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理解生态学

如何理解生态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理解生态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理解生态学

如何理解生态学范文第1篇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在教学内容、研究方法、教学要求上都有一个较大的跃迁。大纲对初中物理教学目的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初步知识,了解知识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请注意上述的"初步" 、" 了解" 、"简单"等限定词。而大纲对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目的要求则是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通过对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推理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对比看出,无论是从掌握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就决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都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如何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笔者认为,要跨越新的"台阶",必须充分利用好教学方法与策略。

1.准备工作做充分一点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一物理的绪论即所为"磨刀"教材,为了把刀磨得更利,除给学生讲好绪论中的内容外,教师还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1 研究、比较高、初中教材的特点,准确把握知识上的"连接点"和"间断点"。这里的"连接点"指的是初中教材中已经有过的零星、肤浅论述的知识点,如第一章中的重力、摩擦力,力的图示、二力平衡等等。"间断点"即初中根本还没学而高中又认为学生已知而直接或间接使用的知识点,如:一次函数图象的截距、斜率、几何中心,三角函数、解比例等等,只有把握了"连接点",才能实现知识的自然衔接和拓宽,明确了"间断点",才能通过及时填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排除学习中的数学障碍。

1.2 调查、分析学生,摸清学生关于物理知识的"前概念"和学习物理的"前习惯"。 "前概念"即学生头脑里学前存在的对某一物理现象的认识。"前习惯"指的是初中以前养成的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包括预习、听课、做作业、看课外书等。摸清了"前概念"和"前习惯",就为因材施教、矫正错误概念和不良习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3 介绍物理常识,使学生明确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及学习要领。

2.驾驭教材要灵活一点

教学过程的控制集中体现在对教材和学生的驾驭能力上,作为早期的物理教学,驾驭教材应坚持如下原则:

2.1 "连接点"知识宜深不宜浅。加深到什么程度,比如:从"二力平衡"到"多力平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从"与运动方向相反"到"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从"路程"到"位移"等等,都必须讲深讲透,否则,会使学生停留在原有水平而停滞不前。

2.2 "间断点"的补充宜缩不宜扩。高一物理,即力学部分的"间断点",多数出在数学方面,为排除障碍,一定要及时填补,或自己补,或请数学老师协助,但同时要注意用多少,讲多少,不能讲得太多,太深。否则,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甚至会由于数学上的难点影响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3 首次接触的知识宜细不宜粗。高中物理知识结构中,每一类知识的掌握有其明显的共性,对每一类中的第一个"点"应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把学生自然地从初中要求引向高中要求,同时使其达到触类旁通。

3.课堂气氛要生动一点

高一物理一开始就是比较枯燥的力学知识,教材本身的演示实验较少,趣味性不强,为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保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除驾驭好教材外,还要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创设途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补充简单实验,增强直观性、趣味性。

3.2 欲进先退,在暴露"前概念"中浓化课堂气氛。

3.3 用新颖问题、生动的语言和幽默动作使课堂气氛和谐而富有美感。

4.学法指导要实际一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均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后的成败还得通过学生来检验,对"过渡期"的学生,我认为还应在课外开设学法指导课,而且指导课上不能仅就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做作业等进行泛泛地说教,而要针对学生现有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进行,比如针对学生不会阅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实际,就要专题介绍几种阅读方法,象重读理解法、对比理解法、实验助解法等等,同时明确指出不同类别的概念(定性的、定量的、实际的、理想的、描述特征的、描述状态的、描述过程的等)和规律在理解程度上的不同要求,从而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再比如,针对高一学生只会死背公式和"黑体字"而不会解题的弱点,就经专题进行"怎样求解物理题"的辅导,从读题,审题、理顺思路、安排步骤到规范表达均通过典型示范提出严格要求,还要适当介绍一些解不同类型(选择、实验填空、计算)题目的特殊方法和技巧。再比如,针对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一看便知、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通病,采用强行训练、反复刺激的办法进行长时期的纠正。

5.能力培养应缓慢一点

如何理解生态学范文第2篇

2007年世界生态高峰会,来自70多个国家的1400多名生态学工作者欢聚一堂,针对如何运用生态学方法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以及如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改善人类福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与会代表乐意与世界各国民众和决策管理人员分享他们掌握的生态知识。

生态学是众多人们日常关注问题的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系统关系问题的关键。生态学能够帮助人们去设计、规划、管理及保护好环境,以确保世上所有人拥有健康的生命,让子孙后代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

生态学必须成为决策管理的重要工具。没有对人与环境复杂多变生态关系的深刻理解,我们的决策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失误,给未来造孽,遭遇从土地功能退化加剧、动植物生境消失到全球气候继续恶化等诸多风险。人类未来的健康取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体和土壤质量以及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

生态学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平衡的运行、受扰机制及服务功能,学习如何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控制和降解污染物,强化我们地球村的生命活力。环境污染威胁了食物链的生态秩序,减少了河流和海洋里的生命,也扰乱了鸟兽鱼虫和人类的繁衍。生态学揭示了污染物在生态圈中迁移累积的规律和影响危害生命的机制,提供了减缓环境影响、维护生态健康的系统方法。人类的食物供应越来越依赖于集约农业的发展和化肥和杀虫剂的大量施用。降低化肥使用量、避免杀虫剂的副作用、利用自然调节手段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生长和动物繁殖危害的秘诀,就在生态科学的手中。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正在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来源是由于人类不适宜的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和林业经营活动。

生态学研究已经能揭示自然系统固定和排放温室气体的关键过程,以及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印度洋海啸中,有红树林保护的海岸带所造成的危害甚小。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恢复红树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上世纪30年代,在湿地种植盐草使得中国恢复、保护了大量的海岸带。

实践证明,生态工程可以大大增强人类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参加第三届世界生态高峰会的科学工作者呼吁人类社会立即行动起来,为防止地球生态的进一步退化而共同努力。为完成这一神圣使命,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环境法规,积极承诺和执行国际公约,并把生态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实现民众、政府及科学家之间最为广泛的合作。

如何理解生态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18-02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性科学。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日益严峻,农业生态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笔者现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农业生态学》的教学质量探讨如下。

1 加强学科建设

1.1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质量的高低能直接影响到农业生态学人才的培养,从而影响到该学科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学教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地方版”的教材多,资源浪费;二是《农业生态学》新的统编教材仅仅是由一所院校的相关教师编写,且多为讲师或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随着农业生态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亟需一套更加完整、系统且有创新性的《农业生态学》统编教材。而编写新的统编教材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克服由某一所院校“垄断”的现象,应该是由全国相关农业院校的农业生态学方面的“重量级人物”来参与编写;应该对现有的各种农业生态学教材进行总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教材质量得到提高;教材编出来以后,应由相关部门组织进行严格的评审,若达不到规定要求,则须重新编写或修改,即使发现教材中有很小的错误,也应该引起重视,及时进行修订。

1.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加强学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全国从事《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差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采用培训班、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途径,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培养生态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通过硕士、博士学生的培养,能够督促教师时刻重视科研,从而能显著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三是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教师多参与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2]。

1.3 开展科研工作,促进学科发展

大量实践证明,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能起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效果。在国内很多高校中,凡是农业生态学学科发展较快的学校,不但教学质量高,而且相关的科研工作也做得很好。这也说明重视农业生态学的科研工作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应该紧密联系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比如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农业生态环境的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制定;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等[3]。

2 丰富课堂的授课方法

2.1 案例式教学法

合适案例的导入,能让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讲“食物链”的概念时,可以引用中国的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进行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在讲“捕食食物链”时,可以列举草原上的“草羚羊老虎”、农田中的“水稻蝗虫青蛙”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物秸秆牛人”;在讲“寄生食物链”时,可以列举植物型的“大豆菟丝子”、动物型的“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和“马蛔虫”等,还有人工混合的食物链“稻草牛(牛粪)蚯蚓鸡(鸡粪)猪(猪粪)鱼”、“菜(温棚)鸡(鸡粪)沼气(沼渣)肥田”和“稻螟赤眼蜂”等。

2.2 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往往是讲得口干舌燥、身心疲惫,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4]。而多媒体教学能把枯燥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活灵活现的语言,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成有趣、直观且可视听的动感内容,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冲击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及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把种群增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群落演替以及氮、磷、碳、水等循环的关键过程和机理用清晰逼真和优美动感的画面展现在课堂上,也可以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污染退化的片段,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态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更深刻感悟到学习生态学的必要性和价值[5]。

2.3 体验式教学法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做课前预习。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以教材为中心,自由选题,准备10~15 min的课件PPT,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这样学生不仅会积极地去了解课本内容,并且为了把PPT做好还会主动去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加深对生态学课程的理解,从而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此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演讲及口才的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种方法不会涉及到每一个学生,但是能辐射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感知系统,同样也能督促他们自我反思[6]。

2.4 专题板块教学法

在临近期中或期末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采用专题板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把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变得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某一生态学问题,并能间接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和科研思维[7]。比如“低碳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专题。

3 参考文献

[1] 刘彬,武建林.《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17(4):89-91.

[2] 杨瑞吉.农业生态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72-6274.

[3] 寿莉,刘文洋.大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07,4(8):13.

[4] 黄国勤.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50-152.

[5] 康美娟.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长春:林大学,2012.

如何理解生态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 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

Abstract: the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spac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and ecology is a good combination. In recent years,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are the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This paper, from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e formation of the relevant content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how to use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guid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is discusse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及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景观的等级结构特征;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反馈关系以及景观异质性的维持与管理。

一、景观生态学概念

随着人们对大尺度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 土地镶嵌体被作为研究对象, 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一些独特的一般性规律, 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学科。该学科的特色是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的关系和变化, 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的空间扩散等。这一切又进一步奠定和巩固了它在环境科学中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地位。现在它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学体系中一个年轻而活跃的分支, 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 其理论和方法主要来自于现代生态学和地理科学的发展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层次,关键是理解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关系。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十分广泛,最突出的包括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自然保护区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是指反映地形地貌景色的图象,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们放眼所映获的自然景色。而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指几十km2至几百km2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称为区域。狭义景观和区域可统称为宏观景观。广义景观则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显然,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其空间尺度则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而且它突出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这一概念越来越广泛地为生态学家所关注和采用。因此,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

一是景观结构:既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二是景观功能:既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是景观动态:既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很广,而且常常涉及到不同组织层次的格局和过程。比如,景观结构特征与生理生态过程、生物个体行为、种群动态、以及生态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作用都属于景观生态学观察、研究的范畴。

三、景观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现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真正以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规划设计的成功项目还很少, 很多都是打着生态的招牌却很少见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用景观尺度和景观格局分析现状的多, 而进行规划前的分析少, 对规划设计成的项目预期效果分析更是少之又少。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 西方发达国家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的规划、管理,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景观建筑的规划设计。

很多人把绿色与生态等同起来,认为生态的景观不过是多种点树,甚至认为搞园林就是种树的。尽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席卷全球的生态浪潮让西方的设计师看到了景观生态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不断探索生态的设计,逐步形成了两大生态理念:生态恢复与促进,生态补偿与适应。西方的生态理念和手法传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中国近年来也在探索生态设计的新路子。

如:杭州为了建成一条长五公里的湖滨西湖景观带,南线景区整合工程搬迁了西湖边上百余户住户和十几家单位,拆除不符合景观要求的建筑三万多平方米,新增绿地七万多平方米。对原有构筑物的保留和再生利用,修建亲水栈桥保护原有水生植物,开渠成岛,保护古树等等,这些做法都是生态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不能单纯的讲某个景观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也不能讲某个景观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更不能认为绿色的等同于生态的。如何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而又不乏现代,如何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而又能体现民族特色,如何设计信息时代人们想要的生态型景观,才是我们要从理论往实际探寻的道路。

在道路工程建设中景观设计要考虑,它与周围的环境是具有连续性的。在修建后,会形成廊道,破坏原来的景观要素结构。由于道路工程的修建会降低景观生态学功能的稳定性,道路工程明显可以看作是对景观结构的干扰。其一,它会改变景观要素结构,对物种运动形成造成障碍物。其二,它会影响本底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公路、铁路等通常在空间上是连续的,相对较直,常有人为干扰。因此,他们常把种群隔绝为符合种群,主要是耐干扰种活动的通道,是侵蚀、沉积、外来种入侵以及人类对基地干扰的源端。所以在道路工程修建前,就应当进行在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结构功能。

道路工程修建后,形成的廊道既是景观结构中的镶嵌体,它镶嵌于整体景观中,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镶嵌的特征是对象被聚集,形成清楚的边界,连续空间发生中断和突变。道路工程形成后,在所经之处就会形成一道很独特的景观,一些道路工程中较为宏伟的桥梁,也逐渐成为当地的奇观。一条公路或者铁路通过某个城市或者山村,本身就会是一道风景。道路工程的修建,其弯曲度,通直度的设计,自然有其技术和经济效果,但是也应当把景观效果纳入其中。一方面,道路中公路、铁路桥梁等是否能与周围的景观合适地融合,能否满足其美学规律,能否创造出爽心悦目的环境形象,对这些要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在道路中,也要注意道路这个小狭长缀块本身的景观环境,在道路中高速行驶的道路工具如汽车和列车中的人,视眼狭小,道路的生态绿化也显得非常重要。

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研究范畴,既强调空间格局分析,又考虑生态关联,有助于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尺度上的综合分析、评价与管理,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景观设计应进一步整合景观生态学的思想与理论,深入对景观尺度和景观格局规划设计项目效果分析, 掌握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与过程、异质性、尺度推绎、临界阈值、边界及流的交互作用等主题丰富了生态学的内容。景观生态学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异质性在生态学中何时是重要的,严格验证它的概念框架的普遍性,强调从机理上深入理解格局与过程间的相互关系并加强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陈勇.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 1999 , 12 (6) : 28- 311.

[2] 傅伯杰.陈利顶, 马克明, 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如何理解生态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课堂生态 改进措施

一、引言

“生态学”一词的英语“ecology”源自于希腊语“oikos”与”logos”两词,前者为“一户人家”(Household),后者为“研究”(study)(左焕琪,2007:61)。该词(Ecology)出现于19世纪后期,但当时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1913年与1915年,英国与美国生态协会相继成立,“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才正式形成(ibid.60)。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Haeckel)于1966年给生态学下了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吴鼎福,诸文蔚,2000:1)。它是一门由教育学、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可以说,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为外语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外语教学方法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传统大学英语精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通过英语进行有效交际,同时不断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过程是单词的讲解―文章中词、句、语法的讲解―课后练习的讲解,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直是老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记,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热情,语言运用能力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精读课的教学一直处于“费时低效”的尴尬境地,“花盆效应”显著,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语言教学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整体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微生态系统。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并相互适应,一个生态因子的失衡都无法完成教学活动。因此,传统的精读课的课堂教学是失衡的,必须加以改进。

三、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

在教育领域中,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课堂生态的“生”既是生命(生命教育),又是“学生”,“态”是指形态、样子,所以课堂生态即课堂生命(学生及教师)及其生存空间或环境的状态。课堂生态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主体,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是课堂生态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多维复杂的关系(黄远振,陈维振,2010:148)。所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课堂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这个课堂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才和发展。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课堂生态具有和谐性、开放性、自主性、共生性等特征。因此,构建和谐、能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笔者认为,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精读课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才能改善原来的教学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一)以学生为主导,注重课堂的能动性。

教育生态学认为,学生是最基本、最活跃的生态因子,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无法实现生态化教学。因此,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指导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与老师共同解决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我们要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带来了各自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出现不可预见性的问题是正常的。老师要和学生共同努力,解决那些未预见的问题,而不是抑制这些问题,因为“根据生态学的观点,压制生态系统某种因素的发展,其结果是导致生态失衡,以致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ibid.83)另外,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和谐。

(二)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夏纪梅(2012:52)认为:“课堂里的交际互动离不开‘真实性’。”所以在讲解语言点或词汇用法时,举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比如在讲解favorite这个词时,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What is you favorite food? What is your favorite song?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有话可说。另外,在处理文章内容时也要“真实”。这里的“真实”指的是老师和学生作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里的互动包括思想互动、观点互动、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还应将文章中的某些内容或观点和当前社会中的热点话题相联系,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觉得自己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就某一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将语言教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课堂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才和发展。《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指出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不仅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还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老师不仅要担当教书的重任,还要担当育人的重责。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老师要将语言教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具体做法,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将课文内容和社会热点话题相联系,让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

如前文中提到的,在讲解文章时,应将其中的某些内容或观点和当前社会中的热点话题相联系,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如笔者教学《大学英语教程》》(第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中第一单元的Text A: A Fable for Tomorrow一文,文章主要讲的是化学药品的过度使用对动植物的危害。笔者将这一主题和现在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相联系,问学生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保护环境。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情的讨论,有的从微观出发说我们人类应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如不要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有的从宏观出发说我们人类应当禁止乱砍滥伐,不要过多开采自然资源等。这种开放式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是他们自己思想火花的碰撞,他们既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又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此时就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德育教育。

2.鼓励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目的语文化。

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国的语言都有该国文化的烙印,英语也不例外。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要透过语言了解英美文化。例如老师上课时讲到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可鼓励学生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一味地热衷过这些节;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忘了中国的七夕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再如英美文化价值观中强调“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老师在讲到这一价值观时,要让学生明白这里的“个人主义”不等于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它指的是个人的观点和权力等得到尊重。另外,在上大学英语精读课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英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在大街上经常看到一起生搬硬套的英译词的使用,英汉夹杂的语言,还有夏天穿的衣服上印的一些英文字母,人们觉得这是一种时尚,殊不知,有些英文字母表达的其实是贬义。

3.鼓励学生多阅读英语经典名著。

德育过程就是一种感情、认识和观念不断转化的过程,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大量阅读英语经典名著,使自己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上的交流。通过大量的阅读输入,不仅使学生不断内化词汇和语法,建立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把原来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更能使学生理解英语文化,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继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式。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要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的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和学生都在闭门造车,不了解社会的发展,就会使这种“闭门造车”的教和学的方式成为限制因子,阻碍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因此,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条件,找一些和当今社会发展有关的文字、视频等材料,让学生开展头脑风暴、看图说话、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教和学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生态外语教学观认为:外语课堂教学中多种因素相互依存和制约,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大学英语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要促进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的生态平衡,维持各要素平衡发展,发挥整体功效,使学生在融洽、统一、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愉悦学习并享受学习。

参考文献:

[1]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黄远振,陈维振.中国外语教育:理解与对话――生态哲学视域[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4]夏纪梅.外语还可以这样教[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5]荣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7(1):56-60.

[6]商颖.如何激发学生学学英语精读课的兴趣[J].高教研究,2010(28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