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再生医学的前景

再生医学的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再生医学的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再生医学的前景

再生医学的前景范文第1篇

一、加强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迁移理论”告诉我们,为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要善于将知识迁移,以便于掌握知识,促进知识形成,突破重点和难点,加强化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做法正好体现了这一原则。并且实际生活中例子既丰富又形象,具有直观性,易于知识概念迁移,便于领会;同时也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比如学习了“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后,就启发并提出问题:汗水湿透的衣服用热水洗好还是用温凉水洗好呢?染上机器油的工人的服装用汽油洗的同时,为啥还要用熨斗熨?红墨水、碳素墨水染脏的衣服以及血迹染脏衣服分别用什么洗涤剂才易洗干净?如此能和日常生活相联系,重视迁移,学好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实践——实验小组的课外活动

不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还是陶行知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都在告诫我们课外活动的重大意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并在亲身操作中加强知识理解,提高操作、实验、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搞科研的严谨、耐心、信心、毅力、协作等心理品质。使课堂教学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为迎接校运动会,让实验小组来研制发令枪的火药。再譬如学习了pH值后,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指导农民施肥:如何取土样;怎样测土样的pH值;如何分析土壤酸碱性;最后得出如何施肥的结论。可使科学施肥、科学种田思想在农村中慢慢形成一种大气候。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并用知识来指导实践。

三、展开社会考察活动

夸美纽斯说:“在可能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专家进一步指出:人的记忆80%靠眼睛,11%靠耳朵,3-4%靠触觉嗅觉。笔者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让学生深入社会,通过感官来理解知识,并培养相应的观察、思维能力,使学生适应现代的社会,现代的生活。如到博物馆的参观,可通过考察古人生火用过的木炭来研究文化遗物的道理;附近厂矿的参观,可了解化学在工业上的应用,还可分析环境保护等问题;户外活动,可了解鱼塘“增氧机”的道理。以上考察中培养观察能力,便于知识的记忆。苏霍姆林斯基也如此强调观察的作用:“如果说复习时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知识之母。”深入社会丰富考察活动,大力锻炼学生的联系实际、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注重实际的应用

再生医学的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情景 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新课改的任务之一是强调“情景――探究――体验―总结―应用”的探究式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其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学习动机是指学习的动力因素,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兴趣、爱好、对学习习惯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对学习兴趣激发的有效方法是创设生物情景。那么,创设良好生物情景,会有那些重要的作用呢?

一、创设良好问题情景,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探究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确定具体的探究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迫使学生进入思维阶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探究的目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并且及时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后,教师就可放手让学生围绕“任务”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活动,促进学习者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以使学习者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

例如:高三讲到“将目的基因导到植物受体细胞”,课前让学生先复习D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受精卵的形成、基因分离定律与性状分离的关系并预习“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的方法”一节内容。提出问题:受精卵中细胞核、质基因的来源?将目的基因导入体细胞一定能遗传吗?分别将目的基因导入花粉或卵细胞的细胞核DNA与导入细胞质DNA对后代遗传的影响?导入细胞核的基因是否在后代中一定会遗传?如果能遗传,遗传概率怎么计算?基因工程与其它育种相比有哪些优点等。当课堂讲解了导入植物的方法:农杆菌转化法(强调质粒的T-DNA的作用)、基因枪法(强调单子叶植物常用、“整合”字词)、花粉管通道法(强调转基因抗虫棉用此法),学生对此节内容掌握的非常好,而且达到了基因工程与遗传、变异、基因分离定律、育种等方面的联系。最后又让学生整理: T-DNA与cDNA的来源与应用等。

二、创设良好情景,诱发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奇的情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

例如在高三复习时,当复习到细胞分化的特点(1)、DNA不变性。提出问题:如何证明分化后的不同细胞DNA相同?学生回答:植物组织培养,我强调并补充:用同一植物不同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相同的细胞(强调规范性和准确性)。问题:以上技术的原理是?学生回答: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问:那么,动物体细胞有全能性吗?为什么?答:没有,原因是动物细胞培养结果是细胞,并不是个体。问:细胞全能性的根本原因?所以动物细胞有全能性的是?答:细胞具有此生物的全套遗传物质。即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问:那如何证明同一动物分化后的不同细胞DNA相同?答:用同一动物分化后的不同细胞进行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个体基本相同(学生已经注意规范做答)。问:此技术中用到的另一种细胞是谁?答:去核MII期的卵母细胞。问:它的作用是?答:保证了细胞的完整性,使体细胞细胞核的全能性体现出来。问: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相同点及原因是?答:都是无性生殖,因为都培养出了与母本相同的个体。问:那么有性生殖后代性状与双亲的关系?答:与双亲都有相同的性状……当复习细胞分化特点(2)不可逆性时,我提出问题:根据动物的早期胚胎培养过程,为细胞的全能性排序。答:受精卵>胚胎干细胞(全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神经干细胞(专能干细胞)>体细胞。

三、创设良好递进情景,会让学生尝试创造的快乐,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创造性能力是高素质的标志,应试式的生物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解题相当程序化,往往不能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递进情景,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要既有难度又有梯度,恰如其分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吃的饱,还要吃的好、吃的有滋味。如教师给学生设计如下一课题让学生思考:

再生医学的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重编程条件优化重编程机制再生医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02-02

1体细胞重编程研究发展

由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使其一直备受国内外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青睐。但是,由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取材触及伦理道德问题,所以已被很多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相关的研究也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2006年8月,日本的Yamanaka研究组利用反转录病毒载体,分别将24种转录因子按不同组合方式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成功确定了Oct4、Sox2、Klf4和c-Myc四种转录因子可将终末分化的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2]。2007年11月,该研究组又用同样的方法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从而正式掀起了iPS细胞应用于疑难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热潮。

2008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报告称,他们将实验鼠皮肤细胞改造成iPS细胞,然后成功使其分化成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造血细胞。

2009年2月,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宣布,成功利用人类皮肤细胞制成的iPS细胞制成的iPS细胞培育出血小板,而且从技术上说用iPS细胞培育人类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是可能的。

2009年3月伊始,iPS细胞研究便相继迎来两项重大突破,英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不借助病毒、安全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iPS细胞的方法;美国科学家则在《细胞》杂志上宣布,他们可以将iPS细胞中因转化需要而植入的有害基因移除,且保证由此获得的神经元细胞的基本功能不受影响。

2009年7月,中国科学家周琪和高绍荣等人利用iPS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首次证明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

2010年7月27日,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中川诚人讲师的研究小组发现,制取iPS细胞的转录基因c-Myc易致癌,应用目前的技术克隆出的活体小鼠中一年后的死亡率为70%,而其中有半数为得癌而死。该研究小组用一种结构相近的L-Myc的转录基因取代这一基因制取人体干细胞,得到的干细胞数量是之前的5倍,而且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克隆活体小鼠实验发现,活体小鼠的死亡率降到了10%。

2iPS形成的细胞内机制浅析

最初的遗传研究显示同源转录因子Oct4、Nanog在早期发育和ES细胞判定中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在多能胚胎干细胞和囊胚期的内细胞团中都有表达。但是,最近的研究揭示,Nanog只是稳定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状态而非维持其多能性。在ES细胞中,Oct4能与HMG-box转录因子Sox2形成异源二聚体共同作用于细胞的多能性。对Oct4,Sox2,Nanog在全基因组上调控基因的研究显示:①Oct,Sox2,Nanog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各自的基因起始区促进转录,如此形成一个循环的自我调控环,从而维持蛋白表达的稳定,可促进多能性的维持;②三个因子常常共同募集到几百个特定的靶基因上,这也解释了为何诱导iPS需要多个基因;③Oct4,Sox2,和Nanog调控的基因有两类,一类被激活,另一类被沉默(激活的基因与多能性有关,沉默的基因与分化有关)。被Oct4,Sox和Nanog沉默的基因往往还募集一种抑制转录因子――PcG蛋白。PcG形成PRCs蛋白复合物家族。其中PRC2催化组蛋白H3K27甲基化,H3K27位的甲基化提供PRC1的结合位点,PRC1使染色体结构更紧密,同时抑制染色体重塑活性以维持基因的沉默状态;④三个因子促进特定microRNAs(miRNAs)的表达,研究证实miRNA在ES细胞基因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1]。

总的来说,利用慢病毒转导方法转入细胞的诱导因子(Oct4,Sox2等)引起细胞内连续的随机的遗传事件,包括激活部分基因的表达或者抑制部分基因的表达等,而只在特定的敏感转入细胞中才随机发生重大的变化足够另体细胞诱导为iPS细胞。这样的重大变化包括什么呢?比如:①内源多能性基因,Oct4,Sox2,Nonag等基因的稳定足量表达;②形成iPS细胞必须的DNA修饰及染色体结构变化和修饰能够缓慢的足够完成;③被修改的这些DNA修饰及染色体结构变化和修饰必须在DNA复制即细胞增殖被保持等。

相比于Oct4,Sox2和Nonag,Klf4和c-Myc在重编程中的作用我们更不了解。一种论点是这两个因子使体细胞癌化,赋予MEFs无限快速增殖类似ES细胞的潜能;第二种论点是c-Myc更改MEFs的染色体结构使重编程因子更容易募集到它们的靶基因上;第三种论点c-Myc促进DNA复制,从而使体细胞有机会重置它的遗传表达状态。Klf4可在体细胞中辅助Oct4和Sox2激活关键ES细胞基因的表达。

3iPS细胞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8月,日本的Yamanaka研究组利用反转录病毒载体,成功确定了Oct4、Sox2、Klf4和c-Myc四种转录因子可将终末分化的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2007年11月,该研究组又用同样的方法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从而正式掀起了iPS细胞应用于疑难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热潮。

虽然iPS细胞的临床应用潜力巨大,但目前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困扰着它在医疗和制药领域的实际应用。这些问题主要包括:①iPS细胞的安全性不稳定。现阶段制备iPS细胞的主要方法是利用逆转录病毒或慢病毒载体携带转录因子转染细胞,使转录因子的编码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中诱导细胞的重编程。这种以插入基因诱导细胞重编程的制备方法,可能会因为破坏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或因为过量表达转入的外源基因,从而导致iPS细胞不能最终分化成熟甚至导致肿瘤的发生;②iPS细胞的制备效率不高且制备成本仍然很高;③对iPS细胞自我更新以及定向分化的调控机制知之甚少[5]。

再生医学的前景范文第4篇

体育教学 学生 竞争意识

竞争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促进人类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机制。理所当然地,竞争意识也成为了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竞争和合作意识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目前不少的中职学生在对待学习和生活时均显得自由散漫,缺乏竞争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

一、坚持公平竞争原则,让学生学会竞争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我们所举办的各种教学比赛、测试活动等都必须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在确定了比赛、测试的内容后,我们应及时向学生讲明比赛或测试的规则和要求,使他们弄清哪些行为合理、哪些行为违规,以便于把竞争规范在诚实、公正、理智的起点上,促使学生在竞争中自觉遵守规则和要求,进行相互监督;教师裁判时应做到客观、公正、人人平等,对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并给予适当处罚,确保竞争公平进行,从而向学生渗透公平竞争的意识。

教师应做好总结和评价,对遵守规则的学生进行表扬,号召大家以其为榜样,做文明的竟争者,对违规者进行批评教育,使其认识到错误和可能导致的恶劣结果。此外,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胜负观教育,教导学生正确对待胜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胜利中找不足,在失败中找教训,明白超越自我也是一种成功,从而让学生明白良性竞争的重要性。

二、利用创设情境等方法,吸引学生参于竞争

1.创设情境法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为广大学生提供各种应对挑战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于到竞争中来,可以利用组织一些竞争性强的游戏这种方式来吸引,如运球接力等,将不同水平的学生置于同一竞争平台上,刺激他们的竞争意识,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之能勇于面对现实,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2.成功动机法

动机是个人心理的一种倾向,人们希望通过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达到成功或完美的境地的动机即为成功动机。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项目特点和个体差异、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掌握学生的成功动机心理,再对症下“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竞争意识的目的。

3.比赛法

在体育教学期间,各种比赛络绎不绝,导致竞争也无时不存在,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比赛法,通过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竞争意识。

4.游戏法

中职学生大多好奇心较强,喜欢新奇事物,若教法过于死板、单调,不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抱有侥幸逃避的心理,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法来解决,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手段之一,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一般都不仅会收到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竞争

素质教育反对忽视“后进生”的教育,要求使学生的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均得以提升,把学生从单一的文化竞争中引领出来,引导他们正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竞争,如体育方面的竞争,会使那些文化竞争劣势而体育技能不错的学生重新树立信心,把握机遇、积极参与到竞争中来。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胜败、心态、困境等而有许多的情感体验,都表现得十分的生动和真实,我们要把握时机,推动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比如,在羽毛球的发球教学课程中,一开始,大多数学生的发球时机都掌握不准,常常球拍碰不到球球就掉地了,而且出现动作僵硬、小动作多的现象,使其十分为难、信心下降,导致训练的积极性一度降低。此时,我们就应该及时进行分析、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对各动作环节更加清晰明了,在不断的训练后,就会得到不少的提高,我们应及时进行鼓励,并适时组织学生开展比赛,使学生投入到充满竞争的训练中去。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还能有助于提高、改善学生的发球技术,并深刻体会到只有努力拼搏,才能超越自我、不断进步、取得胜利,笔者相信,通过这样的训练和培养,在日后的生活中,学生们更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四、因材施教,使学生乐于竞争、善于竞争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心理状况等均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注意观察,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比如,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鼓励其进行耐力性的项目(如长跑),使其养成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竞争品质。再如,对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学生,促使其进行球类、田径等对抗性较强的活动,以期培养其大胆、勇敢、果断的竞争品质。总之,尽可能地采用各种有效的竞争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为竞争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是人类生存发展、个人成长的两大基本要素。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造竞争,引导学生参与竞争,让学生们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总之,作为中职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坚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体育教学规律来努力培养、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成为积极向上、懂合作、会竞争的人。

参考文献:

[1]皮建英.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J].体育学刊,2001,(02).

[2]赵亚民.抓好体育比赛,培养竞争意识[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01).

[3]李朝晖.大学生合作意识的缺失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8).

再生医学的前景范文第5篇

精准医疗产业前景如何?如何科学看待这一“新生事物”?近日,记者在上海举办的“从新药创制迈向精准医疗高峰论坛”采访期间,与会的多名专家指出,面对精准医疗的热潮,不必盲从跟风,要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和规划。

精准医疗并非奥巴马原创

其实早在奥巴马提出美国精准医疗计划之前,将精准医疗用于癌症治疗的例子已不鲜见。

遗传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表示:“2013年, ‘自然―遗传学’大会的主题为‘From GWAS to Precision Medicine’(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到精准医学),其中就已含有‘精准医学’这个概念。同年9月20日,第十三届东亚遗传学会学术研讨会,其主题中也有‘Precision Medicine’。因此,‘精准医学’对学界而言并非一个新的概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詹启敏表示:“现代医学发展到现在有上百年,但是原来给你的信息很少,现在有了很多科学技术的帮助,包括基因组测序,生物医学分析工具,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的出现,我们今天谈精准医学才有可能。”

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健向记者表示,国内推动“精准医学”,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风美国“精准医疗计划”,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已经有了个性医疗的概念,这并非奥巴马提出,只是措辞有所区别。美国版“精准医学”中的关键词为基因测序、肿瘤、个性化。中国科学家眼中的“精准医疗”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在“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上,中国科学家对精准医学的定义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范畴。

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

近600亿美元

今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会议指出,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3月27日,我国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

国家卫计委科技教育司司长秦怀金表示,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正在准备精准医学计划工作,有望将其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重大专项。

一项数据显示了中国在早期癌症诊断、治疗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全球癌症报告2014》显示,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癌症发病人数的1/5;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1/4。一直以来,中国的很多患者在发现癌症之时已经到了晚期,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采访中有专家向记者表示,美国癌症患者5年存活率达到85%,中国患者5年存活率仅为25%。提高我国肿瘤早期诊断和精准医疗技术迫在眉睫。

目前,精准医疗更多地集中在人类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上,基于个体基因检测的肿瘤个体差异化治疗成为重要趋势。传统的药物治疗由于没有考虑到个体基因的差异性,在用药效果上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基于基因分析选择潜在的靶向治疗药物。

美国生命技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江路卡在讲到现在的基因测序技术时显得特别兴奋:“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花费了30亿美元,耗时10余年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图谱。今天,我们全基因组测序只要花费千余美元,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改变难以想象。如果只是完成部分基因测序,成本甚至只需10美元或者100美元,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革命。”

肿瘤基因测序的前景广阔,A股中,以基因测序、细胞治疗、干细胞这三大方面为主的中国上市公司已有26家。而国外,一些国际大药企也都在积极开展细胞治疗研发。有研究报告称,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预计为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其中,基因测序行业增速将超过20%。

中国应寻找“自己的方向”

詹启敏院士指出,所谓精准医疗,就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诊疗方案。包括对风险的精确预测,疾病精确诊断,疾病精确分类,药物精确应用,疗效精确评估,疗后精确预测等,“中国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方法的研究位于国际前沿,分子影像、靶点、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在精准医疗的基础层面与西方国家保持同步,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整合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实现交叉融合、协同创新。”

詹启敏向记者介绍,中国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过程中,专家形成了7个共识,包括基因组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已经趋向成熟,蛋白质组学将会取得重大突破,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已经进入临床应用和产业化阶段,疫苗和抗体将成为生物医药重点突破的领域,生物治疗、个性化诊疗技术成为现代医学重要方向,医疗器械成为与药物齐头并进的新型产业,最后是生物信息学向海量数据产出和广泛应用两个方向发展。

采访中,不少专家都认为,我们没必要跟美国的风,在与国际前沿技术和理念接轨的同时,中国在精准医疗上的目标,更要注重向人们提供更精准、更安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为目标,建立国际一流的精准医学研究平台和保障体系,自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国产新型防治药物、疫苗、器械和设备,形成一批中国制定、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中国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将受惠于普通百姓,所以降低成本、完善医疗保险体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完全有能力根据我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基础来建立精准医学,找寻中国自己的方向。” 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健向记者表示,百慕迪正是基于精准医学理论,利用人体对创伤自我修复功能,在老化受损器官及神经障碍自我再生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百慕迪专注于心脑血管及神经障碍患者的再生康复。其产品系统Biomobie(生命核)涵盖了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高血压、静脉曲张、中风以及失眠等慢性疾病的再生康复。”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也认为,发展精准医学,我们不能简单盲目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做好客观评判,制定好自己的路径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曹雪涛:

精准医学和我们老祖宗提出的辨证施治,同病不同治,或者是同人不同治,这些理念都是相通的。精准医学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全面认识疾病的状态,对整个医疗过程和临床实践进行最优化的诊治。因为分析精准原因以后,有没有真正的利器去实施病人的治疗,还是要依赖于药物研发,不是仅凭测一下基因就可以的事。

清华大学副校长 薛其坤:

精准医学理念结合了诸多现代医学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已迅速推广和广泛进入到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领域。发展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是清华大学的重要战略,构建精准医学这一新型前沿学科,对于清华大学的医学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 王健:

精准医学是对现有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精准医学以基因测序行业快速发展、生物医学分析的日渐成熟和生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日新月异为前提,将会从现在“对症医疗”的模式逐步转化为“对个体医疗”的模式,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生物医学特征设定不同的医疗方案,这也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郑树森:

现在肝胆胰外科手术已跨入“机器人时代”,机器人最大的优点是领悟性比较好、放大精度比较好、两只机器手非常灵活,而且这样的手术以后患者恢复很快,这是精准医学的一个典范,所以在精准医疗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