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装款式设计分析

服装款式设计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装款式设计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装款式设计分析

服装款式设计分析范文第1篇

1轨道制服创新应用设计的主要内容轨道

制服应用设计创新从风格定位、色彩搭配、材料类型、款式造型、配件装饰等要素展开,服装风格的定位是区别于其他服装的重要依据。服装风格,一方面是指由造型、结构、工艺、面料、色彩等服装的表现方式所综合反映出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认知;另一方面,是在一定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外观效果与内在形制的统一体现,具有一定的可辨认的差别。概括地讲,“服装风格是任何已知时期或文化中服装的主导式样”。根据服装风格的分类进行轨道制服的风格量化,确定鲜明的时代特色。郑州市轨道交通制服的风格定位不仅仅是根据时代潮流、行业标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中原文化的特色,以此体现中原形象;色彩的运用在轨道制服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色彩的设计又存在着一定的发挥空间。遵循基本的轨道制服色彩要求,协调主色调、副色调、点缀色之间的比例关系及构成分布。根据不同色彩带给人的视觉感受(温暖、愉悦、色彩明快)进行轨道制服的色彩设计;不同材料带给穿着者的舒适性和服装的挺括性不同,但通过辅料的调和作用,可设计出不同季节不同作业环境的设计方案;款式造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根据细节进行变化设计;配饰设计样式繁多,可协调服装风格、材料类型进行适当调整。

2轨道制服应用设计要求

2.1结构特征的合理性轨道制服的结构特征

由大量的人体数据分析而来。人体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对轨道制服的结构设计、款式特点等提供重要依据。根据轨道制服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以及现有制服的设计特点进行样本数据的采集,样本对象针对轨道制服各工种人员,根据轨道工作人员静态时测得胸围、腰围、领围、臀围、臂围、衣长、袖长、肩宽等部位数据,根据动态下工作情景测得手臂的活动尺度、头部的活动范围及部分肢体动作的活动范围等动态控制部位数据。根据动、静态下所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由数据初步采集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动态取值范围幅度,确定轨道制服的应用设计特征,其中样本数据部分主要是分析数据采集过程,数据分析中动、静态取值范围是用来分析轨道工作人员活动幅度的覆盖情况,数据分析是确定轨道制服应用设计特征的依据。

2.2轨道制服款式特征的适用性

基于人体工效学的理论依据,分析轨道工作人员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的特征,根据季节变化、工种类别、性别、工作动态对功能性及舒适性的要求,以此确定轨道制服的款式特征要求。轨道制服作为功能性服装一部分应该是大量人体研究的结果,是人体数据的归纳,通过对人体数据的分析,以科学、合理的结构方法进行构建才能确保轨道制服人群的适用性款式特征主要包括人体数据分析、特殊环境、功能性要求、图案设计和配饰设计五大方面的内容。人体数据分析部分主要提供轨道工作人员执勤时的静、动态参数,功能性要求主要根据人体工效学的舒适性等方面展开,为更合理的轨道交通制服提供功能性的保障。特殊环境部分主要解决地下和地上环境变化对轨道制服的特殊要求,图案及配饰设计部分主要结合轨道制服与乘客之间的和谐关系来设计。如何运用服装各视觉要素进行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制服设计并使其反映出地域特色同时提升该系统的整体服务形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运用服饰审美学、色彩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并充分结合客观调研的结果,坚决避免设计的自由化倾向,以服务的心态,更加理性地向大众审美靠拢,自始至终地贯彻具有中原地区特点的设计思路。

二结论

服装款式设计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淑女装品牌;服装设计;探讨

前言:

在服装行业打造品牌,是服装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要想提升服装品牌设计水平,需要关注品牌之间的差异化,缩小市场目标,注重品牌文化建设以及品牌理念的树立。淑女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服装类别,其服装设计能够满足女性消费者对美的追求。在本文中对不同品牌的淑女装进行分析,从款式、面料、色彩以及标志设计上进行分析,针对特殊的女装品牌进行研究,进而促进淑女装品牌的服装设计水平提升。

一、淑女装概述

1、淑女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淑女的特点比较突出,是指具有良好德行,有教养的美丽女性形象,而现代淑女的含义虽然不在多种礼仪束缚之下,但是其实质内涵确是与传统意义上的淑女一脉相承。从本质上对淑女进行定义,淑女本质上就是一种规范。现代淑女应该是具有多面性的特点,刚柔并济,外表温柔时尚,内在独立自性[1]。

2、淑女装特点

淑女装是服装市场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类型,淑女装实际上是一个风格内涵服装,该种类型的服装具有较强的女性特征,注重的是服装细节的装饰。从服装设计上进行分析,其装饰的细节比较细腻,并具有一定的时尚感。从女性着装的视觉效果上看,淑女装更加的温柔优雅,能够展现出不同年龄层面女性的淑女气韵,例如,二十多岁的女性着淑女装会给人一种甜美的感觉,而四十多岁的女性着淑女装能够展现出一种端庄美。从这样的定义上分析,淑女装实际上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只是遵从整体风格的一致性。淑女装在色调选择上,多以柔和淡雅为主,在服装设计的款式上更加的含蓄,能够展现出东方女性服装风格的内涵。对淑女装的整体上进行分析,淑女装大体上简洁,主要以局部装饰为主,细节设计精致。服装的整体造型曲线柔美[2]。

3、淑女装吸引消费者的原因

1)社会环境趋势

人们的着装审美完全取决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女性的着装选择带来较大的影响。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升,在服装的选择上更加关注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淑女装逐渐走进服装市场,并在人们的选择中获得较高的评价。淑女装的出现,并不是一种设计的偶然,而是社会对服装设计的平衡与选择。在国际服装设计中,大多是基于未来设计感的冷漠设计模型,以及趋向于中性的服装设计。而淑女装的出现使得服装设计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

2)女性心理选择

淑女是每个女性心中的向往,能够展现出中国女性的内在,服装在着装上步伐飘逸灵动,能够体现出女性的青春美。在我国,很多职场女性在工作中的着装刻板单一,她们都希望在工作之余从服装选择上寻求女性柔和之美。在这样的消费心理需求下,淑女装逐渐走进了女装市场[3]。

二、淑女装品牌构成要素

1、广告宣传

广告宣传是一个服装品牌发展的重要方式,设计合理的广告宣传能够向消费者展示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内涵,服装品牌的广告宣主要从两方面进刻画。第一,简短的广告语。广告语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并打动人心的关键部分。例如淑女屋的广告语为“美好女人的一生”,阿依莲的广告语为“纯美阿依莲”。第二,平面宣传。平面宣传是服装品牌广告设计中的重点环节,平面宣传中,能够通过直观的印象影响,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良好的品牌平面设计,能够增加平面设计的活力,如,淑女屋的平面设计背景为黑色,道具是天鹅、鲜花以及面具等,画面具有神秘感。而阿依莲的广告设计主要以粉红色为主,广告代言人服装中必备蝴蝶结。歌莉娅的广告设计中以旅游外景拍摄为主,将清新、阳光的形象展现给消费者[4]。

2、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是服装品牌设计的灵魂,品牌文化需要具备独特性、鲜明性等特点,品牌文化是一个服装品牌取胜的关键。对淑女屋的品牌文化进行分析,从服装设计的真实场景中来感受品牌文化内涵。服装品牌文化的塑造,需要多元化忽视情节来填充。在淑女屋的每一个推出系列中,都能集中体现出品牌文化内涵。如,“天鹅湖”、“草原小屋”、“春江花月夜”、“黑白贵族”、“让我们去看海”、“鸡蛋花的故事”、“但愿人长久”等。在其每一个系列中,都能够以特殊的情感来展示服装设计内涵。而在阿依莲的品牌文化创建中,主要以蝴蝶结、粉色系为主,为消费者创造一种视觉冲击。其服装品牌注重的是纯美、雅致以及浪漫。通过对两种不同淑女服装品牌的文化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品牌文化是最为打动消费者的关键,品牌文化的创建能够根植于消费者心中[5]。

三、淑女装品牌服装设计分析

1、款式

款式是女装设计的重要内容,是服装设计的直观体现。阿依莲品牌的服装款式设计,从轮廓上进行分析,通常比较修身,主要形状为X型、A型以及H型。其服装内部造型主要以公主线、收腰等装饰线为主。为了能够展示出特殊的设计风格,其服装的腰部设计比较特殊,在腰部一般以收紧方式为主,且在服装设计的肩部、下摆以及袖口处设计比较细腻,从服装整体造型上进行分析,能够给人以一种清新甜美的感觉。同是淑女类型女装,歌莉娅的服装设计款式,在形式上则与阿依莲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修身大衣主要是X型,斗篷以及蝙蝠毛衣多以A型为主,服装的廓形呈现上比较多样化。在服装设计中,其口袋、图案以及肩部是设计中的重点。对欧时力的服装款式进行分析,该品牌服装主要注重服装廓形的流畅性,多以宽松的服装为主,内部无造型线,着装的视觉感较强[6]。

2、面料

淑女装品牌设计不仅从款式上得以体现,还从服装的面料上得以体现。不同类型的面料能够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对淑女屋的服装面料进行分析,其服装的粒料主要以化纤或者棉为主,这两种面料的使用能够增加服装的质感,以及服装的柔软度,与服装的品牌精神遥相呼应。服装的外部经营采用纯棉、桑蚕丝面料、化纤、牛仔、毛呢、针织以及雪纺等,服装的材料根据季节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种类型材料,在冬季时,羽绒服的里料为白鸭绒或者灰鸭绒。此外,服装在设计环节中,其毛领通常为仿毛领,为了突出服装设计的环保性,以仿制毛领来代替动物毛领。淑女屋的装饰用料中,经常会用到水钻、珍珠、亮片、胸针等,这些装饰品的原材料一般比较轻便,装饰性较强[7]。对歌莉娅的服装设计面料进行分析,其服装面料中比较常见的是纯棉、化纤、蕾丝、雪纺、网布等。这些材料在不同风格的服装中呈现形式不同。在针织衫中,面料选择主要是羊毛、羊绒、兔毛等混纺形式。在大衣的面料选择上,主要是棉、化纤面料等。

3、颜色

色彩选择是品牌服装设计中的重点,颜色具有改变氛围,树立服装品牌的效果,不同颜色能够代表着不同品牌风格。从品牌的主色彩选择上,淑女屋的的颜色一般选用黑色、白色、漂白色以及本白色、米白色、灰色、杏色、牛仔色等。从色彩的情感表现上进行分析,其色彩具有温馨、田园、清新以及可爱等感觉。例如,粉色系中的肉粉色、灰粉色等,粉红色习中的浅粉红色、灰分红色等,从色度的明度和纯度上进行分析,淑女屋的服装设计春季颜色一般以低纯度色彩为主,并在不同明度的红色选择上比较多。而阿依莲服装在颜色选择上,与淑女屋观点不同,淑女屋的颜色选择面比较窄,主要偏向于简单的小暖色调。而阿依莲的服装颜色选择,以粉红色为核心,向着与粉红色相承接的颜色上延伸。服装颜色设计暖而艳丽。再加上和服装设计中的特殊细节处理,使得服装的艺术效果比较强。阿依莲服装颜色选择上,除了基本颜色之外,还着重采用具有代表性的胭脂粉、珍珠粉、荧光粉等。其服装色彩搭配不仅清新,而且就百搭性。

4、淑女装品牌设计理念定位

淑女装的品牌理念定位,是提升服装设计质量的基础。只有将服装的设计理念找准定位,才能够从品牌文化的大分氛围中彰显出品牌的形象,才能在众多相似产品中独树一帜。服装设计的理念是实现设计的大方向,品牌设计理念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句话,无论以哪种形式呈现出来的品牌设计,都需要满足淑女装设计需求,不能从主题设计上产生概念混淆,也不能扭曲大众审美。例如淑女屋的服装品牌设计理念就是记录邻家女孩的美好青春故事,该设计理念虽然简单,但是大有深意,其覆盖面比较广。因此,在实际的服装设计中,选取邻家女孩这一人物形象,面向她成长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以不同类型的服装设计来诠释。也就是说淑女屋的服装设计理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理念,其服装设计覆盖面比较广,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而阿依莲的服装设计理念定位为“淑女时代的纯情”。该设计理念比较固定,着重表现出了青春少女的知性与活泼,设计时尚,灵动。欧时力的服装品牌设计理念中主要倡导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其设计重点在于女性追求国际化美感与时尚。FivePlus的品牌设计理念中突出了音乐与探索的奇妙,鼓励女性热爱音乐、呼唤真爱与和平。

四、结论

随着淑女装逐渐走进女装市场,对于淑女装的品牌设计研究,是提升淑女装品牌效应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本文中对淑女装进行总体概括,从淑女消费者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淑女装的特点,并对淑女转在女装市场中走红的原因进行分析。淑女装品牌发展的品牌要素就是广告宣传和品牌文化,具有影响力的服装品牌广告宣传能够提升消费者对其的认可度,优秀的品牌文化能够提升淑女装在消费者中的形象塑造。

作者:刘方园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珠宝玉雕学院

参考文献

[1]单金元.淑女装品牌终端卖场陈列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2]冯岸玲.服装电商品牌产品结构研究——通过淑女装电商品牌A和传统品牌B的对比分析展开[J].戏剧之家,2014,17:216-218.

[3]袁方.淑女装品牌的服装设计研究[J].商业文化,2015,06:42-43.

[4]王凌云.上海女大学生“韩版”服装购买行为研究[D].东华大学,2011.

[5]石李珊.淑女风格服装静态展示设计中标准化展示系统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3.

服装款式设计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影旗袍 文化视觉符号 角色 电影服装设计 创作原则

一、旗袍与电影的联姻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礼仪场合与电影作品中出现的旗袍,越来越以它那高雅、端庄而令世人瞩目。从2000年嘎纳电影节上身着中国经典红色旗袍礼服,浓纤合宜、风华万千的巩俐,到2010年戛纳电影节上穿着改良旗袍――“龙袍”,雍容华贵,众人惊艳的范冰冰;从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洋派海归娇蕊(陈冲扮演),到《花样年华》、《色•戒》中身着旗袍气质高雅的苏丽珍(张曼玉扮演)和麦太太(汤唯扮演)。亦柔、亦忧,举手投足间东方女性的婉约被淋漓展现,其间除了个人气质之外,自然不能抹煞那旗袍的魅力。时至今日,一些外国影星名媛,也开始在电影、国际活动中穿着旗袍。不难理解,这些现象都源于旗袍之美,源于旗袍所代表的中国女性着装文化之典范。她历史虽短暂,却因其散发出独具魅力的东方含蓄美态、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中国文化元素的最佳代名词之一。

然而,近期国内影视圈也出现了旗袍过多过滥的现象,无论影片的历史背景是30、40年代的上海滩,还是现当代的都市乡村,旗袍这一经典的视觉元素都被频频使用,身着旗袍的女性屡屡出现,偏颇与追风使得个别制作者过分倚重这一文化元素。甚至在一些西方电影和西方女明星、名媛的身上,“旗袍元素”也被大量使用。其效果好坏与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出席2007年MTV超级盛典,穿着性感改良旗袍的名媛帕里斯•希尔顿;再有出席电视访谈节目,穿着墨绿色旗袍,略显暴露的红星珍妮弗•洛佩兹。一时间,旗袍似乎成了一些演艺界、时尚界人士的文化情结,觉得这一元素在国内外电影市场和文艺圈里都能吃得开,要想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和女性窈窕的身形,就得穿着旗袍出来大秀特秀一番。

笔者认为,抛开时尚先不说,旗袍这个经典的中国文化视觉元素与影视的结合的确很有必要,但不可盲目追求,一味依赖。选择旗袍一定要符合剧情的需求,至少是不能影响故事情节的正常发展。一定不要为了表现美、表现中国元素而表现;而是要为了表现人物而表现。只有从人物、剧情的角度出发,电影服装设计师才能做出精准的设计。现实世界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天气等因素随意着装;但电影创作是有依据的创作,包括电影人物的服装,也要做到有理可依、有章可循。而旗袍之于电影,除了在剧中能体现中国经典着装文化和东方女性美态以外,一定要受到电影服装设计创作规律、原则的约束,不可滥用。

二、旗袍在电影中的文化内涵与运用原则

当今众多电影人与观众一起,集体屏蔽掉了电影服装的“表现”性。特别是很多影视观众对电影服装设计行业不了解,常常简单地认为电影中的服装只要演员穿着好看就好。下面我们就借旗袍的艺术功能来探讨一下电影服装的创作原则。

首先,笔者认为旗袍的美不仅仅是来源于东方的美,旗袍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西方交流的产物。

(一)旗袍――东西方审美的双重标准

旗袍的产生并非清代,袍服的形制元素我们可以追溯到汉代。并且从现代旗袍的款式来看,与清代旗装相去甚远。笔者认同,狭义旗袍是20、30年代形成于上海,[1]因中外通商、交流日益增多而产生的“东方明珠”。

说旗袍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一点也不为过。20年代末,欧美先进的剪裁技术、织布工艺都被引进上海。新时代的女性渴望解放、渴望自由。渴望展现自己健康的美。此时,女性的腿被解放出来,腰身越来越合体,衣领越来越低,衣袖越来越短……这些变化都体现出欧美服饰充分表现甚至夸张人体线条的审美标准对中国女性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旗袍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旗袍凸显曲线美的态势符合西方的审美观念,才使得旗袍在国际社会上得到更多的认同。也正是因为旗袍所具备的东西方双重审美标准,使得在国际环境下产生的艺术创作、合作交流更多的包含了旗袍这一东西方都认可的视觉元素。

(二)电影旗袍的艺术创作原则

对电影服装设计师而言,电影中旗袍的设计同其他电影服装一样,离不开设计的依据和约束。

首先,设计师需要依据剧本中的角色时代背景来决定在历史大环境下的着装风格。依据史实资料和角色的职业特点来设置出一个基本的服装范围。例如,民国时期30年代的电影中必定出现的旗袍,如同汉代背景下的汉服、清朝背景下的满服一样。

其次,是根据角色性格特点和角色的喜好来创造出角色独特的造型设计。比如性格特点用服装颜色来体现;好动的与宜静的性格特点会体现在服装的长短款上。好动的可能常穿裤装,宜静的可能常着裙装等等。如电影《茉莉花开》第一章中的女孩茉(章子怡扮演),茉是一个天真无邪,青涩而又怀揣明星梦想的少女。她的服装在早期全部采用嫩绿、芽黄等植物刚刚萌芽的天然颜色。既符合角色天真无邪、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又很好的衬托了角色的一尘不染、年轻亮丽。再如电影《色•戒》中的王佳芝(汤唯扮演),女大学生标准的阴丹士林[2]装,蓝色的旗袍。这种阴丹士林面料的蓝色旗袍在女大学生中运用非常广泛,既是时代的印证,又表现出王佳芝平实、朴素的性格特点。

再次,伴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还会产生电影服装的视觉节奏变化。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角色在成长,再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这中间的每一个时期、每一场变故都会体现在角色服装上。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上的节奏变化。帮助观众更快的融入和区分不同时期的角色,形成一定的“画语”。以电影《茉莉花开》中茉的旗袍款式花色变化为例:

电影《茉莉花开》第一章:茉的旗袍变化之寓意

时期一(做明星前):

人物、背景描述:怀揣明星梦想;在家里的照相馆上班。

服装花色、款式变化:这一时期以嫩绿、芽黄色洋装为主,旗袍为辅。

服装变化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变化与心路历程:体现出人物的天真无邪、青春亮丽。

时期二(做明星后):

人物、背景描述:实现了明星梦想,与制片人(姜文扮演)相好,众星捧月,演艺事业如日中天。

服装花色、款式变化:嫩绿、中绿、白色,绿色花草、几何纹。以改良旗袍为主,为短袖、无袖;多闪光钻饰,没有过多搭配。多钻饰是设计舞台服装的重要元素。在光影效果下让人物显得更加闪耀。

服装变化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变化与心路历程:茉最快乐的时期。身着多钻饰的贴身改良旗袍,性感又时尚。人物内心膨胀。

时期三(怀孕被遗弃):

人物、背景描述:怀了制片人的孩子,被要求去堕胎未遂,后被抛弃。感情遭到欺骗,身心受到巨大打击。

服装花色、款式变化:中绿、深绿、褐色为主,缠绕的草叶纹。旗袍配呢子外衣,这样的搭配在30、40年代的上海非常流行。茉选择宽大呢子外套,遮挡住怀孕的身躯。

服装变化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变化与心路历程:服装色彩的变化体现出茉内心的成长,从芽黄、嫩绿到中绿,到服装上出现泥土、植物枝干的褐色。也是植物接近枯萎的颜色。体现出人物从梦境跌回到现实的残酷经历。内心炽热的情感几近枯竭,而服装上缠绕的草叶纹也体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

时期四(母亲自杀后):

人物、背景描述:母亲(陈冲扮演)的相好娘舅轻薄茉,被母亲发现,母亲伤心欲绝,跳河自尽。茉悲痛万分,愤怒之余去找娘舅要回被他偷去的母亲的金表与戒指。

服装花色、款式变化:深褐色;血红色的圆点几何图案。长于明星时期的短袖,与当时普通妇女的款式接近。

服装变化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变化与心路历程:褐色取代了绿色成为旗袍的主体色调。也是表现人物内心的完全毁灭。爱人的背叛,母亲的自杀都使得茉对男人痛恨到极点。内心的愤怒和伤痛体现在血红色圆点的服装图案上。款式的回归体现出她从感性到理性的情感回归;虚幻梦想的彻底破灭。

此外,导演设定的影片总体基调、特别要求也是关键性的设计导向。比如,导演确定影片写实的风格,一切都要重现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例如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导演要求要完完全全的表现1942年的上海。所以影片的美术指导朴若木先生有别于他以往唯美奢华的设计风格,完成了这次朴素、典雅、力求越真实越好的设计工作。影片中的旗袍更是不抢功,相当的内敛。

综上所述,我们在以电影旗袍为例进行的设计分析中,可以把电影服装的创作原则和影响因素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依据剧本中的角色时代背景、角色性格特点、角色的喜好、职业;伴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的电影服装节奏;

2. 设计师自身的审美特点、创作习惯;

3. 演员自身条件的制约,根据演员独特条件的发挥;

4. 导演设定的影片总体基调、特别要求;以及其他主创人员的参与决策;

5. 观众的审美期待的影响力(特别是经典名著改编,或者已经获得广泛群众基础的老版本电影。)

6. 实拍时的其他因素。

三、当代电影中旗袍创作的发展方向

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是由多个创作部门和大量演艺工作人员共同辛勤劳动的结果。一个失败的影视人物服装设计可能会是一部影片中最醒目的败笔。作为一名电影服装设计师,一定要掌握创作中需要遵循的主旨、需要恪守的原则,从根本上弄清楚时装与影视服装的区别。

笔者认为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电影服装设计师们的工作绝不是为了使演员更加好看而存在,而是为了帮助演员成为角色而存在。而设计中,单纯的感官上的美感应该排在较为次要的位置。例如旗袍出现在电影中,的确是作为电影中的视觉元素符号出现的,但其第一目的仍然是服务于角色的。如何更加真实的体现时代背景、人物性格、职业、情感发展曲线,才是目的;然后才是设计的美感、设计的独特性等等。不仅电影中的旗袍服饰设计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电影中其他年代和款式类型的服装设计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如今,涉及到中国题材的电影创作中,旗袍情结还有在疯涨的趋势。作为电影服装设计行业的一份子,笔者希望通过对电影中旗袍服饰设计的某些现象的归纳和思考,为电影旗袍设计和电影服装设计行业的规范、繁荣尽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1]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 [J],装饰,2003年11期。

[2]阴丹士林布,德文Indanthrene的音译。由德国人德恩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德孚洋行所生产的服装面料。阴丹士林是一种还原染料名称,用这种染料染的布不仅色泽光鲜,而且经久不褪色。深受30、40年代上海女性的亲睐。

参考文献

1,卞向阳 著,《论旗袍的流行起源》, [J],装饰,2003年11期;

2,周登富 著,《电影美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5月版;

参考影片:

1,侯咏 导,电影《茉莉花开》,Festive Films 发行,2004;

2,李安 导,电影《色•戒》,焦点电影公司 发行,2007;

3,关锦鹏 导,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第一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发行,1994;

4,王家卫 导,电影《花样年华》,Océan Films 发行,2000;

服装款式设计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童装店;橱窗;设计要素;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伴随着儿童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童装市场在整个服装市场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提升童装的销售量,我们大都通过报纸、广告、电视、多媒体等途径进行宣传,橱窗是服装销售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展示方式,它主要是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服装企业的的市场影响力,给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商品信息,良好的橱窗设计能够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对于童装店来说,橱窗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还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橱窗内服装的摆放及颜色搭配都应该让儿童感觉到亲切、从而激发儿童的购买欲望。另外,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其审美观念、身心发育需求均与成人有很大不同,这些都需要引起橱窗设计人员的重视,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设计出深受儿童喜爱的橱窗。

一、儿童的身心发育特征调查分析

为了更加真实地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特征,笔者对某小学内的儿童进行了臭氧问卷调查,其中男生占54%,女生占46%,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的儿童喜欢比较鲜艳的颜色,并且不同性别的儿童喜欢的颜色也有所不同,女生们喜欢的颜色先后顺序是红、蓝、黄、绿等,男生们喜欢的颜色先后顺序是蓝、绿、黄、红等,其中男生和女生对紫色、粉色和黑色的喜爱程度差距较大,相对于男生喜欢的黑色来说,女生则偏向于紫色和粉色。

2.调查中,最吸引儿童的橱窗要素是服装,其次就是色彩搭配,此外还有一些背景、音乐、灯光等要素的影响。

二、童装市场的橱窗设计要求

第一是橱窗高度的设计要求:由于儿童与成人的身高有一定的差异,大部分儿童的眼部水平视线高度在一米三左右,在眼部水平高度视线下的10-30度范围内是儿童的最佳视阈范围,儿童不用转动眼球和头颈部就能很轻松地看到对面的物体。同时结合儿童的身高平均值、眼睛的最佳视阈范围进行分析,假如人们在童装店外2m左右的距离观望橱窗内的商品时,橱窗内1m左右的位置就是儿童的最佳视阈范围,应该放置热销的童装。

第二是橱窗中童装的设计要求:由于儿童比较喜欢颜色鲜亮的服装,所以橱窗中应该摆放一些颜色鲜亮且款式新颖的童装。并且需要结合节日氛围及季节变化不断更新橱窗内的童装。除此之外,橱窗内要定期推出一款或几款打折的商品,利用价格优势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提升童装的成交率。

第三是橱窗中的色彩要求:儿童比较喜欢颜色鲜亮的纯色服装,橱窗设计过程中要重点搭配模特身上的服装颜色,全面考虑服装颜色与橱窗背景、灯光颜色之间的关系,加之儿童的性别不同喜欢的颜色也有所差异,因此橱窗设计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不同性别儿童的色彩需求,当然色彩搭配尽量要保持鲜艳、明亮。

第四是橱窗中的背景设计要求:良好的背景能够更好地衬托出童装的优势,背景可以采用不同材料进行装饰,颜色可以与服装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儿童自身的审美需求把童装置身在儿童喜欢的童话故事中,让儿童更加喜欢橱窗内陈列的童装,还可以利用广告的方式大肆渲染童话故事的背景,增加销售量。

第五是橱窗内灯光的设计要求:在光线较暗的晚上,橱窗内的灯光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通过顶灯或者下照角灯的照射形成较为柔和的灯光,不仅能够满足照明需求,还具有一定的装饰功效。在光线较暗的晚上,可以利用柔和灯光的照射衬托出童装的亲切,让儿童体会到一种家的温馨。

第六是橱窗内的模特及道具设计要求:橱窗内应该选择一些面部表情比较丰富的模特,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呈现给人们一种愉悦欢快的感觉,触动儿童内心的共鸣。在橱窗设计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增添一些儿童比较喜欢的玩具、色彩鲜艳的气球和玩具、美丽的花、草等,这样能够增加和内心的共鸣,吸引儿童的目光,让儿童喜欢上橱窗设计,提升成交率。

三、童装市场橱窗的设计

童装市场的橱窗设计不仅要满足儿童的身心发育需求,还要满足商品摆放的空间要求,橱窗设计方案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根据不同季节特征的橱窗设计:通常情况下,童装卖场会结合不同的季节特征展出新颖的童装,橱窗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设计,确定好一个主题后,围绕它进行橱窗设计。由于不同季节拥有的标志性颜色不同,因此橱窗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季节的变化合理搭配装饰元素,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设计中就应该融入一些绿色的草地、彩色的风筝等元素,衬托出春季的生机勃勃,让人们体会到春季的美好。

第二,结合不同节日特点的橱窗设计:充分发挥不同节日的作用可以寻找到很好的橱窗设计主题,设计人员可以结合春节、儿童节等节日的具体需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橱窗摆放方法。比方说,在春节这种比较喜庆的节日就应该选择一些特征明显的鞭炮、春联、红包等道具辅助设计。圣诞节期间就应该在橱窗设计中融入圣诞树、圣诞老人、雪花、礼物等元素。儿童节是专属于儿童的节日,备受儿童的瞩目,节日期间的橱窗设计应该用色彩鲜亮的气球或彩带等进行布置,在晚上光线较暗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柔和的灯光衬托节日的欢快氛围。

第三,区别对待男生女生的橱窗设计:儿童时期的男生、女生的审美标准也有所不同,对色彩的喜好也不同,因此在橱窗设计时要区别对待不同性别的儿童需求。比方说,大部分男孩子都喜欢比较科幻的橱窗设计作品,但是女孩子就喜欢相对浪漫的童话设计作品,橱窗设计人员应该区别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橱窗设计,男孩服装的橱窗设计应该融入一些太空飞船、银河、星球等科幻的元素,女孩服装的橱窗设计则应该增加一些可爱的毛绒玩具、娃娃等道具,颜色主要以粉色、红色为主。

总而言之,童装市场的橱窗设计方法多种多样,不论采用哪一种设计方法,其主要任务就是把童装以最好的状态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一名高水平的橱窗设计人员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设计、美学基本功,还应该了解儿童的审美需求及其身心发育特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完成橱窗设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童装销售量。

参考文献:

服装款式设计分析范文第5篇

(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210002)

摘要:在劳动与技术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技术问题,在技术实践、技术创造中追求崇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解决技术活动与艺术审美、技术设计与技术实践、技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技术活动与学生情感交流等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劳动与技术 学科教学 项目 艺术

42 年的教育历程,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会不断地享受着教育带来的欢乐。面对一批批走出校门或在校学生,看到他们的成长和取得的成就, 我特别欣慰,感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如果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虽然我很爱艺术教育,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我的追求与思考更多。

一、关于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的理解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明确了本课程有动手与动脑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可感的操作对象和多学科视野、贴近现实生活、开放的学习领域等六个方面的特征。其中,特别强调了项目教学并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一般地,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劳动与技术教学项目更多地是以生活中的技术为背景,如家政项目中的缝制、洗涤、营养与烹饪、编织、家电、种植等,技术项目中的纸工、泥塑、手工、工艺制作、养殖、金工、木工、电子、电工等。

多年来,我潜心研究项目教学,以实现劳动与技术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研究与解决技术与艺术、技术设计与技术实践、技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以及技术活动与学生情感交流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理解和教学风格。作为项目教学必然有其系列性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学习技术的完整过程,所以项目教学特别强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若干个活动环节穿成一条线, 包括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物的互动,并通过不断地反馈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材料、工具和技术实践中应用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

二、技术活动与艺术审美可以融合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 有些人容易将技术与艺术分开,认为技术是技术,艺术是艺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如果单纯地从产品生产和艺术造型(绘画造型、舞蹈造型)角度来看会有一定区别,但是产品生产首先从设计入手, 而设计的产品其本身必须考虑造型、外观和内在结构的艺术效果与技术的融合。比如汽车制造,将汽车外观设计成流线型,在减弱风的阻力、提高车速的同时,使汽车外形更美观,满足了爱车一族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艺术的升华, 比如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绘画创作,利用声光电技术、电脑控制技术使舞台场面更加艳丽多姿。另外,远古的劳动器具,包括工具、车辆,考古中发掘的一些礼仪、祭祀用的器物,无不呈现着艺术造型的精美和加工技术的精湛。特别是西安兵马俑出土的“削铁为泥”的青铜寒光宝剑,不仅造形优美、做工精良,而且在冶炼中添加稀有金属, 至今中外技术人员都无法破解。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蚕丝内衣,重量仅十几克,薄透华美,纺工精细,几千年来保存完好,令人无法想象。还有古代玉器加工技术,玉器造型在超大口径和微米口径上钻孔,堪称技术和艺术融合的一绝。诸如此类,在技术伴随着人类进步的同时,艺术始终作为技术应用的载体跟随其发展,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在项目教学实践中, 我比较注重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充分挖掘艺术的魅力和技术的细微处理。要求学生在设计制作任何一个载体时都做到造型上的美观、工艺上的精细、技法上的规范。无论制作什么样的作品(产品),这件作品(产品)可以作为商品或艺术品深得大家的认可, 并有市场价值。几十年来,我带领学生设计制作了无数件劳动与技术作品。比如,废旧易拉罐再利用作品,有浮雕贴画“骏马图”、“花卉”、“战国狩猎图”、“飞天图”等;立体作品有“爵士鼓乐”、“台灯”、“吊灯”、“青蛙”、“斗鸡”、“狐狸”、“飞机模型”、“摩托车模型” 等。我带领学生通过活动义卖,所得钱款全部捐给了学校红十字会作为爱心基金。其他一些项目作品:木工“小木屋”、“六角笔筒”、“诸葛锁”等,还有“服装剪贴画系列作品”、“吹塑贴画系列作品”、“建筑模型作品”、“编制作品”、“布艺作品”、“中国结艺术作品” 等,这些作品无论在做工方面还是造型方面都在追求着技术和艺术的统一,无论设计或制作什么样的作品(产品),在追求技术与艺术完美的同时,应牢固树立作品(产品)的质量意识,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技术设计与技术操作是一个整体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课程,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基本上以项目操作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一个具体项目在操作中涉及哪些方法,教师就按顺序教哪些方法。这样的教学形式也基本符合纲要提出的要求。但是,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学习领域, 除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多学科视野、实际生活能力外,技术设计活动是项目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中,一个项目除了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外,其技术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这种技术过程包括技术设计和技术实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先有想法并形成构思方案,再到技术应用并形成作品(产品),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设计是作品(产品)形成的前提条件,没有设计这一环节,制作的作品(产品)在认识上、体验上是不完整的,仅仅停留在模仿操作上。虽然会留下一些设计的痕迹,但是师生在认识上缺少一个主要的环节,它就是设计活动。项目教学中应重视设计环节的应用,因为设计是一项有目的、有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如果初中生能够按照技术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设计原则,初步形成一般的设计意识,并在具体的技术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产品),对于学生而言,收获远比一般动手操作意义更大、体验得更深。如果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的话, 初中生进入高中后, 在技术与设计学习中体验的层次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适应高中通用技术学习能力会更强。

我在项目教学别注意“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应用。比如在教学“纸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时,首先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展示各种风格的建筑造型, 让学生了解,无论是简单的结构,还是复杂的结构,在设计的构思中都要了解三维空间的形成规律,抓住基本结构要素,特别是在纸造型中找出形成结构的最基础平面图形,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折叠形成立体形态。通常建筑是由方体、柱体、椎体、棱台等基本结构构成,如果再增加一些具有中式建筑的屋檐、门楼、门窗的装饰以及西式建筑屋顶、立柱门框的装饰,自然就会形成中式和西式的建筑风格。通过纸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使学生懂得,任何复杂的纸结构建筑模型都是由基本结构折成的,其基本结构是通过长、宽、高三维形态组成。三维形态设计的核心是抓住“三视图”中俯视图形态,它是建筑模型的形态基础,这个基础形态已经具备了长与宽的二维空间,要想形成立体三维形态再增加它的高度,通过围折的方式,一个立体的结构形态也就建构起来了。

通过设计分析, 学生绝大部分都能理解俯视图的形状决定了建筑底层的结构形态。在学生的设计中俯视图多种多样, 有的是两个正方形错位连接, 有的是三个正方形错位形成梯形或者“品”形,有的是“T”形、“L”形,有的是圆形、椭圆形、棱形等。

纸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是用较厚的纸板,在底层基础形态图形基础上,通过纸板高度的围折(正折、反折、圆折)、粘贴,形成立体结构。再用与底层基础形态图形一样的顶层纸片封顶粘贴,一个具有形态变化的基本结构就形成了。如果再增加门、窗和楼顶与基座的装饰处理,一座纸建筑模型就完成了。所以,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分析其内容的生成因素,仅仅采用模仿的制作或者印刷品的剪、折叠、粘贴制作, 只能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一般的技能。如果增加设计的成份,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体会更深刻。

木工教学方面, 我积极提倡学生开动脑筋,在结构造型上、外观设计上都进行尝试,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比如“工艺相架的设计与制作”, 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和允许自备添加的材料,在方案构思中制定功能与外观相统一的设计方案并形成草图和尺寸图。同时对现有材料和添加材料制定加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改进与优化。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充分利用技术方法对相架按工艺流程进行加工。最后,学生的相架作品在具备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呈现出形态各异、造型多样的特点,特别是一些装饰木条和添加材料的应用,以及外观装饰的彩绘都超出意想的效果,充分体现了项目教学中设计环节的重要意义。

在项目教学中,相关操作技术也是项目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再好的设计想法不能变为现实也是无意义的。项目教学的设计要通过精细的操作、规范的加工才能实现作品(产品)的完美效果。我在教学中对有关技术规范、操作要领、技术改革等都做了许多尝试,由于我正确的引导、提示、精讲、示范,学生的操作技术绝大部分都能按规范的流程进行,作品(产品)的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比如,木工六角笔筒,结构呈现的方式是筒身、筒口和底座三部分, 技术点主要集中在60°角的连接处,质量要求主要为:角度正确连接无缝隙。要想将笔筒按正六角形的方式制作出来,难度非常大,就是教师来制作也未必都能符合质量标准。于是我在教学中, 首先告诉学生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其次掌握科学的加工方法, 最后精准的组合、检测、定形,特别强调了后两点要求。在精讲示范时,要求学生在加工筒身壁时,将六块木板固定,用60°角尺作靠模,再用胶带纵向捆绑, 然后单边利用平锉或砂磨机粗磨,再用细砂纸细磨, 同时不断地用60°角尺检测。一个单边磨好后,再将六块木板换角度固定打磨用60°角尺检测, 观察有无缝隙, 无误后将六块呈梯形木板反扣在桌面,用胶带整体贴上, 再翻转过来涂上白乳胶(木工胶),用胶带粘紧放在具有相同六边形的图上进行修正、定形,待胶固化后,一个正六角形的筒身就按规范的要求做好了,而且质量也得到了保证。以上是筒身壁六角形的打磨拼接,至于筒口边条装饰和筒底座边条装饰也同样按照无缝对接的方式,用规范的切削、砂磨、粘贴等方法处理,技术实践中的改进与创新,还可以用内六角结构靠模和外卡结构靠模实现筒身正六角形态的粘接与检测。所以,正确规范的技术操作是在完美设计的基础上, 实现目标成果的重要保障。

我在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中始终都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以重视。希望我们的劳动与技术教师注意这方面的教学要求,使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更具活力。

四、技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得益彰

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的主线是项目的设计与制作, 它是项目教学具体的成果反应。项目教学还有其他成果的表现形式,比如学生经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在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都收获很多,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了对工具、材料和物体的理解,拓展了学生多途径教育和多学科视野,可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确实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其中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技术发展、技术学习活动中多种技术文化的内涵。有些项目教学内容不仅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同时项目文化的内涵也是值得学生们去认识、去感受的。

在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中, 任何一个项目都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对项目内涵作研究,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民族、风俗等,也可以研究项目的技术发展,研究项目的材料,研究项目的工艺等。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一般采用以课题为引领的方式, 在程序上与常规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一样,主要包括选题、分工、调研、制定方案、研讨修改和优化方案、落实方案。它的策略包括阅读、网上搜索、参观、访问、调查。呈现成果的方式包括研究报告、论文、展示、答辩等。

研究性学习是项目教学内容的补充,在学生学习技术的同时增加一些技术文化、技术发展、技术探究的知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项目教学实践中,我比较注意项目研究性学习对技术学习活动的渗透。下面以“印章”项目为例谈一谈我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认为“印章”发源和发展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印章”在我国的用途非常广泛,印章自古就打上了中国的烙印。选择这个内容对学生很合适也有趣,因为中国印里有很多文化内涵。在课型上我将印章学习设计为综合性学习,具体地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两大板块,第一块为“研究性学习”,第二块为“操作性学习”。

在目标的制定上,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信息收集、研讨、写调研报告等使学生了解印章的历史及印章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再了解印章刻制材料的种类、质地和产地。操作性学习目标主要是学生能识别印章的种类、印章的款式、刻印章的工具以及刻印章的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上, 我制定的目标主要是学会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学会分工合作,学会印稿的设计、转印方法及刻图形、标志、肖形或文字篆刻印、钤印等方法。

经过教学, 学生了解了印章的相关文化。印章在古代是一种权贵的象征,是皇室成员和官员们的随身信鉴印戳。一般皇帝将印称为“玺”,是用玉质材料刻制的,也称“玉玺”。一般文官用印, 武官或宦官则用章。普通人在古代是不能用印章的,只能按手指印或画押。印章与中国汉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篆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字表现形式,其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每个篆字的解读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根据历史的发展, 字体形态上有大篆, 包括“甲骨文”、“石鼓文”、“籀文”。有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将形态各异但字义相同的大篆, 统一汇编成大家都认识的字体,称为“小篆”。史称“统一文字”。与此同时,学生经过网上搜索也理解了,宋代印刷特别是活字印刷, 也是由印章传承下来的。另外学生还了解到印章与书画方面的知识。在古代,由于封建的专制,一些宫廷书画家和民间书画家是不能在书画作品上加盖印章的。唐代以前的古画、古书法作品基本上没有作者盖的印章, 现在看到古画古书法上面的印章是唐以后的事, 后代皇帝收藏盖印后经过战乱, 一些古画和古书法流落到民间, 一些官员和名人收藏后又在古书画作品上盖章。到唐以后,特别是宋代和明代,政治上相对宽松,文人和书画家也逐步在自己的家书和书画作品上盖起了印章,形成一种风尚。

在印章材料的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网上搜索, 了解到刻印章的石料基本上以粉冻石为主, 因为这样的石料手工就能刻制。如果刻一些坚硬的玉石,则需要专门的金刚刀刻制。粉冻石的产地主要集中在福建,极品为田黄石。浙江的青田石以萝卜丝冻最出名,昌化石尤以鸡血石最名贵。

学生将分组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制作宣传小报、电子文稿、研究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张贴展览,纷纷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许多学生写出学习心得,一致认为,通过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能学习到其他课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操作性学习上,经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印稿的设计、篆文笔画的理解、转印方法、刻印技法、刀法、钤印方法等方面很有收获。特别表现在刻自己姓名篆刻印,体验到用篆刻刀在青田石上刻制的感觉是多么美妙。大家认为印章项目的学习,不仅使他们懂得了中国印章的历史与文化,而且学到了操作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项目教学中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思考

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不是孤立地谈论技术设计与技术实践,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了解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者在执行所有教学任务时,应与学生互动,用心地看待教育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这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为学生服务的。从新的教育发展观来看,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我42 年的教育经历中,在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方面不断地汲取有用的知识和应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在与学生交流中,能用一种特有的品质对待自己的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要想达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我认为,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外, 应该在教师的人格修养方面多做一些努力,这对学生的成长很有益。当前, 许多教师与学生只注重自己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视情感交往中的师生情谊。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 更多地表现在考试学科上。劳动与技术学科由于不参加中高考, 不少学生会产生学不学技术并不重要的思想。为了促使学生喜爱技术学科,教师应该在自身专业素养方面作出更多的研究、探索与努力。这对于一位教师来讲,无论从心理科学、教育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等方面都是有用的。

劳动与技术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知识的积累和对技术世界发展的关注,在大量技术产品中了解技术的发展,研究它们最新动态。无论是传统技术,还是前沿技术、尖端技术都应该有敏锐的觉察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执行教学任务。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更应该在教师人格修养方面作出更多的实践与思考。教师人格修养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品行、激励性人格和以成功为导向的实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准备充分,工作井井有条、不慌张,每一个教学环节非常顺畅,演示教学章法清晰,学生的学习活动一环套着一环,没有懈怠,学习效果会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技术设计和技术实践规范化要求方面,严格执行工作流程,遵守工艺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这是师生专业品行的最高层次。

如果说专业品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学习活动,那么,提高学生的专业品行则需要教师在激励性人格和以成功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策略上作出更多的努力与思考。

具有激励性人格的教师能热情地对待学生,鼓励和激励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满足。技术学科的教师,首先要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其次是信任和尊重学生,认识到向学生所传授的是有用、有趣和有价值的知识。最后在执行教学任务时不断地应用谈话、手势、面部表情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热情。这种热情的心态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微之处。让学生感觉到这位教师是可信赖的。比如教师步入课堂时,面带微笑,讲课时多方位、多角度地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通过手势、头部、肩膀的动作强调学习的重点。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发言、提问、发表意见。比如我在进入教室准备上课时,经常向学生面带微笑地招招手,有时帮助学生整理一下课桌、书籍以及学习用具,抚摸一下学生的肩膀,上课起立后向大家问声“同学们好”,这些行动会立刻引起学生的好感,认为教师的态度是亲和的。另外,在激励学生学习方面,我经常鼓励学生正确地对待技术学科的学习,不断地要求学生在项目设计中多出优秀作品,同时在技术规范方面激励学生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制作,保证作品(产品)的质量要求。

在激励性人格方面,有时我会采用以成功为导向的策略鼓励学生不畏惧困难、满怀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劳动与技术项目教学主要以某一个项目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一个项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差异,在学习简单项目时容易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用剪刀剪一幅简单的动物造型,学生沿着外轮廓很快就完成了,但是如果将简单动物造型附在木板上进行浮雕雕刻,学生就觉得难多了。毕竟剪与刻在技术上存在不同的技术要求,刻显然比剪难度大。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用激励性的方法鼓励学生一定能克服困难,成功完成任务,还要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与方法上热心地辅导,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完成了任务,同时还保证了作品的质量。

激励性人格中以成功为导向的策略对劳动项目教学尤其重要。面对项目设计、项目操作,只要教师在内容知识、设计方案、操作技术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个别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再利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我能成功”、“我一定能成功”, 就一定能按照技术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给予的帮助非常重要,学生遇到困难时特别希望教师能进行指导, 更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