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肃南裕固族;文化遗产;文化保护;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64—03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体,藏、汉、回、蒙、土等11种民族集居,以牧业为主的民族自治县,全县人口3.58万。其主体民族裕固族是甘肃省独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约有1.1万人。由于本县地处丝绸古道沿线,自古就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频繁交织、融合的地区。因此,在自治县境内遗存有大量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特色及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因此,必须加快抢救保护力度,科学论证,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使文物旅游资源成为自治县的重要产业,促进全县经济健康、长足发展。
一、裕固族概况
裕固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游牧民族,他们自称“尧乎尔”,1954年自治县成立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以及“尧乎尔”的音译定名为“裕固族”。据史志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证实,裕固族溯源于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回纥(回鹘)。从隋大业初(605)回纥第一次建立部落联盟到唐天宝(724)回纥打败最后一个铁勒联盟,回纥强盛时,度碛南迁,游牧于甘(今张掖)、凉(今武威)地区。公元9世纪30年代,回纥汗国崩溃瓦解,西迁的一部分迁入新疆,一部分迁入甘肃河西。迁入河西的这一支回纥人便是裕固族的先民,史称“甘州回鹘”。后来西夏党项崛起,占据河西,甘州回鹘退居关外哈密、敦煌一带,明洪武年间又回到河西。历史上裕固族就与中原各朝代和西域各古代民族有着密切往来。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和历史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情风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及保护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裕固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尤其是社会大文化的强大冲击和与外界社会的广泛交流吸纳,裕固族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传统民间文化面临损毁、替代、消亡。而裕固族人口少,本民族文字久已失传,传统文化使用范围越来越小,民间艺人严重老龄化,大批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裕固族文化遗产不断消失,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据调查,目前裕固族中平时着民族服装的不到10%,而且大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讲裕固语言的裕固人不到50%,居住在城镇的裕固族少年儿童基本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了解本民族传统习俗活动的裕固人不足30%,而参与活动的更是少之又少;会讲裕固族民间故事、谚语的也是为数不多的老人,且正在逐年减少。另外,由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管理水平不高、研究挖掘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流散社会的民族文物、历史文物因资金缺乏而无法及时征集保护,裕固族口承民间文学将随着一些老人的去世而永久埋入历史尘埃中。
近年来,肃南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其作为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到传承裕固民族古老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纳入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各乡镇分管领导、文化部门相关单位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建立了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时间期限,制定下发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年度保护方案。同时,组织召开了全县文化工作会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动员会、文化工作座谈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细致安排部署,要求高度重视濒临消亡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对有可能消失或传承人年事已高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细致地采集、整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自学、集中培训、请教专家等形式,组织举办了全县民间艺人培训班,积极派员参加省、市文化遗产培训活动,并先后邀请中央、省、市专家学者来肃南县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实地普查、考察等工作,对工作人员进行了普查、采访、国际音标记录等方面的培训。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县广播站、电视台播放普查公告,并通过粘贴发放普查公告、公布联系方式、召开座谈会、对全县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涉及的范围、内容等基本知识,使非遗保护意识家喻户晓,形成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大力支持,积极主动提供线索资料的浓厚氛围。
三是顺利开展普查工作。在各乡镇、村社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肃南县成立普查小组,深入各乡镇牧区,走访牧户开展田野调查。在普查中,工作人员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尊重历史原貌,注重形象,真实、全方位地进行记录。针对肃南县大部分项目受地域、语言、季节、气候的限制,工作人员积极与农牧户、乡镇联系,为传承人创造真实场景进行采访普查。目前,共采录到民歌390多首、民间故事120篇(段)、史诗13篇(段)、历史文化资料50余篇(段)、谚语576条、谜语120余条、东西部语词汇9000余条、各类项目的音像资料50多盘,新普查到项目13种,征集了传统服饰等大量民族文物、实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