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体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报在今年上半年采访了多家报社,共同探讨网络和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机遇。客观地看,多家报社希望借助网络和新媒体发展业务,但见效甚微,为什么?
先看大洋彼岸的信息。自从新媒体迅速崛起之后,传统平面媒体视之为“灵丹妙药”,迅速在社交网络如Twitter、Facebook上建立账号,同时在自家网站开辟视频等多种产品。这种后果是,记者苦不堪言,既要在平面媒体写稿,又要在网站即时消息,还要成为多面
手。
从平面媒体尤其是行业平面媒体的发展看,现在正呈现出三种趋势,即服务化、产品化和技术化。
服务化是解决平面媒体定位的问题,就是媒体办给谁看、内容怎么服务读者和广告主。尽管遭受新媒体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平面媒体不会消亡,最后会成为固定人群的读本。平面媒体的核心是深度阅读,所以出版人必须要了解出版物服务于哪类人群,他们的教育背景、收入情况和阅读偏好是什么,必须要考虑内容、版式、语言风格等诸多细节,然后根据定位调整内部组织架构,以适应出版流程。除了平面媒体之外,报社在尝试新媒体的过程中,也必须了解各个载体服务于什么样的用户。用一些直白的话来说,服务化的根本问题是:出版物要赚谁的钱?围绕这个目标,再设置一系列的体系组织和产品。
产品化的思路是将媒体当作一个产品运营。在这个运营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各个产品载体的特性。平媒、网站、移动互联、手机终端等载体的特性完全不同,每个载体面对的读者群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出版人在运维产品时充分考虑各个产品的特性,根据产品的差异化设置内容、投入力量。更需要打通各个产品之间的信息流,在机构设置中做到优势互补,了解报社立足的盈利产品。既要稳固现有盈利产品优势,也要逐步拓展新媒体的业务。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不同媒体的属性办事,不能以平媒的思路做网站——这也是大多数平媒的网站运营都不理想的原因。
摘要:公共图书馆面临着用户流失的困境,而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文章就如何使用微信去开拓用户市场进行了简明的分析,对微信在图书馆的应用提出了看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2-0020-02
收稿日期:2014-10-26
作者简介:张艳(1977-),金陵图书馆馆员。1对用户市场的简单分析
1.1用户去了哪儿――移动互联网络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在1999年下降后,从2005年开始呈稳步上升趋势,但阅读方式已经从传统的阅读方式转向传统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多元选择的时代。国家图书馆的相关统计数字也说明了这个问题。2013年,国家图书馆网站访问次数是10亿次,而全年到馆的读者只有418万人次。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形式让阅读变得更加便捷,用户优先选择一种更便捷的阅读方式是必然的。
公共图书馆作为向社会各群体提供公共文化资源的场所,有义务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除了要加强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之外,其更应该与时俱进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移动阅读体验上为读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1.2用户在做什么――碎片化阅读
在移动互联网大潮及基于IOS、Android等系统的智能手机的影响下,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多数手机用户的日常行为之一。手机阅读随时随地的特性让用户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作、生活之余的碎片化时间,满足自己娱乐和获取知识、信息的需求。碎片化阅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碎片化阅读使阅读不再成为一项只有少数人才拥有的特权,而变成人人都可享有的权利。相比以往的传统纸质阅读,电子阅读器更便于阅读,所有的知识、信息都能让众人同时共享。公共图书馆应该谋求满足用户的需要,让用户能更高效率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以获得用户的认可。
同时,从阅读市场来看,移动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当下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头内容,手机阅读的产业链正在日益完善,盈利模式也在进一步明晰,为手机用户提供阅读内容的企业和平台越来越多。手机阅读用户数及市场规模与智能手机市场一样呈快速增长和扩大态势。为此公共图书馆需要做的就是在提供传统服务之外,满足用户的碎片化阅读需求。
2针对用户需求的应对策略:选择微信
2.1微信的出现,使图书馆摆脱困境成为可能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8月推出的一款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软件。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手机网络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服务,还提供了基于LBS的位置服务、语音对讲、消息广播、支付等功能。微信的诸多功能和极具吸引力的用户体验,使之成为了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主要通讯及社交工具,截至2014年初,微信的全球用户已经突破6亿。
在拥有大量用户的基础上,微信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部门都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它是一个主要面向政府、媒体和企业等机构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实名注册认证后,可通过该平台向关注用户推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自动化或人工化的信息咨询服务,既可进行一对一的服务,也可进行一对多的服务。同时,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开放的API接口,可通过编程实现本地服务与微信公众平台的整合,这些优点为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提供了一套很好的解决方案。
2.2病毒营销,为公共图书馆选择微信提供了理论支撑
病毒营销也叫口碑营销,是用户通过信任网络将产品推荐给其亲朋好友,这些亲朋好友又以相同的方式推荐给其他人的营销方式。这样的产品推销方式就如同病毒传播一样,所以也叫病毒营销。
网络的实时性使得基于信任网络的病毒营销相对传统口碑营销能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推销产品。例如,视频和图片分享相对于传统口碑营销更加具有说服力。此外,使用者的反馈也是用户了解产品的良好途径之一。这些信息都可以在几秒内迅速地在网络中传播开来,这就使得产品的营销速度大大地加快了。
张艳:基于微信平台的公共图书馆用户市场培育研究张艳:基于微信平台的公共图书馆用户市场培育研究而微信的信息传播方式完全符合了病毒营销的所有条件。微信朋友圈是集合了QQ好友、手机通讯录和“附近的人”,其传播信息也是基于这种“熟人”的信任网络的传播。微信朋友圈以强连接为主、弱连接为辅,是虚拟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的融合。微信本身不仅是网络通讯工具,更是一个全方位社交平台。与微博相比,微信具有更强的用户黏性和沟通感觉,是一个较为私密的纽带,完全适合口碑营销的开展。这些都为公共图书馆应用微信进行用户市场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2.3尝试,公共图书馆运用微信的现状
从微信开放公众平台服务以来,已经有来自政府、商业、教育和媒体等不同机构的数以万计的用户开通了公众平台提供服务。在图书馆领域,截至2014年7月22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图书馆”,共计搜到账号199个,其中有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公益图书馆和书商等。这个数字和全国三级以上的2,230个图书馆相比,数量还是很小的。
由此可以发现,虽然图书馆界已经意识到了微信服务的先进性和必要性,但开始尝试和利用微信开展服务的图书馆数量仍然不多。这说明微信公众平台在我国图书馆领域的使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微信服务,多是一些基本内容,具体总结如下:①通过微信实现图书馆信息查询服务。利用一般问题自动回复系统,根据读者的问题,公众平台以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的方式为读者回复解答,比如提供查询、修改个人信息、借阅情况等,并可实现续借、预约等操作。②通过微信实现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利用微信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推送服务,将图书馆的一些新闻、公告、讲座、活动等信息推送给用户。③通过微信实现参考咨询服务。使用微信的读者可以在有需求的时候随时向图书馆微信发出信息咨询的申请,图书馆员在收到咨询请求后,可立即检索信息,并利用多种形式将信息及时反馈给读者。④使用微信开展各类线上线下读者互动活动以及调查回访、意见建议收集、读者俱乐部建设等业务。
2.4图书馆微信功能的拓展
目前,公共图书馆已经使用微信把一些服务移动化了,但是在服务内容上还比较单调,还有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不是简单地把服务搬到微信上就能解决图书馆困境的。新的服务方式,需要开发以下新的服务内容:①开展基于位置的增强现实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的接口,并可通过其与图书馆的特色馆藏的结合实现移动现实。比如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料,让用户在旅游、游玩等过程中可以直接从图书馆数据库中调用相关资料,如照片、历史资料等。②开展基于身份特征的学科服务。当用户身份绑定后,利用微信进行学科推送,把特定学科内的专家馆员、学科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等以学科知识单元的方式推送到用户手中。如将馆藏的法律资料推送给法律工作者,将考研、就业、公考等信息、资料推送给大学毕业生等。③强化实时交互的参考咨询服务。实时的参考咨询服务需要人工的在线值守,强化实时交互的参考咨询服务,就要通过强化制度管理来实现。微信用户的在线咨询有很强的实效性,短时间内如果得不到回复,一般很少有人会持续等待。为此,图书馆应该强化管理,安排馆员值守,提供工作时间之外的参考咨询服务。
2.5使用微信需要注意的事项
微信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服务手段,图书馆在使用此项工具的过程中,有以下需要注意的地方:①语言的去官方化。在微信中,不可使用官方语言,死板枯燥的官方文字通常不被人们所欢迎,要多使用网络语言,以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②把握信息的时间。抓住用户的碎片时间,合适的文字。③信息内容要新颖。多发新颖原创的文字,避免没有新意的转发。
3结语
总之,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微信带来的“微生活”体验正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变化,为广大公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也应当及时抓住和使用好微信这一新媒体工具,扩展与读者的沟通渠道,优化信息的呈现方式,提升读者的服务体验,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延伸“没有围墙的图书馆”这一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张秋,杨玲,王曼.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建设,2014(2):61-65.
[2]周秀梅,田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36-39.
[3]齐庆源.多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宣传服务工作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90-92.
全国观众愿意看四个小时的电视节目,以前是春节联欢晚会,而从今年开始,又多了一个“天猫双十一狂欢节”。甚至是,在倒计时迎接零点到来的那一刻,观众的激动心情丝毫不亚于听到新年钟声的敲响。
互联网时代,马云和他所建造的电子商务系统一次次给中国社会带来惊喜和改变。
最新数据显示,阿里巴巴集团2015年将完成近3万亿元交易额,占中国零售消费总额9%。而马云认为,十年内中国50%以上的消费都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生产力的释放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会给内需市场带来跨越式的发展机遇。
商业的成功之外,马云还希望通过阿里巴巴的努力,带动中国公益事业做出更多改变。
11月11日晚10点30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在北京“水立方”为“天猫双十一狂欢节”举行远程开市敲钟仪式。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和CEO张勇站在一起的,还有八位普通人的身影。
八个人中,年龄最小的仅6岁,最大的近60岁;他们来自中国八个不同省市,从事不同职业。他们的故事也不尽相同,有大连最美新娘,有万里长城守卫者,有苗村三语教师,有河南诚信包工头……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接受过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的表彰。
2013年7月,为唤醒更多人的爱心,“天天正能量”项目在杭州上线,由阿里巴巴出资奖励凡人善举。截至2015年10月底,阿里巴巴累计发放奖金1500余万元,1500多位中外正能量人物获得现金奖励。
马云从1500多人里选出这八位代表,并在这个全球瞩目的时刻,向他们表达敬意。
“这八位人士代表了中国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他们每天做一点点好事,天天正能量,他们在为这个社会做很多贡献。不管我们多辛苦努力,只有这些人成功才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所有结果。”马云说。
唤醒正能量
作为一位站在时代风口浪尖上的企业家,马云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他的前瞻思想。战略、方向、创新、未来等宏大词汇频频出现在他的各类演讲中。而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无不印证着他的各种超前研判。
对于阿里巴巴的未来,马云认为,商业帝国式的发展时代已经过去了,阿里巴巴应该坚持平台生态化发展。只有生态系统里的企业共同参与,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持久发展。“阿里巴巴的战略是打造社会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只是阿里巴巴整体战略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马云始终坚持对全球化和社会文明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两个月前阿里巴巴集团16周年生日,马云给全体员工写了一封信,呼吁员工践行公益:“我们一直坚信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新的全球化……还有利他、透明、公正、注重他人体验、承担责任的社会文明。”
此次双十一敲钟仪式,马云选择代表着文明、奉献、诚信等美好品质的普通人作为嘉宾,正是他整体思考的延伸和践行。
阿里巴巴公益开放平台总监王崇和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天天正能量”项目由马云最先提出。在当时,无论打开任何媒介都能看到负面新闻堆积,暴力、血腥的新闻被一再放大。“我们是互联网公司,他觉得互联网上负面的东西太多了,而现实社会并不是如此。我们应该把真实的、正面的东西反映出来。”
王崇和说:“当时也有顾虑,担心正面的、正能量的东西没人看。但真正做出来才发现,效果非常好,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
目前,在未做任何外部推广的情况下,“天天正能量”新浪微博活跃度长期排名公益类微博第一名,许多网友纷纷要求自愿加入正能量志愿者队伍。“天天正能量”合作媒体的队伍也不断壮大。
在“天天正能量”携手100多家中国主流媒体搭建的公益开放平台上,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获奖者产生,两年多来,1500多位正能量人物获得奖励。奖励人群年龄跨度从2岁到94岁,单人最高获奖额度达10万元,获奖人国籍涵盖中、英、美、德、俄等多国。
“在操作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深受感动。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关怀、信任并未缺席,人性的美好并未缺席,好人好事每天都在发生,只是因为不被重视,无法获得广泛传播,而这些,正是我们工作体现出的价值。”王崇和说。
“将公益的决定权交给公众”
马云的公益理念很简单:公益不是看捐了多少钱,公益的核心思想就是唤醒良知,唤醒善良。“谈钱是很俗,但真善美的东西却可以通过这种俗的东西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奖励不是目的,传播、扩散,让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但现实中,中国的公益事业起步晚,经验不足,想要实现“唤醒”的目标并非易事。
9月15日,马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新生授课。他表示,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比金钱更重要的,是要先学会做公益,而中国的公益事业需要更多的体制建设和人才训练。
“我是个生意人,我觉得应该用商业的做法来解决这些事情。我们或许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做些事情,用一些独特的方法,让人们再思考,这是我们能做的贡献。”马云说。
实践中,“将公益的决定权交给公众”,这是“天天正能量”项目最为重要的一个特色。
“天天正能量活动”项目的宣言中有一段话:我们希望,让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人,都有更多机会和更广的平台去参与这个世界的改善。我们认为,应该将社会公益的决定权交给社会上的每个人。
王崇和介绍,经过多次讨论、尝试后,“天天正能量”项目形成了以“常规评选”和“特别策划”两种方式为主的运行模式。
常规评选采取“媒体推荐、评委评选、网友点赞”的方法,每周评选一次,由合作媒体推荐一周内全国各地的好人好事,再由各媒体总编、副总编充当评委进行投票;票数一致的以网友点赞数高者胜出,最终评选出6个正能量故事,给予当事人1千元到1万元的现金奖励。
整个过程,“天天正能量”仅仅扮演着组织者的角色,并以锦上添花的方式表达公众对这种行为的鼓励和赞许。而公众及众多媒体则成为了真正的定义者、挖掘者、评选者及传播者。
通过这一系列公开透明的举措,“天天正能量”得以成功地规避以往企业做公益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依靠事件本身的传播性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最大程度唤醒网友心中积极向善的一面。
“公益每个人都可以做。我们要告诉每一个人,你参与,你荣耀,你可以改变别人。因为你的心发生了变化,世界才会变化。唤醒每一个人,让他们心里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要做的事情。”马云说。
互联网+公益
“天天正能量”是阿里巴巴最低调、最默默无闻的一个部门。与其他团队冲劲十足、激情张扬的状态不同,“天天正能量”团队异常安静、内敛。
阿里巴巴公众与客户沟通部资深总监吴昂认为,做公益本来就是细水长流的事情,不可能轰轰烈烈。“我们不能通过一个人一件事把社会改变了,只能是在潜移默化中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正能量是美好的,社会需要正能量。”
通过对两年多公益实践的总结,“天天正能量”项目团队正在不断创新,探索如何能让正能量传播更广,唤醒更多爱心。这其中,借助阿里巴巴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我们也在思索‘互联网+公益’等于什么。从‘天天正能量’传播和公益实践中,我们的感受是,‘互联网+公益’其实让公益变得更灵动,让所有的过程都变得更简单。”在谈到互联网及社交网络化趋势所带来的变化时,王崇和说。
最简单的例子是,消费者在淘宝网购买各种物品,同时也能产生公益行为。2014年,网友通过阿里系平台公益捐赠达2.8亿元,其中参与公益的淘宝会员数有2.13亿人,善举总次数超11.1亿次,总金额更是高达2.34亿元。
在王崇和看来,阿里巴巴搭建的电子商务平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也给公益带来了改变。这些数字正是阿里巴巴长期倡导“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结果。
与此同时,好的公益必须和生活紧密相关、无缝衔接。用互联网思维建立公益与平台的连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行为中,是阿里巴巴接下来的重要举措。
2014年9月,阿里云推出云公益平台,通过网站上云、公益移动化(APP)、大数据处理、信息共享为公益行业突破壁垒实现公益创新。2015年阿里云还将在公益领域的大数据应用、云公益服务范围扩大,服务更多社会公益组织。
跳出“业余爱好”
“最先是苹果iPod扫荡了音乐,然后是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冲击了图书,以及苹果和谷歌依靠App Store机制横扫了小程序和小游戏,还没有被互联网横扫的,只剩下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厂苦苦保卫的电视机,以及依附于电视屏幕之下的游戏机了。”电视的红旗还能打多久?这是Silicon Alley Insider创始人亨利・布罗吉特对于目前全球电视机前途的担忧。然而,他的这种担忧随着谷歌电视的横空出世以及苹果TV的出击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众所周知,每一年的苹果新品会都是全球苹果粉丝的派对,也是热点话题的诞生地。2010年的苹果更是赚足了眼球,除了在5月26日市值成功超越多年来的冤家对头微软之外,年初的iPad、夏季的iPhone4都引领了各自市场的潮流,而在金秋时节的9月初,苹果再一次用自己的方式了刺激了人们的神经――苹果TV在沉寂4年之后终于在升级后重装上阵。
北京时间9月2日凌晨,又一次的苹果大会,又一次的全球苹果粉丝的翘首期盼,这次乔布斯破天荒地首度为新品会提供视频直播,无论使用iMac、iPhone还是iPad,都能流畅地观看,当然这是因为乔布斯推介的重点产品――售价99美元的苹果TV瞄准的就是互联网视频领域。这也是苹果首次从个人消费电子产品拓展到数字家庭领域后展示的最凌厉的攻势。
其实,苹果第一代Apple TV可以追溯到2006年1月的苹果大会,只不过那时候还叫iTV。当时乔布斯曾热情洋溢地宣布,苹果iTV将成为继苹果iMac、iPod和iPhone之后,公司的第四个收入支柱。谁知一年后,苹果iTV销量低迷,乔布斯也只得将苹果TV称为“不过是公司业余爱好的项目”。直到2007年2月,内置40GB硬盘的iTV才上市,并且更名成了苹果TV;这一版本上市没3个月,就迎来了第二个版本,硬盘容量增加到了160GB。在沉寂了3年多之后,于今年9月2日亮相的第三代苹果TV才算正式拉开了苹果进军互联网电视的帷幕。
从外观上看,这次的苹果TV延续了苹果一贯的创新设计,用“惊喜”、“震惊”等词来形容也丝毫不会显得过分。由于取消了内置硬盘,苹果TV相比之前的产品外观缩小了80%,一个手掌就可以完全将其把控;同时也大幅降低了热量散发,因此通过去掉散热风扇还带来了噪音和能耗的降低,在环保节能方面更加出色。
在性能方面,苹果TV采用的是与iPad一样的A4处理芯片,重点增强了网络部分的电影视频播放功能,既支持付费模式的高清/标清电影观看,又支持从YouTube、Netflix等视频网站获取更多的内容;而视频的管理和播放,则由苹果iTunes完成。在付费模式中,苹果的报价是高清电影每部4.99美元,标清电影每部2.99美元,电视剧每集0.99美元,而已经签约的内容提供商则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ABC、FOX等。
由于意识到苹果TV上一代过于依赖电脑是其难以赢得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新款的苹果TV大大扩充了网络的应用功能,当然它也没有丢弃对电脑互联的支持,支持无线WiFi与苹果电脑、iPad、iPhone、iTouch等连接。在会现场,乔布斯亲自演示了如何使用iPad播放,通过WiFi与苹果TV连接,最终通过HDMI在大屏幕电视上播放高清视频的全过程。目前来看,新一代苹果TV变动最大的当属UI用户界面,新界面中包括了评价、全局浏览、节目简介等功能选项。将在11月份的iOS 4.2中可进一步提高iOS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任何视频都可在iPad或苹果TV中观看。
目前,苹果公司已经开通了苹果TV的预定活动,预计4周内发送到用户手中,首批可购买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
面对iPhone以及iPad等拳头产品的攻城略地以及App Store的风生水起,乔布斯为何又心有旁骛地将注意力放在昔日的“业余爱好”上?谷歌电视在5月的横空出世无疑是最大的刺激因素。
谷歌电视抢得先手
谷歌针对数字客厅的大动作,发生在今年5月20日。与苹果的“封闭”做法不同,谷歌携手英特尔、索尼、罗技和百思买等公司高调推出了全新的互联网电视平台――谷歌电视(Google TV,详细报道可以参考《中国数字电视》2010年5月刊“Google TV:电视革命”一文――编者注)。这个装载着Android操作系统、运行着Chrome浏览器的互联网电视产品,就像斜刺里杀出的一支奇兵占据了数字客厅的市场制高点。
让我们将镜头拉回到2010年的5月20日,在当天的谷歌开发者大会上,谷歌高调宣布与英特尔、索尼、罗技、百思买、Dish Networks等软硬件厂商合作开发谷歌电视,试图将消费者放在客厅里面的电视机,改造成全新的上网工具。用户通过谷歌电视服务将能从电视机访问任何网站,无需翻阅电视节目单就能轻松地搜寻电视节目与网络视频。
据谷歌电视项目技术总监Vincent Dureau介绍,谷歌电视使用Android 2.1系统,并会不断对其进行更新,其嵌入了Chrome浏览器,还将经典的谷歌搜索整合到了电视上,“因为对用户来说,只要能获得喜欢的内容就不在乎从哪里得来的。”其在现场演示了如何用谷歌电视观看MSNBC、亚马逊、Hulu、YouTube、ESPN新闻,甚至来自白宫网站的视频。“在谷歌电视上,不同网站的跳转就跟电视换台一样容易。搜索框使大屏幕电视得以与互联网上无限的内容相连接,可以收看‘100万个频道’。”不仅如此,观众在观看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上浏览信息,如NBA比赛的实时数据等内容。当然,谷歌电视还可以用于欣赏音乐、玩游戏和登陆Flickr、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为此,谷歌为自己的电视平台打出了“将Web内容引入到TV里”的震撼口号,并将把电视、数字录像机、互联网以及网络浏览器和搜索等功能整合到一起,正如其CEO施密特所言:“一旦你们拥有谷歌电视,便会变得非常忙碌。它将消耗你整晚的时间。”
值得玩味的是,当谷歌电视推出的消息传出时,乔布斯甚至直截了当地回应:“Not a Chance(根本没有机会)。”然而时间过去还不足100天,苹果就开始大力推行基于“云计算”和iPhone操作系统、售价仅仅为99美元的新苹果TV。其实,乔布斯的改口就如同软件程序升级一样,是常有之事,无论是关于iPhone4还是苹果TV,他早已让外界领略了自己的桀骜不驯之处。因为,孤傲 的乔布斯也不希望自己做出一个比竞争对手失败的产品,更何况在美国人平均每天花5个小时看电视、美国广告主每年投放在电视上的广告费高达700亿美元的巨大诱惑面前谁又能熟视无睹?
不过与谷歌“把Web内容引入到TV里”的思路有所不同,乔布斯的想法则是简化――“用户不想使用一台很复杂的电视。他们只想电视机更加简单、更酷和更小。”也许是基于这一思路,苹果TV的体积变成了原来的1/4,价格也从原来的229美元下降到99美元,更大的瘦身在于。乔布斯干脆取消了苹果TV的存储设备,所有节目只能在线观看。换句话说,苹果取消了下载,电影和电视剧都只能以租赁方式提供给用户。
质疑声此起彼伏
尽管谁都不能无视乔布斯及其麾下的苹果近几年的所向披靡,以及所取得的攻无不克的辉煌战绩,但是苹果TV的简化思路还是让业界观察者们觉得不可思议,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讨论。
《纽约时报》就撰文称,“尽管乔布斯可能还希望最新推出的苹果TV也能够像iPod那样流行起来,但目前可能难以完成这一夙愿,毕竟其只能基于两家网络提供租赁节目。”除了内容少得可怜这一不利因素外,“绝大多数用户甚至还不清楚或困惑于如何使用互联网连接苹果TV。另外,苹果TV也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效应,而且其竞争产品也大量存在。当然,对于那些能够熟悉消费者需求的公司而言,互联网电视市场当然有利可图。”《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更直截了当,“苹果TV没有太多新概念,就是一个将原版简单升级的产品……苹果此举算不上一场革命,电视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用户习惯并非一款产品或一个公司就能改变的。”而美国《连线》杂志则将苹果TV评为了无聊产品,“苹果TV的节目源少之又少,目前只得到ABC和FOX的支持。这可给喜欢看电影和电视剧的用户带来了网扰,因为他们大部分是通过BT的方式下载视频,可是大部分BT视频又和苹果TV不兼容。”一家专业媒体《eWeek》则列举了谷歌电视比苹果TV强的十大理由,诸如苹果TV只允许用户从iOS设备上享受网络音乐、只能租赁电视节目,等等。
除了媒体的批评之外,一些分析家和业界名人对苹果TV也是出言谨慎。比如,美国咨询公司AltimeterGroup合伙人迈克尔・加藤伯格就认为,与谷歌电视相比,“苹果做的是用两个插孔拓展电视机的功能”,这两个插孔链接的就是DVD播放机和电视游戏机,也就是说,苹果TV的目标是取代二者。谷歌电视则是想取代卫星机顶盒或有线机顶盒,在这一平台上所有的互联网内容和电视内容将融合成一体。而作为谷歌电视的合作伙伴,英特尔CEO欧德宁自然也不看好苹果TV,他甚至将其称作是苹果在发展道路上的倒退。欧德宁还开玩笑说他的母亲或许会去使用苹果TV,不是因为它有多优秀,而是因为它的功能性和操作性都过于简单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德宁表示谷歌电视由于可以与互联网以及实时内容实现同步无缝接入,这一产品更加适合当下的年轻人。沃顿商学院的一些专家也认为,苹果TV的问题在于,用户不太可能很快改变电视观看习惯。事实上,乔布斯在9月的会上也承认,苹果TV面市4年来“从未获得巨大进展”。但他同时指出,苹果的竞争对手也没有在这一领域获得成功。
当然,对于乔布斯来说,外界怎么说或者怎么看或许并不重要,因为在他一手创建的苹果帝国里,“简单、随意”正是其成功的撒手锏。比如,德国舒立克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马库斯・吉斯勒就将苹果iPod的魅力总结为,iTtunes提供了可以让消费者享受按自己喜欢的音乐编组播放的随意性,这改变了传统音乐的游戏规则。随后,苹果将这种“简化与随意”扩充到iPhone与iPad,现在则轮到了苹果TV。
于是,我们似乎看到了乔布斯正在为我们描绘一个日渐明晰的苹果“圈子”:将来,人们每天早上醒来,会欣赏一段iPod从iTunes上同步的最新音乐;吃早饭的时候会随手拨弄着iPad看新闻;到办公室时用iMac,处理手头的工作;下班后回家打开苹果TV去网上看电视……苹果接管了你的生活。但是,这一切会变成现实吗?
内容为王还是模式取胜?
如果说iPod重塑了唱片业的发行规则,iPhone为智能手机开创了全新的天地,iPad给图书出版行业创建了新的分成模式,而苹果TV能否成功则首先要看影视媒体公司的态度,同时还要面临诸多的市场竞争。
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彼得・法德尔就表示,针对数字客厅的所有竞争都很新颖,但不清楚它们是否能够获得回报。法德尔说:“数字客厅与阿富汗很像。有些超级大国试图接管它,并对其加以纠正,但人们却并不希望被接管。数字客厅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进程。”众所周知,家庭娱乐领域有很多消费惯性。比如,TV Everywhere(电视无所不在)就是由Comcast、时代华纳等有线电视运营商联合推出的一个项目,可以向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产品提供有线电视内容,该服务试图阻止用户转用谷歌等新兴厂商的互联网电视服务。因此,对于任何新兴企业而言,要想取代现有影视产业链,并向用户客厅提供内容,都要有长期作战、进程缓慢的思想准备。
事实上,互联网电视这个新兴市场的觊觎者远不止谷歌和苹果。目前多个IT和消费电子产业巨头都在染指互联网电视和电影领域,试图侵占传统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市场。比如,Netflix、亚马逊、Hulu、微软以及有线电视运营商和消费电子公司都试图将娱乐、科技和互动性整合到一起。思科等ICT企业也期望借助机顶盒、路由器和Flip摄像机等产品在数字客厅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中,素来擅长打价格战的亚马逊的加入或许会让苹果很不好受。iPad的迅速崛起导致Kindle电子书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挤压,心里窝火的贝索斯一直在寻找复仇的机会,因为亚马逊与苹果一样,与ABC、FOX和BBC签有同样内容的协议。因此在苹果宣布苹果TV影视节目租赁价格之后几小时。亚马逊立即将节目价格从2.99美元下调到0.99美元,但要知道这不同于苹果的出租价,而是亚马逊的销售价。同时还有消息传出,亚马逊将推出一项新的包月措施,不限时间地通过互联网向用户传输电视节目和电影内容。
几乎就在同时,已经加入谷歌电视阵营的索尼也宣布,将从今年秋季起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等5个国家推出“Qriocity”线上影音服务。而在美国,Qriocity服务已于今年4月正式上线。
而在线上影片租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Nettlix,亦同样积极扩张现有影视节目库。最近,该公司斥资9亿美元与派拉蒙、米高梅等好莱坞片商签订了网络授权协议,涵盖的影片将超过3000部。此外,还有传闻称在网络时代已经感觉自己落伍的微软,亦在规划为其Xbox360量身打造的电视频 道。背靠NBC、迪斯尼、新闻集团等传媒巨头的视频网站Hulu在实现了初步的盈利之后,也开始提供互联网电视节目付费服务。同时有报道称,三星正在评估谷歌电视,并不排除加入其阵营的可能。另外,还有很多厂商也推出了一些类似的产品,比如国内的TCL、海信、康佳等电视机厂商也在尝试推出自主品牌的“互联网电视”,尽管在有关监管政策的控制下这一平台显得还弱不禁风。
不过,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各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互联网电视而言,最太的困扰仍然是内容,因此其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版权。ICT巨头们面对的是保守但无比强大的传统影视产业。ICT公司渴望具有吸引力的新内容,而传统媒体公司一是担心自己失去对内容的控制,如同音乐市场中版权方的话语权因为渠道的强势而日益衰微一样,二是担心从互联网电视中得到的分成,不足以弥补有线电视用户流失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双方必然要经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不过,沃顿商学院法律研究和商业道德教授安德里亚・麦特维辛并不这么悲观:“这场争夺并非零和游戏。这一领域有很多创新空间,无法判断谁将成为长期赢家。”她认为,预测其中任何一家厂商将成为未来数字客厅的王者都将无功而返,“人们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尚无定论。当设备被推向客厅时,或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