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极限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极限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极限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极限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极限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积分极限思想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1(c)-0252-02

极限思想反映的是一个变量和另一个已知量之间的无限接近,通过这个已知量得出另一个变量的最终极限值。微积分在数学历史上的产生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对极限思想的逐步深入认识和明确的一个过程。极限思想是数学微积分中的最基本数学思想。微积分中导数、多重积分、曲面积分、函数连续性、定积分和曲线等重要概念的定义都需要通过极限思想完成。由此可见,微积分是在极限思想支持下,以极限理论为主要的研究工具,对函数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一门学科。

1极限思想

1.1无穷分割方法下的极限思想

无穷分割方法下的极限思想是微积分思想的重要基础。这种极限思想的实质是通过无数个同维度的无穷小的元素之和去定某些立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和曲边形的面积。定积分的理论来自与求曲边梯形的面积,指的是将曲边梯形看作无数个小梯形的面积之和。这一思想也被应用在求面积、求弧长和求旋转体体积方面。在这一思想影响下,结合相关的解析几何手段和代数方法,产生了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定义和求解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极限思想为微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2无穷大,无穷小方法下的极限思想

通过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的极限值求圆的面积,相当于两个相关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与另一个已知变量之间的差不断减小,从而可以通过这个已知量得到相关变量的最终极限值,这个极限值的概念就是“极限”。由此可知极限思想理论就是一个变量和另一个已知量之间的一种无限接近,最终通过这个已知量反映出相关变量的最终极值[1]。

2极限思想的应用

2.1一种新研究方法

在对速度的研究过程中,利用极限思想,可以对平均速度的极限值进行研究,从而对瞬时速度的值进行确定。在密度研究过程中也可以依据对密度的极限值进行研究,对密度的极限值进行确定。可见,极限思想在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应用,并且其也是力学等其他理工学科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极限思想的确立,促进了数学微积分的进一步发展,为对庞大的分支体系进行研究做铺垫,从而使分析方法真正成为分析学。

2.2极限思想为数学微积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极限思想是数学微积分中的基本理论,是微积分概念由来的基础,也是微积分与其他教学不同的一个重要表现。

极限思想需要在微积分教学中全面贯穿,多数学术概念都以极限思想作为基础。例如,在研究函数过程中对某一点的定义,如果自变量近乎零增长时,此时函数值的增长量也接近于零[2]。

极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使分析学的研究面发生了扩大,促进了微积分的发展和完善。例如,在研究过程中,将一般的积分发展为广义积分。

2.3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1)实数系的确立离不开极限思想的支持,极限运算的进行需要在封闭型数域中开展。例如,四则预算的开展就必须要在封闭型数域中开展。极限预算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完善的数系,这个数系指的就是实数系。实数系由魏尔斯特拉斯逻辑结构组成,这导致了在数学分析中,无论出现何种概念以及极限都能够利用实数与其基本关系和运算进行精确的表述。以分析学为基础的逻辑基础指的是实数系、极限系、微积分三者间的联系。

(2)概率论中的大部分中心极限定理和定律都是通过极限思想对大量随机性现象进行研究统计其规律性的。概率论中最著名的一项结果就是中心极限定理,中心极限定理为独立性随机变量之和近似率的计算提供了较为简单的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对自然群体自身经验频率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原因分析。在对微分讨论中,涉及到解的极限值,分析泛函时,其中存在的马氏链是有极限性质的,土体的极限分析,算法中的极限编程理论和经济学方面的极限趋势思想等都可以体现出极限思想的应用广泛性。

3极限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1有利于全面落实数学教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教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掌握极限思想的含义,充分发挥极限思想的重要作用,能够促使学生在面对较难的数学问题时可以自主通过极限思想理论进行解读,有助于学生真正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极限思想方法,同时也能够促进数学课程标准实施时全面落实数学思想方法[3]。

3.2能够充分感受和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在数学中一个简单的数字“1”就可以体现出数学的简洁美。数学的简洁主要表现在其数学理论体系、表示方法和证明方法等在组成结构上比较简洁明了。在数学中所有公式都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和概括,有利于人们的理解掌握。任何证明也都可以通过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数学中的各种概念理论之间关系比较清晰明了,结构简洁。极限思想同样可以通过几句简单的语言就可以进行总结和概括。极限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利用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的一种解题思路,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

3.3有利于提高数学水平

所谓数学水平,指的是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的一种能力。主要表现在数学的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思维与概念深刻程度、广阔性、阅读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敏捷性等方面共同组成的开发动态结构系统。采用极限思想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帮助学习记忆数学公式,解答数学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例如利用极限思想求曲边梯形的面积,这类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4]。

3.4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极限思想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数学问题的难度系数,帮助学生理顺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通过对极限思想的掌握和应用,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解决函数问题、立体几何问题、不等式问题、平面解析问题、数列问题和定积分问题等多种数学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极限是从数量上对相关变量在无限变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在此无限变化过程中对相关变量变化趋势的考察研究就是极限思想。利用极限思想解决数学问题,能够有效降低问题的难度,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不僅能够加深学生对极限思想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独立的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加速推进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美华.极限思想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3(36):44,107. 

[2] 袁凌,崔宏亮.高等数学教学中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J].商情,2011(22):81. 

[3] 董国阳.浅谈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J].大观周刊,2011(39):91. 

极限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极限数学教学分形分数布朗运动广义积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极限思想及其教学

1.极限学习意义的认识

极限理论是高等数学的核心思想,也是这一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后续课程中的微分积分都是围绕极限这一概念展开的,因此对极限思想的深刻理解是学好高等数学的前提。

极限是数学由具体到抽象、从常量到变量、从有限到无限、从初等数学过渡到高等数学的关键。微积分的思想之所以相当严密,是因为借助了极限的思想。而对于极限概念的理解,直接关系到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凡是高等数学没学好的学生,大多因为是对极限概念理解得不深、不透,从而难以理解后续知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微积分这一学科的宏观、整体的认识,从而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牛顿、莱布尼兹创建的微积分理论中,极限理论是其中最伟大的思想。因为极限思想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中学数学的范畴,因此对于初步接触高等数学的大学生来说,难免会有畏难情绪,这时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由形象到抽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极限概念中来,任何的急于求成都会事倍功半。此前虽然有很多关于极限教学的研究文章(如[1],[2],[3]),但多数文章侧重于介绍极限理论的发展史或者学习极限的重要性,而对极限教学的具体方法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作者多年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梳理出极限教学中一些容易忽视的环节和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以供参考。为进一步理解极限理论,本文用分形中的分数布朗运动作为极限应用的实例,剖析无穷限广义积分简化为分步和式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极限理论的理解。

2.极限思想的导入和阐释

初步接触极限概念,微积分的起源和历史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欧拉的传奇故事会给数学涂上传奇的色彩。用通俗的语言指出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区别和联系,简单介绍微积分的“分割、近似、求和、求极限”的思想,指出这种思想可以解决任何不规则、不均匀的实际问题,以引起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兴趣。

极限思想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极限的ε--N定义时,需要不断和实际例子相比较,以理解其真正含义。在介绍极限概念时,可以借鉴国外的极限理论引进时所用的方法[5],即用列表的形式感官从两边趋近极限值的过程。[4],继而再过渡到抽象的ε--N (或 )定义。另外,东汉刘徽的割圆术求圆面积以及庄子的截杖问题都是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原始的极限思想的应用,通过这两个例子来介绍极限思想,形象而具体,学生很容易理解。

极限概念引入时从个例的描述性定义到定量的转化,是极限教学的关键。首先要举出几个无穷数列的例子,让学生观察数列随n变化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ε―N的定义。要指出,证明极限的过程,其实也是找一个正整数N的过程。使得当 时, 。因此, 。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ε可以是任意小的一个正数,不管ε有多小,哪怕是一亿分之一或更小,总会找到某个足够大的自然数N, 满足(3)。N是随ε的变化而变化的。但N不是ε的函数,N不是唯一的。

在介绍函数极限时,需要先讲无穷极限再讲 。因为从数列极限过渡到无穷极限很好理解。在证明 时,一定要强调在放大不等式 时,保留 这一个因子。

二、极限求解的几种基本方法

在学习了极限定义和证明方法后,就是如何求O限。高等数学中求极限的方法有好几种。除了基本的连续函数的代入法(substitution)、因式分解并去零因子法(factoring)、共轭法去根号(conjugate)、抓大头法( )等方法外,还有以下几种重要的方法。

1.用极限收敛准则求极限

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是针对一些较难求极限的数列而用的方法。有一般项的表达形式时,可用此递推公式,两边求极限,找到极限值。在证明数列单调性时,可以用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数学归纳法,二是求导数方法(导数大于(小于)零的函数递增(递减))。当然也可以用反证法。

2.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对第一重要极限 ,一般可以看成是形式 (1)此极限的应用主要是用在等价无穷小 ~u(x), 从而可以在求极限的过程中,用 替换u(x)。但要注意前提: 。

对第二重要极限 ,或 ,其实这里的x只是符号,可以用一般的形式:

或 (2)要给学生强调的是:不论是哪种形式,首先要看整个函数是不是 形式,如果是,就要化为第二类重要极限的标准形式(6)。

比如: 看似像第二类重要极限的形式,但不是 形式,不可以用第二重要极限来做。这种题用连续函数求极限的方法 ,直接代入x=0即可。

而 就要用第二重要极限来求,因为它是 的形式:

(3)用两个重要极限时,常夹带着等价无穷小的应用。上面这个题解中就用到了几个等价无穷小的替换: ~x, -1~- 。等价无穷小替换是求极限的重要的方法之一,应该非常熟练地运用。在运用时要强调,只有乘除因子可以用无穷小替换,加减式中的因子不能用无穷小替换。

3.用洛必达法则

书本上,洛必达法则是在学了求导法则以后才介绍的。主要用于两种不定型:“ 型”和“ 型”。当然,还有很多形式: , , , , 等都可以转化为两种不定型,然后用洛必达法则来求解。在利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时,首先要确定是不是两种不定型中的一个,如果是,就可以用洛必达法则。

洛必达法则常常要结合其他求极限的方法一起使用[6],除了结合等价无穷小外,还可以结合变上限函数积分的求导法则来计算。比如:

求 ,这里分子分母是 型,可以用洛必达法则对分子分母同时求导。而分子是变上限函数求导,求导以后还需用等价无穷小: ~ ~ 。

所以有:

4.幂指函数和复杂函数的处理

幂指函数的极限计算是一个难点。(3)的原式是幂指函数。那里用了第二重要极限。在遇到幂指函数的极限计算 时,应该和学生强调: 如果 和 ,那么, 。但如果 和 有一个极限不存在,就要化成: 。

对幂指函数求极限的另一个方法是先取对数再求导的方法。但必须指出,在两边取对数时,可能会丢掉一个零根,这要在最后检查一下,并作交代。

除了以上几种求极限的方法外,还有用泰勒展开式的前几项求极限。至于到底展开到第几项,要看分母是x的几次方而定。 求极限的方法很多,这里只是强调一下几种简单的求极限方法的注意点。而极限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微积分教学中。积分中极限思想的体现尤为明显。广义积分就是无穷极限的应用。而在分形的分数布朗运动模型定义中就用到了广义积分。

三、极限在分形中的应用

1.分数布朗运动模型

极限思想的产生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极限的产生为数学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它是近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极限思想是微积分的基本思想。而微积分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讲授极限知识时,可以介绍极限的一些应用,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极限理论的兴趣。

极限的应用无处不在。微积分就是极限的最重要的应用。极限思想在经济学、物理学、机械自动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这里介绍一下极限在分形上的应用。

分形物就是具有自相似性质的物体[8]。自相似就是物体经过放大以后,局部的形状和原来整体的形状相似。比如海岸线、柯西雪花等。这种自相似可以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极限过程[7]。

布朗运动的模拟需要用到高斯白噪声,而高斯白噪声的模拟需要用极限表达式:WT(i) = Zn,这里Zn 是具有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布朗运动就是高斯白噪声的无穷积分:B(t) = 。而无穷积分就是分割求和再求无穷极限的过程。

分数布朗运动是带有记忆的布朗运动。Mandelbrot and Van Ness (1968)[9]定义了分数布朗运动:

(4)这是一个广义积分,是从负无穷到现在的时刻t的极限过程。 是gamma 函数, H 是豪斯特指数(Hurst exponent)[10]。分数布朗运动在时刻t的状态和之前的所有历史时刻有关。这里B(t) 是平均值是零,具有单位方差的高斯随机过程。 Mandelbrot and Van Ness (1968) [9]把(9)改进为如下形式:

这里豪斯特指数H满足 0 < H < 1(5),就是更新了的分数布朗运动的定义。这里的负无穷大可以改成极限的形式。而如何达到这一极限呢?在实际应用中要采取逼近手段达到目的。

定义核方程:

则方程(5)可改变为

这个核当s趋于负无穷大时,很快趋于零。

考虑把 看成是成若干个单步增加的和,而单步增加:

单步增加的核方程是

从核方程(9)到核方程(10)经过了核变量的转化[8,11],这里u = t C s. 把u=i-j代入方程(8)就有

.

因此,

当 时, 即是离散型的高斯白噪声(布朗运动)。显然有

因此,作者在改变了(5)积分中的核以后得到一更精确、更简单的计算公式[11]:

在公式(5)中的负无穷记忆已经被(11)中的i-M取代了。而 M就是具有足够大的记忆。M>0,必须有M>i。这一改进也是无穷极限逼近的一个具体的应用。作者发现,当记忆M大于时间步长的1倍时,所计算的分数布朗运动的轨迹误差值就较小。当然,M越大,轨迹就越精确。衡量一个分数布朗运动是否精确的标准是满足下列公式:

这里,H是豪斯特指数, 是一个扩散粒子云在时间t的标准差[8,11] 。

2. FBMINC模型的优势

作者改进的分数布朗运动离散型形式(FBMINC)和原来Mandelbrot 和 Van Ness定义的分数布朗运动(FBM)之间差别不大。但作者的FBMINC模型改进了原来FBM模型的精确度[8,11]。主要是当H=0.8时,即扩散程度增加时的误差稍许明显一点。FBMINC模型显示了它比原来模型的精确性[8,11]。

理论上, 的标准差 应该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 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然而,FBMINC模型中的 总是常数。这是离散型的FBMINC模型的优势。

此外,当记忆小于时间步长的时候,计算 ,根据公式(12),FBM模型不能很好地模拟分数布朗运动,而FBMINC虽然也对小记忆事件精确率不高,但比起FBM模型要改善了许多。

3.记忆长度的确定

在运用 FBM 和FBMINC 模型时,需要处理记忆 M与时间总步长 NSTEP 以及粒子云数目P 之间的关系。从分数布朗运动用于生成分形布朗运动和 FBMINC 的定义可以看出,(12)、(13)中的广义积分的逼近公式的精确性与记忆M 的取值有P。记忆M 增越大,精确度越高。但考虑到计算的效率,需要设定一个临界值M,保证逼近公式的精确性能达到一定的范围内。作者无法从文献中找到答案,因此,作了一些具体实验,从而得到结论。

简单检验分数布朗运动的精确性的方法是看公式(14)是否满足。如果对时间t是一条直线,其梯度是2D的话,那么所模拟的分数布朗运动就是精确的。这里,我们假定粒子数是P, P是一个很大的数。然而P 至少要多大才能精确呢?这里我们用FBMINC模型来检验。

性质1:当时间总的步长数NSTEP增加时,记忆也应该相应地增加。

在FBMINC模型中,需要满足NSTEP M。那么记忆M要多少倍的NSTEP才能算是好的模拟?

四、结束语

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正确理解和掌握极限的概念和思想方法是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从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本文力求通过极限思想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细节来强调极限教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缜密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极限思想贯穿于整个微积分的教学中。广义积分正是无穷极限的应用。而分数布朗运动模型的定义正是用了无穷限广义积分这一概念。本文通过分形中的分数布朗运动模型的建立和改进,对无穷限广义积分的逼近方法作了介绍。在无穷限广义积分的求解中,作者通过变换核函数,用离散型的分步求和形式来逼近无穷限广义积分。事实上,通过离散型的转换,分数布朗运动模型的模拟结果可以得到改善,精确性得到了提高。这里,精确性是指的步长跳跃的标准差不再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记忆很小时,也能较好地模拟分数布朗运动的轨迹。作者最后对记忆长度的确定和粒子数的确定作了研究,研究表明:当记忆是时间步长的10倍,粒子数是1000时,可以得到较理想的模拟。这种无穷限广义积分的逼近方法能促进对极限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对极限的近似计算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敏.浅谈极限概念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01.

极限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范文第3篇

演化发展经济学综合了演化经济学诸流派、亚当•斯密之前的重商主义经济传统、经济政策史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分析范式,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由于与目前主流经济理论在分析范式上有巨大的区别,它也被称为替代性教规理论(theothercanontheory)。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认为市场生产可以自发达到和谐。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主流国际经济学理论认为,各个国家只要分工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开放的国际市场进行贸易,要素价格在全球范围内将逐步实现均等化,从而提高全球的生产效率和福利水平,使所有国家最终趋同于较富裕的状态。通过对英国、美国、20世纪后半叶的韩国以及爱尔兰等国实现工业化过程的考察,[1(]P3)演化发展经济理论了主流经济学对推动经济发展基本机制的见解,即工人人均资本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他们认为,引发经济发展的是可以创造投资机会的新思想、新知识。分工最重要的作用是知识积累,而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工而非劳动分工已经居于支配地位。知识积累(在生产中直接表现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发展)和制度创新的交互作用,导致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不断高级化。因此,不同的经济活动具有不同的“质量”,一国的产业结构越高级,其知识分工就越细密,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就越有利。[2(]P83-84)这样说来,贫穷国家的停滞并非因为缺乏资本,而是缺乏引起技术创新和结构变革的经济活动从而缺乏了对资本的需求。这样也造成了这些国家结构的退化和创新体系的毁坏,形成了恶性循环。

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在某个特定的时点技术变革和人类学是专注于工商业的某一领域。如果一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大量集中于某个正在经历高增长的产业,必然会经历实际工资的巨大提高。[3(]P237)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正是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及时分工到一些正在发生生产力激增的“领先行业”当中,才最终实现了经济的“起飞”的。现实情况也证明了这种理论的合理性,富国往往在学习曲线①较陡峭的产业中进行生产(如IT产业等),并进口学习可能性较小从而相应学习曲线较平缓的产业的产品(如纺织业等)。这些国家在进行高速学习的产业中集中使用高知识、高技能和较为昂贵的劳动力——这正是富裕国家的比较优势。而穷国则自动分工进行学习潜力较少的经济活动,集中使用廉价劳动力,从而自动地建立了供给廉价和缺乏知识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句话说,在国际劳动分工中他们选择了保持贫困的方向,进行原材料的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4(]P2)通过世界范围内开放市场的贸易活动,穷国和富国这种比较优势被不断的强化,最终造成了第三世界国家严重的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sation)贫困的恶性循环,不同国家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呈现了分别在两端趋同的趋势。同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的“生产力激增”的领先行业,和其他行业间存在着重要的协作分工。

在经历了新工业发展所带来的一轮又一轮生产力激增后,整个工业化国家民众的工资都随着工业部门生产率的上升提高了。工人们不仅通过商品价格的下降,而且更大程度上通过实际工资提高得到了生产率提高的好处。[5(]P179-186)一名德国公共汽车司机的生活标准之所以会比肯尼亚同行要高出13倍,[6(]P15)就是因为富国多次的生产力激增逐步提高了该国公共汽车司机的实际工资。这就解释了各国之间工人生产率相同但报酬非常不同的原因,也解释了各国之间巨大生活水平差距的原因。基于上述理论,演化发展经济学提出了他们的政策建议,简言之,“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生活水平的唯一方法就是重复这一(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过程”。[7(]P19)目前盲目的全球化政策以及“发展援助”的增加,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经济发展的真实含义是通过一系列剧烈的结构变迁产生导致陡峭向下的学习曲线,从而使生产力得到提高。在世界市场不存在竞争的初级领域培育各国可引发生产力激增的生产部门,使这些部门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升级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也被称为自主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选择创新机会窗口大的产业,通过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创新,通过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激增,最终提高国民收入和福利水平。这是创造向上趋同且有活力“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办法,也是让贫穷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的唯一方法。

二、演化发展理论视角对经济分析的启发

与新古典经济理论不同,演化发展经济学的全球化理论继承了瑞典经济学家冈那•缪尔达尔(GunnarMyrdal)分析问题的方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世界经济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讨。该理论对我们重新审视国际贸易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新认识和估价重商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历史上的重商主义者倡导巩固和增强集权国家的实力,并极力主张国家采取各种立法手段和行政措施,制定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符合扩大出口和货币输入的要求。演化发展经济学继承了这种国家干预主义思想,倡导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通过提高“人为”禀赋或积累密集的知识来创造租金,通过人为构筑的过程使有管理的国家利用私人资本人为地创造一种外在于原材料生产的比较优势,从而合理的参与国际贸易。重商主义理论所蕴含的贸易保护思想在当时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早在1721年,查尔斯•金就指出,在具有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进行“对称性”国际贸易对参与各国都是有益的,而“非对称性贸易”基本上只对两个贸易伙伴中更发达的一方有利。[8(]P42)这一观点关注于贸易的相对质量问题,这恰恰是主流贸易理论所忽略的。无疑,自由贸易是富裕国家的世界福利的基石。但是,来自贸易的收益并不是斯密和李嘉图的静态收益——对称性贸易中双方获得的收益得自于协同效应、动态和以规模为基础的贸易收益,[9(]P45)但非对称贸易中较为贫困的一方并不能得到这种收益,从而丧失了实现生产力激增的机会。这样看来,发源于重商主义的动态机会成本视角,相比于主流经济学所坚持的静态比较优势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现实更强的解释能力,也对我们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有着重大的借鉴价值。要说明的一点是,主流经济学对重商主义的批评往往针对于它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其源泉来自流通领域,只有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才能增加国家财富的思想。[10(]P38)这在理论上当然是不成熟的,然而16至18世纪的重商主义政策在实践上却获得了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下,随着地理大发现和美洲金银的大量流入,在当时欧洲交换经济的剧烈膨胀过程中,交易媒介的控制权实际就意味着经济的主导权,现代工业生产发展必需的信用体系以及金融系统也得以萌芽。因此国家实行经济干预政策,保证货币财富的流入就有其合理性了。

(二)把经济分析的着眼点放在生产领域,而非仅仅局限于贸易领域

一般来说,讨论经济的超长期增长时,往往将可以同时增加产出总量和人均产出的经济增长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称为“斯密型增长”,即受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所推动的增长;第二种称为“熊彼特型增长”,即作为技术和制度创新与扩散产物的经济增长。主流经济理论之所以不能解释全球化引发的诸多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主要强调追求贸易领域的“斯密型增长”。仅仅依靠市场规模及其扩大的“斯密型增长”,缺乏必要的技术突破,就会面临一个理论上的极限,即市场容量。[11(]P3)当人口增加和资源限制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增长便可能陷入所谓“马尔萨斯危机”而进入停滞。换言之,单纯依靠“斯密型增长”在逻辑上难以导致近代工业化,将造成所谓的“斯密极限”。“这造成了主流经济学只能生活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在其中,成功的经济增长路径不过是一条渐近线,让经济以指数形式递增是不可能的;而指数增长才是近代工业革命中经济增长所专有的标志”。[12(]P4)演化发展理论则着眼于生产部门的“熊彼特型增长”,通过对特定时期生产力激增产业的观察,揭示出学习曲线陡峭向下对一个国家收入水平的影响,从而阐明了造成各国之间巨大差距的原因。由此提出的政策建议也直接对准了生产领域,它梳理出一条“知识创新创造投资机会——分工生产于相关初级生产部门——生产力激增提高实际工资——行业间协作分工带动整体收入水平提高”的链条,强调自主创新体系对提高生产部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作用,也揭示了“熊彼特性增长”相比于“斯密型增长”,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更为根本性的作用和地位。这一链条突破了“斯密极限”的限制,对经济指数增长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并设计了实现这一路径的基本方法,为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建立自主创新体系,保持经济动力强劲的增长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除了上述两个方面,演化发展理论还具有其他很多亮点。例如该理论注意区分经济发展主体的异质性,阐明不同发展轨迹的内在原因。它批评主流经济学忽视分类,在同质化的假设中必然只能得到均衡的结果。这也为主流理论不能解释各国福利水平的巨大差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对演化发展经济学全球化政策中两个问题的商榷

演化发展经济学中的全球化理论,基于上述特点,为我们研究国家发展战略和分析国际经济秩序的演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但由于该理论存在的时间不长,还存在一些并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基于历史经验而引出的政策建议并没有得到过实际操作的验证,似乎具有某种理想主义的色彩。针对其中的两点,笔者提出自己尚不完全成熟的思考。

(一)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资本和制度基础的缺失问题

演化发展理论与重商主义理论相比较,从历史发展来看,后者先有政策后有理论,是对客观发展规律的一种总结;而前者则是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政策,主观性的政策构想不可避免的忽略了相隔五个世纪所产生的巨大条件差异。回顾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政策,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最终实施是基于以下两个基础条件的:一是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使美洲金银大量涌入。这使得欧洲内部的货币存量大幅度增加,引发了剧烈的“价格革命”。“价格革命”重新分配了社会财富,依赖于固定地租收入的旧式贵族衰落的同时,从事海外贸易和掠夺的商人阶层开始兴起。大量的资本以金属货币形式集中在新兴阶层手中,为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这可以理解为资本基础。二是“价格革命”带来的巨大的通货膨胀迫使统治者依靠商人阶层提供财政、税收支持,商人阶层的政治地位不断攀升。这样国家性质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倾向于满足新兴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国家“求强”与商人“求富”逐渐达到了完美的融合。[13(]P23-24)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统治阶级与商人阶层形成了共容利益,促进了有利于生产发展的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这可以理解为制度基础。在这两个基础上,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发展政策才得以实施,通过各种立法手段和行政措施制定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符合扩大出口和货币输入的要求。如果我们把上述过程与本文所述的演化发展经济理论相比较,就会发现,后者所提出的利用国家管理使私人资本人为地创造新型比较优势的政策构想,在现阶段经济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拉美、非洲等地区难以推广。一方面,长期贫困使这些地区的私人资本严重不足,又由于当地制度结构不完善以及“创造新型比较优势”巨大风险的存在,国外资本也不会大量进入,这样产生创新体系的资本基础就无法获得。另一方面,在第三世界的广大地区,由于民主系统的不完善等原因,政府和工商业阶层难以形成共容利益,因此保护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产权制度无法建立,这样产生创新体系的制度基础也无法获得。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和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建立在仿效工业化国家发展经验基础上的政策措施也就很难达到其设想的效果了。

极限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非摩擦经济、经济学理论、企业竞争策略

网络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潮后似乎归于平静,然而网络经济却现实地发展着,关于网络经济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如何?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竞争策略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我认为,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网络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T.G.勒维斯[美],《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卞正东、王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

极限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伦理;道德经

一、伦理与体育伦理的含义

人与人相处所应遵循的道理,就是伦理。美国社会评论家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认为,“伦理是一种贡献与渴望索取相斗争的道德体系”。伦理常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何智炫在《伦理与道德的辨证探讨》一书中指出,“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不便明文规定,而是约定俗成的,并且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上升趋势。”

体育伦理是一个具有自己鲜明特性的伦理学研究领域,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的身体性和比赛性。体育的这些特性与其他社会因素相结合,导致体育领域出现许多不同寻常的伦理现象。体育伦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的道德现象的学说,是应用伦理学的一脉。体育伦理侧重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秩序及其所遵循的规则和范式。体育道德侧重于主体自身的修身养性,执著于人格心灵的净化和身心修养的提高。

二、在大学生中进行传统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1.当前体育伦理的困惑

第29届奥运会,给了人们太多的收获与启示。奥林匹克圣火的光芒与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交相辉映,作为中国人非常为之自豪。人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体坛健儿发挥高超的竞技水平,挑战人类极限的过程,感受到了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这届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一次展示,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体育在改革进程中取得的辉煌的成绩。毋庸置疑,北京奥运会已成为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的重要契机,引发了中国体育更深入、更彻底的改革。体育运动是人类的特殊育化方式,以竞技体育运动为其成熟或高级形态。

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伦理教育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之中应该是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原本是人类共同语的体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令当今体育界带来解释困境的诸多现象,比如,兴奋剂、黑哨、假球等现象。面对高科技的兴奋剂的使用,有人甚至感慨“尿瓶子冲击了体育伦理”。

面对这些,高尚的人类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的纯净也让大学生产生了怀疑。如何解读奥运会折射出的体育理念、体育制度及体育的演进趋势?如何回答现代体育大发展的同时带给体育的诸多困境?人类如何最终确立体育的道德原则与规范?这些是我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2.大学体育伦理教育的现状

研究学校体育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不能不对当前教育中关于“人文精神”、“体育精神”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诸多疑问。比如,有些学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根本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所谓体育精神、体育伦理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大学生所有的体育伦理、体育精神的习得完全是自发层次的,甚至是作为公民的基本层次上的。在问卷中,有些学生把“进入比赛场不随地吐痰”也看成是体育精神。

身体,人之根本;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体育,不仅是强健身体的教育,更是打造合格的人的训练。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伦理与体育道德的过程,就是完善大学生个人人格的过程,也是作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曾有句名言,“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人类的同类。”这也充分说明,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体育伦理的教育是不能缺失的。关注体育,就是关注人生;关注体育伦理,就是关注生命的质量。

在新形势下,在大学生中构建体育精神,树立体育伦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我国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伦理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世界体育发展中人与世界关系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竞技体育运动中的道德、矛盾与冲突,了解体育运动中的秩序、法则与道理以及从这种关系中引申出的“应当如何才是正确的,符合人类体育精神”的规范要求。

现代体育伦理无疑是对传统体育伦理的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是不可分割的。单独地宣讲现代体育伦理,学生会感觉诸多问题是无缘之水,缺少根基。所以,传统体育伦理的教育是进行现代体育伦理教育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

三、用《道德经》进行体育伦理教育的可行性

1.第29届奥运会给体育伦理教育带来的机会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奥林匹克精神不但有助于增强人体的耐力和活力,而且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崇高、纯洁的精神和道德。”在现代奥运会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出现过诸多挫折,但人类企求和平、追求进步的梦想始终未曾泯灭。可以说,现代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共求发展、和平相处的盛会,整个过程体现了全球性的体育价值观以及近乎统一的体育伦理。作为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体育伦理对全球的体育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这充分说明了将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精华在大学生中进行教育,本身就是一件有价值的值得尝试的工作。

第29届奥运会的三大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与“人文奥运”。其中“人文奥运”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传播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另外,“促进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也是核心内容。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闭幕式的致辞中用“无与伦比”评价这届奥运会。对于高校体育工作者而言,结合这次奥运会用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体育伦理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教育则是赶上了“无与伦比”的好时机。

2.《道德经》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现为“天人合一,和合中庸,尊德重礼,立德事功”的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性特征,体现了儒家“仁爱”、“礼治”的精神。但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诸多具有借鉴、指导意义的经典之语。

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其著作《老子》,也叫《道德经》,只有5000余字,却几乎涉及到了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有人说:老子5000言,是一本百科全书,包含了哲学、伦理学、生命学、人体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美学、心理学等等。这也就是前几年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的原因之所在。

有许多学者认为,老子思想和周易是中国文明的本质和脊梁。此言不过。现代伦理学当中出现的标准、价值、价值观对比、优先选择、目的、行为、选择余地、后果、风险、防备原则、选择、控制、自主性、责任、知情权、公正性、人权等重要基础概念,在《道德经》中均能找到对应的理念。另外,应用伦理学当中的主要理论,如必然论、功利论、德行论、道义论、契约论等,都能在《道德经》中找到相应的印证。这也是笔者认为用《道德经》进行现代体育伦理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具备可行性的原因。

3.《道德经》与当代体育伦理

《道德经》开宗明义地讲:“道可道,非常道。”反映了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对照当今的整个体育界,游戏规则、裁判守则、竞技过程、金钱荣誉等与体育相关联的一切,无不遵循着一个“道”字。

萨马兰奇说过:“运动员一旦获得成功,金钱、荣誉就会蜂拥而至,他们就会成为真正的明星,可是这种一味追求创造体育辉煌的年头不应置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于不顾。”由此可见,运动员的事业有成需按“道”而行,成名之后对金钱和荣誉更需“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高尚的体育伦理道德之“道”,这个“道”就存在于人类崇尚的纯洁体育精神之中。

“无为”的观念也是《道德经》的中心思想之一,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正所谓,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有些人认为,无为的观念是一种倒退的政治观,不适合现代社会。这是对老子的一知半解。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无不为”。当今世界体育出现的意甲、德甲以及西甲联赛的全球性,社会黑恶势力的染指比赛、兴奋剂的屡禁不止、假球黑哨的愈演愈烈,对于运动员来说,就是要无为,远离污染,这就是体育伦理的要求。所有正义的人们为了体育赛场上永远飘舞不落的道德和伦理旗帜,对于丑恶现象应当是坚持抵制,让丑恶由自生到自灭。试想遇到打假球的队伍,足球观众都不出钱观赛,这种“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无为,必然会对造假者形成重大的打击,为净化体育赛场起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道德经》中体现颇多,它用“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讲述万物的对立和转化。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体育工作的开展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体育的发展不能寅支卯粮,在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推用、平衡各队利益与进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子经历了超越自我、超凡脱俗的过程,最后返回到“道”而获得与“道”相合之身,具有与道圆融的智慧,究极天地宇宙至理。他的自然和忧患意识等等都是当今社会所需要利用的思想。当代社会人们不缺斗志,恰恰是充斥了太多的浮躁之气。对于运动员而言,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很难达到成绩的颠峰;对教练员而言,不信科学,不循规律,无法保证训练的结果。对于普通人而言,讲究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除了是很好的养生之道外,更是展现高尚体育伦理道德的基础。

四、体育伦理教育的思考

体育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国际沟通的重要桥梁,民族和解的剂,是展现综合国力和国家精神的重要舞台,也是培养健康身心的重要方法,更是体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星光大道。在大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体育伦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利益因素成了体育运动的最终动力,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盛行正让纯洁的体育事业受到巨大的威胁。

对于体育伦理观而言,全世界都是通用的。每个国家都关注自己在北京奥运会上拿到了多少金牌,拿到了多少奖牌。但获得奖牌的方式和途径,人们则更应关注。凝结了纯洁体育精神的奖牌,永远是人类体育文明的珍宝。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伦理的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赵立军.体育伦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湘溶,刘雪丰.体育伦理学论纲――一种新的见解和思路[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

[3] 刘湘溶,刘雪丰.体育伦理:理论视域与价值范导[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李培超.绿色奥运――历史穿越及价值蕴涵[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李香华.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