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南通市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92-0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加速器,而上市公司对于区域经济,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发挥重要作用。上市公司基本决定着区域经济增长潜能的大小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上市公司所聚集的行业通常决定了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镜子般折射企业的生命力,同时也透析出区域主导产业的未来发展态势。
一、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区域经济体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单元,决定着区域经济运行的规模与结构。区域经济增长既是区域内产品和劳务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区域内微观主体经济活动规模扩大与效益提高的过程。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企业的发展。企业跨区域的经济活动不仅会改变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市场供求关系,引起区域经济增长变动,同时还会促进技术、管理人才、企业文化的跨区域交流,有利于技术与制度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逐步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加速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创造力、最有活力、最富竞争力的微观主体。作为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与一般公司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可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广泛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具有跨区域、跨国界的公众公司的社会属性。因而上市公司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决定的作用。
(二)区域是上市公司必不可少的成长空间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区域内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发展。不同经济基础的区域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依赖程度不同,特别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与拉动作用会更加直接和有力,对上市公司发展的要求和依赖程度会更高。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与阶段,对区域内各类经济主体,特别是对本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上市公司要求会不断提高,如借助上市公司品牌效应提升本区域社会知名度、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运行环境等;破坏区域环境形象的行为,包括上市公司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区域内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人员违背诚信等行为,都会因公开市场的传导被放大,导致社会广泛关注,企业风险可能由此转化成区域性金融风险甚至形成社会风险,因而区域的经济环境成为上市公司的稳健成长的保障。
(三)上市公司引领区域经济主导产业
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产业是由一群提供类似且可相互代替的产品或服务之公司所组成的。”产业作为正在从事类似经营活动的一群企业总称,与企业的关系非常密切。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上市公司发展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为上市公司发展提供环境和基础保障,上市公司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常区域内的上市公司所集中汇聚的行业往往形成了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而上市公司的发展水平代表了行业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区域内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南通市经济发展和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约为4 558.7亿元,2011年约为4 080.22亿元,增加11.8%,近年来经济增长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国家政策导向对南通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有明显的作用。南通市的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7.0:54.5:38.5调整为7.0:53.0:40.0。南通市主导产业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业、船舶及重装备业、电子信息业、房产建筑业等产业。截至2012年12月底,南通市共有28家上市公司,其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6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7家,在境外上市4家,天津股权交易所有1家。从1994年5月南通科技挂牌上市,南通市上市公司实现零的突破,其后综艺股份、中南建设陆续上市。近年来上市公司迅猛发展,尤其2010年A股上市7家,2011年A股上市5家,两个年度,南通A股的数量从11家突变成23家。本文主要以南通现行A股上市的2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A股上市的23家上市公司2010—2012年3年的年度财务报告数据出发进行研究。依据中国证监会的2012年4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23家上市公司涉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22家属于制造业,仅文峰股份从事商业零售行业。上市公司比较集中于纺织业(4家)、电气机械业(4家)、通用设备制造业(4家)、房产建筑业(2家)等产业,这些产业正是南通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区域分布上看,上市公司已经覆盖南通市所有县市。
三、南通市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
针对南通市现行A股23家上市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能力角度选取部分核心指标进行分行业的趋势分析。行业选取基于相对集中分布的纺织服装服饰业、电气机械业、机械设备业、房产建筑业等4个行业予以分析(见表1)。
四、南通市主导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与对策
(一)纺织服装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对策
过去十几年中,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是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也是最具市场化和竞争程度最激烈行业之一。该行业的南通上市公司代表有罗莱家纺、江苏三友、联发股份、金飞达四家。罗莱家纺连续三年毛利率水平维持在40%左右,净资产收益率在20%上下,在南通市整体盈利能力中名列前茅。但由于近年来欧美市场消费能力的下降及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致使竞争优势逐渐下降。2012年度,服装原材料及辅料价格虽未延续上年大幅上涨的趋势,但仍处于高位徘徊,随着人员工资、加工费的上涨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得服装加工行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家纺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高速增长态势。然而,中国经济整体增速回落及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控,预计该行业整体增速将有所减缓。但与此同时,由于居民收入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观念升级,预计品牌家纺产品消费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速。
1.纺织服装业面临的风险
(1)汇率变动。南通纺织业上市公司在较长的时间内,产品主要销往国际市场,销售收入以美元结算为主;同时,公司使用的主要机器设备多数通过进口取得,进口支付的外汇中有部分非美元外汇支出。由于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当汇率波动幅度较大时,对公司折算为人民币计量的产品出口收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对于依赖于出口的纺织业企业,面临人民币继续升值导致的风险。据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为0.25%,低于2011年全年的升值幅度。据有关专家预测,人民币在2013年将有可能继续升值。如果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将进一步削弱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削减企业的利润空间,可能给公司经济效益带来不利的影响。
(2)原材料价格波动。纺织业所用原材料以棉花为主,棉花供应及价格主要受到市场需求、气候、产业政策、棉花储备、人民币汇率波动、国家棉花进口配额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棉价的居高不下导致上游原辅材料价格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水电气等资源价格上涨等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对家纺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产业的多品牌矩阵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3)劳动力成本上升。因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而造成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行业竞争导致人才引进和人才忠诚度的培养难度加大,所以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及研发创新能力,以保持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应对策略
纺织服装业应建立关联的产品群,从纺织、服装等延伸于家纺、延伸家居行业,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建立快速反应的产品研发、供应和市场营销体系,在各个细分市场打造强势品牌。继续巩固和加强在纺织业领域的国内优势地位,努力将产品打造成令人尊敬的全球性行业领先产品。
(1)多管齐下,规避汇率风险。为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下列措施:①加强财务管理及人员培训,及时收集外汇信息,积极开展对汇率走势的判断,以提升公司积极应对汇率波动的能力;②公司适当增加原辅材料、机器设备及零配件进口比例,对冲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部分影响;③合理安排结算期,与银行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锁定产品销售利润,有效地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通过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此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合理利用结汇规则,保证结汇利益最大化;加快资金回笼速度,及时结汇,加快资金的周转率;通过与银行协商,在中间价的基础上提高售汇汇率;充分依靠公司的规模、质量优势和良好的信誉,发挥议价能力,接单过程中全面考虑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在出口合同中附加相关条款,减少汇率风险。
(2)营销渠道的多元化。通过开店、电子商务、现有渠道、直营与团购的不同经营渠道,促进业务增长。开店策略:纺织业延续拓展连锁店,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新增店铺来有效拉动销售收入增长;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电子商务是信息时代重要的销售增长渠道,对电商的重点发展策略是在厘清线上和线下冲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电商渠道;现有渠道:对公司目前现有渠道的策略是通过管理提升、有效促销、提升终端形象和服务等手段有效提升其经营效率,力争把单店平均销售收入节节提升;直营渠道:加强直营体系建设,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效提升直营渠道的经营效率。寻找合适的市场机会,稳步新增直营渠道的店面数量。
(3)紧跟市场,强化材料供应管理。纺织业应该紧跟市场注重存货管理,加强对原材料、库存商品的管理,提高存货周转速度将有效改善公司现金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将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成本控制,降低不必要的损耗。具体而言:专门成立原料采购小组,跟踪棉花市场变动,判断棉花市场行情,准确把握棉花市场的波动,适时合理增加或减少棉花储备;与主要供应商签订长期订单协议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积极取得我国棉花进口配额,获取灵活调配国内、外优质棉花采购比例的主动权。通过上述措施,努力减少原材料采购的价格波动给生产成本带来的影响。
(4)经营管理强调精细化和人员效率。在提升经营业绩的同时,注重控制人员增长速度,提升人均利润和人均效率。在客户方面,使消费者感觉产品具有多选择性,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终端形象、服务;加强客户的服务工作;做好加盟商服务工作,减轻其存货压力,为加盟商盈利性和持续发展做出努力。在内部管理方面,合理降低产品成本、缩短供应链周期,完善产品质保体系,优化产品企划,降低各项费用,提升财务核算及分析能力;同时,不断优化客户管理流程及加强营销创新和执行,提升核心品类竞争力、标杆学习与改进的创新流程工作;以及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完善企业管理体系,提升关键岗位胜任力,优化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及组织的优势,加快推进终端门店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研发和直营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大在渠道、品牌、研发、供应链等方面的投入,在竞争环境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机械设备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对策
1.机械设备业面临的风险
受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机床行业持续十年的高速增长在 2012 年戛然而止,不仅如此,企业在手订单和新增订单下滑,企业利润也同比下滑,出口增速也在下滑。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cn)分析,2012年1—12月,机床工具行业销售产值整体出现大幅下滑的态势。其中,切削工具制造、金属切削机床制造行业的增速下降幅度占比较大,同比增速分别下滑了31.18%和15.28%。上述数据都突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那就是2012年整个国内机床工具行业都处于经济运行的低谷状态,面临的形势也更为严峻。
与之对比明显的却是机床工具产品进口额的持续高位运行,这说明国内市场对机床工具产品的需求还在。以2012年上半年为例,中国从日本、德国进口机床的数额合计已超过 60%,而从进口的机种来看,精密生产、高效高速的中高档数控机床需求明显增加,表现出我国机床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专家表示,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5%—30%,其中,中高端机床将成为增长的主力。在新颁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重点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2.应对策略
面对市场新形势,机床行业必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主动淘汰低附加值落后产品,坚持把提高高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之一。国内机床企业必将着力突破核心技术,使产品精度在保持性、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真正得到用户认可,特别是致力于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彻底解决国产高端机床与进口机床相比“形似神不似”的问题,推动行业进入持续、理性、稳定的增长阶段。
(三)电气机械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对策
目前,中国的电力线缆行业年产值达7 000 亿元,产出规模超过日本、美国,居世界首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以及近年来特高压等电网工程的加快建设,中国仍将是世界上电力线缆市场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但“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十一五”期间。由此可见,电网投资建设的步伐逐渐放缓,电气设备行业还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呈现洗牌格局。
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面临的风险
(1)行业风险。受宏观经济和国家行业政策的影响,未来电气设备行业的需求将会放缓,甚至有可能出现下降,这对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光纤光缆、电力线缆以及射频电缆行业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受电力、交通、建筑、通信等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全球光纤光缆行业在经历了本世纪初的低谷以后,伴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2005年起,市场需求量逐步回升。2007年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通信市场需求增长放缓,进而影响到全球光纤光缆市场的复苏步伐,射频电缆各下游应用领域需求量也有所下降。但进入2008年以后,由于受到3G和FTTX投资等需求拉动,国内光纤光缆市场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行业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
(2)市场风险。该行业面对的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客户集中风险。对主要客户的销售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稳定的收入,但如果主要客户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或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导致对产品的需求或付款能力的降低,则可能对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通信、电力线缆行业市场竞争程度日趋激烈。随着国家陆续出台鼓励性的产业政策,所处行业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行业领先企业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会吸引新竞争者进入线缆行业,加剧市场竞争程度。从国内光纤光缆的竞争态势看,不具有光纤和光缆一体化生产能力的企业的生存空间正不断受到挤压,国内领先企业均已启动预制棒项目力求取得制棒、拉丝、成缆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优势。在电力线缆行业中,普通导线等常规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使整个行业的小规模生产企业数量众多,生产能力远大于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激烈。
(3)财务风险。随着部分上市公司的中标份额的加大,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重要客户的付款方式发生了改变,资金需求愈加强烈,财务费用呈上升趋势,未来可能存在公司的流动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
(4)人才风险。人才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为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限制,公司将面临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导致人才缺乏等相应风险。
2.应对策略
(1)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品转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转型,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通过以电网系统为主导市场、以江苏及华东地区客户市场为主体、以海外市场求拓展、以新能源市场为发展方向,着力搞好市场转型、产品升级,促进整个营销业务订货量的全面增长,实现总量规模的扩增。
(3)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制订人才开发目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同时,进一步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公司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积极推进重大资产重组各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3.房产建筑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对策
(1)政策风险。房地产行业与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高度相关,受经济发展周期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的影响较大。未来中央及相关部委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从紧取向,政府为引导和规范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不断运用行政、税收、金融、信贷等多种手段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在这样系列的调控措施之下,将对房地产企业经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应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坚持顺应地产调控政策的要求,坚持主流市场,产品以适应调控政策的刚性需求产品为主。
(2)市场风险。房地产市场己进入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等综合实力竞争阶段,加之政策调控的不确定风险,加剧了行业竞争和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会对市场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未来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从而加剧了市场风险。
应对措施:应该将加强市场监测,适时调整营销策略,继续以“高周转”为原则,从项目设计、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工程进度、市场营销等全方而提升公司综合经营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针对性的开发区域市场,提高市场份额,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3)业务经营风险。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周期较长,开发流程复杂,涉及合作方多,项目开发、设计、销售、工程质量等各环节都蕴藏着一定的经营风险。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项目开发周期延长、成本上升,造成项目预期经营目标难以如期实现。
应对措施:继续坚持“高周转、低成本”的运营策略;通过不同类型产品线复制,减少设计规划时间;通过预算管控,严控开发成本;通过销售回笼和多元化融资渠道,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通过质量检查体系,严守产品质量;公司通过合理管控,从而提高项目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品质,降低业务经营风险。
信息经济呈现十大浪潮:信息技术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云+网+端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平台经济主导新商业生态;大数据的潜力得到了加速释放;大众创新不断涌现;大规模协作走向主流;互联网经济体崛起;互联网跨界渗透;信息空间主导权争夺愈演愈烈;跨境经济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十三五”期间全球信息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更加深入,信息经济体将不断壮大。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是我国在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先发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信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电子商务发展目标、传统产业改造目标,以及制度创新的发展目标。
战略路径:增量崛起-存量变革-整体转型
中国信息经济的发展大致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在工业经济的边缘,出现了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互联网经济,并且逐步发展壮大;其次就是互联网对整个产业的蔓延,对主要产业部门的解构、重构和再造,完成增量的改革;最后是信息经济基础设施的形成,所有产业部门、管理制度,文化和人都适应信息经济进行塑造,即范式转移的完成。
战略支撑-电子商务经济体
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包括B2B在线交易)将达到43万亿,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经济体。其中,到2020年,网络零售交易额将约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达到10万亿,平台型电子商务交易仍是主流,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规模将超过4万亿。
策略选择
(一)制度创新、优化治理
我国信息经济过去十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发展初期干预较少,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较宽松的发展环境。而目前,电子商务等却面临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管制大于促进的局面。未来,建议国家在信息经济治理上明确“先发展、后管理、在发展中逐步规范”的管理思路,尊重市场自身规律和企业家的首创精神,注重用市场手段、行业自律来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例如,对于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消费者会通过奖优罚劣、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去解决,要相信技术专家、网民、网商、电商的集体智慧、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超过任何政府监督和管理者。再比如,电子商务平台是电子商务生态的基础设施,要鼓励其自主探索网络治理、网络规则的新思路,不宜过度行政干预。
(二)处理好几大关系
我国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此消彼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化与政府计划的博弈过程,要推动信息经济顺利发展,特别要注重处理好几大关系:
1、增量与存量的关系。
利用信息经济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首先处理好信息经济“增量”与传统产业“存量的关系”。存量是增量必要的基础,也是做大增量的前提;而在一定时期内,存量的提高要靠增量的发展。一手抓盘活存量、优化存量,一手抓谋划增量、做大增量,才有利于实现结构调整优化。我国在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并举。一方面,加大用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通过改造流通、制造业、服务业,做到淘汰一批、整合一批、转型升级一批,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政策,向存量要增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电子商务、增大增量规模,积极培育和壮大现代电子商务服务业体系。
2、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关系。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确实冲击了传统的通信、广告、零售行业,金融、手机制造、软件、影视等各行业。所以有人将此称为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革命,准备置传统产业于死地。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深刻的误解。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也不是革命与被革命的关系。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只是在产业生态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各有优势,完全可以合作。
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是扮演传统企业转型服务商的角色,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工具完全可以为传统企业所用。传统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工具,实现自身经营模式的额转型升级。比如,利用百度开展互联网精准营销、利用微信实现对客户的CRM管理和客户互动;利用阿里巴巴的交易平台实现网络销售等等。根本的问题是,传统企业要认清互联网是技术变革引发的商业变革,要积极拥抱互联网,看得懂,学得会,跟得上。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主导下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这种发展模式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没有合理确定,“政府之手”总是在进退反复中难以拿捏合适的度,经济运行中行政对经济的干预过多,一些本来由市场和企业承担的职能却由政府主动地承担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发挥,进而导致经济结构的扭曲。经济的结构失衡其实是政府与市场定位失衡的间接反映。
信息经济又是高度市场化、生态化的经济体系,要求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因此,发展信息经济,政府应改变“保姆心态”和包办式思维惯性,切实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减少审批,激发大众创新活力。对于信息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要提高容忍度、相信市场化的理论,依靠平台化、生态化的方式去治理。当然,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不能袖手旁观,政府要大力支持产业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同时做好信息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完善信息经济基础设施
信息经济要发展,必须完善宽带、物流等基础设施和相关的支撑服务。
我国宽带基础设施落后,“数字鸿沟”依然十分严重。OECD国家的宽带普及率为25.66%,我国仅为OECD国家平均值的一半;我国东部地区35%的人口占有全国56%的宽带,而西部地区27%的人口只拥有19%的宽带。目前,宽带建设与运营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准入制度,牌照只发给国有的三大电信运营商。而各国实践证明,市场竞争是促进宽带建设提速、价格下降,普及率提升的有效途径。我们建议通过放开市场准入、允许民间投资的方式,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激活基础设施投资和服务市场的创新发展。
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构建全国性的物流仓储体系。优先解决电子商务较活跃的一线城市建设物流体系的用地指标问题。通过税费减免等措施努力降低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未来10年,中国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重点应由“铁公基”转向智能手机、云计算、大数据。在充分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希望国家能够给予自有云计算及智能移动操作系统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包括:将云服务纳入政采目录,推进政府及国有企业对国内云服务的使用;扶持国产移动智能操作系统的智能终端推广、应用;积极推广阿里云“去IOE”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外资云采取较高级别的审查力度。
(四)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
出台具体政策支持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消费者;放宽相关准入条件、支持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开展消费信用、企业信用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建议积极推进移动支付,支持第三方支付机构应用二维码支付、条码支付等创新技术先行先试;金融监管机构对第三方支付个人用户账户的转账和消费额度进行调整的,应当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加快支付清算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允许符合条件的国内企业设立新的支付清算组织,促进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中国支付清算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重点发展电子商务
近年来中国信息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表明,信息消费、信息经济的进程正在中国加速推进。与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信息消费、信息经济的生产要素、商业模式、基础设施、经济形态都在发生重大转变。
在工业经济体系下,市场竞争的规则基本上被发达的欧美国家制定,其基本特征就是“大生产+大供应(发达国家对国际大宗商品的控制)+大品牌+大零售”;国际规则是WTO+知识产权。我国如果在遵循这条路走下去,始终只能处于跟随状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在信息消费、信息经济体系下,市场竞争的形态、规则被重新改写,其基本特征是“新空间+巨市场+碎片化”。在新型的经济体系下,中国完全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例如,阿里巴巴平台的交易量超过ebay和亚马逊的总和就是一个例证),甚至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因此,建议国家把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放在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国家级战略规划,并出台明确的扶持促进政策和措施,予以大力推动。
(六)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和创业者
基于信息经济的进入门槛低、创业灵活性、公平性、智能性、衍生性和自治性等特点,以淘宝集市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了年轻人寻找合适职业位置的平台,对未来职业人口的素质养成扮演着孵化器的角色。
小微网商的生存问题有关社会和谐大局,当前及今后一段很长的时期,社会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网商作为通过网络实现创业而不断壮大的新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越来越多地发挥着扩大消费、区域均衡、经济转型等重要社会作用,国家应该鼓励和保护他们。
考虑到小微企业是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同时小微企业税源占比低,征管成本高,优惠税收或者免税对总体税收影响不大,建议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本着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快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税费优惠政策”的要求,对电子商务小微企业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至少保障不出台专门针对电子商务征税的歧视性政策。
应对现代制造业的税收管理重新定义,并提供税收支持,即对于利用电子信息、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的制造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或参考现代服务业税制执行。从税收政策上引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七)建立大众创新体系
到2020年,中国的工业化将基本实现,各行各业都将深度关联或者介入互联网业。如果制度创新跟得上,互联网将托起各行各业不断创新。这是自下而上的大众创新,意味着大众不需要转化为精英,在草根状态就直接创新。带来这种变化的契机,在于互联网上的分享型经济,而主体是目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互联网的未来,很可能是互联网大国的大众创新竞赛,比谁的创新门槛低,比谁的创新发展快。中国需要创造更加适合的制度条件,鼓励更低门槛的大众创新。从整体看,美欧创新正在趋缓,可供中国模仿的创新越来越少,中国越来越需要自己创新。因此,建议国家出台专门的支持个鼓励“大众创新规划和政策”,放松市场准入,宽松监管,培育市场服务体系,让年轻人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八)支持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企业”,抢占国际竞争主导权
获取和控制网络海量数据,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在未来20年争夺信息社会控制权的重要战略手段。近期,美国出现强烈的圈占“网络空间”的动向,除了出台被奥巴马总统称为“美国第一次针对网络空间制定全盘计划”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外,其推出的O3b (other 3 billion,另外30亿)计划,旨在把美欧以外的其他30亿人类,统统圈进美国的“新大陆”势力范围。
此举势必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生存空间构成极大影响,也将有可能使中国失去互联网人口第一大国的优势。电脑是脑的延伸,互联网关系未来最主要的生存空间,没有稳定的网络空间,未来的稳定将无处可放。我国能否驾驭控制信息网络,能否安然度过21世纪的危机,中华民族当前情况极不乐观。
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将成为决定国运的重要砝码,通过对大数据的获取,进而为国家间政治、经济、军事的相互博弈提供基础。这一点美国拥有着领先全球的长远见识,积极发展起如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一批世界级互联网企业。未来,没有这样的重量级的先进企业做支撑,即使靠传统产业象产油国家那样获得一时的繁荣,但也必将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国应该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企业”,代表国家的利益,积极参与信息经济时代的“国际数字空间”竞争。
目前为止,以阿里巴巴集团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中国电子商务生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体系是中国唯一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在信息空间/互联网生态平台领域与美国的争夺中具有“比较优势”,能够保持话语权、控制权、规则制定权的领域,成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行业。未来,依托我国已建立起的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生态,将为国家应对和主导更为激烈的全球“比特战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议国家应从产业政策,国家信息安全等政策积极支持国内互联网平台参与国际竞争。
(九)积极应对信息经济时代的“复杂治理”问题
无论互联网经济体还是电子商务经济体,均为复杂系统或复杂体系,复杂性特征日益突出,不可以比照工业时代的机械的、线性的、确定的、单向度的、控制式的、二元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进行治理。
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特点模式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历史阶段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7]发展中国家可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更多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诸多原因。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更多的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区域经济发展强烈的内生机制的促动。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扩大需求来实现内生机制的完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低碳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未来的世界将更多地采取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完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诚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实行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变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意识的强弱影响,等等。所有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和改变均围绕着成本———收益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都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9]特别是在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危机之后,这种调整和调节作用将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得以凸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助推新的产业产生,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树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理念。从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入手,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特别是注重区域经济内生机制的培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的目标,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排放等新型工业,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1]
第二,建议积极发展绿色科技,促进创新手段的应用。当前,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低碳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优化,已经产生着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全球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应该积极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内生机制。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牢固树立新时期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增加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成分,进而增强内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先进技术、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驱动力。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成为企业迅速崛起的主导力量,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本文基于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并提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 增长极 技术创新
伴随着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舞台。斯坦福大学塑造了硅谷的神奇,MIT和哈佛大学谱写了美国波士顿地区“128号公路”沿线的繁荣,它们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而且也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本文基于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旨在为政府提供有益的借鉴。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梳理
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畴内,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是均衡的,市场竞争条件充分,资本和劳动力能够自由流通,就会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均衡发展。但是,这种静态分析的方法无从解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常这些地区并不具有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源禀赋,而市场力量的最终作用结果通常是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究其主要原因,是忽略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规模效应的影响,并非完全充分竞争中的市场供求关系能决定资本收益。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极理论,试图从另一角度解释当代社会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和新经济的崛起。他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创新并不是在所有产业均衡推进,总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特殊的产业和领域,这些产业和领域就被称为“增长诱导单元”,也称为“增长极”。例如,斯坦福大学塑造了硅谷的神奇,MIT和哈佛大学谱写了美国波士顿地区“128号公路”沿线的繁荣,它们对该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并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该理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认为:“熊彼特片面注重私人厂商的作用,特别是大型私营厂商的作用。但是当局和他们的首创精神以及较小的、为适用于当地情况所作的创新也同样重要,不容忽视”。增长极既是创新的发源地,又是扩散源,当这种产业增加资本或者购买服务时,也会对其他领域产生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最终从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到区域的均衡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自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引来质疑之声不断。例如,1957-1966年期间,意大利为了解决南贫北富的地区二元结构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南部选取4个增长极典型区,建立了钢铁、石油化工、机械、金融加工、电机等“推进型”产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理论有待完善。作为一种开创性的发展理论,该理论没有就怎样来确定推动型产业和适宜发展增长极的地点,推动型产业的支配效应即集聚经济的正负效应表现如何,增长极理论自身的数量、规模、内部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技术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进行理论推演。第二,理论的可操作性不强。在该理论中经济空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无从考察任何空间中两个地方的各种物质流、资本流、劳动力流、技术流、信息流,从而也就无法找到增长极的支配效应、联系效应以及分配效应。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劳动力、技术和制度,这些因素是独立的,分别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作用,但其交互作用和渗透作用则是复杂的。无论是从范围经济还是范畴经济的角度看,企业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体,而制度、技术和劳动力则是保障因素,以保证实现生产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是经济增长的载体,各种企业之间形成了强大的以地缘为基础的关系网络,包含忠诚信任、互惠双赢、竞争与合作的内在依存性,进而形成产业集群。集群内通过知识渗透和传递、人力资本流通、资本流通,形成区域优势与特质。基于上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新经济增长的引擎,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于1944年11月提出“将科学对战争胜利所起巨大作用的经验用于和平时期,使科学服务于美国战后的国富民强”的新经济政策,并且以斯坦福研究园为载体,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塑造了硅谷的传奇和辉煌;成为各国纷纷效仿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在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也应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辐射作用和渗透作用,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升级进行差别化竞争。
在现代社会,低成本竞争大幅度缩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快了产品的衰退过程,促进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即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出在“性能/价格”或产品技术含量比竞争对手更具有优势的产品,以此来占领市场份额。《全球创业观察》研究报告表明,创业创新活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创业创新活动水平的不同可以影响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1/3,可见,技术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特别是对于一些资源枯竭城市和区域,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消化已形成的生产力,可以极大地降低经济社会的转型成本。
摘 要:新常态下地方高校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两者互为依托,相互耦合。本文详细论述了地方高校转型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间的耦合关系,并从保障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转型;区域经济;耦合;保障机制
步入新常态后,各地都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巨大压力,亟需高校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这对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地方高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耦合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高校特别是以培养应用技术性人才为主的高校需要面临的课题。
一、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
(一)耦合关系内涵
“耦合”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实现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就是要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要素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办学实践中大多数高校是由培养综合型人才向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转变,其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等也相应发生变化,学科建设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当地的支柱产业和重大企业相衔接,教学模式应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重点,以学生生产实习为突破口,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的耦合状态。
(二)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
新常态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已有原来的粗放型低效发展向集约型高效发展转变,本质上要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政府支持创办的高等院校,是地方中非常稀缺的优秀智力资源和高素质人力来源。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高,获得政府的支持就越大,自身的建设也愈加完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两者在互为动力的作用下,就产生了有效结合与互动耦合。
1.人才供需要素的耦合。区域经济发展亟需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笔者所在的城市的支柱产业是装备制造业,而与之相适应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却严重不足,能够拥有扎实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应用技术的高端人才更是缺乏。因此,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和论证,广泛听取意见,邀请相关企业人员参与制订计划。在培养路径上,要坚持“教学实践一体化”,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目的进行教学,以教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再以实践的成果检验教学,形成互动。
2.智力资源要素的耦合。很多企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不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问题,而是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具备上市能力的企业但苦于没有资本运作专业人才而迟迟未能上市。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很多都是各领域的拔尖人次,有的甚至是领军人物,是企业亟需的智力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办学基础和条件的限制,也需要企业提供办学基金和生产实习基地。因此,从智力资源要素的角度来看,两者存在耦合关系。
3.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耦合。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此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也提出,“地方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可见,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些国家用嫔系恼铰跃霾撸为经济发展转型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环境条件,两者在核心要义上是高度耦合的。
二、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机制保障
(一)建立促进转型互动发展的工作机制
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建立政府主导下高校、政府、企业互动发展的协同工作机制,如成立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负责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指导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作。
(二)建立促进转型互动发展的引导机制
地方政府应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共同制订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等规章制度。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制度与鼓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参与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性。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地方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与高校转型的实际,建立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如设立产学项目资金,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生产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增加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的资助经费等。
(四)搭建协作发展平台
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引导地方高校和企业按照自愿互利、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和企业资源的整合,合作开展教育,共同实施科研与教改项目,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高校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友亮.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一基于山东省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2(15):234-236.
[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3.
[3]《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人民网,2015.
[4]《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南方网,2015.
作者简介:
赵骊(1986―),女,辽宁鞍山人,学士学位,营口理工学院经管系系秘书,经管系教工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研究方向为党建工作及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