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经济调研报告

城市经济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经济调研报告

城市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小城镇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小城镇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成千上万种相关产品的需求。目前,我市共有建制镇77个,自然集镇240个,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年以来,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60多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占地方固定资产投入的50%。其中销售商品房80多万平方米,价值3亿多元,建楼房**多万平方米,投资12.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共修建123座桥、623公里街道、425公里供水管道、**公里下水管道、298座公厕、**个街景花坛。这些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水泥60万吨、钢材6万吨、砖**亿块。去年,**市仙人渡镇仅用于集镇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超过**万元,一下子带动了建筑、建材方面的需求,镇办4个砖瓦厂满负荷生产仍然供不应求,红砖价格上涨30%;水泥预制板上涨10~20%;86户建筑企业家家红红火火;全镇**多台电焊机仍显短缺,需要外借才能赶上工期。

2、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小城镇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如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进城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年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市场450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43.57亿元,其中小城镇居民消费26.4亿元。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元,比农村居民高30%,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9亿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73%和26%,分别比农村高32、58和19个百分点。随着消费结构中住和用的比例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年的47%降为**年的40%,比当地农村居民低8个百分点。

3、小城镇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小城镇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到**年底,全市城镇人口403万人,其中有117万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占农村总人口的28%,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3%。“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6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推动形成了1/5的种植业大户,用占耕地1/4的面积,创造了1/3的种植业产值;1/4的养殖业大户,创造了1/2的养殖业产值。枣阳市兴隆镇由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亩,多方筹资**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4、小城镇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小城镇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枣阳市吴店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21家镇办工业企业和11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小城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谷城县石花镇开辟1.5平方公里的新区,已吸引30多家企业进区,有5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新区企业结成合作伙伴,每年引进**多项科技项目和**多名各类技术人才。目前,该镇新区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5、小城镇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年底,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中小学校490所,在校学生13.4万人,教职员工1.1万人,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开支达0.9亿元。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到**年,全市小城镇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每年用于文化娱乐的开支达5000万元。

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程表明,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占投资额40-60%),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占投资额30-40%);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投资额70-150%);小城镇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这种投资消费之比十分显著(从1∶1到1∶10之间);小城镇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其弹性系数接近1);小城镇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达投资额1/10),可谓小城镇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二、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小城镇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市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大多数乡镇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也有少数地方不够重视,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小城镇抓小城镇的情况比较多。对小城镇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小城镇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绝大多数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我市大多数乡镇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加上收入较低的农民进镇打工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依靠农民大规模建城的潜力不大;此外,农村基金会资金的沉淀,农村银行储蓄下降,也使资金紧缺的问题凸显。近几年来,国家、省、市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市财政每年安排**万元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乡镇征收小城镇建设维护税返还问题和乡镇向单位和个人收取3%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城镇国有土地出让金的70%,工商部门在乡镇征收的市场管理费要保证50-70%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或市场建设等等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好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使村镇建设资金紧缺与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部分乡镇村镇规划滞后,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市政设施及公用设施配套不完善;城镇发展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城镇规模小,聚集效应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及优秀的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编制不及时,导致建筑形式单调,农村建房千村一面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城镇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小城镇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小城镇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小城镇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营性投入,修路、架桥、办电力、通讯、建水厂、公园等等,都可用经营性的办法,很快收回投资并取得较高的效益;第五,它对广大农村有着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第六,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引导资本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它还给劳动者以新观念、新眼界、新技术,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而言之,城镇建设,特别是基础性的产业建设,它的投入与产出的综合效益,大大高于其它产业,要使城镇建设成为产业建设,必须消除那些障碍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培养一种良好的“人气”氛围,政府、部门和群众共建,财政、金融和企业联手,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健康。

1、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从宏观经济发展上看,我市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国际通行的发展模型,我们现有的经济水平应当与60%的人口城市化率相匹配,而实际上只有43%,因此,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欠帐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决定消费的传统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的新观念,从经济市场化、农村城市化、贸易国际化的发展观念来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2、着力解决阻碍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农村30亿元的存款,对**亿元的投资需求来讲远远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我们建议,市政府应对小城镇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有收益的建设项目实行公司制开发,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以自然人出资为主,收益按股份分红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小城镇建设社会投资渠道,比如住宅建设的投资,可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吸引30亿元的农村存款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来解决;乡镇企业固产的投资,可采取分块入股、从企业利润中每年拿出一半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流动资金可采取企业从利润中拿一点,从银行贷一点,集资入股筹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对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里要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总之,要继续执行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此外,还要立足长远,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探讨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乡镇企业和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对经营性项目如供水、供电、生产加工等,可采取股份制或集资贷款的办法筹资,从盈利中分红或还贷;对公益性项目,采取受益单位出一点,财政挤一点,民工间勤凑一点的办法共同解决;对小城镇建房,采取房地产开发的办法,先建后售。同时也要鼓励农民进镇建房,继续发挥农民建房购房的主体作用;对城市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道路等,要与房地产开发联手,从土地增值、房产增值中逐步还贷,但要树立长期受益观念,不要一次收清贷款,否则增加房地产成本,影响消费,只能适得其反。

3、规范管理,创造一种宽松的政策环境。市场经济呼唤小政府、大社会,小城镇建设更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果进镇农民负担过重,无利可图,那么小城镇就无引力可言。因此:第

一、对进镇农民要热情欢迎,热情服务,不设关卡;第

二、在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简化批地手续;第

三、农民进镇建房,除了必要的征地费、城建配套费外,减免其余收费项目。对农民建房,只要符合规划要求,部门不能强行提高建房标准,增加农民的负担;第

城市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经工办是一个综合服务协调部门,做为一名经济口的干部,需要熟知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一年来,在学习上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入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和市委的重大决策决议,做到自学和辅导学习相结合、精读与通读相结合、理论和时间相结合,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特别是认真研读了市委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六个《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重点;二是按照机关工委的要求,定期收看党员电教片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特别是到我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观看后,对我的启发和感触很深,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做有损于国家、集体和人民的事,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三是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指导经济工作能力。一年来,除了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外,我的业余时间就是通过各个方面和各种渠道学习关于市场经济知识。首先是阅读单位征订的关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其次是定时收看新闻以及相关财经报道;第三是阅读报刊杂志时,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对工作有帮助的文章摘抄下来,分类成册,以备系统学习之用。通过采取以上学习方法,使我对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经济的一些理论有了系统地了解,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协助领导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工作思路确定后,抓落实的关键就在于干部。年初,市委召开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后,我们经工办的工作重点也明确了。在单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起草了《塔城市关于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参与起草了农村工作会议和新型工业化会议的相关交流材料;二是为了落实好年初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参与了市委组织的调研组,对九个乡镇场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对乡镇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三是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6月中下旬,由王主任带队,市委办、政府办副主任和我组成调研组,对我市20家重点保护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企业涉及外贸、加工、服务行业等,详细了解掌握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税收以及职工待遇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市上半年关于城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调研中,王主任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一方面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也使我对全市的企业有了全面的了解,受益匪浅。四是根据年初经工办的工作部署和王主任的安排,由我负责协调非公局和个体私营协会,对近两年来市委、政府命名的优秀个体工商户进行了回访,主要了解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现状和是否存在行业不正之风等问题。与非公局和个体协会共同完成了《关于对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思考》调研报告;四是共编写了经工信息10期,领导参阅6期,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五是认真及时地完成了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不断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一年来,我能够认真执行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经常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从中吸取教训。坚持以自律为主,以廉洁从政为重点,在实际工作中,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珍惜党员的光荣称号,强化自律意识,始终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努力把廉洁自律变为一种自觉行为,把服务群众变为一种自觉行为,从根源上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城市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民工 市民化 改革

引言

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下,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成为农民工寻求工作机会的最广泛方式,然而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缓慢而棘手,现在,对于进城农民工来说,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城市,实现市民化还有一定距离。

1、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问题

1.1、城市各层系统不融合

从动态的角度看,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从农业退出、进入城市和融入城市的过程,我国农民从农业退出、进入城市后未能顺利融入城市而成为农民工,只有农民工融入了城市,才最终完成了农民工的市民化。城市各层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制度,在经济方面,尽管多数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尚属于非正规就业,其岗位流动性强,但是已经成为建设主力军,但由于社会、制度系统的排斥下,广大外来农村劳动力仅仅是城市的劳动者,有限地参与城市劳动分工,在社会、文化、制度层面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外来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的制度没有很好与社会、文化的衔接。由此,农民工还没有在社会、文化、制度等各层系统融入城市。

1.2、城市经济领域不融入

尽管城市经济发展已离不开农民工这支亿万新型劳动大军,但是农民工仍是有限地融入城市经济领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力和聚集效应,内在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添补,但是城市有限度地接纳外来农村劳动力,即从经济领域的有限接纳,视外来农村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者,一定程度上抵制、排斥外来农村劳动力成为城市社会的一员,导致农民工在经济领域受到排挤;另外,农民工在城市寻找就业的时候,首先会遇到行业进入与岗位获得的歧视,一般只能选择在城市非正规就业市场就业;与此同时,在能够进入的行业与岗位上,还要继续在工资、保障、福利、工作条件与环境等方面受到歧视性待遇。

1.3、城市各项制度不接纳

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城市偏好的制度及制度安排。现在,作为外来人口的农民工不能充分参与当地各项民主的管理,缺少必要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这反应了现有城市社会的制度体系还没有充分地向农民工倾斜和调整,农民工缺少融入城市社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撑体系。

具体而言,这种城市制度体系的异化主要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因农民工与城市市民而不同的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政治参与制度以及公共服务制度等。目前,这些制度的改革与调整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但还远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农民工与市民“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等现象还十分突出。

1.4、城市社群心理不和谐

从心理角度来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市民与农民工尤其是刚进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形成了互为排斥的社会心理。城市的繁华与生活的丰富会使得农民工逐步失去对乡土生活的认同,此时他们会产生对城市归属感的强烈渴望。但随之而来的工作、生活与城市区位空间的隔离,尤其是城市市民对其的歧视与排斥,不可避免的会动摇其对城市的看法。导致一方面由于城市市民的傲慢所形成的对农民工群体的排斥,另一方面农民工本身也由于这种排斥逐步产生自我群体的认同而对城市市民排斥与拒绝。这样市民与农民工形成彼此排斥的心理,从而形成严重的社群隔离。

综上所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在总体上还处在较低水平,农民工市民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有来自农民工自身的因素、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因素、社会歧视以及制度等因素,其中主要是来自于制度的因素,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是制度障碍。然而,要真正确立农民工的产业工人地位,特别是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中,享受与市民的同等待遇,确实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2、农民工市民化良性发展对策

2.1、推进户籍改革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是形成城市农民工的根本原因,所以要解决城市农民工问题,实现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目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这是解决城市农民工问题,实现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和根本,也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

2.2、多方位改善农民工待遇

推进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要继续改善居住条件,促进收入增长、社会融合和心理认同,进一步提高城市农民工居住条件、经济生活、社会关系、心理认同的市民化水平。由于城市农民工在政治参与维度的市民化程度最低,所以特别要改善城市政治生态,调动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加快城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市民化进程。只有各个维度的市民化水平都在提高,农民工总体市民化的水平才能得以持续提高。

2.3、协调政府和市民接纳农民工

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并不仅仅是农民工自身的事情,也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和城市居民的事情。推进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城市政府毫无疑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一定要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制定促进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如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实行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也要学会接纳农民工兄弟加入城市人口集团,并为此做出贡献。对城市农民工而言,更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争取做好一个城市新居民。调查显示,在农民工个人属性因素中,以受教育水平与其市民化水平关系最密切,因此一定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工的综合文化素质,为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创造良好的个人条件。

2.4、完善新农村建设

我国国情决定,搞好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地方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经之路。经济及文化等建设较好的农村地区,其农民工受教育和思想层次也相对较高,因而能获得更多工作机会和再教育机会。因此,这就要求一定要完善新农村建设,推进地方城市化,提高新农村和广大基层地区的现代化、城市化水平,缩小这些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差距,以及农村人口和城市居民的差距,为加快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集中化、市民化。

3、结语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耗时费力却又造福于民的进程,其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和层次,解决问题,加快进程是新时期发展要求。具体方法,除解决户籍问题,还要关注农民工市民化更需要在劳动就业、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民利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并加快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城市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公交一体化 和谐交通建设 建议

一、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概述

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在地方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引导农村的客运向以公益性为主的农村公共交通形式转变,即城市的公交服务逐步延伸到农村、与农村的公交相互融合,完善城乡公交的基础设施、使公交路线有效衔接,达到最终形成布局合理、畅通有序、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城乡一体化公交服务体系。城乡公交一体化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协调性特点,即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建立在完善道路网基础上的各种运输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具体涉及领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各种要素在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也会与以往有所不同,从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外部环境及内部要素来看,各种运输组织形式必须服从整体要求。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成因及主要目标

1、城乡公交一体化形成的原因

政府部门之所以提出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为了整合全市的公共交通资源,完善公交市场运营机制,构筑功能完备的公交网络,形成高效、畅达、舒适、便捷的公交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城乡公交的现代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市民的出行需要。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就有明确的要求,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时期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金钥匙”。然而,城乡公交一体化成为交通客运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经济也需要一定的发展。为了能够尽快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村在提高自己经济能力的同时,更需要接受来自城市经济的副射。城乡公交一体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谓“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公众共同的交通工具。所以,公交企业只有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交通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了城市功能,使城市形态逐步的向科学化演变。城乡资源的优势组合,必将降低城乡往返的费用,提高公交车出行率,促进城乡交流,方便乡镇的居民进城采购、游玩,也更便于城区的居民去乡间旅游消费,使城乡群众充分享受公交的满意服务,大大提升对公交出行的满意度和信赖度,使人不分城乡都能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

2、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及其做法

(1)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交通服务部门现实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制定出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集中所有力量在合适的时间范围内,全面完成对公车公营的改造,调整和完善公交线路网络,努力提高公交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让乘坐公交出行成为公民的第一选择。

(2)如何做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做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具体如下:

第一,深化公交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首先要重点做两件事:一是要在管理体制上做到打破城乡分割,实行资源共享,将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合为一体。二是在经营机制上,将原来的承包经营改革为公车公营。明确公共交通公司为公交客运的经营主体,实行“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公司化运作”的公车公营模式,使公交线路、运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营运效率与服务质量,实行规范化经营。切实解决“散、小、多、乱、差”的承包租赁这种落后的经营机制。

第二,合理布局公交线网和场站。按照《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的要求,构建“线路功能明确,等级结构优化,与城市化进度和道路建设相适应”的公交线网体系。

第三,加强公交线路的运力投放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公交线路经营权管理。建立起规范有序、竞争适度的市场机制,维护公共交通秩序,确保公交事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努力优化公交车辆结构。

第四,全面提高公交行业与企业的经营服务水平。一要强化和规范公交行业的内部管理。对投诉电话进行公布,设立投诉信箱,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质量,接受群众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服务质量投诉和监督。二要实行公交一体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调度管理。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及通信设备,帮助主管部门与营运企业提供规划出行路线、导航、信息查询、话务指挥,随时掌握公交车行驶路线、位置、速度,以及控制车辆上的ECU(电脑)、油路、电路、车门、灯光等等,提供先进、便捷的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方便乘客及时了解本线路车辆离到站的情况,缩短乘客与公交系统的“距离”。

三、 推动和谐交通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交通部门在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同时还应考虑如何推动和谐交通建设的问题: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实施给之前承包经营人员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害,因此要考虑对农村客运人员的聘用。其次,要以实现职工的劳动权益为中心,保障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等方方面的一些思考。

综上所述,由于交通行业的工种比较多,分工比较细,具有线长、点多、面广、流动分散的特点,地区之间、单位之间的经济基础、物质条件和职工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在构建和谐交通的进程中,我们要立足于不同地区和条件的实际,研究城乡公交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目标和任务,使各级交通行业人员都能量力而行,尽力所为,发挥特色优势,抓好落实。努力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推动和谐的交通建设。

参考文献:

城市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信息产业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38-03

一、概述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当地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开采业和加工业(统称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报告,中国资源型城市共计118座。占全部城市的18%。涉及总人口1.54亿,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3 400万,职工1 250万人。其中煤炭城市有63座,森工城市有21座,有色冶金城市有12座,石油城市有9座,黑色冶金城市有8座,其他城市5座。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主导产业的逐渐衰退,企业将陷入困境,使的大量工人待业下岗,形成新的贫困群体,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资源型城市最终必须实行经济转型,否则只能是走向衰亡。

2007年12月,国务院出台文件《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在高效利用优势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把完成工业化任务与实现资源城市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源城市转型之路。

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流通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群体;是一个具有高渗透性、高附加性、高效益的绿色产业,它广泛渗透到一、二、三产业,成为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更新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同时,它又是其他诸多产业的推动力。因此,发展信息产业,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契机,也是符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

二、信息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产业是在第三产业高度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雄厚的经济基础,发达完善的服务产业是发展信息产业必不可少的条件。资源型城市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信息产业发展在人才吸引与培养、融资渠道、信息基础设施、软件需求、融资渠道等方面提供支持。从相反角度来讲,信息产业也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国民生产总值,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还能显著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也对城市经济结构优化有积极的作用。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信息产业的优势

1.经济基础雄厚。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投入性。在信息产业领域,技术开发、产品制造的难度日益加大,因而相关的费用是非常巨大的。目前,单个公司的力量已难以支持信息技术庞大的资金投入,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近年来,由于资源型城市具备大量的资源,社会对不可再生资源需求量的加大,导致资源型城市经济持续增长,这为资源型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2.政企管理体制优势。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管理体制以国有大企业为主体,中央企业,历史久、级别高、实力强,企业办社会,参与搞城建,履行生产与社会服务的双重职能。像大庆、白银、金昌、克拉玛依等都是依托国有大企业建设城市,先有企业,后有城市。企业的生存发展决定了居民未来的生活,也决定了城市的走向。这样的发展模式直接影响资源型城市整体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利用是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这就可以使资源型城市将主导产业信息化模式辐射至其他资源型城市,发展本地信息产业。例如,克拉玛依打造的“数字油田”建设模式,通过其自主研发的近100套数字油田应用软件,制定的330个油田信息化建设应用标准,建成的覆盖油田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勘探开发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的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过硬、功能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完全可以复制给其他油气资源型城市。

由于资源型城市具有特殊的管理体制,发展信息产业时,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将企业信息化优势转化到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相反也可以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成熟模式应用到主导企业。另外,资源型城市尽管和一般型城市产业结构不同,但由于城市发展的模式类似,因此,资源型城市可以将成熟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建设模,整体辐射到周边城市,推动本地的信息产业。

(二)发展信息产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促进作用

1.发展信息产业培育资源型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型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有机体,其生长和发育必然是一个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过程。资源型城市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资源型城市衰老、衰败和衰退的因素也在不断积累,这时如果没有新生的经济力量补充进来,资源型城市经济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逐渐走向衰败。随着资源型城市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步枯竭,传统工业产业将逐渐走向了衰退,无力带动城市经济进一步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审时度势的及时选择并培育新的增长点,资源型城市经济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城市新经济增长点其主要特点是:(1)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2)具有高创新率,即能迅速地引入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3)具有较高的增长速度,或者其潜在的增长速度较高;(4)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即具有较高的扩散效应。从信息产业的内涵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充分具备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这些特点。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信息产业是近十年来发展最强劲的产业之一。从现实来看高技能工作岗位数量大大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政府税收急剧增长,几乎信息产业以外的每一个产业都能从信息化中受益。根据普华永道所做的《软件产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调研报告,在1997年,中国软件市场总规模已达14亿美元,产生的经济活动总量约为23亿美元;软件出版商和开发商直接雇佣了32 810人,并带来了8 499个下游工作机会和20 037个上游工作机会,总共创造了61 346个工作机会;为政府带来了2.198亿美元的税收,并且这些数字正以28%的年增长速度在增长。到2001年,中国软件产业的销售额达到了3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7%,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信息产业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新经济增长点。因此,信息产业充分具备成为城市新经济增长点的条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育,信息产业完全可以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活力的源泉,有力地推动资源型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

2.发展信息产业优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发展信息产业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具有优化作用。

一是发展信息产业将改造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有渗透作用和增值功能的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资源型城市在较高起点上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可能。利用信息技术产业的高成长性、高关联性和高渗透性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也是中央提出的改造升级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手段。

例如,通过信息产业中的软件产业的推广应用,一方面可以使资源型城市主导企业大大提高管理水平、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信息产业为传统装备制造业、加工业以及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业等各产业部门全面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推动作用,是城市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支撑。

二是发展信息产业将优化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结构。资源型城市一般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雄厚,根据相关数据和指标分析,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但是资源型城市的第三产业并不发达,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仍旧较低,对劳动力吸收能力较差。服务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重要载体,也就是实现工业、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它本身就产生很多服务业的产品。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1)在能源、传统制造企业和农业领域运用信息服务技术,可以改变资源粗放利用的状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再循环。(2)利用现代信息服务技术,还具有对人流、物流的优化与替代作用,降低由此产生的资源消耗。比如产品展示、贸易谈判和交易活动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另外,视频、电话会议的总成本只占传统会议形式的很小比例,可以大大降低交通和财政压力。(3)信息化是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以应用带动创新,以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强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将为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提业和技术的有效支撑。

因此,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服务业的发展,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和产值,优化三次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在资源型城市GDP及就业中所占的比重,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3.发展信息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劳动就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就业形势的变化,同时直接增加这个行业的就业机会。例如信息产业的发展直接将产生一些以信息为基础的行业,如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和信息产品制造业等,从而为资源型城市剩余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另外,信息产业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使一些原本可能淘汰的行业产生一定的创新,从而使某些行业又需要增加新的技术性人才和管理性人才。

三、发展信息产业的重点拓展领域

资源型城市发展信息产业,不能盲目的开展,应立足于本地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以服务本地传统产业为核心,逐渐壮大产业规模,最终实现资源型城市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结合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过剩,人口素质高的特点,资源型城市信息产业发展应立足于资源型城市现有技术含量较高的信息制造业为基础,充分利用资源型现有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并以此为基础向知识密集型的软件加工业发展,最终形成资源型城市特殊的信息产业群。以下将简单的介绍资源型城市重点领域拓展的建议。

1.信息制造业。作为为信息产业提供技术设备的行业,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潜力完全取决于该产业的发展前景,这一方面取决于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受到世界信息产业的带动。目前全球化竞争中,世界IT市场近两年并不景气,中国市场相对繁荣。因此加大对信息产品组装、配套产业链的扶植,为周边省市的信息制造业进行配套生产,以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二次分工,带动资源型城市信息制造业的全面发展。

2.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利用计算机或通信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并以计算机及网络方式向最终用户提供各类信息产品和服务。这一产业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完善的传输网络和庞大的受众群体构成,是信息化建设中主要的信息源提供者和重要的信息传送渠道,为消费电子工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支撑,从当前的发展趋势上看,信息服务业是未来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重点发展方向:(1)根据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对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发挥资源型城市在电信和网络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针对传统产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时带动相关的信息制造、软件产业的发展。(2)加强通信网络建设,优化网络质量,从而为信息技术服务业奠定良好基础。(3)开发教育教学信息库,医疗医药信息库,影视生活和娱乐信息库。为推广教育、保障健康、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服务。(4)鼓励各行业积极开发和吸收社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鼓励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办公、虚拟专用网等业务,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5)以信息内容服务为主的信息产品在信息化时代将成为主打产品,围绕信息内容服务,将滋生一大批信息运营商,并有可能成为信息产业的主体。

3.软件业。软件业务的地位在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已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其平均增长率为14.3%~15%,远远超过其他产业。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更是加快了这种趋势,这说明软件业有着广阔的潜在市场。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软件业:(1)大力推动初级软件加工业的发展,以给其他软件业先进省市做配套为己任,利用资源型城市人口素质高的特点,重点培养初、中级程序员,承接大型软件开发项目中的标准化模块代码编写等工作。(2)以钢铁、陶瓷、电广、金融、税务、教育、出版等行业的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作为切入点,进而渗透到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教育平台、嵌入式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软件的研发和生产。(3)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应用软件的应用开发与社会服务,支持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工业控制,CAD/CAM、金融、财税、商业、保险业、信息服务、教育娱乐及多媒体、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密等软件的二次开发。(4)大力鼓励软件加工和软件出口,积极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构件,扩大资源型城市自有软件的市场份额。

四、结论

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信息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讨论了发展信息产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促进作用,并对发展信息产业的重点方向进行了建议,以期为中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资源型城市转型,除了发展信息产业,还可以根据资源型城市的自身特点,发展旅游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参考文献:

[1]唐跃培.打造世界石油城――陈新发市长畅通克拉玛依发展新思路[EB/OL]. 10.72.5.8/cmsroot/xjytmh/zdtpxw/,2010-03-23.

[2]邢卓,王通.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模式选择――以天津市大港区为例[C].中国城市化与城乡转型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2009:94-99.

[3]赵龙,曹庆.信息产业对安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影响分析[J].现代农业,2008,(11):88-91.

[4]张敬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笔谈[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