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 教学

为了跟上中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步伐,目前师范类院校教育专业的各专业课的教学都做出了相应调整。枣庄学院(原枣庄师范专科学校)虽属本科非师范类院校,但仍保留了部分教育专业,特别是生物教育专业。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我们对相应的专业教学提出改革,本文主要对《微生物学》教学提出改革建议,希望对今后的《微生物学》教学有所帮助。

1 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

第一单元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

本章是中学生物学的开篇,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两节内容。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重温“巴斯德试验”,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

本章共包括“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四节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在大学教学中已基本包含。

在此列举了第一单元部分内容做对比,由于篇幅有限,其它内容在此不一一列举。

2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方法

2.1 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理论水平。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遗传变异、基因表达的调控、生态分布、分类进化、物种多样性、感染与免疫等;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微生物学在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为全面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将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无论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和前沿性。

中学第七册(上)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分别探讨了三大微生物类群――病毒、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使学生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个初步了解,此部分内容在大学课程《微生物学》的“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等章节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讲解。此外,中学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够从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与医药、微生物与食品等多个方面举例说明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细菌、真菌在生物圈的作用。在大学课程《微生物学》“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及“微生物生态”等章节均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内容的简述,但重点集中在细菌、病毒与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上,至于其它微生物并没有详细、深入、系统的介绍相关内容,在讲述过程中往往被教师简略或忽略了。在大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地去探索“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了解微生物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中学第七册(下)第六章“免疫与健康”介绍了人类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其中人体的免疫功能、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的意义、传染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内容在大学课程《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知识”一章中已有系统介绍。有关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安全用药常识等内容在大学课程中应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因为“传染与免疫”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在《微生物学》中简短的篇幅很难讲清楚,因此建议将《微生物学》“传染与免疫”这一章删除,在掌握微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增开《免疫学》课程。

另外,生命科学飞速发展,有关微生物学的研究更是日新月异,短时期内教材又无法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使微生物的教学具有前沿性,我们的知识才不会陈旧,使学生更容易适应时代的要求。

2.2 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中学新教材中广泛地采用了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通过加强实验和创设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要求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验课程,在高中《生物技术与实践》“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中涉及了大肠杆菌、纤维素分解菌等细菌分离纯化技术,此项试验技术在大学实验教学“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已包含。但在以往的大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很难参与完整的实验环节,实验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与获得、实验试剂的配置等,往往由实验教师完成,学生只是被动地做实验,因此对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动手能力欠缺。因此建议大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适当增加各种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自己设计和进行试验寻找答案。使学生在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培养严谨的课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该学科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广泛渗透到医学、药学、化学、及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微生物学采用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进而使之与药学息息相关,在抗生素、维生素、酶制剂、有机酸、生物制品生产以及药物的微生物学控制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药物生产、检验技术的基础,还在基因工程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当代免疫学的发展现状是其广泛地渗透到医学、药学、生物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其惊人的发展速度,为药学工作者研制更加合理、有效、安全的制剂产品做了充分的准备。

因此,如何围绕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自然成为教学的关键。实验课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面具有理论教学方式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它是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与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2]。

近年来,我们在总结多年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验内容的创新、实验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于现代药学方向的实验教学体系。

1 实验内容的设计

即使进行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包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也离不开最基础的经典方法。从事微生物的研究工作,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即免疫学技术、显微镜技术(包括染色制片技术)、无菌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培养技术[1,3]等。在实验内容上首先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术的实验,同时通过这些基础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的实验技能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如果我们再去安排一些传统的重复验证性实验,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有违教育的目的及社会需求对大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在接下来综合性实验、探索性与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卫生细菌学检查中会布置学生查阅资料,选择感兴趣的适合中药,设计实验并实施抗菌作用定性、定量检测试验,鼓励学生筛选出对常见化脓性球菌或致病性肠道杆菌有抑制或杀菌作用的中药复方,结合药学知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我们有目的的安排一些既贴近我们生活又具有一定探索性的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学生根据某一专题的目的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方法和步骤等进行设计并实施,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这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它弥补了验证性实验的不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

2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果让学生单独完成上述的每一个实验内容,则需要大量的课时和精力。显然在目前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同样的课程要求和培养目标,我们结合PPT在教学方法上力所有突破。首先,我们将基本技能训练与验证性实验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进行验证性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准备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先进行预实验,保证我们提供给学生使用的材料、设备等的可靠性。同时在预实验过程中了解该实验的关键点和整个实验细节,这样在学生实验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指导并发现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操作,让学生在每一个实验之后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4],以问题的形式将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误区提出来供学生们讨论,最后再由老师补充讲解,避免他们重复的走进一些实验误区,比如:通过不断增大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来看清更微细的结构;擦拭油镜镜头用大量的二甲苯;消毒剂浓度越高,使用效果越好;干热灭菌的温度越高越好等[5]。让学生在一次实验当中就能掌握尽可能多的东西。

探索性实验则体现“以人为本”。我们将实验室所能提供的所有器材、设备及试剂全部对外开放,并提前告知学生,并让学生们自愿组合,适当的时候老师要从中协调,达到4人为一研究小组并自选组长。每个小组自选实验题目,自己查阅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撰写标准的实验报告,并在实验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验前一周单独找老师讨论实验的可行性。最后进行实验的操作及完成实验报告。通过选题、论题、结题等整个过程的完成,所有参与的学生将会得到一次巨大的提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风,提高了他们的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3 实验考核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考核是作为一种评价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我们认为实验考核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给学生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技能,是否学会了科学研究方法,是否锻炼了科研思维的能力等。

我们在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课之前就公布3-4-3的考核办法,即平时表现及验证性实验占30%,探索性实验的表现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如果学生有新颖的设计和方法则加分。考核方法采取知识考察与实验工作能力考核并重的方式,考核标准以实验态度、操作规范性、熟练性、实验结果准确性及实验数据分析合理性为标准依据,结合实验报告规范性、探索性、研究性等方面评定实验成绩。我们特别突出了创新在考核中的比重,就是为了在实际学习中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

以上是我们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做法,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使学生在本课程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训练,在实验中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为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一定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官妍,程惠娟,汪长中,等.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80-982.

[2] 季淼,叶明,杨柳,等.工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77-979.

[3] 李宝盛,刘阳,王海洪.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初探一基础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结合.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167-169.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第3篇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西医学基础课程, 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必修医学课程。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根据中医院校微生物学课程学时短、学生基础医学知识薄弱的特点,我们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中医中药的新进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综合分析、勇于创新的能力,为祖国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的发展,为中医药未来教育的开拓创新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1 密切联系中医药专业特色,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

现代微生物学教科书往往强调微生物的发现和应用。但在世界医学史上, 人痘预防天花, 汤飞凡教授培养成功的沙眼衣原体等,都证明了中医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久。这些医学上的光辉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医学科学的古老和灿烂,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励学生自发地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中医与西医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系统,但某些中医理论与微生物学理论具有统一性。如中医“邪正发病学说”、“阴阳对立统一学说”与医学微生物学微生态平衡、免疫功能稳定平衡方面存在着一致性,它们都是把各自体系内各种构成要素之间动态变化的平衡与非平衡关系及其状态作为判断其是否正常的主要依据和标准[1]。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将正常菌群、条件性感染的关系与中医药学研究结合起来, 依据微生态学和免疫学原理,从人体内环境和微观物质变化的角度, 以人体微生态及免疫功能的平衡和非平衡的关系加以阐释,从微观层面揭示“邪正”发病学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规律, 逐步提高学生对“阴阳对立统一学说”及“邪正发病学说”等中医理论的认识水平,促进中医药与现代多学科研究的结合与发展, 引领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发掘祖国的中医药宝库。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医药学校学生专业课程多,学业繁重,而微生物学学时短,内容庞杂,容易混淆,难以记忆。有些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有些人忽视微生物课程的重要性,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因此,我们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素质教育,结合中医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行启发式教学,即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2]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1 “问题法”的应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学是提问的艺术,如果被提问者不断思考“好”的问题,就可以被教师引导着自己发现真理。课前提出问题引出新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课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如在消毒、灭菌一章先提问“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 并结合中医药发展史,介绍中国古代的雄黄散水调剂涂抹五心等多种消毒、防疫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提问“我国能否发掘中草药消毒剂制剂?”引起学生对中医药研究新趋势的关注,加深对消毒防腐剂的认识。

2.2 教学中应用“形象法”,抽象的内容易于理解

医学微生物学形态、机能方面的内容繁多,比较枯燥,较难理解。我们除了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以外,还利用计算机制作了大量的幻灯片,添加多种多样的图片、多媒体动画和录像等素材,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更解决了抽象内容形象化的问题,促进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强化了教学效果。如讲到结核分枝杆菌时,形容它“又懒又馋,顽固多变”,生动的描述出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细菌的遗传变异等难以理解的章节则多用动画的形式表现,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2.3 应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对于微生物学某些容易混淆的重要内容,如细菌的芽孢和真菌的孢子,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等,引导学生列表比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培养他们综合分析的能力。

2.4 “举事例”引起讨论

由于微生物学内容繁杂,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故学生往往难以理清头绪,系统全面的把握要点。据此,我们引用临床病例及历史资料等,启发学生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如讲到霍乱时,先介绍“某地发现数名无痛性腹泻患者,并伴有喷射性呕吐,初为黄色稀便,迅速变为米泔水样便,病人面颊凹陷,皮肤弹性差。”请学生讨论如何进行微生物学诊断,需要和哪些微生物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鉴别。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利用实验教学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增强基本技能的培训,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

医学微生物学需要借助显微镜和多种实验来讲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我们根据中医药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时相对少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如在做细菌接种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培养基,熟悉药物配制的环节,并用他们接种培养的细菌进行后续的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并且培养起他们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3.2 贴近中医药专业,改善实验内容

我们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增加了中药抗微生物等部分的实验内容,一方面巩固微生物学细菌生长的理论知识,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涉猎体外研究中医药抗菌作用的实验方法,为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做好了准备,为今后中医药在新时期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促进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微生物实验所使用的细菌都是活的培养物,同一批学生的实验结果常常出现差异,导致有的学生难以判断,无所适从。抓住这种现象,我们培养学生用好奇的眼光观察结果,以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判断、记录结果,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分析结果。如革兰氏染色实验,引导学生在染色过程中观察每一步添加工作液后细菌涂片的颜色,并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请各小组进行讨论,充分激发同学们对微生物世界好奇与探索的热情,自主分析问题,主动寻求答案的精神。

4 结合中医药及微生物学的新应用、新近展,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创新精神

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介绍学科的一些新近展,紧跟科研的最前沿,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路,并培养了其不拘泥于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敢于怀疑和批判,敢于提出新认识和观点的创新精神。如在讲授病毒的防治部分时,介绍2003年SARS疫情中大显神威的中医药抗感染,提出中西药有机结合治疗模式的趋势;介绍微生物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启发学生利用微生物的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进行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

医学微生物学虽然建立在西医理论基础之上,但与中医药有着交融的方面。根据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必然借鉴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体系。中医药院校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需要紧密贴近中医药专业的发展趋势,将微生物学和中医药学科理论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吸收和学习医学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精神。21世纪中医药人才的素质培养受到众多教育学者的关注,当前我国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的呼声愈来愈高,如何培养新型的中医药人才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庆生, 生命科学与中医药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200~207, 240~246, 256 ~258.

[2]宋波, 周春辉,侯力,等. PBL 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 ,25 (1) :79.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第4篇

1 重视并讲好绪论

绪论课教学是引导学生步入微生物课程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一门课程的窗口,通过绪论学生知道该 “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同时在绪论部分教师和该学科给学生留下了第一印象,这种印象的好坏会影响到教师今后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绪论教学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绝不能马马虎虎,轻视此部分内容,相反,教师应努力在绪论部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绪论部分,教师要介绍什么是微生物和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研究方法及微生物学发展史等,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明确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方法,强调学生要按时到课,课堂上认真听课、记笔记、及时复习、预习、按时上交作业、对相似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等,例如可以对各种球菌或引起腹泻的细菌进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等各方面的对比分析,从而掌握其异同。提醒学生教师课堂上会经常随机提问,检查教学情况,严格要求和约束学生,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强调实验课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1.2 举例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一些极端环境生长的细菌,例如厌氧性嗜热菌可在300℃下生长,一种芽孢杆菌的芽孢可在-250℃下存活三周,抗辐射微球菌抗辐射能力特别强;举列说明微生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微生物农药既可以杀灭病虫,又可以使植物无农药残留,使人们真正吃上绿色食品、放心食品;介绍弗莱明等科学家从青霉菌中发现和提炼青霉素并在二战中挽救无数伤员的事例,启发学生要善于抓住偶然的现象来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详细介绍我国著名学者汤飞凡发现沙眼病原体的感人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他曾经把沙眼衣原体先后两次接入自己的眼中,造成人工感染,四十多天后才采取治疗措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分离培养出沙眼病原体的伟大科学家。这些举例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

1.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讲述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时,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尸体和垃圾为什么会腐烂?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酸奶中含有什么细菌?喝酸奶有什么好处?林黛玉、茶花女死于什么病,凶手是谁?乙肝和艾滋病是如何导致的?”等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大部分微生物对人类是有利的,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2 重点内容开展PBL 教学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学生对相似的知识点容易混淆,难以记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PBL 教学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2.1 PBL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首先,依据教学任务和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应该把握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寻找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可讨论性以及具有启发性的案例,便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例如化脓性细菌、结核分枝杆菌、肝炎病毒、破伤风梭菌等,典型病例能使学生在讨论后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那些症状不典型的病例会使学生考虑太多的疑似病例,在不同疾病的相似症状上纠结,分不出所以然;其次,选取案例还要具有前沿性,能够反映出教学的新知识、新动向;最后,根据案例选取合适的问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选择和临床紧密联系的关键知识与较难理解的知识,对此提出问题。

例如我们设计了“破伤风梭菌”的PBL案例:某男,30岁,左脚在建筑工地被铁钉扎伤,当时简单自行包扎,一周后病人出现漏口水,易激动,大量出汗,随后出现角弓反张,苦笑面容。我们提出以下问题:“根据病例病人最可能患什么疾病,感染了什么病原体?该病原体的形态特征是什么?该病原体的致病条件是什么?什么样的伤口易患该病?该病原体的感染途径是什么?吃进该病原体会不会患病?为什么?该病原体产生的致病物质是什么?该病原体的致病机制是什么?如何防治?如果你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病人你该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病例和问题设计,把患者的体征、病史等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不仅了解了破伤风梭菌的基本知识,而且了解了破伤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等知识,病例还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设计完病例后,提供给同学们参考书目和网址,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锻炼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综合各种信息和资料解答问题并提出病原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在对问题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找出案例中的不明问题,提出假设,归纳整理问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把病历资料提前1~2周发给学生。

2.2 课堂讨论与总结

首先,分小组进行讨论前, 尽量保证每一位同学在这之前对病例都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否则课堂上才看书或资料了解问题,势必影响组内其它同学,影响整个小组讨论的进程。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随机推举一个代表对病例进行讲解并回答有关问题,组内其他同学可帮助补充和修正,或提出异议。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 对发言不积极的同学要进行鼓励, 并与他们谈心交流,找出他们不爱参与讨论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勇敢的参与进来。如果问题比较难, 学生解决不了, 此时教师可适当介入,启发和引导学生寻找支持疾病诊断的最有力的证据,避开那些非重要问题的困扰, 如果仍不能解决, 由教师帮助分析,给出正确的诊断和诊断依据,剖析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最后,教师给予总结,梳理本节课所讲解的具体内容,对该病原体给予全面的总结分析,并重点讲解最重要的和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思路,此过程是对阶段学习质量和效果的一次提升。此外,教师可以对学生点评和鼓励,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点评,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意识得到提高。

3 增加学科前沿进展,激发学生励志图强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和卫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际卫生组织非常关注食品微生物污染问题,食品微生物检验成为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应注意的问题入手,来探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和技术,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1、操作人员的选用和操作要求

实验室应当聘请具有一定微生物学资质的人来操作,并且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要求其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强烈的质量意识,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困扰。

操作要求:(1)操作人员牢记无菌观念,整个过程要求无菌操作,严格按照 GB/T4789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操作。(2)用无菌工具无菌操作取样。(3)按照 GB/T4789标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

2、设施设备的放置环境

实验室应当具有适宜微生物检验进行的设施设备条件,包括检测设施及辅助设施,并且要特别注意特殊的设备要在特殊的环境下放置和操作。

3、各种设备及药品的正确配置

(1)培养箱、水浴锅 、于热灭菌箱和高压灭菌锅的安装要求:①在首次安装时要校对温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②记录以上设施其温度稳定性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③要求定期对以上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④最好是使用感应器来对运转循环情况进行控制和监控。

(2)药品配置:①培养基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121℃灭菌15分钟。②部分培养基如胆硫乳培养基则需采用煮沸灭菌法。③对于热敏感的培养基采用膜过滤法。

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并且样品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以防止样品受到外源性污染和细菌的生长。采样用具及包装物必须是灭菌的。在样品的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防止外来物的污染。采样后,应将样品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运输时应保持样品完整。一般不应超过3小时。如不能及时运送,应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贮存。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和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有以下几类 :

1、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验。(1)细菌总数又被称为菌落总数,指食品及生活饮用水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培养后,所得 1g或1mc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个数,是判断食品及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2)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h后能发酵乳糖、产配、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其主要来源于人和牲畜的粪便,所以研究中经常采用粪便污染指标菌来评价生活饮用水及食品的卫生质量。

2、对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在GB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中,已明确规定某些微生物的数量,所以我们除要检测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MPN)的测定外,还有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

多年以来,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通常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法,共需2—3d才能完成。近几年各国的许多机构和学者都致力于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已改进和开发了一些快速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提高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其中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电阻抗法。其原理是细菌在培养基内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将会使培养基中的火分电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其能增加培养基的导电性,从而使阻抗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的电阻抗变化情况来判定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特性,即可检测出相应的细菌。该法已用于霉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检测。

2、采用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所以根据其特性来选用相对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并记录反应的结果。如美国3MPetiffilmTM微生物测试片可分别快速测定细菌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其又包括两种技术:(1)核酸探针技术。根据碱基互补的原则,用特定的方法测定标记物。(2)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其原理为通过加热使双链 DNA经裂解成两条单链,成为引物和 DNA聚合酶的模板;然后降低温度,使寡聚核苷酸引物与 DNA分子上的互补序列退火。一般情况下退火温度越高,扩增特异性越好。

4、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和抗体的技术。其有三种技术:(1)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IFA),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是在检样上直接滴加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经洗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间接法是在检样上滴加已知细菌特异性抗血清,待作用后经洗涤,再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2)免疫酶技术 (EIA),其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结合,是一种新颖且实用的免疫学分析技术。通过共价结合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酶标抗原或抗体,或通过免疫方法使酶与抗酶抗体结合,形成酶抗体复合物。(3)免疫磁珠分离法 (IMS),即应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用一个磁场装置收集铁珠。

5、采用仪器法。(1)微型全自动荧光酶标分析仪(Mini—VIDAS),其主要采用具有优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酶联荧光技术(ELFA),所测的荧光与抗体中抗原的含量成正比。(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 (Vietk—AMS)。其可以同时对60-~480个样品进行分析,并且鉴定时间只需 2~3h,这是效率非常高的一个检验系统,并且也是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在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时要遵守职业道德,严谨科学态度,注意各个环节来确保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为食品卫生和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会是:(1)采用快速和大批量的检验方法,来提高检验效率;(2)形成标准化的实验条件;(3)提高和保证检验的精度和灵敏度。

参考文献:

[1] 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