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确立大思路、大目标。

发展要有新思路。思路的确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既符合实际,又适度超前和具有挑战性的发展规划为指导,这样才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县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三三四四”,去年召开的县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围绕‘三大’发展目标,全面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实干兴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发展思路。3年多的实践表明,县域经济在不少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和财政的增长是**县历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20*年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实现三一二的变化后,20*年率先在全市实现三二一的经济结构。20*年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20*年突破6000万元,20*年将突破7000万元,到20*年财政还将进入更快的增长期。思路的确立,不能唯书唯上,只能唯实,要敢想、敢闯、敢超。必须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执行政策最根本的标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符合实际,有利于加快**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就要敢想、敢闯、敢超,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县作出加快小水电开发和工业小区开发的决定,在决策之初是冒了风险的。现在小水电开发被纳入全国第一批中级电气化县,今年底装机将突破10万千瓦,是前50年的1.5倍。工业小区正式成为省级工业园区。依托电力资源优势和工业小区招商引资平台发展起来的玻纤、纺织、超硬材料工业门类,有望形成产值过亿元的规模,并且做到不冒黑烟,不流污水,不排废气。工业小区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土地问题也经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合格。如果当初不是敢想、敢闯、敢超,只求四平八稳,这些对**经济发展长期起作用,群众也将会长期受益的事,是没有办法干成的。

二、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打造大产业、大民营。

就县域而言,不抓大产业,就不能有稳定的财源;不抓大民营,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民营企业为动力。一是抓产业结构调整。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对三次产业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就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人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前,农业是主要发展目标,应以第一产业为重。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把二、三产业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二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从**县的现有基础和潜在优势出发,就要以发展小水电为基础壮大工业,以炎帝建设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巩固优化目前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二是抓优势工业门类。要依托小水电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玻纤、超硬材料、纺织3大工业门类,实现年产值超亿元。铁合金、造纸等冒黑烟、流污水、排废气,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危害的传统工业要逐步调整、退出。三是抓骨干企业群体培植。抓骨干企业群体的培植关键在于发展民营企业。鼓励并引导民营企业以灵活的方式参与旅游业等重点产业开发,参与企业改制改造,做大做强;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投资公司,理顺银企关系,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鼓励干部职工采取入股方式参与民营企业投资。

三、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实施大调整、大改革。

推行新的思路,实现新的目标,就要打破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旧的体制、旧的做法。一要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和改革。企业改制不能为改而改,简单地买断职工身份不是治本的办法,最终必须实现发展壮大企业、带活一方经济、帮助安置就业的目的。要通过培育旅游、小水电、笋竹3大主导、优势产业,扩大招商引资,引进外来企业主,对原有企业拍卖盘活,置换国有资产,买断职工身份,提高县属企业改制面。对停产多年,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财政“兜底“的办法。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要抓住财政对林业的依靠大大减少的有利时机,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下决心解决人员分流问题,使林业从根本走出困境。二要抓调整促特色。旅游、小水电、笋竹3在产业就是**的特色,是**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不能人为地划定一个框框,限制发展规模,要能搞多快就搞多快,能做多大就做多大。三要抓龙头促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玻纤、超硬材料、纺织等龙头企业,通过优化环境,市场运作,实现企业滚动发展。四要抓投入促生产条件改善。一二三产业都要通过上项目、争资金、对外招商融资金的办法,保证每年投入2亿元以上。当前要把以炎帝陵建设为龙头的旅游业、县城提质扩容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九龙工业小区为核心的第二产业作为改善生产条件重中之重抓好落实。

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推行大招商、大开放。

实践证明,坚持对外开放,扩大招商引资,是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对外经济竞争与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一是要实施全民招商。当前全县的重点是旅游设施及其游客、会议等。二是要以外引外,以商引商。要抢抓发达地区的产业、重点项目等方面,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发展园区经济。办好九龙工业小区,打造招商引资平台,真正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县域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全国农村有劳动力4.9亿之多,其中有1.2亿进城务工。今后除继续挖掘大中城市的就业潜力外,如何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值得各地认真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调研组日前到江苏、吉林两省就此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相关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总体上看,有3个明显特征:一是第三产业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增长因素;三是县域经济已日益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程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从重点调研的几个县市的情况看,可以得出以下两条基本结论:

第一,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其第二、三产业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比较容易。江苏省太仓市和吉林省通化县就属于这一类型。如太仓市乡镇企业众多,县域经济发达,市场就业空间广阔,不仅当地现有农村劳动力已基本实现就地转移,还吸纳大量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样,吉林省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通化县,紧紧围绕制药做文章,不断加强药材基地建设,延长药材生产产业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第二,县域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二、三产业发展难以满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江苏省阜宁县和吉林省东辽县就属于这一类型。阜宁县是江苏省重要粮食产区,人口106万,其中农村人口76.9万,农村劳动力41.4万。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地二、三产业难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这个县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拓宽劳务协作渠道,强化农民工权益保护等各项措施,已经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流动有序、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有万人到外地就业。东辽县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为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当地政府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实施项目兴县战略,努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该县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三)发展县域经济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1.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县域内有连接城乡的县城,有星罗棋布的小城镇,还有很多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对技术含量的要求相对较低,从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所需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也低。农民就近就业,亦工亦农,农时务农,闲时务工,进退自如。据有关专家测算,在城市中安置1个劳动力需要4万?5万元,而乡镇企业吸收1个劳动力仅需4000元。

2.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二是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我国农村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三是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容易创办,适应民间资金的规模特点;四是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动员了民间资金的生产投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进一步扩大了就业领域,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年来,有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奋斗有成,积累了创业的资本,通过优惠措施,引导这部分人回农村发展,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3.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一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小城镇聚集,增加对电力、交通、供水、餐饮、娱乐、商业及社区服务等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作用日益加强,从而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资金市场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工作重点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就业潜力。要从资源条件出发,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种植业、养殖业等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的建设,形成专业化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提高粮食综合效益,使粮食产业成为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牧林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引导扶持农民、企业发展自律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以农产品生产或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形成专业农户、专业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构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本地就业空间。当前,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鼓励、支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二次创业,提高乡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建立新型乡镇企业。要按照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梯度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乡镇企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接续转移,促进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手工业、特色旅游业发展,支持建立农村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发展经纪人队伍。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经济。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县域小城镇建设和村庄集镇建设的规划指导,逐步形成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机联系一般集镇和中心村的城镇体系。县城建设要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的作用。继续开展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建设,引导小城镇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严格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管制,依法用地,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协调,严格按功能区规划建设。

(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是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应尽快扭转全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全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动农民职业教育。二是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不断扩大农民工免费培训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

(五)尽快消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一是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二是要完善土地制度,推进农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四是积极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公共财政建设。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六是改进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加大对农民工维权的支持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切入点来加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既为大中城市提供了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又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产业聚集的平台作用,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升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层次,转换工作思路,真正跳出就“三农”抓“三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加快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议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市配置资源的权利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研究合理划分县级事权,加强和完善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权、公共服务权、市场监督权等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使县级政府有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强化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按照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将投资项目的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

(三)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强规划指导。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县域特别是广大农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教育、卫生、广播影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提高县城连接干线公路网络的公路等级,加快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建设。加强城镇生活及工业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城乡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三是要加强对县域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支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协调指导,支持各类优势企业进入县域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不同地区之间、中心城市与县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鼓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项目给予专项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和技术服务。四是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县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对省级的转移支付资金重点补助到县(市),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县(市)为单位进行测算核定,确保按时足额到位。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要进一步降低对欠发达县公共投入和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的县级配套比例。

(四)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要采取“抓大促小带中间”办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要进一步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凡是法律规定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同时,国家要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给予支持。

(五)进一步加快推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在于特色。目前,我国东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中部地区部分县市的“一县一特”型县域经济也已出具规模。要适应国际制造业中心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区域化布局、[本文转载自[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下一步,各地要进一步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综合考虑交通区位、产业结构、市场定位、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县域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机化 农业合作社 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65-0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的重要内容,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种植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的应用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已逐步居于主导地位。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业建设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政策。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转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全县农机总动力44.92千瓦,拖拉机拥有量6753台,拖拉机配套机具11817台,畜牧养殖机械6480部,全县农机经营收入突存破1.8亿元。全县已建成专业合作社28家,拥有拖拉机200多台(套),占全县农机总拥有量3%。但是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仍严重影响大型机械在现代农业中发挥有效的作用,而发展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我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全县农机合作社经过五年多国家和省市县大力扶持及农机部门的指导,呈现出势头强劲,土地经营规模逐年扩大,农民热情参与。

为了进一步摸清农机合作工商登记时间、理事长身份、主要经营项目、机具拥有量和作业服务等基本情况,通过2012年“以奖代补”新增农机合作社项目实施,扶持发展起来的合作社经营情况,农机合作社参与土地规模经营情况,农机合作社发展中遇到主要问题及促进发展的建议,我局组织工作人员实地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

我县从2006年开始试点组建合作社,到2012年底建成初县规模化合作社共计28个,在收回的28份调查问卷中,100%的合作社都建立了规章制度,实行符合实际的经营管理,农民参与合作社发展的热情高涨。调查中深切感受到合作社负责人和入社农民的积极参与态度和盼富盼发展的愿望,特别是张家畔镇东方红农机专业合作社,东坑的政鑫、彦彪、志贤、携民等合作社规模较好,在当地影响力大,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使当地很多农民为合作社的成功所吸引,正在积极申报成立或加入合作社。

通过调查分析,我县农机合作社经过探索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这得益政策的强力扶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及省市县农机部门的精心指导。同时在土地、资金、人才、机具、政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没能充分流动并发挥作用,从而成为阻碍合作社经营发展的主要瓶颈。全县28个合作社,其中只有东方红和政鑫合作有租赁土地,并且两个合作社纯收入都超过百万元,其它合作社都是以给农民搞代耕为主,自营耕地很少,经营收入大都不高,严重影响合作社的收益。

综上所述,分析得出,凡是自营土地面积大的,流转土地较多的合作社效益好、收入高,凡是靠搞代耕为主的合作社多数效益低,收入少处于缓慢发展或维持现状。

二、合作社周转资金普遍缺乏、经营和发展保障能力不足,合作社在农机装备方面投入大,平均投入资金都在70-80万元左右,几乎掏空了家底,造成了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按照我县耕地每亩300元租赁连片经营2000亩,地租就得投入60万元,按照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经营投每亩要2300元,2000亩需460万元,依靠合作社自身筹措难度大,依托银行贷款抵押条件不足无法大额贷款,影响合作社扩大在生产。

三、农机合作社缺乏管理型人才和技术人员,影响农机化大发展的进程,目前我县合作社主要有大户引领和企业领办两种方式,合作社负责人文化水平低,大都缺乏现代合作社管理理念、意识和经营能力较差,通过调查在28个合作社中懂管理、熟悉业务、有创新开拓能力的6人,剩余22人各方面能力都一般,同时,各个合作社技术力量不足,缺乏农技、驾驶、维修等人员,就在管理相对比较突出的东方红合作社,在农技方面只能依托农业局技术支撑,维修方面靠厂家提供技术人员,无自有专业人才,综上所述,这都是制约影响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合作社既难吸引人才,也难留住人才,大学生毕业基本没有人愿意到合作社工作。

四、初始条件不具备,已经组建的合作社大都不具备组建条件:1、无机具库、机具,大都露天停放,目前,有机具库、维修车间冷藏储备库只有东方红一家。2、钻“5人入社”的空子,大多数合作社名义上是5人入股的股份合作制,而实际上是大户独资,或者是大户挑头,其他人少量资金入股,起不到带头作用。3、虚报经营规模,套取国家补贴,以虚假手段蒙混过关,骗取认可,想用少量的资金套取国家的投入。

五、领导不重视,扶持不到位,一些乡上领导和主管领导对组建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帮扶政策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不研究、不帮助,影响县上明确的政策措施执行力。

解决合作社制约因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切实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是农机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合作社在土地流转问题上可以带地入社,整合土地多让农民受益。

政府要采取多种政策,提高服务引导作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宣传农田托管模式,推动土地流转。

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乡村、专业合作社给予资金扶持,提高农民积极性。

2.拓展合作社生产领域,通过调整生产经营状况和管理模式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问题。鼓励农机合作社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方位开展社会化服务,增强发展活力,例如东坑镇政鑫合作社农闲时机械出租给延长石油公司,经营收入十分可观。东方红合作社调整种植模式,由低效益作物转向高效益作物,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亩产量,使收益大幅提高。政府牵头积极推动农村信合行给予农机合作社加大信贷支持,解决贷款难问题。

3.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素质,当地农机主管部门应有计划对合作社管理人员、驾驶员、组织人员定期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培训,可组织生产厂家定期下乡就装备的操控和维护开展免费培训咨询;农机化学校可申请扩大阳光工程覆盖面,聘请专业老师,开展实践操作课程。

4.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协调涉农部门联合扶持,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的落式。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当前青壮劳力向城镇转移时和农业种植效益相对低的大背景下,农村土地向生产和经营专业服务组织集中是必然趋势,农机专业合作社必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杨新功,李剑锋. 西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及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2012,22:115-116.

县域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优化配置资源为目标,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在扩大我国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20xx年末,我国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2072个行政单位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2%;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域经济gdp约占全国gdp的60%,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都占全国的1/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国的1/4。

近年来,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突破性地提出了“县域”概念,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

20xx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辽宁差距明显。如何解决目前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本省乃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1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辽宁目前有44个涉农县区,包括27个县和17个县级市,土地总面积为12.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86.7%;总人口2315.3万人,约占全省的55%。在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推动下,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态势良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全面提升、结构改善、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1)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增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20xx年辽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3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8%,占全省的35.6%,有7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874元,增长了22.1%;实现工业增加值1453.03亿元,同比增长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亿元,增长了30.1%,占全省的13.3%,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在20xx年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中,东北地区占5个,全部出自辽宁,最高排名34位,分别是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市。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服务业持续提升。

20xx年辽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67.1亿元,增长10.7%,占全省的78.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80亿元,增长26.3%,占全省的31.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53亿元,增长24.6%,占全省的29.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调整为23.2:44.9:31.9。一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xx年辽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004.3亿元,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0.2%,比重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57.2%,比全省增幅35.7%高2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为30.7%,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电力、交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投资均有大幅增长,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历时6年总投资129亿元的全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改善了农村电网的落后状况,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使全省691万户农民受益;二是全省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1170个乡镇全部通油路,形成了“一网五射两环”的公路交通总格局;三是在辽西北全面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458万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重点项目不断涌入。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随着县域基础设施和招商环境的改善,20xx年辽宁县域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占全省的20.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创汇同比增长20%以上。各县(市)普遍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江苏雨润集团300万头生猪深加工项目落户开原,北票工业园引进浙江赐富、纵横两大集团,投资10亿元年产60万吨海绵铁项目进展顺利,盘锦大洼船舶工业园已签订项目总投资72亿元,42个重点项目中将有15个项目年内达产。

在省财政资金支持 的25个县(市)工业项目集聚地中,规模以上企业数已由20xx年的325个增至20xx年的577个,增加252个,增幅77.5%。其中1亿元以上的企业已由20xx年的42个增至20xx年的100个,增加58个。

(5)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20xx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长10.8%。从44个县来看,11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占25%,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长海县仍旧是全国最高,达15012元;4000-5000元的有20个,占45.5%,比上年增加5个;3000-4000元的有11个,占25%,比上年减少5个;20xx-3000元的有2个,占4.5%,比上年减少4个。

2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引出的思考

(1)目前制约辽宁乃至全国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放眼国内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差距依然明显。

据20xx年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有90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部地区有11个,西部地区有4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1.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8.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5%、15.86%、22.57%、16.43%、8.99%。

——新时期县域经济特色各异,竞争日益激烈:浙江省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百强县比例大,为全国各省市区之最;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山东省县域经济单位多,差异性大,百强县增数多;广东省县域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通过与上述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综合比较,现阶段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除少量县(市)外,总体处于国内县域经济发展一般水平,与全国百强县(市)平均水平差距明显。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强者恒强、弱者常弱,各自为战,未形成类似江苏江阴、山东即墨等为代表的强县组团,体现出明显的集聚放大效应。

四是乡镇企业管理落后,没有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

五是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不强,软硬环境建设亟待总体提升。

不难看出,以上问题正是一直以来制约和困扰中国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通症,只是当前阶段更加突出、更加紧迫而已。

(2)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

必须看到,在现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发展县域经济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开放、发展和稳定,所以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

①要坚定思想、统一认识,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联系起来,树立“县域立,城市兴”的思想,加速推进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双轮拉动、同步增长”。

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依据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将工作重点放到培养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品牌、扶持县域龙头企业上来。

③建立和完善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依靠该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在领导机制、改革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④加速环境建设步伐,提高环境建设水平。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的同时,加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政府行政审批服务的水平和加快办事效率,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配套设施环境和优质的公共、行政服务。

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和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县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乡镇中小企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其立足本地、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加速集聚。

⑥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资源管理,为县域经济发展集聚各类有用人才。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态势。

县域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XX年来,XX县委办公室调研股在上级大力支持和热心关怀下,在县委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围绕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抓好成果转化,勇于开拓创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年以来,我们通过调研撰写及修改的论文、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等共取得成果个(篇)。其中有个(篇)被国家级刊物采用,有个(篇)被省级刊物、会议采用,有个(篇)被县委、县政府批转或市级刊物、会议采用和肯定。有的调研报告已转化为领导领导,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调研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本”、“成事之基”,县委对调研工作非常重视,为使调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加强领导,注重组织建设。县委常委会每年都要听取调研工作汇报,及时解决调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委主要领导经常为调研工作出题目,定方向,并确定由一名副主任直接抓调研工作。在全县编制紧缩的情况下考调名同志充实到调研工作岗位,目前有名人员从事调研工作。同时县委领导要求提出,在调研工作上要注意把握这样几条:即在专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题调研上,要有深度、有质量,在解决具体问题上下功夫;在典型调研上,要有高度,有教育意义,能指导面上工作;在政策调研上,要吃透上头,符合县情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在理论调研上,要联系实际,有预见性、超前性,并逐步向新的领域延伸。由于领导重视,保证了各项调研工作顺利进行。版权所有

二是身体力行,亲自参与调研。县委领导班子成员把调查研究作为正确决策和指导工作的依据和前提,从自身做起,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在为维护招商引资良好的社会软环境、为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监督个别执法执纪人员到企业“吃拿卡要”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县委班子成员每人都确定了一个企业联系点,定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一年来,县委领导亲自参与撰写、修改的调查报告、论文等各种材料达篇。

三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每年年初我们按照市委的中心工作制定全年调研工作要点,落实调研任务。同时实行目标管理,把全年调研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年初抓布置,年中抓推动,年末抓检查,平时抓督促,随时要成果。我们调研股同志每人每年都要有项成果进入领导决策。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推动调研工作深入开展

在调研工作中,我们注意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围绕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开展调研。一年来,围绕推动县域经济新跨越实现社会事业新发展打开党建工作新局面,全县几个乡镇针对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为县委决策提供参考,并及时总结县地税局短时间打开工作新局面,实现工作新突破的经验,写出了《构建和谐地税、促进经济跨越》的调研报告,并刊发在《开发潮》××年第期。为总结和推广中坝村、下河街先进经验,为市委、县委提供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二是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开展调研。我们围绕“三农”问题组织人员进行调研,在一个多月的调研中,通过下单位、进社区、到农村、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较全面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撰写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社会和谐》的调研报告。一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产业化发展、项目经济、构建和谐等个方面内容的专题调研,写出了有情况、有分析、有针对问题解决办法的调查报告。为向上级汇报工作提供了面上情况和典型事例,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些调研工作多次受到县委、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着眼发展,超前运作,认真抓好调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