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再生医学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宁夏隆德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38-01
六盘山是国内医学界公认的“具有显著特色的天然药库”,境内分布药用植物90科618种,其中常用药材370种。隆德县位于六盘山西麓,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中药材基地县”和“国家中药材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近年来,隆德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依托龙头企业,走企业化运作、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中药材产业集聚升级,实现农业稳定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种植基地初具规模
中药材种植基地逐年扩展,通过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以秦艽、柴胡、黄芪为主导品种,大黄、黄芩、甘草等为搭配品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截至2011年底,全县种植中药材1.57万hm2,其中大田种植4 000.00 hm2,林药间作6 666.67 hm2,良种繁育333.33 hm2,野生资源修复与保护4 666.67 hm2,总产值达9 600万元,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达260元,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2 资源保护富有成效
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六盘山地区中药材资源修复保护、再生技术开发与示范”等项目为依托,建立中药材资源保护示范区1.33万hm2、六盘山野生中药材资源修复示范区2 300 hm2,通过人工补植、围栏保护、自然修复等措施,修复保护野黄芪、款冬花、秦艽等100余种,探索研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途径,推进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发的有机结合。
1.3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
培育壮大了六盘山药材、西北药材、万草灵中药材有限公司等县域企业,引进和扶持了隆德康鲜、中山药业、宁夏明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埠企业,着力构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扩展种植基地、开发营销市场,有力地推进了中药材产业发展。
1.4 市场体系渐趋完善
积极争创“六盘山”品牌,发展中药材收购点14个、经营大户36个、农民经纪人32人,培育中药材协会4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7个,注册了“塞上六盘”“隆珍杰”“六盘明珠”3个中药材商标,创建了中药材市场信息服务平台,秦艽、柴胡已申报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原产地认定,年中药材总销售量达1万t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安徽亳州、甘肃陇西、广西玉林、河北安国等专业药市。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药材种植分散,优势区域和优势品种生产规模小,单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经营企业少,规模小,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尚未形成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机制,农户参与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不够。缺乏高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能力滞后,产品大部分以原材料投放市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专业中药材交易市场,经营户通过自己的渠道散量低价出售产品,没有价格话语权,不能有效带动种植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发展。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策扶持,营造发展环境
加强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加工营销体系建设和科技培训工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政策上给予群众一定的扶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推动产业快速发展[1]。
3.2 保护生态资源,确保永续利用
一要加强六盘山中药材资源修复示范区建设,通过良种繁育、林药间作、围栏保护、规范化种植、人工补植、自然修复等措施,有效地保护生态和种质资源[2]。二是依法保护天然药源。合理开发并有效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对国家已列入保护的中药材,要积极开展引种驯化,确保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3]。
3.3 培育龙头企业,做大产业规模
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带动药材产业发展[4]。
3.4 注重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条
按照抓项目、建基地、舞龙头、兴产业的思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将中药材纳入综合性开发。一是兴办一批上规模的加工项目,逐步把药材产业培育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二是广泛搜集整理民间药膳食谱,研制药膳、药茶。三是以秦艽主打品种,打造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品牌,提高隆德县中药材产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侯丽娟,刘连成,胡静,等.威海市中草药种植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5(6):39-41.
[2] 张云虎.河西走廊中草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河西学院学报,2013(2):8-12.
12月4日,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发改委联合《浙江人口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下称“报告”)。报告指出,新时代浙江省人口发展形势正加快转变,面临出生人口下降、人口流动分化加剧、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比例持续提高等诸多新形势和新特征。在今后一段时期,这些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剧,并对新时代该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亟待关注。
一是放开二胎未能扭转浙江少子化趋势。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官网公布数据显示,浙江出生人口从2013年的54.9万人增至2017年的67万人,2018年回落到62.8万人,2019年进一步回落到60.9万人;人口出生率从2013年的10.01‰逐步升至2017年的11.92‰,2018年回落至11.02‰,2019年进一步回落至10.51‰。报告指出,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后,浙江出生人口和出生率都有大幅提高,但生育高峰期很快于2017年到来,早于政策出台时的预期。2017年常住出生人口达67万人,粗出生率为11.92‰,2018年开始常住出生人口明显回落。同时,自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浙江的二孩出生比例在明显提升后趋向稳中有降。根据计划生育统计报表结果,2017年浙江二孩出生率达到53.37%的历史新高,但2018年就下降到50.09%。
二是浙江重回适度生育水平难度巨大。报告认为,浙江重新回到适度生育水平难度巨大,原因有三。一是育龄妇女规模减少。目前的育龄妇女(15-49岁)人群自身大多为独生子女一代,其中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20-29岁)相当于俗称“90后”群体,其人数也明显减少。二是生育意愿较低。调查显示,浙江省育龄女性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65个,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4个。三是生育成本巨大。根据全国生育意愿调查,经济负担重排名育龄妇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十大原因之首,其中,浙江省的比重虽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达到了46.9%。此外,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认为学前教育支出对他们来说负担较重。而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子女照料和家庭服务严重依赖家庭代际支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王新宇分析认为,出生人口下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下,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根据浙大妇院多年来监测全省分娩机构数据情况来看,有一个趋势已经较为明显:在城市或者经济状况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生育率相对较低,更多的年轻父母倾向于选择不生第二个孩子,甚至不生育。
三是全国其他地区“全面二孩”效应同步减弱。山东省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头两年里,山东一度成为“二孩大省”,其中2016年二孩出生占比超过六成,达到63.3%,远超一孩。当年山东出生率达17.89‰,全年出生人口177.06万人,位居全国各省份之首。2017年继续高出生率,全年出生人口174.98万人。但到了2018年,出生人口明显减少至132.95万人,2019年继续下滑至118.39万人。安徽省统计局今年3月的《人口发展现状与挑战》报告显示,2019年该省人口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人口创40年来新低。报告指出,当前安徽育龄妇女继续减少,生育意愿持续低迷。一是育龄妇女减少。二是生育意愿低迷。受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医疗资源不足、学前教育缺乏等因素影响,适龄生育群体的生育意愿在下降。陕西省统计局今年4月的2019年陕西省人口发展概况显示,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减弱,2018年开始,全省人口增长进入稳定期,出生率、出生人口逐渐开始下降。2019年,全省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1.219,比上年下降0.013。2019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0.55‰,比上年下降0.12个千分点,全年出生人口40.83万人,比上年减少0.25万人,连续第二年出生率和出生人口下降。全省人口出生率和出生总量回落,主要受育龄妇女总量规模、年龄结构和生育水平变化影响。全国人口数据显示,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的首年即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达1786万人,创下了本世纪以来的新高。2017年,二孩效应延续,出生人口达到1723万人,是新世纪以来第三高的年份。但到了2018年,二孩效应明显减弱,当年出生人口仅为1523万人。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2018年减少58万人。从人口出生率看,2019年为10.48‰,创历史新低。
关键词:健康产业集群;国际经验;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在这些国家健康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5%,有经济学家将健康产业描述为接替互联网、股市、黄金、房地产之后的“财富第五波”[1]。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仍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目前健康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仅为4%~5%左右,健康产业对现代服务业,甚至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长期来看增长都较为缓慢。中国健康产业整体发展的落后将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以及随着收入不断上升而来的对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的需求。截至201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此外,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推动我国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由原先医疗卫生为主的被动型健康观念转向健身休闲、营养保健等主动性健康观念,这些消费收入观念的改变将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3年国务院发表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到2020年国家健康服务业的产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并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意味着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首次将健康产业的发展确认为国家未来产业优化升级的一大着力点和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重要契机。作为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健康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将成为未来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所在①。
近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关于健康产业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的主要关注内容来划分可以将国外学者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健康产业在多个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此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相关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并试图建立基础的理论框架对健康产I的发展进行解释,这些研究包括:Chase-Lubitz[2]研究在美国医疗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美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美国医疗服务系统带来的影响。Relman[3]追溯了美国健康产业从初始的非营利性医院到市场化的健康服务提供机构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健康产业总体的发展方向。除了基础理论梳理之外,也出现了部分研究在企业管理的层面上讨论健康产业内部的管理手段等问题,如Bearden 等[4]研究了健康产业企业的债务管理相关问题,Koberg等[5]重点分析了健康产业中所出现的授权现象及其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而Vandenberghe[6]的研究则利用比利时健康产业的案例证明了组织的文化、组织员工和组织文化的相互契合会影响组织内部员工的离职率。
2000年之后的研究相比之前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转向。2000年后,多数发达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此时学界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围绕“如何提高健康产业的效率”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些探究从内容来说又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研究分析新技术或新方法在健康产业企业管理当中的应用以及对健康产业带来的影响,如:Devaraj等[7]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健康产业当中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Kumar等[8]研究了采购绩效管理系统在健康产业当中的应用,试图通过相关的分析促进健康产业管理效率的提高;Gary[9]分析了即时生产的管理方法在健康产业的应用当中所受到的来自公共政策或产业生产流程中的阻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Sehwail等[10]、Taner等[11]、Delli Fraine等[12]都分析了六西格玛技术在健康产业企业当中的应用。第二类的研究关注的是除企业内部措施之外其他的外生因素对健康产业企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影响,如Choi等[13]分析了美国HIPAA这一政策的外生冲击对健康产业整体带来的挑战。综合国外的研究情况,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往往对健康产业微观层面上的企业发展情况有非常详实的描述和理解,但很少对整个健康产业内在发展机理、可行的发展路径加以讨论。
国内直到2000年才开始出现一些报刊杂志文章对健康产业发展进行关注,这与健康产业的发展步调基本一致。总结来看,目前国内的研究所处的阶段有点类似于国外2000年之前所处的阶段,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主要集中在对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的探讨。例如张再生等[14]、胡琳琳等[15]、张俊祥等[16]、丘彩霞[17]、王烨[18]、王晓迪等[19]、任静[20]等,这些研究都关注中国整体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或未来的挑战机遇。除了关注国家层面健康产业的发展之外,还有部分研究对区域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给予了关注,包括王波等[21]、郭艳华等[22]、李龙等[23]、马佳[24]等研究。第二类的研究将重点放在对国外健康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上,试图通过这一工作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这些研究包括宫洁丽等[25]、张艳等[26]、王禅等[27]、邵刚等[28]。第三类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较为靠近国外2000年后的研究,着重思考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提高发展效率的可行性措施,但总体数量仍较为有限,且主要关注区域产业层面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企业的战略,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刘青松[29]对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张再生等[30]对老年健康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的讨论以及魏巍[31]基于产业价值链共建的视角对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模式的探讨。
美国医院有限公司在纳什维尔地区的成立带领着整个地区进入了健康经济时代,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对整个地区健康产业初始人力资源的培育:美国医疗有限公司很多高管在离职后凭借工作期间所积累的工作能力及关系网络继续留在纳什维尔都市区创业,这些高管创办了更多的医疗服务机构。不断涌现的创业活动使纳什维尔地区健康产业逐渐形成巨大的网络效应,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成为纳什维尔健康产业的重要吸引力。大量健康产业企业在纳什维尔创立,原本位于其他地区的医疗企业在规模经济带来的极大外部溢出效应吸引之下,不断迁移至纳什维尔,在这些基础之上纳什维尔都市区健康产业集群逐渐发展成熟。
目前来看纳什S尔健康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医疗保健产业中心,也已经成了带动美国纳什维尔都市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08年纳什维尔健康产业集群就业总人数共计11.3万人,占都市区非农业总就业人口的15%;从2004年到2008年,健康产业就业人口增长了20.3%;健康产业从业人口的平均工资水平为52773美元,远远高于整个纳什维尔都市区39280美元的平均水平;健康产业的就业人员在2008年一共创造了234亿美元的个人收入,相当于整个田纳西州的6%以及整个纳什维尔都市区的22%②。目前纳什维尔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环节及其主要的经营内容如图1所示。
通过图1 的分析可以看出,纳什维尔健康产业核心环节主要是进行健康服务的提供。目前该地区分布着近2900家医疗服务机构,主要有健康管理及咨询企业和医疗保险公司两类,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健康产品制造、销售企业以及一些进行零售的药房。纳什维尔健康产业集群的研发环节中最重要的机构是企业内部的R&D部门,它们是最为重要的科研力量来源,而分布在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也成为了企业研发力量的有力补充。
纳什维尔健康产业集群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所吸引到的数量庞大的国际性领先医疗保健企业总部。目前该地区拥有300多家重要健康企业的企业总部,这些企业覆盖了临床研究、健康信息技术和生物工艺学等多个方面,主要承担的职能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这些企业总部及其对应的职能创造了纳什维尔地区庞大的IT、法律、房地产、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市场。围绕这些企业总部,纳什维尔地区分布着250多个提供专业技术的服务机构。这些机构所提供的专业化的服务主要由企业总部进行购买,用于保证企业的日常运行并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这些专业化服务机构集群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其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本身也成为了纳什维尔集群发展健康产业的独特优势之一。
2.2 迪拜模式
与美国纳什维尔模式主要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上下游垂直联系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不同,迪拜模式则更多体现了政府以及公共管理部门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2年阿联酋王子宣布投资18亿美元建设迪拜健康城(Dubai Healthcare City,DHCC),并设置迪拜健康城管理委员会(Dubai Healthcare Regulator, DHCR)负责健康城的运营和管理。迪拜健康城位于迪拜河左岸的市中心区域,距离迪拜机场4公里,距离繁华的商业中心仅五分钟步行距离。目前健康城的占地面积为0.38平方公里,已经有两家医院、120多家门诊医疗和诊断实验室进驻,吸引了超过4000位有医护资格的专业人才在此就业。2014年健康城新增了748名有资格证的医疗工作者,符合资格的医疗工作者总数达到4534名;成立了一所新的医药和健康研究大学及一家新的医院;为超过30个国家的医生引进了在线检查系统。2014年年底一共有120万病人到健康城就医,相比2013年的100万人次上升了20%。其中,15%的病人的主要目的为医疗旅游;另外,在这些医疗旅游游客中,有48%是来自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由AC Nelson为健康城所开展的市场调查显示,顾客满意度达到了89%③。随着迪拜健康城的发展,健康产业成为了阿联酋摆脱石油出口这一单一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转型方向。
按照迪拜健康城管理委员会的长期规划,健康城要建设成为依赖医学研究中心、常规性医疗服务、替代性医疗服务、相关支持系统服务、自由贸易区及疗养度假社区六个功能业态的健康产业综合发展区域,在满足高端旅游消费者的同时吸引高端医疗服务机构的进驻,其内部产业环节及其发展情况如图2所示。
在产业环节的设置方面,迪拜健康城最大的特点在于对研发环节的重视,这种思路贯穿了健康城从开始筹备到后续发展的整个过程。健康城最先引进的项目就是与哈佛医学国际部的合作项目,以研发为旗帜开启了全面发展的序幕。目前健康城在医学研究上的合作伙伴包括哈佛医学国际部、波士顿大学牙科医学研究实验室等全球领先的医疗研发和教育机构。此外,健康城利用宽松自由研究环境的打造以及世界领先的医学仪器的引进不断吸引有名望的科学家到此开展研究。健康城核心环节的产业活动提供常规性医疗服务、替代性医疗服务及度假疗养社区三类主要的医疗服务,各个类型内部又包含了多种选择,这种“广泛选择”的发展思路充分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偏好,保证健康城能够吸引不同类型的大量消费者,保证发展初期阶段门槛规模的实现。而健康城高端定制性的服务机构也成为了吸引高端医疗旅游人群的重要亮点。除此之外,健康城还会为重点客户提供一站式全包服务,签证及政府相关文件都可以委托给专职人员进行办理。针对高端人士的紧急医疗需求,健康城甚至增设了直升机等定制型服务。与研发环节和核心环节配套,健康城的支持环节主要包括相关服务机构和管理中心政策支持两种类型。
2.3 两大模式的对比
构建新型技术转移体系对提升辽宁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和建议高峰,陈岩,佟春杰
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方法和技术的示范研究王志伟
冈底斯成矿带铜铅锌矿资源进展与矿业基地建设思考李光明,刘波,段志明,张丽,董随亮
海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用研究邓一兵
南极大气过程、区域气候变化及气候模式研究卞林根,李士明
废旧轮胎超细粉碎与再生利用技术开发中国科技成果 刘双喜
食品快速检测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及设备开发研究王硕
千米级斜拉桥结构特性及体系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张喜刚
数字媒体服务示范工程孙朝晖,朱铁一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与工程防治技术研发杜修力
农村建筑防火与抗火技术研究与示范李引擎
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田建民
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李湖生,王善文,李仲学,刘双跃,王庆,李晓飞,张延寿,南生辉,袁庆国,郭再富,李勤,张惠军,顾智世,周宏,王晓兵,梅建,高建明,邬开发,戎明彦,宁燕,傅雅慧
高效节能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谢卫,滕欣,李华
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网络管理系统周恒
小球藻培养与应用的研究进展闫海,张可毅,王子敬,高郁晨,贾璇,何欢聚
综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的研究王松龄,赵彦青,张社峰
面向世博应用的跨语言及跨媒体搜索云计算平台架构杨震
顺义规划新城场地稳定性评价研究贾三满,郭萌,王荣
天津市北大港水库分库后调度与水质探讨董立新,郭清平,白昊阳
质量互变定理及其对可拓学错误的识别陈守煜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若干思考屈敏
城乡生活垃圾中废塑料高效稳定裂解技术与示范中国科技成果 周恭明
奥运封闭水体水质保持技术与示范张镭,林卫青,李炜,朱明权,卢士强,李丹,金焱
商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梁军,曹支敏
儿童免疫规划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李水旺,田智慧
淡水鱼类工厂化育苗技术示范陈成勋,郭永军,陶秉春,金万坤,王庆奎,季延斌,徐大为,邢克智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应用中药免疫调节配伍治疗初探陈志强,陈峥,刘杰,唐先梅,徐寿文,刘彦斌,张三定
葡北二断块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刘洪涛,王延斌
公网移动安全接入系统司志刚,陈性元,鹤荣育,常朝稳,赵国磊
动力总成悬置扭矩轴三点布置研究初探许立峰,方俊,刘亚磊
AlN的合成与表征孙晶,谷林茂,徐祥云
500kV避雷器不拆引线试验方法魏丽峰,曹锐
330MW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综合分析与预警研究杨勇,杨俊,郑晶晶
ABC分析法在车辆器材库存控制中的应用及其改进汪正西,吴巧云,王耀军
安定区退耕还林工程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李广宇,陈晓妮,王芳,杨鑫光,支玲,秦全忠,陈正斌
论云南栽培茶树发展简史李光涛,任海涛,梁涛,李昌武,毛恩锦
启动居民消费关注老年消费市场卢丽华
中国在瓦斯研究史上发现的二定律及应用王子佳
福建省输日鳗鱼茶叶与蔬菜中农用化学品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李耀平
第三代固体蓄电池-高能固体蓄电池
渊博的学识,无私的奉献中国科技成果 于静,金立刚
彰显针刀医学创新足迹——记国际著名针刀专家成树江院长吕志芳
左玉辉:保护环境科学发展赵书馨
"双跨科研人员":产学合作的生力军武夷山
产业集群培育常见问题辨析及协会作用张元智
产业集群风险防范与公共政策选择徐元旦
小城镇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与条件刘李峰,胡建坤,袁天远HtTp://
促进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王义高,王淑贤,王贇
西部传统特色产业集群的培植之路——以成都鞋业"一都两园"为例杨明娜
印度班加罗尔IT产业集群与区域知识创新效应魏晓燕
把技术植入非洲经济——中非科技合作新战略郭铁成,郭丽峰
中国农产品包装标识现状及制度取向分析冯忠泽,李庆江,黄玉萍
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中国水产品出口孙琛,赵春年
煤及燃耗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增值化利用海然,芦青,黄明
综合医院会诊联络精神医学临床实践常国胜,郭慧荣,李丽
宿主MHC分子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探讨邹雄
儿童应用两种睫状肌麻痹剂验光结果比较梁斗立,鲍东明,于雪冰,顾若姝,熊壮
以色列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彭春燕
注入工业设计元素提升我国制造业素质中国科技成果 王义高
科技型企业安全性问题研究——以黑龙江为例唐现杰,徐泽民
瞄准国家需求破解冻土奥秘——记我国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王进东
紫杉醇微乳制备的优化筛选方法吴科春,刘祥瑞,张烜,张强
真空玻璃开启玻璃工业未来之窗戴大祥
用电镀废水"零排放"技术创新电镀工业福龙五金电业(番禺)有限公司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张雨,高峰
"9210"工程在凉山州应用研究及推广邓波,曾文芹,顾林康
油井抽油机工况分析仪的设计刘贤锴
多点监测防盗报警器的设计与仿真李敏君,杨昕卉,张梅恒
围岩不良地质条件下洞口段开挖施工技术张忠林,周吉顺,杨学功
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张玉香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吴永宁,陈君石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丁保华
中国蔬菜质量安全的现状和发展展望周洁红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质量安全认证宋怿
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杜德斌,盛垒,王勇,周天瑜
河南省技术引进现状、问题及对策吕玉花
促进北京创新型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建议魏永莲
石家庄市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田东良,郝桂琴
网络并行电法仪与稳态电法勘探方向中国科技成果 刘盛东,刘士刚,吴荣新,张平松,范一木
重庆铁山坪野外站观测研究——"敏感生态环境创新性监测"项目成果赵大为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初探姚光华
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的新思路——新加坡实施GET-UP计划的启示杜谦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及DUS测试张德纯
面向中国民航新一代旅客服务系统的中间件平台及其应用
GIS支持下城市交通需求分析软件系统开发
摘 要: 液压气动元件和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机械构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完成能量的分配、传递与控制以及力的产生与转换,从而保证机械传动力、速度、精度和效率等指标,是机电产品向自动化、高效率、高速化、高精度、高可靠性、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主要技术之一。为此,对我国液压气动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进行分析至关重要,其可以为该行业的发展提高借鉴。
关键词: 中国 液压气动工业 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TH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我国液压气动工业已经发展了将近半个世纪,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如今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我国的液压气动工业已经发展到可喜可贺的地步,但是其发展历程还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本文通过对液压气动工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1 液压气动工业的发展现状
1.1液压气动产品的类型
我国液压气动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化、专业化体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可以基本上满足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冶金、煤炭、矿山、机床、塑机、造船、纺织、兵器、轻工、航空、航天工业等行业的需求。而且大型成套设备的配套率已经超过了60%。到2013年统计发现,我国液压气动工业生产厂家已经超过了500家,从事液压技术研究的机构超过50多个,并且在30多所高校内部设置了机电一体化和流体传动课程。在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农业机械研究院等机构设置了液压质量检测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对液压气动产品进行了引进消化、科技攻关、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基本上满足了部分高端市场和国产机电的需要。不少产品如齿轮泵、柱塞泵和马达、高压阀门、叶片泵、滤油器等产品已经成为国家生产的主导产品,有些产品已经与国际化接轨,并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主要的液压气动产品种类比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1.1齿轮泵
目前我国能够生产的齿轮泵类型约有30多个系列,能够很好的满足我国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和车辆等行业需要。其排量在0.6-200cc/r,压力分别为16、20、25、28MPa,其中CBN高压系列每年的产量就已经超过了200万台,并且在农业机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中高压齿轮泵(压力在20、25MPa),一般采用径向平衡、间歇浮动补偿、DU轴承等常用技术,壳体采用了高强度球墨铸铁和高强度合金2种材料,致使该类产品的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并广泛应用于推土机、装载机、自装卸汽车和平地机等,能够很好的满足工程机械需要。在合肥液压件厂采用非对称特殊齿轮副生产高压低噪声齿轮泵,能够精确的计算卸荷槽,低噪声脉动减小,排量11-22mL/r,工作压力20MPa。
1.1.2柱塞泵和马达
(1)轻型通轴式柱塞泵产品具有高效率、低噪声、节能等特点,属于国外的引进技术,进行了自主创新,A10V50柱塞泵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其工作压力28MPa,排量在18-140mL/r,转数3000-1800r/min,被广泛应用于塑机、工程机械、降压机等。(2)轴式轴向柱塞泵与马达。上世纪70-80,我国从德国力士公司引进了该类产品,并经历了30年的改造和创新,在其中添加了一些关键设备,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工艺条件大大提高,开始被广泛的应用于冶金机械、工程机械、试验装置、压力机等,甚至已经达到了与国外同等的水准。(3)HA系列比例变量泵。
1.1.3叶片泵
目前,我国已经生产的叶片泵超过了十余个系列。其中,子母柱销式和叶片式是最常见的两类传统形式的低压叶片泵和中高压叶片泵。这两类产品的性能均达到了国际水平,并开始出口到欧美及东南亚。汽车转向叶片泵的品种比较多,并且在我国已经开始批量生产,能够更好的满足重型、中型卡车、部分轿车、大客车及乘用车的需求。
1.1.4摆线马达
摆线马达具有端面配流和轴配流两种形式。端面配流通常采用先进技术对转子参数进行设计,具有启动效率高、压力低、保持性好等特点,其输出扭矩大,工作压力高,采用圆锥轴承后,轴向与径向具有较强的负荷承受能力。同时该类产品还提高了配流精度,采用端面配流结构,确保高容积效率,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轴配流型摆线马达具有低速性能好,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短期超载能力强等特点,由于该类产品在设计过程中还采用了转子参数设计性能,所以其还具备启动效率高、压力低、运动平稳等特点,将马达噪声降到了最低。我国国产摆线马达的类型比较齐全,并且具备规模生产能力,设备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开始远销欧美等国家。
1.1.5液压轴向系统(器)
我国生产的液压轴向系统性能优良,品种齐全。该设备的主要性能基本上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被广泛的应用于叉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产品中。镇江液压件厂生产的组合动态负荷传动液压转向器不仅大大提高了转向进度和作业效率,而且还能够有效降低主机能耗。
1.1.6滤油器
我国生产的滤油器品种规格齐全,产品性能优良。其过滤材料主要选用进口产品,此类材料纳污能力强,过滤精度高。由黎明公司研发和生产的环保型滤芯,用完之后可以直接烧毁,并且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同时该公司还研发了双向可逆过滤器,用以满足液压闭式系统的需求,简化系统油路,提高仪器性能,如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农机和工程机械的闭式回路系统。
1.1.7其他如蓄能器
如今油缸和液压机具等产品已满足国内农业机械、交通救援、工程机械和建筑工程机械的需求,并逐步向国际水平研究和发展[1]。
1.2液压气动工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成果
我国液压气动产品的主要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目前我国国家级高研发机构就有10多余家,省级研发中心l家,博士后工作站l家,研发人员更多。“十一五”期间,液压气动工业开始在核电、风电、航空航天、冶金设备、西气东输、电子、轻工、轨道交通、机床、生态环境以及纺织等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进行了自主化配套,逐渐打破了国际垄断,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和科技成果。初步统计发现,我国16家液压气动内资企业已经拥有12项国家发明专利,125项实用新型专利,67项外观设计专利,同时有12家企业58项新产品获得了我国液压气动工业协会颁发的《行业优秀新产品奖》。
1.3技术装备水平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主要液压气动生产企业开始更新了技术装备,扩建或新建了厂房,增加了大批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这些先进设备为推动我国液压气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目前我国液压气动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短缺
我国液压气动工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资金不足,规模普遍偏小,缺少核心技术人员,自行开发能力比较薄弱,同时液压气动配套件生产厂家的技术力量和资金相对不足,很难确保生产的产品质量满足需求。因此,不少液压气动工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不得不引进国外的配套件,尤其是电磁先导阀,这就无形之中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2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近些年来,我国液压气动产品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国际相关产品的质量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很多的生产线和主机所需要的气动元件在国内是无法购买的,而国际市场上,还有很多器件存在质量问题,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整体质量和使用性能,降低了用户对国内产品的信任度[2]。
3 液压气动行业未来发展展望
近些年来,液压气动技术有效的与自动化技术、融合和移植电子技术、磨损摩擦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等相结合,从而扩大了产品的应用领域,提高了产品的自身质量,发展前途尤为广阔。目前,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开始向制造强国转变,重点成套项目和装备制造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液压气动技术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是重点成套项目和装备制造业发生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相融合,并且有很多国外著名厂商来中国进行合资或独资建厂,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市场。在面临如此大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液压气动行业要想获得发展,就需要对已有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3.1调整液压气动行业结构
日本SMC公司在我国投资3亿美元建立工厂,随后台湾亚德客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大陆建立了气动元件生产厂,随着该趋势的发展,我国有可能会成为世界液压气动元件的主要加工基地。我国倡导对外开放,这会进一步加剧外资的涌入,同时带来一些比较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设备,其不仅会推动我国液压气动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加快我国与国际的接轨。外资企业的进入,会推动液压气动行业结构的调整,因为我国已有的很多小型企业只是地方性产业,有些可能发展成为特色产品,并具有一定的实力,占领着大部分市场领地;有些企业通过重组,能够为一些大中型企业提供零部件。配套件生产厂商会逐渐发展成为液压气动行业的一支劲旅,会不断提升其专业化程度,如活塞杆、缸筒、线圈、活塞等,这些零部件都有可能实现专业化生产,并且具有很好的出口前景。但是在液压气动行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企业被淘汰或转产。
3.2国产元件质量和性能有待提高
最近几年,新研发的液压气动元件已经具备了相对较高的质量和水平,为日后该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自动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国家支持下,日后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会陆续研发出更加适合时展潮流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例如高寿命、快响应的气动元件,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与产品,并且高新接线技术的集成阀,流量膜式精密过滤器,带逻辑回路和传感器的组合元件等都有可能被引入其中。随着拉拔、铸造、压延、机械、洗去毛刺、检测和清装配等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升,液压气动元件的内在质量和外观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今高性能软磁铁、工业陶瓷、塑封新材料等已经开始应用于新产品中,并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推动了我国电磁阀等元件的质量、性能和工作可靠性大大提高。预计未来5年,我国生产的气缸使用速度会提升到1.5-2 m/s,同时阀门换向频率也提升了1-1.5倍。气阀和气源处理元件在外形尺寸上未做太大的改善,但是其流量却增加了1倍。
3.3加快液压气动产品的出口速度
2003年有我国生产的液压气动元件第一次到国外参加展览会,并获得了国外厂商的一致好评。目前我国大多数国产液压气动元件具备了批量出口的能力,并且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为今后打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我国预计在未来5年内液压气动元件(不包括外资企业)出口值达到2亿元左右。随着液压气动行业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以及市场秩序的不断完善和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液压气动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会逐步提高。
3.4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
实施液压气动行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最好能够创造出适合高端市场发展需求的产品。要想做好液压气动技术的改造就需要对薄弱环节或者过去几年未被重视的生产环节进行创新,例如铸件加工前的处理环节。该处理环节需要具有一定清洁度的实验台和表面处理设备,从而为提高元件可靠性、稳定性和清洁度提供物质基础。在进行液压气动技术改造和创新时,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推动各类装备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促进液压气动行业向国际平台发展,
3.5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要加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在相关高校设置液压气动专业,设置与液压气动相关的内容和时间,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一批液压气动专业人才,而且还能推动我国液压气动行业的发展。在条件允许的企业和院校可以建立培训机构,定期对专业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6推动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联合
由于液压气动技术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其应用的范围逐渐扩展到纳米技术、新能源、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现代医学、生物工程、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领域。同时,海洋勘察、可再生能源、航空航天工程、地下工程和核能系统等领域,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课题。由此可知,要想更好的适用于上述领域,就需要对液压气动元件进行改造,减小其尺寸,降低其功耗,提高其灵敏度和可靠性,使其成为一个智能化、系统化的新元件。除此之外,液压气动的发展需要融入更多的学科知识,如通信、网络、电子、光学、机械、传感、材料、化工学等。
3.7不断扩展液压气动行业的应用领域
要想使液压气动元件更好的适应于汽车、铁路、机械、纺织、轻工、家电、冶金、石化、印刷、橡塑、包装等传统产业,就需要对其进行创新,使其性能更加趋于安全、环保、快速、低成本、易控制等。传统液压气动行业对相关设备的要求比较多,不仅包括自动化配套需要,而且还具有自身生产设备的需要。不同的液压气动元件具有不同的性能,有些元件还具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指标,如超低速、超高速;低温、高温;低压、高压;防腐、防尘、低摩擦,系统控制具有闭环、开环、故障诊断、自适应智能控制等,这些都成为未来液压气动行业发展的目标,只有符合上述标准才能更好的应用于其它领域[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液压气动元件属于比较廉价、便捷的自动化元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今液压气动行业不仅在机电、家电、轻纺等传统领域具有广阔前景,而且在信息技术产业、微纳精细加工业、生物制品业等新兴领域同样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因此对其已有现状进行掌握,并制订系统性的发展前景,可以更好的推动液压气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强,姜继海,于彩新.新型液压变压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液压与气动,2010,15(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