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立法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当前基层法院办公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公正、高效、权威的现代司法制度的确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院追求的目标,为此为适应审判工作需要,首先须树立反映现代司法理念的思想认识,也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然后是适应现代司法要求的司法制度、审判格局。但是,我们负责办公室工作的部门,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审判工作、服务人民法院的理念还不够强,或多或少存在有消极、懈怠、不思进取的思想状态,导致政令不够通畅,相关政务工作的停滞。为此,必须强化办公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部门职能交叉设置
当前基层法院的机构设置,基本上沿用着计划经济年代的模式,与上级法院相对应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基层法院自身的职能特点。在人员配备上,基本上是处于“官多兵少”状态,有些工作不得不聘用临时工作人员完成;在管理层次上,一项工作从院决策机构到落实到具体人,一般要经过二至三个层次,效率不高;在职能上,部门内部之间,与审判部门之间不少地方存在职能交叉,职能模糊现象;在工作任务的分配上,不少部门存在“以人定事”现象,谁能干就让谁干,不管机构职能,不管任务轻重缓急,造成工作能力强的人累死,干不了事的人闲死,严重地影响了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办公室人员相关素质有待提高
人员状况和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任务需要,办公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有差强人意之处。总言之,相关专业人才奇缺。办公室工作需要一批擅长心理学、文化艺术、财务、基建、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但不少法院长期以来上述岗位均由法律专业或其他人员进行轮岗或顶岗,有的法院甚至找不出一名专业人员。而且法院分管领导由于法官职务的特殊性,也同样缺乏相关的文秘、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导致管理工作乏力。
(四)管理制度不配套
虽然说管理出效率,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战斗力。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从目前基层法院落实情况看,尽管大都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还很不全、不细,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在运行过程中抓得不严、抓得不死、落实乏力,有了问题是临时搭班子、抽人员,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嫌,工作上秩序不够,考核标准不严,奖惩不能到位,这使办公室的管理处于一种时紧时松的紊乱状态。
(五)经费保障欠缺,管理难度加大
从近年来的运行管理情况看,基层人民法院日常经费供给和保障机制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受制于地方财政体制上的影响,法院的经费保障仍然停留在比较分散的层面上,省及中央财政给予的适当补贴,加大了地方财政的依赖性,法院所需经费拨付有时不能及时到位,使法院后勤政务管理难度大、压力重,一定程度上影响法院正常工作的开展。此外,信息化服务和现代化办公水平有待提高,该项工作必须有厚实的资金支持。
(六)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法院传统管理模式不注重考核和奖惩,过分倚重思想道德教育,忽视物质激励作用,不注重现代考核奖惩机制,往往以民主测评或者领导带有浓厚主观性的年终总结代替客观的考核,优秀与称职差不多,选拔、晋级、奖惩不与业绩挂钩,不能有效调动干警积极性,激发干警的潜力。
二、加强法院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实现办公管理的科学化
(1)规范化。办公管理的规范化,就是要求管理工作按制定的原则、标准去实施。一是会议安排规范化。按格式化和程序化的要求,将会议安排涉及的各方面元素逐渐按定制模式固定下来,避免重复操作,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是接待工作规范化。要根据接待对象的级别、来访目的,明确接待规格,制定接待工作规范和接待方案等,以便按章接待。
(2)程序化。
办公管理的程序化,就是把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步骤并固定下来,以后办事就按规定的步骤去做。制定工作程序时注意按工作的先后顺序,把每一个步骤的做法、要求都要规定清楚。
(3)制度化。通过制定岗位责任制,对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和任务都必须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进行目标管理和考核,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二)不断引进专业性高素质行政事务管理人员
做好办公室管理工作,离不开专业性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近年来,对法官职业化强调很多,但对法院行政事务管理人员的专用性讲得比较少,在客观上造成了政务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人才,使其变成了一项是什么人都可以干、可有可无的工作,导致办公室队伍庞大,效率低下,并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为此,必须加强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如从事司法财务工作人员应具备会计师职称,司法秘书工作人员要有较强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字工作功底,党务人事工作人员要有很强的党性和公道正派的作风,所有人员都要会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不断提高办公效率。要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激励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和效能,畅通政务管理人员进口和出口,对于不适合岗位的人员要加强培训及时调整岗位,建设一支专业性高素质的政务管理队伍。
(三)加强办公室人员的培训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政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上级法院只注重对审判业务性的学习和培训,而很少对法院办公室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导致上下级法院、区域性法院之间在管理上不平衡、不统一和不协调。因此,应当从体制、机制和保障功能上入手,制定与现代审判管理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在纵向和横向上加强管理事务的经验交流和培训,以适应审判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聘用人员的管理,要从多方面入手把好聘入关、用人关和监督关,落实聘用人员责任制,做到规范管理,规范使用。
(四)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措施
狠抓管理和强化功能是基层法院办公室工作的两个关键节点。由于人民法院工作的特殊性,光靠行政手段来搞好司法行政管理工作已经不能再适应司法行政改革和审判管理工作的需要,要用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逐渐变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为此,要以强化管理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和完善司法办公室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1)强化管理措施。要紧密联系法院工作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台一系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及时交流、学习和推广先进的管理做法经验。
一等奖(5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
――关于义乌发展经验的调查报告
(省委办公厅 舒国增等)
2、关于在我省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的调研报告
(省发改委 姚作汀等)
3、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
(省委政法委课题组)
4、杭州市青年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实证分析
(杭州团市委 董 悦)
5、“浙中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
(省委党校 陆立军)
二等奖(10篇)
6 关于我省流动人口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
(省政府办公厅 潘捷军)
7 农村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衢州市委政研室 徐延山)
8 浙江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对策研究
(省国土资源厅 王松林等)
9 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研究
(省科技厅 蒋泰维等)
10 浙江生态省建设中的水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省物价局柳萍等)
11 关于创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研究
(省政府研究室 陈广胜)
12 关于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省人事厅 陈仲方等)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传承
(省委宣传部 童芍素等)
14 从“民主恳谈”到“参与式预算”
――基层民主的温岭模式调查
(温岭市委宣传部 曹 鸿等)
15 关于有效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蔡洪法等)
三等奖(20篇)
16 关于我省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叶子挺等)
17 浙江省异地商会党建工作调查及思考
(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18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衢州市委 厉志海)
19 关于“八郑规程”的调查与思考
(绍兴市纪委 史济锡等)
20 关于浙江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省社科院 杨建华等)
21 宁波市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宁波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22 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
(省经贸委 丁耀民等)
23 关于我省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韩春根等)
24 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报告
(省旅游局 纪根立等)
25 以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为抓手,全面提高我省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能力
(省委党校 吴锦良)
26 对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办公厅 王文滋)
27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研究(省卫生厅 李兰娟等)
28 “庆元模式”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乡镇体制改革的启示
(省委党校 何显明等)
29 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省财政厅课题组)
30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3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省政府办公厅 施清宏)
32 关于全省法院努力实践“三项承诺”的调研报告
(省法院 包祥水等)
33 关于浙江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法制办 周小平等)
34 从我省地方立法民主实践探索推进地方立法民主化的对策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李步星等)
35 《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立法质量评估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丁祖年等)
优秀奖(30篇)
36 浙江省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
(省知识产权局 陈小英)
37 2006年浙江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研究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施幼薇等)
38 台州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台州市委 张鸿铭)
39 浙江省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以台州为例
(台州市委政研室 郑楚森等)
40 浙江省政府外债负担问题研究
(省财政厅课题组)
41 关于乡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省委宣传部 沈立江等)
42 提升合作经济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省农办 邵 峰)
43 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关系研究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刘 亭等)
44 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研究
(人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45 浙江省慈善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省民政厅 吴桂英等)
46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趋势与浙江城市化战略调整
(嘉兴市委办 张才方)
47 缓解我省小企业融资难的几点思考
(省中小企业局 吴家曦等)
48 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
(省信息产业厅 高鹰忠等)
49 浙江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省工商联课题组)
50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
(省农办 王良仟)
51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丽水市委政研室 李 华)
52 关于外来流动人员信教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53 全省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省林业厅 陈铁雄等)
54 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富民强市
(绍兴市委政研室、市府办谢卫星等)
55 完善村级治理机制研究
(绍兴市委组织部 方建平等)
56 对浙江工业产业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
(省经贸委 陈卫东等)
57 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
58 打造浙江省文化创意中心区的调研与建议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朱李鸣等)
59 浙江经济增长与三大需求关系的初步分析
(省发改委 钱建鑫等)
60 现代化进程中温州农民的社会分化问题分析
(温州市农办 谢小荣)
61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
(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62 金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调研报告
(金华市委政研室 胡新民)
63 吴兴区关于构建新型困难群众救助体系的调查报告
(吴兴区政府 施根宝)
64 关于推进“海上法治”的调研报告
(舟山市“推进‘海上法治”’课题组)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玩玩”为你整理了这篇城市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出台《淮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试行)》(淮分类办〔2020〕1号)、《淮南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淮公节办〔2020〕3号)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的实施范围、工作原则、和分类方法等,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试点区域不断增加。自今年5月1日在全市首批3座小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以来,试点范围逐步扩大。目前,大通区大通街道(瀚城小区一、二期)、田家庵区洞山街道(南山村、文明村)、谢家集区平山街道(5个居民小区)、八公山区新庄孜街道、潘集区田集街道(嘉和名城、泰府名邸)示范片,寿县南关社区、凤台县福海园社区、经开区洛西社区、高新区安理社区、毛集实验区夏丽社区等试点工作已开展,布设了分类投放设施,配备了桶边督导员,明确了基层管理责任单位或招标了专业运营企业,广泛开展了宣传引导活动。全市市级公共机构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三是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地方性立法。将垃圾分类协调列入市人大立法计划,完成前期立法调研并初步形成草稿。
四是加强借鉴和调鉴。市政府、市政协先后带队赴河南和省内试点城市考察学习,撰写专题调研报告2篇,提出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的思路和路径。
特别策划:公正司法与构建和谐社会
穿行于事实与法律之间——和谐社会语境下法官内心确信规则之治陶猛 (10)
规则之治憧憬的破灭与再生——论知识产权审判的造法困惑及其消解沈杨 (16)
司法亲和力的法理思辩赵芳 (22)
基层法官心理压力现状分析和缓解对策研究董晓军 (27)
论判决的公众认同谢新竹 (32)
迈出案例通向判例的困惑之门——我国实现法律统一适用合法有效之路径董皞 (38)
论法院人员分类改革——以法官职业化为指向张志铭 李学尧 (44)
论公司章程在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中的作用张澎 (48)
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调研课题
行政案件管辖问题的调研报告 (52)
论司法在金融创新中的合理定位——从委托理财案件的审理谈起范黎红 (58)
以罚金缴纳作为减刑条件的制度思考应秀良 (64)
论知识产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及证明标准顾韬 (68)
基层民事法官如何办案——从一则案件的审理看法官角色混同黄湧 (75)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检讨与重构聂洪勇 (81)
职务侵占犯罪——若干疑难问题探析李迎春 (87)
2007年《法律适用》“东营杯”征文启事 (90)
实现公正司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法院系统第18届学术讨论会在南昌召开克楠 罗定英(图) (F0003)
欢迎订阅2007年《法律适用》 (F0004)
美国的小额法庭制度马强 (91)
关于空头支票立法完善的建议姬忠彪 王兆雷 (96)
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3)
自首与立功司法认定若干问题探讨黄祥青 (8)
不仅仅是均衡:法院对司法资源分配排挤的规制陈力 (14)
民事赔偿与死刑适用的平衡规则探微方文军 (19)
论“住改商”纠纷的司法救济王继红 俞里江 (24)
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限制--以艾滋病药品专利保护争议为例胡珊 (28)
我国的董事离任义务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马其家 (31)
不法原因给付在中国的运用--有偿顺风车纠纷引发的法律思考张晓梅 (36)
论著作权侵权认定中的利益衡量孟凡哲 (41)
WTO执行争端次序问题:双边解决和多边完善余丽 (45)
再审之诉框架下申请再审的程序性制度建构——关于民事申请再审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50)
公司章程的合同解读宋从文 (56)
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制度的问题和缺陷张跃国 (63)
司法解释中的社会公平问题——以“同命不同价”现象为例谢宝红 付子堂 (68)
对公司司法解散清算制度的法律思考刘宗根 蔡江英 (73)
被告抑或第三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保险人被诉诉讼主体地位研究沈国斐 (76)
刑事审判程序改革若干问题实证研究 (80)
春兰公务直升机保险赔偿案之法律适用问题冒金山 (85)
2007年《法律适用》“东营杯”征文启事 (88)
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民事审判制度 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 (F0002)
最高法院表彰64名全国优秀人民陪审员任鸣 维克(图) (F0002)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召开 (F0003)
法官到底有多大的自由裁量权利尔德·汉德[美](著) 吕征(译) 丁广宇(校) (89)
再论持假枪抢劫属于抢劫罪的加重情节刘长秋 (91)
行政诉讼类型化若干问题探讨杨晚香 (93)
委托执行不能“打水漂”冯嘉林 (96)
法律统一适用机制再认识蒋惠岭 (2)
和谐目标下探寻统一量刑标准的新路径——关于构建均衡量刑机制的思考王如铁 (6)
关于构建上下级法院审判业务协调机制的若干思考胡曙光 杨以生 (10)
形成法官职业共同体:法律适用统一的一种路径选择——关于法律适用沟通交流机制的实证研究 (13)
欧洲各国最高法院保证法律统一解释的作用与机制丁广宇 (17)
《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蒋志培 孔祥俊 王永昌 (21)
集体土地征收中的权力监督与权利保障王达 (29)
“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问题探析袁正英 (34)
2007年《法律适用》“东营杯”征文启事 (37)
论裁判的正当性基础以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相互关系为视角杜月秋 (38)
司法层面犯罪构成体系的构建喻玫 徐大勇 (43)
股权转让若干审判实务问题古锡麟 李洪堂 (47)
我国刑事法领域中的“重刑”问题现状、成因及其弊端分析游伟 (54)
《合伙企业法》修改的司法应对茆荣华 赵超 (58)
投保人告知义务之适用问题研究:以保险人和投保人的利益衡平为视角曹志海 梅雪芳 (63)
行政不作为引起的国家行政赔偿责任与物件致人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竞合处理初探:国有公共设施致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多元化选择邓志伟 (67)
独立民事速裁程序的制度探讨吴修新 (72)
名义车主民事责任之探究:兼议法律解释的方法陈明祥 张坤华 (76)
仲裁裁决被撤销或不予执行相关问题研究李为民 (79)
国内首例博士生招生录取案评析 (83)
人格符号的财产利益保护之法理思考汪洪 祝建军 (89)
博士生招生录取行为的可诉性及择优录取原则吴鹏 (84)
厦门大学不录取林群英是否合法李辉东 林伟斌 (87)
对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几点建议苏长权 张瑞 (F0003)
论法国保证制度之比例原则及对我国司法完善的启示贾林青 (93)
研究公司法务 指导审判实践 就新《公司法》适用中若干疑难问题访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宋晓明李国慧 (2)
修订后《公司法》适用中的疑难问题与解决路径 江苏省法院系统公司法疑难案例研讨会综述 (5)
股东知情权案件若干问题研究杨路 (10)
实际出资人股东资格的认定潘晓璇 (15)
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审理孟祥刚 (19)
最高人民法院年度分析报告(2006)侯猛 (24)
《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逢锦温 邱利军 (33)
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调查报告 (38)
论刑事再审的次数柳迎春 何挺 (42)
建筑设计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毛煜焕 徐芸 (46)
论我国行政公益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建构郝建臻 (49)
论租约仲裁条款并入提单之司法审查成明珠 (53)
冒领存款纠纷案件的处理及责任认定宋建立 (57)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杜开颜 (62)
论夫妻间的家事权童玉海 (67)
和谐社会中的裁判合理性:以实现途径为视角朱加赛 (70)
诉讼调解的实证分析与法理思辨: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实施调查韩波 (75)
论民事案件当庭宣判失误及其矫正潘昌锋 张广兄 (80)
论遗嘱方式的法律适用:兼论我国《民法典(草案)》第九编的有关规定姜茹娇 (82)
论我国《刑法》第64条的理解与适用:兼议我国《刑法》第64条的完善曲升霞 袁江华 (85)
美国法院的行政管理叶邵生(编译) (90)
完善质量效率考评制度之我见杨喜贤 (94)
带有公益色彩的民事权益诉讼初探袁军 朱秋菱 (96)
2007年《法律适用》“东营杯”征文启事 (95)
欢迎订阅2007年《法律适用》 (F0004)
当前行政审判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2)
特别策划:死刑案件审理的程序思考
死刑复核程序的现代定位——以死刑的程序控制为视角冀祥德 (5)
论最高法院死刑复核裁判方式的改革与完善方金刚 罗国良 (9)
构建严格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基于人权的司法保障之实现任志中 汪敏 (13)
书面审理向何处去——由死刑二审案件全面开庭审理引发的思考杜开林 (18)
《物权法》的任意性规范及其适用王轶 (25)
最高法院重点调研课题
财产刑执行难的成因分析俞静尧 (31)
裁判文书及其公信力现状调查和改革路径研究孙海龙 高伟 (35)
冲突与融合:全球化背景下法律的多元与趋同张婧仪 (41)
物业服务合同的法律分析与相关问题的法律适用睢素利 (45)
自始履行不能的合同效力问题研究王晗 (50)
外国公司立法对我国监事制度的启示王晓芳 (53)
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周根才 高毅龙 (56)
当前民事诉讼中的恶意调解现象及防范研究——兼谈我国恶意诉讼侵权责任制度的建立陈慧 (60)
货物运输合同若干问题研究赵军 周荆 孙之斌 刘斌 (65)
和谐社会背景下执行救助制度的建立闵建生 (70
2007年《法律适用》“东营杯”征文启事 (64)
2006年《法律适用》“雅·丽杯”征文评选揭晓 (96)
第五次全国行政审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国慧 曹颖逊(图) (F0003)
重视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实证研究王少南 (74)
我国行政裁判纠正制度之反思与重构张坤世 (77)
商事仲裁的司法干预及其路径选择张晓君 (81)
股东资格继承及其例外之司法解读——陶某诉某有限公司股东权纠纷案袁秀挺 (84)
诉讼“调解协议”能否作为执行依据朱建敏 (87)
当前国际司法改革的三个主要问题克里福特·华莱士 吕芳(译) (90)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的若干设想田晓辉吕洪民 (92)
“特定问题调查”是否包括司法个案刘练军 (94)
民事诉讼管辖制度改革论略姜启波 (2)
《国家法官学院十周年院庆论文集》征稿启事 (6)
民事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重构肖建国 (7)
第一审民事案件原则上应由基层法院统一行使管辖权潘剑锋 (14)
以诉讼标的额为基本标准确定民事案件级别管辖的适用与完善单国军 (19)
论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管辖制度的现状与完善眭敏 汤茂仁 (24)
《物权法》总则与民事审判杨永清 (28)
音乐电视的基本著作权问题研究庄晓华 (34)
国家法官学院2007年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通知 (38)
信托终止后权利归属人对信托财产的权利救济汤淑梅 (39)
反补贴措施的司法审查单一 (42)
论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赵新 吴海英 (45)
国际民用航空立法的及在我国的适用张爱宁 (50)
新《破产法》职工权益保障机制系统解读曹士兵 (53)
审判实践中与公证有关的几个法律问题林文学 (59)
论侵权归责原则在专利侵权领域的适用牛金臣 (6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探讨鄢智敏 查小云 (67)
案卷排他性原则在我国行政诉讼中的障碍分析丁晓华 (71)
最高法院重点调研课题
司法发展的科学路径——关于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 (74)
法官拒证特权初论 从社会正义与司法独立价值衡平的视角冒俨 姜凯 (78)
论高校学术评价行为的司法审查范围与强度王敬波 (82)
建筑行业挂靠纠纷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董建中 高玲 (85)
论我国必要共同诉讼制度之重构——以票据诉讼为视角叶永禄 张玉标 (88)
联邦德国最高法院民事判决书评介欧宏伟 (91)
合议制度与行政诉讼原告诉讼权利保障贲国栋 高新华 (94)
按照区政协2013年工作要点安排,8月下旬,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重点围绕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组织领导、劳动合同及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设等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汇总,结合平时对全区劳动关系掌握情况,形成调研报告。
一、全区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区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部署,在健全劳动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改善企业劳动关系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劳动关系明显改善,总体和谐稳定。
就业服务方面:今年以来,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108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25人,其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5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34人;举办就业培训10期,培训劳动者918人;为22名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余万元。
社会保障方面:截至2013年3月底,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达到1128家,参保职工达到90328人。其中城镇个体参保44943人;实际缴费人数达到82682人,其中个体缴费人员达到44144人;今年一季度,征缴保费7361万元,支付养老保险待遇20836万元,对上级争取调剂资金13300万元,确保了全区4万余名离退休职工和遗属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__776人,征缴保费3282万元,支出4065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9388人,征缴保费371万元。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105家,参保职工69934人,征缴保费269万元,支付工伤保险待遇289万元。生育保险参保单位972家,参保职工42188人,征缴保费160万元,支付生育保险待遇171万元。
劳动保障执法监察方面:制定出台了《__区关于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实施方案》,每年定期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打击非法用工、社会保险扩面维权及劳动保障督查等专项检查。20__年以来,共检查用人单位1069家,办理各类案件48件,责令用人单位补续劳动合同2430份、参加社会保险1620人、补发拖欠工资880万元。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方面:成立了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系统整合劳动仲裁和人事争议仲裁的职能,于20__年10月组建了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全区各镇、街道、开发区均成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设立了基层劳动争议调解所,全区区域性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开创了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新局面。20__年以来,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29起,时效结案率达100%,涉及标的额503.4万元。
劳动合同备案管理方面:努力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依托劳动用工网上备案信息系统,扎实推进劳动合同鉴证备案工作,动态掌握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与解除情况,加强对企业裁员行为的规范和指导,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办理劳动合同签订备案3248份,其中新签1677人、续签1571人,办理解除、终止手续1503人次。
优化管理服务方面: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全局出发,系统规范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伤认定、退休审批、接待等管理服务机制,尽全力解除企业和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不落实的问题,职工合法权益和健康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是为降低用工成本,逃避缴纳社会保险和解雇职工的法律责任,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不依法全面履行劳动合同。二是一些企业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职工超时加班现象 普遍,加班工资不能依法落实,休息休假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一些企业劳动条件差,对劳动者缺乏必要的保护,尤其是一些高危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少,影响职工健康和安全。
2、工资集体协商推进难度大,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普遍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建立主要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形成劳资双方工资共决机制来实现,大部分私营企业还是企业一方说了算,一些普通劳动者考虑就业难的问题,不敢要求企业增加工资,导致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与企业效益不相符合。
3、协调劳动关系组织和机制不完善,发挥的作用有限。从企业看,一些企业工会人员由于受雇于企业,在集体协商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时存在着不敢维权、不会维权的问题;一些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职代会制度,职工诉求渠道不畅,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一些企业党群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尤其是私营企业普遍处于涣散状态。
4、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薄弱。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直接面向全区30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执法监察,为10多万劳动者提供维权服务,《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工作范围进一步拓宽、监察任务更加深入、执法要求更加严格,在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无法适应日益繁重的监察工作需求。
三、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要严格依法办事,贯彻依法治国方针,树立法律法规意识,落实执行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工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发展企业文化,做好人文关怀,引导劳动关系朝着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方向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高度重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工作,形成合力,营造良好氛围。以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为重点,大力推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坚决纠正劳动合同不签订、社会保险不缴纳、劳动保护不落实、劳动标准不执行等侵害职工基本劳动保障权益的问题,促进企业依法用工,改善劳动关系状况。
(二)完善劳动争议预防、预警和调处机制。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大力发展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完善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和工会法律援助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让职工有尊严和体面的劳动,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