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实习考察报告

大学生实习考察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实习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实习考察报告

大学生实习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摘要: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深刻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此次实践之行,是系科给了我学习实践的机会,是系科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作为国家的后继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教育我们影响我们的祖国。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在短短三天的实践活动中,汗水淋湿了我们的衣裤,泪水模糊了我们的眼睛。但我们选择了坚持。我们把淮师人永争第一的精神带去了社区,把淮师学子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社区人民的心底留下了美丽的印象。七月,我们走进火热社会,用汗和泪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这是爱的奉献,这是我们的无悔选择。七月,我们撒播希望,同时拥抱丰收,就如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曙光城也给社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一个亲戚开的店里帮忙,过的十分充实。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也对自己一直十分想了解的电脑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大学生实习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生产系统学 人才培养模式 启示

纵观日本教育史上的重大改革,大体可概括为三次:第一次是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其重点是提倡普及全民教育,极大地降低了文盲率;第二次是日本政府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将学校体系确定为6、3、3、4制(即小学6年,初、高中各3年,大学4年),而且首次将国民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从而使初中教育得到普及;第三次是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以及整建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全面改革教育制度,强调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科技立国的需要,把教育重点转向了培养有个性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人才,其核心是推动终身教育政策。总之,日本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灵活变化以及持续平稳发展的过程。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突破以往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轻视非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格局,更好地发挥高校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日本也和中国一样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本科课程改革。以非专业性的一般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带动整个本科教育的改革。通过改革,日本大多数高校的本科课程已实现了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一体化。在教养教育的实施上,主要以全校各专业学部共同负责制取代原先地位较低的教养部,这样做既提高了大学的自主性,也促进了“大学教育个性化”的改革。

笔者在日本四国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国立大学法人爱媛大学农学部作访问学者期间,有幸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日本农业高等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感兴趣的问题,尤其是对该校生物生产系统学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专门请教了一些专家学者和友好人士进行解读,收获颇多。深感日本爱媛大学农学部生物生产系统学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校乃至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相似专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注重开阔视野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接触专业较早

日本大学的学士培养目标很明确,即培养通识性、复合型人才,不强调专业,只讲学群门类,如自然科学、理工、人文,医学、体育、艺术等大类。爱媛大学农学部的教育理念和目的是:基于对生命现象以及循环、更新概念的理解,学习与生物生产技术的开发和传播、生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环境保全和创新等有关的高等专业知识、技术;解决地区社会和国际社会上关于食品、资源、环境的各种问题;以培养能为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循环型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为教育理念。爱媛大学农学部共设7个系,系下再分为若干研究室。其中生物生产系统学系共分为10个研究室(作物学、果树学、柑橘学、蔬菜花卉学、花卉育种学、畜产学、植物病理学、环境昆虫学、分子生物资源学、土壤肥料学),学制均为四年。学生的履修方案(即人才培养方案)如表1和表2。

从中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主要以通识教育(即公共课程)为主,课程设置包括教养类(占52.4%)、基础类(占45.2%)和专业公共课(占2.4%)。特点之一是重视专业教育。新生的人文类研讨课和初级培训课程由农学部开设,通过教师介绍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以及进展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教育,培养科学研究必需具备的基本态度,并尽可能地让学生早些了解农学部的专业设置全貌。特点之二是外语学习,主兼修并举。除主修英语外,还兼修一门其它外国语,如德语、汉语、法语等。这对扩大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也有重要的作用。特点之三是科学基础课少而精。基础类的科学基础课程,除了解析学入门和统计学入门必修以外,其它四门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三门。特点之四是实践活动开展早。一年级暑期在附属农场完成一个单位学分的“生物资源科学实习A+生物资源科学实习B”(共计4天),通过观摩学习果树修剪、人工除草、打扫畜舍等简单的农事活动,培养专业兴趣;与此类似的还有二年级上学期的“生物资源科学实习ⅡA、ⅡB、ⅡC……ⅡG”,实习内容涵盖了农学部的7个系(生物生产系、设施生产系、资源与环境政策系、应用生命化学系、森林资源学系、地域环境工学系和生物环境保全系);实习方式主要以参观见习社会上的一些相关设施为主,例如水库、污水处理厂等,学生可根据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两门,在完成实习报告后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二、专业课目设置宽泛,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农学部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第一次专业分属(即分属于各个系,类似于我们国内高等农业院校的农科学生在完成大类培养之后的专业分流),分属的主要依据是之前的成绩,并且经过教授会讨论决定,未按照规定修完学分的学生不能参加此次分属,等待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二次机会。进入到生物生产系统学系的学生再依据个人成绩和意愿申请进入到各个研究室,继续修满毕业所需要的专业课程学分(必修课28学分,选修课42学分)。

表2是该系学生二年级下学期以后的专业课程和实习的安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设置的课程几乎涉及到整个大农科内容,除了理论课以外,实验和实习占了很大比例。而相关的实验课及实习安排都在三年级全年进行(春季4月~次年1月末或2月初,暑假除外),其中实验课的时间安排是按照课程门数做循环式进行,例如作物保护学实验(植物病理学和环境昆虫学)和畜产学实验均从4月开始(每周2下午),每门课程隔周安排时间,一直持续到次年1月下旬。

农业生产管理学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均在每周一(全天制)进行,地点是在学校的附属农场。实习内容很丰富,例如果树(柑橘、桃、柿、葡萄等)的嫁接、套袋;水稻移栽、收获、品质检查以及稻米食味测试;蔬菜(洋葱、蚕豆、马铃薯等)定植、栽培管理及收获;花卉扦插;土壤调查及分析;农场生物多样性调查等。教员根据学生每次提交的实习报告或者作业以及出勤情况等评判是否给予学分;实习带给学生新鲜感和趣味性,同时也锻炼动手能力。

课程和实践的“综合化”,对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有益的,而且这也是加强学际领域研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而且,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有利于连续对作物和动物进行关于其生活史、生长发育规律等的观察,了解各种农事活动的意义和操作要领,锻炼动手能力。

三、研究室实行教师负责制,重视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培养

日本教育向来提倡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经济的出现与日本发展战略的变化对大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日本教育审议会1996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报告,要求日本要彻底改变教育“培养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与创造性能力的、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的状况,强调把“创造性”当作个人在“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大学审议会在1998年的报告里更明确地指出:“今后日本各个方面的体系都要进行大的转变,由过去的追赶型体系转变为能独立于世界前列、开拓新纪元的体系,基于目前状况和对未来的展望,今后高等教育方面,要从中等教育阶段旨在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为基础,转为着重培养学生的课题探索能力”。可见,日本正在进行的重视培养大学生探索性和创造能力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社会变革为背景的。从客观上说,这一改革的努力从根本上反映了知识经济的本质特点,对日本社会和高等教育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日本大学里的基层科研组织是研究室或实验室,实行教师负责制。爱媛大学农学部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正式进入到各个研究室,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将受到教授在学术思想和科学研究素质等方面的严格训练。有趣的是,教师拟定出研究题目后,学生从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即可开始最基本的基础训练,并没有开题答辩的过程。学生们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对问题提出假设;对观察、实验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以图像、表格等方式进行归纳,再提出进一步要探索的问题……如此反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此外,研究室每周各有一次“研讨会(Seminars)”和“课外阅读与讨论”,教师和三年级以上的本科生以及硕士生、博士生都要参加;参加汇报的学生将近期的研究进展(观察结果、疑问以及下一步计划等)或者阅读过的相关文献资料做详细讲解后,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日本要求的大学生六大能力之一。被学界称为“席明纳教育模式”的研讨式、开放性教育模式对训练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目前在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以及专业研究机构中开展得较为普遍,但在大学本科中尚显不足,今后还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

四、结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此次学术访问中的交流和考察,爱媛大学农学部生物生产系统学系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注重拓宽专业领域、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些经验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不仅可以在学生交换培养,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还可以在类似专业体系的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中不断完善我们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崔贞林.中日教育思想与改革之比较[J].东疆学刊,1999,16(4).

[2]何奎.日本大学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

[3]尹秀艳,李胜,高俊霞等.日本大学教育情况考察报告[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4).

[4]郭波.日本大学教育情况及对我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23(3).

[5]李昕.个性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8,(11).

大学生实习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后发展高校 创新实践教育基地 建设 现状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1

1 引言

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流,它是高校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1].当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其卷面分数,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理论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都建立了创新人才教育体系。近年来,国内许多所高校率先创建旨在“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创建早期接触科研、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参与创新性实践活动的平台,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探讨和借鉴国内高校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经验,对后发展高校在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提高办学效益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2 现有国内高校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的模式

2.1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基地模式

企业和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个子系统,双方都期望通过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其中,企业希望与高校合作可以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而高等学校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期间,学校在企业里选聘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管理和业务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践师傅、顾问;实习结束后,企业请学校专业教师为其培训职工,解决技术问题;实习基地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是促进高校与地方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纽带。这种校外实习基地许多国内大学都有建立,例如,清华大学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与凉城岱海电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基地的建立,为凉城岱海发电有限公司深入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清华大学的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内实习、实训创新基地模式

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同时,不少高校坚持走改革之路,积极研究利用社会资源,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内,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践基地,走一条社会、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道路。这方面合肥工业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合肥工业大学与美国ti公司合作共建了“合肥工业大学-ti联合实验室”———dsp实验室,ti公司免费向合肥工业大学提供相关实验设备,dsp实验室成为电气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实践基地;电气学院学生以ti公司提供的evm板为基础,自主研发了基于c2000系列的dsp综合实验装置-tms320lf2407a综合实验箱,填补了该类产品的市场空白。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基地,让学生在学校就直接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让同学们感到自己离生活近了,离市场近了,离生产实际近了,学习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了,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3 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的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基地模式

为了提升校企合作办学层次,高校可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学校的专业优势以及在社会的影响力,因势利导,创新思路,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如中山大学与海珠区共建的“海珠区-中山大学学生就业与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对于高校来讲,这样的合作方式是深化教学成果、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对于地方政府来讲,高素质大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提升了地方政府的知名度,也促进了地方政府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校外实践,不仅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与应变能力,强化了服务意识,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定位。所以,实习基地的建立有利于高校、学生和地方政府各方,是多方的共赢。此外,南京工业大学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的“南京-镇江地质认识实习基地”、“铜陵-马鞍山资源工程与矿山环境实习基地”、“巢湖开放型地学实习基地”也是这种模式。2005年,该校仅仅依靠“巢湖开放型地学实习基地”,实施了3个教学研究项目,发表了30余篇学术和教学研究论文,整理了一套完整的教材、图件、影像、标本、辅助教学资料和数字化文献。并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4 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创新基地模式

由于受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安全生产等因素制约,有些校外实习基地(这类基地往往有一定的生产任务),难以提供更多条件给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弥补实习实训时“看得见、摸不着”的缺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应整合自己的实践教学资源;同时,增加经费投入,建设面向全校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西南科技大学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建立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基地,设立有优秀创新产品实例展示及创造发明成果展示室、创新产品剖析室、创新设计室、现代设计室、加工制作实践室、性能测试室、创业孵化器室共7个实训室。将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以上四种基地模式各有优点,不相互矛盾但相辅相承,既可组合起来用也可采取单一模式。

3 后发展高校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

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3]。后发展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及所处地经济发展、企业需求等因素考虑,创建适合自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创新实践教育基地。考虑到后发展高校自身底薄、基础差、发展相对滞后[4],且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等特点,借鉴其他高校建立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的经验,后发展高校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发展的主要模式应该是:建设大学园区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内创新实践教育基地为主,辅以地方相关企业、经济实体等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实践教育基地。

3.1 创建大学园区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内实习、实训创新实践基地

整合校内资源,依据学科的特点,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的,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建立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形成函盖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学生核心技能培养的校内实践基地。基地的建设贯穿“以教育对象为本”的思想,采取由有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教师指导,由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为使基地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必须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双师型”教师指导队伍。这样的教师队伍敬业爱岗,热心于实践建设和教学改革,能够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开出创新设计型、综合实践型课题,使实践基地不仅成为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创新的场所,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应用技术发展的启蒙基地。同时,我们鼓励专业课教师利用假期和带领学生到工厂实习的机会,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去学习和交流。对于表现突出的实习教学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提高他们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5]。其次,开放实践场所,由学生自主管理。改革校内实践基地封闭化管理模式,所有实践场所由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利用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除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以外,还考虑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内设立学生活动室,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举办系、院两级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和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等。通过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培养和发现一批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尖子,以这些尖子为“火种”传、帮、带、促,培养更多的实践创新型人才。自我管理既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还可以解决校内实践场所的开放与大学生实践需求时间的冲突问题,提高实践设备、仪器利用率,为学生创新和实战能力的培养提供沃土,使校内实践场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再次,合理定位,实践创新。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定位不能只停留在学生课程教学的配套设施建设上,要改变以往实践课程的内容,把统一安排变为学生针对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自行拟定实践内容,自行提出实施方案,经指导教师认可后自行完成。将统一的、枯燥的、被动的“工作”变成个性化的、有趣的、主动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实现“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6]。校内实践基地的职能和作用要在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

3.2 与地方相关企业、经济实体等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实践教育基地

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应用性人才,所谓应用性人才就是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技能和比较高的职业素质。而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获得,需要后发展高校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其中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技术型人才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的可以在校内通过模拟完成,但最重要的是,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同实际工作部门的职业环境相比,缺乏职业氛围,在生产或服务活动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上均有差距。而后发展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以适应地方企业的实际工作为目标的,如果只有校内环境的实践活动而没有在实际工作部门的经历,这个目标往往无法完全实现。另外,由于社会和技术发展迅速,要求学校拥有教学所用的所有设施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后发展高校必须与一批技术先进、数量充足、将当地后发展高校当成自己技术人才培养摇篮的企业、经济实体建设稳定的校外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同时,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还可实现企业生产力与高校科技的对接,双方资源共享,高校能够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试验条件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企业也能够通过合作将高校的数字资源、人力资源、科研思路运用到生产中来。这不仅能够让以往高校科研课题脱离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问题得到解决,也让企业的技术攻关有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结合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建设,要做好建设规划,要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提高水平。首先,学校要拟定教学实践基地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其次,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校友、学生等多种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广泛、深入地对专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考查,在考查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分析,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坚持互动互利、产学双赢的原则,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健康、规范地发展。一方面,选择那些规模较大、技术先进、治理优秀、效益良好、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以确保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质量;另一方面,与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行。

4 结束语

借鉴国内各类院校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创建后发展高校创新实践教育基地是后发展高校在新形势下谋求生存、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后发展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要贯穿“以教育对象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以校内基地建设为主,辅以校外基地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努力做到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激励个性,全面发展,提高素质,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花汉兵.电子创新实验基地设计与运行管理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105-106.

[2] 李方名.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 王涛,王历.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2):72-73.

[4] 蒋士亮.浅谈广西后发展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扶助措施[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

大学生实习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实习时间:2005.7.19 实习人员:古伟唐 李康铭 曲俊樵 麦桂冰 姚兰

实习地自然概况:

大鹏半岛位于深圳龙岗区东南部,约114°28′~114°37′E , 22°26′~22°34′N ,总面积约为106. 7 km2 。该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漫长,长达65 km ,约占深圳市海岸线的33 %。绵长曲折的海岸为各种滨海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在200 m 以上的地区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其中最大的山脉为七娘山脉,主峰海拔为867 m。此外,东部的大燕顶海拔800 m ,抛狗岭海拔429 m ,花山顶328 m。在山丘之间零星分布着一些小的盆地,如新大盆地,南澳圩镇盆地等。土壤属于赤红壤、红壤。土壤的酸性较大,土质粘重,有机质含量少。这些地带多生长着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多种灌丛和草本群落。海滨沙滩上的冲积土多生长着红树林群落。气候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及其变性气团的影响,天气干凉。年均气温22. 3 ℃,年均降水量为2 000 mm ,年均雨日140 d ,相对湿度达80 %,属于我国的高温多雨地区。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主要有榕树( Ficus microcarpa) + 假苹婆( Sterculialanceolata) + 水石梓( Elaeocarpus haina2nensis) 群落、香蒲桃( Syzysium odoratum) + 密花树( Rapanea neriif olia) + 银柴( A porosa chinensis) 群落、浙江润楠( Machilus chekiangensis) + 荷木( Schimasuperba) + 降真香( Acronychia pedunculata) 群落、乌榄( Canarium pimela ) + 金叶树( Chrysophyllumlanceolatum) + 五月茶( A ntidesma bunius) 群落。此外,大鹏半岛的植被类型还包括常绿阔叶林,主要有鸭脚木( Schef f lera octophylla) + 降真香( Acronychia pedunculata) + 大头茶( Gordonia axil2laris) 群落、川鄂栲( Castanopsis f argesii ) + 罗浮栲( Castanopsis f abri ) + 厚壳桂( Cryptocarya chinensis)群落、沟谷雨林,主要有浙江润楠( Machilus chekian2gensis) + 粗毛野桐( Mallotus hookerianus) + 假苹婆( Sterculia lanceolata) 群落以及红树林。

前言:

红树林是指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以分布到亚热带,有的因潮汐影响,在最高边缘而具有水陆两栖现象.红树林中生长的木本植物叫做红树植物.

深圳是一个位于亚热带地区的沿海城市,分部有红树林,着名的红树林海滨公园更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公园,是鸟类等很多动物重要的栖息地.大鹏半岛七娘山地区也拥有相当大的一片红树林,而且该地区尚未开发,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少。

此次实习的目的就是对深圳大鹏半岛七娘山红树林植被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红树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红树植物的种类.

材料与方法:

1.材料工具:虎头剪,鹤嘴锄头,红白蓝胶袋

2.实习过程:步行观察七娘山沿海红树林地区的各种植物,认识各种植物,分清那些是红树植物(红树植物一般生长在有海水的地方),采集红树植物标本。

[注意事项]

(1)小心一些有毒的植物,如海芒果等,尽量避免触碰到植物的汁液。

(2)采集标本时,应挑选同时具有花,叶,果的枝条。

结 果:

红树林植物生存方式很独特,在植物中以少见的胎生方式繁殖,其单宁(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含量极高,片有保水,排盐的功效,还有它独特的呼吸根等等构成红树林的植物比较单纯,主要属红树科,有红树、红茄冬、秋茄树、木榄等种类,以及马鞭草科、海桑科等30余种。

真红树(true mangrove,eumangrove,strict mangrove)植物是指专一性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它们只能在潮间带环境生长繁殖,在陆地环境不能够繁殖。其特征是胎萌、呼吸根与支柱根、泌盐组织和高渗透压。

真红树植物具有下列全部或大部分特征:

①在红树林环境中完成生育,即它们只出现于红树林,并不延伸出陆生群落;

②在群落结构中起主要作用,能形成纯植从(pure stand);

③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化形态,最显着的是具气体交换功能的气生根、胎萌;

④具有泌盐机制,它们能生长在海水中并频繁地泌盐;

⑤孤立于陆生分类单位的亲缘关系,至少在属的水平上,通常是在亚科或科的水平上与其亲缘疏离。

广东省的真红树主要有:

红树科

红树属

红树 Rhizophora apiculata

红海榄 Rhizophora stylosa

木榄属

木榄 Bruguiera gymnorrhiza

海莲 Bruguiera sexangula

秋茄属

秋茄 Kenaelia candel

角果木属

角果木 Ceriops tagal

海桑科

海桑属

海桑 Sonneratia caseolaris

无瓣海桑 Sonneratia apetala

紫金牛科

桐花树属

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

马鞭草科

白骨壤属

白骨壤 Aricennia marina

大戟科

海漆属

海漆 Excoecaria agallocha

楝科

木果楝属

木果楝 Xylocarpus granatum

使君子科

榄李属

榄李 Lumnitzera racemosa

经过对实习地的实地观察,了解了红树植物的一些共同特征以及各种红树植物的特点和分科.采集了多种红树植物的标本。分别如下: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海漆属 Excoecaria

海漆为乔木,高3~4米。叶互生,深绿色,有乳汁,较厚,近革质。没有支柱根,具轻微板根。基部分枝较多。呈灌丛状,植株的各个分枝都向地面匍匐生长。花果期1-9月,总状花序,雌雄异株,蒴果球形。

海漆会引致生疮或搔痒。乳汁更不宜接触眼睛。

海漆常生长于群丛的内缘(靠近海岸的一边)。

红树科 Rhizophoraceae

秋茄属 Kadelia

秋茄灌木或小乔木,树皮平滑,灰褐色;侧枝的气根向下生成为支柱根。

叶对生,革质,长椭圆形,中脉明显,叶上表面深绿色,背面草绿色。

花白色,具短梗,2-5朵排成二歧聚伞花序。胎生, 成熟时胚轴呈红褐色,远望似茄子,故称为“秋茄”。

秋茄为盐分排斥者,有泌盐作用。

紫金牛科 Myrsinaceae

桐花树属 Aegiceras

桐花树是常见的红树植物。树皮平滑,红褐至灰黑色。 叶互生,叶纹清晰,叶柄带红色。有泌盐现象。

花期在1月至4月间。果期在5月至9月间。伞形花序,白色。果实细长,半月型,成熟时由绿色改变为红褐色。隐胎生。

桐花树的缆状根在泥土表层下成水平线伸展,稳定树身。有膝根及支柱根。

爵床科Acanthaceae

老鼠簕属 Acanthus

老鼠簕喜光而不耐荫蔽,在阳光充足处生长茂盛。老龄植株叶片坚硬光滑,长椭圆形。边缘具刺状利齿。

有泌盐现象。叶上盐腺体排出多余盐份。

花期在1月至5月间。果期在4月至7月间。花白色带紫。穗状花序。

果皮肉质,内有1至4颗隐性胎生种子。因此,老鼠簕也是胎生植物。

梧桐科Sterculiaceae

银叶树属 Heritiera

银叶树植株高大,树干挺直。树皮幼时银灰色,较光滑;老时灰黑色,纵裂。小枝、树叶及花序均密被银灰色鳞秕。叶具革质,底有银白色鳞片并披毛。花带褐色,成簇。果咖啡色,具骨状隆背。板根系发达,主根间常具异常生长的板状扩展组织,紧密地联合着两个主干基部,起着一种物理抗性作用。

多分布于线附近的海滩内缘,以及大潮或特大潮水才能淹及的滩地,或海岸内陆。属典型的水陆两栖的半红树植物。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牵牛花属 Ipomoea

厚藤为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茎极长而匍匐地面;叶互生,厚革质,形如马鞍。

花期全年不断,以夏季最盛;多歧聚伞花序腋生,有花数朵;花冠紫红色;漏斗状;雄蕊和花柱内藏。蒴果球形,黑褐色,果皮革质,4瓣裂。

厚藤生长于贫瘠的砂土地,有良好的定砂能力,可作海滩固沙或覆盖植物。

石蒜科 AMARYLIDACEAE

文殊兰属 Crinum 文殊兰

多年生粗壮草本,鳞茎球形。叶20-30片,带状,长0.9-1.2m。边缘波状,淡绿色。花葶直立,花10-20朵组成伞形花序,傍晚时发出芳香。花被裂片白色,线形,雄蕊淡红色,花药线形,顶端渐尖,子房纺锤形。果近球形,直径3-5厘米,通常有1颗种子。

多分布于华南地区,常生于海滨地区或河边沙地。叶、根药用,有行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可治疗跌打损伤,疯热头痛,热毒疮肿等症。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海芒果属 Cerbera

乔木。含丰富白色乳汁。全株有毒。

叶互生,大而长集生顶部。

聚伞花序顶生,花冠白色,中央粉红色,雄蕊着生花冠筒喉部。花期3-10月。

果红色,椭圆形或球形,内果皮木质或纤维质。果期7-12月

木麻黄科 CASUARINACEAE

木麻黄属 Casuarina

常绿乔木,高10-20米,枝纤细,有密生的小节。叶鳞片状,多枚轮生。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雄花有1雄蕊和4小苞片;雌花序近头状,侧生枝上。果序近球形。

原产大洋洲,我国福建、广东沿海均有栽培,为海岸防护林。树皮可提取栲胶,木材可作枕木。

樟科 LAURACEAE

无根藤属 Cassytha

寄生缠绕草本,借盘状吸根附于寄主上。茎线状,绿色或绿褐色。叶退化为微小鳞片。花极小,两性,白色,长不到2毫米,组成长2-5厘米的穗状花序,能育雄蕊9,分3轮。果实小,球形,直径约7毫米。

分布于云贵、湖广、江西、福建、台湾、浙江等地的灌木丛。红树林区内主要分布在林缘。全球热带地区也有。全草药用,有祛湿消肿、利水作用,治肾炎、水肿等症。

豆 科 Leguminosae

海刀豆属 Canavalia maritima

草质藤本;茎无毛,长达30米。托叶小,不显着;小叶倒卵形,长5-8厘米,宽4.5-6.5厘米,网脉密集,明显。总状花序;小苞片2;萼钟形;花冠粉红色,旗瓣圆形,翼瓣镰刀状长椭圆形,龙骨瓣钝。荚果具短的果柄及子房柄,成熟时膨胀。

分布于广东。广布于热带海岸。花粉红色,美丽,状如刀豆,惟小叶较厚而钝,且荚果亦较刀豆短而狭。

结论与体会:

红树林是一个独特的沿海生态系统,拥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它的功能和作用对人类有着很高的价值。

红树林的功能

(1)水资源功能:供水,补充地下水

(2)抵御自然灾害:控制洪水,防止盐水入侵,防风护堤

(3)地球之肾:滞留与降解污染物,吸纳多余的营养物,缓解温室效应

(4)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库

(5)经济效益与社会功能:天然产品,水运,旅游,教育基地……

红树林的作用

(1)通过网罗碎屑的方式促进土壤的形成,抵抗潮汐和洪水的冲击,保护堤岸。过滤陆地径流,阻留由陆地输出的有机物质和污染物。

(2)为许多海洋动物(包括渔业、水产生物和鸟类)提供栖息、孵化、产卵和觅食的理想生境 为近海生产力提供有机碎屑的主要生产者

(3)植物本身是直接产品,包括木材、薪炭、食物、药材和其他化工原料

(4)其本身作为海岸带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类型,具有生态系统特殊的存在价值

红树林的意义和价值

(5)阻滞海潮,减少海浪冲击,起到护堤护岸的作用,使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6)为滩涂提供有机碎屑物的主要生产者,具有促淤、改良沙滩的功能,有利于开发沿海土地资源

(7)红树林多生长于风浪平静和淤泥深厚的海滩上,枝叶茂密,浓荫密布,有多种浮游、底栖海洋生物生活其间,又能过滤陆地上排出的有机物质和污染物,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是海洋生物栖息繁衍后代的“天然鱼礁”,有利于渔业生产的发展

(8)红树林枝叶浓密,林内有丰富的食饵,是鸟类生息的良好环境和场所,是海陆生态系统的纽带。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人们肆意地开发,外来物种的入侵(如薇甘菊),使红树林植被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近几十年来 ,令人十分担忧。统计数据显示,在50年代初期,我国还有红树林4。83万顷,到90年代初,则只剩1.51万公顷,锐减了68.7%! 各主要红树林生长省区红树林减少的情况:海南减少53.08%,广东减少64.55%,福建减少63.89%,广西4.55%。40多年来,我国红树林大,毁林范围之广着实令人吃惊。 虽然,在实习地的红树林还没受到严重破坏,但前景令人担忧。

如果红树林再继续被破坏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许多珍贵的物种将会频临绝种,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灾难频发……南亚海啸的悲剧有可能在我们的家园重演。作为深大学生,深圳人,我们应该站在红树林保护工作的前线,红树林需要我们的保护,为了千千万万的生物,为了我们的家园,我们有责任,号召起所有人,为了这片美丽的“海上森林”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红树林环境的研究》 郑嘉玲、黄娱彬、蔡思琪、黄名燕、王美权着

大学生实习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传媒教育 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现代传媒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高校传媒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市场需求,高校传媒教育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与技能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且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值得借鉴的经验

1.由于新闻教育普遍是技能教育,从事新闻教育的教师不一定有很高的学历,但一定有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

2.教学方式。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美国的传媒教育一般都是小班授课,教室座位控制在20人以内。授课方式以研讨居多,教师讲授比较少。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比较辛苦,但能得到关注,得到锻炼和成长。

3.实践教学。无论是新闻传播专业,还是影视艺术专业,传媒教育的实践性都很强。他们的实验设施不见得最先进,但设备的利用率普遍很高,许多课程都是在实验室和机房进行的,便于随时演示、操作。

4.与业界联系。美国传媒教育界非常重视与业界的联系,来自媒体一线兼职教师的人数在许多学院超过全职教师最能说明问题。在影视教育领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影视学院充分利用地处好莱坞这一优势,与大型电影公司加强合作,其电影制片专业的兼职教师都是好莱坞的大师级人物或者公司的CEO。同样,许多传媒学院对业界发挥强大的影响力。世界知名的普利策新闻奖就设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该奖项不仅为学院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誉,而且对新闻媒体具有巨大影响力。

5.美国绝大多数新闻院系在本科阶段注重进行通识教育,学生进校第一年一般以通识课程学习为主,完成相应学分之后才能进入专业课学习。

第一,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不会发生变化,任何时候,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必须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

第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能力不会改变,新闻记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获取、分析和表达新闻事件的能力;

第三,变化最快的是新闻报道工具和新闻报道形式,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新媒体,新闻传播手段日益丰富多样,学生必须熟悉各种工具的传播属性,学会用不同的工具讲述同一个新闻故事。

6.在入学条件上,美国影视艺术院系都很看重两点:一是报考者的天赋,二是奉献精神,而不太在乎学生的考试分数。[1]

二、关于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新媒体崛起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对于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媒体从业人员来讲,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习惯,增强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与信心至关重要。对传媒教育机构来说,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教育模式,克服学习新技术的恐惧心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变革的要求。

2.传媒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是以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最新的网络技术,了解科技所带来的新闻业的变革、科技给记者工作带来的好处,以及媒体与受众关系的变化,媒体和受众通过网络与其他网络媒体进行更富有交互性的交流。

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结合市场所需人才类型,研究形成符合特色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1)建设新闻传播学科教学实验中心。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及环境,离不开兼具音视频专业知识的人才,对于高校来讲,建设、完善相应的教学实验室十分必要。为培养“厚基础、精专业、重能力、强创造”的传媒专业人才,适应新闻传播业界和社会日益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规格音视频实验室对教学改革意义重大,这是前提性条件。

(2)实验教学的可预期目标。第一,学生可以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直接参与各工种的演练。第二,促进文科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并全面改善新闻传播学科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促进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第三,实验中心对校内外师生及本区高校的相关专业实行全面开放,为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实验教学、自主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科研及其他相关需求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2]

(3)开设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新闻学课程。针对传媒文化市场所缺失的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及时调整建设新学科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已十分迫切。广电媒体产业的发展亟待地方高校创新教学模式,重新思考新闻学科的建设。

(4)重视联合社会力量广开办学渠道。一要赢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与课题资金的支持。二要联合当地传媒产业。三要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四要建立研究所开办专业期刊,推动教学研一体化发展。五要建立学生自我运营的电子期刊和广播电视台网站,理论结合实践,在真实的传播环境中实施以教师为总编辑的教学模式的更新。[3]

三、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视野

纵观近20年教育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开放办学”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是中国新闻教育面临的课题,而且是地处西部内陆的甘肃高校新闻学教育需研究的问题。[4]

1.重视应用技术,为学科发展打牢基础。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生来讲,有关传播科技的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除计算机以外的各种现代传播科技知识,以网络传播为中心的各种现代化电子传播、出版技能都尽可能增强。

2.重视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师资队伍。新闻学是应用性学科,鼓励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并为此提供相应条件,在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中提升自己,打开国际化视野尤其重要。

3.加大新型实验设施的投入。21世纪的新闻教育必须有“高投入”的观念,要购置比较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令这个世界充满生机和风险。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不断翻新的信息技术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益,人们对“技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性。“技术崇拜”已成为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现实。数字化语境中高校新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丰富与创新已经跨上了时代的战车。[5]

四、关于传媒专业就业的思考

传媒专业是高校教育的“热门”,学生就业的“冷门”。据教育部新闻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李良荣统计:“目前传媒专业在校本科生有16万,四年之内就可以把媒体现有的记者、编辑都挤走,如果加上硕士、博士,则高达25万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6]这种情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改变,其中原因值得深入思考。

1.当前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人才培养重宣传轻市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传媒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宣传意识和宣传技能,而在教导学生如何服务受众、如何培养市场意识方面则有很大不足。随着传媒逐步走向市场,未来的传媒人才既要懂宣传,又要懂市场,懂得适应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目前高校传媒教育在传媒人才市场化生存能力培养方面才刚刚起步。[7]

(2)人才培养目标过窄,随着制播分离、采编与发行脱钩等政策的实施,未来传媒的外延会大大扩展。新的传媒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应该如何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是未来传媒教育必须严肃思考的一个问题。[8]

(3)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实践需要。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媒体更多地将作为一个信息提供单位而存在,现有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的界限将日益模糊,“全媒体”将日益成为传媒的主流。

2.创意型传媒人才培养的路径。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阶层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意阶层”的概念,[9]他认为除了劳动者阶层、服务业阶层以外,一个新的阶层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创意阶层。传媒产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人才是创意阶层的重要组织部分。传媒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创意型传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传媒教育如何改革将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结合中北大学传媒人才的培养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创意型人才应该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思维。传统教育模式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强调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在无形中就把书本经典化、神圣化了。这样的培养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不敢怀疑书本,不敢质疑权威,缺乏打破传统的勇气。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10]对于以创新为动力的传媒产业而言,创新精神与创意思维显得尤为可贵。

(2)重视通识教育,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弊端日益突出,许多高校都开始着手调整培养方案,开始注重“通才”教育。具体到创意传媒人才培养,美国传媒人才培养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美国新闻学院75%的课程是通识教育的内容,其培养的目标就是不想划出任何特别领域,所有学生将成为传播“通才”。反观国内的传媒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仍然过“专”,如首都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30.4%,专业基础课占10.5%,专业核心课占13.6%,专业方向课占31.2%,实践类课程占14.3%,通识类课程所占比例偏低,专业类课程所占比例偏高。[11]首都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在国内创意人才培养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未来的改革中应该进一步加大通识类课程的比例。

(3)开门办学,为学生搭建实践交流的平台。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钱伟长先生在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一直秉承“拆除四堵墙”的教育理念。所谓“四堵墙”,是指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其中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就是要求人才培养要开门办教育,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实践平台。

(4)培养学生掌握跨媒介传播的能力。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两大浪潮的崛起,横跨多种媒介的全媒体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大趋势。全媒体是未来信息产品的传播平台,是传媒人才的工作平台,要想使学生未来更好地完成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必要的跨媒体传播技能。

(5)加快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我国传媒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是起点较低,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试验设备都严重不足。过去教育部规定师生比最高是1∶18,但现在整个新闻传播教育的师生比是1∶32,很多大学甚至高达1∶50。[12]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未来创意人才培养的关键。比如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就聘请了兼职教授十余人。只有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背景多元、从业经历丰富的教师队伍,未来的创意传媒人才培养才能够走上“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大学赴美考察团;陈作平.美国高校传媒教育考察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6):105-107.

[2]季涓.新媒体语境下宁夏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39-41.

[3]田龙过.媒体融合趋势下的传媒教育改革谨防再陷误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4):45-47.

[4]薛实军,任占文,廖高会.高校创意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3-46.

[5]余飞虹.论高校传媒对提升大学生媒体人就业力的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3-96.

[6]李良荣.长期影响新闻教育课程建设的四方面力量[G].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7]马胜荣.如何减少媒体的再培训时间[G].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易华.创意产业勃兴与创意阶层崛起[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45-50.

[9]吴予敏.高等教育的滞后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5-66.

[10]程道才.跨学科设置课程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J].新闻战线,2005(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