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5-0042-02[作者简介]古望林(1975―),男,广西昭平人,硕士,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信息部主任,讲师。

一、实施背景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有力保障,是学校的练兵场、学生的习武地。加强专业与实训基地建设是职校彰显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一线实用型技能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我校的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专业创建于1998年,现已开办了16年。由于计算机与数码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快,导致该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基地设施短缺落后、实习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要脱节、学校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现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发展。鉴于此,学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条主线,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学校与南宁拓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共商、共建、共享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该基地以服务教学、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为宗旨,在构建校企互助互利、双赢共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2010年,学校多次组织专业教师到多家硬件维修企业开展考察和调研,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及时进行梳理分析,为共建该实训基地作好充分准备。经过近半年遴选,学校最终确定与南宁拓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校企双方领导都对这一合作项目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专门召开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论证会,与会各方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严格论证。该设计方案切实可行,符合学校关于实训基地的设想和定位,在广西地区中职学校同类基地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此后,校企双方充分考虑专家意见,几易其稿,终于制订出共建计算机及数码产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合作双方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标志着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建设进入了实质性运作阶段。

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优势

通过四年多的校企双方的双赢合作,我们实现了深层次的校企结合与工学结合。从学校层面来看,这种合作模式无论是对学校专业的发展,还是对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多的好处。由此可见,这种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模式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出发点之一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基地为计算机硬件专业相关课程提供了从检测、诊断到维修的一整套的真实实训操作环境,学生通过亲手诊断、排查和维修板卡,能够直观、全方位地了解各类电脑主板及数码产品的电子电路知识,学会检测、诊断与维修各类电脑主板及数码产品,强化训练学生在硬件维修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基地承接企业的真实维修项目可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生产任务的严肃性,达到提高技能水平的目的。

(二)有利于培养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的实用型人才

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以企业化标准来建设,以企业模式开展运作,有利于培养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的实用型人才。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接受实训,接受职业道德培养及企业文化的熏陶,这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前完成角色转化,较好实现学生毕业――就业的“零对接”。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

在企业专家协助下,教师担任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有助于更好了解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等相关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了解该行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熟悉职业岗位特点、职业工作过程、职业工作内容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并且,承接企业的真实维修项目也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实际生产及技能水平。

(四)有利于减轻实训基地的运行成本

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运行成本主要有:第一,购买实训设备,因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学校可减少资金投入。第二,学生训练时所用耗材,主要有焊锡丝、助焊剂、各类计算机主板、各种数码产品等。而各类计算机主板和数码产品由于用量大且更新换代快,需要源源不断补充更新,而该企业在维修过程中会有大批量的此类报废设备可提供给学生练习。第三,承接企业的真实维修的项目,既能产生效益又能有效减少实训材料成本。因此,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能有效减轻实训基地的运行成本。

(五)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模式,将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直接引入学校,解决了学校专业师资不足、实训设备不足、课程设置与岗位对接不紧密、学生岗位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这有利于推动学校师资和教学环境的建设,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专业品牌,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带动招生工作,形成以校企合作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招生,以招生发展学校的良性循环体系。

(六)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学生进入实训基地,企业的维修任务成为学生真实的实训项目,角色也因此转换成企业的维修技术人员,实训教师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加入减少了企业对生产设备、人力资源等的投入,同时也获得了收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培养和造就了企业的后备力量和技术骨干。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设备与设施、技术等资源培训企业员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三、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展望

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南宁拓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成果,也是学校找准校企利益的契合点。这是提高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一步。随着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将致力于建立更多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探索共建、共享、多赢的有效途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真正实现职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需求的无缝对接,将有助于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学校办学有生源”的多赢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选芒,王永莲.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实训条件的滞后仍然是制约高职人才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由于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通过借助企业资源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便成了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捷径。

旅游类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实践教学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下降,经费紧张,本应继续建立或完善的校内旅游实训室,迟迟不建或建设迟缓,或因课程设计不合理或培养目标不明晰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过借助企业的力量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弥补校内实训的不足,同时保证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必须有效运行,才能使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真正满足行业所需。

一、旅游类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研究意义

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旅游高端技能型人才补充到旅游企业中去,如何实现高职旅游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推动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一些职教专家也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由于旅游专业实训的特殊性,对于旅游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很多方面需要继续探索。

(一)目前有关高职旅游教学实训基地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旅游教学实训基地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移。随着高职旅游院校的多年实践,人们开始以理性的目光审视实训教学,力求寻找实训教学的规律性认识。

2、旅游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从局部向系统转化。目前,在重视校内模拟实训室的同时,普遍关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越来越注重学生日常实践授课、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及教师的顶岗锻炼的三合一。

(二)旅游类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理论研究意义

1、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零距离对接社会,实现高质量旅游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突出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养成。

2、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外实训教学基地的建立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更早接触社会,熟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在思想上与行动上有利于学生社会意识的养成,提高综合素质,增加现在高职学生的“五商”的形成,即情商、智商、逆商或挫商、财商及心商的形成,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解旅游企业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打破传统封闭式教育模式,有利于旅游专业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

3、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强职业教育的辐射作用,达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生源出现大幅度下滑,使得校内实训基地投入减弱。高职院校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先进而完善的设备、高质量的实践师资,实现实习教学与岗位锻炼零距离,降低办学成本。

4、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效对接,服务学生专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深层次建设,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出受企业欢迎、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给人们一个崭新的职业教育印象,有利于转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衡发展。

(三)旅游类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意义

教学实训基地能够使学生得到系统的、规范的专业技能训练,它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保证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在实践上可以实现:

1、理论与实践合一:要求双师型师资力量更强大,推进专业服务社会的力度。

2、把课堂直接搬进旅游企业,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边讲边做,学生边练边学,做到了现学现用,增强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减少了教学的中间环节,学生在真实的服务环境动起来,确保职业素质的提升。

3、学生与职业人合一: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工学交替,直接参与旅游生产活动,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理论技能知识,既团结协作、吃苦勤奋、遵章守纪、言行规范的职业素养,又能充分感受未来的职业要求,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二、旅游类专业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类专业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要围绕着旅游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旅游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是指涉旅游高职院通过与旅游高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旅游企业方提供场,满足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训的需要,同时又能为旅游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活力,为旅游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以及技术管理上的困难,达到校企共赢。但是,旅游类专业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高职院自身的问题

1、“走出去”牵绊太多

学校为了安全管理,普遍对于在校生和专业教师“走出去”设置了众多约束,需要教务处、学工处、保卫处等多部门制度约束,一些专业教师迫于制度约束,本来应该带领学生去景区实训的直接改为在实训室模拟。

2、“双师素质”欠缺

教师是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者,教师的旅游职场经历和实践经验至关重要。西方旅游职业教育拒绝缺乏实战的理论家,要求有旅游的实践经历。但我国旅游专业本身是一个新兴专业,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大部分教师,没有旅游行业的实战经验,甚至有的教师是非旅游专业的转道者。当专业教师自身实践操作能力欠缺时,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指导就无法胜任了。

(二)旅游企业的问题

作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旅游企业比(如星级酒店)一般要求学生实习半年以上,对于某课程的短时间实训往往不愿意提供场所。虽然出于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接收了学生的短期实训,但仅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来应付,安排学生打打杂或充当临时工,学生在实训中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东西。而对于一些旅游景区根本不接收实习生实训,而旅行社想要接收的话还会受到导游资格证的门槛限制。

(三)学生的问题

现在高职生在一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上还受到传统思想的误导,不愿意去酒店实习,另一方面又由于近几年生源素质的下降,部分同学考不出全国导游资格证,拿不到导游证就无法去旅行社或旅游景区实习。

三、建设高职旅游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注意的事项

(一)提高认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提供认识,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考虑到旅游类专业的特殊性。在培养目标上对旅游企业开展市场调研,确定旅游管理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及时将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反映到专业培养目标上。

(二)实施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校企合作就是指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过程在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四美渗透(心灵美、行为美、仪态美、语言美)的基础上;注重实训基地化,深化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旅游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双赢、共同发展。首先旅游院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定优秀的旅游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并签订合作协议,双方都应根据互惠共赢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其次旅游高职院要与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构建有效运行机制。在学生课堂实践授课、企业兼职教师实践指导、专任教师企业顶岗、学生顶岗等各方面协商清晰,保证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而非流于形式。

(三)建立教学一体化的旅游教学团队,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教学团队建设是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专业教师一要不断提升自我素养、提高理论课题教学水平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运行能力;二是积极投入旅游企业顶岗锻炼,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同时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团队建设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顶岗锻炼和社会调研,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加强高职旅游类专业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旅游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外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以达到培养旅游行业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90)

摘要:高职教育对接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使高职院校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高职院校应以政府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发展为契机,解决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05-03

广东是我国工艺美术大省之一。据《广州日报》消息,2012年广东省工艺美术总产值为2 147.28亿元,约占全国同行业的四分之一,排名第一。广东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岭南地方风格和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如古典家具、金银首饰、广绣、玉雕等已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广东省工艺美术产业正处在跨越式发展阶段。2013年5月,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了《广东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规划》,为我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制定了具体目标和发展重点。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省工艺美术产业产值实现5 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0万人,工艺美术大师人数增加到300人;建设广东省工艺美术产业保护和发展基地40个,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50个。重点发展珠宝首饰、工艺品雕刻、艺术陶瓷、服装刺绣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中包括工艺美术产学研合作项目、工艺美术专业学校建设与人才培养项目。

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产业化,人才是关键。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200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指出,省人民政府通过实施建设文化大省的有关配套经济政策,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给予资金支持,包括:“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宣传工艺美术知识和产品”;“鼓励教育院校特别是工艺美术重点产区的教育院校,设立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基地,开设传统工艺美术课程”。我省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人才匮乏的局面依然很严重。如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仿古家具生产和销售已形成产业集群。笔者在与多家仿古家具企业老总的座谈中了解到,目前技师稀缺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二个月时间的技师断层,严重影响业务开展。面对人才短缺的困境,有的企业家表示愿意出资和职业学院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相信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企业的支持下,我省高职院校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高职教育现状

从广东省教育厅网站公布的我省76所高职学院网站了解到,有72所高职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占95%,设立了单独艺术设计类(院)系的高职学院有56所之多。专业设置方面,普遍以广告、装潢、多媒体等现代设计类专业为主,在传统工艺美术方面开设最多的专业为珠宝首饰类专业,但只有6所高职学院开设。其他60多所均没有开设传统工艺美术类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仅有5所学院在美术教育专业中开设了漆画、手工艺等部分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课程。2011年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了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保护和发展基地12家、培训基地3家、产业展示基地5家,没有一家高职学院。

我省绝大部分高职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但对传统工艺美术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我省对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发展、产业化的高度重视及政策扶植对学院内涵建设、特色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存在重现代艺术设计、轻传统工艺美术的现象。

广东传统工艺美术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为什么在高职院校会出现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轻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这一现象?

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媒体艺术人才需求量增加,生源多,就业范围广。而且开设现代设计艺术专业硬件投入相对较少,而学费相对较高,因此,高职学院对开设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热情高。

另一方面,高职学院面对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相对细致而专业技艺单一,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均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生源问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开设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并建立了校内陶瓷车间,联合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当年仅招生15人,勉强能够开班,次年招生人数更少,无法开班,从而停止招生。2012年学院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考虑,尝试从室内设计专业抽出一部分学生试办古典家具专业方向,但报名者寥寥无几,最终也没能开班。这是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创办初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影响力不够强,宣传力度不够大,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高职学院如果转变观念,不看重眼前利益,从长远考虑,从学院特色和内涵建设考虑,从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来考虑,对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加大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上级扶持和企业支持,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办出特色,扩大影响,生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且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和陶瓷专业各从10多人的定单班开始,后来成立湘绣艺术学院、湘瓷艺术学院,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传承与保护基地,招生情况良好。我省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也成立了珠宝学院,现已探索出一条成功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之路。

(一)专业设置

相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传统工艺美术门类更多,分类也更细,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考虑两个因素:第一是地方因素,应从传承、发展地方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服务地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入手,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如广州“三雕一彩一绣”(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和广绣)、佛山陶塑、肇庆端砚、潮州木雕和潮绣、阳江漆艺、江门新会葵艺和古典家具、汕头内画等,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根据地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特点设置专业,也是高职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同时在教学资源和学生实训及就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第二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艺既不能过于单一也不能贪大求全,既要考虑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在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定位方面,要解决“广”与“专”的矛盾,狭义的“X型”或“T型”人才模式可以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设置的参考。“X型”人才,即系统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有明显的主要的交叉点、结合部。如古典家具与雕刻、刺绣和编织、漆画与版画等,二者在工艺和艺术特色方面具有交叉点,可作为同类型人才进行培养,避免人才培养过于单一,也拓宽了就业渠道,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T型”人才,即在本专业横向方面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和技能,纵向方面在本专业领域某一方面具备精深的技艺。从传统工艺美术方面来看,就是既要掌握老艺人传承下来的精湛技艺,又要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传世精品。“T型”人才培养既有利于学生就业,也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在珠宝首饰设计专业下开设珠宝玉石雕刻方向,从而在专业设置的“广”与“专”之间获得平衡。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1年公布了第一批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目录,包括8个类别:工艺雕刻类、抽纱刺绣类、艺术陶瓷类、编织工艺类、漆器类、工艺家具类、金属工艺类、其他类,共53个品种,并明确了主要产地。在专业设置方面可以此作为参考,从地方产业特点入手,专业设置方面按“X型”或“T型”模式进行分类或整合。

(二)课程设置

一是从上述“T型”人才培养的纵横两方面开设课程,兼顾“面广”与“精艺”两方面,在保证本专业必要的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定位专业技艺,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

二是将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传统工艺美术的图形、文字、色彩元素及材料在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提升了现代设计的设计意境和文化内涵。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传统工艺美术相关课程,如产品设计专业可开设金属工艺、陶瓷工艺课程,室内装饰设计专业可开设古典家具设计课程。

三是开设传统工艺美术选修课。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至少应掌握一门传统工艺美术技能。

四是成立传统工艺美术或手工艺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五是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根据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探索“工学结合”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实训基地建设

探索政、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引入或建立大师工作室,建立项目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并成立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认证机构和培训机构。在此基础上,争取政府支持,申报省级实训基地、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基地、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

在实训管理方面,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管理机构,由双方单位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共同商讨确定基地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或方案,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据华商报消息,广东省每年从政府文化发展基金中安排1 800万元资金用于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我省高职学院应利用自身优势,从传统工艺美术实训基地、保护和发展基地、大师工作室等方面申报专项资金,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做大做强且做出特色。

结语

高职教育对接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使高职院校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我省高职学院应抓住我省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发展,加快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这一机遇,把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提升到学院内涵建设、特色建设的高度,加强责任意识,创新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方面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龚勤茵.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思考[J].浙江工艺美术,2002(2).

[2]蒋瑛.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J].浙江工艺美术,2003(3).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一)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根据办学定位、行业背景,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实际的、最适合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通过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来体现。人才培养标准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涵盖安徽工程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本要求。

(二)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的实施方案。根据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生发展观。整个培养方案的设计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促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地选择知识体系,结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意课程衔接,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卓越班尤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力求四年中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不断线,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置“3+0.5+0.5”的培养模式,提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三个课堂(课内、课外、校外)一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在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顺利开展,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活动必不可少。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需贯穿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并指导各项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在运行过程中,生源质量管理、师资队伍保障、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和实施,都为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生生源质量管理

学校从2012年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所有新生都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学习。但是随着卓越计划的开展,卓越班的优势逐渐显现,在高考招生过程中,填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优秀考生将越来越多,逐步提高了卓越班的生源质量;学生入学后一年可以转专业,学校也可选择数理基础好、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技活动或工程实践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入卓越班。[4]随着办学优势的逐渐显现,201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班率先进入学校一本招生行列。随着优质生源的进入,将更好地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

(二)师资队伍保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卓越工程师计划”要取得成功,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培养卓越人才的优秀工科教师队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级职称6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2人。教师队伍中有1人入选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被评为安徽省教学名师,多人被评为安徽省教坛新秀。其教学团队是校级教学团队。学院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班专门配备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专业教师一名,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与辅导员、辅导员助理形成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各方面的引导和管理。

(三)课程教学质量保障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校内外教学平台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改进课程体系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变化,顺应IT产业的发展,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群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加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不断完善软硬件结合技术。在此基础之上,从以往过于注重学生考试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实验、课程设计的要求,把课堂教学与其相关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完善课程实训模式。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构建出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设立“兴趣、理解、应用、创新”等阶段性目标,按照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暑期工程实践、专业生产实习、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流程,设立了由这些环节组成的软硬件开发能力培养实践体系。根据内容体系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了实验项目、设计选题及大学生科研课题等。在课程实验设计中,也根据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克服编程恐惧,通过模仿编程、自主设计单一结构程序,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来掌握程序设计方法。根据3种不同的目标,编写实验大纲、设计实验项目,设计与综合型实验所占比例在60%以上。在后续的课程设计、大学生科研项目、暑期工程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课程要求及实际应用需要,设计众多不同类型的选题,重在培养学生在软硬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

1)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校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为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卓越班大学英语开展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小班授课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提高口语水平,提高阅读量和写作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好。同时,学校也要求,卓越班CET-4的通过率在大一结束时要达到95%,CET-6的通过率最后要达到85%。大学物理、思政课等通识教育环节都做了相应的修改,增加了课外学习和实践的课时。

2)专业课程。根据教育部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了课程设置,制定了培养方案,实施“3+0.5+0.5”培养模式,其中前3年主要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和校内实践课程教学,第4年在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和毕业设计。在校内学习阶段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训课程的设置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企业学习阶段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和软硬件项目实训使得学生能够直接适用企业的需求。

2.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课外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进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全省和全国性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当前高校对本科教育的普遍要求是提高素质,注重能力培养,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全面贯彻这一思想,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和分析解决业务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验、实习、设计、制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课外第二课堂的指导工作和各类工程实践活动。

3.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平台。进一步拓展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与考核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行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方向、工艺路线和技术应用的本领。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能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行业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现状,在专业技能和能力、职业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工程创新能力强,受用人单位和社会青睐的卓越工程人才。

(四)学校的政策制保障

学校各级各部门加大对卓越计划的支持力度,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进一步开展二级管理,全面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计划,使这项改革真正有益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真正有益于学生,真正有益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采取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助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从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到专业指导、学习解惑答疑全方位的管理。

2.教学管理。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工作,突出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除了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将第二课堂、学生创新实验室、暑期实践课题形成调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的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并形成长效机制。形成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邀请企业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重点负责企业实习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制订等,同时包括企业指导教师的确定、教学管理和成绩考核。创造良好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在企业实习阶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通过制定有效的人事制度和政策,支持、鼓励和保证现有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获得足够的工程实践经历,同时加大对高级工程人才的引进力度或是以企业兼职教师的身份授课,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毕业设计,尽快形成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4.经费投入。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安徽省每年下拨项目经费,学校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同时该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教学团队,这些项目的经费都主要用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这些经费的投入,能很好地保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利开展。

三结语

生源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控专业 一体化 教学质量

当前,笔者学院数控专业生源不景气,如何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并解决影响数控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的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笔者从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及校企合作四个影响数控专业教学质量关键的问题,阐述了笔者学院数控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目标。

一、数控专业存在的不足

笔者学院数控专业于1998年设立,是河南省数控实训基地。经过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该专业已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实训平台,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1.教学实验实训配套建设方面

校内实训条件在规模、水平和功能等方面都有待继续提高,特别是部分实习设备陈旧,不能适应本地企业生产需求。

2.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方面

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仍需完善,特别是实习内容形式单一,实习工件基本上是单件生产,学生对生产过程的熟练程度有待提高。

3.教师方面

专业教师缺乏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实践操作水平很高,但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

4.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方面

合作的范围还不够宽,融合的深度不够,企业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高,运行机制需下大力气完善。与形成“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的目标相差甚远。

二、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

针对数控专业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教学实验实训配套建设

数控专业先后利用河南省特色学校建设资金和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专项资金近600万元,购置四轴数控加工中心两台、三坐标测量仪一台、UG软件(CAD/CAM)50个节点,建设三维设计和打印实验室一个、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实验室一个、多媒体实训教室六个以及大量的数控刀具和量具,使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成为名副其实的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2.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力争在3年内再增加5~10个运作规范的、具备一定规模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多种模式的中职人才培养形式奠定基础。

3.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形成由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机制。专业课程设置之前,首先要对当地企业的岗位群进行分析,根据当地企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有利于毕业生快速融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零接轨。

(2)围绕专业核心能力,重点建设以培养零件加工、装配、检测等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Mastercam实训教程、数控机床加工、模拟训练和UG实训教程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

4.专兼结合,着力打造一支全国一流的师资队伍

支持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深入校企合作企业,从事零件生产、产品设计和开发及生产管理工作,让他们在企业生产一线中积累经验,提高现有教师业务水平;专业指导教师利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带领学生到生产企业从事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充当生产企业的车间主任,指导和管理学生日常生产和车间管理工作;青年专业教师,要深入合作企业从事不低于一年的企业生产和管理工作;同时,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技能训练课程由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参与或指导授课。

三、预期效果

通过特色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有力地推动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学校数控加工专业的办学综合水平、办学效益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内涵建设将得到不断加强,将成为学校特色校建设中的亮点。

参考文献:

[1]汤大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刘鸿燕.我国企业职业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0).

相关期刊更多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福建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