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方案范文第1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月龙”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根据文件《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关于开展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的通知》(国卫疾控精卫便函[2021]112号)要求,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倡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我镇紧紧围绕“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的宣传主题,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我镇领导高度重视,制定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方案,要求卫健、教管等部门牵头,动员学校、医疗机构、村(社区)等多方力量加强合作,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共同创造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科普宣教形式

(一)举办义诊宣传活动

在9月29日,联合我镇文明实践中心,在东泊社区党建长廊举办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大型义诊活动。活动中,共派发了宣传礼品120多份,宣传折页(含青春期、健康类等折页)共200多张,悬挂横幅1条,出动医务人员10人,参加人员达200余人。

(二)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手段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在9月28日结合我镇开展的健康教育巡讲讲座,选取第三小学、星辰学校,贴合主题,开展了两场心理健康教育宣教讲座,二是通过我镇“中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在10月10日转发来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合的【世界精神卫生日】“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为题的宣传推文,并要求村(社区)进行转发,推文阅读量达100余次。

通过活动的开展,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推动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关注,本次宣传活动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方案范文第2篇

所谓“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有感恩戴德之意,亦有感谢感激的意思,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它是一种感激的心情,是一种关爱的表达,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受教育者不自觉者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对他人、对周围、对社会常怀感激之心。重要的是,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认知层次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得到内心的肯定;在情感层次能发出愉悦和温暖的情感,进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体验;在实践层次,能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

西方人把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独创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西方人提到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会是一个心理道德都过关的人。因而我们 从感恩入手,让学生的心理和道德都上一层楼,我们开展了这样的活动:

抓好“三个层面”。一是明确教育内容。即:感恩父母,为父母多做事,与父母多说知心话;感恩师长,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感恩社会和祖国,激发“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感恩同学和朋友,与他们互助互持,携手前进;感恩自然,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班级层面,班级利用班队活动两周举办一次,学生完成每日一善,可以是为父母做的,为同学做的,为班级做的等;家庭层面,每周布置一次以上的感恩作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社会层面,组织学生开展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三是实行分层施教。在感恩教育中针对不同性格品质学生的特点,坚持重感知;抓诱导、重习惯;抓养成,重体验的原则,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

确保“三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召开班级干部思想道德座谈会,充分听取同学对开展感恩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制订出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的实施方案。二是发动宣传到位。在学校艺术节上学生同唱《感恩的心》,开展签名、倡议等活动。三是阵地到位。班级开辟专题、专栏等抓好舆论引导。发挥各类宣教阵地作用,在心理健康报《绿色世界》中进行宣传,让学生强化感恩之心。

开展“三大活动”。一是开展主题作文比赛。以“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全初二组同学参与,收到文章217篇,评出40篇获奖文章。二是开展“感恩标兵”、“感恩之星”、“感恩班队”等评比。三是开展量化考核。将学生“感恩教育”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之中,评出优秀。

实现“三大结合”。一是与学校平时开展的《守则》、《规范》等德育工作相结合,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二是与道德经典诵读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是《弟子规》,学生都会背诵,里面的教育理论和感恩教育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德育教育。三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辟了《心理咨询》平台,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健康信箱,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将感恩教育与各类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求未成年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感恩,从感恩中得到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习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课本中的“理论”,从而加强内心的“道德良知”,进而转化为“行动”。

必须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感恩教育载体多样,活动丰富,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易于为广大未成年人所接受。这让德育活动形式更吸引未成年人,让德育活动过程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让德育评价更贴近发展实际,这样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具有实效。

整合德育教育资源。“感恩教育”面比较广,而且是双向互动的。可以是在学校中,也可以在校外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本,还可以通过唱歌、诵读、平时的举动等形式进行教育;可以是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还可以是家长、同学以及和学生交往的一切人员进行互动。只要引导得当,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让学生得到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把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教育贯穿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整合德育资源,改变以往学生德育以老师为主的狭窄局面。 感恩教育活动丰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是解决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不高、实效性不强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解决了德育空洞乏味、枯燥说教的弊端。以往德育教学大都是课堂集中灌输,学生对空洞枯燥的说教兴趣不高,那些写在德育成绩单上的只是学生对德育知识点的记忆,难以真正成为自身的素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使感恩意识走进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感恩体验中来,在亲历中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情感,使思想道德得以逐渐提高。

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有机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的。通过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感恩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感恩的种子,为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不稳定心绞痛;焦虑及抑郁;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加重,导致冠脉血管内形成闭塞血栓,治疗如不及时,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1-2】。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胸前区痛痛剧烈持续时间较长,且卧床休息或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疼痛【3】。同时,情绪的波动易诱发疾病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一定威胁。本文通过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干预措施,取得了较满意临床效果,现将成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符合WHO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4】,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合并心里衰竭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占27例,女性占23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6.4±3.8)岁;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2例,高中文化程度占18例,初中及以下占10例。干预组中男性占24例,女性占26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4.9±4.1)岁;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例,高中文化程度占17例,初中及以下占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心血管系统疾病给予常规基础的心绞痛护理措施。

1.2.2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健康宣教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2.2.1 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高低与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诱发条件、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述说,了解其情绪变化,并针对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相应的情志护理。尊重患者个人思想,根据患者的述说找出患者不良情绪的诱因,并针对性进行疏导。心绞痛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程时间较长,易反复发作且伴有严重并发症【5】。患者易引发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需要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正确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1.2.2.2 生活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主动评估患者对心绞痛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需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食新鲜蔬菜、瓜果,禁食肥甘厚腻之品,戒烟、酒;避免用力排便;餐后1小时再洗澡,水温控制在35~40℃,时间避免过长;遵医嘱正确服用口服药,如出现心绞痛程度加剧或频繁,使用药物无法控制时,立即求助医务人员。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心理焦虑及抑郁状况评分,采用SAS及SDS量表【6-7】。SAS量表分为4级,共有20个项目,将各项目得分相加即为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得标准分数。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所得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焦虑状况越严重;SDS量表同样分为4级,内容分为20个项目,其指标值=各项目累计得分/80,指标值若小于0.5则无抑郁,分值越大说明抑郁状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凡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当P

2 结果

2.1两组产妇入院时及分娩前的SAS及SDS评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心理状态SAS及SDS评分比较(X±s)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以中老年患者多见【8】。患者常因对疾病健康知识缺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严重影响了临床的治疗效果。再则此病病程时间较长且并发症严重,患者易常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更易影响疾病的预后与转归。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在应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前,焦虑和抑郁状况评分,经统计学比较无差异性(P>0.05);干预组患者应用健康宣教干预措施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综上所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应用常规心血管疾病护理方案措施,给予健康教育干预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从而使患者能自我调节心理状态,降低了因情绪不稳定而诱发心绞痛的频率,值得心内科工作人员学习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东杰.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1): 198-199.

[2] 王静.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5): 45-46.

[3] 何军.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 2012, 18(5): 130-131.

[4] 胡明华. 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J][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16): 255-256.

[5] 晋军, 王航.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32(1): 67-73.

[6] 吴学智, 彭林珍, 罗家洪, 等. 某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结果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1): 39-42.

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子宫肌瘤;子宫全切术;心理应激;健康教育;皮质醇;白介素-6;随机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055、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9-00638-05

Effects of Health Education on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Patients Facing Hysterectomy

WANG Fen,LI Chun-Bo,WU Wen-Yuan

1 Department of Anaesthesia, The Tenth Peopl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2 Department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Tongji Hospita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intervention on peri-operative stress of young patients with total hysterectomy.Methods: 40 young patients with total hysterectomy were selected continuously. 20 of them received integrated intervention before operations. With HAMA and HAMD, both groups were assessed on mood status when they admitted (T1) and before the operation (T2);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cortisone and IL-6 at T1, T2 and the second day after operation (T3) were also tested. Results:(1)The young patients with hysterectomy showed distinct anxiety or depression symptoms when they admitted hospital. After integrated l intervention, the HAMA score of the interventional group decreased from14.4±5.9 to 9.1±4.2; HAMD score from 17.8±3.5 fell to 9.4±6.8.(2)The cortisone level of the interventional group changed from 16.6±4.0 ug/dl (T1) to 13.4±3.9 ug/dl (T2) and 14.2±4.8 ug/dl (T3).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rtisone level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t T2 (13.4±3.9/15.5±4.3 ug/dl,t=2.10, P=0.05). (3)The IL-6 concent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The mood status of patients facing hysterectomy calls more attention, integrat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ainly about health could decrease the peri-operative psychological stress.

【Key words】uterine leiomyomas; hysterectomy ; psychological stress; health education; cortisone; IL-6; random controlled research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30~50 岁的妇女[1],是子宫切除最主要的原因[2]。子宫在妇女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对性和更广意义上的女性特征都起着表明女性身份的作用,以至于许多妇女错误地认为子宫是保持女性特征和产生的唯一器官[3]。她们认为切除子宫会改变妇女的形象,降低女性魅力,减弱或丧失,影响夫妻关系[4],担心术后性格改变,衰老提前等。

Lalinec-Michaud等[5] 认为,妇女在子宫切除前需要足够的“哀悼(mourning)”时间去探究子宫切除的意义,以去适应子宫切除的概念-有人将其理解为一种自我身份的丧失及威胁。Drellich 等[6] 建议“焦虑”的心理分析概念应该扩延,除了对男性生殖器的焦虑外,还应包括子宫。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在子宫切除前有50%妇女在情绪上有明显的不正常,如焦虑和(或)抑郁,而这些不正常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为12%-14%。子宫切除术是一个强烈的应激源,可引发患者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应激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明显增多。应激时血浆皮质醇的升高快(仅需2-3min)而显著(可升高5-6倍),加上检测方便,因此血浆皮质醇已成为判断机体是否处在应激状态和应激程度的一个最常用指标。

目前国内对子宫切除患者的心理干预大多局限于术前焦虑和抑郁、术后、婚姻、生活质量等方面[7-10],而且多由病房护士、妇产科医生来实施。也有学者对择期手术病人应激反应进行心理干预,但是对象是所有手术病人[11,1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前进行综合心理干预,观察其对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作用。根据Johnson的“准确期待理论”本文设计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内容。为了排除绝经过渡期妇女卵巢功能变化对其情绪、性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本研究只针对≤45 岁的患者。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4年12月~2005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妇科患子宫肌瘤需择期行子宫全切术的≤45岁的连续住院患者40例,最小33岁,平均42±3岁。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①≤45 岁的已婚妇女,丈夫健在,无明显的婚姻冲突,排除分居、离婚;②术前经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需择期行腹式子宫全切术。排除双卵巢病变史、恶性肿瘤病史、妇科大手术史;③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④ 无精神病家族史或个人史;⑤无脑部疾病史及智能障碍;⑥无药物或酒精依赖史,近3 月无服用激素史;⑦既往无麻醉或手术并发症;⑧排除近期发生挫折、扰乱、苦难的重大生活事件;⑨家庭经济有稳定来源;⑩不是文盲。分组:将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心理干预组、对照组,各20例。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和其他临床处理;在入院至手术前的手术准备时间内(一般为4~7天),对干预组进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学历、月经史、性生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步骤

1.2.1 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入院后,接触患者说明意图,征求患者同意后签署自制的知情同意书和住院病人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本次住院主要忧虑的诱因分类表(术前)。

1.2.2 在入院第二天即干预前(T1)、手术当天麻醉前(干预组即为干预后,T2)由第一作者(受过HAMA和HAMD评定的专业培训)在双盲情况下对所有患者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定。

1.2.3 在入院第二天晨(T1)、手术当天(均为清晨手术)麻醉前(T2)、术后第二天晨(T3) 所有患者均抽取静脉血2ml,离心抽取上层血清置于-20℃冰箱内,一月集中一次,送核医学科,使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清皮质醇和白介素-6浓度。

1.2.4 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全切除术,术后均进行静脉自控镇痛。所有患者麻醉手术均成功实施,麻醉方法和手术方式一致,术后无一例麻醉手术并发症发生。

1.2.5 术后第二天或第三天随访患者,再次填写本次住院主要忧虑的诱因分类表(术后)。

1.2.6 在20例干预组患者手术前的4~7天内,对其进行3~4次的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干预,每次20~30min。本研究中所有干预措施均由第一作者本人实施。

1.3 综合性干预

1.3.1支持性心理治疗 于日常医务工作中进行并贯彻始终。本研究中首先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鼓励患者进行情感的表达和宣泄。采取解释、鼓励、安慰、保证和暗示等方法,帮助患者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和对子宫切除的思想顾虑,增强自信心,获得安全感。

1.3.2健康教育 为本研究的重点。针对患者及其丈夫进行,采取个别进行和集体(2~3个患者共同进行)两种方法相结合。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

(1)基础知识教育:用简明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图表说明生殖器官尤其是子宫、卵巢的不同解剖、生理知识,着重阐明子宫切除仅是丧失生育能力,子宫全切不等于卵巢切除,它不会影响患者的内分泌,不会使其女性魅力降低,更不会发生男性化、衰老加快等。

(2)性健康教育: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a劝解患者努力消除心理障碍,以便无拘无束地从性生活中追求更大的享受;

b讲解人类性生理、性心理的基本知识,指出女的出现不仅是一种身体刺激的反射,更是一种精神产物;

c鼓励夫妻间交流性的感受和与刺激的方式;

d指导他们探索和尝试更为有效的性生活技巧。

(3)麻醉手术知识宣教:向其介绍麻醉手术流程;全身麻醉的基本原理、步骤、可能出现的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术后使用镇痛泵的利与弊;手术室环境和麻醉医师的基本情况。还可以向患者介绍其他手术顺利、术后镇痛效果良好的患者,以增强其信心。

(4)家庭和社会支持性心理治疗:针对丈夫(主要)或子女进行,每次15~20min,1~2次。本研究首先对丈夫进行手术意义、方式、术后护理等方面的知识讲解,然后指导亲属于术前、术后、出院后在情感上、生活上体贴、照顾患者,在各方面关心、鼓励、安慰病人,给病人以温暖和信心。如果患者丈夫对妻子切除子宫也有顾虑,就须加强对丈夫的健康教育。

1.3.3个别深入的心理治疗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RET),针对入院时的HAMA≥14分或HAMD≥17分者,根据患者忧虑的原因个别深入地有针对性地交谈,加强干预效果。每位患者增加交谈2-3次,每次15min。同时嘱患者安静舒适地躺在床上,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每天至少1次,10~15min。鼓励其术后尽早下床活动。

1.4 工具

1.4.1 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本次住院主要忧虑的诱因分类表 均为自编调查表。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患者姓名、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情况、月经史、性生活情况等。本次住院主要忧虑的诱因分类表包括12项,存在为1,不存在为2。

1.4.2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13]总分超过14分认为肯定有焦虑症状。国内外报道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

1.4.3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3] 本研究使用17版本,总分超过17分认为肯定有抑郁症状。

1.5 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分析。

2结果

2.1 入院时和术后忧虑诱因调查

入院时,干预组超过半数患者忧虑的原因集中在第1、2、4、5、6项,对照组也集中在这几项上。术后,干预组忧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第3、4项,对照组超过半数集中在第4、5、6、9项上。将上述原因分别与两组入院时、干预后的HAMA 、HAMD分值行相关分析(存在上述原因为1,不存在为2),结果见表1。

*P

2.2 干预前后HAMA 、HAMD评分变化

HAMA因子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入院时均以精神性焦虑为主。HAMD因子评分从高到底依次是: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阻滞、认知障碍、体重变化。干预前后干预组HAMA 、HAMD均显著下降,而对照组HAMA 、HAMD无明显变化,见表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干预后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抑郁症状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HAMA因子分比较:干预组的躯体性、精神性焦虑分值较对照组下降明显。HAMD因子分比较:干预组焦虑躯体化和睡眠障碍分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体重、阻滞、睡眠、认知障碍无变化。对照组干预前后五个因子分变化不明显。

2.3 干预前后两组病人血清皮质醇的变化及比较

表3显示干预组干预后和术后第二天血清皮质醇含量均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

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后干预组血清皮质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10,P=0.05)。

2.4干预前后两组病人血清白介素-6的变化

干预组血清白介素-6变化虽然在三个时间点无统计学的差异,但在干预后、术后第二天比干预前有所下降,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见表4。

3讨论

子宫切除这一强烈心理生理应激引发的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问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14]。现有的一些对子宫切除患者干预的研究,人员一般局限于病房、手术室护士;多针对术前的焦虑抑郁以及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等方面,对于围术期应激反应干预的专业性较差。本研究通过对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的年轻患者进行术前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旨在帮助患者改善负性情绪、认知等,同时帮助她们度过手术这一难关,改善术后生活质量,也为今后在临床广泛实施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3.1 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前的心理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担心手术影响健康,使体力下降、体质变弱, 影响生活、工作;担心内分泌紊乱、第二性征改变、男性化;认为手术使下降,影响夫妻关系;担心衰老加快;担心性格改变等。对手术的恐惧和对子宫切除的忧虑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影响了生活质量;但自责、自杀、激越等较少。 Béatrice S等[15]对65名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的2个月和8个月随访发现,术后症状与术前焦虑、抑郁和敌意密切相关。

3.2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经过积极的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组的焦虑抑郁症状和睡眠等均明显缓解,使患者对子宫切除有了一个正确的认知,负性情绪在躯体和心理的反应也显著缓解。而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负性情绪评分和患者的自我感受评价变化一致。本研究进一步表明,心理干预可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医患间相互作用和关系模式,由“主动-被动”型改为“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通过术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使患者更可能有充分的动机与方法实施或配合医护人员的行动。此结果和Donoghue等[16]一致,对术前和术后可能导致负性影响的子宫切除患者实施包括缓解压力在内的干预方案非常适用,它可能也适用于其他外科手术。有学者认为选择性手术前由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师对患者心理进行诊断和治疗是可行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可防止术后心理障碍的发生[17]。

3.3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血清皮质醇的影响

经过干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二天的血清皮质醇浓度较入院时有显著性降低,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组间比较,干预后干预组的血清皮质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说明心理干预对本研究中心理应激源引发的应激起到了良好的缓解作用,降低了患者的应激水平,此结论与李传刚等[12]的研究一致。本研究进一步表明干预效果不仅在术前体现出来,而且延伸到术后,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日恢复。

3.4 心理干预对血清白介素-6的影响

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诱导B细胞生长、分化、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可诱导T细胞分泌产生IL -2及表达IL -2受体等。皮质醇的免疫抑制作用已被广为接受,皮质醇可使淋巴细胞数目减少,使单核吞噬细胞功能降低。Keller等[18]发现循环血液中淋巴细胞数目依赖于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心理应激后的皮质醇水平与IL -2水平显著负相关,提示应激可通过使糖皮质激素升高来引起免疫抑制作用。但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干预后、术后第二天血清白介素-6变化不明显,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也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心理应激时皮质醇和IL -6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应重视并了解子宫全切术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有关的认知态度,积极进行综合性心理健康干预,能降低围术期心理应激水平,促进术后恢复。本研究观察周期相对较短,长期作用有待进一步随访,患者和家属的认知态度对有关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3.

2 Vollenhoven B. Introduction:the epidemiology of uterine leiomyomas. Clin Obstet Gynaecol, 1998, 12 (2):169-176.

3 Le-Cornu J. The need for counseling of women who undergo hysterec -tomy:a feminist perspective . Contemp Nurse,1999,8:46-52.

4 徐斌,王效道.心身医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 129-134.

5 Lalinec-Michaud M, Engelsmann F, Marino J. Depression after hysterectomy:A comparative study. Psychosomatics,1988,29:307-314.

6 Drellich MG, Bieber I. The psychological importance of the uterus and its function. J Nerv Disorders. 1958, 126:322-336.

7 尹姣,段丽娜,秦云君.子宫全切术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技巧.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74.

8 周美华,林丽红.心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术病人康复的影响.浙江预防医学,2003, 15(9):80.

9 孙晖,王秋宇,王梁爽.认知和行为治疗改善子宫切除患者的、婚姻与生活质量.中国临床康复,2003,7(20):2836-2837.

10 张新艳,高玉民,姚宇,等.子宫切除术对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干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49-757.

11 王振英,郭梅,李淑英.择期手术病人应激反应心理干预效果评价.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4, (8):9-10.

12 李传刚,潘晓军,张东海,等.心理干预缓解围术期患者应激反应的作用.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 42(3):343-345.

1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137.

14 Kim KH, Lee KA. Symptom Experience in Women After Hysterectomy. J Obstetr Gynecol Neonatal Nurs, 2001, 30 (5):472-480.

15 S Béatrice E, Toivo H, Marten K, et al.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and hysterectomy. J Psychosomat Obstet Gynecol, 2005,26(3): 193-204.

16 Donoghue AP, Jackson HJ, Pagano R.Understanding pre-and post-hysterectomy levels of negative affect: a stress moderation model approach. J Psychosom Obstet Gynaecol,2003, 24(2):99-109.

17 Marek K, Dimter A, Jawor M, et al. Anxiety-depressive disorders in women after hysterectomy. Literature review. Psychiatr Pol,2001, 35(5):763-769.

18 Keller SE,Weiss JM,Schleifer SJ,et al. Stress-induced Suppression of Immunity in Adrenalectomized Rates. Science,1983, 221:1301-1304.

2006-06-20收稿,2007-03-15修回

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 肿瘤 化疗 健康教育 效果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癌症恐惧是全球性的,因其意味着极度痛苦和衰弱,患者甚至面临死亡。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肿瘤本身对患者的身心是一个重大的刺激,加上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发生各种变化。这使得化疗期间科学的护理,有效的指导患者心理康复成为保证化疗能顺利完成的关键。农村患者文化水平较低,获取健康知识较少,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限的经济条件和保健意识,医疗保健服务缺乏,肿瘤的发病率病死率更高,健康教育对农村肿瘤患者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笔者对30例农村肿瘤化疗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收治了农村肿瘤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0岁-72岁。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以上4例,初中或小学18例,小学以下38例。均为新发或术后首次进行化疗的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一般健康教育,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出现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观察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护理外,给予了全程系统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2.1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患者以家庭条件较困难的患者为多见,主要担心后续治疗的医疗费及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应劝导患者身体康复后仍可再创造财富,同时选用成本低廉且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案,尽量缩短住院时间,调整好患者的心态,利于化疗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另外,由于化疗知识的缺乏、对化疗后的自我形象的担心及癌症=死亡的错误影响,有些患者甚至相信鬼神之说,极易使患者抑郁、恐惧。应根据患者的理解承受能力,给患者讲解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不良反应措施,使其有心理准备。做好其家属思想工作,为患者提供多方位的照顾,用亲情来缓解患者压力。给患者讲述以前成功的病例,邀请义工队人员进行同病种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化疗健康教育

2.2.1选择好教育方式才能事半功倍。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病人的接受能力。农村肿瘤患者总体文化素质较低,接收能力差,因此,应采用合理的、多样式教育方式,如嘱化疗病人多喝水,可指导病人每天饮水一热水瓶以上,而不说是2000 ml,便于病人掌握。注意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如入院时,晨间护理时,做具体治疗时,将所要宣教的内容分段向病人讲解,多次重复,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效果。对于老年患者,采用直观形象教育的方法,抓住患者的注意力,进行少而精的教育,一次不可讲述过多的内容,同时要采用强化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切忌任务式,把健康教育的内容一次性的灌输给病人,而不管病人是否能接受。

2.2.2创造良好的环境也十分重要。保持室内整洁、安静,营造舒适而轻松的环境。农村患者喜欢听戏,可以听听自己喜欢的戏曲,听听广播,分散注意力,减轻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2.2.3化疗知识的介绍。首先应明确告诉患者化疗预防肿瘤复发的重要性,帮助患者了解化疗药物的药理作用、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并告知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和减轻的,每项操作尽可能向患者解释清楚,使其放心。

2.2.4饮食指导。胃肠反应是患者最难以忍受的化疗不良反应。化疗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告知患者化疗当日7:00之前进清淡、易消化食物,进食量为平时的1/2,禁食有刺激性及易产气食物,避免空腹,在接受化疗前30min内避免进食。3-4h后进行化疗,中晚餐限制在平时量的2/3,并要求进食高热量、高营养高维生素食物,避免同时食入凉、热食物。告知患者呕吐后仍需坚持进食,因呕吐后进食可中和胃酸,促进肠蠕动,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每次呕吐间歇期进食以新鲜水果、蔬菜为宜,进食后最好协助患者半卧位休息,以免食物返流,引起恶心呕吐。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尿量在2000 ml/d。

2.2.5口腔护理。口腔黏膜溃疡是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时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况,最明显的是患者不能正常进食而产生心理障碍。因而在化疗期间应该常规为患者做口腔护理,指导患者每天清晨用淡盐水漱口,经济易于接受,且临床效果好。

2.2.6皮肤护理。化疗期间患者易出现皮肤变黑、粗糙、色素沉着,农村患者皮肤防御能力强,症状不明显。如皮肤搔痒或出现荨麻疹时,嘱患者不能用手挠抓或用过热的水洗澡,以免破溃造成感染,局部可以涂些肤轻松软膏。

2.2.7脱发的护理。某些化疗药物可以引起脱发。脱发将会给患者心理造成伤害,甚至会放弃化疗,因此,化疗时应让患者明白并认识到脱发是暂时的,停药后会再生,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消除顾虑,并嘱患者减少梳头的次数,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发剂;每日晨间护理时对床上的脱发清扫干净,减少刺激,减轻心理不适;选择合适的帽子,以尽可能纠正因形象紊乱而导致的负性情绪。

2.3化疗后护理。化疗后护理主要针对某些药物产生的迟发性毒性反应,故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较为重要。由于化疗大多数分周期进行,患者完成一个周期化疗后要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下一周期的化疗。一般可以采用电话随访和上门服务两种形式,目的是让患者在医院外同样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增强其安全感和康复信心。转贴于

3 结果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t检验、p<0.01具有显著性差别意义。

两组农村化疗患者健康教育结果比较,见表。

注:观察组中包括2例65岁以上的文盲患者,对照组放弃者中1例为50岁初中文化患者,余3例为60岁以上文盲患者。2组比较差异显著性p<0.01。

4 讨论

通过我科60例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可见,观察组的患者心理状态良好,情绪平稳,化疗不良反应少,100%完成化疗规定疗程,无短期复发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促进肿瘤病人的健康行为。临床实践中发现,农村病人对健康知识的缺乏,接受能力差,经济条件有限,易产生悲观、失望心理,甚至放弃治疗,文化素质越低情况越严重。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和错误的求医行为,都不利于肿瘤病人的治疗和康复。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病人可掌握正确的信息,使病人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改善肿瘤病人的生存状态,尽可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第一条就是以农村为重点,当前更是大力发展新农村合作医疗,因此农村患者这个群体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更具重要性。对农村肿瘤病人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其目的是使其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最终达到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徐霞,薛晓英,程惠玲.我院实施健康教育模式改革的方法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2007,12.42-43.

[2]王芳,孙伟,丁妍.肿瘤患者化疗中的护理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