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

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

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烤烟;连作障碍;种植模式;合理施肥

中图分类号 S156;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199-03

Advances in Adjust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Succession Cropping Obstacle of Flue-cured Tobacco

ZHAO Song-hui CAI Kai-xuan LIU Hong-yuan SHI Li-sen CHEN Ji-feng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Flue-cured tobacco succession cropping problem has been draw great attention of many people,based on many researches,the mechanism of succession cropping obstacle of the flue-cured tobacco was discussed,it mainly included the microbial population in the soil,soil nutrient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y and the toxic effect,the adjusment measures of succession cropping obstacle were mainly discussed in the reasonable planting patterns and the way of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of flue-cured tobacco,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lue-cured tobacco succession crop area.

Key words flue-cured tobacco;succession cropping obstacle;planting pattern;suitable fertilizing

作物连作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农业种植现象,烤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连作面积已达28%以上[1],而目前,有些地区烤烟连作面积达50%以上。而烤烟又是一种忌连作的作物,烤烟连作会对烟叶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主要表现为产量降低、烟叶品质下降、病虫害加重等[2]。烤烟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烟草工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解决烤烟连作障碍的问题迫在眉睫,已有不少学者在烤烟连作障碍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对有关防治措施概述如下,以为推动我国烤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连作障碍产生机理

随着烤烟连作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倍受人们的关注,对于烤烟连作障碍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认为,烤烟根际微生态失调是引起烤烟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3],根际微生态即植物―土壤―微生物等不同单元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特殊系统[4]。研究表明,连作烤烟根际微生态有明显变化,主要与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比例、土壤中的酶活性、自毒作用等方面有关[5-7]。

1.1 微生物数量变化

随着烤烟连作年份增加,连作烟田微生物在数量方面发生了变化。对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烤烟连作年份增加,对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影响较大[8],细菌等有益菌群的数量减少,真菌等有害菌群的数量增加[9-10]。张 翔等[11]的研究也表明,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呈减少趋势,而以腐霉为代表的真菌等有害菌群数量增加。细菌型土壤是土壤质量良好的一个重要指标,真菌型土壤是地力衰竭的标志[7]。随着烟田连作年份的增加,细菌型土壤转变为真菌型土壤,对烤烟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是,连作年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比较复杂,有研究表明连作5年之内的稻田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没有明显差异,而10年以上者则明显减少[12]。

1.2 土壤养分比例失衡

对于烟草连作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连作会造成土壤中养分比例失衡[6],连作会造成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在土层中的分布趋于失衡[13]。烤烟连作1~2年的烟田土壤养分与正茬比较变化不大,而连作2年后,土壤中全氮、速效钾含量减少,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下降[14]。

1.3 土壤酶活性变化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酶的活动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和养分形态的转化,调节土壤养分对植物体的供给状况,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情况。对于连作烟田的土壤酶活性变化已有不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连作烟田土壤酶活性的趋势,研究对象主要是脲酶、中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15-18]。张 翼等[17]对连作烟田土壤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随连作年限的增加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显著增强。众多研究表明,连作1年的烟田土壤酶活性最高,而后,随着连作年份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不同的酶其变化趋势有所差异[16,18]。但有研究认为,烟草连作不会对旱地[19]和稻田[8]土壤酶活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连作造成土壤养分失衡、酶活性降低、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等是造成烟草连作障碍的首要原因,而且各个因子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了解决烤烟连作障碍问题的复杂性,所以对于造成烟草连作障碍的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较常用的轮作和间/套作以及合理施肥等措施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完全解决烤烟连作障碍问题,并且,土地资源有限,实现轮作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探索高效可持续的解决烤烟连作障碍的方法仍是一个艰巨任务。不过利用微生物制剂改良土壤微环境,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土壤微生态环境,从而解决烤烟连作障碍问题是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对于微生物的筛选与改良就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并且,在有益微生物的应用方面,以何种形式施入连作烟田及相应的配套技术,也有待研究。

3 参考文献

[1] 姚槐应,何振立,黄昌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微生物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 2):51-54.

[2] 时鹏,张继光,申国明,等.烟草连做障碍的症状.机理及防治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20- 122,124.

[3] 石秋环,焦枫,耿伟,等.烤烟连作土壤环境中的障碍因子研究综述[J].中国烟草学报,2009,15(6):81-84.

[4] 申建波,张福锁,毛达如.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2):232-240.

[5] 刘巧珍,郭芳阳,吴照辉,等.烤烟连作土壤障碍因子及防治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87-90.

[6] 姜超英,潘文杰.作物连作的土壤障碍因子综述[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3):26-28.

[7] 张继光,申国明,张久权,等.烟草连作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11,32(3):95-99.

[8] 何川,刘国顺,蒋士君.连作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4):658-663.

[9] 王茂盛,姜超英,潘文杰,等.不同连作年限的植烟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33-5034,5052.

[10] 岳冰冰.烤烟连作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11] 张翔,范艺宽,毛家伟,等.不同种植制度和施肥措施对烟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4):208-212.

[12] 胡汝晓,赵松义,谭周进,等.烟草连作对稻田突然微生物及酶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7,21(5):494- 497.

[13] 何琳,娄翼来,王玲莉,等.烤烟连作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8(8):115-116.

[14] 王连君,谷思玉.烤烟连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烟草科技,2004(9):40-42.

[15] 丁海兵,郭亚利,黄建国,等.连作烤烟不同粒级土壤酶活性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5(5):13-14.

[16] 李鑫,张秀丽,孙冰玉,等.烤烟连作对耕层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土壤,2012,44(3):456-460.

[17] 张翼,张长华,王振民,等.连作对烤烟生长和烟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211-215.

[18] 古战朝,习向银,刘洪杰,等.连作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动态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5):508-513.

[19] 盘莫谊,张杨珠,肖嫩群,等.烟草连作对旱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30(3):295-297.

[20] 郭亚利,李明海,吴洪田,等.烤烟根系分泌物对烤烟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3):458-463.

[21] 陈冬梅,杨宇虹,晋艳,等.连作烤烟根际土壤自毒物质成分分析[J].草业科学,2011,28(10):1766-1769.

[22] 晋艳,杨宇虹,段玉琪,等.烤烟轮作、连做对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267-271.

[23] 朱学文.烤烟轮作在烟草生产中的作用[N].云南科技报,2006-05-25(7).

[24] 贾志红,易建华,苏以荣,等.烟区轮作与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比较[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7):1578-1585.

[25] 段玉琪,晋艳,陈泽斌,等.烤烟轮作与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比较[J].中国烟草学报,2012,18(6):53-59.

[26] 贾志红,易建华,苏以荣,等.烤烟连作与轮作土壤养分差异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5):1784- 1788.

[27] 周兴华.烟稻轮作与烟草土传病害发生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烟草,1993(2):39-40.

[28] 黄光荣.不同轮作方式对烤烟病虫害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9(5):40-42,50.

[29] 赵会纳,雷波,王茂盛,等.不同轮作模式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7):63-66.

[30] 徐硕,谭效磊,杨举田,等.烤烟套种甘薯综合效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6,39.

[31] 刘剑,侯跃亮,王乐三,等.烤烟地瓜间作模式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7,28(1):40-42.

[32] 刘丽芳,唐世凯,熊俊芬,等.烤烟间套作草木樨和甘薯对烟叶含钾量及烟草病毒病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238-241.

[33] 唐世凯,刘丽芳,李永梅,等.烤烟间作草木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5):14-18.

[34] 王树会,纳红艳,陈发荣,等.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品质及土壤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4):110-114.

[35] 唐莉娜,张秋芳,刘波,等.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烤烟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动态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260-265.

[36] 武雪萍,钟秀明,秦艳青,等.不同种类饼肥与化肥配施对烟叶香气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6):1196-1201.

[37] 平丽.微生物肥料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综述[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1):41-43.

[38] 董艳,董坤,林克惠.微生物肥料对几种烤烟病害及烟叶含钾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7,(1):189-192.

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第2篇

创造性问题解决顿悟问题抑制解除问题解决主要有两种类型:常规问题和创造性问题。常规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是渐进式的,个体可以根据问题的初始条件以及原有知识经验,不断缩短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距离,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则是跳跃式的,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初期往往会陷入僵局,感到无所适从,经过一段酝酿之后,个体通过克服思维定势,对问题情境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后,突然意识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或思路。探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揭示出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内部机制,可以指导问题解决的教学,并为改善和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顿悟问题及其解决

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对创造性的顿悟问题的正确解决率较低,学生总是长时间纠结于以问题本身所提示的表面表征的问题空间进行探索,不能离开问题表面的限制。这是因为顿悟问题解决是一种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不能够用常规方式解决,物体的传统优势功能使得个体难以思考其它新功能。因此,顿悟问题解决需要解决者打破常规思维定势,摒弃物体的传统优势功能来使得问题得以解决。在常规的、结构良好的问题解决中虽也有顿悟的出现,但是顿悟更多的光顾结构不良的问题的理解与解决过程。

二、眼动分析法在创造性的顿悟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眼动分析法是顿悟问题解决研究的一种独特研究方法。主要是给被试以视觉形式呈现问题,在被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眼动仪记录他们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眼动轨迹。通过眼动分析法可以获得问题解决时的许多重要数据,如注视位置、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回视、眼跳等。眼动数据可用于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心理加工问题。

我们认为,眼动追踪对于了解基于问题解决范式的实时加工是非常有效的。与其他方法相比,眼动测量为研究问题解决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相对自然的即时测量方法,以及在问题解决的开始和最后时间内问题解决者注意的转移位置,以供实验者进行延时的分析,而且它提供了一个比问题解决时间、正确率等更具有生态学效度的变量。

三、创造性的顿悟问题解决的抑制解除机制的眼动研究现状

表征变化理论(representational change theory)认为,问题解决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形成了不合适的初始表征,由此导致在解决问题时遇到障碍。Knoblich等人进一步完善了表征变化理论。主张问题解决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顿悟是由于他们变换了对问题的初始表征。对于障碍如何克服提出了两种机制:抑制解除(constraint relaxation)是克服障碍的其中一种机制,抑制解除并不是故意的或自愿的,而是个体对持续的失败的一种心理反应。

许多研究者采用眼动分析方法对抑制解除机制进行了研究。Knoblich等人采用火柴棒算式问题的研究发现,与不成功的问题解决者相比,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在解题的过程中,注视点有较大的跳跃,他们会逐渐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先前被忽视的关键信息上来,对问题空间形成新的表征,产生对整个问题情境的顿悟,使问题得以解决。Grant和Spivey采用肿瘤问题的研究发现,成功解决问题者在最后30秒对皮肤这一成分的注视时间更多,将解决者的注意转移到关键成分(皮肤)。Jones采用停车场问题的研究发现,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在顿悟之前较多地注视了对顿悟起非常关键作用的停车场的右面12个格的区域。姚海娟和沈德立采用火柴棒算式问题的研究发现,启发信息促进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表征从数值表征转变到符号表征,从而成功地产生了顿悟。综上所述,研究者们发现,顿悟问题的成功解决依赖于问题解决者对关键成分的更多关注,这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问题表征。

四、引导学生解除抑制以提高问题解决的策略

1.克服问题所提示的表面表征

正如Simon所说,正确表征问题就等于完成了问题解决的一半。顿悟问题通常在构图、字面及物体使用功能上使学生受到抑制,如九点问题设置一个3×3的九点矩阵,学生容易将连线局限于这九个点构形的正方形框内,硬币问题容易让学生局限于两个硬币在二维平面中边缘的解除,而不能跳出来进行三维空间中硬币面与面的接触,T puzzle问题使得学生总是尝试将不规则的木板拼成长方形,这是受到T型形状的限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接触表面知识的抑制,加快形成问题的正确表征。

2.通过想象来克服问题情境的抑制

当问题解决遇到了障碍时,个体要充分发挥想象功能,重新想象出另一种可能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教给学生通过想象创设更多问题情境的方法,以使学生尽快转换到正确的问题空间中进行探索。

3.在问题空间不断进行可能解决路径的探索

在问题空间中加快探索是学生尽快得到抑制解决的关键。因为只有在最初的问题空间中快速探索,才能尽快发现此空间中是否有可能的解决路径。如果在问题空间中探索失败,学生才会重新开始进行问题表征。因此,加快问题空间中可能解决路径的探索,有助于学生的抑制解除和重新表征。

参考文献:

[1]Knoblich,G.,Ohlsson,S.,&Raney,G.An eye movement study of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Memory & Cognition,2001,29(7):1000-1009.

[2]Grant,E.R., & Spivey,M.J. Eye movements and problem solv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4(5):462-466.

[3]Jones, G. Testing two cognitive theories of insigh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3, 29,(5):1017-1027.

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课堂;让学于生;动态问题

运动型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探索在运动过程中动点的运动路径是运动型问题的考点。由于动点运动路径往往不明晰,所以对任何一个年级的学生来讲都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题目的难度系数加大更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障碍,所以寻觅通用的方法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的认知结构里,他们更喜欢接受静止的事物,所以我们需要赋予学生“以静制动”的思想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即交给学生通用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将处理起来有难度的动态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静态问题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办法,教师的教学智慧正在于此,不是讲解一个题目,而是交给一种方法,用“解决方法”开启学生的智慧,学生才能透过一棵树看到一片森林,这样的数学学习才会是轻松和快乐的,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让学于生。

动态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个数学难点,学生解决起来要么无从着手,要么丢掉答案,鉴于学生学习动点问题的障碍,我采用“让生于学、先学后教”,借助微课、几何画板、学案的形式展开,转变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通过改变教育形式展开动态问题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效率变高了。

一、在预习课中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引领学生自学

通过微课制作,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这是本节课让学于生的开端。作为数学教师,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数学看数学,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好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好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一个增长点。只有源于学生内在的激发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做到让学于生,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列为课程目标。随着生态课堂的提出,当翻转课堂步入人们的视野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界又一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改革已然拉开了序幕。通过微课的设计拉开动态问题的研究是符合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理认知的,它会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动态型问题微课设计:(时间10分钟)。

教师微课旁白:

“同学们好,数学因为运动才充满了活力。动态能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这类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在解答时我们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审视问题,把握图形运动、变化的全过程,认清变化过程中的本质,抓住运动中不同阶段中的临界情况,将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在解答时,我们常用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

同学们是否听到了几个关键句: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审视问题、抓住运动中不同阶段中的临界情况、将动态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接下来,我们用“以静制动”的思路来解决这类问题。”

呈现一道经典例题:(线段中的动态问题)。

如图,已知A、B、C是数轴上的三点,点C表示的数为6,BC=4,AB=12。

(1)写出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

(2)动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M为AP的中点,点N在线段CQ上,且CN=CQ,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①数轴上点M、N表示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

②t为何值时,原点O恰为线段PQ的中点?

(本题的关键点是点P、点Q都是动点,此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以及线段的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学生要考虑各种情况,不要漏解。)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搭设桥梁,通过教师这座桥梁,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主动学习。而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通过适当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课前的有效设计,让学生大胆地走进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和思考,通过自主学习这条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在微元素流行的今天,我们要把握好微课的目的,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翻转课堂的前提下,教师要用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和谐中逐渐提升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最好的一种改进,适合当下教育的发展,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通过微课的观看,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学动态问题的解决关键――动中取静,化难为易。让生于学,体现生B数学课堂的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二、课中通过几何画板和学案让学生自主探究,引领学生自悟

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学习行为,全校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转变教学方式,使“以学定教”形成共识,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帮助学生认同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堂中通过观看微课,采取学案的形式展开,实现如下的生态课堂构建的目标:①以学定教,先学后教;②先独后合,先练后讲;③自主学习,自主探究;④合作互助,展示质疑;⑤多学少教,保障时空;⑥精讲精练,思维高质;⑦当堂检测,补偿提升;⑧释疑建构,总结提炼。通过上述方式实现让学于生的生态课堂的教与学的目标,让课堂上的师生激情昂扬、活力四射。教师应关注到学生全体,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价值。

1.例题探究

如图1,一副三角板的两个直角重叠在一起,∠A=30°,∠C=45°,COD固定不动,AOB绕着O点顺时针旋转α°(0°

(1)若AOB绕着O点旋转到图2的位置,若∠BOD=60°,则∠AOC=?;(2)若0°

铺设台阶,先研究如下的问题。

两块三角板FOE、MON如右图放置,直角顶点重合于点O,将30°、60°、90°这块三角板固定不动,另外一块45°、45°、90°的三角板绕着直角顶点O逆时针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找出边MN与FOE的边垂直的情况,MN与FOE的边平行的情况。

探索:

几何画板呈现,学生通过转动手中的两块三角板来寻找答案,并将结论的各种情况画在备用图上。

备用图(为学生提供如右图式的八个直角三角形)

设计反思:

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主要因素是学生自我的不断内化,不断吸收,不断创新,只有学习个体积极主动的学习才会积极主动的思考,才会在不断的认知和冲突中不断地形成思维障碍,进而又不断克服障碍,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内化的有效过程。自主学习表现在学生具有积极的求知欲,主动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索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观念。在教学中只有树立正确而科学的教学理念,给更多学生动手的机会、参与的机会,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喜欢的,更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让学于生,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既学习了数学,又发现了数学,既增长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

要知道数学知识本身是严谨的,但数学课堂结构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探究的情境,而不是古板地再现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延伸拓展

(1)如图5,点A在线段DB上,在线段DB的同侧做边长分别为1和4的等边ADE和等边ABC,连接BE,CE,ADE在绕点A顺时针旋转的过程中,求BCE面积的最小值为多少。

(2)如图6,边长为1的正方形AEFG的边AG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的边AD上,连接BG,DG,正方形AEFG在绕点A顺时针旋转过程中,BDF面积的最小值为多少。

设计目的:

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理念渗透,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甚至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在自我向好愿望的激发下,学生更希望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现自己,证明自己。作为数学教师,要深刻的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设置有一定思维难度、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题目,这才是真正的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力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更应该在题目给出之后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协作的方式,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获取知识,听到同学们讨论的声音。这样的课堂既有学生的独立自主,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勇气不断增强,在学生求知欲不断激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波利亚曾经指出:“学生的数学思维只能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而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助产婆 ’的作用。”让学于生的数学课堂,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让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过渡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这比教师直接将知识倒给学生更有效果,对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起到启迪和开拓的作用,在无形中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3.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外延伸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微课、几何画板对动态问题进行温故知新后的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外延伸,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并用自己的Z言表述自己的收获,这些都是对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一个很好的训练。

更多的时候,教师可能更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注重对例题的选取,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情况的知晓。在本节课知识探索过后,学生已经对动态问题有了一定的掌握,首先,在小结部分,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总结,关注到不同学生的总结情况,而不是教师一言堂的代劳。其次,我们在下课前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完成当堂检测环节,教师事先要设置好典型性的检测题目,选题时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习题中要设置和本节课知识点紧密相扣的题目,当堂检测,这样就可以利用较短的时间真实而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一个过程,很多时候随着课堂小结的结束,一堂课就画上了句号,殊不知课后的思考环节更是对学生思维提升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用心的设置一道延伸拓展的题目,使学生的思维不因为课堂内容的结束而然而止,学生的思维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应处在积极的状态中。当然这道题目的设置需要教师纵观一堂课的全局,事先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切实的数学题目。

改变思路,改变观念,是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的根基,只有教师的意识改变了,才会促进教学实践的不断改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大幅度提高。

设计目的:

数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学生带着恐惧情绪学习,故教师要积极克服学生这种消极的学习状态,通过教育的智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在让学于生的生态课堂中,教师的教育角色是多样的,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伙伴;教师既是教学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让主动探究成为数学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敢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我学习,通过自身的探索思考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慢慢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课后自主复习实现知识的再迁移、再内化

通过教师根据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精心设置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对学习进行有效回顾,自主梳理,知识的再迁移、再内化。

1.点C在射线AB上,点D为线段BC的中点,已知AB=6,以C为端点的所有线段之和为11,求线段BD的长。

2.(南充市中考题)在RtPOQ中,OP=OQ=4,M是PQ的中点,把一个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点M处,以M为旋转中心旋转三角尺,三角尺的两直角边与POQ的两直角边分别交于点A、B。

(1)求C:MA=MB;

(2)连接AB,探究:在旋转三角尺的过程中,AOB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教后反思:

“自主学习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在数学复习课中要倡导“三自六步”生态课堂体系,“三自”,即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探究、课后自主复习。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预习与指导、学习与探究、交流与合作、讲解与精炼、实践与应用的关系。“六步”,即示、导、学、讲、用、练。示――预习汇报,展示成果;导――明确目标,尝试探索;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释疑解难,归纳总结;用――实践运用,检测巩固;联――拓展延伸,训练提高。“三自六步”,内外联动,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主动拓展与提高,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

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第4篇

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流域管理必须以经济手段为核心,并紧密结合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教育手段,以更有效率地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目标.流域污染问题尤其是跨界流域污染问题始终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且不断引入信息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生态学、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资源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框架纳入其中.与空间有关的、区域性的、跨学科的环境问题被认为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但与流域相关的新兴学科,如流域管理学、流域生态学、流域经济学等也都仅处于初创阶段,都未将流域环境和经济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其作用机理及调控措施当前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已进入流域综合治理阶段,迫切需要提出一套系统的流环境经济研究,hohong@cmesoigcn域官理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综合经济手段和政朿.

笔者针对环境经济学在流域这一特殊研究对象的理论需求,分析了流域环境经济学成立的必要性,提出了流域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并初步构建了流域环境经济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1流域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流域是以水为核心,由水、土地、生物等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组成的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为了促进流域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保证流域水资源、7水环境和水生态可持续,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进行流域综合管理已经成为共识.传统环境经济学强调运用税收、投融资、补贴、补偿、价格、产权、奖惩等经济手段,故难以有效解决流域这一特殊的因地域分异性、污染的单向外部性以及上下游和利益群体之间冲突等特征引发的环境经济问题.

11解决流域跨界单向外部性方面的障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流域的核心要素一水资源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不具有明晰的产权或者很难清晰界定其产权,同时对其消费具有非排他性.流域内的每一个涉水主体都受到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驱动,期望尽可能地从公共资源中获更多利益,肆意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或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而流域常常跨越多个行政区,涉及到具有不同诉求的多元利益主体,因而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上游污染呈现出跨界和单向外部性,这种外部性的输出将生产带来的经济收益留在该辖区,而将污染造成的损害成本输出到其他辖区,由全流域来承担,损害全流域的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上游保护水资源的行为产生正的外部效应,由此产生的收益由全社会分享,但会使行为主体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甚至小于私人成本,而消费的非排他性导致搭便车的动机和行为难以避免,使得市场倾向于提供正外部性的行为供给不足,而不论是过度使用还是供给不足,都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由于跨界单向外部性导致流域上下游各主体的成本收益函数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经济手段在解决单向外部性时需要更加严格的条件,实际政策设计以及操作实施也更加复杂,使得传统经济手段是低效率的,实践上也鲜有成功案例.

1. 2解决流域地域分异性方面的障碍

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自组织和自维持功能,呈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其次,流域水资源的状况决定了流域特定的资源环境条件.流域的水量、面积、河网密度和河流形状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空间差异,流域主体功能、7水环境、水生态功能、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上下游间存在/功能不对称”现象,在环境影响和生态服务方面,下游被上游所支配,而在经济发展方面,上游被下游所支配,处于依附地位.

流域系统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性特征决定了流域综合管理目标的多元性,一方面要求重视流域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可持续目标,通过对系统的耗散结构、协同、调控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使流域自维持和自调控作用的发挥在客观上受到系统阈值的约束,避免超出系统承载力的过度开发和人为干预[17];另一方面,又要兼顾由于流域在地理要素、功能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所导致的不同目标诉求,根据流域主体功能、水生态功能和水环境功能等合理确定综合管理目标.因此,流域这种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性特征所导致的多元性流域综合管理目标,使得环境经济手段之间可能会相互抵触、牵制,从而降低经济调节的总体效率,这一问题给传统环境经济学带来了极大挑战.

1.3解决流域各干系人利益冲突方面的障碍

流域环境管理中涉及到多方干系人,而且干系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目前,我国流域环境管理中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加大了各级政府间的成本,而且可能导致不同地区间因经济竞争引发的地方公共政策选择扭曲,也可能使各级政府作为人在行为选择时往往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然而,跨界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以及行政边界下的分散决策,使得流域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变得复杂化.流域环境管理面临利益的分化和协调,不仅要解决一般环境问题中规制者与被规制者的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的博弈,而且要解决规制主体间的博弈.

然而,传统环境经济手段在治理流域污染时,多把治理重点放在微观排污者,而对宏观层面流域上下游各政府间及其与中央政府间理性选择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污染治理信息供给偏差、激励不足和监督缺乏等问题重视不足.同时,传统环境经济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现流域部性内部化还是产权界定,都需要相应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能在分散化信息下良好运作,但流域内相关者间利益冲突所致的信息不对称和地方保护主义,却限制了传统环境经济手段作用的发挥,迫切需要制定超越部门利益的经济手段,以突破限制环境经济手段正常发挥作用的障碍。

综上所述,传统环境经济学对于解决流域环境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流域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跨界外部性、整体性及地域分异性等特征,在当前流域管理体制下,传统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控制手段在解决流域这类与空间有关的、区域性的、跨学科的环境问题时遇到了障碍[5],难以考虑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更无法兼顾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无法满足促进流域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环境经济手段,促进传统环境经济手段之间以及与其他环境管理手段的配合,通过借鉴空间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突破环境经济手段有效发挥作用的各种限制.因此,拓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开展流域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就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流域环境经济学的成立是对传统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补充和拓展,对于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改善流域综合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效果,协调区域内不同行政区间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流域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2.1概念与内涵

环境经济学是环境科学和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二者相互交叉的产物,是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21].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步发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在迅速拓展.流域环境经济学就是随着流域环境资源的稀缺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演化而产生的新领域之一.流域环境经济学以流域这一特定地理单元为研究对象,以环境经济学为基础,综合运用空间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索流域环境管理的机制设计[16]和合理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优化流域环境资源配置,实现流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流域环境经济学本质上是环境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经济学范畴,其既借鉴传统环境:理论和方法,又根据流域特征和流域环境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研究如何突破环境经济手段在流域管理中的障碍,提高流域综合经济管理手段的管理弹性和效率,实现流域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流域环境经济学结构框架见图1

2.2理论基础

流域环境经济学作为应用性的环境经济学分支学科,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视为流域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但流域环境经济学重点是在对各种环境经济手段在流域层面上的针对性、适应性和优劣势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上,构建一套目标一致、相互补充、协同作用的流域综合环境经济手段和政策.同时,根据流域的基本特征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要从理论上研究如何保证流域综合环境经济手段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和运行效率.根据上述分析,空间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相应成为流域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构成.

2.2.1空间经济学

流域既是由分水线所包围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是产业集中、城市发达和人居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由于流域经济具有极点增长、轴线延伸的“点-轴”空间特征,使得沿流域发展的城镇在利用流域水资源的同时不断地向河流排放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水体不仅产生污染,而且随水流方向由上游向下游转移扩散.污染物转移和扩散不受行政边界的限制和人工调控,一方面形成了以沿江城镇增长极为污染源、以干支流为轴线的“源-轴”环境空间分布格局,并且与流域经济发展的“点-轴”空间分布特征相叠力口,加剧了流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流域地理要素分:学的异和功能分异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流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着流域环境经济的空间特征.因此,利用空间经济理论对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建立空间异质下的空间均衡的系统分析框架,优化生态空间分布及其与经济活动开发空间的合理配置等具有重要作用.

2.2.2信息经济学

在我国当前属地化流域管理体制下,资源的有限性和部门利益最大化倾向阻碍着部门之间的协调.地方政府作为理性利益个体,治污政策力度和激励强度要服从于地方收益最大化的理性目标.这使得污染的地方保护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并使流域环境经济手段和政策失效,强烈地约束和影响流域污染治理效果.利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提高流域管理主体信息获取的效率和效果,是防止流域综合环境管理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有效发挥流域环境经济手段和政策作用的前提.因此,信息经济学在流域环境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成为流域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2.2.3行为经济学

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选择行为包括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传统的经济学假设经济活动中的人是完全理性和自利的,是以预期效用最大化做出行为选择,其选择行为是理性行为.但是,现代经济学中逐渐兴起的行为经济学、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等在“有限理性”的行为框架下对“经济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现实中的行为选择除了受到利益驱动,还常常受到人的认知偏好、情感和信息不完全等因素影响而很难达到完全理性,存在着非理性的一面.在流域环境管理中,“公地悲剧”的发生是个体理性行为的结果.个体与全流域环境管理的目标具有不一致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各方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各方在行为达到最优时,常常导致流域管理组织的行为偏离最优点,即个体理性行为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局[25].解决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得各方由目前的完全非合作状态逐渐转向合作,使得他们即使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全流域环境保护的目标.目前,行为经济学在流域环境管理中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必将成为流域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撑.

3流域环境经济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3. 1流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研究系统的整体框架内,使流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优化、相互博弈达到一个可接受的“纳什均衡”,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的流域经济发展模式.流域环境和经济关系研究包括:流域环境经济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复合系统与外部环境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与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响应关系;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模式对流域环境改善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水环境容量的空间分异与生产力宏观布局的协调.

3.2以水资源为核心的流域自然资本的优化配置研究

自然资本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自然资源及其所处的环境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自然资源流和服务流的存量.自然资本的概念体现了经济学中稀缺资源的经济价值.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其未来存量及相应的不确定性是自然资源利用中的重要因素,必须在一个跨期背景下进行研究.水资源是流域的核心要素,因此,流域自然资本的优化配置研究重点除了研究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同时还应包括流域自然资本的评估、投资、管理,自然资本损失的经济评估,以及以自然资本实物量为基础的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和方法、流域生态承载力等.

3.3流域环境管理的机制设计

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调节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流域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对称和分散决策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灵活有效的机制设计(即法则、政策条令和资源配置等规则),约束流域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污染行为;同时,通过有效的激励,改善和提升各利益相关方保护流域环境的意愿,实现激励相容,促使各利益相关方的个体利益和流域环境管理整体利益目标一致,是流域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2M7].流域环境管理的机制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流域环境管理的利益博弈分析、流域环境管理体制与机制设计的方法和模式等,其中涉及到流域环境管理组织的定位、构成、主要职能,流域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合作协商机制、监督机制、资金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的设计和最优化选择等.

3.4流域环境管理手段研究

直接或间接改变利益相关方的成本收益,刺激其保护流域环境成为一种自愿行为[28].遵循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理念[22],进行流域环境管理手段的设计,主要包括:1研究基于法律、行政手段的各种命令控制型政策的效率、效果和实施条件,如排污总量分配要考虑流域的地域分异性,并与各地资源环境容量的特征相结合;@研究基于福利经济学的庇古理论和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科斯定理的经济激励政策的效率、效果和实施条件,如排污收费、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政策等;(四研究环境经济政策之间以及环境经济政策与命令一控制型政策的优化选择和组合问题,如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的联合审批,水权与排污权的联合市场体系与联合交易[29_.

4结语

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第5篇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 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 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偶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a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赢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