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规划分析

城乡规划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规划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规划分析

城乡规划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遥感技术;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原理

中图分类号:TP7文献标识码: A

遥感技术是通过人造卫星、飞机等来收集各类地理信息,在开展城市总体规划时,利用遥感技术收集到的规划区域内地下水信息、地震信息、规划场地的稳定性、工程建设的适宜性等,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建设规模、功能划分等进行总体的部署。通过遥感影像采集信息与数据可以减少野外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遥感技术的应用原理

遥感技术是一门建立在空间科学、信息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等新技术科学及地球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技术,是现代前沿的科学技术之一。遥感即“遥远的感知”,其通过电磁波、声波、力等形式采集数据。目前,应用最多的还是电磁波,电磁波遥感主要分为了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被动遥感主要利用的是太阳辐射能,通过仪器记录地表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主动遥感即为人为发出的的电磁能量,我们所熟知的雷达就是应用的此原理。

遥感的理论基础即为电磁辐射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地表特征是十分复杂的,对于不同的波段的能量到达地球表面后,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地表会选择性的反射、透射、吸收、折射能量,所以即使是同一物体,其在在不同状态下与电磁波的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城乡规划遥感监管业务与技术流程

城乡规划动态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落实情况,主要技术流程是应用遥感技术,通过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提取城乡建设变化信息,将变化信息进行地物分类,与监管地区的城乡规划专题资料进行叠加对比分析,辅以外业核查,最后将城乡建设变化的空间位置和规划业务信息提交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为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和修改提供决策依据。监管业务流程和相关技术流程如下(图1):

三、遥感数据源选取及数据处理

遥感地观测技术作为城市扩展监测的主要手段,提供了丰富的城市扩展变化数据,该技术在城市扩展监测中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采用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数据,对光谱特征非常相似的城市地物和人工目标物加以区分和精细分类,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变化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

(一)遥感数据源选取

陆地卫星空间分辨率最高已达到厘米级,电磁波段也由可见光、近红外波段扩展到热红外、微波波段,从二维观测发展到三维观测,从宏观的区域研究开始向复杂的城市区域研究。

遥感数据源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包括价格、空间分辨率、成像时间、波谱分辨率等因素。针对城市规划遥感监测任务,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是最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原则上主城区由于建筑物密度较大,地物目标类型多样,通常选用低于1m以下空间分辨率的影像,城市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可选用分辨率在2m左右的数据(见表1)。

为了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结合卫星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和性价比,用于城市规划动态监管性价比比较好的遥感影像数据源组合是:主城区采用高分辨率的IKONOS、QuickBird、GeoEye-1和WorldView2数据,城乡结合部或者规划区范围采用SPOTS数据。

(二)数据处理及信息提取

获取了遥感卫星影像后,首先利用地形图数据对影像进行几何纠正,使得遥感影像的投影方式与地形图、规划图一致,为变化信息提取与分析创造条件;通过配准步骤,使规划所描述的城市功能分区与地理坐标相关联,实现与纠正后的遥感影像数据在同一参考基准下的比对。将配准之后的同一地区的多景影像进行镶嵌工作.使之成为一幅反映被监管区域全貌的完整影像。镶嵌处理之后进行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数据的融合,为后续的变化信息提取做准备。

在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规划监管工作中,最核心的图像处理步骤即为遥感图像信息提取与挖掘。通过对城市规划监管业务和技术需求分析,结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职能和重点工作的要求以及当地实际,确定重点监测目标,例如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水系、城市用地和历史文化名城等。通常监测目标在遥感影像上具有一下几个特征:1.地物光谱特征;2.纹理特征;3.地理空间特征;4.位置分布特征;5.特定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通过以上地物目标特征,选取不同的方法对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变化差异图斑提取,并对这些差异实现地物分类。分类结果与各专题规划图进行对比,并辅以实地核查,最终将量化和定位结果上报行政管理部门。针对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违法建设大量出现、城乡结合部建设混乱、文物毁坏大拆大建、无规则擅自批建等,遥感技术和多时相影像数据成为了一种实时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管方式。

四、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内容

(一)动态监测的内容及特点 按照城乡规划的分级管理原则和城乡规划监管的实际需要,可以对城市、乡镇等的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尤其是土地利用状况变化的动态监测。对于城乡规划体系,通过借助LANDSAT30M和SPOTlOM叠合卫星照片,就可以动态监测城乡必须要控制开发的地域的建设活动,其中包括湿地、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地域、基本农田的保护、地下矿产分布区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情况、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所以说,对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进行动态监测是很有必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规范化和城乡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动态监测还可以提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提供决策参考。

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是一个多方面、完善的体系,其中,动态监控工作的应用必须与城乡规划行政报告制度、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制度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以辅助建设行政部监督。

(二)动态监测的技术支持

多年的实践,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同时还建立了灵活的机载遥感应用体系。从我国内外发展趋势看,遥感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城乡规划领域,其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强。该技术主要用于城市基本地形图更新、现状调查与数据管理、规划信息管理、规划执法监察、现状评价与成果变现等方面。在我国,其有几个技术发展趋势:①从数据层到应用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遥感监测业务中日益的有机集成。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我国城乡建设也在飞速发展,从整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城乡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③遥感数据的共享与分发:目前这是一个国际前沿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对这一项的开发利用还不充分,所以要达到共享还比较困难。

就目前的遥感动态监测的应用技术系统,其主要由标准体系层、数据层、核心组件层及应用系统层四层次构成,整个系统是在标准化体系的支撑下,以城乡规划的数据库为核心,并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综合的应用于城乡规划的监测与管理,以实现城乡规划数据的及时更新、处理,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帮助。

五、总结

二十一世纪我国发展越来越快速,农村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城乡规划已经落实多年,我国的动态监测工作也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如何合理布局,如何优化空间资源,如何优化配置,成为动态监测最主要的目的。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遥感动态监测体系,但还需要不断的探索,随着我国加大城乡规划遥感监测力度,我国必须有自主卫星数据资源的应用,需要重视相关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使我们的监测更成熟、有效,为建设我国城乡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旭东.遥感技术与城市规划[J].城乡规划,2009(7).

[2]吴爱新.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10( 8).

城乡规划分析范文第2篇

一个城市的基本面貌直接展示了这个城市的发展程度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所以,完善的城市规划设计不但能够体现出整个城市的理念,而且可以提升城市以及城市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整个国家的GDP总值,加速整个城市经济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城市规划管理则决定这个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否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城市的规划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换言之,一个城市的规划管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2 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的含义及关系 

2.1 城市规划管理 

为了能够让读者深入理解城市规划与管理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的含义。城市规划管理的含义就是根据城市规划建设要求,保证城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更加科学合理,与此同时还能够保证未来城市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城市规划管理内容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对批准用地进行规划与管理,这种情况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实施规划与管理措施,也就是说,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相关程序报批之后才准许用地,一旦任何人或者任何单位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对土地进行拆除或者建设都应该予以一定的惩罚;另一种情况就是在进行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有建设许可证才能够开展建设工程。 

2.2 城市规划设计 

所谓的城市规划设计就是将经济、安全、整合等不同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并且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的城市建设与设计,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才能够长久有效的对城市实施管理与建设。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表面意义,需要处理好城市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同时还应该关注经济价值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以上所有的关系,才能够保证日后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一般而言,城市规划设计是需要一定程序的,需要经过设计之初对于实际情况的全面了解,设计之前城市规划与管理目标的制定,制定设计方案并且不断修改以及公布设计并听取修改意见等一系列过程。 

2.3 城市規划管理和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管理和规划设计是密不可分的,通常一个城市规划正常和设计的实施是有一定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规划管理的发挥作用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经济控制进行综合部署和具体实施。 

城市规划管理是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安排建设各项活动和各项措施,是把设计落实到实践的一种方式。要想城市规划管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规划设计必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和规划方法。 

3 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分析 

3.1 城市规划管理决定城市规划设计目标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来说,具体的目标和方案是最为根本的一个方面,也是具备决定性的一个条件,这种目标的确定也就需要城市规划管理进行管控。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目标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方向上,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同样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应该遵循城市规划管理人员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而城市规划管理人员也应该充分运用自身的工作职能和特点,针对具体的城市资源和具体规划安排进行分析,确保各项城市资源能够得到较好的整合利用,这也就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基本目标所在,这一目标的落实需要从细节着手,确保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各个细节都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目的性;而对于城市总体发展方向的明确来说,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同样能够着眼于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进行协调分析,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总体目标规划的合理性。该方面的影响需要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服从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相关决策,保障在大方向上具备着一致性,避免出现相悖问题。 

3.2 科学有效的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 

科学有效的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凭借建设的现实要求和任务条件,根据所要开发的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设计,确定建筑物的占地空间、具体性能和建筑材料。如果没有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就无法实现对城市科学的管理,就不能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项目的投入。城市的规划设计规定城市具体的建筑投建,那么规划管理就是对针对建筑做具体的安排,通过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解决城市建设的点和面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投建的建筑设施更加完善,设计师也能够遵循建设的规则,注重人文关怀和环保意识。一个城市的象征就是城市内重要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对城市的形象有着很深刻的影响。所以建筑开发的项目和建设规则是否合理,就要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同时,建筑设计的思想也要尊重城市规划管理,符合设计书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城市的总体建设更完美、更科学。 

3.3 城市规划管理有利于城市设计队伍素质的提高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相关规划设计人员的配备,包括城市规划设计管理人员以及规划任务委托机构等。通过相关规划设计人员以及规划管理机构的配置,城市设计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化、规划化、合理化,设计人员要注重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城市的发展会带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这样的发展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的提高,而良好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当然,这样的改变绝对是积极性的。但是,有机遇就会有挑战,现在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不是很完善,常常会因为一些旧的生活观念而无法顺利的完成,所以,这就需要包括在居民、相关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人改变旧的思想传统观念,将现代化的科学设备充分的运用到城市管理当中去,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现代城市。同时,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在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不断地提高城市的整体水平,促进城市建设的目标能够充分的实现。 

4 结束语 

总之,作为城市向前发展的重要管理活动,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其他市政项目的管理,本文通过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从而找出当前城市发展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实施新的城市规划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优化城市规划设计,有利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之顺应时代和社会变迁。因此,只有科学、效地协调二者的关系,才能使城市建设更加美好,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 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吴冬生.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9). 

城乡规划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编制;审批

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在城乡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它是城市政府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行政行为牵涉最广的部分,是城乡规划实施和管理的先导和依据;另一方面,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成果是决定城市发展的关键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节选地方城市规划条例中有关编制与审批的部分条文,有利于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发掘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原因,提出切实的建议。

1.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中存在问题综述

目前对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中存在问题的论述,主要针对城乡规划编制,集中在以下4 个方面。

1.1公众参与普遍不足

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中公众参与普遍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公众参与。规划设计人员在规划过程中考虑的是业主的需求,融入的是设计者自己的理想,很少考虑生活于斯的公众的所思、所想;即便有公众参与,也是在规划编制的后期,例如深圳,只有在法定图则草案编制完成以后进行公开展示时,市民才可以对已定的规划方案提出反对意见或建议,缺乏参与前期法定图则编制工作的机会,甚至还有的地方在规划审批通过后才进行公布,公众参与更是无从谈起。

1.2 对规划的调整和修改缺乏约束力

由于城市政府的强势和行政首长个人意愿的施加,城乡规划的调整和修改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首先,总体规划的法定约束力不强,政府有一定的调整权限,特别是对用地性质的调整;其次,一些城市盲目超越经济和资源承受能力,盲目攀比,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最后,一些地方领导和部门领导无视规划,违反法定程序,擅自批准建设。

1.3 编制与审批程序不够科学

城乡规划编制缺乏程序性的规定,一方面使得对编制规划的城市缺乏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为规划的随意性预留了空间。由于城乡规划编制研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导致规划编制在一小部分技术人员和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之间进行研究探索,同时因规划编制研究不到位导致主观规划代替了客观规划。城乡规划审批程序比较繁琐,不够规范,加上审批时间过长,造成了规划时间管理上的真空,影响了规划管理的连续性。此外,审批缺乏监督环节,使得开发商进行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开发,破坏了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城市环境质量的进一步下降。

1.4 修正和检讨不及时

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每年都会发生较大变化,而我们的城乡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很少根据外界的变化进行修正或检讨,不利于指导城市的有序发展。

2.完善地方城乡规划法规的建议

通过很多实例可以看出,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中存在的问题与规划法律、法规的程序不合理、内容不完善和主体不明确有很大的关联。因此,要规范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行为,首先必须完善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结合《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地方城市规划条例的修改完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2.1法规精神层面

以城乡统筹为根本原则,改变以城市为本的价值导向,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根据《城乡规划法》对城乡规划体系的界定,建立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在内的城乡规划体系,将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提到和城市规划同等重要的高度。在经历较长时期的以城市为本、城乡分割状态后,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镇、乡和村庄规划上,弥补历史的欠账。《城乡规划法》赋予“成文规划”更加重要的法律地位,特别强调了控规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依据地位,规划制定和规划实施的羁束关系得以大大强化。“由于‘成文规划’的羁束性作用提高,建设管理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将相应缩小,进而规划管理中的许多矛盾和争议必定会前移至规划编制和审批阶段”。因此,需要在法规制定中加强规划制定与规划实施的羁束联系。

2.2法规实体层面

法规实体层面的目标是使内容更加充实,主体更加规范。

(1)增加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3 个规划层次的内容。这是所有地方城市规划条例都缺失的地方,通过增加这部分内容,建立完整的地方城乡规划体系,从而对规划层次作出界定。(2)调整相关不合时宜的内容。(3)增加“编制程序”的内容,完善并加强“公众参与”的内容,形成由编制原则、规划层次、编制内容、编制程序、编制主体、审批主体、审批程序、修改程序、公众参与和编制单位要求及其他等11 部分组成的涵盖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各方面的条文。同时,突出重点,强化编制主体、编制程序、审批主体、审批程序、修改程序和公众参与等5个部分。(4)规范编制与审批主体,使城市政府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工合理、权责清晰,编制与审批过程高效公平。编制与审批主体的规范主要针对城市详细规划、乡规划、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做到明确与灵活兼顾。同时,由于《城乡规划法》仅赋予城市人民政府在规划编制和审批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在一些大城市别要处理好市政府和区政府、市规划主管部门和区规划主管部门在规划制定中的主体地位和角色分工。

2.3法规程序层面

法规程序层面主要是制定更加规范和严格的编制程序、审批程序和修改程序。通过程序立法,一方面保证城乡规划的完整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提高规划编制与审批的效率,同时保障规划编制与审批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和监督。(1)编制程序。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城乡规划编制程序针对的是城市总体规划,但是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可以将编制程序扩展到镇总体规划。同时,进一步补充完善城市详细规划,以及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程序规定。(2)审批程序。 (3)修改程序。

2.4法规立法层面

一方面,地方人大不仅应当严格立法,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的意见,通过公众参与和讨论,使地方城市规划条例从一开始就具备开放性、兼容性和时效性,同时要规范表述,措辞得当;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城市所面对的城市发展环境和具体实际情况不一样,地方人大在立法过程中应当进行多方面调研,针对地方实际进行立法,增强地方城市规划条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地方城市规划条例作为地方城乡规划的“主干法”,具有总体性、一般性、原则性等特点,并不能涵盖城乡规划与管理各环节,需要与其他配套法规共同作用。因此,地方立法机关也应当适时更新、完善其他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建立以地方城市规划条例为主体的完整的地方城乡规划法规体系。

城乡规划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生态导向整体规划设计;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点

(1)系统性。系统思想把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 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系统, 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规划设计变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为系统思维, 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城市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联系。

(2)整体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不是单一的物质形体规划, 而是兼顾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 它必须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后果; 在规划工作上也不再是只有少数单学科背景的规划人员, 而是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是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3)可持续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从城市长远利益出发的, 凭借必要的技术手段, 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 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 合理配置资源, 不因眼前、局部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的科学性、合理性。

(4)生态导向性。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来规划设计、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 引导城市“生态化”。这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2、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巨系统。三者交织在一起, 相辅相成, 相生相克, 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城市的自然及物理组分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城市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和代谢过程是城市生存发展的活力和命脉; 而城市内人的社会行为、文化观念则是城市演替与进化的动力泵。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三者兼顾, 不偏废任一方面,既遵循三要素原则, 又遵循复合系统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以人为本, 公众参与, 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创造自由、平等、公正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生态原则。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 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

(3)自然生态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 最大限度的保护, 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 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增强其健康性。

(4)复合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把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使整体效益最高, 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永续发展。

3、 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

编制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时, 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考虑, 合理配置资源, 确定城市合理容量和适宜人口, 配置相应的产业结构, 合理制定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 从而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方向, 使人类与环境同时受益, 建立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人居环境。

3.1、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区域市”, 规划的地理空间从城市建设区扩大到城市的补给区, 扩大到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相关地区( 生态腹地) , 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包括进来, 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 视建设区与区域为一整体。城市单单只追求其自身繁荣而掠夺其外界资源或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的时代必须终止。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存共荣。

3.2、对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合理活动容量, 保证生态城市发展与其补给区相平衡。

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严格受自然界的“环境容量”、“生态载力”的生态制约, 如果由于城市活动的运行和发展, 这些极限被突破, 便会产生连锁反应, 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规划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对生态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建设用地容量、供给容量、工业容量, 水、大气及土壤等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和发展建设可能性分析, 确定区域的活动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 使城市的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 使城市与其补给区的长期供给能力和长期承受能力相平衡, 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

3.3、强调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的结合

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 仅仅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提出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对策, 如社会生态方面, 提出保持合适的性别比、合理的年龄构成的对策等,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考虑, 三者兼顾, 全面规划。规划是多学科、多工种协作配合, 进行跨学科研究, 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

3.4、规划具有持续性、动态性

生态城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做一个“十完十美”的终态规划。一个时期内的城市发展规划不能仅从那一时期的利益出发, 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来考虑, 不能因一个时期发展目标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时期发展的失衡。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形成动态反馈的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使规划有强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能力, 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4、 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这些由砖瓦砂石、钢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人工环境改变了其自然演进过程, 自然环境( 地貌、气候、土壤、水、生物群落等要素)发生剧烈变化, 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约而日趋脆弱。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指导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则运用一定手段来减弱或消除这些消极影响, 进行必要的还原与补偿而达到新的平衡, 促进和适应城市自然演进过程, 增强环境的健康性, 提供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

设计中增加软质地面和植被覆盖率。通过地表材料( “软硬”结合的铺地) 、建筑表面色彩、建筑物形状、建筑立体绿化等, 一定程度上还原原始的地表下垫面, 改善地面辐射状况, 减弱“热岛效应”, 创造理想的微气候。在日趋硬化的城市建筑环境中,水循环正在遭到破坏, 城市降水之后的雨水很快通过排水管网流失, 地下水也未得到补偿。通过屋顶蓄水、环境场地的“软化”来顺应水循环过程, 使

地下水得到补充和回复。对土壤渗透性大的场地, 一方面要保证其补充, 另一方面要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不能进行高密度开发, 尽量维持场地的原生过程, 避免“建设性破坏”。建筑特殊的覆盖材料取代了地表土, 致使城市开发建设过程成为植物群落被扼杀的过程, 城市中的氧气生产量也相应日趋减少。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要广泛利用屋面、墙面、广场等空间为植被提供以地表土和水为“培养基”的生境, 减少因建筑造成的氧气的生产量。

设计通过一定技术手段, 寻求最充分的实现建筑的高效、低耗、无污,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 采用自然的通风和天然采光, 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生态工艺在建筑( 群) 内部形成物质循环流, 降低污染排放量, 尽量利用无污染材料、再生材料和天然材料, 减少因建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证人在其中生活、工作舒适, 身体健康。

建筑及其环境在对自然环境及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利用率, 增强建筑及其环境的健康性,提高生活舒适度, 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生态化。

城乡规划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电网;项目规划;经济性

1 城市电网规划项目的经济性问题分析

由于当今一直推崇的电网规划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研究都是将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作为整体思路,电网规划通常都采用项目建设评估的传统方式,没有从整体上考虑电网规划自身的特征,因此与别的领域的技术经济评价并没有什么区别,这导致电网规划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当中存在着以下的缺陷:当今的电网规划通常都是大略的计算下在电网建设当中所用到的各种设施的价格,然后结合对设备的总体投资来校对不同方案的经济性,该种方式太过于简略。技术经济评价应该对投入与产出都具备比较精准的估算,但是当今很多都把研究目标聚集在电网建设的投入之上,然而在电网规划方案技术经济评价产出方面的研究却却比较少,导致在产出方面的认识比较落后。在技术投资评价当中,缺乏对于方案的敏感性分析与风险分析。电网规划方案的经济性受到了许多不同因素的干扰,应用简便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选取电网规划方案,在一开始建设的时候或许是最佳的,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将很有可能会由于当时所选取的条件与数据在建设之后发生变更,导致当初最佳的电网规划方案在建设结束之后,并不会成为最佳的,引起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投资估算由于时间段的选取问题,精准度较低。例如,没有能够计算到长久的运维费用,没有很好地根据电力项目的运行周期与建设,很好的确定研究的时间段,使得计算研究的周期选取不恰当,进而影响到了分析的结果。

2 城市电网规划项目经济控制的原则

在电力系统工程造价中,电网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要与电力系统工程建设的目的、原则吻合,即保持电力系统工程项目经济性和效益性的协调统一。具体来说,在电网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2.1 电网规划要立足电力系统工程整体,采取逐级规划的方法,做好下级电力工程规划与国家电网规划的配套、衔接,使电力系统工程既能满足区域用电需求,又能实现南北及全国电网的连通。

2.2 电网规划要突出电力系统工程的技术优势,给电力系统工程技术升级和改造留出足够的空间,不断优化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和输电质量。

2.3 电网规划要摆脱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观念,将电力系统工程施工建设与市场化相连接,从而创造更好的效益。对于用电频率比较高,电网高峰时段较长的区域,要加大电力系统工程的布局密度。

2.4 电网规划要着重做好电力系统工程投资金额总数与工程逐年投资的关联性分析,把握电力系统工程所处区域的经济实力,不断优化电力系统工程的数量、布局方位和配套建设规划。

3 城市电网规划项目的经济性策略

3.1 引导和控制电力系统工程造价工作

电力能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电力企业推行市场化经营的背景下,经营体制和模式都发生了变化,电力系统工程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也得以扩展,电网规划的市场化色彩越来越浓。这些都对电力系统工程造价成本管控,技术方案的制订,工程技术的验收、评定等环节有积极的影响。因此,电力系统工程造价工作应置于电力市场化运营模式下,通过分析、考量电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和电网容量,不断优化和改进电网规划方案。在电网规划方案中,工作人员要从市场化运营与投资效益相结合的角度,引导和控制电力系统工程造价工作。在建立电力系统工程市场化造价机制时,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电力应用技术的提升有效调控电力设备的价格。通过电网规划的进一步引导,在大容量变压器和多台变压器同步运行的基础上,电力系统工程借助电力系统的规模效应可以降低其成本耗费,从而减少电力系统工程的整体造价。

3.2 电网规划的实施步骤

预测电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分析电力系统工程的电力价格;在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制订多样的电网规划方案,着重分析各规划方案投资与收益的匹配度;对电网规划方案进行投资和风险预估后,优选出最佳的电网规划方案,使其既能满足电力市场的用电需求,又能获取最佳的投资收益比。

3.3 经济技术手段

3.3.1 单位新增资产的电量增量。这种指标指的是对于电网从开始阶段到规划执行完成的阶段当中单位新增加的投资所可以提供的供电量增加进行量化评价的指标。它等同于供电量增量与投资增量相除,体现了投资的效率。

3.3.2 系统网损。电能通过电流的方式传导,在不相同电压等级的网络转化当中均会出现功率损耗与电能损耗。电网当中损耗的电能占到网络首端总输出电能的百分率被称作是网损率。一般将整个电网的有功损耗视作网损指标,它的高低是电力企业规划设计水平、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的整体体现。

3.3.3 设备故障率。设备的利用率指的是在电网处于最大运行情况下的时候,设备负载值跟设备额定负载容量的比值,它体现的是设备是否处在最佳的运行状态。

3.3.4 电网可扩展度。这一指标用在评价电网结构是否可以结合将来电网发展的需求来完成灵活变化。电网结构包含电网的接线模式以及变电站的接线模式。一般来说,电网的结构越简单,利用改进电网结构来提升电网的供电性能就越容易实现。

3.4 限额设计,加强造价监管

在电网规划中,为了使电力系统工程造价能够满足投资预算的要求,减少设计和施工变更增加的造价成本,应做好电力系统工程造价的限额设计和控制,从而有效控制电力工程的造价。在电力系统工程的变更方面,比如物料价格浮动、工程设备价格升降而引发的造价上升和设计变更,要谨慎对待。在电网规划中,对于工程施工流程和施工方案引发的变更行为,要明确变更幅度,严格控制不必要的变更。在电力系统工程全过程造价监控方面,政府部门要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结合电网规划部门的实际情况和规划成果提高规划的可行性。电网规划部门要围绕电力工程预算动态监督电力系统工程各环节的造价成本数据信息,横纵向对比电力工程建设各阶段的造价情况,找出造价因素的变化规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怎样选取良好的、科学的电网规划方案,进而合理安排电网的建设计划,防止浪费投资,完成电网的经济稳定运行与电网的投入产出合理配置,这就是电网规划行业当中寻求的目标,就是选取一种良好的电网规划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评价方法,来补偿现如今电网规划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的缺漏,给我国的电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