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学旅行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7年,将有几件与中学地理教育关联度较大的事件。如以核心素养为特色的新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互联网+及技术融合的深入应用和研学旅行的推进。这些事件或方向,将对未来中学地理教育的诸多方面带来长远的影响。
一、核心素养落实与地理教育的关联
2017年,最新一轮修订后的国家课程标准将进入实施阶段。可以预见,在2017年,与地理教师关联度最大的事,一定是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培训、研讨和实施。围绕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修订、课堂教学、考试与教育评价均会成为国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学研究室工作的核心内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专业学术期刊、学科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及其它网络社群,将在新一轮课改中起到主要的传播渠道作用。各级各类的主题教育研讨会以及近年兴起的网络教研将成为教师集中交流的主要平台。
本轮新课程标准修订最大特点是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提出各学科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发挥最核心的作用。其中地理学科分担了四个最核心的学科素养,即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不容忽视。在学习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和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忌讳在于,简单按照原地理学科单列的思维进行学习和应用,建议特别注意五个维度的突破:一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设计新的课程教学方案,开放与融合是未来学习的发展趋势;二是将地理作为工具服务于其它学科,特别是与历史、生物、政治等学科的多维联系,只有工具化的学科才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三是积极开展现象教学,基于真实的社会与自然现象,设计教学主题和学习项目,能更好地将多学科工具融入学习,打通学科壁垒;四是主动在研学旅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都离不开地理学科的支撑;五是形成学科特色的校本实践活动课程,如主题地图大赛、天文观测、野外考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地理制作、地理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会将地理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学生,还会有大量的成果输出,容易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育人方面将发挥长效作用。
笔者2001年参加工作,正是前一轮新课改开始实施的年份,算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实施周期。期间经历过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如参加新教师培训、地市组织的新课程标准解读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自行购买了《新课程标准解读》等教学参考用书。然而以笔者的经历看,对于个人成长作用最大的,并不是传统官方的培训渠道。这些年,互联网通讯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先后经历了主题网站、论坛、 博客、QQ群、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这些通讯方式,在教师进行新知学习、教研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网成了教师工作之余占用时间最多的生活方式。相对于行政手段组织的现场培训,网络新颖的教研和培训既能节约时间,也方便教师随时随地学习。网络自发的教研社群近些年越来越活跃,甚至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参与支持,学习效率高、平台口碑好、实施成本低,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新课程标准实施计划,特别是国培实施计划时,高效利用新平台和互联网思维组织开展工作。在育人的事情上,没有官方和民间的说法,只有是否更有益于公民培养。民间的尝试,某种程度上为教育行政部门试出了高效的行动方向。
当然,在此轮新课程标准实施中,还要特别警惕以考试评价为导向的实用主义者代表,他们依然会因为地理学科是否要参加高考和怎么考的理由,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中成为最大的阻力。
二、新技g与地理教育的融合
各种新技术快速发展,不仅在社会运转的各个方面高度融合,与教育的链接也越来越频繁,这是当下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互联网+的理念在教育行业中的渗透、商业资本领域对教育市场的觊觎、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各种信息化项目推进、教师群体自发的创新应用,成为当下教育中除国家主导的课程改革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地理教育中必须重视的一部分。2017年,技术领域与地理学科教育发生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考试评价、个人发展、教师交流、继续教育不同方向会有不同的侧重表现。
课堂教学方面,一直是信息技术装备应用的主阵地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经历了不断升级的多媒体设备,从简单投影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再到一体机平板,双屏和多屏的未来教室,平板教室,可谓层出不穷。接下来,又会有哪些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和新应用进入课堂教学?笔者推测,2017年最可能会快速增长的新设备,在较发达的城市将会是AR(增强现实)设备。相对于VR(虚拟现实),AR的开发成本要低许多,但是能承载的信息比传统教具更丰富,操作也十分简单,配合平板、手机使用非常方便,未来AR技术将大规模地应用到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学习领域。在更多普通中学,平板大屏一体机替代交互式白板,虽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是技术装备领域一直走在推陈出新怪圈中,一定会继续在教育行政主导下成为热门的教室改造的另一个趋势,部分地区会从传统的多媒体直接跳到平板一体机装备的教室。从以往来观察看,不管是配置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是平板大屏一体机,教师都是简单地使用了其显示的功能,如果要挖掘此设备的价值,应该在“交互”功能上大做文章,特别是对于地理教学,有大量的图像系统,在图像叠加、读图、绘图等方面会非常有效。在中国7亿网民中,近90%更频繁地是使用手机设备上网,但是目前仅有少量学校允许学生带手机。智能手机需要学校管理者更理性地看待其功能,越来越多拥有支持BYOD(指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理念的学校,将会允许学生自带平板或手机用于课堂学习。智能通讯设备绝不是洪水猛兽,BYOD更多是看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操作水平。期待2017年,在BYOD领域会有新的突破。从课堂教学模式看,微课视频经过前几年推广,微课资源已经极大地丰富,部分学校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走出扎实探索之路,但是最大限制一直是资源的存储和获取技术以及学生的时间投入。据推测,2017年将会成为视频直播课堂大规模爆发的元年,伴随直播课堂还将出现双师课堂、跨区合作教学等实践。
课外学习方面,从大量的教辅机构可以看到,目前学科辅导是教育市场最大的刚需市场,2016年双十二这一天,沪江平台一天的网络课程成交量达到1.02亿元,相对于2015年的4 000多万元,翻了1.5倍。沪江平台级的战略已经构建了一个百亿元估价的互联网教育生态群落,在未来教辅领域将会成为类似于淘宝天猫商城的效应。普通教师利用沪江CCtalk,就可以便捷地开设自己的网络课堂,目前已有部分教师通过此平台,为学生免费开设辅导课堂。笔者也通过CCtalk,与央视国际频道的施文静记者合作开设了一门《看世界游中国》的公益课程,最多的时候有4 000多名学生在线听课。更有常州市北郊小学的徐青校长,利用CCtalk为学生组织了30多门选修网络课程,供全校学生课后选修,也引来央视记者的关注。全国有近200所思源学校,2016年开启了互联网+的教育应用,构筑教师网络培训及学生直播课堂,大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互联网课堂的学习。互联网+教育已经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对于有课堂教学阵地的地理教师,升级摄像头与麦克风,就能将自己平时的教学转换为在线录像,学生在有智能设备的前提下,随时随地均可跨平台学习。课外学习成为2016互联网+教育最活跃的内容,2017年也许将会是“网师”大规模爆发的元年。
三、推进研学旅行对地理教育的影响
2013年2月2日,《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并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014年8月21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2014年7月14日《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该“指南”对举办者安排活动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特别在操作性方面,规范了带队教师人数、教学内容占比、协议规定事项、行前培训等具体内容,为整个行业活动划定了基本标准和规则。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在此意见中,特别强调了五方面的核心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从一系列国家政策出台的路径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已经从促进旅游业发展,转换为一个重视国民综合素养教育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国家11部门联合的《意见》回答了基础教育界很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举例如下。
课时从哪里来?《意见》指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避开旅游高峰期。”
各年级研学课程分别侧重什么?“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W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教育部将建设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有效对接。”
谁来组织研学旅行?“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
综合各方面信息不难看出,在中学四个年级的研学旅行课程研发与实施过程中,学校树立全面的课程意识,打破“学术类”课程的藩篱,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室走向社会、走向更大的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地理学科在此过程中会起到比较核心的作用,将从边缘走向核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根据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当今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结合区域旅游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实践教学、加强过程管理及建立“互赢”机制等,探索高职旅游专业“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培养与使用、教学与就业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
一、目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的差距
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中(含高职高专),增长幅度最大的是高职旅游教育。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在把握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上处于左右不定的状态,存在旅游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等众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乏高素质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一是学历层次有待提高。二是初级、中级、高级人才的比例失衡,中高级人才明显偏少。三是人才的专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
(2)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高职旅游教育应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以致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因人设课”的现象较多,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及中等职教培养的旅游人才,理论修养也只是一知半解。
(3)专业培养计划制订、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反映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而较多地沿袭了普通高校的做法。在没有广泛征求用人单位的指导意见的情况下,系主任根据个人的主观印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系内师资所学的学科背景开设课程。不少课程缺乏实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安排到旅游企业实践这一环节,师生无法找到指导性的内容和可操作的细节。
(4)与旅游企业缺少紧密、互动的运作机制。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在旅行社和饭店等单位进行实习。就目前状况,双方的协作存在着诸多困难。这里固然有“学生娇气”“企业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不了解”等外部因素,但也有校企双方联系比较松散,不稳定、不主动等主观原因。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确立“学工交替”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高职旅游专业一方面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更要关注旅游业的特点和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第一,旅游业是快速发展的产业,要求高职旅游教育跟上时代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二,旅游专业属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涉及经济、文化、管理、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综合能力要强。第三,旅游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须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中检验和发挥作用。第四,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是“厚基础、重能力”,专业培养上要求“通才”和“专才”有效结合。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学工交替”型人才模式。其培养理念为以服务旅游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突出专业素质的实用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是走“开放式”人才培养之路,坚持校内培养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实行旅游专业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构建“学工交替”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
①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构建“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密切院校与地方部门行业的联系,应成立由地方旅游局局长为主任、各旅游饭店、旅行社及旅游景区负责人为委员的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会议,就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修订广泛征求意见,并确定旅游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探索有效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②校企专业人员互兼、互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开展校外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院聘用各大酒店、旅行社的人力资源部、部门经理及主管人员担任校外实训指导老师,并定期邀请来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开展实践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同时,旅游专业教师在进企业指导、调研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为旅游企业员工及管理人员开展有关旅游服务意识和管理创新等培训。
③推进教学改革,制订实现“学工交替”人才模式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深入了解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了解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动向,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突破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学校与企业的界限,腾出足够的课时,增加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时间,并与旅游企业经营旺季协调一致。
④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等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旅游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需要。校外实训比校内实训有明显优势,学生的职业能力可在校外实训基地得到真正锻炼。学校与企业应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的培养要求和旅游企业的实际状况,制订系列、配套的实践教学、实习管理制度,使实习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构建“学工交替”旅游人才的智能结构。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心理和职业素质,而且还应掌握应变、决策和创新能力,以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根据时间、地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等迅速作出反应,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①知识结构。应具备较为扎实的旅游英语应用知识,具备从事旅游和酒店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掌握旅游心理学、旅游礼宾礼仪、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营销、导游及前台与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与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市场信息的调查、收集、加工处理、整理分析的理论知识;掌握旅游政策、旅游法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路线规划的相关知识。②能力结构。应具备英语听说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旅游企业基层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处理旅游商务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公关协调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旅游商务谈判,并取得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及相关行业中级以上的从业资格。③素质结构。将学生的素质分成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在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必修课为主干,选修课为辅助,结合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渗透素质教育,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共同配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培养必要的与职业密切相关的道德素质、现代意识和社交能力、人文与心理素质。
三、探索高职旅游专业“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1)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自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来,各委员在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计划制订、修订,主动帮助学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实习基地稳定发展,纳入良性循环轨道。
(2)明确了专业方向,优化教学内容。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了解了各旅游企业中的相应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修订、调整并完善了各年级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旅游专业教改试点方案,构建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模板,完成了“导游概论”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改善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专业教学更能体现面向市场的特色。
(3)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在毕业生的接收工作中,旅游企业不仅接收了旅游专业的学生,也接收了其他专业(如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的学生。而且,学生通过参加较长时间的企业实习,在掌握知识技能、熟悉工作环境和塑造职业人格方面,增强了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4)服务区域旅游企业,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学院发挥专业、师资优势,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区域旅游企业。同时,学院与地方旅游局合作成立区旅游培训中心,已为区域内四十多家旅游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两千多人次公关礼仪、职业技能、导游讲解、服务意识及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5)为学院赢得了较好的声誉。旅游专业的实习生、毕业生,在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认可。毕业后,他们当中不少人被实习单位留用。其中有不少人被提拔到行业的管理岗位、关键部门,成为旅游企业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丽.毕业综合实践导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2]赵鹏.试论美国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旅游论
坛,1998(2).
[3]郭蔚如,黄安民,傅孙萍.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
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
[4]董鸿安,徐春红.校企合作培养行业满意的人才[J].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