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适度监管原则;正当监管原则;有限监管;有效监管
〔中图分类号〕D9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2)03-0068-04
一、研究金融监管法基本原则的出发点
近年来关注金融法基本原则的文献有一些,但专门研究金融监管法基本原则的却较少。个别涉及这一问题的论述,①还往往混淆了基本原则与法律价值的界限,以致将金融监管法所欲追求的目标视为金融监管行为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显示了相关研究的薄弱和不足。
按照《布莱克法律词典》(BLACK'S LAW DICTIONARY)的定义,所谓原则,是指“法律的基本真理或准则,一种构成其他规则的基础或根源的总括性原理或准则。”据此可以认为,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金融监管法实践运作全过程之中,作为金融监管具体法律规范基础的指导思想和原理。构成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在我们看来,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效果上具有普遍性。即金融监管法基本原则必须贯穿于金融监管法的全部实践过程,能够指导金融监管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守法等各个方面。第二,形式上具有抽象性。即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不具备作为金融监管法律规则必备的三个要素,它往往只指出法律对于金融监管行为的倾向性要求,而没有提供具体的行为模式。这种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性质使得法律原则比规则更具有稳定性,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第三,内容上具有特定性。也就是说,能够反映金融监管法作为一类内容、性质和价值取向相近的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共同本质。因此,基本原则必须能够针对金融监管介入市场的范围、方式以及自我监督等等问题的解决提出一般性的准则或指导思想。
根据上述对基本原则构成要素的探讨以及前文有关金融监管法的理论及实践的分析,我们认为,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有两项,即适度监管原则和正当监管原则。
二、适度监管原则
金融监管法是在20世纪30年代伴随金融危机和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而全面确立的。它为金融体系的稳定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自此之后再未发生如30年代那样的金融危机。但是,随着国家持续强化其监管活动,金融体系陷入一个全面、深入、过度的监管法律体系之中,金融机构参与市场的交易价格、业务范围、资本流动等各个方面无不受到法律的压制,导致金融业竞争效率和创新活力的大幅降低。这种状况违背了金融体系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也引起了各国政府对金融监管的深度思考,从而导致“适度监管”理论和政策的出台,并逐渐成为当前各国金融监管法制的主导性思想和基本规则。
适度监管原则是体现当代金融监管法本质要求的原则。法律规范金融监管行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认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则,借以判断金融活动中的哪些范围需要政府监管,哪些范围根本不需要政府监管。根据对既往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来看,金融监管法所要确认的监管行为,既不是要回到20世纪之前仅仅倡导自由竞争的时代,也绝非要恢复已经延续了大半个世纪的国家对金融活动的全面、深入、过度的介入,相反,在全球化时代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只能是一种在充分尊重私权基础之上的范围有限的公共机制,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只能从属于市场的自由调节。当代金融监管法亦正是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建构了自身的规则体系和理论框架,因而将适度监管作为基本原则,凸显了金融监管法的发展趋势和本质要求。
所谓适度监管,是指国家应当在充分尊重经济自主的前提下对金融活动进行一种有限但又有效的监管。它又包含着两项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内涵。
(一)有限监管
适度监管原则内蕴着监管制度在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中的补充性、有限性。因此,确立适度监管的原则,必然要求坚持“有限监管”,即金融监管行为的授权与行使,应当体现个人自治优先、市场优先、自律优先的基本规则。析言之,凡是参与金融市场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乃至专业的金融机构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如银行业协会)和市场组织者(如证券交易所)能够自律管理的金融活动,法律一般不设定金融监管。
对于类似中国这样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有着政府“大包大揽”传统的国家而言,在金融监管法中坚持有限监管的原则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受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影响,中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机构尚未完全摆脱干预的随意性倾向,监管行为表现为过多、过宽、低效,严重压制了金融市场主体的自主范围和决策空间。问题的根源仍然在于忽视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和优先性与金融监管机制的补充性和有限性,导致监管机制的配置出现错位。值得期盼的是,近年来有限监管的规则已经纳入政府行政改革的总体思路中,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规定,“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显然,要在金融监管法的立法、执法等各个环节中切实地贯彻有限监管的原则,对于立法部门、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而言,无疑都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危机、行为非理性、防范与控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投资主体在此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呈现出机构化的趋势。开放式基金在投资主体机构化的趋势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全球证券投资基金业的主流力量。2001年9月,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的成功发行,拉开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新篇章。到2002年11月1日止,我国已成功发行了13只开放式基金,其中大部分的基金已进入正常的申购赎回期。开放式基金能够成为当今全球基金业的龙头,有着它区别于封闭式基金的独特优势。然而,开放式基金份额的自由赎回优势,却也导致了开放式基金难以避免的流动性风险,在非常情况下,基金流动性风险会剧增并导致灾难性的流动性危机。潜在流动性危机的有效防范与对爆发中的危机的有效控制就成了开放式基金必须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难题。
一: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危机
开放式基金区别与封闭式基金最显著之处就在于其自由赎回制度。封闭式基金一旦成立,在存续期内其规模是相对固定的,投资者不能直接赎回和购买新的基金份额,只能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已经发行了的基金股票。开放式基金由于其赎回制度的存在而规模不能固定:投资者在其成立后不但仍然可以自由地购买基金份额,而且他们还可以自由赎回其购买的基金份额。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这种差别是其优势所在,因为它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对便利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但赎回制度这一优势也同时导致了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在非常情况下,基金流动性风险会剧增并导致灾难性的流动性危机。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是指开放式基金在不产生损失的情况下,可以随时以现金头寸或变现的资产来满足投资人赎回要求的能力。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就是上述能力受到损伤的风险,也就是说基金不能提供充分的流动性以满足投资者赎回要求的风险。开放式基金的资产来源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自其基金 份额自由赎回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基金管理人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赎回,必须保留一部分的现金或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非现金资产。但是,由于保留现金或是变现证券资产会成生机会成本或遭受损失,基金的收益率必然会受到影响。这样基金管理人必须在保持流动性以应付赎回和获得尽可能大的投资收益之间寻求协调。这样,基金自由赎回制度引发了基金自身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导致了其难以避免的流动性风险。基金的流动性风险与投资人的赎回要求是正相关的,较大的赎回要求必然反映为流动性风险的剧增。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危机是指这样一种事件和过程:开放式基金在出现较大损失的情况下,较大损失引起赎回要求和流动性风险的剧增,导致基金流动性头寸不能满足投资人赎回要求,并且,投资人和其它相关主体的非理进一步引发基金被动抛售资产、基金遭受贬值亏损和投资人赎回要求增加之间的相互促进与恶性循环。在基金投资失误,证券市场行情不佳,突发政策变动或基金管理公司出现突发事件等非正常情况下,基金资产的净值往往会出现下降而产生较大的资产损失,那么部分基金投资者就有可能非理性地向基金管理公司要求大量赎回基金份额,基金流动性风险剧增。此时,如果基金管理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资产满足赎回申请,那么流动性危机就会爆发。为了应对危机,基金不得不变现其所投资的证券资产,在非常情况下抛售证券资产行为与其它市场主体的非理的汇合,基金将很难不遭受巨大损失,从而基金资产价格会进一步的下跌,投资人和其它相关主体的非理就更容易发生,流动性危机自我循环。当流动性危机导致巨额赎回产生时,基金就极可能面临倒闭清算的灾难性后果。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开放式基金潜在的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扮演着导火线角色的基金较大亏损的出现,这种较大亏损可能是由投资失误、行情不佳、政策变动或基金突发事件等非常事件引起的。第二阶段就是较大亏损引起投资人非理性赎回要求和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剧增,导致流动性危机爆发,基金不得不抛售资产获得流动性以满足投资人递增的赎回要求。第三阶段就是一个更大程度的基金资产的贬值。这种进一步贬值通常是非正常情况下市场其它主体的非理所导致的结果。基金净资产的下跌进一步由于对流动性需求的增加加速了基金净资产的贬值,这种贬值又反过来因为投资人的非理性赎回要求而导致基金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需求,流动性危机不断自我循环。
开放式基金本身的赎回制度是造成流动性风险的根源,而投资的较大损失、赎回要求和流动性风险的剧增、投资人和其他市场主体的非理性的行为的汇合就会导致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和不断循环。并且,在危机当中,市场中的非理是流动性危机得以恶性循环的根源。
二:对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危机的数理模型分析
可以用一个简洁的离散时间模型对上述论点进行概括,该模型很好地说明了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危机每个过程和变量的相互递进的关系,完整地演示了基金流动性危机的爆发过程,揭示了影响危机的各关键因素。
假设开放式基金初始时刻 因为投资失误,行情不好,政策变动或突发事件等非常情况导致损失 ,那么假设在线形的条件下,损失 将导致投资者提出赎回要求 = ----(1)式(a为大于0的常数),流动性风险相应增加。假设基金在每一时刻可以获得的流动性头寸为M(包括自有头寸和借入头寸等),那么在较大损失使投资人的赎回要求剧增(流动性风险同时剧增)到 M时,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危机就会爆发。由于基金此时不能满足赎回要求,被动抛售与流动性缺口部分相当的证券资产。在非常情况下,被动抛售行为会带来基金资产的进一步的损失: = ----(2)式(b为大于0的常数),并将导致这一时段的新的赎回要求 。流动性危机开始循环,不断反复。
流动性危机的爆发过程就可以用以下的联立差分方程组来演示。
---------(3)式。
-------(4)式。
于是,我们就可以求出基金损失和赎回要求在时间上的累积 : ---(5)式( 是关于 的参数)。 ----(6)式。
这样,根据上述两式的数学特征,可以得出如下数学结论:
结论一:当 时, 大于0,此时在 大于1的情况下, 都将趋于无穷大。
结论二:当 时, 大于0,在 小于1的情况下,方程有负的收敛解 。在保持经济意义的前提下, 将为0。
结论三:当 时, 为负数,在保持经济意义的前提下, 将为0。同时根据差分方程的原理,可以得到:
推论一:当 也为时间的离散变量时,只要某一时刻 , ,那么最终 也为负数,在保持经济意义的前提下, 将为0
从以上三个数学结论和一个数学推论来看,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危机是否爆发,爆发时能否得到控制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 与 的大小之比:能否爆发危机就在于投资者初始赎回要求 能否被开放式基金所控制的初始流动性头寸 所弥补。同时,如果 时刻,投资者的赎回要求 能否被开放式基金新获得的流动性头寸 所弥补,那么危机也回终止。其次是系数 的大小: 其实是对基金投资者理性的衡量,如果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则 就是大于1的常数,如果投资者是理性的,那么 就是小于1的常数;同样系数 实际上是对证券市场上其他机构和投资者是否理性的衡量,如果证券市场上其他机构和投资人是非理性的话,那么 就是一个大于1的常数,如果证券市场上其他机构和投资人是理性的话,则 就是一个小于1的常数。
由此可以得出:
命题一:如果开放式基金的初始流动性头寸 能够弥补初始赎回要求 的话,那么流动性危机是不会爆发的。
命题二:如果开放式基金的初始流动性头寸 不能弥补初始赎回要求 的话,在投资者和证券市场上其他机构和投资者都为非理性的情况下,此时 ,流动性危机将不可避免的爆发,而且不能控制,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命题三:如果投资者和证券市场上其他机构和投资者是理性的情况下,此时 1,即使爆发流动性危机,危机也能通过市场自身得到控制。
命题四:在投资者或证券市场上其他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只有一方是理性的情况下,爆发流动性危机时,则难以预料危机是否能够通过市场自身得到控制,这就取决与两者之间理性程度大小的比较。在足够的市场理性条件下,危机也能通过市场自身得到控制。
命题五:如果危机爆发,市场理性不够的条件下,只要开放式基金能够获得足够的流动性支持,那么 ,则危机可以通过市场自身以外的力量得到控制。
三:对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危机的防范
根据本文数理模型的命题结论,如果开放式基金的初始流动性头寸能够弥补因初始投资损失引起的赎回要求的话(即 ),那么危机就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如果基金能够有效监控潜在损失、赎回要求和流动性风险,那么基金有可能避免较大损失的产生,并有充分的余地没有或很小损失地转换投资组合,调控其流动性头寸,避免危机爆发。所以,从基金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防范流动性危机的任务就落在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要确立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架构和基本程序,形成对投资人赎回要求变化(反映为流动性风险变化)的有效监控系统;其次要利用以 为代表的在险价值管理技术对潜在损失(特别是较大损失)进行监控,预防投资人的赎回要求和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剧增而导致流动性危机的爆发。
(一):确立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架构和基本程序
首先,基金要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的制定因根据基金自身的市场定位来进行,并要求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一般来说,基本的原则应该为实现“流动性风险在满足适当盈利性条件下的最小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基金进行流动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基金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次,要确立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确立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构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将流动性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流动性风险的部门分开。高级管理人员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因此,基金应该设立具体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并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基金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总体风险及其结构的最高管理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战略与要求。
最后,基金要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首先,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在基本组织构架的约束下,根据预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和流动性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基金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其次,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应对流动性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风险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直接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最后,在识别了流动性风险的具体情况,并得到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认可之后,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就需要对各流动性风险生成部门提供流动性风险控制工作的详细的具体的指引。
(二):利用以 为代表的在险价值管理技术对潜在损失进行定量监控
在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构架和基本程序的指导和约束下,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利用合适的在险价值管理技术来对潜在损失进行定量监控,避免赎回要求和流动性风险的剧增,导致流动性危机爆发。
在各种定量在险价值管理技术中,开放式基金应优先选择国际通用的 在险价值管理技术来对投资在险价值做出有效的评估,防范潜在损失引发剧增的流动性风险。 风险管理技术是近年来国外兴起的一种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公司及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其成员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采用 技术针对交易书中的所有项目建立内部市场风险模型。 英文全称为Value at Risk,中文一般译为“风险价值”。其含义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在给定的概率分布下,任何一种金融工具或投资组合所面临的潜在的最大损失金额。实践中, 值的计算方法大都均围绕资产报酬统计分布进行估计,开放式基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的是以下四种较流行的方法中的一种:参数法、历史数据法、历史模拟法或随机模拟法。
利用以 为代表在险价值管理技术不但可以对开放式基金的投资在险价值进行评估,推断潜在的投资损失,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剧增导致流动性危机爆发,而且还可以抑制基金有关人员投资行为中的过度投机行为。利用定量风险管理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可以使基金的每个交易部门和交易员能明确他们在进行多大风险的金融交易,并可以为每个交易部门和交易员设置在险价值限额,以防止过度投机行为的出现;定量风险管理技术有助于建立合理的内部激励机制,对于一个交易员来说,其业绩评价不在仅仅依靠其盈利的大小,而是根据收益和在险价值的比率。这样的话,如果交易员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使得在险价值很高,那么即使利润再高,他的业绩评价也不会很高。这样就有助于抑制交易员过度投机的内在冲动,使其在最小风险条件下为公司谋取最大的收益。
四:对爆发后的流动性危机的控制
如果基金对危机监控失败,爆发了流动性危机的话,根据本文数理模型的命题结论,市场如果具有足够的理性,危机可以在市场自身范围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必须加强理性证券市场的建设,这就需要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这一工作是需要管理层和各市场主体共同来完成的。如果市场理性不足的话,在基金能够获得足够的流动性头寸支持的情况下,危机也是可以控制的,所以基金自身要积极的寻找紧急流动性头寸的合理保证,但也离不开管理层对基金流动性头寸可获得性的多方面支持。
(一):加强理性证券市场建设,以市场自身力量形成对危机的有效控制
根据本文数理模型的命题结论,在流动性危机爆发之后,危机可否可以通过市场自身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证券市场理性的强弱和分布。如果 ,危机是可以通过市场自身得到控制的。
从理论上看,虽然最新的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理论的理性市场基础并不赞同,但从行为金融理论出发也不能得出危机一定不可控的结论,因为行为金融理论也并不认为所有投资者的行为都是非理性的,非理投资者只是证券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所以,即使根据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中的理性参数 和 也不一定都会大于1, 的可能性应该不是很大。特别地,当我们将视角转向效率市场理论的维护者对行为金融理论的批评时,可以发现,如果批评成立的话,那么 的可能性应该是很小的。有效市场理论对行为金融理论在“解释的普遍性问题”、“实证研究的支持问题”、“异常收益是否是对风险的补偿问题”、“异常超额收益的计量问题”等方面对行为金融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说明了金融市场应该还是有理性的。
因此,在证券市场的理性足够大的条件下,危机爆发后应该在很大可能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市场自身得到有效控制的。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还是一个很不成熟和很不完善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非理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要有效控制流动性危机,使其在爆发后也能得到有效的遏止,就必须加强市场理性的建设,这项工作是要有管理层和证券市场上各类主体来共同完成的。投资者形成对市场的理性预期的前提在于市场的完善性和成熟性,因此理性证券市场的建设就应该是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就目前的条件来看,以上工作应该集中在如下方面:首先是规范上市程序,取保上市公司的质量;第二要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使所有的投资者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尤其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第三,在于绕开地方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建立一个统一、有效、公平的市场。第四,要加大中介机构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时要形成对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管。第五,要进一步发展规范的机构投资者,逐步转变整个市场的投资理念。第六,要通过提升会计和信息披露标准以及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操守,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
(二):开放式基金应在管理层的配合下寻求紧急流动性头寸的合理保证
在危机爆发后,如果市场理性不足以有效控制危机的话,在基金能够获得足够的流动性使得 的情况下,危机也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如前文所述,在危机中,基金已不应该通过自身资产的转换来获得流动性头寸,因此基金必须寻求紧急流动性头寸的合理保证,这一工作需要管理层对基金流动性头寸可获得性的多方面支持。
开放式基金应该加强与银行和货币市场的联系,努力树立起信用良好的形象。以便在出现投资损失时,能够获得紧急流动性头寸的合理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分业经营政策在客观上造成了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人为分割,这就为开放式基金紧急流动性头寸的获得设置了障碍。实际上,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是天然的和客观的,统一于整个金融大市场中。证券市场孕育了高风险,但也给投资者高的回报,货币市场则为投资者提供流动性。在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被人为分割,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被切断,相互之间资金自由流动的渠道被封锁,降低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货币市场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流动性较强,可以及时的弥补证券市场流动性的不足。那么,从对开放式基金紧急流动性头寸提供和从对整个证券市场流动性头寸提供的角度来说,我国有必要实现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合理连接,加强银行与证券市场众机构的合作。
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基金不能从银行或货币市场其他机构获得紧急流动性头寸以应对流动性危机时,中央银行应该向对待商业银行一样,担负起“最后贷款人”的职责。这对整个开放式样基金业的正常稳健运行是很有必要的。基金在其面临严重的流动性不足时,可以凭其资产做抵押向中央银行获得贷款。中央银行此种职能的发挥,将可以使基金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抛售所带来的损失,还可以避免基金倒闭在金融市场上的产生的恐慌局面,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出现。此外,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可以有效的稳定投资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市场非理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宋逢明,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蒋中一,商务印书馆,1999。
(3):《中国投资银行发展战略》,杨大凯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开放式基金遭遇“特里芬”难题》,段卫平,《银行家》,2002年第6期。
关键词:营林 生产管理 措施
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能充分保证营林生产在培育森林的储备资源,并且积极推动赤峰市喀喇沁旗的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推动整个市的林区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并且美化林区生产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营林生产的重要性[1]。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如何加强赤峰市喀喇沁旗的营林生产管理工作。
一、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总体滞后。主要表现在种子园的建设类型单一、母树林的更替不及时及经营管理水平低等方面。
2.苗圃管理及育苗生产形式跟不上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步伐,种苗急需以产品的角色进入市场。
3.更新造林中存在数量与质量失衡,苗木投入量超过设计作业量,苗木成本在造林总投入中所占比例过高;树种的结构比例失调,适地适树不到位;在良种与壮苗的选育、引种、推广及优良天然苗木的利用等方面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失误。
4.人工林的营造与市场需要失调。人工林缺乏定向培育的长远打算,造用结合不紧密,在营造上缺乏商业考虑,林产工业的木材原料供应将面临危机。
5. 集约经营丰产林、幼培丰产林及部分常规造林小班在经营管理措施上表现为短期行为,集约化管理措施不到位。
二、按照经济规律来做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
营林生产要按照林木成长的质量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林木生长量才是成为产品产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有生产技术的措施的全部效果都能反映在林木的生长量上面。要按照经济的规律来抓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赤峰市喀喇沁旗的乃林林业站等,要对造林的成活率、林木生长量与保存率等进行实际的统计,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握好营林成效的真实数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造林的实际保存面积。
其次,要按照不同树种来作为林木生长量的指标基数,比如内蒙古赤峰市的几大林场可以将红松与落叶松等作为林木生长量的指标的基本指数,并且按照生长的速度与经济的价值来确定出有效的对比指数。营林成效的取得,可以充分按照林木生产量、造林总面积、林木产量、投资等基本的经济指标来分析。按照上面的分析思路,需要根据经济规律,来制定恰当的营林生产的经济指标,假如在不超过投资的前提之下,营林指标超额完成,那么所取得的实际的经济效益,可以由珲春市相关林场与或者是个人来获得[2]。
三、提升更新造林质量
近几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的造林质量逐步在提升,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造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始终树立好质量第一与效益优先的基本理念,将工作的重点始终放在效益与质量上面[3],因此,为了保证造林的质量,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重新定位。内蒙古赤峰市各大林场要做到积极转变思想,重新定位好造林工作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确立好前提。第二,落实好领导责任制。不管是三道沟林场,还是珲春林场等,都需要充分落实好领导的责任制,分清领导的不同的责任,另外党政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做到齐抓共管,赏罚分明。第三,制定好具体措施。珲春各大林场要充分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又好又快的完成造林生成的基本任务。总之,要在以前的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严密的管理系统,善于通过在体制上的保障与制度上、管理上的加强,确保造林的质量大幅度提升,为培育整个珲春市的林区后备资源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加强森林抚育质量管理工作
重点加强后背资源的培育工作,森林抚育方面的工作质量与成效等也会得到稳步提升。内蒙古赤峰市的林业主管部门要重视从调查设计审批环节入手,加强对森林抚育方面的质量管理工作,对出现不合格的设计需要进行返工,不合格的地段在退回之后,不能再进行上报,要始终坚持全年作业,设计好一块就审批好一块的基本原则,为林业局在审批抚育方面的设计与抚育工作的全面执行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在全市的森里资源的开发上,要始终坚持立体开发,符合经营一定要按照森林经营的各项基本方案与多种技术的基本规程来执行,充分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对于限伐区要进行抚育,并且积极进行更新性的砍伐,进一步更新对野生植物方面的采集工作;对于商品性质的林木,则采取宜抚则抚,宜造则造的基本原则,积极发挥与利用森林自身所独有的生态方面的优势,实现立体化的开发。
为了继续加快后备资源方面的培育力度,积极改进对天然林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工作,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抚育林木的实际情况,分成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封护型、抚育型与补植改造型等,并且根据不同的类型来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要按照事实求是的基本原则,从内蒙古赤峰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尤其是公益林方面要继续加大管理的力度,切实维护好森林生态平衡,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并切实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发挥多种林分的基本功能。积极加强低效林改造方面的力度,采取适当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综合经营。
总之,要做好内蒙古赤峰市各大林场营林生产管理工作,需要采取按照经济规律来做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提升更新造林质量,加强森林抚育质量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不断推进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波,郭景瑞.对抓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林业勘查设计,2007,(3):21-22.
[关键词] 企业财务 精益化管理 管理体系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益化发展
Jeffrey K. Liker(2004)通过对丰田公司20年的研究中,归纳出了精益制造的14项原则,构建出丰田生产方式在全球各地工厂实施的基础。在《丰田汽车案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一书中,建构了丰田模式的4P,将14项原则区分成立4大类――理念(philosophy)、流程(process)、员工/事业伙伴(people/partner)、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如图。
精益化管理理念是对精益化生产方式的总结与衍生,因此,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原则也应该建立在精益化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一般来说,精益化管理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精益化的战略理念为基础
企业都应有一个优先于任何短期决策的理念和目标,并作为其他原则建立的前提,这是企业的战略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作为实行精益化管理的企业,更应积极主动的将精益化的理念充分灌输于企业的员工,并以此作为员工努力的方向,和评估员工工作的标准之一。
2.设计高效的管理流程
实施精益化的企业,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管理流程。高效的管理流程也不仅体现在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的投入,更要从思想上出发,努力将各项管理工作计划中,闲置或是等候他人工作的时间减少到零。
3.“拉动式”的管理
精益生产采用的是一种“拉式”系统,其核心是准时生产制JIT(Just in Time)。在精益化管理中,这种“拉动式”的管理应当表现为:根据组织管理的目的确定各项管理工作的内容,以确保在适当的时间提供恰到好处的管理成果。
4.以人为本的管理
精益化管理崇尚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一专多能,使员工置身于一种企业主人而非雇佣者的环境中,变过去那种上下等级森严,彼此相处紧张的人际关系为上下互通、互相协作的人文气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全面质量管理
高效率、无废品、零库存、低成本,以及良好的人际氛围是精益化管理的目标。持续改善是精益生产方式的一大支柱,因此,在精益管理中,对于质量的管理也应该追求全方位的考量,生产、经营、组织等各方面的运行都应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已达到对管理的全面控制。
二、企业财务精益化管理的意义
根据前述对财务管理理论和精益化理论的概括和总结,笔者将从财务管理通用理论方面对企业财务管理引入精益化管理理念的意义进行论述。
1.企业财务精益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资金筹集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进行各种方式的融资以保证其资金链的持续。但是企业资金的需求量缺失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难以掌控的,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很多企业都面临着生死存亡,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其资金链发生了断裂。而精益化的财务管理,在资金管理中的一大目标,就是以企业生产管理目标为依据,合理的确定其资金需求量,并良好的处理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其资金的良性运作奠定基础。
(2)资金运用管理。成本领先战略,是很多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常使用的战略,但并非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将成本领先战略运用的恰到好处。一方面,很多企业只是注重在成产过程中抓成本控制,但在成本的控制与核算中又缺乏经验和有效措施,从而使成本信息不详细,给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带来困难。而精益化管理理念的宗旨为减少一切不合理的支出,精益化的成本管理理念,将成本的控制范围跳脱简单的生产流程,而对企业的一切财产物资资源,都纳入成本控制的范畴,确定合理的使用量,全面减少浪费。
(3)资金回收与分配管理。目前,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依然是企业的利润,而要使企业收益的增大,除了控制生产成本的支出之外,另一方面,将是收入的提高。企业收益的来源中,很大一部分是其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精益化的生产管理,能有效的控制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那么在营销模式上的,精益化管理理念的运用,也应该建立在消除改变不必要或是低效的营销手段,使得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能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降低了营销成本,也降低了市场风险。在另一种角度上看来,也是提高产品或服务收益的一大方式。
2.企业财务精益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无论是从宏观环境的必要性分析,还是从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精益化的财务管理改进,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1)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深化。企业ERP系统的建立,对实现整个供应链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准确性和实时性,对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供应链各方面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益化提供了畅通的信息平台。
(2)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促使企业的企业以财务管理创新为基点进行改革。除了ERP系统等硬件设施的加强,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对财务管理理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的管理、会计核算方式等财务管理领域的深入探索改进,使企业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也引进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理念,如构建快速反应机制、预警机制这些都已经逐步的被企业财务人员所认识。
(3)精益化理念的不断深入。从生产到销售到管理,从领导到员工,精益管理的思想已经慢慢为企业所认知和接受。业务流程再造、企业组织机构扁平化,物流管理的流畅性强化,都是精益思想在企业各个领域的应用典型,尽管在很多企业,这些改变都是细微而不成系统的,但是思想上的转变,将为进一步的企业精益化改制奠定良好基础。
三、企业财务的精益化管理体系
1.资金筹集管理
资金筹集,是指企业为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对多种渠道筹措与集中资金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资金筹集的精益化改进,主要包括全面预算概念的确定,筹资方式的多元化选择等。
(1)全面预算管理。企业资金需求量确定的基础就是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对预算管理进行精益化改进。预算管理的精益化,要求全面考虑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客观评价企业,为经营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企业应该制定一整套预算工作流程,包括预算的编制、跟踪监控,分析,以及调整等各个环节。可以由预算委员会提出关键项的指标,由各部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指标,最后根据各部门指标确定总体预算,如此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循环修改,不断完善企业预算体系。
(2)筹资方式的选择。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的外来投资急剧减少,加上银行信贷的复杂要求,使很多企业越是遇到严重的危机越无法有效保证其资金链的正常运作。因此,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形,选择正确的预测方法,确定合理的信用期限,以及应收账款占用比例。同时,企业如果想要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就必须努力增强信用意识,同时规范自己的开户行为,实行基本帐户结算制度。使存款、贷款、结算,以及经营活动都置于银行监督之下。精益化的筹资管理,是应该柔性化的运用各种筹资手段,并全方位的处理好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企业筹资渠道构建良好的环境。
2.资金运用管理
资金运用,是指企业为保证生产与经营目标的实现,对生产经营中及时而有效的运用企业资金进行管理的活动,精益化资金运用管理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成本的控制和持续降低;资金柔性化运用以及存货的合理控制。
(1)成本控制与持续降低。精益化管理要求减少浪费,这在成本管理中主要体现在成本的控制和成本的持续降低。而要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首先应做到成本管理制度的精益化,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在成本的会计核算方式上, “应当尽可能不重复地将企业员工的劳动成本按照价值流进行分配,应当尽可能将提供共同服务的只能部门的成本按照显著属性划分并直接计入各个价值流中;应当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应当对诸如废次品、返工情况等进行跟踪,应当持续有效的控制存货。”而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应该以整个价值流为核算对象,“核算内容是整个价值流中的所有耗费,而且所有成本都是直接成本,价值流之外的成本则不包含在其中,其目的就是为管理者提供相关的、准确的、易懂的成本信息,以管理和改善所控制的价值流活动”。
(2)资金运用柔性化。精益化的资金运作强调资金运作的柔性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分析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监控企业资金的分流,防止过多的分流到工资福利,非生产投资等方面,财务部门在资金使用上,应使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有效配合;再次,应准确预测资金收回与支付时间,降低付款时间差距引起对现金大量占用的风险,使收支平衡,资金充足。
(3)存货的合理控制。资金的使用效率与资金周转率指标相关,而在企业流动资金中存货资金占用量是比较大的,这部分资金占用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还必须承担必要的储存费用及承担可能的降价风险,因此压缩存货资金占用能较大的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压缩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占用,在生产中积极引入“准时生产制”(JIT),准确计算生产周期,缩短备料周期,各种零件的加工进度要同步进行,防止过多的不配套零件长时间地堆放在车间而占用了资金。企业也应及时清仓查库,减少库存。
3.资金回收与分配管理
资金回收与分配管理是指企业对有效的回收资金,以及对资金合理分配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包括销售管理,以及利润和资金回收的分配。
(1)销售管理。James.P.Womack和Daniel .T.Jones在《精益思想》中指出:精益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拉动原则。”而拉动的本意是按需定产。在销售上,则可以理解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销售手段”,因此,企业的营销手段必须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及时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改变其营销方式,并根据市场细分原则,设计精确的销售物流设施布局决策,然后再决定具体的运作方式。
(2)财务管理流程精益化。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效率一直都是财务部门面临的紧迫问题。然而,纵观财务部门的工作情况,大量财务报告被束之高搁,预测分析报告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最近一项对消费品制造企业的调查显示 最富有效率的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是最差财务部门的9 倍,而且财务报告的编制时间也相差甚远。 例如,“欧洲大公司制作年报平均需要100天,最快的公司只需55天 ,而最慢的则需要200天左右”。在我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由于财务部门的职责不明确,专业化程度不足。复杂的财务运算流程造成低下的财务效率,是我国很多企业财务管理方面遭遇的“瓶颈”,而精益化管理理念在财务管理部门的正确应用,使财务部门的各个层面上减少组织内部的各种浪费得到系统性的解决。
四、小结
本文以财务管理的本质为起点,概括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并结合精益化管理理念的有关原则和特点,认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益化发展将是一种提高企业财务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另外,又从企业财务管理精益化改善的必然性,以及可行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出,企业财务管理精益化,将是可行的,更是必然的。最后,依据财务管理理论中对财务管理通用业务的内容划分,以资金的筹集为起点,到资金利润的分配,以及整个财务工作流程的改进,分别提出其精益化改进的策略建议,探寻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精益化改进的大致方向。
参考文献:
[1] Jeffrey. K. Liker.丰田企业案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M].2004
[2] 白胜.论精益管理会计[J].财会通讯,2007(05):21―22
[3] J. P. Womac, Daniel Jones. 精益思想[M].1996.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2008年,他在最后一次关闭了他的彭博终端后,返还了投资者资本,永远地离开了对冲基金交易的世界。他呼吁对冲基金界的名流为拯救美国的资本主义贡献一份力量。在信的结尾,他提到对冲基金就像大麻,虽然是,但是也能用做医药。这封信写得引人入胜,在下面的段落中我总结了他这封信的几个要点。
在信中,安德鲁・拉德描绘了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管理层们的无能。他们在信用膨胀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使其最终演变成2007年的信用危机。“他们的父母掏钱让他们去读寄宿学校,然后上耶鲁,再然后去哈佛商学院读 MBA,他们却像傻瓜一样,被人轻松愚弄。”
他认为这些管理人员、交易员和监管者的表现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很不相称,他们的愚蠢决定直接导致了华尔街那些知名金融机构的破产,比如美国国际集团、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安德鲁进一步提道,“由于存在他们这种上流社会的做派,我很容易找到那些更蠢的人做交易对家”。
在信中,安德鲁也提到了运作一只对冲基金的压力:很多时候要牺牲个人生活,艰难地筹集资本;通常要和那些有更高声望并且背后有富裕家族和朋友支持的机构竞争。安德鲁承认,他努力成为对冲基金经理纯粹是为了钱。“我认为,近99%的对冲基金经理以及向这一目标努力的人都是冲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