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桥工程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境艺术;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G42
在对环境艺术的认识上,最大转变是在环境艺术的范围上,打开了各学科之间的学术壁垒,加强了横向沟通,在环境艺术的理论体系中融合了建筑学、规划学、生态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环境艺术不再是通过一个点分析实际项目,而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立体地全面地分析实际项目。这样建设的项目,会兼顾空间形式美,生态环境和谐,功能完善,使人愉悦。
环境艺术是一门边缘学科,包括了很多学科的内容。环境艺术设计现在更多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处理与人相关的环境生态,这也是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快速发展,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必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如何解决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研究的方向。道桥景观就是其中之一。大型道桥工程本身就是景观,优秀的道桥形式往往是所在城市的文明象征,代表着建造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和社会审美趋势。比如:武汉长江大桥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历史的魅力。成为经典的道桥景观是工程主体的结构技巧所造就的。时代在进步,人们对于道桥景观的认识和期待已经不仅仅只限于主体结构形式的美,而是延伸到对道桥工程起始全段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道桥景观的一般涵义是在形式上满足视觉上的愉悦并适合在高速流动中的观赏,而环境品质的涵义是环境内的诸因素反映着当代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作为活性的投资,道桥景观为其区域的游览观光、运动休闲乃至于相关产业提供发展的平台。体现了上述意义,道桥景观才在形式上走进美即自然的当代美学语境,从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由单纯的形式美走向环境的整体美,是道桥景观建设观念的进步。武汉天兴洲大桥是在主体结构形式完成之后才进入景观设计研究阶段的,主体形式不可更动。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地面景观,公路桥面配置物,主塔、桥墩形式细化设计及符合在高速进行中观赏的艺术品。研究范围包括武汉至恩施公路立交及桥头用地的开发、和平大道立交原生自然的恢复、武青三干道立交绿色肌理地被的处理。上述工作涉及到艺术、生态、环境保护、植物选配、园林规划、工业设计及制造、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策划等领域,特别是对于地理学中的地质、地形、地貌概念,运用于艺术设计之中,使环境设计能以宏观的角度审视课题研究的理念。课题研究的设计理念:一是景观形式与道桥构造本体一体化原则。在一体化设计中,服从景观形象尊重交通功能的原则,形式美即是工程之美。不做与工程无关的所谓“文化标签”。二是生态原则。用恢复绿色植被的方式,处理互通立交地面景观及道桥投影地带环境的修复,并结合桥墩形成竖向绿化景观。三是环保原则。通过构件的设计和宽带林木栽植有效降低噪声污染。通过地表的设计对立交区域的进水、排渍、蓄灌实行无能耗的自净处理,不增加新的光污染。四是视觉原则。从创造愉悦的安全高速行进的空间环境出发,确定道桥视觉诸因素,即形成符合流动观赏的地面景观,艺术构筑和路面配置。五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地景的处理中,结合三环线规划,部署运动、森林、休闲、博览、观江场所。六是可持续发展空间策略。大面积的林木花果植被即是道桥空间区域的活性因素,是永不枯竭的产业资源;部分构件的设计可引发相关的制造产业;部分控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为它种开发,是道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课题地面景观概念设计:一是武汉至恩施立交地面景观设计。方案一是将武汉至恩施公路立交地面改建为汽车俱乐部(地景公园),率先在国内开辟一项极富刺激的现代运动场地,在运行上有良好前景和影响。主要构造手段是大量运用地表、凹槽和植被进行人性化的处理。方案二百花百果园(地景公园),以地面网络化的形式,实施大规模成片花木种植,追求地面绿化,花木产业与植物观赏一体化,兼容客舍、博物馆,以期形成江北三环线上的绿色休闲园地。并种植大面积宽带林木,阻隔火车、汽车高速行进所产生的噪声。二是和平大道立交地面景观设计。方案是建设为湿地公园。对煤灰填充的湖面实行水面及生态还原的改造。以煤灰固化、废弃建筑垃圾和生物处理技术作地表综合处理,并形成湿地与水道相间的港湾休闲公园。其主要的生态功能是调动高层和地表结构将来水和渍水形成无能耗自然净化的流向,以降解堆灰场污染。三是武青三干道立交地面景观设计。方案是建设地被绿化。从绿色肌理的概念出发,调动栽培植物形成大地肌理,以满足高速流动中的瞬间视觉印象,其设计手法是将理性形式与植物的自然生长相结合。优点是养护量小且具有经济价值。不同种类的植土层按设计线形形成凹槽,多种植物各布所居。
在武汉目前及将来的发展中,环境艺术设计应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它传播新的艺术理念,并对景观、建筑、室内设计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这种催化剂能够加速设计的进程,提高设计的效率,打破传统的审美角度。媒介是一个运载体,它传递着艺术的信息。而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充当运输信息的任务,在其过程中还要结合实际,向更高的阶段进行转换,这个过程即设计的过程。概括来说媒介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对艺术信息的收集;二是信息的传输;三是艺术信息的转换;四是艺术信息的表达。那么这四个步骤所形成的成果是未来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仍然将以延续媒介的作用而存在。它应是景观、规划、建筑、室内新思想的开创者,是现代艺术在工程运用中的具有开创精神的系统。
总体来说,政府对于武汉市的人文景观还是比较重视的,例如对于东湖风景区的改造方案上就下了比较大的力度,力求打造东湖品牌,成为我市旅游的又一个亮点。在洪山广场上,更是体现出环境与人的交融性。
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杨辛甘霖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设计学概论》尹定邦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四版
关键词:防水层 桥面渗水防水卷材 沥青混凝土
Abstract: the bridge deck of water seepage of serious impact on the concrete and steel structure the life span of the bridge,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APP modified asphalt waterproofing materials,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waterproof layer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will bring, and points out that on the construction waterproof layer to deal with through,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happening of the bridge water hazards.
Keywords: waterproof layer of asphalt concrete bridge deck ooze water waterproofing materials
中图分类号: TU52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尽管目前对混凝土裂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钢结构的防锈处理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施工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在现实使用中却仍有很多由于混凝土保护层不足致使混凝土在潮湿环境极易受到锈蚀,钢结构由于防锈处理不彻底或者没有定期进行维护造成较大面积的锈蚀,特别是对于北方地区,化冰盐水对具有负弯矩结构及预应力钢丝束的腐蚀,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道路桥梁的寿命。所以,对水泥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铺层及整体桥面结构设置防水层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道桥防水卷材的选择
为了满足道路及桥梁防水的特殊需要,防水卷材应满足下面的要求:第一,防水卷材应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这是由于道路及桥梁路面铺层一般采用铺设热沥青混凝土,其温度一般很高,若防水卷材的耐热性不高,则在摊铺热沥青混凝土的时候,会将防水层破坏,使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应保证防水卷材在150℃左右的时候不流淌,并具有较好的耐高热性;第二,由于在高温的情况下,防水卷材会出现软化,而当摊铺完沥青混凝土的时候,又有一道碾压程序,这就需要防水卷材要有一定的耐穿刺性能,能保证经过高温及碾压后的防水层仍能保证不透水及具有很好的耐用性能;第三,防水卷材应有较强的亲和性,能与水泥混凝土及沥青混凝土较好结合,这样能防止防水卷材成为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之间的一个滑动层,保证了沥青混凝土摊铺时路面及桥面的结构稳定性;第四,除了要具有耐高温性能外,防水卷材还应具有较好的低温柔性,这样能有效的防止路面及桥面防水层产生裂缝;第五,防水卷材要不受冻融循环的影响;第六,要具有耐疲劳性能,能保证受到混凝土中微裂缝产生的应力而不破坏。
二、道桥防水设计
2.1、设计的基本要求
桥面的防水设计应采用多道设防和放排结合的原则,在使用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作为主要防水层的同时,对伸缩缝、防撞墩及隔离带等部位也必须满贴防水卷材以保证防水卷材层的连续性。为了使桥面的水平应力得到很好的消散,一般当桥面达到一定长度后,就设置一个伸缩缝,在伸缩缝中应放置橡胶止水带并用密封材料填筑密实。另外,必须保证桥面排水的顺畅,排水坡度应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并保证桥面的平整度,避免路桥面长时间积水,特别是对于桥面的伸缩缝处,如果长期处于干湿及冻融交替的环境下,必然造成防水卷材的过早的老化。而对于白加黑路面的防水设计,应注意对水泥板块分隔缝及裂缝进行处理,对于可能会有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应进行满黏贴处理,而且在进行防水层施工前,应确定一个合适的沥青混凝土厚度,以免过厚的沥青混凝土产生较大的应力而超过防水卷材的抗剪强度指标。
2.2、道桥防水卷材构造选择
应选择单层为3mm或4mm的防水卷材作为道路及桥梁的防水层,道桥防水卷材应选择一面覆有砂面,一面覆PE膜,这样不但能保证施工的时候,卷材表面不容易受到损坏也能使沥青混凝土与其有很好的粘结强度,保证了道路及桥梁的防水的完好性。
2.3、桥面防水的细部构造处理
实践证明,由于细部构造不合格或者施工工艺粗糙而形成的薄弱环节是桥面在雨季渗漏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重视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比如桥头搭板、隔离带墩及缘石底部等细部构造,应保证其必须满铺防水卷材,严禁间断。一般栏杆为钢管结构,其底座为混凝土结构,很多时候钢管与混凝土结合部位总有些微缝隙,雨水很容易渗入导致钢管锈蚀,所以应用卷材将栏杆底座包上。另外防水卷材的搭接缝是防水层的薄弱环节,做好接头处理相当关键,故当防水层做完后可以利用分别与沥青混凝土及卷材相容性都较好的密封胶进行密封处理。
2.4、道路及桥梁防水层做法
道路及桥梁防水层的一般做法是80~100mm厚的水泥混凝土+防水层+70~90mm厚的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对防水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就要求沥青混凝土要有局够的强度,避免车辆行驶及刹车时候产生的荷载作用于防水层而导致防水层的破坏。另外为了保证水泥混凝土表面能与防水层很好的粘结,以提高整个结构的抗荷载的能力,一般要求水泥混凝土基层的表面粗糙度在1.5mm左右。
三、道桥防水卷材的施工
3.1、施工前的准备
3.1.1、防水卷材的选择
应根据道路桥梁的防水要求选择合理的防水卷材,并且由监理对检测报告认定后方可被用到工程中去;应根据防水卷材的型号选择合理的基层处理剂等材料,这些材料最好与防水卷材一起由同一个厂家提供,汽油等辅助材料由施工单位自己购置;在施工前必须对防水施工中要用到的各种机具进行检查,比如,喷灯、切刀、剪刀等,保证无损坏,若发现有问题的工具,应注意及时更换,以免影响正常的施工。
3.1.2、基层要求
由于防水卷材与水泥混凝土基层的粘结程度直接影响着道路及桥梁的整体质量,所以应对水泥混凝土基层进行必要地处理,使其符合如下要求:基层不能有明显的凹凸、裂缝及麻面等现象,必须保证基层的坚实和平整,更不允许基层有外露钢筋及钢丝等杂物;为了保证卷材与基层能牢固的黏贴,基层表面的含水率必须保证小于9%;应将基层的阴阳角做成弧形或钝角,这样可以保证卷材铺贴老实,避免造成渗漏现象的发生;基层表面必须保证干净整洁,在黏贴防水卷材施工前,必须将其上的杂物等清除干净;在进行防水卷材铺贴前,基层应经过现场技术人员及监理方验证满足施工条件后方可进行施工。
3.2、施工技术要求及操作要点
防水卷材必须满足一定的施工程序及技术要求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下面简单介绍如下:第一、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将基层的杂物,渣灰等清除干净;第二,应保证处理剂与防水卷材的配套使用,并将处理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第三,对于设计要求的铺贴附加层的部位,应符合防水卷材的技术要求,对于不符合防水卷材技术要求的施工部位及方法是坚决禁止的;第四,在进行防水卷材的铺贴过程中,一定要按照防水卷材的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首先应该检查基层,如果基层不满足要求,应进行必要地处理,比如将凹凸物铲平并清扫干净;涂刷基层处理剂的时候要涂刷均匀,保证不露底不堆积;在基层处理剂晒干后,应按照设计的要求在需要黏贴附加层的部位黏贴附加层防水卷材,应将防水卷材满粘在基层上,必须粘实,贴平;当基层处理剂晒干且已经在需要的地方粘贴好附加层防水卷材后,可以在基层弹设基准线,这样可以保证铺贴卷材的顺直,而且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喷灯嘴距离卷材的距离要适中,并加热均匀,在滚铺防水卷的过程中,根据气候条件确定火焰比例,并控制好火焰的烧烤部位,保证火焰的1/3~1/2烧烤基层,1/2~2/3烧烤卷材,当卷材表面滴油表明可以进行铺贴施工了,在滚铺的时候,应排除卷材下面的空气,以使卷材平展并压实粘结牢固,粘结面积不应低于99.5%;卷材搭接应采取顺水搭接的方式,铺贴卷材的搭接尺寸应满足卷材搭接宽度长边不小于10cm,短边不小于15cm;当卷材滚铺完工后,应立即进行热熔封边,对于边缝及卷材搭接处可以用喷灯加热后,立即用小抹子将边缝封牢。当铺贴卷材采取分块作业的时候,纵向接茬需大于等于30cm,横向接茬需大于等于20cm,以便与下次施工卷材搭接。另外,严禁在雨天、雪天及0℃以下进行防水卷材的滚铺施工。
四、结束语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可以对道路及桥梁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汽车荷载、刹车荷载及道路桥梁其它特性的的存在致使道路及桥梁防水不同于一般的建筑防水,保证设计的合理、施工及后期养护的质量,才能保证良好的防水效果,延长道路及桥梁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1]《道路桥梁工程概论》田海风等,化学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工作过程 桥梁工程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32-0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桥梁工程》是土木工程道桥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以往的教学模式遵循的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桥梁工程》课程的简单版本,在教材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桥梁工程教材的诸多版本,基本上都是参照高校桥梁工程教材,然后从中删减掉一些繁琐的设计计算内容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但是从根本的教学模式与教材框架上来说,还是没有脱离高校教材的范畴。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最终达到的教育目的并不相同,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的应该是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性人才,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一个全新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体系。
二、课题改革方向――模块化教学
模块教学法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术教学法。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来的课程体系,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每个模块代表一个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职业教育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工作经验是一线生产、服务人员最重要的知识。他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通过工作实践获得。这些实践包括接触设备、熟悉生产工艺和业务程序、与同行交流等。研究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课程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活动原则来组织,为此着力探索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新体系,创建适合地方经济的人才规格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模块化教学建构方案
1.突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很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中经常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觉得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用处,到了现场都是重新学习。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校没有学习到桥梁专业知识,而是因为在校学生学到的是笼统的专业知识,但到了实际现场桥梁施工工作中,在一项工程中,他们接触的只是某一种桥型的某一种截面的某一种施工方法,面对的是某一型号的生产机械与工具。所以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过程,这就是传统模式桥梁工程课程体系对中职学生以工作和就业为导向的学习目的产生的最大弊端。那么以模块化教学为理念,就是要把以往笼统的专业知识,分散成若干个模块,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施工现场教学为手段,使学生能够阶段性地掌握特定桥梁种类的施工方法与特定施工环节的施工工艺。加深学生理解,贴近生产实际,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施工经验的中职专业人才。
但是桥梁的种类繁多,施工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想在1年的《桥梁工程》课程中想要把所有的桥梁种类的所有施工方法都采用模块式教学手段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并且某些桥型的施工难度极大,对教师师资和教学手段要求极高,实际应用中却并不常见,所以中等职业教育桥梁工程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应该突出重点,并且要紧密配合理论基础知识,如果极端的为了以工作为导向,只注重施工操作环节, 而不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那么学生对桥梁工程的理解将有极大的局限性,即使其拥有大量的施工经验后也很难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层次。虽然是中职学生,但毕竟是不同于工人的技术人员,不注重理论的教学对学生是极不负责的,所以模块化教学也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
基于突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构建的桥梁工程模块化教学体系如下
其中桥梁总论,施工总论两模块采用书面考试为衡量成绩标准;单项操作技能模块采用试验与操作计分,并考核任务书的完成进度与精度;特定桥梁种类施工模块采用试验与操作计分,并考核识图与测量精度;著名特大桥梁施工案例模块采用自由发挥绘制特大桥(并注明结构分类与各细部施工方法)为考核方法。
四、模块化教学对诸多教学因素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要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桥梁工程教学体系改革,需要具备很多硬性条件。
1.建立配套的师资队伍
2.建立健全与专业相配套的实验室、实习室、实训基地
3. 教学软件的改革
总之,与传统桥梁工程课程相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教学模式更适用于中职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工作内容,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快的胜任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 教学现状 数字化教学
[作者简介]丁红霞(1980- ),女,江西宁都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李红(1979- ),女,山东莱芜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江西 南昌 33002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52-02
“道路勘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该课程理论知识宽厚,实践性强,其教学与实践活动历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现代测绘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化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当今道路设计的主流。然而,传统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中勘测和设计脱节、定线方法单一局限、线形评价滞后,已使得教学模式落后于工程实际的需要。因此,将代表时代特征的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化设计技术引入该课程的教学十分必要。但考虑到不同层次高校学生毕业去向的差异,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化教学改革宜兼顾各院校的特点逐步推进。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材体系的固有缺陷。目前国内“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主流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汽车行驶理论,介绍汽车的动力特性及其对道路的要求;第二部分为路线几何线形设计理论和方法,包括道路平、纵、横设计、选线和定线;第三部分为道路平、立面交叉设计;第四部分为附属设施及环保景观设计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材本身的一些弊病随之突显。其一,在普遍课时减少的大趋势下,教材的内容显得过于庞杂,很难在较少的课时内把全部内容讲清、讲透。其二,道路路线本是一有机的空间实体,历来为编写与教学方便,人为地把路线实体分成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三部分,这种分割式的教学无形中割裂了路线平、纵、横的有机联系。由于传统教学又缺乏有效的整合措施,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往往过于零散,有如盲人摸象,很难建立空间整体概念,更无法对路线设计成果的优劣作出评判。此外,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都在不断更新,而教材的修订与此相比存在着滞后现象,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予以调整。
2.理论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脱节。现代道路设计已实现计算机化,使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计算、绘图及修改,方便快捷高效,大大减轻了设计人员重复劳动的强度,已是设计人员的必备能力之一,诸多院校也非常重视计算机应用教学这一块。然而,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理论课程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相隔一年之久,在理论教学时主要以设计基本原理、方法的讲解为主,因无以即时表现设计效果,略显枯燥,学生听而无趣,及至学习道路设计软件时,之前学过的理论和方法又忘得差不多了,这种教学安排上的不连贯导致理论与应用成了脱节的两大块,很多学生学习设计软件只学会了使用命令,对于设计的规范性毫无概念,设计出来的成果质量可想而知。
3.考核方式的单一。大多数院校都是将理论课程与课程设计、实习等分开考核,理论课程考试要求有统一的试题、标准划一的答案,手算依然占主导地位。而工程设计本无标准答案可言,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设计理念,这种机械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付考试中,对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实例设计反倒很茫然,不敢放手做,这对于应用类的设计课程来说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二、数字化教学改革思路
1.调整教学大纲与课程规划。实现“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数字化教学,不仅要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实现数字化,而且在课程规划、教学理念上都应有整体性的变革。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系列课程进行合理规划、对教学大纲进行相应调整。如有意识地缩短理论课程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时间间隔,做到理论与应用齐头并进,融会贯通。
2.整合教学内容。为适应数字化教学目标需求,针对现存问题,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删繁就简,突出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有效地利用大纲内教时,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本课程而言,道路的平、纵、横设计计算及选、定线是全书的重点和精髓所在,对于其中关键性的概念和原理应交代清楚,而对于一些与课程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理论或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如汽车行驶理论、交通概论等可略去不讲。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将新标准、新规范及设计理念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有条件还应多参与一些道路工程现场工作,把工程实例纳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
3.融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实现“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数字化教学,除了要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外,更要有功能强大的集路线设计系统、三维线形评价系统和成果输出系统于一体的设计软件,如在国内一些大型公路规划设计院、科研院所应用较为成熟的德国CARD/1勘测设计一体化系统。但考虑到该一体化系统在大多数中、小设计院及普通院校较难普及,笔者以目前使用较多的纬地道路设计软件为例进行该课程数字化教学手段改革。在理论课程讲授时穿插介绍设计软件应用,把原在普通地图进行的手工路线设计转换到计算机数字地面模型上进行,可展示设计三维效果,使成果可视化,方便学生评价。如感受平面设计中同、反向曲线间夹短直线及小于7°转角的平曲线长度过小时引起的视觉误差,是否设置缓和曲线的视觉效果异同;在纵断面设计时直观地感觉平不包竖的路面扭曲、小半径凸型竖曲线的视距不良、暗凹跳跃等不良路况;设计全部完成后还可利用实时漫游系统实现模拟行车,在设计阶段就可模拟建成后的全路线实况,切身感受平面线形连接变化、纵坡起伏以及超高过渡等的合理性。这种课堂即时设计、即时展示和即时评价的直观方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比口头的说教与强调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4.积极推进数字化实践教学。“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数字化教学模式下,应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阶段,课外习题及小作业强调手算与机算并重,要求先用手工设计计算,再用设计软件进行计算、验证。只有经过手算的环节,学生才能较好地熟悉规范,掌握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合理选用各个设计参数,加深对线形设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使用软件进行计算验证,才能使设计软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帮手,而不至于让学生成为只会操作命令的机械手。而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则以综合性较强的面向实际设计的案例为主,以数字地形图为载体,生成数字地面模型,要求学生完成从路线方案反复的比选修改、定线到路线设计完成的全部工作,并进行三维动态模拟,尽可能地优化设计,超越传统手工选线的局限性,鼓励学生开拓思维。
5.改革考试与考核方式。为配合教学方式的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重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在考试形式上,除闭卷考试外,还可尝试半开卷、小型设计、案例答辩等多种形式,在考核内容上,把包括课堂讨论、课内外设计小作业、大作业、课程设计周成果等纳入考核范围,作为评价该课程总体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合理确定各部分成果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使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效果有更全面的把握,也使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三、结语
通过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中现存问题的分析,从调整教学大纲与课程规划、整合教学内容、融入数字化教学手段、推进数字化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实现课程教学、设计由传统的理论讲授、手工设计分离模式向多元化教学、数字化设计模式转变。以数字化教学贯穿于“道路勘测设计”、道路设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并在实践和设计环节中加以应用,使学生掌握数字化道路设计的方法,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兴元.《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2]王龙,解晓光.《道路勘测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