘宝颠覆现代零售渠道的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利用互联网的长尾特征,以现阶段技术操作技巧较高和推广成本较低的特点,覆盖了传统企业原本难以覆盖的用户群体,藉此突破了常规模式的桎梏。专业B2c市场的下一步也肯定将是发展线下专卖店,而把自己发展成为一个订单提供商,线下的送货、物流工作将由它们的专卖店去完成,品牌商则专注于品牌的建设和网站的运营。
忘掉互联网的新型营销
所以,电子商务市场的真正趋势即在于“忘掉互联网”,或者说,让互联网更回归于渠道的本质。而我们需要研究的,则是在新渠道产生之下,在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渠道作出改变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应该作出的改变。即便是以往的“互联网”公司。也是如此,
在互联网技术尚是少数人所能掌握的“高新技术”的时候,称呼自己为“互联网”公司也许是没错的,因为企业的很多商业行为可以利用高技术壁垒来作为保障。但这种壁垒的打破几乎是必然,同时也说明,技术历来都只是商业创新的必然条件,但更重要的却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商业模式固然要依靠技术,但最重要的,它必须面对消费者,面对市场,它也必须来源于市场。淘宝和凡客诚品们在商业模式和零售渠道上的创新,本质也并非是技术,而是顺应消费者购买习惯的改变。这才是成为伟大公司所必须具有的经营理念。
它们这种大手笔的策划甚至成为了每一季时装秀之前的最大期待。大家期待一场18分钟的秀能够产生激情澎湃的效果,丝毫不关心这样一场时装秀开场前要经过7个小时的紧张筹备。7个小时的忙碌仅仅为了短短18分钟的愉悦,这是否值得?
最值得一提的是,时装秀上所呈现的服装有20%并不会投产,对设计师和零售商来说,真正给他们赚钱的是在每年的1月和6月低调举行的秀前系列。秀前系列的服装没有时装秀上的服装那般浮华,可穿性很强,价格也更合理,可以在店铺里卖很长时间,从而让品牌获得80%的商业收益。
既然如此,现在的时装秀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很显然,如今的时装秀不再是呈现6个月之后将出现在店铺的衣服的一种载体,而是成为让时尚圈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的一种媒介。Matchesfashion,corn的CEO Ruth Chapman曾经表示:“我发现买手和编辑在一起交流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是一种很强的交互作用,可以直接了解到新一季的流行趋势,此外,时装秀也成了我观察时尚业内人士穿什么和怎么穿的一个媒介。有一些流行趋势就是产生于此,这种全球性的聚会产生了一种戏剧性和梦幻性,通过街拍时尚,对我们的消费者来说也提供了很多穿着的灵感。”
而像Valentino、Balenciaga、Prada和Alexander McQueen等时装屋举办时装秀则是为了通过概念性的季节维护和提升品牌的形象,从而表现自己的综合实力。Sarah Burton就是一个最好的代表,她在每一季Alexander McQueen的时装秀推出的25个设计中,可能仅有1个是真正投产的,其时装秀更像是一场造梦游戏。恰巧,时尚业需要这样的造梦游戏,只有这样时尚才能不断提升发展。
对于时尚编辑来说,在天桥上展出的衣服仅仅组成了时尚故事的一半,各种流行状态的综合、与不同人士之间的交流以及观察服装上的一些细微差别等又组成了另一半,这些不是翻看照片就能做到的,所以如果只让他们坐在家里观看实况转播而不是亲临现场,是很难出色完成工作的。
从设计师的角度讲,时装秀成为他们传达流行信息的仅有方式,“我不做广告所以我觉得我需要时装秀,”加拿大年轻设计师Erdem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的时装秀的规模要比Chanel、Louis Vuittons这样的大牌小得多,“时装秀是我传达季节流行趋势的唯一机会,通过时装秀,我的设计理念可以传达给零售商、时尚编辑和评论家,他们可以将这些东西转化成自己的故事传播开来。”
1.2010年将是Windows7之年——这将成为事实,要知道Windows7在2009年已经表现得非常不错。微软对Windows7的表现赞不绝口,人们应对此充满信心。微软和其合作伙伴花费将近十亿美元用于Windows7的推广,同时他们也希望Windows7的市场发展前景能够超越Vista。对于IT业者来说有个好消息,那就是计算机终端用户对于新的操作系统的需求量并不大,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重新定位公司的发展目标。
2.个人电脑将最终成为一种平台——用不了多长的时间,所有的个人电脑产品将达到几乎同等的发展水平,即进入了beige box时代(苹果公司现在也已经进入了beige box时代)。如果你想要一台工作站,你只需把它“涂黑(或者涂蓝)”;如果你想要一台服务器,你只要把它侧过来放;如果你想要一台便携式的移动装置,你只需设置一下其顶端的把手。但现在成熟的产品已经被融合进更加细致的产品分类里,在不久的将来——个人电脑也会如此。事实上,同一种尺寸的设备不必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比如小小的上网本就能满足各种各样人群的使用需求,就像智能手机一样,传统的笔记本式电脑和台式电脑也有所改变。在未来的一年,人们将面对更多功能重叠的设备以及五花八门的分类。
3."Tweener"设备将在2010年经历大起大落——现在的许多设备并不能十分完美地与现存的产品分类相结合。不过没关系,现在人们随身携带的便携式设备有很多。任何不能映射用户设备分类的产品终将被淘汰,如果一种产品不能够代替别的或者更多的产品,那么它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我们称这样的产品叫Internet tablets,即MIDs(移动网络设备),但是tweener设备不管叫什么名字,它都会被淘汰。2009年tweener设备很风光,但是它们大部分将在2010年里被逐步淘汰出市场。
超市类商品零售业态,未来有三种可能:
1、维持
维持现在的状况,电子商务对连锁超市的影响在于,大卖场更少,社区食品超市更多,线上购买长尾百货商品,到线下超市购买食品生鲜快消商品成为常态。
2、融合
线上线下结合,出现某种新业态(O2O),传统连锁超市门店是这种新业态的主体组成部分。比如线上平台和传统超市门店结合,顾客可在任何地方(包含门店)用任何工具(PC、移动端、门店服务)订购线上商品,也可在线上订购门店商品,可选择送货上门,也可到门店自提。与线上融合,营销、售后、服务、个性化将会体验更好,成本更低。
3、颠覆
出现某种新的电商零售业态,它完全舍去传统超市门店形式,可能没有实体店,也可能变成居民社区网点形式。比如“密集社区网点+区域仓库+线上平台”的形态,把干线配送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未来出现哪种结果的可能性最大?目前已经处于“维持”状态,部分传统超市们正在试错“融合”战略。相当多的传统零售人认为,不会出现“颠覆”这种可能,笔者认为可能出现“颠覆”商业模式,并提供以下论据:
1、对比
2007年某电器连锁调研电商,结论是电器电商化不可行,流程复杂,物流问题和购物习惯等无法解决。2010年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对媒体说,互联网只是一个资讯平台,不适合做成交易平台,未来消费的主流绝对不可能是网购。
现在再看,电器起家的京东2013年销售额达1000亿,苏宁全面互联网转型。也许现在的超市行业就像当年的电器行业,并不是电商不会颠覆超市,而是时机未到,每次颠覆之前总是风平浪静,颠覆之时突如其来,颠覆之后又那么理所当然。当连锁超市们真正看到这种颠覆时,才发现为时已晚。
2、量变
不可否认,目前在经营的生鲜及食品方面,超市比电商效率更高,体验更好。但这种优势未来可能逆转。
现代商业社会像不断累积沙堆,沙堆某处何时崩溃不可预见,也不能归罪于某一粒沙子。几年前谁会想到诺基亚有今天,曾经国美苏宁也没有想到电商对自己的冲击如此迅猛。
2012年网购零售占零售总额6.2%,马云和王健林打赌10年内,网络零售额能否占总零售额的一半以上。谁也不能否认网购还将高速增长,量变还有巨大空间,而量变往往带来质变。网购人群,网购品类,小区域网购者密度,网购工具等各种量变累积,加上创业者们不断试错各种商业模式,量变质变规律决定可能出现颠覆变化,出现某种新业态,它在经营生鲜快消商品方面比超市更高效率,更好体验。
3、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是基础技术,和“电”一样,必将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造成的结果是“强制拆迁,异地重建”,是颠覆,而不是改良。上文提到的“维持”和“融合”,是“改良”而非“颠覆”。
传统纸媒是最重视互联网冲击的行业,多年前各大报纸杂志就开始建网站,推出com服务,以为这样就能顺应时代。结果,微薄、微信这种全新的媒体渠道,才是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特性。几年前没人相信互联网会颠覆驾驶员这个职业,现在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熟,等它普及后,随时随地租车才更高效方便,汽车零售市场和整个汽车行业必将被颠覆。笔者相信,互联网也将颠覆零售业态,互联网时代的终极零售模式还在酝酿,淘宝、京东等也许只是这个过程的某个阶段而已。
4、影响
电商对超市行业已经产生影响,2013年是超市结构变革的一年,社区超市和便利店发展明显比大卖场业态更快。曾经大卖场是购物中心的标配,现在大卖场在购物中心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如果超市决策者们理解电子商务,那么这个趋势应该提前预料。大卖场的卖点是商品齐全,价格实惠,百货商品占比较大。但电子商务比大卖场商品更齐全,价格更优惠。由于配送成本和时限,生鲜食品等快消商品是电子商务不善经营的。现在新开的社区超市生鲜食品占比更高,部分社区超市几乎变成了食品超市。
目前流行的打车软件是颠覆汽车行业必经阶段,目前流行的B2C模式是未来C2B模式的必经阶段,目前互联网对超市行业的影响,也可能是未来颠覆模式的必经阶段。
超市决策者关注电子商务,才能对超市行业发展做出更准确的预估。对内的管理水平,对外环境变化趋势,共同决定超市命运,只关注内在管理,不关注外在环境必有远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