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及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传统民居建筑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的保护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节能设计 新农村建设中的节能体系探究 新疆民居建筑的研究及其在新农村建设加以应用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对湘西村寨民居的影响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与古民居保护的规划衔接问题探讨 浅谈陕北地方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民居旅游开发的文化继承与保护 陕南新农村建设典型模式探析 重庆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与解决途径 关于重庆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 重庆新农村建设支撑平台的缺失与重构研究 简析河南民居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湖南湘西地方特色民居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政治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平地经验 欧洲的“新农村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重庆时报.重庆新农村建设农民看得到的幸福[OL].[20111223]. http:///today/news/370720.htm.
[3]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杨仕超. 建筑设计是建筑节能的关键[J]. 建设科技,2005,10(20):3637.
[6]孔祥龙. 浅谈建筑节能设计现状及对策[J]. 科技致富向导,2012(9):142.
[7]李莉,陶求华. 居住建筑空调能耗模拟及夏季室内温度设定[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8,27(6):78.
[8]Alajmi F F, Hanby V I. Simul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for Kuwaiti domestic buildings [J]. Energy and Buildings,2008,40: 11011109.
[9]Larsen S F, Filippín C, González S. Study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a massive freerunning building in the Argentinean Northwest through monitoring and thermal simulation [J]. Energy and Buildings,2012,47: 341352.
[10]Zerefos S C, Tessas C A, Kotsiopoulos A M, et al. The role of building form in energy consumption: The case of a prismatic building in Athens [J]. Energy and Buildings,2012,48: 971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JCJ 134―201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2]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3]宋芳婷,诸群飞,江亿.建筑环境设计模拟分析软件DeST 第5 讲 影响建筑热过程的各种外界因素的取值方法[J].暖通空调,2004,34(11):5265.
[14]邓钫印.建筑材料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5]Givoni B. 人・气候・建筑[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是大地自然与人文景观组成部分的重点,它有着长远的历史、文化和乡情民俗的沉淀与积累,同时它也是大地自然与人文景观生命的元素与节点。在我国当下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到来之际,中国广袤大地的众多乡村景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1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现状堪忧
如何具体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景观规划和建设,有赖于基层执行者和广大的景观规划设计师们。然而据笔者研究所知,为数众多的乡村生态及文化和乡村景观正在村庄整治的过程中逐步遭遇着毁灭性的破坏,或随时面临着被日新月异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所替代的命运。
在当前我国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潮背景下,中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危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原本脆弱的乡村生态景观系统面临着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大地上的众多乡村,经过历年来的环境适应与历史发展演化,已嵌入并成为自然生态的组成部分。山水田园、青草绿地、河流池塘等自然或人为的乡村景观元素,都使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维持在均衡发展与相处的状态。然而中国农民们长期以来超饱和状态的粗放式农业耕种和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却使得历史沉淀下来的这种自然生态的平衡状态变得日渐羸弱。
1.2乡土文化遗产景观将面临严重破坏
所谓乡村景观中的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尚未得到我国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的、但对于广大城乡的景观特色、乡土风貌及民众的精神需求却具备重要意义的各类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如中国农村常见的祖坟、 “风水林”、“风水塘”等。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适应于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乡村景观及文化认同,伴随着中国传统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的破坏而面临逐渐丧失的尴尬境遇。近年来中国广大乡村盛行起的追求欧式别墅、小洋楼之风,发展势头迅猛,较城市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发展延续下去,恐会开启中国乡村文化景观的毁灭历程。
2以马井镇为例说明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中的“危机”
什邡市马井镇,即是当下中国濒临消失的乡村村落中的一个典型例子。马井镇位于我国西南经济发展迅猛的城市-四川省什邡市。马井镇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彭州、广汉、什邡交界处,是川西明珠—什邡的西南窗口,全镇面积41.57平方公里,辖21个村、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29万人。全镇交通方便:邻靠宝成铁路支线,省道成青公路(成都至青川)横贯全境,水资源丰富:鸭子河、小石河、马牧河汇聚湔江流入沱江,农业基本为自然灌溉,极为便利;气候适宜:地处平坝,地势平坦,海拔520米左右,马井镇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水源丰富,自流灌溉90%以上。马井镇的乡村景观在历史上以莴笋、西芹种植而闻名,但这种乡土景观现在却随着城镇化的进展、人口的迁移、村庄的消失而逐渐面临着毁灭性危机。
乡村的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是中国乡土聚落“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社会基础。如果能避免上述3方面所遭遇到的破坏,则可预见中国广大乡村的生命将能得以延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机遇,否则,这样的运动则很可能成为危机,所谓“危机”正包含了这样2层含义。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应该用景观安全格局的理论和途径,通过建立保障生态、文化和社会及信仰过程,来维护村镇生命的持续和健康。
3景观安全格局设计下对乡村景观未来发展的思考
乡村的生命延续与发展,在于其生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文化的意义,社会交流功能和社会文化意义,信仰活动及精神意义,社区联系,文化认同及特色等几个方面。保护乡村景观建设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需要维护和健全上述5种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上述的乡村景观建设中的战略性的景观格局加以整合,保留并穿插于新时期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活力催化剂,使传统乡村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最终形成富有特色及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满足时代进步与人民群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阡,邓军.农村景观发展研究与展望[J].农机化研究,2012(05).
【摘 要】城市化进程使“空心村”现象日益凸显。“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下;影响村容村貌,与新农村建设相悖;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等危害。“空心村”的治理意义重大。文章就此提出将“空心村”整治作为新一轮整治规划的重点,明晰土地产权,高效利用,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实现土地有序流转等治理“空心村”的对策,以期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相符,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
【关键词】空心村;城市化;土地整治
中国正在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时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不断转移,短期和快速的城镇化,造成了城乡空间发展的不平衡,“空心村”随之产生。“空心村”的现状不但越来越严峻,随之而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空心村”的治理显得意义重大和尤为亟待。
1. “空心村”的现状及形成
1.1“空心村”现状
“空心村”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致使原先的宅基地和其他建筑物空闲、浪费的产物。当一个村庄居住用地中的废弃或空闲场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10%以上,或者说一个村庄实际拥有废弃或空闲场地上的建筑物或宅基地的财产所有权的户数,占村庄中总户数的比例达到10%以上,即可以把这个村庄认作“空心村”。[1]北方地区废弃或空闲场地比较集中在村庄的中心部分、干枯的河流旁,或相对新建筑物高度较低的地方呈“组团式”空间形态。南方地区,废弃或空闲场地可能呈现“线状式”,沿着山沟、河流、湖泊、道路带状展开。[1]
1.2“空心村”的形成原因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不断迁移,如表1所示,农村人口的迁移,导致原有宅基地闲置,再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很多破旧的的房屋被废弃,造成了聚落空心化,最终“空心村”产生。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弱,覆盖面窄等社会因素,土地无论被利用的合理高效与否,就算闲置,很多农民也把土地当做资产,依赖养老,并不愿意退出土地,因而,政府对“空心村“的规划和管理显得困难重重,这也是“空心村”存在并不断扩大范围的原因。
2. “空心村”的负面影响
2.1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下
聚落空心化造成了破旧宅基地的闲置、浪费。一般所占土地面积都比较大,而且分散,不但所占土地本身不能被高效利用,周围分散零碎的土地很难被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双重浪费,在“生存”、“发展”、“生态”等压力之下,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已十分紧缺,而“空心村”的存在占用了条件较好的土地却不被利用,有害无益。
2.2影响村容村貌,与新农村建设相悖
目前,国家都在尊重农民意愿之下,为农民修建新农村,为农民提供便利,改善农村的居住、交通、生产条件,使村庄整洁干净,“空心村”是破旧、危险的房屋所在,不但影响了村容村貌,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相悖,对当地村民而言也存在安全隐患。
2.3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
破旧宅基地的闲置,不只是土地资源的浪费,对于农民而言,一方面想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筹集资金新建农宅,一方面却不愿置换旧宅基地,[3]这样一来,农民在住房方面的投入所占比例就较大,没有更多的资金来再生产而形成收入的良性循环,因而生活水平和质量很难得到提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3. “空心村”的治理对策
“空心村”的负面影响如此深远,也是治理的意义所在,尤其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对“空心村”的治理更为迫切,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3.1将“空心村”整治作为新一轮整治规划的重点
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即将完成,新一轮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2010—2020)也正在开展中,若各地新一轮土地整治专项规划都将“空心村”的整治作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核心,政府政策给予支持,将闲置、利用率低的宅基地作为农村居民点复垦的重点,置换出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土地将更好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效益。
3.2明晰土地产权,高效利用
将“空心村”整治纳入整治规划范围之后,应明晰各闲置的宅基地或已空心化的农村聚落的权属关系,并结合农民新村给予合理的补偿、安置。既在一定程度减轻社会负担,保证了农村的发展个稳定,又能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连片,合理高效利用,使有限的土地,最大限度的发挥功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等的需要。
3.3改善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实现土地有序流转
另一方面,应改善农村社会保障力度低、保障覆盖窄的现状,减少土地流转的摩擦力,农民有了保障,才会减少对土地的依赖,也才会愿意退出土地过无后顾之忧的生活,土地流转阻力减小,才可能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土地高效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晖,刘林,左停.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空心村”的治理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599-5601.
农村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效益后评。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应能够放眼全局,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和群众意愿等相关内容,做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和民众满意化的最高价值取向。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收到如此效益呢?本文笔者就结合实际工作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新农村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新农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专业性和表达民意性的工作。要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倾向来看,实在不容乐观,新农村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规划图纸的移植或“亮壳”工程。它需要规划师通过对规划区域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确定该区域农村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景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尽量不加重农民负担,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种种困惑
在当今这样一个工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陷入了“城市色彩农村化,农村个性模糊化,政绩驱动功利化,亮点频出空壳化”的困惑中,农村特色的消失,各种弊端的凸现,制约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
1.1 移植城市特色,乡村个性全然遗失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盲目学习城市建筑设计是不可取的。农村建筑及布局与城市布局也存在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使用功能分区、自然环境的和谐、生产生活的习惯、民风民俗的特点等等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同之处是众多农村个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如有的建筑物前后要有用于晾晒稻谷、茶叶之类的平整场地,是由使用分区和生产特点决定的;有的农村建筑物使用纸浆石灰墙面加民族特色的彩画(大理白族民居),它是继承发扬古朴建筑风格,体现和张扬个性的东西;猪厩、牛圈、鸡舍等是必不可少的设施;房屋周围的菜园也是农村生活的自给自足的重要角色;凡此种种都是农村生产特点和地方特色决定必要考虑的,绝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建筑设计。那就使得新农村建筑规划断了胳膊少了腿——残缺不全,缺少了自己的乡土特色。
1.2 政绩驱动功利,乡村空壳亮点村频现
当今的世界是激励竞争的世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一些地方政府却认为“发展政绩才是硬道理”,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后,很多地方挖空心思打造新农村亮点,来铸就政绩,造成了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浪费,却收不到良好效果。一是重投入,轻实效,创造空壳亮点。有的地方不注重对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和预算,着力打造亮点,高标准、重投入,甚至不惜以增加农民负担,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当然,上级领导满意,政绩也就树起来了。可是建成后的新村庄,因为不切实际,农民得不到实惠或得到的实惠不多,也就成为了供各级领导参观的空壳亮点村。二是重包装,少内涵,着力造就面子工程。有的地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做得不多,面子工程做得不少。他们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在农村打造“容貌”工程,给农村房屋穿新衣;给道路入口树招牌;让农村名字谱神话…… 到最后,得到上级肯定的也不少,就是得不到农民朋友的认可。三是规划缺失,配套不全,脱离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与承受能力。水、电、通信线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村距相隔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直成为建筑规划的鸡勒。很多乡村居民已习惯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生活,在原来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况下固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规划成型成规模的居住区,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当然这些方面也许广大官员是不一定考虑得到的,但作为新农村规划的专业人员是一定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规划工作尤为重要,它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规划是龙头,是先导”。一个项目规划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和对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抓好规划十分重要。
2 未来新农村规划建设路子
新农村建筑规划,不是规划师在电脑桌旁就能设计完成的,而是需要规划设计师对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民族民风情况、生产生活状况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指标做调查研究,再对该区域农村未来发展战略做出总体部署评价的基础上,来安排近期建设和未来远景部署。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让农民兄弟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对将来发展留有余地。也只有如此,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呈现更多的看点、亮点和特点。当然,在实际建筑规划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调查与调研,提出几点仅供参考的意见。
2.1 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就目前农村规划情况看,存在规划缺失或规划不到位,主要是因为农村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作为新农村规划工作,除了要了解农村实际,做好调查研究之外,还应该直接参与实施规划“决策”过程和间接渗透“规划理念”。
2.1.1 健全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 1993年5月17日,国家为加强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集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以国务院第116号令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6年7月17日,建设部颁布了《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建设部第54号令)。但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好多地方也没有很好的落实政策法规,没有出台或虽然出台但没有很好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导致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的缺失。所以,目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十分重要。
2.1.2 规划要参与“决策”和渗透“规划理念” 新农村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应该把新农村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进行研究,使其进入法定框架,参与“决策”过程,让新农村规划最终体现到规划法律文本中,将会更有利于未来建设。新农村规划真正意义上是把对农村规划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规划理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农村特质在创新中延续发展,把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向前推进。
以笔者之见,尽快出台和完善新农村规划编制相关管理办法,从法规体系上保障整个农村规划编制,明确法定地位和主体,对未来农村发展必定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保障。
2.2 政府扮演好新农村建设各个时期角色
要切实抓好农村规划工作政府就首先要明确自己各个时期需要扮演的角色。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政府一定要做好规划编制,实施建设过程中控制和引导要着力承担推动建设的作用,后期则要达到农民主动,全民参与的局面。
在新 农村建设初期,规划不切实际,中看不中用,是无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毒瘤。不少“规划师”、“策划师”游走各地,移植他人做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诊断把脉”实际就是一群仅仅会画图的骗子。他们蒙骗政府,坑害百姓,坐在电脑桌旁,为新农村建设亮点做规划。怎么可能切合实际,又怎么能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呢?笔者认为作为政府一定要有独到眼光,为农村扮演规划、控制、引导的角色。当然新农村建设只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只有广大农村全民参与发展大计,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因此,当政府从初期的规划编制到实施建设、控制和引导成型以后,最终还是要让新农村建设回归到农民主导上来。到这个时期,农民已经是自觉形成了共识,政府也随之转换角色,必须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减少干预,保持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和延续性,绝对不能搞换届换规划,一个领导一个思路,这是农村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尊重农村的自然和文脉,传承农村乡土命脉
农村空间和固有的建筑艺术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历史艺术的载体,它们能够传承下来就有存在的价值。城市讲风貌,农村也有农村的风貌,它是历史、自然、民族、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传承下来的农村乡土命脉,我们必须在尊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在保护传承历史命脉,农村才有文化之根,也才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因此在处理关系到农村乡土命脉问题上,绝对不能持对立态度。例如丽江的发展,是对纳西东巴文化、乡土特色、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才成为云南具有代表的民族文化窗口,他们甚至成为一种独有的“元素”。另外,著名的中国石寨子——银都的大理鹤庆的新华村,它以本身固有的特点,民族文化、银器首饰加工业等等为发展基石,在不断创新发展旅游等产业成为云南独特的新农村。
2.4 依据各自特点塑造自身文化
农村文化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传承农村社会文明,体现农村社会特质起到了一个综合媒介的作用。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性。正如城市社会特质一样,有人说在北京生活可以感触到北京人的大气与实在;到成都就可以了解四川三星堆文化和麻将、休闲文化;在丽江可以认识到丽江人的慢板与休闲。同样到有特点的农村如中国石寨子村,你就知道子在哪里透射着中国银器艺术和白族民间文化。而这种特有的个性必然是当地特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应,并且是一种可为外界感受的个性。
因此,可以表现农村特质的个性文化,必将成为今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一个趋势。因为它与城市特色移居农村和生搬硬套亮点做法更有价值和生命力。
2.5 保护与创新并举合理开发农村
不同的农村有不同自然环境,气候特质,人文脉络。但是任何一个年数已久的农村建筑模式,都有它自身的形成理由,其包含了先人的智慧和积累的经验,例如南方和一些山区的建筑,由于气候潮湿,很多房子窗户都开的比较小。因而进行新农村建筑规划。同样要考虑当地气候、风向、日照、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尽量利用原有河流、树林、绿色等地理特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筑成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如果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该规划必然成为败笔。在充分考虑自认因素的影响和心态环境的和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乡村建筑规划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在规划乡村建筑时,把原有传统乡风民俗、古典建筑、碑、坊、亭等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元素纳入到规划保护中。如果失去了传统的历史文化的沉积,建筑再漂亮也只能算一个个形状各异乃至如出一辙的火柴盒。建筑规划则成了简单的住房设计。这些导致新农村乡村建筑规划在内涵上成为简单的村镇建造,新村只是改造面貌的村庄。因此,我们对待农村建设规划问题上,一定要保护与创新并行,适度合理地开发。
2.6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群众广泛参与
要推动群众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有效参与,首先还得从依法依规运行,规范程序操作入手,然后在加以管理运作机构机构和人员的保障。做到有专门机构和必要人员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行为规范,规划引导,建设监督等各个层面开展工作,最终达到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政府指导,专家把脉,农民自主的格局。
2.6.1 依法推动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一样具有自身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约束。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相对较小,许多地方对农村规划不重视,导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规划的严重缺位。而近年来,随着资金的大量投入,为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农村规划编制与修编越来越必要,而在编制或修编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村庄集镇规划建设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程序,规范操作。规划一经批准,严格执行,不以个别领导意志而改变,才能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全面建设。
2.6.2 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有序推进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长期对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央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已迅速增长。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资金项目分散在各系统,具体到乡镇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使资金和项目运行管理难度加大,发挥效果不明显。
为此,笔者建议在县乡两级设立一个执行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的单位,并配置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对新农村各类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监督管理。从而使资金有计划按要求使用,发挥更好的项目效应。
2.6.3 加强对群众的科普、法制宣传,推动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除在法制上完善规划程序、规划公示、规划听证和规划监督等方面让群众参与外,还应该对群众进行科普、法制和规划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引导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色彩形态;新农村建设色彩
徽州古村落将自然色彩融入到传统建筑中,体现出徽州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思想。徽州古村落清新淡雅的色彩,从建筑瓦墙,到牌坊阁楼,无一不透射出色彩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上,借鉴徽州古村落的色彩布局,能够摆脱建设中因建筑形态单一造成的视觉审美疲劳的问题,对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徽州古村落的色彩形态分析
1、黑白灰色彩形态
由于徽州地理环境的特殊以及建筑材料的原因,在民房建设上当地人往往就地取材,以徽州特有的粘土、青石、杉木、白灰等作为建筑材料,在色彩上多了一份清淡。徽州民房的基本框架多以木框架为主,搭配上以白灰涂抹的墙与屋檐,在布局上呈现出清一色的黑白灰色彩,然而,由于搭配得当,这种布局又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反而体现出一种自然美,一种不经雕饰的美,在简约中透露着徽州人的智慧。徽州古村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房屋之间紧密相连,绝大多数房屋都是围绕长方形天井形成的四合院,其慧外秀点体现出徽州建筑大家闺秀的建筑风格,居室内的搭配上,徽州古村落建筑遵从道家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参考当地的地脉形态,搭配水域与绿色植被,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村落的整体构造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形成独特的立体美感。黑白灰三色的交相呼应,体现出徽州建筑的包容性与中性特点。
2、原始色彩形态
徽州古村落的方法大多建设与古时,由于材料来源的单一性,使得整体上呈现出色彩的原始性,没有经过任何的调色,色彩上比较清新。在之后的一些徽州建筑中,由于人们在制陶、染布与织坊中逐渐发现色彩可以调和,因此较晚建造的一批古村落在色彩上更为浓厚,色彩也更加多样化。整体上观察徽州古村落的色彩,可以发现,村落建筑中木、石、砖瓦等基本保留自然材料的原始色彩,比如撑梁用的梁木,用料粗大,使用桐油防蛀,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材料的原始美感。在建筑墙体的建设上,使用大量的青砖,青砖虽然是由粘土经过化学变色转变过来的,但是青砖本身的简朴却反映出独特的简约美。此外,根据当时文化等级划分,建筑尊贵等级划分为黄、赤、绿、青、蓝,民房多用青色,再加上等级更低的黑白灰三色,更加反映徽州古村落的朴素之美。在村落中分布的石牌坊、石桥、石狮、水池等也以青色与灰色为主,体现徽州古村落的原始美感。
3、与自然色彩相融的色彩形态
徽州古村落建筑材料全部来源与自然,在材料处理上也尽可能保证材料的原始色彩,因此当这些材料组合后,也呈现出简约、质朴纯真的特点。比如在台阶铺筑上,徽州古村落就地取材,使用形状较大的石头建设,让人一眼看过去好像这台阶原本就存在,根本不想是人为建造的,再加上缝隙中长出的绿色小草,两者相互衬托,更体现徽州古村落的自然美。整体建筑上的黑白灰色彩与周围青山翠竹相互衬托,构成一幅优美、纯净的山水画。
二、徽州古村落的色彩产生背景分析
1、人文背景
徽州古村落作为徽派文化的代表,在色彩搭配、空间布局、选址等方面都体现出传统徽州文化的内涵。从徽州古村落清淡的颜色能够反映出中国封建政府严格的等级束缚,但整体色彩上也体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精髓。色彩作为建筑的审美重点,其美感的产生必须依托于建筑本体上,而并非孤立的,色彩的选择根据当地人文思想、宗教文化设计,最关键还是来源于我国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理念。徽州自古文化底蕴深厚,涌现了大批的文人,因此,徽州色彩也受到这些文人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宋代著名儒家集大成者朱熹,作为朱熹的故里,他所推崇的儒家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徽州人民对色彩的选择,尤其是“太极”之理,更直接的反应在徽州古村落建筑黑白相间的色彩布局中,同样的色彩单调,然而却包含万物,高深莫测。
2、环境背景
徽州古村落大多依山傍水,体现出徽州建筑“天人合一”的美,在徽州建筑上,“天人合一”能够表达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人天相通,即人的一切活动都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这能从徽州建筑取材上反映出来,不加以雕饰,只追求最纯真的美感;二是天人一致,体现在徽州古建筑在色彩选择上尽可能保持与自然统一的色彩,力求建筑与山水、自然融合,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这两种含义赋予徽州古村落建筑特殊的意境,即建筑与自然产生共鸣,实现和谐统一的状态,既能充分认识到自然,又能合理对自然进行开发与利用,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新农村建设上借鉴徽州古村落色彩的应用对策
1、注重地方特色的人为色彩
新农村建设中,不能单存的以改造房屋居住条件及生产布局为设计思路,新农村建设是文化的改革,更应是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农村原有的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气候特点,这些共同构成农村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新农村建设色彩也应综合这些特点进行设计。比如,有的地区喜欢鲜艳的红色、有的地区喜欢清新的绿色、有的的放喜欢厚重的灰色,这深刻体现我国辽阔的疆域与多样的民族文化。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上,采取单一的规划设计显然是行不通的,农村文化作传统文化的见证,是珍贵的历史说明,农村原有建筑的色彩是地区文化的代表。所以,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上,要以原有地方色彩为基础,打造出具有当地特殊的新农村村落。
2、注重地方历史文化色彩保护
徽州古村落一直延续清新、简朴的色彩,通过黑白灰的色彩映像,向人们展示其浓浓的徽州文化。因此,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上,不应以牺牲原有特色为代价进行建设。每个村落在建设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经过时间的洗礼,那些被保留下来的色彩与民俗特色已经深入到人们的脑海中,并将其风味主色调。比如村落中的厅堂、祠堂等建筑,均经过长期的风雨洗礼,有的可能保持原样,有的或许经过后人的修正,然而无论是原有建筑还是翻整后的建筑,在空间布局与色彩搭配上人们力求保证其原始性。对于当地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建筑,在现代新农村建设时不应抱着一切从“新”的思想,将其彻底改变,也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色彩布局,无中生有,使的原有文化特色沾染上其他文化的杂质。所以,在新农村建设时,要尽可能对原有的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修缮,还原其原始风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原有文化遗产的色彩搭配,探讨得出当地原有的文化色彩结构,使得民俗文化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上得以体现,实现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力求建设色彩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徽州古村落色彩深刻的体现出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能够给予人视觉上的清新感与徽州特有的文化体会,这些都体现在徽州古村落建筑选材上的自然性与色彩原始性,因此,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上也应贯彻这种建筑思想。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巨大,自然环境所体现出的色彩不一,比如南方地区由于天气湿润,大量的绿色植物构成绿色的环境主题,在我国西北较干旱地区,由于降水较少,土地,因此在整体色彩上呈现出以黄色为主色调的区域背景。在农村建设上,也就衍生出南北不同的建筑色彩,北方农村建筑整体为红砖红瓦,体现出一种厚重与粗犷的美,而南方地区则是白墙黛瓦,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体现出秀丽、清新的美。因此,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上,也应根据区域的差异,搭配不同的建筑色彩与空间布局,不能一味的为追求大力度的改造而忽略了建筑内在的美感,而是要求建筑中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特点,体现人类对自然的敬重与适度的开发的思想,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注重建筑色彩的空间层次感
色彩搭配合理是建筑色彩审美的重要体现,若色彩搭配不合理,很难与当地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局面。现代新农村建设上,设计人员往往强调建筑之间相互连接,色彩上尽可能实现统一,然而如果忽略了色彩的层次感,这种统一也会被打破,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对人们的居住审美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上,根据村落选址与自然背景,使房屋与房屋、房屋与自然环境色彩形成层叠感,能够深刻体现当地的文化特殊与民俗风情。
四、结语
徽州古村落,无论是其建筑色彩还是建筑特色,都承载着及其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上,应借鉴并参考徽州古村落的色彩形态,综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与自然环境,做出富有地方语言、地方情调的新农村建设色彩规划。
作者:袁芳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绍兵,王小春,魏应乐,晋之华.看得见水——徽州古村落经验与美丽乡村规划[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122-126.
[2]吴昌元.基于徽州古村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612-3613.
[3]谭陶,于雪.徽州外环境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67-69.
[4]郑杰.“人地共荣”的徽州古村落保护整治利用观[J].东方企业文化,2012(07),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