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思维培养

科学思维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思维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思维培养

科学思维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思维能力;能量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琳娜,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1(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

科学思维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培养

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固然重要,但通过探究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也不能偏废。由于对科学探究认识上的一些偏差,有人认为,只要让学生动手做了,知识自然就能生成,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培养。事实上,由于初中学生缺乏相关知识或者没有注意联系已有的相关背景信息,或者缺乏对实验现象、事实、数据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他们就很可能无法完成探究活动,或完成探究活动之后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甚至会形成错误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科学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的背景知识、技能不同,思维的特点也有所差异。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考虑先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或问题以启动学生的思维。

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究,积极思维,教师首先要对学生作全面分析,准确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然后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使学生凭已知去探究未知。问题最好是学生提出,也可以教师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提出问题。

如在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时,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提出“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都能溶解吗?”这一问题,意在缩短探究课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形成结论后,紧接着追问:①比较不同物质溶解能力时,水不取一样多行吗?②若在加入硝酸铵和氯化钠各一份都溶解了,能判断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③怎样判断在20毫升水中硝酸铵或氯化钠已不再完全溶解了?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讨论,引导学生应该怎样设计实验,理解为什么怎样实施,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适时交流评价,突破思维障碍

由于受实验条件、实验次数、学生实验技能、知识水平等的限制,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时常会碰到一些问题,如实验不成功,实验现象和数据与其他同学或教材上不同,学生无法判断异常现象是操作不当还是正常的实验误差所致。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不可直接或过早地将结论告诉学生,更不能用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探索和认识。而应该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开展多边思维交流活动,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活动中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自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突破思维障碍,形成自己的思路。

如在“观察水的沸腾”这个实验时,有些小组观察到水沸腾时温度不总是保持不变。这时教师既要让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又要组织学生讨论出现这样实验现象的原因,并鼓励同学重做刚才的实验。通过大家的分析和反复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主要是酒精灯火焰晃动,受热不匀而引起的,并不具有规律性的特征。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使学生更明确了实验结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在学生实验中出现问题后如果教师不予理睬或简单否定,就难以达到培养学生交流、思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目的。又如在“水的质量与体积关系”探究活动中,有些小组数据误差较大,这时教师既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操作是否规范,如量筒读数是否正确,又可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改进实验,使误差较小。

三、渗透科学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当学生通过实验找出事实证据后,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归纳或科学抽象。实验数据并不能等同于探究结论,实验数据仅是对某一特定实验的客观记录,而探究结论是在事实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揭示本质的规律。

例如在“探究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活动中,有学生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体积/cm3 质量/g

1 10 9.6

2 30 28.8

3 20 19.2

科学思维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科学训练

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生涯中的基础。一个好的基础,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密切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深入剖析各种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好各个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让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内容,更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实现实效教学。

开展趣味练习,激活主体意识

练习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采用题海战术,这样只会让学生成为一个机械的做题工具,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改变练习模式,开展趣味练习形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无形中受到更好的锻炼。

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不再为学生布置单调的做练的任务,而是巧妙地换了一种练习方式。教师将学生们分成了几个小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看哪个小组最后赢得的分数最多。教师说:“我将会给出一道数学计算题,你们每一个小组,都要派出一名学生上前写出最后的结果,回答正确的小组将会获得加分的奖励,而回答错误的小组将要接受减分的惩罚。但是,小组每次派出的成员不能够只是同一个人,小组内的成员要轮流作答。”学生们的学习动力瞬间被激活,都有很强的好胜心。比赛开始后,学生们表现得很是积极主动。这时,每个小组分别派出一名成员,老师给出问题:-82-(-21)= ,这几位学生开始了计算思考,很快便纷纷给出结果。最后,老师根据他们的结果,进行了奖罚。学生在这一游戏活动中,更加主动地去计算思考。

趣味练习模式的开展,将枯燥无趣的数学计算,变得生动有趣,使得学生更乐于去计算练习,极大的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

设计开放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伴随着无数的数学问题,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深化数学知识,更能够很好地活跃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课堂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打开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依据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数学问题。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了一张4×4的小方格的网格图片,其中每个小方格都是一个小正方形,其边长为1,称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为格点,请你在这个网格图片中,画出面积为10的正方形,其中所画的大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格点上。学生们在教师给出问题后,都纷纷进入到探索思考中。很快,便有学生发现,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在考我们勾股定理的知识内容。只要画出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即可。想到这里,学生开始了绘制。不时,便有学生画出了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并满足于此。这时,教师便向学生继续提问:你所绘制的正方形非常正确,但是,只有这一种结果吗?随后,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继续思考。开始换思维、多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

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成功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渗入生活元素,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可以说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相辅相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点,渗入生活元素,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有趣的学习氛围,并借此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而锻炼其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其应用意识。

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了一个实际问题。新年快到了,小明的爸爸准备送给小明一件新年礼物,便对小明说:“我准备送给你一个随身听,在A商场和B商场都有,而且价格相同,同时,两商场也都有同款的书包,并且价格也是一样的。一个随身听与一个书包的价钱加起来一共是452元,其中随身听的价钱是书包的4倍少8元。如果你能算出这两个物品各自的价钱,我就都买给你作为你今年的新年礼物。”这时,小明开始犯难了,该怎么去求呢?学生们在拿到这一实际问题后,既感到很熟悉又感到很有趣。立即进入到思考中,帮助小明解决这一问题。很快,有学生想到利用我们所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设随身听的价钱为x元,书包的价钱为y元。之后,开始寻找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组:,最后通过解这一方程组得出最后的结果。学生在解决完这一实际问题后,非常有成就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自信。

生活元素的渗透,让学生对数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推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思维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树立典型 创设条件 多维思维 反思矫正

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较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和老师都“疲于奔命”,学生做的多,错的也多,老师就得拼命的讲学生的错题,而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科学思维,下次再遇到相似的题型甚至原题,还是按照旧的、错的思路去解题,老师就又得再讲一遍,周而复始。学生的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会在“屡战屡败”中丧失信心,甚至厌学;老师们也在不断地抱怨学生教不会,学生真懒惰。怎样把老师和学生从“苦海”中解放出来,同时又能提高教学成绩?

答案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怎样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一、树立典型思维榜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展示经典的思维过程,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较早地纳入科学的轨道。

1.展示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展示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这些规律的理解,也有利于具体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物理学家的研究思想,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得启示和教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例如,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就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实验中因很难做到使玻璃钟罩内成为绝对的真空,所以不可直接由实验事实归纳得出这一结论,必须设法使这个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减少,在钟罩外听声音的变化,然后根据钟罩内气体越少,传播到钟罩外的声音就越弱这一实验结果,经历科学的思维,推想出“如果钟罩内一点空气都没有,声音将无法传播出来”这一结论。这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又被称为“理想实验法”,在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中“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时,再次用到了这种科学思维方法。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解决一些开放性探究题或极值问题。

2.讲解例题展示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

学习物理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应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发现,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展示这样的典型思维过程,给学生以示范,再通过练习,让这种思维变成学生自己的思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长期注重这种思维的培养,学生的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肯定会提高。

例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将滑片P向右移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对于此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边引导边分析,边推理边板书。判断电压表示数U变如何变化有两个思路:

一是据U变=I×R变,看I和R变,因R变增大,I减小,故无法判断U变。

二是据U变=U源-UR(R两段电压),看U源和UR,U源不变,只要看UR,因R变增大,I减小,据UR=I×R 得UR减小,故U变增大。

这一过程展示了教师解题的全部思维过程,既有思路的畅通,又有思路的阻塞,寓正确解题于思维必然之中,合乎情理。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展示解题思路,切不可将其简化成教师解题的口头或书面的表述表演,让学生在看过解题表述后,惊讶于老师思路的独特和高深莫测,或留下“老师怎么会想到这样解”的疑惑。

二、为主动思维创设条件

1.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高效率,整节课容量大、节奏快。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脑子不停地转动,一会儿自学,一会儿讨论,一会儿演算,可谓热闹非凡。但表面的热闹下牺牲的却是学生安静、独立地思考。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学就会,一做就错;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学生题目做了不少,解题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久之,学生养成了急躁、急功近利的学习习惯,失去了主动思维的良好习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主动独立的思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一定按照教师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思维和认知角度去估计学生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先将不正确的思路排除,再将学生引入正途。

三、训练拓展多维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1.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通过不同的解法,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展解题思路。长期训练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章节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在例1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尝试去做下面这道题,并通过两种解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2:如上图所示,滑片在某两点之间移动时,电流表的变化范围(0.15~0.4A),电压表的变化范围(6~9V),求:1.R1;2.电源电压。

方法一:利用例1分析的结果,I减小,U变增大,出电源电压相等的方程9+0.15R1=6+0.4R1,求解出R1。

方法二: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U=U1+U滑,电源的电压不变,U1=U滑,U=IR,U滑 =U1=IR1,即R1=U滑/I。

2.一题多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通过几个递进关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度思考问题,使思维有一定的连续性。

如在例2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这两点间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强化训练,还可以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对照别人的解题方法进行反思,使学生既多学到了一些解法,又对创新思维作了检查、批判,锤炼了思维。

四、反思矫正错误思维

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深入挖掘,找出思维上的漏洞,让学生从根本上进行反思和纠正错误。

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因此,反思错误,弄清哪些地方易犯错误,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找出错误的根源,分析出错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给学生一个研究争论的空间,让学生在争中分析、争中反驳、争中明理、争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正确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思,看到庐山之真面目,找出病因,并及时给自己注射一针“疫苗”。那么这种错误资源不是更有价值了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在尝试错误后的反思过程中得到优化。

科学思维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09-02

1.巧设悬疑,引生入"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好奇心往往是探究的开始,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它使得学生保持积极、愉快的心境,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悬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未知、奇妙的科学世界,并能有所创新。从学生身边发现有效的教学素材,并进行改造创新,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上课伊始,笔者就设置了一个疑问:谁知道老师最关心同学的哪个方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成绩的,有说健康的,有说纪律的……而笔者的回答是――我最关心的是你们的玩。学生一下就愣住了,感到很好奇。这时,笔者拿出了一个气球,吹满了气后在衣服上来回摩擦,结果奇迹出现了:不管把气球放在身体哪个地方,气球就像被粘住了一样掉不下来。学生一个个摩拳擦掌,都要亲自试试。笔者把气球分给学生,让他们进行亲身体验,学生发现自己也可以像教师一样把气球"粘"在自己身上,他们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和喜悦。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粘"在衣服上,为什么不在衣服上摩擦,就"粘"不住。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一个个兴致盎然,热烈地讨论着、思考着,然后由学生代表表述讨论结果。此时,笔者正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摩擦力。

本节课从日常所见的"粘"气球游戏出发,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致,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通过学生的做和思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使学生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创造性思维的源头。牛顿不观察苹果落地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达尔文不观察大量的动植物化石就不会有《物种起源》。在小学科学课上"看到了"不等于"观察到了"。所以,第一要培养学生观察的持久性,在让学生看好课本上图片、现象的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耐心地观察,以形成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第二要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创造性思维往往稍纵即逝,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捕捉细微现象的科学观察能力,对课本内外的诸类现象保持"高度警惕"。第三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科学现象的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感观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比如对植物的观察,不仅要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气味,还要观察它们成长的土壤、温度、阳光等。第四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活泼好动、兴趣转移快、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比如在加热实验中,他们易对火焰感兴趣而不注意观察加热物体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去观察。

3.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为创造性思维搭建桥梁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科学课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过程,但由于每个人思维和逻辑的差异,不少学生不能直接发现、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利用实物进行展示,虽然现行科学教材已经提供了较多的文字介绍和插图,但没有任何一种知识的接受和问题思考能比实物研究来得快。在研究植物时,可以让学生实现采集各类植物的叶片;在研究动物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捕捉蜗牛、蝗虫和蚂蚁。其次,创设问题悬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事物和知识较易接受,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新奇而有悬念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新奇的不倒翁》一课时,教师可利用部分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取一个鸡蛋放在课桌上,问学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再拿出一个不倒翁企鹅放在课桌上,问学生下面会发生什么。当企鹅摇晃不倒时,学生自然产生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打开创造性思维之门

探究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后,常常会出现另一问题:无意义提问过多,思考不能切中知识重点。这会给课堂进度和教学效果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做好示范,把握问题关键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需站到学生角度去思考和提问,整体上可分为三大原则和三大步骤。三大原则包括抓主要矛盾、假设条件提问和逆向思维提问。三大步骤包括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探究。其次,引导学生质疑,提升探究价值。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中,教师可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解答和自我创新,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再将问题和现象还原到生活中来,将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5.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心灵的启导者。小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种子",而"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取决于"阳光雨露",也就是适宜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应转变角色,化严谨为宽松,化对立为平等,由知识的管理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其次,开展多元教学活动。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多种活动,如校园动植物观察、天气观察、汽车模型制作等。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交流、讨论、反思,并提出新的问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

总之,创造是科学进步的阶梯,因此,小学科学课教学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这是基础;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这是关键;三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是目的;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这是灵魂。此外,创造性思维的达成,还需科学课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素养,转变自身角色,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振宇.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教育探索,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