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银行为追求不断拓展的业务和各种业务的指标,忽视了对风险的防范,存在对会计风险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为会计风险的发生留下来隐患,纵观几年所产生金融事件,总结归纳会计风险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内控制度完善程度不到位。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制定了相关关于会计风险的内部管控制度,但这些制度大多,指导性较强,具体操作性较差,不便于实施,再有制度制定的相对滞后,导致一些新的业务的内控规章不完善和健全,不能跟上金融新业务的快速拓展,造成一些业务流程上的不匹配,继而是各部门之间自行处理,使得内部管控制度的执行不到位。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留下隐患,为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1.2会计岗位的各种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当前,各商业银行的会计岗位各个环节都有规章制度,本可以杜绝各种风险的发生,金融犯罪及挪用客户资金等常规案件却时有发生,原因就是会计岗位的各种规章制度是硬指标,必须认真执行,但是一些商业银行只重视经营,重视拓展业务、单纯追求经济指标,而轻视了规章制度的认真执行,如一些重要的岗位的不合理的兼岗、替岗行为,由于有些人员业务能力不熟悉,或会计人员短缺,不能实现有效的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从而使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功能下降,留下风险隐患。还有为了追逐利益,留住一些大客户,主动放弃一些原则。

1.3会计岗位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业务操作不到位。基层领导对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工作关心不够,不能做到公平对待,因而使各岗位人员容易闹矛盾。致使工作人员对工作态度不积极主动,责任心不强,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业务操作应付了事,工作上易出现漏洞。同时还可能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

1.4会计岗位人员业务水平不强,风险防范意识不到位。由于一些原因,一些岗位人员得不到良好的培训,或培训时不认真,应付了事,加上学习的自觉性和工作能力有限,还有近些年,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出现,导致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下降和工作质量不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即使某些业务有风险时也不能及时发现,不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1.5会计检查和内部审计有待加强。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都有相关的内部审计、管控的相关制度,但是会计风险依然存在,金融案件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为管理人员没有很好的按照制度执行,对各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的,一是监督机制不完善,可操作性差。部门之间缺乏监督制约的机制,查处不严厉,造成对风险的评估和整改不彻底。二是内部管控和监督都是由银行本身的机构进行,他的自主性和威严性不强,人员和资源配置不到位,无法有效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三是监管手段落后,随着银行业务电算化的普及,许多业务都是在机器上完成,以前原有的检查手段已不适应现在的要求,而对计算机操作的后台检查管理具有更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隐蔽性,导致了监管的弱化。

二、如何对商业因会计产生的进行有效防范

2.1完善和补充并形成完整的实用性强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现有的内控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可操作性强,实用并且严谨的管理制度,同时,也要根据业务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和补充,形成一个全面的、连续、实用性强的内控制度。

2.1.1员工管理方面。商业银行会计岗位要根据业务量、客户的多少、业务的种类机,要经过测算和实际的运行进行合理的布局、分配,要既能满足业务量的有效完成又要保证能进行合理内部控制。同时严格执行轮岗和休假制度,杜绝兼岗现象,严禁出现“一手清”现象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监督制约作用。还要根据会计人员的个人能力、业务素质、工作经验合理的设置业务权限,避免权限过大导致监督困难,造成风险隐患。

2.1.2员工工作制度和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内部要严格执行个工作岗位的规章制度和条例。合理的规划各个业务部门职责、职能。避免衔接部分出现缝隙。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每项工作的审核工作,避免出现纰漏。严格做好印鉴的管理和保存工作,做好保密工作。

2.2员工个人素质培养和提高。

2.2.1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员工的想法与动态,提高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法规意识,提高员工的风险敏感度,避免出现以人情、感情代替规章制度的现象。对有异常的员工要及时了解情况,调整岗位,避免风险隐患。

2.2.2要提高员工业务水平,随会计业务的不断拓展,要定期的组织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并要健全培训体系,强化岗位技能和熟练程度,定期的考核,提高会计人员的中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避免出现失误,减少风险的产生,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员工不予上岗。

2.3强化监督和管理的职能。

2.3.1根据商业银行会计岗位的工作特点,每个岗位都可能出现风险,所以监督检查工作要全面,要贯彻始终。认真做好“三查”工作。即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督察。对是否具备完备的资料、有关的凭证、帐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查。同时提高计算机等设备运用能力达,实现计算机后台监控交易及远程进行监控的能力。

2.3.2强化审计监督部门的地位和权威性,保证其独立的监督检查功能,同时也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监督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人员素质。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1.披露内容不够全面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首先表现在对财务报表的披露,尤其是非上市的商业银行,很多商业银行很少披露或者甚至没有财务报表附注的内容。财务报表附注是用来说明商业银行使用的会计政策及其他相关项目,能够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报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会计政策变化时常发生,这对商业银行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加大商业银行报表附注的披露势在必行。其次表现在对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的披露。表外业务虽然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随着表外业务的日益发展,也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也不断的改变原来业务单一的状况,逐渐发展各种表外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在不断的膨胀,表外业务信息的披露不容忽视。最后,表现在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上,非财务信息是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不涉及财务状况的信息,这些非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有重要影响,而我国对这些非财务信息却不能够公开披露。

2.信息披露标准较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标准主要是依据《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该办法用来规范国内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经营体制还不完善,经营管理还比较落后,《暂行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只做了最低披露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许多商业银行纷纷上市。原来的《暂行办法》规定的最低标准对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并无实际影响,其主要受证券法的规范,但对于非上市的商业银行,《暂行办法》规定的最低标准是其受到规范和约束的唯一标准。因此,非上市商业银行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也会促使非上市银行对自身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3.监管系统不健全

商业银行监督系统不健全首先表现在监管法规不完善,目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则不够精确,使商业银行在会计信息披露时有空子可钻,影响了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的很多规定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没有明确法律依据,具体操作起来可能很困难。其次,监管体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采取“外部压迫式”的监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靠外部的强制制度的约束,没有任何效率可言。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外部压迫式”的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合商业银行目前发展形势的需要。最后监管合作不协调。在监管过程中,各部门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必然会造成监管力度下降,浪费监管资源,当前监管合作协调是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机制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

1.加强对会计信息的全面披露

首先,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会计报表附注能够更好地帮助投资者了解会计政策的变化及其他相关项目的情况,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展状况,及时根据会计政策的变化作出准确的投资决策,促使商业银行更好地发展。对财务报表附注要充分披露商业银行会计政策的变更、资产质量的情况、可能造成损失的或有事项以及衍生金融产品的情况。其次,遵循补充性、相关性、重要性等原则加强对表外业务披露,对于决策者来讲,披露的信息越多越详细,越能够增加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更有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要加强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非财务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进行综合的评价,做出更正确的投资决策。目前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对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时应该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开辟相应的披露渠道。同时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对于机密信息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对于非机密信息同时具有重要性的信息要如实额对外披露。

2.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中对于披露事项的规定,尤其是对及时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的划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信息的时效性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披露必须及时,否则会导致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甚至是信息失效,从而对决策者失去价值。加大对会计信息及时有效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附加值,最大限度的提升信息使用者的效益。另一方面,完善对风险管理和资本结构的披露的相关规定,在风险等信息披露过程中,对于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格式严格要求,在对资本结构的披露中,按规定进行详细披露,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

3.完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

尽快完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商业银行会计制度是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准确表达的依据,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得到充足的发展,这对商业银行会计制度的设计提出了挑战。从理论上来说,建立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银行会计制度更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较低,做到“公允”地确定其价值,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做到与国际接轨。

4.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商业银行披露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监管部门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够有效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系统还不完善,建立多渠道、标准化的监管信息处理系统是健全监管机制的重要措施,要加大监管力度,从注重单一监管方式向全过程、多元化、有重点的方向转变,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要严厉惩处,为会计信息披露提供法律保障。另外,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协调,加强内部合作,完善内部工作机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

5.健全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趋势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会计业务遵循着三种不同的会计规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会计规范逐渐从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转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1993年至2000年之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业务主要遵循199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至2003年,除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余银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财务重组之后的中行和建行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工行和农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广发行之外,其他银行都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从200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年报编制全面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已经上市的五家银行还需要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但转换尚未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内容;在海外上市或拟上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年报。

2005年8月财政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规定于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方面率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2005年9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四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惯例相比,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规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暂行规定》和金融会计四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加速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上市和拟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金融会计国际化将改变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判断。

其次,资产负债表项目将更加丰富。根据《暂行规定》的要求,当且仅当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企业才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条件是: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而且没有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根据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

再者,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其价值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进而影响了权益的变动,因此在没有其他资产和负债变动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必然会带来资产负债率的波动。同时《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会加剧资产的波动。

《套期保值》对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对其运用的先决条件——套期关系作出了严格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较少,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很难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因此近期内套期会计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会很大。

三、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会计框架,金融工具经济价值的变动仅在其实际实现时确认为收益,导致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而《暂行规定》要求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从而遏制了银行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对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可能性。《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加以限制,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能提前确认的利得将会更少,调控收益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损益表根据实现原则确认收益、成本、利得、损失,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存在,因此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如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一张被称作“第四财务报表”的“全面收益表”正在形成。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和公允价值计量必将会促使我国损益表不断改进。

四、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和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商业银行真实财务状况,更易于评价银行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反映在损益表中,使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可能导致市场对银行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严重依赖于银行所采用估价模型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假定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假设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其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银行之间可能相差悬殊,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外部独立审计来说,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要求,信贷资产专项准备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这更加符合银行监管的目标,即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而《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这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抵押品经营状况,而且还综合考虑了债务人所处行业发展前景、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和时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五、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风险识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决策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因素,与金融工具的计量、减值准备的计提、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会计、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等紧密相连。商业银行只有在风险管理体系完备、风险管理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会计才能得到有效地运用。

(二)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措施

信息披露是市场监管制度的基石,是确保建立公平、公正、公开市场的根本前提。银行作为特殊的行业,其充分而有效的信息披露对增进市场约束,提高金融效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降低金融风险、增强公众信心、进入国际市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不真实、不充分、不完善等问题,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披露的会计信息不真实。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表现在对贷款资产质量的高估上。我国商业银行从2002年开始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但“五级分类”方法存在主观判断性较大的问题,极易产生人为操纵现象。因此,贷款“五级分类”方法能否真实翻印现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状况,存在一定困难,从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披露的贷款余额可能不真实;其次还表现在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范围狭小,计提比例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实行统一低比例提取,没有充分考虑资产质量问题,准备金计提严重不足,也导致商业银行的信息不真实。

2.披露的会计信息不充分。在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中,风险信息是最为重要的。从巴塞尔委员会提供的披露建议看,银行应披露的风险信息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对这些风险信息的披露,既要有定性信息,也要有定量信息。但从我国商业银行所公布的信息看,对风险信息的披露存在不足,对风险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披露得非常少,不仅定量信息没有,而且定性信息也很少。即使是上市商业银行,其公布的财务报告中,定性风险信息披露较多,定量信息揭示不够。

3.披露的会计标准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与国际会计标准之间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风险披露方面。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将风险具体分解成信贷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公允价值五个方面,分别用具体的数字、图表加以说明,所涉及的内容涵盖资产负债表内外所有重要资产和负债。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中缺少对表外资产、利率风险的量化分析标准,并且未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导致报表使用者难以对银行的交易状况和风险进行分析。

4.披露的监管机制不完善。在银监会成立以后,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划归银监会行使,银监会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等。银监会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的监管,对改善数据的质量,加强信息的披露起到了导向作用。但是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情况的监督力度和频率,对信息披露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还不够。在信息收集、处理与利用信息方面存在着一定不足,没有对各种信息形成一定的分析能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监管信息处理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完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1.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在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中,资产质量是关键指标,而贷款质量又决定资产质量。因此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完善应体现在对贷款质量的真实性加强上。商业银行应严格根据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结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从实披露贷款余额,正确计提准备金,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2.充实信息披露的内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中应完善定量信息的披露。如披露基于风险的资本比率的计算信息、披露内部模型法下市场风险的计算信息、披露资产负债表内风险暴露信息(详述每一类别资产的面值和风险权值)、披露资产负债表外工具的风险暴露信息(详述每一类别名义值、信用等值、风险权值)、披露银行资本结构的变化及其关键比例和全部资本状况的影响、披露银行是否存在内部评价资本充足性和设定资本适当水平的程序等,这些项目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影响资本是否充足的问题,对这些项目的披露,将详细展现出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从而通过将信息传递给市场,直接影响市场对商业银行经营情况的判断,从而规避风险。3.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披露标准。建立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标准的建设是重要的工作。在制定披露标准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从而使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根据建立的披露标准,商业银行对于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要体现银行业高负债的特点,使会计报表能够提供充分的用于衡量风险的信息。对风险的披露要认真研究每一种金融工具内在的风险,确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尽可能地增加信息的披露量,从而达到对这些风险的最有效的管理。

4.完善披露的监管机制。针对我国监管信息的传递速度慢且范围狭窄的状况,应疏通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多渠道、标准化的银行业监管信息处理系统建设,提高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加强监管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与信息披露的监控力度,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加强法律法规的威慑力,依法追究虚假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建立风险评估的技术平台,提高信息披露水平,从而增强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意义深远,但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中仍存在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商业银行应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完善会计信息披露,从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王莉萍:对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认识.现代金融,2005,(02):18~20

[2]林绍进:当前银行会计信息现状及治理对策.福建金融,2006,(03):31~13

[3]胡斌: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企业研究,2006,(10):19~20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管理会计的核心是责任制,主线是预算管理 

我国已在20世纪80年代全面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以随意拆解。若将其中某一单项技术拆分应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结果是花大钱办小事,得不偿失。 

管理会计不是一门纯粹的管理技术,而是一种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就是目标管理责任制。它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全部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事前管理是以预算编制为重心。管理讲究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从这三方面着手的。事前管理内容包括预测、决策和预算三部分,但管理会计是以预算为重心。在企业管理中,一切预测活动是为决策分析服务的,决策分析的结果就是确定下一步行动目标。为了保证决策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通过编制总预算将确定的目标具体化,并通过量化形式将经营目标落实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形成总预算统驭下的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等,为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提供标准,为经营管理的事后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 

(二)管理会计的事中管理是以预算执行中的差异分析与控制为重点。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在年度内进行监控,以期企业的经营运转按照预算量化的目标推进。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确定后,必须按照管理的频率将各类预算进一步分解为月度预算或旬度预算,配之以分级核算、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按月或按旬反映实际经营管理结果。 

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一般情况下是按月监控的,预算数与实际核算出来的结果之间会有差异,而差异又有有益差异与有害差异之分。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是有益差异还是有害差异,进而制定调控措施,干预和调控有害差异向有益差异转化,保证企业的经营朝着预算确定的方向运行,这就是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基本内涵。 

(三)管理会计的事后管理是以业绩考核为要点。管理会计事后管理的内容就是对企业一年来执行预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预算目标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业绩,确定考核的奖惩方案,并与薪酬挂钩。 

(四)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无论是分级预算管理、分部门预算管理,还是分客户预算管理、分产品预算管理,其核心都是责任的落实与管理。分级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各级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分部门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分客户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客户经理(个人、组、处),分产品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每种产品的经营管理者(小组、处室、部门)等等。管理会计以责任管理为核心,通过责任主体的落实,确定每一责任体的预算管理目标,并通过对责任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如实核算,实施预算控制,最后对责任体的业绩进行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为基础的考核。 

综上可见,预算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企业控制管理的标准,是企业评价与考核业绩好坏的尺度。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责任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管理机制,而不是一项管理技术。 

二、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和分货币管理 

推行管理会计应以引入一项管理机制为认识上的先导。同样,推行管理会计下的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是这一管理机制下的具体应用。无论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还是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管理的循环框架均由确定责任主体、制定预算、核算、差异分析与实时调控、分析评价与考核五部分组成。但是不同类别的管理,其内容是有别的,现简要探讨如下: 

(一)分级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不同级次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管理级次确定责任主体、按管理级次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级次的经营管理目标,按级次进行核算,按级次进行预算控制,按级次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级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每一级次机构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级次机构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二)分部门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在同一级次的机构内部,对各经营和管理的所有部门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部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部门确定责任主体、按部门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部门的经营或管理目标、按部门进行核算、按部门进行预算控制、按部门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部门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部门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部门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部门员工的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