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思维的定义

科学思维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思维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思维的定义

科学思维的定义范文第1篇

护理学一级学科 学科建设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护理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结束了护理学科长期属于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历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护理学理论得到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此次学科目录的调整,为护理学科这一新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提出了如何科学定位护理学科及开展学科建设,提高护理学科内涵质量的问题。

关于护理学科一级学科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在护理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因此加快护理学科建设非常关键。

一、准确定位护理学科

学科是按一定科学领域或学问性质划分的学术分支。目前我国学科划分为13大类,109个一级学科,将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科方向,应重视学科的科学性,以及学科内涵质量及学科发展下的二级学科定位问题。

从护理学科所承担的任务与高等学校的功能上来看,即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但由于护理学科在学校所属学科的特殊地位,又使得它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发展方向。与其它学科相比,护理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科建设基础薄弱,从简单的医学辅助学科逐步发展成为有自己学科理论体系,缺少学科历史积淀;二是学科建设意识淡薄,科研基础准备不足;三是缺少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群的支撑。

护理学一级学科简介中明确定义: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这样科学定位护理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符合护理学在我国学科分类和建设中的地位同它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生活中的地位相平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分类的特色更加鲜明。

二、科学规划护理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一直是学科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因此基于护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发展趋势,对于护理学这个新学科来说,应更深入地研究和清楚把握它的学科内涵、定位、学科范围、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等相关问题,争取在新的学科发展水平上建设好这一学科。

护理学一级学科简介中这样阐述护理学科范畴: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广泛综合的发展趋势,护理学与多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相互促进、在方法上相互启迪,在技术上相互借用;同时护理学自身也在不断丰富、深化,一大批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的诞生,将有力地推动护理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目前我国护理学科研究涉及6大领域,14个研究方向。

护理学科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从护理学的学科范围分析,它明确了护理学与医学的关系,即护理学是医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不仅是患者,也包括健康人,包括促进正常人的健康,减轻患者的痛苦、恢复健康、保护危重生命及慰藉垂危者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也包括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学的总体目标是致力于保护全人类的健康。早在1859年,南丁格尔就提出了护理的本质及对知识的需求不同于医疗。国外许多护理学者开始致力于发展护理学的理论,护理理论可心充实护理学的知识体系,并且指导科研和临床实践。

三、护理学科建设的思考

1.形成护理学科研究特色

学科的特色研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本学院的学科建设基础和护理学者自身的研究状况进行确定。每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及形成的研究特色自然也会有差异,但是既然是一个独立学科的研究特色,由其内涵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所规定,它必然具有要求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者共同遵循的原则。因此,一个学科的研究特色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属性的要求,考虑学科、专业属性的要求设置研究方向,否则研究方向过多也会导致学科的属性特色不突出,也不能设想凡是社会需要的都是本学科、专业应该研究的,因为社会多方面的需求,需要多学科来分别承担。另外,仅根据本单位现有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科基础设置研究方向,会导致学科研究领域狭窄,这些也必将造成护理学科理论基础的混乱。

2.正确处理护理学科与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

在护理学科一级学科内,要正确处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技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既要把握上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又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差异和各自的边界。护理学学科研究领域之间、下设二级学科之间在研究内容、课程设置上出现一定的交叉重复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这种交叉重复性的联系,既扩大了专业基础的要求,也是形成护理学科群的条件。但是不能只关注这种联系,而忽略了差异,不利于学科整体的发展。因此,在学科的创立初期阶段还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避免重复建设。

3.注重护理学科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和科研存在多重关系,一般来说,一个教师承担的教学往往不限于某一门课程,而且课程内容也是变化的,但是科学研究不能变动太快,它必须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内长期研究。教学和科研,应在区分和结合,要认真加以研究。

因此,重视护理这一新的学科的定位,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进行护理学科建设,在巩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密切相关学科的联系,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注重护理学科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李静,姜安丽.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护理学,2008,3(23).

[2]许为民.我国研究生教育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设置质疑.科学学研究,2004,6(22).

科学思维的定义范文第2篇

通过对概念和定义“是什么”的分析可以知道他们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他们的区别很明显即本质属性不同,概念是一种思维,定义是通过语言逻辑形成的命题。但是在现实使用的过程中往往将其混用,那是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与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关。也就是说对于客观事物本质形成的理性思维即概念会通过语言逻辑形成命题即定义。我们在一些教育学著作中常会看到“××的概念”作为章节名称的字样,其具体内容是对某个概念的各种定义进行列举,然后分析各种概念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将其进行罗列,最后给出一个著者认为最好的定义。其实,之所以研究者大多采用定义对概念进行分析是因为定义是概念最简略的语言逻辑表达,也是描述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认识即概念的最好逻辑方法。对于《教学论稿》中的问题似乎有了解答。首先,著者使用“教学的基本概念”一词,是将“概念”理解为“人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这个最广义的界定,因此这一章下面包含其包含了教学的定义、作用和一般任务几个节的内容。在日常用语中这样使用尚可,但是在教育科学这个科学领域的著作中使用,笔者认为是不很恰当的。首先,如果是在科学领域中使用“某学科的基本概念”时应该表示在学习某学科之前需要掌握的、基本的、重要的术语,进而学习复杂的原理、法则等。其次,王策三先生使用“教学概念的定义”是将概念理解为“反映这些事物之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具体来说是人们对教学的理性认识的语言逻辑方法即定义。如此就可知“教学概念的定义”就是对于“教学”这一概念的定义,将“教学”这一思维单位运用语言逻辑方法对其进行的理性认识。而如果对于“概念”和“定义”关系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大可以省略标题中的“概念”二字,避免赘述。

二、教育学中的概念问题

之所以要探究教育学中的概念问题是因为教育学中的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概念是有一定差别的。当我们面对“原子”和“教育”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是处于两种不同的境地的。原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科学界至今为止对其有普遍、统一的认识,即使有不同的认识也是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虽然人们对原子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在某个认识阶段内人们对其有大体统一的定义。而教育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体,教育的问题是动态的、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尤其是它能够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人的主观意识能决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这就体现了教育问题的价值性。这也是对于教育的某个概念如“教学”会有许多种定义的原因。在陈桂生教授的《“教育学视野”辨析》一书中,他提出了教育学研究中人们将“概念”与“理念”混淆的现象。认为现存的许多对教育概念的定义是价值认识而不是实然认识,有将“理念”与“概念”混同、将教育概念“泛化”的现象。这里以“教学”的定义为例说明。陈教授认为,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内涵只能根据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规定。尽管任何内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只有当概念所指称的对象的实然状态普遍发生变化之后,概念的内涵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就是即使多位学者对“教学”下了不同的定义,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相互讨论“教学”问题,因为关于“教学”新价值观念还没有普遍流行。笔者认为,因为教育学的概念中的实然成分很少,所以人们很难在其中抽象出其描述“实然状态”的定义,就像是内隐知识,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但又是存在的。比如对于“教育是什么”的回答,只能确定有人的参与、是一种实践活动等很少部分“实然状态”,但是这并不足以定义教育,因为这种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用意识去定义本来就是思维的概念似乎又是无限的悖论。所以,教育学家们为了使自己的研究看起来科学化想到了下面的办法。哈佛大学哲学家、著名分析教育学者谢弗勒在他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认为有三种定义性陈述:(1)规定性定义,指创制的定义,即作者所下的定义。在同一著作中要求被界说的术语始终表示这种规定的含义;(2)描述性定义,指适当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述语的方法;(3)纲领性定义,它或明或暗地说明“事物应当是什么”。

在这个意义上说,关于“好教学”价值状态属于“教学的纲领性定义”,这样似乎就很合理了,即使人们没有始终、普遍的在这一特殊含义上使用“教学”概念。陈教授认为,这是为教育诸概念泛化和教育概念与教育理念混淆现象提供了理由,其实是对这种现象的纵容。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没有其合理性。科学理论一般按照逻辑规则下定义;实践理论除此之外,可以附加“纲领性定义”。前者是某种概念的一般定义,后者属于某种概念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定义。人们对于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区分也为纲领性定义提供了理由,它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是符合教育学科特点的,原因正如笔者之前所提到的教育学概念的独特之处一样。

科学思维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稚化思维 抽象科学概念 归谬法

一、抽象科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1.初中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还沿袭着小学阶段仅凭记忆学习的习惯,这制约了学生对抽象的科学概念的理解,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瓶颈。

2.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多采用成人化思维,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同于教师水平,缺乏对学生现有知识、接受知识能力状况的分析和研究。

3.对学生知识能力估计过高,觉得有些概念很简单,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抽象科学概念教学简单化,仅组织学生对概念划一划、读一读、记一记、背一背,把大量时间花在了习题的重复练习上。

4.师生角色错位,彼此不能形成共鸣,教学成了一种枯燥、强制、单向接受的关系。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言堂,课堂上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造成学生掌握不好抽象科学的概念,扼杀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利用稚化思维艺术突破抽象科学概念教学瓶颈的策略

(一)以退为进,利用稚化思维艺术退化性立体分析抽象科学概念

一个科学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应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站在稚化思维层次上对它进行名称、定义、符号、公式等立体分析,使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1.突出名称字词,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科学上很多概念的名称即表达了此概念意义的精髓。我认为,学科学应先学名称,即先以稚化思维从字面上理解科学名称,消除神秘感。如“密度”:“密”即密集, “度”即程度,“密度”就是密集程度;“北回归线”突出“回归”,太阳的直射点在此线回归,而不会逾越;“惯性”:习惯的性质,人有习惯,物体的运动也会有习惯;“变态发育”:突出“变态”,是由于昆虫在蛹期偏离了发育的轨道;“饱和溶液”即溶质被溶剂吃饱的溶液。就这样,通过对概念字面的理解,抓住概念最本质的东西。对一些特殊的概念和现象,教师还可用谐音转化法。例如,化合价口诀表有一句“钙镁钡锌正2价”谐音为“盖棉背心正2价”;对于电解水哪个极产生氢气、氧气的问题,学生极易混淆,教师可把“负氢”谐音成“父亲”。

2.分析定义成分,使抽象概念条理化。科学定义浓缩了概念的精华。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按语文学习习惯,重点分清描写定义的语句中的修饰语和主干成分,从而突破抽象定义的教学。如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所含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其主干是“质量”,修饰语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再如,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其主干是“重力”,修饰语是“物体排开液体”。经过对定义中主干和修饰语的分析,学生便可基本上掌握定义的规律。共性掌握了,定义的灵魂抓住了,定义就会呈现出条理。

3.描绘符号特点,使抽象概念生动化。科学中的物理量和单位都由特定的字母、符号表示。符号大多采用英文或希腊字母,其中有些符号较为接近,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如密度和压强的符号。我在教学中利用字母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加以区分、进行记忆,如“ρ”和“P”,“ρ”点头弯腰,“P”挺起胸膛。这样泾渭分明,使两个抽象符号一下子变得清晰了。

4.归纳公式共性,使抽象概念规律化。一个科学概念的定义用数学语言表示,就是公式。一般的初中科学公式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乘式,成正比;一是除式,成反比。例如,在压强公式P=F/S中,按比喻描绘,可把F比喻成苹果总数,S比喻成分苹果的人数,P比喻成每人分到的苹果数。人数一定时,苹果越多,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越多;苹果数一定时,人数越多,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越少。类似A=B/C形式的公式有:速度=路程/时间,密度=质量/体积,电阻=电流/电阻,功率=功/时间等。经过对公式共性的总结,不仅使抽象概念公式规律化,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述抽象科学概念

1.运用比喻,描述概念的特性。科学概念严谨有余而趣味不足,若教师仅按科学语言叙述概念的方式组织教学,就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形成教学瓶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形象风趣的比喻来描述抽象科学概念,意在创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掌握科学概念。例如,把糖元比喻成血糖的银行,血糖浓度太高,则存银行,相当于合成糖元;血糖浓度太低,则取钞票,相当于分解糖元。又如,把功率比喻成力气,电压比喻成吃饭;额定功率比喻成正常吃饭就有正常力气,如果饭吃少了,力气就会小,因此实际电压小了,实际功率也就小了;同理电压大了,实际功率也会大。教师若能形象、恰当地对定义进行比喻,不仅能准确地描述出概念的特性,也能使学生轻松地学习。

2.运用拟人,描述概念的灵性。科学概念是呆板的,运用拟人手法可使知识鲜活起来。例如,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教学中,因涉及分子和原子等微观概念比较抽象,我就采用了拟人手法来描述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分子是一个家庭,原子是家庭成员。若家庭成员发生争执,造成了解体,这就是“化学变化”;若争执以后,重新和好,则家还是那个家,分子还是那个分子,这就是“物理变化”。再如,水溶解糖,就相当于人在吃饭,溶解度越大,饭量也越大。拟人手法把概念和人联系起来,能有效描述出概念的灵性。

3.运用类比,描述概念的共性。抽象科学概念教学瓶颈较难突破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概念时没有抓住概念的本质,没有归纳出此概念和原有知识的类似点。运用类比手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在进行“电压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把看不见的电流类比成看得见的水流,把陌生的电压类比成熟悉的水压,从而消除学生对电压概念的陌生感。又如,在教学“酶”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把“酶”和“催化剂”进行类比,从而使学生理解它们有改变反应速率的共同点,又有区别――酶是蛋白质,催化剂是化学物质。这样以旧带新,能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提高到抽象。另外,在复习概念时,教师也可采用类比法,把相似的概念集中在一起,找出共同点,从而系统化地掌握科学概念。类比把概念同概念对比,能描述出概念的共性。

(三)以实建虚,建立科学场景帮助理解抽象科学概念

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可视性不强、实验成功率不高等因素,都会导致实验教学效果的不如意。为突破概念的抽象性,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利用手边触手可及的物品做实验弥补实验效果不理想的缺陷,或建立虚拟的科学场景弥补缺少直观实验的缺陷。

1.利用手边物品做实验,弥补实验效果不理想的缺陷。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物品创立直观、科学场景是突破抽象科学概念教学瓶颈的有效策略。在压强教学时,我在逐字逐句分析概念、用数学语言理解概念、演示控制变量实验基础上,要求一个同学上讲台按照我的指示进行表演。师:改变受力面积,改变压强。压强增大一倍。生:单脚站立。师:增大许多倍。生:试图用脚尖站立。师:减少许多倍。生:试图躺下。师:改变压力改变压强,增大压强。生:背上再背一个人,师:减少压强。生:施加一个向上抱的力。师: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生:手指按在脸上,使脸凹进去。另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生活中寻找实验素材、科学元素,使学生明确“生活即科学,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2.建立虚拟的科学场景,弥补缺少直观实验的缺陷。科学中有许多涉及微观和宏观的概念和知识,因为微观的看不见、宏观的摸不着,所以对于此类知识的教学,教材的编排上缺乏易操作、成功率高、现象明显的直观实验与之配套。而身边与之吻合、触手可及的素材又少,此类抽象概念的教学易形成瓶颈。为突破此瓶颈,我在教学中用建立虚拟的科学场景方法来弥补缺少直观实验的缺陷。例如,学习分子知识时,因分子看不见,所以不易做直观实验,很多学生感到此部分内容很抽象,不易掌握。为了突破它,在实践中我设立了一个“热锅上的蚂蚁”模拟场景:“大量蚂蚁在无头无脑向各个方向爬”就形同大量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热运动),蚂蚁具有的能视为热能,锅子具有的能视为机械能。温度越高蚂蚁爬得越快,即表示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

(四)以错引对,运用归谬法辨清抽象科学概念

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知识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容易犯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果教师不及时予以纠正,就容易形成抽象科学概念教学的瓶颈。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归谬法辨清抽象科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密度=质量/体积”时,很多学生有这样的误解:质量越大,密度越大;体积越大,密度越小。这时我就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1滴水的密度为每1000千克每立方米,那对于1千克、2千克、整个江水来说,是不是密度越来越大呢?(2)一桶水比一滴水质量大,按照“质量越大,密度越大”,那一桶水比一滴水的密度大;而一桶水体积又比一滴水体积大,按照“体积越大,密度越小”,那一桶水应比一滴水的密度小,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们如何来解释呢?通过这两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得出“质量越大,密度越大;体积越小,密度越大”是一个伪命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这样经过归谬、引错、纠错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学生轻松地抓住了概念的精髓,辨清了抽象的科学概念,突破了教学瓶颈。

三、结束语

根据稚化思维艺术的特征,使用立体分析、运用修辞手法、建立科学场景、采用归谬法等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突破抽象科学概念的教学瓶颈,调动学生各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既掌握了科学概念,又从策略实施过程中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精髓,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科学思维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功能定义、产品、造型

设计大师沙利文有一句名言:“形式追随功能”。青蛙设计公司也有一句话:形式追随激情。这两种表达方式都有一定的道理,作为一件产品,其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它的功用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性,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更注重产品本身所带给人的精神方面的意义,换句话说,设计的发展不仅仅要满足用户使用方面的需求,还要满足情感的需求。目前基本功能实现已经不是问题,那么,产品满足用户情感的需求将成为产品设计发展的大趋势。在产品的情感向用户进行传达的整个过程中,产品造型设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关于产品造型设计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仿生设计等,在本文中,笔者从产品功能定义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产品造型设计,这种方法可以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拓展设计思路,为产品造型设计提供支持,使产品造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情感性体验。

一、产品功能定义法概述

《辞海》中对“功能”的解释是:“一为事功和能力,二为功效、作用”。产品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某一种“用”,为了实现“用”这一目的可以有多种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经常拘泥于现有的使用方式和产品造型创意,很难跳出既定思维的怪圈,以至在产品的造型上很难有新的突破,产品功能定义法可在这方面开阔学生的思维。何谓产品功能定义?为功能下定义就是将用户所需的和产品提供的各种功能用科学的、简练的、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过程,这是对产品和人们需求进行本质的抽象。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对产品功能定义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实则不然,对产品的功能定义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一旦定义不准,就会影响设计思路的展开,所以,产品功能定义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准确的、科学的、简洁的定义产品功能,在功能定义方法中,功能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经过设计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多年研究,总结出了一个基本的方法,那就是:原则上可用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名词来表达,即功能=动词+名词。这样的组合其实就构成一个动宾短语,如果该动宾短语不能准确的表达产品的基本功能,允许在宾语前加一个形容词进行修饰和限定。见表1。

表1

以上就是关于产品功能定义法的简单论述,但是对于一件产品来说,很多都不仅仅只有一种功能,大多情况下,产品都会集几种功能于一身,但不管一件产品有几种功能,至少有一种最基本的功能,是为达到其使用目的必不可少的主要功能,产品只有具有了这方面的功能才会有存在的价值,不然就是一件失败的产品。如:坐具之所以称之为坐具,必须能提供支撑面,不管支撑面是平面的、曲面的、支撑面面积大小如何。产品除了基本功能外,有的还有辅助功能。不管功能是基本的还是辅助的,在进行产品功能定位时,都可采用动词加名词的方法进行定义,以扩展产品造型设计的思路,设计出新颖的产品造型,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二、从功能定义切入研究产品造型

从产品功能定义切入,研究产品的多种使用方式,层层递进的分析实现使用方式所采取的结构和形态,将传统的形态、使用方式和新的技术相结合产生新的造型。如;洗衣机的基本功能是清洁衣物,其实质是将灰尘和衣物分离开来。那么,使灰尘和衣物分离有很多种方式:在古代,人们用棒槌敲打衣物,利用了物理学中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惯性,灰尘附着在衣物上,敲打时,衣物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而下沉,而灰尘保持惯性状态,致使灰尘和衣物分离;用手或者用鸡毛掸子掸衣物也是一样的道理,即便是现在的涡轮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的工作原理依然是模仿棒锤击打衣物原理设计,干洗利用化学溶剂对衣物进行洗涤,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洗涤方式将会陆续的出现,洗涤方式不同,提供动力的系统有所不同,自然会影响到产品的造型,但归根结底功能是一样的。

基于洗衣机的基本功能,我们对洗衣机进行再设计时,就可以结合传统的洗衣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探究洗衣机的造型。在2012伊莱克斯“家的构想”设计大赛中,新加坡国立的一名学生设计的一款干洗洗衣机(图1)就是利用了负离子和高压气体对衣物进行清洁,在伊莱克斯Design Lab’09大赛中,浙江大学的学生李振鹏设计的Naturewash洗衣机(图2)也是使用负离子清洁衣物,该洗衣机设计成休闲椅的样子,以上设计都是由于使用方式的不同,造型与市面上的洗衣机完全不同,打破了我们对传统洗衣机造型的认识。

再以表的设计为例。表的基本功能是提示时间,从古至今,提示时间的方式有很多,最古老的却最原始的一种方式是根据树或建筑物影子的方向粗略的判断时间,我国古代天文史上一种重要的记时仪器日晷也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另外一种古老的计时仪器沙漏是根据颗粒均匀的砂粒从容器中漏出的量来计量时刻。我们目前所用的手表大多是根据表盘上分针、时针的指示位置来判断时间的,精确显示分针和时针的指示位置有很多种动力系统:机械式手表是根据振动系统原理设计的,电子表是根据电磁转化的原理设计的,石英表主要是用石英晶体作为振荡器来实现工作原理的,光波表是目前技术比较先进的一种,采用光动能技术完成。

同样的,根据表的基本功能,在进行手表设计时,可以借鉴传统显示时间工具或仪器的形态,应用在设计的整体或局部造型上,以2003年飞亚达杯手表设计大赛中的名称为“时间简史”的手表设计为例(图3),整个表盘的设计借鉴了日晷的形态,当人们看到这款产品时就会想到日晷,而日晷正是提示时间的工具,所以,无须解释,从整体造型上我们就能判断出此款产品的功能,用造型提示产品的功能,使产品造型语意明确,这种方式最好不过。再以第二届飞亚达杯手表设计大赛中名称为“X――沙漏”的手表为例(图4),此款产品在形式上将古老的计时仪器沙漏与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其基本功能不言而喻,同时依靠先进的技术又使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科技感和时代感。

科学思维的定义范文第5篇

中医原创思维定义存在的问题

界定中医原创思维,是一项相当棘手和难度很大的工作。除了要概括其定义,还必须改变长期因循的理论定势,需要沟通众多自我生发的孤立观点,区分几个外延不甚清晰的基本概念。

1理论定势的偏向需要纠正

理论定势偏向其一,中医原创思维是哲学命题,认定思维活动只是单纯的认识活动。此等认识的结论,大都缘于中医学同哲学的思维功能基本一致,认为思维活动只是认识万物和宇宙自身。尽管认知功能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是思维的功能还有指导实践和规范行为、梳理层次结构与构建实践规则,创造价值与进行评价的功能。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曾说,中医学不仅体现了认识论上的知识论,更是实践论。换句话说,中医原创思维,不是为了认识而去认识,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解决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其二,中医原创思维与中国其他传统学科思维具有共同性,通过对中国传统农学、天学、物候等学科的思维进行解析,能够从外部间接了解中医原创思维。笔者认为,从思维发生的认知基础与基本特征,如天道自然、天人相应等认识的逻辑起点来看,这一思路并无不当。但基础和特征并非思维本身,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根本界限不应忽视。中医学是以人体生命现象及其调控法则为对象,要认识的是生命的机制与原理,要解决的是辨证论治的实际问题,故中医原创思维与其他学科思维大相径庭。

2见仁见智的理论认识需要通约

通约,是数学上的一个术语。科学哲学在表述属性或本质相同的两种事物关系时,常常称之为“可通约”。关于中医原创思维的定义,当代不少学者都有论及。如王琦[2]认为:“中医原创思维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刘天君[3]提出“具象思维是中医学基本的思维形式”。王永炎[4]主张原创思维具有“特有”、“与众不同”、“创造性”3个属性,“科学与人文交融”、“天人相应、调心与调身并重”两大特点。刘长林[5]曾指出,中医原创思维应以象思维为主导;“象”作为思维单元,是中国思想文化,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思维方式的共同特征。因此,需要比较各家观点,突出共性,体现个性。研究者应当反思:为何上述研究的对象均有“象”的因素?各类研究之间有何联系,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如果这些结论的孤立情况难以打破,无法体现中医原创思维的全面内涵,设法找出的共同的结构、共同的要素怎么能涵盖中医原创思维的全部活动而形成统一的定义?

3模糊的理论概念需要澄清

思维、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维模式,这几个理论概念常常干扰我们对中医原创思维的准确把握。对方法、方式、模式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认识差异很大。在中医原创思维研究中,三者是否能够剥离开来单独加以研究?比如,辨证论治是方法,还是方式,抑或是模式?只有明确了中医原创思维这个上位概念的定义,才能对上述的若干概念加以澄清。

中医原创思维定义的基本要求

厘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就是如何加以定义并确立规则。笔者认为,中医原创思维的定义,需要满足以下4个方面的要求。

1充分展现中国原创文化底蕴

刘长林[6]曾说,中国原创的思维方式,其认识论基础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以时为正”。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中,侧重于时间维度,并基于此来统摄空间,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对于自然整体生命状态的本质描述。中医原创思维的认识对象,是生命过程中的现象与运动、原理与规律,调整的是生命不断生成演化的动力与状态,应充分体现中国原创的文化内涵。

2充分容纳中医学术史上的原生意识活动

所谓原生,就是在中医学术发展历程中自然而然生成,不加任何外界干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的临床实践,不断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丰富与完善。这一过程就是中医原创思维的生发过程。在当前,必须从学术发展的时间维度,来思考中医原创思维的界定问题。同时,在共时条件下,对中医原创思维进行深刻描述。

3充分发掘中医原创思维的普遍特征

对于中医学思维活动的特征,必须从面向临床实践的视角加以总结和归纳。有文字记载的中医学思维,大约出现在公元5000年之前的黄帝时代。直到公元100年左右的汉和帝时代,才对中医学原创思维的4种模式进行总结,也就是医经、经方、神仙与房中4个流派特征。如《汉书•艺文志》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发掘中医原创思维的普遍特征,是界定其涵义的基本要求。

4充分考虑中医原创思维的创造特性

鲜活的中医原创思维,更加充分地体现在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与规范过程中。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思维活动的革新,都会带来中医理论与实践的进步。从临床处方论治视角来看,每一次面对病患都是思维创造的开始。因此,对于中医原创思维的总结及其对临床指导与规范作用、临床层面创新意识活动程序的描述,以及临床疗效的评价等方面,也应在中医原创思维定义中得到体现。

中医原创思维的结构性要素及定义的表述

中医原创思维,同其他思维活动一样,都具备符号—语言、秩序—规律、程序—规则3个最主要的结构性要素。

1符号—语言要素

思维活动是自始至终在符号或语言媒介中运作的思维活动。无论符号表述一种意象涵义还是抽象涵义,其总是作为一种指代流动于思维过程当中。中医原创思维关注的是一种称之为“象”的符号,涵括了物象的自然整体、不加切割的全部信息。“象”是中医原创思维的思维活动单元。“象”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主客相融“感”的结果。中医学大多数的思维活动,都是以“象”为媒介发生的。如自然之象有天象、气象、阴阳五行之象等,人体之象有脉象、舌象,以及证候之象等。由于“象”本身蕴含的信息非常丰富,以至于“大一”和“小一”均难以超越其表征的范围。“象”又是作为意识活动主体的人,以及外界环境信息两相交融的综合反映。因此中医原创思维是在认识与调整人体生命状态时,将人体信息表征“象”化,并在实践中具体加以传递、交流和运用的意识活动。

2秩序—规律要素

思维活动本身就是从混沌或无序中发现或建构秩序的意识活动。中医原创思维是一种认识活动,是以人类生命运动、现象的秩序与规律为解释中心的意识活动,是指导临床实践并促使临床行为与诊疗技术规范化与有序化的意识活动,也是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促使价值模式和尺度标准化和有序化的意识活动。客观地说,中医原创思维决定了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层次与结构,后者反映了前者的认知历史过程。中医原创思维也决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价值取向,后者反映了前者的秩序与规律。

3程序—规则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