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调查报告

循环经济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调查报告

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由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新传媒产业联盟、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新传媒网联合多家权威机构主办的“2011第四届新媒体节”于11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本届新媒体节以“新媒体变革趋势――微世界、新趋势、新格局”为主题,将举办会议论坛、年度盛典、微博大会、推介洽谈、品牌展示、创意大赛等多项活动,并首次推出《微领军榜》。

新媒体已经成为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以及社会各界进入信息时代重要的平台,随着新媒体不断地创新发展,微博等社会新媒体更是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从2008年举办首届新媒体节开始,新媒体节已成为中国新媒体领域高层次、高规格、内容丰富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年度盛会。届时将有1500多名业界精英参加活动,共襄盛举。

第五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产业博览会•成都

2011中国国际循环经济产业博览会将于11月19日-21日在成都举办,来自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巴西、南非等40多个国家的近90名官员组团参加。此届循博会主题为“循环经济与西部发展”,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欧中联合商会共同主办,从2007年起已成功举办过四届。

在华期间,各国代表团拟赴成都市进行参观考察,出席循博会开幕式、参加循博会主论坛、考察成都节能环保产业投资项目、参观循博会及成都市投资环境等。随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循博会旨在建立我与发展中国家在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交流机制,为我国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走出去”搭建合作平台。(易?珏)

安永调查:中国位居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首

2011年10月26日,安永在北京和上海最新的《资本信心晴雨表》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继续位居“最具吸引力投资市场”的首位,其次是印度、巴西、美国和澳大利亚。

安永大中华区财务交易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庞若柏(BobPartridge)表示:“中国无疑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市场之一,原因是它的高增长潜力可使其减少受到当前成熟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报告表示,62%的全球受访者提到进行收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现有市场和新市场的份额,中国代表着“新市场”战略中最为重要的机遇之一。尽管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疲软态势表示担忧,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来自中国的受访者(65%)对全球经济的长期前景表示乐观。并不意外的是,86%来自中国的受访者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庞若柏续称:“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涌入中国继续点燃了多方对于中国国内市场的浓厚兴趣。中国的受访者在此次调查的许多地方都强调了这一点,他们称对资产的争夺越来越激烈。”(陈海燕)

创意实现精彩品质成就跨越

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案例设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相信大多数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理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受此启发,我选取当地典型地理案例辅助教学,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主动进行地理探究式学习,而且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地理情感,主动形成可持续发展观方面,有着比选用其他地区案例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的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形成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善于引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探索地理问题的状态。例如:学习“工业区位选择”时,在上课伊始,即提出如下问题:本市的“麦当劳西餐厅”,为何开设在市区学宫街与大观街的十字路口?而且市区有新城和旧城多条街道,为何“麦当劳西餐厅”却仅此一家呢?还没等老师设计的问题表述完毕,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思维已被激活,大家七嘴八舌,争相发言,自然进入问题的探究。教师因势利导,设计由浅入深多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然后分组总结发言。此类案例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1)描述本市“麦当劳西餐厅”分布的地理位置。(2)根据观察,归纳“麦当劳西餐厅”的主要消费群体,分析该地区经营“麦当劳西餐厅”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本市增设“麦当劳西餐厅”可行吗?只见每个学生都自主参与讨论,提供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探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作小结发言,交流看法。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城市功能区中商业区分布的一般规律。这样学生受到案例的启发,很快得出了:“市场和交通是影响商业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商业区通常分布在市中心和交通干线两侧。”的一般规律。透过案例探究,既增强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述能力,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二、便于开展地理探究活动,培养地理思维

家乡是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起点。了解家乡地理的基本概况往往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望。引导学生解析、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最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在完成“季风水田农业”这部分内容学习后,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实地调查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及原因。从完成的作业反馈出这样的信息:学生能结合本地纬度位置,考虑气候差异、地形是否平坦、有无池塘、水库、河流,与大中城市距离的远近等多种区位因素展开分析,确定各地有着种植水稻、或林果、或养殖家禽等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根据农业存在明显地域分异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家乡的农业调查报告”并进行评价。结果使学生乐学、易学,很快掌握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内容。

三、自主探究学习,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以“地转偏向力”为例,教材只是介绍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是:地球自转使“北半球一切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的结论。但是学生不会满足接受该结论,大多数会好奇追问原因。因此,要求他们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考察市区的北江河,观察河流两岸的地貌有何特点?分析为何江滨公园出现在南岸而北岸却分布着码头?大家为了找到有说服力的依据,通过相互讨论,设计了问题,带着疑问观察河流。发现北江河在市区呈“自东向西”而不是“自北向南”的流向,发现河水在北岸的流速比南岸快,发现北岸河边地形较陡等地理事实。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侵蚀较强,往往形成凹岸,河床较深。印证了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突破了“地转偏向力对气流、洋流、河流等都会产生影响”这个教学难点。同时对河流地貌凹岸、凸岸的成因有了清楚认识,理解了凸岸建江滨公园而凹岸建码头的合理性。

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上海经济;直接物质投入;市内物质消耗;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10-06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上海市“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之一,而进行物质流核算和分析是循环经济发展和管理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本文尝试对上海经济的直接物质 投入和市内物质消耗进行初步的核算和分析,以便促进上海“十一五”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

1 方法和数据来源

关于国家层次的物质流核算研究,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成果,并且欧盟统计局也已经为国家层次物质流核算了标准化的方法[1]。而地区或地方层次的物质流核算研究目前公开发表的成果还非常有限[2~6] ,并且采取的方法也不相同。尽管有人已经对上海开展过类似研究,但由于该研究成果存在重复计算、难以验证等问题,因此本文决定采取新方法对上海再次开展物质流核算和分析。本文采取的核算方法主要依据的是欧盟统计局的《物质流账户及指标――方法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这一方面是因为该方法比较成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样获得的结果可以与国家层次的物质流核算研究结果相比较。但是,由于地区层次的物质流核算比国家层次的物质流核算存在较大困难,上海统计资料又具有自身的特征,因此本研究在进行上海物质流核算时不得不采用一些估算方法。

1.1 市内开采

上海市内开采的生物质项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1993-2006)中“主要年份农副产品产量”和“主要年份林业生产情况”相关数据,其中包括前者的“农副产品”项下的所有项目――粮食 (包括大豆)、棉花、油料、蔬菜、西甜瓜、蚕茧、水果,“水产品”项下的“海水产品”,与后者的“林木采伐”。其他如“畜禽产品”项和“水产品”项下的“淡水产品”等均不计入。“林木采伐”是以立方米计的,把它转换成干木材重量,换算关系采用:0.4 t/m3[7]。蚕茧产量由于缺乏1993、1994与1998年的数据,采用1992-1995年和1996-1998年年平均增长插值法补齐数据。

上海市内开采的矿物仅有建筑材料中的普通粘土(用于制砖),数据来源于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制订的《上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上海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分会提供的《上海市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行业调查报告》(2004年11月)和文献[8]。但是关于普通粘土开采量的重量直接数据只有来源于《上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的2个:1996年的915万t和1999年的435万t。获得的间接数据为来源于《上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和文献[8]的1996、1998-2002年的实心粘土砖和新型墙材产量数据(单位均为标准砖)与来源于《上海市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行业调查报告》的实心粘土砖产量数据及其占全部墙体材料的百分比(85.17%)。这样从《上海市新型墙体和建筑节能材料行业调查报告》获得的数据可以简单地算出1991年的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4.99亿标准砖。为了从间接数据估算出普通粘土开采重量直接数据,本研究假设生产每标准砖的实心粘土砖和新型墙体材料所需要开采的粘土为一定量,那么根据1996年和1999年直接数据和间接数据,就可以算出每标准砖实心粘土砖所需要开采的粘土为5.3 kg,每标准砖新型墙体材料所需要开采的粘土为0.8 kg。然后,再根据各年份的实心粘土砖和新型墙体材料产量,推算出其所需要开采的粘土量。即使如此,1990-2005年间还有相当数量年份的数据缺乏,这样不得不采用插值法、外推法和主观估计法。本研究中,根据1996年的普通粘土开采量为915万 t以及算得的1991年的普通粘土开采量为1 567万 t, 算出该期间年均普通粘土开采量减少130.4万 t,然后外推获得1990年的数据为1 697万 t,插值获得1992-1995年的数据。考虑到2003-2005年上海建筑业发展迅速,所需墙体材料数量巨大,即使存在技术进步和政策限制因素,普通粘土开采量也难以减少,因此该期间就简单采用2002年的数据。

1.2 进出口

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上海的进口既包括从外国的进口,也包括从国内外省(市)的进口(本研究指从国内外省(市)调入上海的物资),还包括输入近海开采的资源。考虑到由于统计数据、时间和资金的局限,采用加总法核算上海的进口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本研究采用货物运输量估算上海的进口。

货物运输量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2003、2006)的“主要年份货物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包括进口货物运输量和出口货物运输量,这样只要能估算出进口货物运输量相对于货物运输量的比例,就可获得进口货物运输量。然后再直接把进口货物运输量当作上海进口的物质就达到了目的。本研究把港口货物吞吐量中的进港货物量与货物吞吐量的比例当作进口货物运输量与货物运输量的比例,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进港货物量数据来源于《上海工业能源交通统计年鉴》(2005),由于缺乏2005年数据,2005年进港比例是根据1995-2004年进港比例年均下降1.04%外推而得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大致等于水运、铁路和民航三种运 输方式的货物运输量,因此把进港货物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例直接运用这三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运输量应该不成问题。而这一比例能否同样运用于数量相当大的公路货物运输量需要进一步证明。

根据文献[9]对沪宁高速公路花桥(镇)―昆山段运输量的研究,2004年一天从花桥到昆山的运输量为101 966 t,从昆山到花桥的运输量为46 566 t。花桥镇紧靠沪宁高速公路上海出口处,因此花桥―昆山段的货物运输情况可以看作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货物进出上海的情况,这样可算得沪宁高速公路上进出上海的货物占货物运输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686和0.314。而通过沪宁高速公路进出上海的货物占上海公路货物运输量的近1/5,因此沪宁高速公路货物进出比例在数量上应该比较接近于上海公路货物进出比例。把沪宁高速公路上进出上海的货物占货物运输总量的比例与2004年进港和出港货物量占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比例是比较接近的,仅仅相差5个百分点。所以,把进港货物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例直接运用于上海公路货物运输量应该是可行的。

出口的估算方法同进口相似,即把出港货物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比例直接运用于上海公路货物运输量。

2 结果和分析

2.1 上海物质流核算结果

依据《导则》,并采用以上方法对上海物质流进行核算获得的结果归纳在表1。

从《上海人口与计划生育年鉴》(1999、2000、2002、2003、2005)可获得上海常住人口数据,其中缺乏的1998年数据取1997和1998年的平均数。从《上海统计年鉴》(2006)可获得上海市户籍人口数。这样,根据表1就可获得上海的人均DMI和人均DMC指标(表2)。

从《上海统计年鉴》(2006)可获得1990-2005年的GDP数据和GDP指数。根据它们就可以求出该期间以2005年不变价计的GDP。然后再根据表1,就可获得上海的物质投入生态效率指标(见表2)。

2.2 上海物质投入分析

2.2.1 绝对量指标

把生物质也计算在内的上海市内开采在1990-2005年不仅绝对量上年趋减少(见表1),占直接物质投入的比重更是从1990年的10.84%下降到2005年的2.05%。可见,上海物质自给率非常之低,经济发展严重受外来资源影响。上海市内开采占市内物质消耗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18.81%减少到2005年的4.96%。因此,上海生态赤字年趋严重。

从物质总量变化趋势看,1990-2005年上海DMI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从1990年的20 354.49万 t,增长 到2005年的45 564.95万 t,15年间DMI增长了1.2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53%。特别地,在1995年至1996年有一个大跳跃。DMC在1990-1995年总体上稳定增长,但是与DMI同样跳上1995年至1996年的台阶后,开始趋于稳定,且略有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上海的港口效应,即周边许多地方通过上海出口,且这种出口增长快速。由于这种效应的存在,在上海循环经济管理中,用DMI指标比DMC更为合理。

2.2.2 人均指标

从人均DMI来看,无论是按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来计算,上海人均DMI在整个1992-2003年期间都比国家人均DMI(1995-2003年)高得多(见表3)。2003年上海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I是国家的8.38倍,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DMI是国家的10.69倍。上海人均DMI无论是以常住人口还是以户籍人口计算,在1992-1995年与发达国家中的低水平国家(日本和美国)相当;在跳上1995年到1996年的台阶后,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I基本维持稳定,与1992-1996期间的发达国家比较,处于较高的水平,高于德国,但低于最高的荷兰。可见,当前上海的人均DMI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但是如果与同样为重要港口城市的德国汉堡大都市区相比,上海人均DMI还是要低一些。

上海的人均DMC与人均DMI变化有所不同(见表4),在1990-1995年期间,人均DMC增 长的势头要比人均DMI大一些,但在跳上1995年至1996年的台阶后,人均DMI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而人均DMC却开始下降。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的人均DMC在1990-1995年低于德国、日本、荷兰、奥地利,但在1996年达到了日本和荷兰的水平,不过还是低于德国、奥地利。此后,由于上海的人均DMC持续下降,近年已经完全低于发达国家1990-1995年期间的最低水平,尤其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C降幅更大, 2005年几乎回到1990-1995年的水平。如果与同样为港口城市的德国汉堡大都市区相比,上海的人均DMC变化幅度比较大,而汉堡大都市区在1992-2001年始终比较稳定。在90年代上半期,上海人均DMC与汉堡都市区相当;在90年代下半期,上海人均DMC高于汉堡大都市区;在2000-2005年上海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DMC继续高于汉堡大都市区,而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C接近于汉堡大都市区。总的看来,上海的人均DMC比发达国家要低一些。但是要注意到前面已经提高的港口效应的作用,由于中国是一个依靠国内开采为主的国家[12],因此通过上海港口出口促使上海DMC快速下降,而上海本市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耗并未下降。

2.2.3 生态效率指标

上海物质投入的生态效率指标在1990-2005年随着[CM)] GDP快速增长变化相当大(见表2)。以GDP/DMI为例,1990-2005年期间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2005年比1990 年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率到6.3%,1990年直接物质投

入产出为803.58 元/t,2005年直接物质投入产出达到 2 009.04元/t。但是1995-2003年上海直接物质投入产出低于国家直接物质投入产出( 见图1),与汉堡大都市区比较,差距更大(见图2),2001年上海每吨直接物质投入产出约 为汉堡大都市区的22.11%。

3 讨 论

上海市内开采的普通粘土由于数据缺乏,较多地采用了估算,其数据准确程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进出口核算中,把进出港货物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例直接运用于货物运输量,把由此求出的进出上海的货物运输量当作上海的进出口。这种方法与逐项加总法相比,其优点是简单方便,花费少量时间和精力就能求出原本需要大量核算工作才能获得的进出口总量,尤其是其中的外省(市)进口量。但是也有一些缺点。首先,数据准确性取决于运输量单个统计数据与对进出口比例估计的准确性,存在一定风险;其次,货物运输中可能存在水产品,这种方法没有予以剔除,因此存在高估的可能。还有,没有进出口单项物质数据,无法掌握各类物质在进出口中的份额,也无法计算进出口物质相关的隐藏流和间接流。

在上海市直接物质投入的燃料项核算中发现一个国家层次物质流核算中不存在的新问题,即从1999年开始,在《上海工业物资能源交通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中记载着一次能源生产量数据,但实质上这些能源是来自于上海近海的平湖油气田,开采地并不在上海的行政边界内。因此根据《导则》,它不能算作市内开采,可是它也不属于从国外进口或从外省(市)调进。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属于地区物质流核算的有待解决的新问题。本研究把它归到进口,但是命名为“近海进口”,既不属于国外进口,也不属于外省(市)进口,这样有利于明确生态责任。

4 结 论

本研究依据欧盟统计局的《导则》,并针对地区层次物质流核算的困难和上海的实际,采用了一些估算方法对上海的物质流进行了初步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

(1)上海直接物质投入1990-2005年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15年间增长了1.24倍, 2005年达到45 564.95万 t。物质自给率非常低,经济发展严重受外来资源影响,市内开采占直接物质投入的比重从1990年的10.84%下降到2005年的2.05%。

(2)当前上海的人均物质直接投入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2003年上海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I是国家的8.38倍,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DMI是国家的10.69倍。1996年后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DMI已经高于在1990-1996年发达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的德国。

(3)虽然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最高,但是物质投入的生态效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1995-2003年上海直接物质投入产出低于国家直接物质投入产出。与汉堡大都市区比较,2001年上海每吨直接物质投入产出约为汉堡大都市区的1/5。

由于地区物质流核算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统一的方法,而上海目前也还相当缺乏物质流核算所需要的统计资料,因此本研究地采用了一些估算方法,这使得本研究获得结果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Eurostat.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ccounts and Derived Indicators: A Methodological Guide[M]. Luxembourg: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2]Best Foot Forward Ltd. City Limits: A Resource Flow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f Greater London[EB/OL], 2002. 省略 /downloads/complete%20 report.pdf.

[3]Hammer M, Giljum S. Materialflussanalysen der Regionen Hamburg, Wien und Leipzig(working paper in German)[EB/OL].SERI,2006. seri.at/index.php?option=com[JX*2]-[JX-*2]docman&task=search[JX*2]-[JX-*2]result&search[JX*2]-[JX-*2]mode=phrase&search[JX*2]-[JX-*2]phrase=PE.MAR&Itemid=39.

[4]徐一剑,张天柱,石磊等.贵阳市物质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12): 1688~1691,1699.[Xu Yijian, Zhang Tianzhu, Shi Lei. Material Flow Analysis in Guiyang[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2004,44(12):1688~1691,1699.]

[5]黄和平,毕军,李祥妹等.基于MFA的区域经济系统物质代谢分析――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为例[A].邓楠.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上册)[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04~110.[Huang Heping, Bi Jun, Li Xiangmei, et al. Material Metabolism Analysis in Regional EconomicEnvironmental System Based on MFA: a case of Wuji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A].In: Deng Nan(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y and Environment(VolumeⅠ)[C].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05:104~110]

[6]黄晓芬.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3:112~137.[Huang Xiaofen. Research of City Green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Resource Productivity[D].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2006, 3:112~137.]

[7]张璧光.我国木材干燥技术的创新途径与发展前景[J].中国林业,2001,(05A):14~16. [Zhang Biguang. Innovating Approaches and Evolving Directions for Timber Torrefying Technologies in China. Forestry of China, 2001,(05A): 14~16.]

[8]沈明,张德明.上海“禁实”提前实现目标[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3,(7):7~8.[Shen Ming, Zhang Deming. Achieving Goal in Advance in Forbidding Solid Bricks in Shanghai[J]. Wall Material Innovation & 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s, 2003,(7):7~8.]

[9]陈荫三.高速公路运输量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5,18(2):94~98. [Chen Yinsan. Study of Freeway Transportation Volume[J].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005,18(2): 94~98.]

[10]Matthews E,et al. The Weight of NationsMaterial Outflows from Industrial Economies[M].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2000:59,73,85,99.

[11]李刚,张彦伟,孙丰云.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39~44.[Li Gang,Zhang Yanwei,Sun Fengyun. Study on Material Req uirement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System in China[J].China Soft Science, 2005,(11):39~44.]

[12]陈效逑,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17~23.[Chen Xiaoqiu, Qiao Lijia.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icenvironmental System[J]. Jou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0, 15(1): 17~23.]

Direct Material Input and Domestic Material Consumption of Shanghai's Economy

QIU Shoufeng ZHU Dajian2

(1. Public Economy and Finance Department,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108,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2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管理学、规划学、经济学、系统学与环境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重点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鲜明的边缘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1]。以往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适应课程的特点,已不能满足该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1]。案例教学自1870年兰格德尔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次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地用于各种专业和职业教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运用的热点[2]。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中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3],“填鸭式”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缺乏真实感、亲切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笔者在多年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了案例教学研究。教学中,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生动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案例中运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使抽象的理论与方法变成具体的“实物”,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真正掌握和领会课堂所讲的内容,理解了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在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调动,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开展案例教学对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案例教学也是学生了解现实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科研、教学和工作夯实基础。

一、案例选取原则

(一)真实性、典型性和完整性

案例应来自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而不是凭借个人想象杜撰出来,且案例从开始到结束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情节。通常案例应由一个或几个问题组成,具有一定代表性,代表着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包括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而且也为他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

(二)启发性与实践性

案例选取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案例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概念与理论,且一听了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一套从宏观角度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受用。

(三)时空性与随机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各案例中的事件特征也不相同,同时,环境问题也可能随时突发。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注重其时空性与随机性,尽量选择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结合最紧密的观点、热点案例。

二、案例来源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中,环境规划部分的内容突出技术性,而环境管理部分则强调政策性,二者均与实际结合紧密。因此,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案例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目前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两种[5]:一是利用现有案例,通过查阅期刊、报纸、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获取适宜的案例。国内外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案例很多,且都是在实际中发生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和筛选,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这种来源目前是教师获取案例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来源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写案例,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科研成果较多,且大多数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的教师都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这种案例的运用更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三、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借助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内容,通过分析、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的连锁思考和反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6]。具有突出的“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特点。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教学中,笔者运用启发型、主动型、专业型和互动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结合等教学手段来开展案例教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互动型教学

互动型教学包含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提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形成良好师生互动氛围。教师在讲完每个章节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之间开展学习互动。根据教学需要选定一个题目留给学生,学生分成对立两组,在课后对问题进行资料查询,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的内容时,安排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一组同学认为应先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待环境问题出现在治理,否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另一组同学则认为应先保护环境,然后在发展经济,这样不至于使环境遭受破坏,花大量资金治理环境。通过这样正反两个方面的课堂辩论,学生即懂得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启发型教学

启发性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讲课内容引进一些典型案例,说明某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怎样产生、产生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与课本内容有何关系等。如在循环经济讲授中引入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延庆县的“没有鸡粪的养鸡场”视频案例,通过这个视频案例学生可清楚地了解了养鸡的全过程,养鸡过程中产生何种污染,污染怎样产生,这些污染的危害是什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如何构建、循环经济的作用等。视频教学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7],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视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目前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中的视频还不多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制作视频,也可以利用网上有关视频。

(三)主动型教学

主动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量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题目,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资料的查询来完成报告,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述。如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内容中留给学生的题目是“假如我是哈工大的校长应如何实现学校的环保目标”,学生就这个题目进行资料查询,调查学校存在的环境问题,然后完成报告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这样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其荣誉感,又对前面所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概念、目标管理过程、形式和特点以及工作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加深与巩固。

(四)专业型教学

由于环境管理教学内容政策性较强,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如果教师没有研究过此类问题或实际案例,在开展案例教学中很难把握其理论、技术实质,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可在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保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教学中,开辟“第二课堂”,聘请当地环保部门有理论与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讲解。专业人员天天接触实际环境问题、经常运用环保法律、法规与政策,对其内容理解更为透彻。通过他们的生动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概念,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运用,同时,学生也可以提一些较为关心的环境问题请他们回答,达到课堂互动效果。如环境事件较多的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存在噪声影响的实际问题,专业人员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等进行分析,怎样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讲解学生对这些制度的概念和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结束语

上述案例教学方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所加深和巩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信心、主动性和互。然而,目前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典型案例不是很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只有把案例与教学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勇,赵雯,王东宇等.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加强案例教学的实践和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29-131.

[2]施琰茹,唐虎兵.中美高校课堂案例教学的比较.教育与职业[J].2012(26):145-146.

[3]王慧雅.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结合案例教学的重要性[J].广东化工.2012(11):209-211.

[4]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62.

[5]甄翠敏,杨洁.基于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方案[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9-92.

循环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建议;辽河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42-01

为充分了解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通过采取实地看、认真听及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情况。

1 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辽河三角洲(盘锦)拥有湿地面积31.485 7 hm2,其中人工湿地面积15.493 8 hm2,自然竦孛婊15.991 9 hm2,约占盘锦市国土面积的79%。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辽河生态经济区、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红海滩旅游度假区、市湿地科学研究所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使宝贵的湿地资源得到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已经成为盘锦市一张靓丽名片,名扬海内外。

1.1 芦苇湿地面积逐步扩大,湿地经济稳步发展

建国初期,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面积不足4万hm2,现在已经发展到8万hm2,芦苇产量由3.5万t发展到现在的40万t以上,产值由280万元上升到现在的2亿元以上。

1.2 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已经形成

在发展芦苇产业的同时,河蟹、河鱼、河虾养殖蓬勃兴起。以红海滩、芦苇荡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业逐步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

1.3 生态环境进一步恢复,已经成为珍稀鸟类的栖息地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辽河油田开发初期,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近几年的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恢复,拥有丹顶鹤等珍稀鸟类资源267种,辽河三角洲――盘锦,被授予“黑嘴鸥之乡”。

1.4 生态服务价值巨大,已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根据对辽河三角洲自然湿地生态监控区域专项调查报告及相关综合数据分析,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初步估算,辽河三角洲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每年为144.6亿元以上。其中:资源功能价值19.2亿元,环境功能价值51.34亿元,人文功能价值74.06亿元。

2 辽河三角洲自然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保护资金投入少,影响湿地资源的持续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盘锦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从事芦苇湿地保护的企业变成了低效益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变成了被扶贫对象。这种反差严重地挫伤了企业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现在实行了农业补贴政策(补助1 347元/hm2),而湿地保护得不到任何补助。最近,国家、省级有关部门多次到辽河三角洲湿地进行调研,意在解决湿地生态补偿问题,但是尚未出台相关政策。职工生活存在困难,也就难以保护湿地资源。

2.2 水资源短缺,影响湿地的生态功能

辽河三角洲境内拥有大小河流21条,大多数处于干枯断流、上游截流的状态。大凌河上游的白石水库、辽河(双台子河)大闸每年虽然在农田用水之前给湿地调配水源,但是放流的时间短、数量少,不能满足湿地用水需要。湿地灌溉用水以工农业废水、近海混合水为主,遇到干旱年份,根本无水源灌溉湿地。湿地没有水资源作保证,是导致湿地退化严重、影响动植物栖息和生存的根本原因。

2.3 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能进行及时、合理排灌

辽河三角洲芦苇沼泽湿地多年来一直靠人工排灌。大部分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设施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轻工业部投资建设的,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从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开始,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大部分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年久失修,不能进行正常排灌,是导致湿地退化严重、影响动植物栖息和生存的重要原因[1-2]。

2.4 工业废水的流入对湿地造成污染

在辽河三角洲湿地上游的河流中,有的工业企业将未处理的有害废水偷排到河流中,最后流入辽河三角洲湿地,对湿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了鸟类资源的栖息环境,导致鸟类种群数量减少。

2.5 辽河油田开发建设导致湿地严重破碎

据不完全统计,辽河油田的废弃井场、道路等设施星罗棋布,约有6 666.67 hm2湿地失去生态功能。

3 加强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3.1 建立机制,纳入计划,适时保证自然湿地用水

从根本上解决辽河三角洲湿地用水问题。一是把辽河三角洲自然湿地用水纳入全省淡水资源分配计划;二是明确自然湿地用水的主要来源;三是根据湿地用水的特点和规律统筹兼顾、合理分配,适时保证自然湿地用水的需要[3-4]。

3.2 加强水利工程体系建设

建立辽河三角洲自然湿地良好的生态系统,加强水利工程体系建设,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把湿地水利工程体系建设纳入省、国家计划,大力实施修复、改造芦苇沼泽湿地的桥涵闸站、土方工程修复、调水工程、电力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

3.3 建立长期、稳定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尽快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各级政府要把湿地生态补偿作为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在确定补偿对象、补偿标准的基础上,以直补的方式及时、全额兑现。

3.4 加大退化湿地恢复投入力度

对人为破坏的湿地资源,实施退化湿地恢复工程建设,农业开发、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林业、农垦等部门要把湿地恢复列入投资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3.5 提高生态经济循环模式质量,实现湿地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育苇、养殖、旅游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但是整体发展很不平衡,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巨大。要利用科学技术,实施科学方法,提高芦苇单位面积产量,扩大养殖面积,完善旅游设施。

3.6 加强和完善湿地监管

要认真贯彻执行“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建立湿地保护、监测的长效机制,加强湿地动植物、河流等的监测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湿地主管部门的主动性、权威性,对擅自开垦、违法建设、发生污染等行为,坚决打击,依法处理。

4 参考文献

[1] 蒋卫国,李京,李加洪,等.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05(3):408-414.

[2] 刘红玉,吕宪国,刘振乾,等.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与区域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2000(6):545-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